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六三制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期末复习试题汇总--填空题(含答案+解析)
一、填空题
1.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 ,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2.通常我们把那些 且 的物体称为 。
3. 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 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4.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这是因为 ,而 。
5.潜望镜是运用 制成的。
6.制作潜望镜时注意盒子对应面上的斜线必须是 ,两块平面镜必须 ,镜面要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物体的反射光全部反射到另一块镜子上,然后全部反射到我们的眼睛中。
7.潜望镜是运用光的 制成的。
8.光 ,光的传播路线 发生变化。
9.光从 ,它的传播路线会 ,这个现象叫 。
10.彩虹是一种光学现象,当 ,光线 ,在天空上形成拱形的七彩光谱,由外圈至内圈呈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11.尽管 用肉眼看上去几乎是 的,但它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白光进入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 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 等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 。说明白光是由七种 组成的 。
12. 是水蒸气受冷形成的小水珠或 ,漂浮在高空; 是水蒸气受冷凝结而成的 ,漂浮在低空; 是低空的水蒸气在0℃以下受冷形成的小冰晶; 是高空的水蒸气在0℃以下受冷形成的小冰晶;雨滴降落或雪花降落过程中 形成了 。
13.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叫 ; 我们把固体形态的水叫作 。
14.当水蒸气在低空冷凝成许多小水滴时,就形成了 。
15.寒冷的季节,我们常常会看见在接近地表的物体表面附着小冰晶,这就是 。
16.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 之间不断循环。
17.在用炉子烧水的过程中,发生了热的传递,水壶内部的水的传热方式是 。
18.金属与空气相比, 属于热的不良导体。
19.热总是从温度 的物体传递到温度 -的物体。
20.寒冷的冬天,太阳出来人们感觉特别暖和,这是太阳的 。
21.太阳的热可以不依靠任何物体而直接向周围发射。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作 。
22.热在液体中主要是以 的方式传递,在固体中是以 的方式传递。
23.地球不需要接触物体就可以对物体施加力,这种力就是 。
24.常见的力有 、 、 和 。
25.组成地壳的岩石按形成原因可分为 、 和 三大类。
26.沉积岩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 、 和 等都属于沉积岩。
27. 岩层的相互挤压或拉张形成了 。
28.地震发生时, 传来轰鸣声,吊灯在 ,房屋在 。
29.地震使地面出现 、 ,铁轨也 。
30. 是保护人的呼吸系统免受有害气体上海的个人防护器材。
31.像木头、塑料这样导热性不好的物体叫作 。
32.将形状和大小相同的乒乓球和金属球放入水中, 更容易沉于水底。
33. 是一种既能在水面下航行,也能在水面行驶的舰艇。
34.人们会利用 的原理来打捞沉船。
35.下图是甲、乙两组同学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甲同学用的深色的容器,其优点是 ,乙同学用了金属容器,其优点是 。
甲 乙
36.雷达是受 的启示而发明的。
37.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 ℃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 。
38.光 玻璃,能看清玻璃前方物体的细节,像玻璃这样的物体是 。
39.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 、 、 、 、 等。
40.将由相同比例的 三种颜色组成的彩色轮 ,观察到彩色轮变成了 。将红光、绿光和蓝光这三种色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能产生其他色光,这三种颜色叫光的 。
41.光 等透明物体时,光 。棱镜是透明材料(如玻璃、水晶等)做成的多面体,用以分光或使光束发生色散。棱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它是控制光的传播路线的光学元件。
42.与镜面反射相同, ,只不过是光在物体表面的 。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43.如图所示为光在镜面的反射路线。反射角 入射角。
44.航天员在月球上安置了激光反射器,科学家向它发射光,光可沿入射光的路线返回。科学家 ,从而计算出 。
45. 在 和 上有很多用途。科学家用潜望镜 ;科研工作者用潜望镜 ;潜水艇在水下航行时, 。
46.云中的 或 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会落下来。如果降落下来的是水滴,就是 。
47.冬天,从室外走进室内时,眼镜片会变模糊,我们通常把这种现象叫 。
48. 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飘浮在高空就是 ,接近地表就是 。
49.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温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 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 。
50.降水形式除了雨和雪外,还有 、 、 等。
51. 雨和雪来自 中的小水滴和或冰晶,如果降落下来的是水滴,就是 ,如果降落下来的是小冰晶,就是 。
52.地球上的水在 、 、大气之间不断循环。
53.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飘浮在高空的是云,接近地表的是 。
