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7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24 14:35: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第十单元
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认清我国发展新的历史定位。
学习目标
重点
改革开放的背景和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难点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过程、不同历史阶段的理论贡献及其内在逻辑。
重点难点
一个世纪的差距
20世纪70年代末,一位日本记者访问重庆炼钢厂,看到两台正在使用的机器。他惊奇地发现这两台机器一台生产于1887年,一台生产于1905年。日本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还以为标签的年代写错了,一打听才知道这两台机器是清末张之洞从英国引入汉阳兵工厂的。
—摘编自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 1978—2008》
1977年 美国苹果Ⅱ型电脑诞生
1978年 日本炼钢厂使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生产
1978年 英国诞生世界第一个试管婴儿
1979年 日本科学家发明了人造血
1979年 世界第一台手提微电脑诞生
“文化大革命”结束,是不是思想上就能朝着
正确的方向发展呢?
“两个凡是”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躺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现成条文上,甚至拿现成的公式去限制、宰割、裁剪无限丰富的飞速发展的革命实践,这种态度是错误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时间:1978年5月。
(2)内容:强调……否定……重新确立了……纠正了……
(3)意义: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
思想路线:
“左”倾错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政治路线:
“以阶级斗争为纲”→将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
组织路线:
经济决策:
改革开放
民主法制遭践踏→健全民主法制,反对个人崇拜,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决定
①新道路
②新理论
③新时期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式开辟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正式形成
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3.意义:
中国改革的真正起点,恰恰发生在思想政治领域。一是人的政治解放,就是全面平反历史错案,解决各领域的历史遗留问题;一是人的思想解放,就是对历史的全面反思和总结。 ——摘编自萧冬连《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时间 会议 转折
1927年 八七会议
1935年 遵义会议
1949年 七届二中全会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
城市→农村
危→安
农村→城市
“以阶级斗争为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为什么把十一届三中全会称为“伟大转折”?
转折一:“左”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转折二:阶级斗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转折三: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
3.平反冤假错案
原则: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拨乱反正有效调动了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1980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为刘少奇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邓小平致悼词。
刘少奇冤案的平反,使受到这一冤假错案牵连的近三万人得以昭雪。
4.民主法制建设
(1)总结历史:
1981年6月
(2)修订宪法:1982年年底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第三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第三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第三十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科学总结……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国家机构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1982 年《宪法》在结构上进行了怎样的调整,这样的调整有何意义?
(1)内容:增加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
(2)意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吸收文革教训,表明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重视。
在农村实行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集体劳动,统一经营,平均分配,吃“大锅饭”,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生产缓慢,到1977年,人均口粮还没达到1957年的水平,有1.5亿农村人口的口粮不足。
为什么从农村开始?
②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①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挫伤农民积极性。
(一)对内改革
二、改革开放进程
我们不能到处紧张,要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农民有了粮食、棉花、副食品、油、糖和其他经济作物就都好解决了。摆稳这一头,就是摆稳了大多数,七亿多人口稳定了,天下就大定了。
——陈云(1978年12月)
1.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经营方式:集体生产→分户经营
分配方式:平均主义→按劳分配
产品分配:“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机构改革
群众自发到政府推动
1980年,四川省首先在广汉县进行了人民公社政社分开,恢复乡政府的改革试点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还搞起了养殖业、加工业、经济作物种植、农副产品运销等……很多农民还开始从事粮食种植以外的生产经营活动,开始了向城市的流动,从事着商品零售、服务、修理等行业。
——摘编自李文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1949—2012)》
思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对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分别产生什么影响?
1.解放了生产力,农民积极性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
2.劳动力的行业流动与城乡流动
——推动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城市经济的改革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放生产力
调动积极性
使用权
经营权
所有权
集体
农民
实质
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
2.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全面展开:1984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原则: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措施:承包经营责任制、厂长负责制
初步尝试:特区试点
(1)背景
①农村改革顺利推进。
②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使企业失去活力。
(2)过程
内 容 管理体制 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所有制 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制度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评价: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企业实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存在企业职工下岗等问题。
“你做多少衬衫,就拿多少工钱,上不封顶,下不包底。”“你砸我的牌子,我砸你的饭碗。”
——步鑫生 ( “步鑫生热”的出现,让1984年初国内沉闷的改革为之一振。)
(二)对外开放
1.进程
①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②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1985年,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④1988年,设立海南省,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⑤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
⑥1992年,开放沿江及内陆和边境城市。
⑦2001年,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1979年决定对粤闽两省实行特殊优惠政策
当时,香港与内地生活水平差距实在太悬殊,1978年深圳农民的年均收入是134元,而一河之隔的香港新界农民的年收入却是1.3万港币,相差几乎是100倍!
