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三一模模拟练
2025年高考生物复习备考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生物技术安全与伦理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我国禁止进行任何生殖性克隆人实验
B.治疗性克隆不会产生道德、伦理问题
C.我国反对生物武器的研发、生产和扩散
D.转基因食品存在引发过敏的风险
2.Ⅰ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功能减退引起的,与正常人相比,患者有高血糖、多尿、尿糖和多饮等症状。下列关于患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渗透压偏低 B.尿糖可用本尼迪特试剂检测
C.血浆中胰岛素浓度偏低 D.组织细胞内供能不足
3.湿地中氮元素过量会造成水体污染,芦苇对氮元素有较好的吸收效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氮是芦苇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之一
B.芦苇根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水体中的氮元素
C.芦苇吸收氮元素可用于细胞内蛋白质、腺苷的合成
D.利用芦苇净化水质,体现了芦苇的直接使用价值
4.为防止鼠害,某地分别在第1~7年和第8~15年,分两个阶段对田鼠种群采取不同方式的干预,期间田鼠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数量上升时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
B.第二阶段K值较第一阶段明显提高
C.干预期间田鼠种群数量呈周期性波动
D.在无人为干预时种群数量不会出现如图趋势
5.神经细胞膜电导表示相应离子流经该膜形成电流的能力,神经细胞膜电位的变化主要受Na+电导和K+电导决定,某神经纤维受刺激后膜电位与电导的变化过程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反极化过程,Na+内流速度逐步加快
B.b点时刻,膜内电位为0
C.阶段b~c形成原因主要是K+外流
D.复极化过程,Na+通道已关闭
6.薇甘菊生长快、繁殖能力强、植株覆盖密度大,在野外竞争中通过攀爬树冠、遮挡阳光造成其他植物成片枯萎死亡,使其成为优势种。若某地发生薇甘菊入侵,下列推理不合理的是( )
A.该地出现因薇甘菊入侵而发生的群落演替
B.因薇甘菊入侵而枯萎死亡的植物能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来源
C.薇甘菊覆盖形成的土壤环境有利于喜湿土壤动物的生长繁殖
D.薇甘菊的长期入侵提高该地土壤动物的多样性
7.酱油是起源于我国的一种调味品,常以大豆、小麦等为主要原料经传统发酵生产,发酵过程中的主要菌种包括曲霉、酵母菌、乳酸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豆和小麦等原料可以为微生物提供碳源、氮源和能源
B.通过改变环境条件可调节发酵液中不同菌种的生长和代谢
C.酱油独特的风味是由混菌发酵中菌种组成决定的
D.从发酵液中分离纯化的酵母菌不同菌株间具有遗传差异
8.促红细胞生成素能有效促进红细胞的产生、提升血液携氧能力。第一代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的部分流程如图所示。第二代rhEPO的生产通过改造第一代rhEPO的5个氨基酸位点,增加2个糖基化位点,使其稳定性大大提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需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②原理是基因重组,③利用显微注射技术
B.第二代rhEPO的生产运用了蛋白质工程技术,本质是改造基因
C.用大肠杆菌代替CHO,经筛选后可更高效的量产高活性rhEPO
D.rhEPO被列入兴奋剂名录,禁止运动员使用以保证比赛公平性
9.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可分化成类似间充质干细胞(iMSC)。iMSC能合成和分泌Ⅴ蛋白,用于治疗骨关节炎等疾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用病毒作为载体将某些基因转入小鼠成纤维细胞以诱导产生iPSC
B.iPSC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需添加特定的物质才能使其转化为iMSC
C.利用96孔板筛选转化成功的iMSC,需稀释至每孔至多1个细胞,并添加V蛋白
D.iMSC培养液需定期更换,并维持适宜温度、PH、渗透压和气体环境等条件
10.啤酒的工业化生产的部分流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麦种子发芽时产生淀粉酶,但烘焙时的高温会杀死种子胚且导致淀粉酶失活
B.糖化的目的是促进淀粉分解,蒸煮不会导致淀粉酶失活但能杀死糖浆中的杂菌
C.啤酒花上附着大量的野生型酵母菌,利用其无氧呼吸即可实现啤酒的工业化生产
D.发酵过程中,要随时检测微生物数量、乙醇浓度等,要严格控制温度、pH等条件