54.在天气朗的夜晓,当温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 。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0℃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 。
55.“平明江雾寒”,说明雾要在 、 充足的环境下产生。“日照澄洲江雾开”,说明太阳出来之后,温度 ,雾就会逐渐消散。
56.热传递有传导、对流、辐射这三种方式。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往往不会 ,而是两种或三种同时存在。
57.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 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 ,从一个物体传递给 ,这种传热方式叫作 。
58.热在水中主要以 的方式传递。空气是热的 (填“良导体”或“不良导体”), 是空气传递热的重要方式。
59. 量体温、烤烙饼、热敷,它们的传热方式都是 。
60.热传递有 、 、辐射这三种方式。
61.我们测量体温时,有时使用水银温度计,把它夹在腋下测量,这种热量传递方式是 ;有时使用红外体温计,它不需要接触人体就能感应人体的温度,这种热量传递方式是 。
62.在探究物体下落实验时,如果移走磁铁,曲别针会向 运动。
63.物体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叫 。力的单位是 。
64.由泥、岩石碎屑等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叫沉积岩。 都是 。沉积岩里常有 。
65.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 都是 。
66.地震是由于 引起的,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瞬间发生 ,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 内。
67.地震时,应该乘坐电梯迅速逃生。( )
68.发生火灾时,浓烟温度较高,会先充满 , 再逐渐 ,直至充满整个空间。因此,逃生时要用 捂住口鼻,尽量压低身体,以减少浓烟带来的伤害。
69.空气中 含量过高,会使人缺氧窒息,使用 要注意安全。
70. 是一个 , 。
71.叙尔特塞火山岛位于冰岛南部,是在1963年至1967年间由 形成的。
72. 地幔中 的涌动造成了 。
73.火山喷发是由于 引起的,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 发生 。
74.乾坤湾的 水流速度快,以 为主; 水流速度慢,以 为主。
75.当河水 时,以 为主;当河水 时,以 为主。
76.河流的 和 。
77.与地震和火山喷发相比, ,需要日积月累的过程。
78.棉衣里有棉花,棉花的导热性 (填"好"或"差"),而且棉花的缝隙里充满了空气,空气也不容易 ,棉衣穿到身上时,可以减缓人体热量的散失,从而起到保暖的效果。
79.不同材料的导热性是不一样的。一般情况下, 材料的导热性比较强,
材料的导热性比较弱。
80.空气是热的 导体。蓬松的棉被和双层窗户中都有空气做隔层,有助于 。
81.自然状态下,有些材料在水中具有漂浮能力,而且它们的漂浮能力与形状无关,这样的材料是 .
82.甲醛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 ,常用于制作树脂、药物、炸药燃料等。
83.常见的陶瓷材料具有不易导电、 、 、易碎、耐腐蚀等特性。
84.中国是世界上出口陶瓷最早的国家,素有 美誉。在高压电线杆上用到陶瓷,是因为陶瓷具有 的特点,应用于航天飞机上是因为陶瓷具有 的特点;应用于地下管道是因为陶瓷具有 、 的特点。
85.不同材料传热快慢不同,金属等传热性能强的物体称为 。
86.按照物体导热能力不同,将物体分为 和 。
87.热水瓶的瓶塞是软木做的,从导热性上看,软木是热的 ;双层内胆是玻璃做的,中间被抽成真空,这是为了 热量的散失。
88.像铜、铝、钢等容易传热的物体叫作 ;像木头、塑料等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作 。
89.人们根据葱叶的结构特性设计制造了圆简结构的物品,这就是 。
90.近年来,科学家致力于 的研究,用机器来模仿和执行人脑的某些智力功能,使机器能够像人一样思考。
91.人们根据葱叶的结构特性, 、 圆筒结构的物品,这就是仿生。
92.在空间站的建造与使用过程中, 工程师主要负责寻找适合制造太空飞行器的各种材料等, 工程师主要 研究航天员在空间站生活所需要的太空食品。
93. 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94. 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 ,让我们看到物体。
95.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 ℃以下,接近地表的 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霜。
96.空气中的水蒸气 会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中。离地面较近的是 ,在高空的是 。
97.[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冬季放学时被家长牵着的小手热乎乎的,传热方式是 ;夏季太阳将石头或单杠晒得滚烫,传热方式是 ;点燃蜡烛,走马灯会转动起来,传热方式是 。
98.热传递有 、 、 这三种方式。
99.太阳从遥远的太空直接将热传给了地球,这种传递热的方式称为 。
100.制作潜望镜时注意盒子两对侧边上的斜线必须是 , 必须 , 要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物体的反射光全部反射到另一块镜子上,然后全部反射到我们的眼睛中。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非常强烈
【解析】【分析】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强光,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2.【答案】自身能发光;正在发光;光源
【解析】【分析】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我们看到的光,有的是物体自身发出的,如太阳光、灯光。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3.【答案】夜视仪;人眼看不见的光
【解析】【分析】夜视技术是应用光电探测和成像器材,将肉眼不可视目标转换(或增强)成可视影像的信息采集、处理和显示技术。微光夜视器材依靠夜天的微光照明,首先把来自目标的人眼看不见的光信号转换成为电信号,然后再把电信号放大,并把电信号转换成人眼可见的光信号,这就是一切夜视器材实现夜间观察的共同途径。