1980
经济特区
“特”在哪里?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①以市场调节为主
②引进外资
③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国内:质疑不断,阻力重重
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1989 年东欧各国发生政变,党内相当一部分人对改革的正确方向发生怀疑,国内舆论界掀起了一场关于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在这场争论中,市场经济成为一个焦点,有人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市场化”就是资本主义化。
——许兰菊《中国经济体制14年的改革历程》
改革开放如何继续推进?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南方谈话
2.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
坚持
路线
深化
认识
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发展生产力的手段
计划与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南方谈话
深化改革
目标提出: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为中共十四大召开作了重要思想理论准备;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深化改革:
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企改革,大力推进财政、税收、外贸、外汇、价格、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体制;股份制经营
(2)继续开放:
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
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提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
加入世贸组织的原因:
创造良好的对外贸易环境的需要;
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的需要;
促进中华民族统一大业的需要;
树立新的国际形象的需要;
促进经济体制改革深入进行的需要。
意义:
经济上:有利于利用和吸收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政治上:有利于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为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创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文化上:有利于加强对外科技、教育、文化交流。
3.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
(1)2022年中共十六大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大以后,我国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2007年,中共十七大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提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
比较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资源 配置 行政手段调节为主 市场调节为主
作用 积极 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与财力,恢复与发展经济 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经济发展
消极 权力高度集中,后期束缚了生产力发展 存在一定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容易导致经济危机
认识 两种体制各有优缺点,随着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的弊端日益显现,阻碍经济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势在必行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冲破了“个人崇拜”
2.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冲破了“计划经济崇拜”
3.中共十五大对所有制和公有制形式进行了创新,冲破了“所有制崇拜”。每一次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现代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综述
一、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二、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邓小平理论
(3)地位和影响: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形成: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2)解决的问题: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发展战略、动力 “三步走”战略;强调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根本任务 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政治保证 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
依靠力量 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各族人民的团结
外部环境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扩大对外开放
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构想
解决的根本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创立
背景 国际 苏东剧变后,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经济全球化,综合国
力竞争更加激烈
国内 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分配方式多
样化)
党员数量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既带来活力,也带来挑战
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新阶段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创立 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逐渐形成
(3)地位和影响: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解决的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科学发展观
背景 中共十六大以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既面临着历史性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
过程 2003年,胡锦涛提出。在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被写入党章,在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解决的问题 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内容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意义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1.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出社会的变化。诸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摸着石头过河”“发展才是硬道理”,以及“中国梦”“撸起袖子加油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命运共同体”等,这些流行语( )
A.映射了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走向
B.是历史转折与社会发展的见证
C.昭示了当代国人思想解放的程度
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B
[解析] 根据材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摸着石头过河”“发展才是硬道理”可知,这是改革开放时期流行语,“中国梦”“撸起袖子加油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命运共同体”这是十八大以来的流行语,是历史转折与社会发展的见证,B项正确;其他各项不能全面体现材料中流行语的内涵,排除A、C、D三项。
2.下表为1952年、1978年我国农业发展的部分指标。农业的这种巨大变化主要反映了( )
  类别 年份   农业机械 总动力 (万马力) 机械耕 种面积 (万公顷) 机电灌 溉面积 (万公顷) 化肥施 用量 (万吨) 农业用
电量
(亿度)
1952年 25 13.6 31.7 7.8 0.5
1978年 15 975 4 067 2 489.5 884 253.1
A.计划经济体制的确 B.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C.国家重农政策的贯彻 D.工业对农业的反哺
D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发展的部分指标整体水平较低,1978年时则有了显著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52年到1978年,经过“一五”计划及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业化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提高,进而提高了农业的机械化、科技化水平,D项正确。仅从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不能断定经济体制情况,排除A项;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不能解释材料所述农业变化,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且重视农业说法笼统,不能说明农业机械化的具体和主要原因,排除C项。
3.1978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刊文介绍,日本引进外国技术之多,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到1973年3月为止,日本引进外国技术共25 742项,这“使日本减少了进口,节省了外汇支出”。这篇报道( )
A.表明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得到落实
B.预示经济领域出现改革新动向
C.体现对日外交政策服务于国家建设
D.反映中美建交开阔了国人视野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人民日报》报道了关于日本引进外国技术的信息,结合改革开放相关信息,说明中国也将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预示经济领域出现改革新动向,B项正确;1978年12月才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A项;材料只介绍了《人民日报》关于日本引进外国技术的报道,不属于对日外交政策,排除C项;1979年中美才建交,排除D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