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近代以来的
城市化进程
第四单元 第11课
什么是
城市化?
概念: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伴随工业化出现的一个必然的历史发展过程。
表现:城市数量的增多、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比重的上升、生活方式的改变。
城市化是一个变传统的乡村社会为现代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
其主要表现是:农村人口不断地向城市地区集中,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在该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同时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
——王旭《美国城市史》
思考:阅读P63【史料阅读】,分析城市化的原因。
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为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与消费市场
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工业革命
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
探究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关系:工业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城市化进程【学习聚焦】
城市化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
一、城市化之兴——城市化的演进
自主学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几个阶段并予以说明。
英国为首
欧美资本主义为主
殖民地、半殖民地缓慢跟进
发达国家
广大发展中国家
1.从1800-19世纪中期,伴随着工业革命,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到1851年,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
2.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前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殖民地半殖民地缓慢跟进。
3.从二战后至2015年,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
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世界城镇化趋势
世界城市化的演进
一、城市化之兴——城市化的演进
1851年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50%的国家。
英国城市化:
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表
年份 1520 1600 1670 1700 1750 1801 185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5.25 8.25 13.5 17.0 21.0 27.5 51.0
思考: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
①圈地运动的推行;②工业革命的开展;③产业结构的变动;④生活观念的改变;⑤城市生活的吸引。
一、城市化之兴——城市化的演进
年份 总人口 (万人) 城市人口 (万人) 城市化
(%)
1840 41281 2668 6.5
1893 33677 2668 7.9
1920 44377 4700 10.6
1936 46136 5263 11.4
1949 54167 5765 10.6
1960 66207 13075.88 19.75
1992 117171 32374.35 27.63
2000 126743 45906.31 36.22
2011 134735 69078.63 51.27
①鸦片战争后,开启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②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
③1978年后,城市化进程加快
④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
根据教材,思考中国近现代城市化的发展表现
一、城市化之兴——城市化的演进
根据所学,思考近代中国城市化兴起的原因和特点?
一、城市化之兴——城市化的演进
原因:①受外来侵略(工业文明)的冲击;
②通商口岸的开放;
③近代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
④ 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⑤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⑥政府的推动。
特点:①起步晚,发展缓慢;
②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
③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大;
④空间布局不均衡: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
根据教材,思考中国现代城市化不同阶段发展的原因
一、城市化之兴——城市化的演进
1949-1957 起步与高速发展期
1958-1964 超速发展与震荡期
1965-1977停滞期
1978至今 快速发展期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大跃进”运动,大办厂矿;
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整顿经济
“文革”导致国民经济建设陷入停滞
①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农村发展非农产业,出现大量乡镇企业;
②城市体制改革、户籍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思考我国建国后城市化进程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①国家政策
②经济发展水平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及原因
国家 差异 原因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早,发展快 工业革命影响
城市化水平高 新技术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起步晚,二战后发展快 二战后纷纷独立,民族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城市化水平低 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城市发展不合理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一、城市化之兴——城市化的演进
原因:城市的发展和建筑技术的革新使得市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表现:①电梯:19C50S电梯发明,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②钢筋混凝土技术:19C70S比利时一个住宅项目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
③供暖和制冷:20C以来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的快速普及。
美国人伊莱沙·格雷夫斯·奥的斯于1854年在纽约世界博览会上展示发明的电梯
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
1902年,首个现代化,电力推动的空气调节系统由威利斯·开利(1876年-1950年)发明。
根据教材,思考居住条件改善的原因、建筑技术革新的表现
二、城市化之光——居住条件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发展
①社区服务:二战后,社区功能从慈善救济发展到教育、医疗、服务、娱乐、绿化等各个方面。
②商业购物:仓储式商场、超市、购物中心等纷纷出现,很多购物中心将商品销售、金融服务、餐饮和娱乐休闲等功能整合一起。
③休闲娱乐:娱乐休闲场所、体育中心、公园、广场等设施增多,城市绿化面积越来越大。