4.【答案】声音以波的形式可以透过幕布进行传播;光沿直线传播,穿透不了厚实的幕布
【解析】【分析】因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屏幕后面的人反射的光线也是直线传播,光线被幕布挡住后无法进入我们的眼睛,因此,我们无法看到幕布后面的人;而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可以通过屏幕或绕过幕布继续传播,可以进入我们的耳朵。
5.【答案】光的反射原理
【解析】【分析】光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潜望镜就是运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
6.【答案】45度角;平行;相对
【解析】【分析】光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潜望镜就是运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制作潜望镜时注意盒子对应面上的斜线必须是45度角,两块平面镜必须平行,镜面要相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物体的反射光全部反射到另一块镜子上,然后全部反射到我们的眼睛中。
7.【答案】反射原理
【解析】【分析】潜水艇在水下航行时,用潜望镜观察海面和空中的情况。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观察物体的。在潜望镜的窥测口,能看到经过两次反射后的物体。
故答案为:反射原理。
8.【答案】从空气垂直进入水中;不会
【解析】【分析】根据光线的折射定律,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的传播路线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当光线垂直射向水中时时,传播方向不改变,不会发生折射现象。
9.【答案】空气中斜射进入水中时;发生改变;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根据光线的折射定律,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的传播路线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当光线垂直射向水中时时,传播方向不改变,不会发生折射现象。
10.【答案】太阳光照射到空中的水滴;被折射及反射
【解析】【分析】彩虹彩虹是大气中一种光学现象,当阳光照射到半空中的水珠时,光线被折射和反射,在天空形成弧形彩带。
11.【答案】太阳光;白色;折射;红、橙、黄、绿、蓝、靛、紫;光的色散;单色光;复色光
【解析】【分析】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组合在一起的复合光。尽管太阳光用肉眼看上去几乎是白色的,但它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白光进入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
12.【答案】云;小冰晶;雾;小水珠;霜;雪;遇冷;雹
【解析】【分析】水有三种状态,液态气态和固态,三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云是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小水珠或小冰晶,飘浮在高空;露是水蒸气遇冷凝结,在所接触的物体表面形成小水珠;雾是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小水珠或小冰晶,飘浮在低空;霜低空的水蒸气在0℃以下受冷,在物体表面形成小冰晶;雪是高空的水蒸气在0℃以下受冷形成小冰晶,降落地面。
13.【答案】凝结;冰
【解析】【分析】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蒸气是它的气态形式,水是它的液态形式,冰是它的固态形式的。在一定温度下,三种形态可以相互转化。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我们把固体形态的水叫作冰。
14.【答案】雾
【解析】【分析】 根据对水的循环的认识,从地面到高空,气温逐渐降低,上升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或者小冰晶,漂浮在高空,这就是云。 当水蒸气在低空冷凝成许多小水滴时,就形成了雾。
15.【答案】霜
【解析】【分析】 水有三种形态,水蒸气遇冷会凝结。在寒冷的季节,我们常常会看见在接近地表的物体表面附着有小冰晶,这就是霜。与露一样,霜也是常见的自然现象。
16.【答案】大气
【解析】【分析】在太阳的照射下,地球水圈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海洋中和陆地上的水受热蒸发成大气水,大气水遇冷又凝结为雨雪降落到地面或海洋,地球上永不停息地进行这种大规模的水循环。
17.【答案】热对流
【解析】【分析】 在用炉子烧水的过程中,热的传递涉及多种方式,包括炉子与水壶之间的热传导、水壶内部的水通过热对流进行传热,以及炉子向周围环境的热辐射。热传导是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主要发生在固体物中。
18.【答案】空气
【解析】【分析】人们把善于传导热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把不善于传导热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固体中的金属是热的良导体,如银、铜、铝、铁都是良导体。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比如我们站在一个火堆的边上,能感受到热,但是感受到的温度并不是很高,否则的话人根本无法靠近火。
19.【答案】较高;较低
【解析】【分析】 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20.【答案】热辐射
【解析】【分析】 热传递是包括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热辐射是热以电磁波的形式直接向周围辐射,它不需要依靠任何介质。寒冷的冬天,太阳出来人们感觉特别暖和,这是热辐射。
21.【答案】热辐射
【解析】【分析】 太阳的热不是通过热传导和热对流的方式传导地球的,太阳的热可以不依靠任何物体而直接向周围发射,这种传递热的方式热辐射。
22.【答案】对流;传导
【解析】【分析】 热传递有三种方式:气体和液体中主要以对流的方式传热,固体中主要以传导的方式传热,而真空中则以辐射的方式传热。
23.【答案】地球引力
【解析】【分析】 地球对其他物体的这种作用力,叫做地心引力。
24.【答案】重力;弹力;摩擦力;反冲力
