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3.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本课内容
1. 碳循环的特点
2. 生物富集现象
3.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4. 探究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实验
生态系统的
三大功能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碳循环
观察课本P62图像,回答:
1. 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以什么形式存在?
2. 碳元素在生物体内以什么形式存在?
3. 碳元素如何进入生物体内?
4. 碳元素如何在生物间移动?
5. 碳元素如何回到非生物环境?
碳循环
环境
CO2
呼吸作用
环境
呼吸作用
分解作用
(包含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捕食
碳循环和人类社会
物质循环的概念
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思考:
较小的生态系统,如农田生态系统,是否进行封闭的物质循环?
物质循环的特点
大气环流
海洋洋流
全球性、循环往复
总结
(1)循环形式:
(4)与循环有
关的活动
光合作用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生产、生活的燃烧
(5)特点:
1.碳进生物群落
3.碳出生 物群落
(2)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CO2和碳酸盐。
(3)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
含碳有机物。
化能合成作用
2.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
CO2
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
通过食物链(网)进行。
具有全球性,循环往复
研究物质循环的意义
(2021·北京东城区·高三二模)稻鸭共作是我国传统的生态种养模式,在水稻栽种后至抽穗前将鸭子放养在水稻田中。鸭子可为稻田除草、灭虫;稻田可为鸭子的生长提供食物等生活条件。下列对稻鸭共作模式的生态学优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稻鸭共作模式能够减少饲料的投入,降低饲养成本
B.稻鸭共作模式能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
C.稻鸭共作模式很好地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D.稻鸭共作模式的设计兼顾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研究物质循环的意义
(2021·北京东城区·高三二模)稻鸭共作是我国传统的生态种养模式,在水稻栽种后至抽穗前将鸭子放养在水稻田中。鸭子可为稻田除草、灭虫;稻田可为鸭子的生长提供食物等生活条件。下列对稻鸭共作模式的生态学优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稻鸭共作模式能够减少饲料的投入,降低饲养成本
B.稻鸭共作模式能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
C.稻鸭共作模式很好地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D.稻鸭共作模式的设计兼顾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C
更好地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
减少饲料、化肥投入,从而降低成本;
减少化肥的使用,从而减轻环境污染;
减少废物(无废弃物农业);
……
铅元素的循环
火山喷发
沙尘暴
大火
大气
降水
水体
植物
土壤
动物
鱼
水鸟
猛禽
煤燃烧
金属冶炼
浮游生物
左图是铅循环过程的示意图。可以看出哪些特点?
与之前的碳循环相比,有什么区别?
生物富集
水
浮游生物
鱼
水鸟
2 ppm
5 ppm
200 ppm
1600 ppm
分析水体和多种生物体内铅浓度,说明铅循环和碳循环有何区别?
生物富集
进入生物体内的铅不易被排出,从而积蓄在生物体内,并可沿着食物链富集。
像这样,生物体内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作生物富集。
镉、汞等重金属,DDT、六六六等有机化合物,及一些放射性物质,存在生物富集现象。(教材P64)
生物富集的正面利用
伴矿景天是一种具有超强镉富集能力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地上部的镉含量可达到土壤中的百倍以上,是镉污染土壤修复的理想材料。
伴矿景天遇到夏季高温、强光天气便会死亡,因此只能在秋冬季节栽培,春季收获。一个修复工程需要栽培三至五批次伴矿景天种苗。这严重限制了伴矿景天的使用。
1. 收获的伴矿景天秸秆如何处理?
2. 如何改进方案?
生物富集的正面利用
伴矿景天是一种具有超强镉富集能力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地上部的镉含量可达到土壤中的百倍以上,是镉污染土壤修复的理想材料。
伴矿景天遇到夏季高温、强光天气便会死亡,因此只能在秋冬季节栽培,春季收获。一个修复工程需要栽培三至五批次伴矿景天种苗。这严重限制了伴矿景天的使用。
1. 收获的伴矿景天秸秆如何处理?
深埋(无害化处理)、化工厂提纯;
绝不能焚烧、做饲料!
2. 如何改进方案?
增加灌木、小乔木,让伴矿景天处于下层
能量流动 & 物质循环(课本P65正文)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以碳循环为例)
形式
特点
范围
联系 光能→化学能→热能
化学元素(无机物→有机物→无机物)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全球性、循环往复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生物圈(全球性)
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①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②物质作为能量流动的载体;
③能量作为动力。
实验: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科学问题: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吗?
实验目的:
自变量:
因变量:
无关变量:
实验分组:
实验: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科学问题: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吗?
实验目的:探究落叶是否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
自变量:有无土壤微生物(如何在不影响无关变量的情况下,改变自变量?)
因变量:落叶腐烂的程度(直接观察定性、称量干重)
无关变量:土壤的各种理化性质、作用的时间
实验分组:
对照组
不做特殊处理(自然状态/有土壤微生物)
实验组
无土壤微生物作用
实验细节
枯枝落叶层
有机碎屑层
腐殖质层
淀积层
土壤的消毒:
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恒温箱中处理1 h。
这样可以尽可能地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
其他方式:
土壤、土壤提取液都进行彻底的灭菌。
土壤分为两组,一组加入未灭菌的土壤提取液,一组加入灭菌的土壤提取液。
实验: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实验目的1:探究土壤微生物能否加快淀粉的分解。
实验目的2:分离出能分解淀粉的土壤微生物。
课本P67概念检测第1题
1.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判断下列相关表述是否正确。
(1)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 √ )
(2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 )
课本P67概念检测第2题
2.竹子中纤维素含量很高。大熊猫每天要吃大量竹子,但一般只能利用其中一小部分纤维素。研究表明,大熊猫的基因组缺少编码纤维素酶的基因,但是肠道中有多种纤维素分解菌。
(1)大熊猫与它肠道内某种纤维素分解菌的种间关系为( C )
A.捕食 B.寄生 C.互利共生 D.原始合作
(2)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D )
A.大熊猫是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
B.大熊猫未消化的纤维素会被分解者利用
C.纤维素分解菌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D.能量流动方向是竹子→大熊猫→纤维素分解菌
课本P67概念检测第3题
3.在生态系统中,使二氧化碳进入生物群落的生物主要是( D )
A.细菌 B.真菌 C.动物 D.绿色植物
课本P67拓展应用第2题
2.同碳元素一样,氮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也是不断循环的。为什么还要往农田中不断地施加氮肥呢?
农田是人工生态系统,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满足人类需要为目的。农
田土壤中氮的含量往往不足以使作物高产,加之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自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氮
元素并不能都归还土壤,所以需要施加氮肥,这与物质循环并不矛盾。
课本P67拓展应用第2题
2.同碳元素一样,氮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也是不断循环的。为什么还要往农田中不断地施加氮肥呢?
①农田不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生物圈才是);
②农田不断地产出农产品,这些农产品中的氮元素并不能都归还土壤;
③土壤氮元素的输出小于输入,因此要人工补充氮肥;
④这是为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让氮元素更多地以在农产品中的形式存在,从而满足人类的需要。与物质循环并不矛盾。
课本P67拓展应用第3题
3.下表为生活在某库区水域中层的几种鱼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单位:ng g-1)。请据表推测, 这几种鱼中,草食性的鱼是 A , 杂食性的鱼是 B,C ,肉食性的鱼是 D,E ,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