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论语》十二章
七年级上册论语教学课件
目录
作者介绍
课文导读
疏通文意
拓展了解
壹
贰
叁
肆
一、作者介绍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只保留文字;您的内容打在这里,并选择只保留文字;您的内容打在这里
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
作者介绍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作品介绍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论语》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等。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二、课文导读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只保留文字;您的内容打在这里,并选择只保留文字;您的内容打在这里
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
课文导读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课文导读二: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读准字音:
不亦说(yuè)乎
三省(xǐng)
传(chuán )不习乎
罔(wǎng)
一箪(dān)食
笃(dǔ)志
论(lún)语
愠(yùn )
曾(zēng )子
逾(yú)
殆( dài )
曲肱(gōng)
三、疏通文意
重点段翻译:
原文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原文: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重点段翻译:
原文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愉快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原文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全文翻译一:
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是君子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能吸取各种见解而加以容纳;七十岁我就可以随心所欲,但也不会越出规矩。”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 就可以(凭借这个)做老师了。”
全文翻译二: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多么高尚啊,颜回!”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全文翻译三: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子夏说:“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默读课文,把握字义,探究《论语》传递的教育之道。
(1)根据“习”字的本义,结合语境,先写出你对“习”字字义的理解;再联
系生活实际,说说有哪些学习方法,和同学们交流。
习:鸟屡次拍着翅膀飞。(《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曾子曰:“……传不习乎 ”
我认为“习”首先可以理解为“温习”。幼鸟学飞需要温习技巧,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则强调学生将老师教授的知识复习、消化,从而理解知识,以感受学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习”还强调“实践”。幼鸟学飞需要反复实践,“传不习乎”则是要将所学知识付诸行动,不能只停留于纸上,以此省察自己的学习收获。
在学习生活中,温习是一种常用的巩固知识的手段,我们可以通过温习深入理解知识,反思学习状态,同时也要将所学运用于生活,才能真正实现学习的目的,收获学习的乐趣。
2)理解下面句子中“而”字前后短语的关系,你从中领悟到哪些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在“温故而知新”中,“而”表生活,示顺接,我领悟到,可以通过温习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学习方法能让我们也成为老师。
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而”表示转折,我领悟到,人学习时如果缺少思考,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思考时缺少学习,会感到疑惑,所以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伴随着思考。
在“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中,“而”表示并列,我领悟到,广泛地学习,志向坚定,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是两组重要的学习方法,而一旦做到,那就能达到“仁”的目标,实现最高的理想。
(3)参考示例、分析“三人”与“三军”中蕴含的人生态度。
【示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此句以“三省”强调自我检查要多次、长久,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忠、信、习,
从而提高自我修养。
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此句中,“三人”是“几个人”,强调了“师”无处不在,我们要以他人为鉴,
他人的“善”与“不善”都可用以自省。
在此句中,“三军”是军队,以“帅”之于军队和“志”之于匹夫作对比,突出强调了志向对于人生的重要作用。
(4)找一找每个年龄段孔子追求的重点,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十五岁是人生第一阶段,这时立志于学习。以此为基础,到了三十岁,进人第二阶段,重点是能立身于世,有所成就。到了四十岁,进入第三阶段,不仅有所立,还有所守,重点是能坚守内心,不被迷惑。到了五十岁,进人第四阶段,重点是了解上天的旨意,把握命运,有担当。到了六十岁进入第五阶段,重点是能接纳不同的意见,自我与外界相处融洽。到了七十岁,进入第六阶段,重点是顺从意愿又不逾越法度,已心即道义,内外合一。六个阶段层层递进,逐步达到圣人之修为。
(5)课文中,孔子和颜回所乐何事 你从中探寻出哪些为学、为人的道理
学习之乐
“知之”是学到知识但还是被动接受的状态;“好之”是对学习产生兴趣但还未收获自己的见解;“乐之”是①
。这种“乐”,是达到了“自强不息”的学习之境。
在学习中有所得,学习与自我浑然而为
交友之乐
“朋”不是普通友人,而是② 。
“自远方来”中,“远方”凸显了③
这种“乐”,是在人际交往中发展志趣,达到了“心灵共鸣”
的交友之境。
(5)课文中,孔子和颜回所乐何事 你从中探寻出哪些为学、为人的道理
志同道合之人
知己之难得,友谊之深厚
(5)课文中,孔子和颜回所乐何事 你从中探寻出哪些为学、
为人的道理
④
⑤
之乐
处世
箪瓢陋巷并不乐,但颜回自有其乐;饮水曲肱也无乐,但孔子乐“在其中”。这种“乐”,是超脱了物质享受,达到了“安贫乐道”的处世境界。
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探究《论语》的文学之美
(1)找出古诗化用的《论语》典故,用成语概括,并解读成语的含义,感受
《论语》含蓄隽永之美。
【示例】
三十既成立,嗟吁命不通。(孟浩然《书怀贻京邑同好》)
典故:三十而立,表达承担责任、有所作为之意
①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典故:
富贵浮云,表达看淡钱权,淡消旷达之境
②若比箪瓢人,吾今太富贵。(白居易《夏日闲放》)
典故:
③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李白《古风·黄河走东溟》)
典故:
箪瓢陋巷,表达安贫乐道之境。
逝者如斯,表达时光流逝之意。
(2)从下面的句子中选择一句,结合加点词进行朗读设计,从而把握句子的语
气、节奏,体会《论语》情真意切之美
A.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B.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我选择
A“也”使语速变缓,增强了肯问的语气,表现出语重心长的语言效果
B“不亦……乎”以询定语气,启发弟子思考,强调了道理的重要性,表现出循循善诱的语言效果
钱穆评价孔子:“孔子之教人以学,重在为人之道。”阅读下面两则选文,分析孔子面对“人不知”时的心态,探究圣哲的君子之风和人生追求。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注释】①下学而上达:皇侃《义疏》云:“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我既学
事,人事有否有秦,故不尤人。上达天命,天命有穷有通,故我不怨天也。”
面对“人不知”时,保持“不愠”“不尤人”的态度,即不生气、不责备。虽然也有“莫我知也夫”的感概,但他“下学而上达”,知人事否秦、天命穷通而“不怨天,不尤人”,展现出对自强不息人生境界的追求。
拓展《论语》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字里行间传递着说话人的神采。阅读下面的选文,结合本课所学,品鉴孔子言行,写一写你心中的孔子形象,和同学交流。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①之,而后和之。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② ”
【注释】①反:复,再。②割鸡焉用牛刀:武城不过是一个很小的地方,而礼乐却
是治国的大道。用礼乐大道来治理小地方,就好像是用宰牛的刀杀死一只鸡一样,实
在是小题大做。
示例1: 从文中读到一位亲切和蔼、循循善诱的孔子。在第二句中,孔子借一次和子游的玩笑阐述了礼乐教化民众的意义和作用,可见孔子诙谐轻松的一面。
示例2:我从文中读到一位勤勉好学、思想深邃的孔子。在第一句中,孔子与人唱歌,唱得好就请对方再唱一遍自己又和他一起唱,体现了孔子虚心谦恭的仁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