【解析】【解答】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反冲力。
【分析】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
25.【答案】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结构是地球是一个非均质体,内部具有分层结构,各层物质的成分、密度、温度各不相同。地球内部各个圈层的厚度是不同的,地壳的平均厚度是17千米,地幔的厚度是2800千米,地核的厚度是3400千米。岩石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岩按产状分为侵入型岩浆岩、喷出型岩浆岩。岩浆岩中有花岗岩、玄武岩等;变质岩中有大理岩、石英岩、片麻岩等;沉积岩中有砂岩、页岩、石灰岩等。
26.【答案】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解析】【分析】 沉积岩 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沉积岩是三种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另外两种是岩浆岩和变质岩 。
27.【答案】地震
【解析】【分析】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引发地表变化的内在因素,其主要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地壳在不断运动,当地下的岩层发生弯曲、断裂、错动等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故答案为:地震。
28.【答案】地下;摆动;摇晃
【解析】【分析】 地震破坏力惊人,对地表影响较大,地震时,地下传来轰鸣声,吊灯在摆动,房屋在摇晃。
29.【答案】裂缝;塌陷;扭曲变形
【解析】【分析】 地震会让人感到大地上下颠簸、猛烈摇动等地动现象。地震发生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有地面产生裂缝和塌陷、山体滑坡、堰塞湖等。
30.【答案】口罩
【解析】【分析】根据对人体呼吸器官的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由鼻、嗰、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肺是最主要的呼吸器官,是气体交换中转站,能够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我们要学会保护我们的呼吸器官,比如佩戴口罩,这是保护人的呼吸系统免受有害气体伤害的个人防护器材。
31.【答案】热的不良导体
【解析】【分析】不同材料的导热性不同,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32.【答案】金属球
【解析】【分析】物体的浮沉条件是: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浮在液体表面;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沉入液体底部。乒乓球和金属球的形状和大小相同,但它们的密度不同。乒乓球通常是空心的,其密度小于水,因此能够浮在水面上。而金属球,尤其是实心金属球,其密度大于水,因此会沉到水底 。
33.【答案】潜艇
【解析】【分析】 根据对潜艇的认识,潜艇是一种既能在水面下航行,也能在水面行驶的舰艇,用途广泛。
34.【答案】浮筒
【解析】【分析】 根据对浮力的认识及应用,打捞沉船时,人们将数个装满水的浮筒沉入水底,绑在沉船两侧,再利用高压气体排出浮筒中的水。在浮力作用下,沉船就会慢慢浮出水面。
35.【答案】便于更好地吸收太阳光;金属传热快
【解析】【分析】物体表面越粗糙、颜色越深,吸热能力越强;金属导热性一般比非金属强。
36.【答案】蝙蝠
【解析】【分析】生物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有利于生存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人们从中获得很多启示。科学家发现蝙蝠是利用回声定位的方式来探测目标,在它的启示下人类发明了雷达,这是仿生学的应用。
37.【答案】0;霜
【解析】【分析】水有三种状态:液态、固态和气态,水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变化。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0℃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霜。霜是水的固态形式。
38.【答案】能穿过;透明物体
【解析】【分析】根据对光的传播是否会遇到阻碍这个问题的验证可知,光能穿过玻璃,能看清玻璃前方物体的细节,像玻璃这样光能够穿过的物体是透明物体。
39.【答案】手影游戏;小孔成像;排队看齐;日食;月食
【解析】【分析】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生活中的例子是比较多的,有: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激光准直等。
40.【答案】红、绿、蓝;快速旋转;白色;三原色
【解析】【分析】白光通过三棱镜能够分解成7种颜色的光,将红、绿、蓝三种颜色组合在一起,形成彩色转盘,快速转动,观察到彩色轮变成了白色。将红光、绿光和蓝光这三种色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能产生其他色光,这三种颜色叫光的三原色。
41.【答案】由空气斜射入玻璃;能发生折射
【解析】【分析】根据光线的折射定律,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光线会发生折射,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
42.【答案】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反射情况有所不同
【解析】【分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射光仍然是沿直线传播的。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不同的物体反射光的能力不同,光滑的物体和浅色的物体反射光的能力更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当中沿直线传播,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平时能看到不同颜色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只反射或透射了某些颜色的光。
43.【答案】等于