11.土壤中有些细菌能在线虫的捕食威胁下产生尿素,尿素可诱导真菌产生菌丝并包裹杀死线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土壤中细菌、真菌和线虫等全部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B.上述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和线虫三者之间均存在捕食关系
C.农业上利用产生尿素的细菌来抑制有害线虫的数量,属于生物防治
D.上述现象能说明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12.我国北部秋季雨水减少,气温明显下降。树叶变黄干燥后在重力或风力的作用下,从叶柄基部的离层区与茎分离而脱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叶色变黄是由于叶绿素被破坏且不能再合成,类胡萝卜素显色所致
B.脱落前离层区细胞细胞壁溶解变薄,推测乙烯能促进纤维素酶的合成
C.落叶是由环境因素和植物激素的变化引起的,与细胞中基因的表达无关
D.没有叶片会减少水分丢失,落叶是树木对冬季从冻土中吸收水分减少的适应
13.酶促反应的终产物浓度过高时会与酶结合,从而抑制反应的进行,称为反馈抑制。图示为细胞内异亮氨酸的合成和调节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注:①是酶与底物结合的位点)
A.异亮氨酸与苏氨酸脱氢酶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
B.异亮氨酸可通过正反馈调节苏氨酸脱氢酶的活性
C.增大细胞内苏氨酸的浓度可解除反馈抑制
D.对相关基因诱变处理使②结构改变可解除抑制
14.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和除去秋水仙素,可诱导纺锤丝的去组装和重新组装,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由图中a、b和c可知纺锤丝的去组装和重新组装是可逆的
B.由图中c和d可知纺锤丝的延伸方向是从到
C.据图可知,构成纺锤丝的微管是可快速解体与重排的暂时性结构
D.培养体系中加入秋水仙素,使M期细胞减少,实现细胞周期同步化
15.某雌雄异株高等植物,子叶颜色由位于两对常染色体的基因A/a、B/b控制,其形成的基本过程如下:
现有雌性植株基因型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4:2:1:1,雄性植株基因型比例为AABb:aaBb=1:1,雌雄植株随机授粉获得F1,其中子叶为绿色的植株比例是( )
A.11/64 B.16/64 C.7/36 D.9/36
二、非选择题
16.合理使用消毒液有助于减少传染病的传播。某同学比较了3款消毒液A、B、C杀灭细菌的效果,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和菌落计数法分别测定同一样品的细菌数量,发现测得的细菌数量前者大于后者,其原因是 。
(2)该同学从100 mL细菌原液中取1 mL加入无菌水中得到10 mL稀释菌液,再从稀释菌液中取200 μL涂布平板,菌落计数的结果为100,据此推算细菌原液中细菌浓度为 个/mL。
(3)菌落计数过程中,涂布器应先在酒精灯上灼烧,冷却后再涂布。灼烧的目的是 ,冷却的目的是 。
(4)据图可知杀菌效果最好的消毒液是 ,判断依据是 。(答出两点即可)
(5)鉴别培养基可用于反映消毒液杀灭大肠杆菌的效果。大肠杆菌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呈 色。
17.下图表示兴奋通过神经-骨骼肌接头引起肌肉收缩的部分过程,当乙酰胆碱(ACh)作用于A(ACh受体兼Na+通道)时,产生动作电位,将兴奋传导至B结构,引起C(Ca2+通道)打开,肌质网中Ca2+释放,引起肌肉收缩。
(1)图中的神经-骨骼肌属于反射弧中的 结构,兴奋在其接头处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慢,原因是 。
(2)肌肉收缩的直接原因是大量Ca2+进入 与收缩蛋白结合;骨骼肌收缩结束后,Ca2+通过 方式回收到肌质网。
(3)胞外Ca2+会竞争性抑制Na+内流,从而影响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性。据此分析,血钙过低会引发肌肉抽搐原因的可能是 。
(4)乙酰胆碱作用于骨骼肌细胞,可引起收缩;作用于心肌细胞,却降低收缩频率。为了探究乙酰胆碱作用于上述两种肌细胞产生不同反应的原因,研究人员进行相关实验。
①利用上图中骨骼肌细胞膜上的 作抗原,制备相应的抗体。
②将上述抗体分别作用于骨骼肌细胞和心肌细胞。
③一段时间后,用 分别作用于这两种肌细胞,观察它们收缩反应变化的情况。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若骨骼肌细胞不收缩,心肌细胞收缩频率降低,则表明乙酰胆碱作用于上述两种肌细胞产生不同反应的原因是 。
参考答案:
1.B
A、中国政府的态度是禁止生殖性克隆,坚持四不原则(不赞成、不允许、不支持、不接受任何生殖性克隆人实验),A正确;
B、治疗性克隆处于某种目的进行生殖性克隆,但仍可能产生道德、伦理问题,B错误;
C、生物武器危害大,我国反对生物武器及其技术和设备扩散,C正确;
D、转基因食品会产生过敏原,可能存在存在引发过敏的风险,D正确。
2.A
A、Ⅰ型糖尿病患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导致血糖升高,高血糖会引起血浆渗透压升高,A错误;
