第4课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24 14:31: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导入新课】
古谚“民以食为天”,我国平均每人每天消耗约0.65千克粮食,每天大约8.45亿千克,一年是3084.25亿千克。满足如此大基数的粮食生产,生产工具至关重要。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演变发展而来的。那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古人的生产工具和劳动方式。
2
劳动者
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
生产力三要素
决定性作用
主要标志
【学习目标】
1.梳理古代东西方农业工具的发展历程,厘清时空脉络,形成宏观历史视野。
2.认识古代手工业工具的分类及改进。
3.搜集古代中国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罗马共和国奴隶制庄园、中古西欧庄园等的相关资料,认识东西方劳作方式的发展概况,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革命性意义。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农业生产中,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显得格外重要。不同文明地区的农业生产工具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性质的标志,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古代劳动人民的积累的劳动经验,推动的农业和劳动工具的进步。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石制农具
▲乌尔王陵出土的铜斧头
▲河南安阳殷墟
妇好墓出土的铜铲
▲铁农具
历史纵横(20页) 刀耕火种与铁犁牛耕
  人类的耕作方式经历了刀耕、锄耕、犁耕三个不同阶段。距今约1万年前,刀耕在原始农业出现时就已产生。人们先以石斧、石刀砍伐地面上的植物,用火焚烧,把草木灰当作肥料,再在土地上耕种农作物,这就是刀耕火种。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锄耕已经产生,开始出现石耜、石铲、石锄或骨耜、木耜、蚌铲等翻土农具。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犁耕出现。此后犁耕技术不断进步,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渐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古代人类农业工具与耕作方式有那些变化。
非金属时代
(石斧、石刀)
金石并用时代
(石耜、石铲、石锄或骨耜、木耜、蚌铲等翻土农具)
铁器时代
(铁犁牛耕、翻车、筒车)
3
原始社会
石、木、骨、蚌质的_____等
新石器晚期
出现________的农具,数量有限
春秋战国
________
广泛用于
农业生产
______人率先掌握冶铁技术,后传入两河流域、
中亚、北非和欧洲
南北朝
出现________
制作的铁农具
唐 朝
_______
(标志耕犁定型)
1.耕作工具的变化
耒耜
青铜铸造
铁制农具
灌钢法
曲辕犁






犁铧
刀耕火种
锄耕、犁耕
铁犁牛耕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出土地点 出土器物 备注
河南兴隆古洞沟燕国遗址 铁范42付87件,铁器有斧1件,锄2件 范:铸造器物的模子
山东临淄齐古城 铁钁2、铁铧1、铁锄2、铁铲1、铁镰1、铁斧4、铁锛5、铁锉1件 发现东周的冶铁遗址六处
浙江绍兴西施山 铁镰、铁钁、铁锄等
广东平乐银山岭 铁器181件,其中有锄89、斧10、锛6、锉4、刮刀59、矛3、鼎1件
材料一
材料二 “秦以牛田,水通粮..........——《战国策.赵策一》”
材料三 “距国门之外,穷四竟之内,丈夫二犁(两牛所曳之犁),童子五尺一犁.......——《管子.乘马》”
三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一:考古材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已经广泛使用。
材料二:说明春秋赵国时期已经用牛耕田。
材料三:铁犁牛耕的广泛使用铁犁牛耕。
补充说明:铁农具轻便锋利,易锻造打磨,很快得到推广使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业的精耕细作,扩大了土地效率,从而加速了土地的开发和利用。
原始社会末期
陶器
三国时期
翻车/龙骨水车(马钧改进)
唐代
筒车
春秋时期
桔槔
宋代
高转筒车
明清
风力水车
时有扶风马钧,巧思绝世。傅玄序之曰:“......居京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灌之,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巧百倍于常。”
——[西晋]陈寿:《三国志》卷29
演变趋势
③从人力驱动到自然力驱动
②效率大大提高
②扩大了农耕区域,加速了对土地的开发利用
①灌溉装置日益复杂
①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的精耕细作
2.灌溉工具的变化
3.畜牧业工具
槽、圈(juàn)、厩(jiù)——饲养工具
弓箭——捕捉工具
注:以上图片均出自于360百科
畜牧业驯化工具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社会生产的发展与变化,首先从生产工具的变革和发展开始的。生产工具的现金与落后,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标志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加强。
时 期 工 具 用 途
3万年前 缝制兽皮
新石器后期 纺线
汉 代 纺 纱
元代以后 织 布
骨 针
陶纺轮
织布机
纺 车
纺织工具进步
1.纺织工具的变化
素纱襌衣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材料一 对于丝绸生产技术来说,其中最重要的环节由栽桑、养蚕、织机、织物组织、燃料及印花........自商朝到汉代,织机发展与定型是我国古代人民的一大贡献。商代以原始腰机为主,此后逐渐发展出两种特殊的机构来。一是用脚踏板来控制织机,把手解放出来,使织机进入踏板机的范畴。另一种是提花机构,能够对所织花纹记忆存储,重复使用,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使我国在丝织技术中领先与世界各国。——摘自赵半《唐代丝绸与丝绸之路》