【解析】【分析】在光线与镜面的交点处,画一条垂直于镜面的虚线,我们会发现,反射光线与虚线的夹角等于入射光线与虚线的夹角,我们把这两个夹角称为反射角和入射角,垂直于镜面的虚线称为法线,并可得到光的反射规律:光在反射过程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4.【答案】测量了光反射回地面需要的时间;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4万千米
【解析】【分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射光仍然是沿直线传播的。航天员在月球上安置了激光反射器,科学家向它发射光,光可沿入射光的路线返回。科学家测量了光反射回地面需要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4万千米。
45.【答案】潜望镜;科学研究;国防建设;在地下室观察火箭的发射;在保护墙内观测有放射性危险的实验;用潜望镜观察海面和空中的情况
【解析】【分析】潜水艇在水下航行时,用潜望镜观察海面和空中的情况。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观察物体的。在潜望镜的窥测口,能看到经过两次反射后的物体。潜望镜在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上有很多用途。科学家用潜望镜在地下室观察火箭的发射;科研工作者用潜望镜在保护墙内观测有放射性危险的实验;潜水艇在水下航行时,用潜望镜观察海面和空中的情况。
故答案为:潜望镜;科学研究;国防建设;在地下室观察火箭的发射;在保护墙内观测有放射性危险的实验;用潜望镜观察海面和空中的情况。
46.【答案】小水滴;小冰晶;下雨
【解析】【分析】下雨是水循环的一部分,雨来自云。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会落下来。如果降落下来的是水滴,就是下雨。
47.【答案】镜片起雾
【解析】【分析】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蒸气是它的气态形式,水是它的液态形式,冰是它的固态形式的。在一定温度下,三种形态可以相互转化。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我们把固体形态的水叫作冰。冬天,从室外走进室内时,眼镜片会变模糊,我们通常把这种现象叫凝结。
48.【答案】云;雾
【解析】【分析】 自然界的水有固态、液态、气态等三态变化。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飘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就是雾。
49.【答案】水蒸气;露
【解析】【分析】 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温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0℃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霜。
50.【答案】冰雹;露;霜
【解析】【分析】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或固水统称为降水,降水的形式包括雨、雪、冰雹等多种形式,主要形式是降雨。自然界中发生的雨、雪、露、霜、雹等现象等都属于降水的范畴。
51.【答案】云;雨;雪
【解析】【分析】云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或凝华成的小冰晶漂浮在空中;雾是水蒸气在地面液化成小水滴漂浮在地面附近;露是水蒸气在地面的植物上液化成的小水滴;霜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附着在地面或植物上;雪的形成需要的温度比雨低,雨和雪是由云层托不住的小水滴或小冰晶形成的。雨和雪来自云中的小水滴和或冰晶,如果降落下来的是水滴,就是雨,如果降落下来的是小冰晶,就是雪。
52.【答案】陆地;海洋
【解析】【分析】 在太阳的照射下,地球水圈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海洋中和陆地上的水受热蒸发成大气水,大气水遇冷又凝结为雨雪降落到地面或海洋,地球上永不停息地进行这种大规模的水循环。
53.【答案】雾
【解析】【分析】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在自然界中,许许多多的小水滴漂浮在低高空中,形成了雾,在高空形成云。根据对水的三态变化的认识,雾和云都是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只是所处的位置不同,雾是在低空形成的,接触地面,而云的底部不接触地面。
54.【答案】露;霜
【解析】【分析】在温度逐渐下降(仍高于0℃)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水滴,这就是露。在温度降到0℃以下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冰晶,这就是霜。露和霜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的,形成露的温度在0℃以上,形成霜的温度在0℃以下。
55.【答案】低温;空气中水蒸气;升高
【解析】【分析】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在太阳的照射下,地球水圈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间不断地循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在自然界中,许许多多的小水滴漂浮在低高空中,形成了雾,在高空形成云。根据对水的三态变化的认识,雾和云都是水蒸气凝结成的。只是雾是在低空形成的,接触地面,而云的底部不接触地面。“平明江雾寒”,说明雾要在温度低、水蒸气充足的环境下产生。水由液体变成气体散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水时时刻刻都可以蒸发,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日照澄洲江雾开”,说明太阳出来之后,温度升高,雾就会逐渐消散。
56.【答案】独立存在
【解析】【分析】热是一种能量的表现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但是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往往不会独立存在,而是两种或三种等多种传热方式并存。
57.【答案】传递;接触;另一个物体;热传导