B、Ⅰ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较高,一部分糖会随尿液排出,尿糖可以用本尼迪特试剂检测,因为尿中含有葡萄糖,B正确;
C、Ⅰ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血浆中胰岛素浓度偏低,C正确;
D、Ⅰ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组织细胞无法摄取和利用葡萄糖,导致供能不足,D正确。
3.C
A、N是大量元素,A错误;
B、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称为渗透作用。氮元素在水体中是溶质,故芦苇根细胞不会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水体中的氮元素,B错误;
C、蛋白质含N元素,腺苷含N元素,故芦苇吸收氮元素可用于细胞内蛋白质、腺苷的合成,C正确;
D、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作为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生物多样性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体现其间接价值,故利用芦苇净化水质,体现了芦苇的间接使用价值,D错误。
4.B
A、种群数量上升时年龄结构不一定为增长型,A错误;
B、K值是环境容纳量,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二阶段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类似K值)较第一阶段明显提高,B正确;
C、从图中可以看出干预第二阶段田鼠种群数量明显大于第一阶段,没有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的规律,C错误;
D、在无人为干预时,由于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种群数量也可能会出现类似的波动趋势,D错误。
5.C
A、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反极化过程中,Na+电导虽然在增加,但增加的速度是逐渐变缓的,这说明Na+内流速度是逐步减慢而不是加快,A错误;
B、b点时膜电位为0mV,这是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的过程中的一个点,此时膜内电位是由负电位向正电位转变过程中的0电位,而不是膜内电位一直为0,B错误;
C、阶段b - c是复极化过程,主要是因为K+外流,使得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又恢复到内负外正,C正确;
D、复极化过程中,Na+通道逐渐关闭,K+通道逐渐开放,K+外流,D错误。
6.D
A、依题意,某地发生薇甘菊入侵后,薇甘菊取代原有的生物成为了优势种,故该地出现因薇甘菊入侵而发生的群落演替,推理合理,A不符合题意;
B、土壤中有大量的动物是分解者,因薇甘菊入侵而枯萎死亡的植物能为这些起分解者作用的土壤动物提供食物来源,推理合理,B不符合题意;
C、薇甘菊覆盖在土壤上,形成阴暗潮湿的土壤环境,有利于喜湿土壤动物的生长繁殖,推理合理,C不符合题意;
D、土壤动物依赖植物提供生存资源,依题意,薇甘菊入侵后,造成其他植物成片枯萎死亡,使植物多样性下降,薇甘菊长期入侵可能会降低该地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故薇甘菊的长期入侵提高该地土壤动物的多样性的推理不合理,D符合题意。
7.C
A、大豆和小麦等原料为微生物提供碳源,A正确;
B、环境条件不仅会影响到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而且会影响微生物代谢物的形成,不同的菌种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也不同,所以通过改变环境条件可调节发酵液中不同菌种的生长和代谢,B正确;
C、传统发酵菌种中微生物的种类、代谢特点、种间关系等都是造成不同发酵 制品的风味和营养物质有差异的原因,C错误;
D、微生物不同的菌株间,性状不完全相同,其遗传存在差异,D正确。
8.C
A、①是利用PCR技术短时间内扩增目的基因,PCR过程需要一对引物,②是构建人EPO基因的表达载体,②原理是基因重组,③是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利用显微注射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A正确;
B、蛋白质工程是指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生物功能关系作为基础,通过改造或合成基因,来改造现有的蛋白质,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求。第二代rhEPO的生产运用了蛋白质工程技术,本质是改造基因,B正确;
C、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不能加工促红细胞生成素,用大肠杆菌代替CHO,不能得到高活性rhEPO,C错误;
D、促红细胞生成素能有效促进红细胞的产生、提升血液携氧能力,rhEPO被列入兴奋剂名录,禁止运动员使用以保证比赛公平性,D正确。
9.C
