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历史七下第八学习主题第2课《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课件(24张PPT+1份视频)(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川教版历史七下第八学习主题第2课《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课件(24张PPT+1份视频)(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4-09 12:36:49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图片欣赏
南京郑和纪念馆
云南郑和墓和纪念亭
江苏太仓浏河镇郑和纪念馆
江苏苏州郑和纪念馆
三宝庙(马来西亚)
三宝庙(印尼爪哇岛)
三宝庙(泰国)
为什么在国内外会有那么多人纪念他吗?
郑和下西洋,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为中国和“西洋”人民的友好往来,架起了坚固的桥梁,为东南亚的开发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第八学习主题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2课
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1、明朝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
2、归纳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航线、特点及意义。
一、郑和下西洋
目的:
时间:
条件:
航线:
特点:
意义:
为了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和宣扬国威。
1405—1433年(明成祖),7次
国力强盛、造船技术进步、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
从刘家港出发,到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时间早、次数多、规模大。
课本67页扩大了中国和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郑和(1371—1435),本姓马,云南人,回族。祖父和父亲都从海路到过伊斯兰教圣地天方(今沙特阿拉伯),郑和自幼受家庭探险精神熏陶。后来他入宫做了太监,被派往燕王府。朱棣即帝位后,赐他姓郑名和,人称三宝太监。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
明成祖朱棣(1360-1424)是明朝第三代皇帝,1402-1424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起事攻打侄儿建文帝,夺位登基。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
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即位以后,政通人和,国力强盛。为加强与海外联系,并宣扬国威,命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
宋代造船业水平即已达到世界第一,广州和泉州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造船基地。元明时期,大型超大型海船的制造成为可能。尤其是朱元璋早期与陈友谅的水战失利成为明政权注重发展造船业的重要原因。到永乐年间,建造出长140.8米、宽50.6米、吃水8米、载重8000吨的“宝船”即是明证。
郑和下西洋船队的每艘船上,均配有罗盘,由二十四名官兵掌管航船的方向,这种罗盘的精度很高,采用二十四个方向,各以天干地支与八卦五行命名,标记方位,这是当时最先进的航海技术。
郑和意志坚定、吃苦耐劳、有多元化的宗教信仰、丰富的海上生活经验。
根据上述材料说说郑和下西洋具备怎样的条件?
红海沿岸
刘家港
非洲东海岸
郑和与欧洲四次重大远航对比表
人物 时间 规模 到达地区
郑和 1405-1433年 (7次) 船只约200多艘,人数约2.7-2.8万人 到达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约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迪亚士 1487-1488 船3艘,20人 好望角
达伽马 1497 船4艘,人数约60人
到达印度
哥伦布 1492-1504 (5次) 船约17艘,人数约1500人 到达美洲
麦哲伦 1519-1522 船5艘,人数约200人 环球
比较 结果
时间早
次数多
规模大
通过表格的对比,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有什么特点?
郑和船队的主要船种
宝船:长120公尺
战船:长50.9公尺
坐船:长67.9公尺
马船:长104.7公尺
粮船:长79.2公尺
水船:长42公尺
  郑和下西洋船队中最大的是宝船,长44丈4尺,宽18丈,载重量800吨。这种船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它的铁舵,须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
郑和下西洋宝船复原模型
郑和船队编制图
  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都能准确地到达目的地,靠的就是航海罗盘、航海图和牵星图等一系列辅助仪器。
郑和航海图(局部)
郑和出使促成的经济文化交流图表
出使国 输入当地的技术 带回中国的技术
占城
(今越南) ①种植一年三熟的稻米
②制作豆腐 ③铸钱技术
暹[xiān]罗
(今泰国) ①种植小麦
②在山地上开垦梯田
③使用海盐,当地人不再食用碘含量低的矿盐 ①引进耐藏且不易蛀坏的暹米。
②带回暹罗出产的紫檀木,因其质地坚硬,可用作造船。
满剌加
(今马来西亚) ①使用农具和开井引水的方法
②教授耕种技巧
爪哇及四港
(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及苏门答腊) ①建屋技术
②耕种技术
③把弈棋(围棋)和皮影戏传入苏门答腊   带回各种香料,如胡椒、苏木、槟榔等;还有点燃后可防疫症的金银香、沉香、黄蜡等。
锡兰(今斯里兰卡)和印度 ①种茶技术 ②纺织技术
③可治疗疫病的刮痧法 ①佛教
②音乐及提线傀儡戏等
表演艺术。
材料一: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次空前绝后的壮举。但明王朝遣使西航的目的,并没有和民间对外贸易利益有效地结合起来。郑和远航将朝贡、勘合方式的对外关系推到顶峰,“厚往薄来”,用大量的物质财富换取海外诸国形式上的藩属关系。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
材料二:东方的航海家……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 -----李约瑟(英)
根据上述材料说说郑和下西有何历史意义?