【解析】【分析】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但是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往往多种传热方式并存。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叫做热传导。热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58.【答案】热对流;不良导体;热对流
【解析】【分析】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但是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往往多种传热方式并存。水或空气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热对流;热对流时,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空气属于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性能差。
59.【答案】热传导
【解析】【分析】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叫做热传导。所以量体温、烤烙饼、热敷,它们的传热方式都是热传导。
60.【答案】传导;对流
【解析】【分析】热传递有传导、对流、辐射这三种方式。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往往不会独立存在,而是两种或三种同时存在。
61.【答案】热传导;热辐射
【解析】【分析】热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热传递的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我们测量体温时,有时使用水银温度计,把它夹在腋下测量,这种热量传递方式是热传导;有时使用红外体温计,它不需要接触人体就能感应人体的温度,这种热量传递方式是热辐射。
62.【答案】下
【解析】【分析】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即地球吸引物体的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不会改变,所以在探究物体下落实验时,如果移走磁铁,曲别针会向下运动。
63.【答案】重力;牛顿
【解析】【分析】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即地球吸引物体的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不会改变,重力的单位是牛顿(N)。
64.【答案】砾岩、砂岩、页岩;沉积岩;化石——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结构是地球是一个非均质体,内部具有分层结构,各层物质的成分、密度、温度各不相同。地球内部各个圈层的厚度是不同的,地壳的平均厚度是17千米,地幔的厚度是2800千米,地核的厚度是3400千米。岩石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岩按产状分为侵入型岩浆岩、喷出型岩浆岩。岩浆岩中有花岗岩、玄武岩等;变质岩中有大理岩、石英岩、片麻岩等;沉积岩中有砂岩、页岩、石灰岩等。由泥、岩石碎屑等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叫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都是沉积岩。沉积岩里常有化石——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65.【答案】玄武岩、浮石、花岗岩;岩浆岩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结构是地球是一个非均质体,内部具有分层结构,各层物质的成分、密度、温度各不相同。地球内部各个圈层的厚度是不同的,地壳的平均厚度是17千米,地幔的厚度是2800千米,地核的厚度是3400千米。岩石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由岩浆冷却凝结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岩浆岩按产状分为侵入型岩浆岩、喷出型岩浆岩。岩浆岩中有花岗岩、玄武岩等;变质岩中有大理岩、石英岩、片麻岩等;沉积岩中有砂岩、页岩、石灰岩等。
66.【答案】地球内部运动;猛烈的变化;地壳
【解析】【分析】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引发地表变化的内在因素,其主要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地壳在不断运动,当地下的岩层发生弯曲、断裂、错动等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瞬间发生猛烈的变化,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故答案为:地球内部运动;猛烈的变化;地壳。
67.【答案】错误
【解析】【分析】当地震发生时,遵循“先躲后逃”的原则,首先要就近躲游,地震后马上逃到安全的地方,勿靠近围墙,根据正确的指示采取行动,在震中区,迅速徹离到开阔地带,来不及跑时可迅速躲到桌下、床下及紧挨墙根下和坚固的家具旁,趴在地下,闭目,用鼻子呼吸,保护要害,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以隔挡呛人的灰尘,不要钻进柜子或箱子里,以免门变形打不开而被困在里面。正在用火时,应随手关掉煤气开关或电开关,然后迅速躲避。在楼房,应迅速远离外墙及其门窗,可选择厨房、浴室、厕所、楼梯间等空间小而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千万不要惊慌乱跑,不能跳窗逃生,也不能使用电梯,否则会威胁到自己的生命安全。
68.【答案】屋顶;向地面下移;湿毛巾
【解析】【分析】火灾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灾难,学会火灾时的自我保护、求救和避难逃生的方法非常重要。遇到火灾时要采取正确的逃生方法,发生火灾时,浓烟温度较高,会先充满屋顶,再逐渐向地面下移,直至充满整个空间。因此,逃生时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尽量压低身体,以减少浓烟带来的伤害。
故答案为:屋顶;向地面下移;湿毛巾。
69.【答案】氮气;氮气
【解析】【分析】空气是混合物,它的成分是很复杂的。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其中氧气具有助燃性。正常的空气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是:氮约占78%,氧约占21%。如果空气中氮气含量过高,会使人缺氧窒息。所以使用氮气要注意安全!