材料二 缂丝是一种介于提花和绣花之间的一种特殊织造工艺,其小梭(一被一色)的数量可根据作品的需要增减,少则十数把,多则上百甚至几百把,其色泽深浅层次丰富,近乎各色俱全的色谱。到南宋,缂丝技术南迁。因受中国画的影响,使缂丝逐渐向欣赏性的艺术品发展。 ——摘编自杨丹《丝绸文化》
汉代的提花机
根据材料,总结中国古代丝织业的特征和意义。
特征:历史悠久,代代相传;技术领先,不断创新;分工精细,品种丰富;工艺精美,相遇世界。
意义:随着丝织业的不断进步,大量纺织品如丝绸远销亚洲、欧洲。西汉时,中国获得“丝国”的美誉。运送丝绸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2.陶瓷工具
淘泥
拉坯
修坯
捺水
画坯
上釉
新石器晚期
原始社会
南朝时期
唐宋时期
泥条盘筑
手工控制形状
陶器的圆度
并不理想
坯 车
控制坯件的
形状和薄厚
匣 钵
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
支 钉
防止器物在烧制过程中粘连
1.坯车可以加快陶器制造的速度并可以更好的控形;
2.匣钵则有效阻挡烧制器物时器物表面沾上的草木灰或者因燃煤留下的火刺,保证器物的外观质量;
3.支钉可以防止燃烧过程中器物的相互粘连,提高烧制成品率。
意义:制瓷工具的发展给瓷器的国际贸易提供了条件。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明朝起,瓷器与丝绸一起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商品。
东汉白瓷
唐朝白瓷
唐朝青瓷
唐代釉下彩绘瓷水盂
青瓷极品
--秘色瓷
3.冶金工具
坩埚——熔化金属
范——定型,商周时用于制作青铜器,战国以后用于制作铁农具
小型器具:锻打
大型器具:铸造
土炉——熔化金属原料
锤——打击金属原料
锉——磨平金属
注:图片均出自同步统编版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年7月版,第21页和第22页。
东汉 杜诗发明水力风箱“水排”
◎冶铁坩埚
历史纵横(22页)水排
  南阳自战国时就以冶铁业著称,汉武帝曾在此设铁官。考古资料表明,汉朝时南阳郡内有多处冶铁和铸造作坊,冶铁工匠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力风箱——水排。水排以水力为动力,装置皮橐鼓风,将空气送入冶铁炉,“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铁制农具和铁器手工业工具的广泛使用,直接导致田地的大量开垦,人们的劳作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铁制工具使人们的劳作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熟铁
生铁
灌钢法——是我国独创的炼钢工艺。将熔化的生铁液灌在熟铁上以改变碳分,产出硬度高、性能好的钢。
【世界惊叹】《史记》中谈到楚国宛出产的兵器刃锋象蜂刺般厉害,学者判断是钢材制作的。而当时西方古罗马士兵使用的刀剑是熟铁过于柔软,一刺便弯,再刺之前非要放在地上用脚踩直不可。公元1世纪时欧洲学者曾经说过:“虽然铁的种类多,但是没有一种能和中国的钢比美。”
根据教材,梳理中国古代手工业工具的变化情况。
纺织工具的进步 时期 工具 用途
约3万年前 骨针 缝制兽皮
新石器时代后期 陶纺轮 纺线工具
汉代 纺车(提花机) 纺纱
元代以后 织布机 织布
陶瓷工具的发展 时期 工具 用途
最初 泥条盘筑 制造陶器
新时期时代 坯车 制坯
中国南朝 匣钵 防止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染坯体
唐宋 支钉 防止粘连
冶金工具 冶金方法 冶金工具 作用
锻打(小型) 土炉 融化金属原料
锤 打击金属原料
锉 磨平金属
铸造(大型) 坩埚 融化金属
范 定型,商周时期用于制作青铜器
定型,战国时期用于制作铁农具
(1)代表 :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特点:生产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较低。
(3)积极作用:集体耕作有利提高工效,维持人类生存发展。
(4)消极局限: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1.集体劳作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一)农业劳作方式
①中国战国时期: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
②古希腊罗马: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劳作日渐普及。
(1)条件:
①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②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
(2)表现:
2.农业家庭式劳作
(1)特点
①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②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顽强性…
(2)评价
地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积极:①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古代国家提供了赋税和徭役;②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利于中华文明的稳定和延续。
消极:
①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
②明清时期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③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动荡的根本原因。
拓展:中国古代小农经济
世家大族在占有的大片田地上,建立了颇具规模的庄园……庄园内,从农耕、畜牧、纺织,到果园业、制药业一应具备。……在庄园中,农民成为庄园主的徒附、部曲、宾客、佃仆、奴婢,人身依附的程度不等,自东汉至魏晋逐渐加强。……在魏晋南北朝,农具的大型化,战火频仍,世家大族坞壁自保等条件,决定了庄园必然形成自给自足的经营方式。——吴承明等《中国市场通史·第1卷》
▲井田制(集体劳作)
▲中世纪欧洲的庄园
▲古罗马的庄园
庄园式劳作的特点:自给自足,独立性强;劳动者人身依附强;
劳动工具大型化;中央集权弱。
3.农业庄园式劳作
3.农业庄园式劳作
特征 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土地上进行集中劳作 ,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