A、科学家已尝试采用多种方法来制备iPS细胞,包括借助载体将特定基因导入细胞中,直接将特定蛋白导入细胞中或者用小分子化合物等来诱导形成iPS细胞,因此可用病毒作为载体将某些基因转入小鼠成纤维细胞以诱导产生iPSC,A正确;
B、诱导细胞分化需要培养过程中加入添加特定的物质(分化诱导因子)才能使其发生分化,因此iPSC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需添加特定的物质才能使其转化为iMSC,B正确;
C、利用96孔板筛选转化成功的iMSC,需稀释至每孔至多1个细胞,通过抗原-抗体杂交法检测,但是不需要添加V蛋白,C错误;
D、根据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iMSC培养液需定期更换,以便清除代谢物,防止代谢产物的积累对细胞造成危害,并维持适宜温度、pH、渗透压提和气体环境等条件,以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存和代谢,D正确。
10.D
A、大麦发芽产生的淀粉酶最适温度较高,在焙烤时控制温度可以杀死种子胚但不使淀粉酶失活,A错误;
B、糖化可以使淀粉分解形成糖浆,蒸煮过程中高温使淀粉酶失活,可以终止淀粉酶的进一步作用,并对糖浆灭菌,B错误;
C、加入啤酒花的主要目的是调节啤酒的风味,C错误;
D、在发酵过程中,要随时检测培养液中的微生物数量、产物浓度等,以了解发酵进程,以便及时添加必需的营养组分,为了提高发酵效率,需要严格控制温度、pH和溶氧量等,D正确。
11.B
A、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故土壤中细菌、真菌和线虫等全部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A正确;
B、根据题意,细菌在线虫的捕食威胁下会产生尿素,尿素可诱导真菌产生菌丝并包裹杀死线虫,表明真菌和线虫之间不是捕食关系,B错误;
C、根据题意,细菌通过释放尿素诱导真菌产生菌丝陷阱,进而包裹并杀死有害线虫,这属于生物防治,C正确;
D、题意显示,细菌通过释放尿素诱导真菌产生菌丝陷阱,进而包裹并杀死有害线虫,该事实说明(化学)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D正确。
12.C
A、秋季雨水减少,气温明显下降,叶色变黄是由于叶绿素被破坏且不能再合成,类胡萝卜素显色所致,A正确;
B、植物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故脱落前离层区细胞细胞壁溶解变薄,推测乙烯能促进纤维素酶的合成,B正确;
C、落叶与细胞中基因的表达有关,C错误;
D、没有叶片会减少水分丢失,增强植物的抗逆性,故落叶是树木对冬季从冻土中吸收水分减少的适应,D正确。
13.D
A、据图可知,①是酶与底物结合的位点,异亮氨酸是终产物,结合在苏氨酸脱氢酶的②部位,故异亮氨酸与苏氨酸脱氢酶结合形成的不是酶-底物复合物,A错误;
B、依据题干信息,“酶促反应的终产物浓度过高时会与酶结合,从而抑制反应的进行”,依据图示信息,异亮氨酸与苏氨酸脱氢酶结合,说明终产物异亮氨酸浓度过高,抑制了反应的进行,故异亮氨酸可通过负反馈调节苏氨酸脱氢酶的活性,B错误;
C、据图,当异亮氨酸浓度过高时,会与苏氨酸脱氢酶结合,从而使得苏氨酸不能与苏氨酸脱氢酶结合,则苏氨酸也不能转化为异亮氨酸,即使苏氨酸浓度增大,苏氨酸也不能与苏氨酸脱氢酶结合,所以增加细胞内苏氨酸的浓度也不能解除异亮氨酸对苏氨酸脱氢酶的抑制(反馈抑制),C错误;
D、②是异亮氨酸与苏氨酸脱氢酶的结合位点,结构决定功能,若对相关基因诱变处理使②结构改变,则就会导致异亮氨酸不能与苏氨酸脱氢酶结合,从而解除抑制,D正确。
14.D
A、据图分析,图中的a→b纺锤丝去组装,而b→c是纺锤丝重新组装,故由图中a、b和c可知纺锤丝的去组装和重新组装是可逆的,A正确;
B、由图中c和d可知,纺锤丝沿着顺时针方向逐渐增加,故纺锤丝的延伸方向是从到,B正确;
C、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和除去秋水仙素,可诱导纺锤丝的去组装和重新组装,据图可知,构成纺锤丝的微管是可快速解体与重排的暂时性结构,C正确;
D、秋水仙素的作用时期是前期,培养体系中加入秋水仙素,使M期细胞增多,D错误。
15.A
由题意可知,雌性植株基因型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4:2:1:1,产生的雌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B:Ab:aB:ab=4:3:4:5;雄性植株基因型比例为AABb:aaBb=1:1,产生的雄配子及比例为AB:Ab:aB:ab=1:1:1:1,雌雄植株随机授粉获得F1,F1的情况如表所示:
,故F1中子叶为绿色的植株的比例是3/64+3/64+5/64=11/64,A正确、BCD错误。
16.(1)前者微生物分散的活菌和死菌一起计数,后者存在多个活菌形成一个菌落的情况且只计数活菌
(2)5000
(3) 杀死涂布器上可能存在的微生物,防止涂布器上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污染 防止温度过高杀死菌种
(4) A A消毒液活菌数减少量最多,且杀菌时间较短,效率最高
(5)黑
17.(1) 效应器 突触处的兴奋传递需要通过化学信号的转换
(2) 细胞质基质/肌质 主动运输
(3)胞外Ca2+会竞争性抑制Na+内流,血钙过低时,对Na+内流抑制作用减弱,突触后膜动作电位增大,肌细胞兴奋性增加
(4) A 乙酰胆碱 乙酰胆碱的作用特点与两种肌细胞上的相应受体不同有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