70.【答案】长白山天池;火山口湖;由火山喷发形成
【解析】【分析】火山喷发时,首先是气体把上覆的岩层爆破,造成高起的环形火口垣。于是火山口便成为封闭式的漏斗状洼地,内壁陡峭,中央低陷,口内积水就形成了火山口湖。与平地湖不同,火山湖较少支流注水入湖,因此杂质较少,加上湖内矿物丰富,较少受到污染,湖水更为清澈碧绿。我国的长白山天池便因火山口积水形成,其湖水湛蓝深邃,景色绮丽,是我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火山口湖,被誉为世界十大最美火山口湖之首。
71.【答案】火山喷发
【解析】【分析】叙尔特赛岛,是1963年至1967年的火山喷发形成的一座新岛屿。自形成以来,这座火山岛就一直受到保护,其独特的景观为全世界提供了原生态的自然实验室。
72.【答案】岩浆;火山喷发
【解析】【分析】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地幔中的岩浆像烧熔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向上运动。地壳运动破坏地下的平衡时,岩浆不断上升过程中,遇到薄弱的地壳时,就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因此地幔中岩浆的涌动造成了火山喷发。
73.【答案】地球内部运动;瞬间;猛烈的变化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运动使得地表的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很猛烈,有时表现的极其缓慢的变化。火山和地震可以使地球表面瞬间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由于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74.【答案】凹岸(凹进去的河岸);侵蚀作用;凸岸(凸出来的河岸);沉积作用
【解析】【分析】流水会形成冲沟、河谷等侵蚀地貌,会形成冲积平原等沉积地貌。黄河第一湾--乾坤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流水的侵蚀,凸岸主要受到河水的沉积作用,比较平缓,凹岸主要受到河水的侵蚀作用,地形严峻。
75.【答案】流速快;侵蚀作用;流速慢;沉积作用
【解析】【分析】当河流流过陡坡时流速快,容易产生侵蚀作用,形成河道、峡谷、沟壑地貌;当河流流过缓坡时流速慢,容易产生沉积作用,形成平原、三角洲地貌。
76.【答案】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解析】【分析】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77.【答案】风对地形地貌的影响是缓慢的
【解析】【分析】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相互作用下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结果,形式多种多样。地球表面的形态不断发生着变化,有的表现得很猛烈,如火山、地震、海啸等;有的表现的很缓慢,除了风的作用,还有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和动物的作用等,这些都会对地形的改变产生缓慢的作用,需要日积月累的过程,短期内不容易被人察觉。
78.【答案】差;导热
【解析】【分析】棉花、空气都是热的不良导体。棉被和棉衣里有棉花,棉花的导热性差,而且棉花的缝隙里充满空气,空气也不容易导热。棉衣穿到身上后,可减缓人体热量的散失,从而起到保暖的效果。
79.【答案】金属;非金属
【解析】【分析】不同的材料传热的快慢不同,金属材料传热比较快,塑料和木头材料传热比较慢。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质,叫热的良导体;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质,叫热的不良导体。不同材料的导热性是不一样的。一般情况下,金属材料的导热性比较强,非金属材料的导热性比较弱。
故答案为:金属;非金属。
80.【答案】不良;保温
【解析】【分析】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不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空气属于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性能差。所以蓬松的棉被和双层窗户中都有空气做隔层,有助于保温。
81.【答案】漂浮材料
【解析】【分析】 自然状态下,有些材料在水中具有滑浮能力,而且它们的漂浮能力与形状无关。这样的材料是漂浮材料。不同的材料,漂浮能力不同。同一种材组成不同大小的物体,它们的承重能力会不一样。材料具有的漂浮能力是相对稳定的。
82.【答案】气体
【解析】【分析】已知常温下甲醛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确认的致癌物和致畸物质之一。甲醛常用于制作树脂、药物、炸药、燃料等。
83.【答案】不易导热;不易燃烧
【解析】【分析】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性,决定了它们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常见陶瓷材料具有不易导电、不易导热、不易燃烧、易碎、耐腐蚀等特性。
84.【答案】瓷国;不导电;耐高温;耐腐蚀;不怕水