表现 (1)罗马共和国晚期:战争给罗马带来大量奴隶,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
(2)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
(3)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
经营 形态 出现 时间 生产经营 模式 产品及 流向 流通 方式 地位
官营 手工业
民营 手工业
家庭 手工业
西周
春秋
战国
春秋
战国
政府直接
经营,集
中的大作
坊生产
民间私人
经营
家庭副业
官府专用
和皇帝私用
民间消费
的产品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不在市场流通
主要在市场流通
剩余部分出售
明中叶前,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最高水平;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中国古代社会稳
定的重要因素,
到近代破产。
注: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在手工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明中叶后,在一些部门,占据主导地位;孕育雇佣劳动关系
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二)手工业劳作方式
特点:手工业家庭与作坊往往是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元朝:“诸色户计”)
▲民营手工业
▲古代家庭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
▲欧洲中世纪的家庭手工业
总结:(1)男耕女织与手工劳动是生产力低下相随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基础,成为自然经济的标志;
(2)作坊式劳作由多人合作,规模大;
(3)手工作坊往往是世代传承,由统治者等级造册管理,有利于工艺传承,保证工艺水平,从长远计,并不利于技术的革新和生产力发展。
劳作方式 特点 代表
农 业 集体劳作 生产力水平低;生产工具简单; 春秋晚期之前的劳动形式。 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家庭式劳作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
古希腊罗马的家庭劳作。
庄园式劳作 ①生产力不够发达; ②国家权力弱而割据权力强; ③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低; ④劳动者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罗马共和国的奴隶制庄园。
欧洲中世纪的庄园。
中国魏晋时期的坞堡。
手工业 家庭式劳作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散生产。
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
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民营作坊 以作坊为场所集中生产 官营作坊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课堂小结
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
走向高效:农业工具的变化
走向规范: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耕作工具
灌溉工具
畜牧工具:圈厩、马槽
纺织
陶瓷
冶铁
锻打、铸造
陶器
原始社会末期
翻车
东汉
杠杆原理
古埃及、中国
筒车
唐朝
打制石器
旧石器时代
青铜器
金石并用时代
磨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
铁农具大量出现并推广
铁器时代
骨针
3万年前
纺车
提花机
汉朝
陶纺轮
新石器晚期
纺织机
元朝
泥条盘筑
原始社会
匣钵
南朝
坯车
新石器晚期
支钉
唐宋
走向多样:劳作方式
农业:集体劳作
家庭式劳作
庄园式劳作
手工业:家庭式劳作
作坊式劳作
理解人类历史上生产力性质的变化
生产力有其社会的方面,又有其物质技术的方面:从社会结合的方面看,生产力的性质表现为集体生产、个体性生产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区别,分工和协作及其相互关系的状况是其主要内容。
生产力的性质的变化还表现在生产力的物质技术方面,例如由手工劳动发展到及其生产,就标志这生产力的质的飞跃。在采用机器大生产之后,已经和正在发生由蒸汽机到电气化再到自动化的演进,这些都是生产力发展中的不同阶段。
知识拓展
1.(2020·全国·高考真题)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A
2.(2021 湖南卷·5) 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用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这反映了
A.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 B. 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
C. 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 D. 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课堂检测
D
3.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农作物栽培、蚕桑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酿造加工、农具修造等。这表明
A.农民受到沉重剥削 B.田庄商品经济发达
C.手工业者劳动繁重 D.田庄经济自给自足
4.2013年,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四件汉代蜀锦提花机模型,结构复杂精巧,一些部件上还残存有丝线和染料。织机四周散落有不同身姿和书写有不同铭文的十多件彩绘木俑。这是第一次出土完整的西汉织机模型,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提花机模型。下列相关结论最为合理的是
A.证明了当时成都纺织技术领先全国
B.不存在墓主是私营手工业者的可能
C.木俑或许代表了不同工种或者工序
D.将我国丝织业出现的时间大大提前
D
C
星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