④文化娱乐: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的数量越来越多,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更加多样。
根据教材,思考城市生活服务完善的表现
二、城市化之光——居住条件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发展
根据教材,思考基础设施发展的原因、历程
二、城市化之光——居住条件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发展
原因:城市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以及功能的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历程:(1)西方发达国家:
①钢铁管道用于水网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
②煤气灯、电灯相继出现
③电报、电话逐渐普及
19世纪以来
①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
②柏林、纽约等城市开始将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
19世纪末
①电车、汽车、自行车得到普及。
②城市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
20世纪以来
(2)中国近代
特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
表现:1864年,上海煤气公司成立。
自来水、电力、公路、电报、电话等事业逐渐发展。
问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依然有限,且很不平衡。
(3)中国现代:
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
成就:自来水、天然气等通到家家户户,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逐步标准化和环保化。城市道路四通八达,人们可以乘坐公共汽车、电车、地铁等多种交通工具出行。
清末上海煤气路灯
根据教材,思考基础设施发展的历程
二、城市化之光——居住条件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发展
1.城市管网建设为居民生活提供方便
2.照明设备的改善创造新的生活方式
3.现代通信设备的普及促进信息交流
4.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便利人们的出行
5.生活设施的改善改变人们的居住环境
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根据教材及所学,思考城市化的积极影响
二、城市化之光——居住条件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发展
城
市
病
环境污染
交通拥堵
贫富矛盾
社会问题
根据教材,思考城市化进程中的出现有哪些问题
三、城市化之殇——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你怎样看待城市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思考点
(1)城市化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近代以来的城市化与工业革命密切相关,近代的城市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产物。
(2)伴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从乡村大量流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设施不断完备,城市化得到不断的发展。
(3)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口结构、社会结构和人类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4)城市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贫富分化等问题。
(5)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中出现的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
材料 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固然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超越发展阶段的城市化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大量农村人口盲目涌入城市而造成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人口恶性膨胀导致就业机会不足,造成城市中贫富差距拉大。由于贫富悬殊过大,社会不稳定因素急剧增加,各种社会问题凸显出来。同时,过度的人口膨胀超过了城市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许多城市出现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供水困难。……城市化的畸形化,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宁克平《城市与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
①促使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②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③科学决策、统筹城乡规划; ④以人为本,改善人居环境。
根据材料,思考面对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三、城市化之殇——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城市治理新思路:建设绿色智慧新城
本课思维导图
1、下表为1891—1911年江南地区通商口岸城市人口(单位:人)统计表,据此可知( )
A.江南地区城市化进程呈现不平衡性
B.通商口岸经济发展迅速
C.苏州成为长江中下游区域中心
D.江南地区自然经济瓦解加速
练一练
A
城市 1891 1901 1911
镇江 135 000 140 000 184 000
苏州 — 500 000 500 000
杭州 — 700 000 350 000
宁波 250 000 255 000 350 000
温州 80 000 80 000 100 000
2、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城市变革更多的是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的社会动荡,其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空间地域上分布不均衡
B.工业化发展水平比较低
C.移植了西方城市化模式
D.城市间发展速度不平衡
练一练
B
3、1854年美国人伊莱莎·格雷夫斯·奥的斯站在高高神奇的升降梯平台上,命令助手砍断平台的提拉缆绳,平台没有坠毁,而是固定在半空中。下列对于升降梯的说法正确的是
A.此时升降梯动力为电力
B.奥的斯提高了升降梯的安全性
C.此时升降梯只能依靠蒸汽动力
D.此时升降梯已应用到住宅中
练一练
B
4、据统计,2002年中国农村新建住房面积7.42亿平方米,砖瓦结构的平房逐渐被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所取代,房屋内部也开始注重装修。“(20世纪)50年代住草房、70年代住瓦房,80年代住楼房,90年代住洋房”正是农村民居发生变化的生动写照。这一变化说明
A.农村民居装修水平已超越城市
B.城乡社会生活趋于一致
C.农村间的地区差异趋向于缩小
D.农村居住条件逐渐改善
练一练
D
5、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国门被打开,一方面中国政府从清末新政时开始引入西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手段,另一方面西方人主导的一整套现代市政管理手段开始在租界建立成型,并为租界以外的地区所效仿。这在客观上反映了中国
A.市民生活质量的近代化
B.城市环境的改善
C.城市治理的现代化趋势
D.租界开放的差异
练一练
C
7、据1923年《北京电车公司第二届董事会报告书》记载,本公司以事属公众交通,一切建设力求美备,与各方往返商榷,不厌精详。从电杆电线的安装,路轨的铺设,到挪移水管等诸多事项无不受阻,乃至“文书盈篋”,颇费时日,这说明当时
A.城市设施建设的艰难
B.交通管理急需解决
C.城市社会问题的凸显
D.西方科技快速传播
练一练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