【解析】【分析】中国是世界上出口陶瓷最早的国家,素有瓷国美誉。在高压线杆上用到陶瓷,是因为陶瓷有不导电的特点,应用于航天飞机上是因为陶瓷有耐高温的特点。应用于底下管道是因为陶瓷有耐腐蚀、不怕水的特点。陶瓷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85.【答案】热的良导体
【解析】【分析】不同材料的导热性不同,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86.【答案】热的良导体;热的不良导体
【解析】【分析】不同的物体传导热的本领是不同的。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不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
87.【答案】不良导体;减缓
【解析】【分析】不同的物体传导热的本领是不同的。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不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热水瓶的瓶塞是软木做的,从导热性上看,软木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缓热传递;双层内胆是玻璃做的,中间被抽成真空,这是为了减缓热量的散失。
88.【答案】热的良导体;热的不良导体
【解析】【分析】不同的物体传导热的本领是不同的。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不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金属属于热的良导体;塑料、木头属于热的不良导体。
89.【答案】仿生
【解析】【分析】仿生的过程是:发现生物性能——建立模型——模型检测——开发产品。人们根据葱叶的结构特性,设计、制造出了筒形的物品,这就是仿生。
90.【答案】人工智能
【解析】【分析】科学家一直在用多种方法研究大脑,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学习科学打下了基础。近年来,科学家致力于人工智能的研究,用机器来模仿和执行人脑的某些智力功能,使机器能够像人一样思考。
91.【答案】设计;制造
【解析】【分析】仿生是模仿生物系统的功能和行为,来建造技术系统的一种科学方法。人们根据葱叶的结构特性,设计、制造出了筒形的物品,这就是仿生。仿生的过程是:发现生物性能——建立模型——模型检测——开发产品。
92.【答案】材料;营养
【解析】【分析】在空间站的建造与使用过程中,材料工程师主要寻找适合制造太空飞行器的各种材料,跟踪研究这些材料处于外层空间时的表现和变化。营养工程师研究航天员在空间站生活所需要的食用方便、营养丰富而又美味的太空食品
93.【答案】夜视仪
【解析】【分析】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能使我们能看到光源或该物体。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94.【答案】夜视仪;电子信号
【解析】【分析】考查夜视仪的原理,夜视仪是将肉眼看不到的光转化成电子信号才能够让我们看到。
95.【答案】0;水蒸气
【解析】【分析】 水蒸气遇到0℃以下低温环境,会发生凝华,形成固态冰晶。霜就是水蒸气凝华的结果。
96.【答案】遇冷;雾;云
【解析】【分析】水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叫凝结。雾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叫凝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中。离地面较近的是雾,在高空的是云。
97.【答案】热传导;热辐射;热对流
【解析】【分析】热传递有传导、对流、辐射三种方式。热传导是热沿着物体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热对流是冷、热不同的液体或气体相互对流传递热的;热辐射是不依靠任何物体直接向周围“发射"热的,冬季放学时被家长牵着的小手执平平的,传热方式是热传导:夏季太阳将石头或单杠晒得滚烫,传热方式是热辐射;点燃蜡烛,走马灯会转动起来,传热方式是热对流。
98.【答案】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解析】【分析】热是一种能量的表现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但是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往往多种传热方式并存。
99.【答案】热辐射
【解析】【分析】热传递主要存在三种基本形式: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像太阳传热跟地球这样,物体之间利用放射和吸收彼此的红外线,而不必有任何介质,就可以达成温度平衡的方式是热辐射。
100.【答案】45 度角;上下两块平面镜面;平行;镜面;相对
【解析】【分析】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观察物体的。在潜望镜的窥测口,能看到经过两次反射后的物体。制作潜望镜时注意盒子两对侧边上的斜线必须是45度角,上下两块平面镜面必须平行,镜面要相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物体的反射光全部反射到另一块镜子上,然后全部反射到我们的眼睛中。
故答案为:45度角;上下两块平面镜面;平行;镜面;相对。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