郑和与欧洲四次重大远航对比表
人物 时间 规模 到达地区
郑和 1405-1433年 (7次) 船只约200多艘,人数约2.7-2.8万人 到达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约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迪亚士 1487-1488 船3艘,20人 好望角
达伽马 1497 船4艘,人数约60人
到达印度
哥伦布 1492-1504 (5次) 船约17艘,人数约1500人 到达美洲
麦哲伦 1519-1522 船5艘,人数约200人 环球
比较 结果
时间早
次数多
规模大
  1985年为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而发行的4枚纪念邮票。画面表现的是郑和以及其下西洋时到达占城、古里等国受到人民欢迎的情景。
郑和画像
占城(今越南)
阿拉伯
非洲
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
材料:限制外海船入口,严禁中国海船出口,放弃市舶税利收益,高价买进,贱价卖出,甚至无偿赠送,这是明代朝贡贸易与前代航海贸易不同的特色……(郑和)忠心执行的朝贡贸易,由于长期贬价贱卖,无偿赠送,耗费巨大。“收货所出数十万,而所取曾不及一二。且钱出外国自昔有禁,今仍竭天下所有以与之,可谓失其宜矣。”可见赏赐开支疲于应付。致使国库枯竭,财政短绌,长此下去,终会导致明王朝的经济崩溃。
——杨火喜《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及其被停航的原因》
二、华侨对南洋的开发
时间:
带去国内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经验等,促进了南洋的开发。
三、西方传教士的东来
代表人物:
影响:
明末清初
利玛窦、汤若望
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利玛窦(1552—1610),意大利传教士。1582年(明万历十年)到达中国,1610年5月11日卒于北京,终年59岁。在中国用中文编译有《几何原本》(与徐光启合译)、《乾坤体义》等数学和天文学著作;编绘多种世界地图, 推动了中国地理学的发展。他还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译为西文,为中西科学文化的交流作出了贡献。
利玛窦简介
◆(2015·广东茂名)1.亚非的许多国家和地区至今还保存着众多以这位航海家命名的遗迹:印尼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印度有三宝石像……每年到了这位航海家登陆的日子,当地居民都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你知道他们纪念的是哪位人物的伟大事迹吗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郑和下西洋
C.戚继光抗倭 D.岳飞抗金
【B】
◆(2015·广东省)2.据史书记载,从1407年到1422年短短十多年间,有南洋多国使者多次搭乘船只访华。与南洋使者访华有关联的事件是
A.马可波罗来华 B.荷兰人抵达台湾
C.郑和下西洋 D.葡萄牙人到达澳门
◆(2015·广西贺州)1.史书记载郑和船队经过爪哇国:“行使中国历代铜钱,一般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则用铜钱买易。”材料反映郑和下西洋促进了
A.明朝国威的树立
B.明朝航海技术的发展
C.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D.中国和亚非各国的政治交往
【C】
【C】
材料分析题:郑和七下西洋的遗憾与启迪
题目: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为加强与海外联系,并宣扬国威,命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材料二:“支费浩繁,库藏为虚” ,是终止下西洋的直接原因。永乐年间,新建和改建了约二千艘海船。这些船只主要用于下西洋。其中每只宝船造价约需五、六千银两。此外,还要加上各种赏赐品的费用。据说大约花了六百万银两。而直至明中叶时,财政每年税收不过三百余万两。如此宣扬国威的收获之一,是朝贡使臣大量涌至。永乐年间,每年来贡的外国使团平均七个。在第六下西洋回朝时,竟有十六国遣使臣一千二百人同时来朝!对这些外邦朝贡者,按规矩还要赏赐。明成祖曾说:“朝廷取四夷,当怀之以恩。今后朝贡者,悉以品级赐赍,更加厚不为过也。” 以上还没有计算生还者要赏赐;死去的大约一万人则要抚恤。在不堪重负的情况下,这些壮举只好中止。
思考:1、郑和下西洋“半途而废”的原因(为何七次后不再继续)
2、明朝前期的对外开放与中国现在的对外开放有什么差别
材料分析题参考提示
(1)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说说郑和下西洋“半途而废”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郑和远航是为加强海外联系,不是去发展经济。郑和的远航是政治目的,与哥伦布航行的海外扩张的经济目的有本质的不同。由于下西洋的开支巨大,导致明朝国库空虚,下西洋被迫终止。也就是说:从商业角度看,下西洋并没有给明朝带来多大的实际利益,这样的对外开放对明朝的发展也没有起到多大的促进作用。
(2)现在的中国也实施对外开放,30年的历程,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请思考:明朝前期的对外开放与中国现在的对外开放有什么差别呢? 提示:明朝前期的对外开放主要是为了炫耀自己,主要是“走出去”,而我们现在的对外开放,不但是“走出去”了,更重要的是“引进来”了。我们引进了外国先进的经验、管理、技术等等,为我们自己的发展服务,从而推动了我国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3)国家尚且要注意学习他国的先进之处,那我们个人呢?
提示:应该多向他人学习,借鉴他人的长处,促进我们自己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