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数学学科
西师数学一年级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3《大得多 大一些》教学设计
课题名 大得多 大一些
教材分析 (一)内容分析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会比较 100 以内数的大小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具体情境和直观图示,引导学生理解“大得多”“大一些”等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的概念,让学生能根据数的大小差异,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述,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对数的感知更加细腻和精确。 (二)核心素养分析 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描述中,更加敏锐地感知数的大小差异,提升数学直觉和数学洞察力。通过用数学语言表达数的相对大小关系,锻炼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描述:学生能理解“大得多”“大一些”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这些词语描述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2.学习分析内容: 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大得多”“大一些”的含义,并能准确运用其描述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难点 能根据具体情境,合理选择“大得多”“大一些”来描述数的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操作实践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计数器、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每人准备100支木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展示动物运动会的情境图,有小兔子、小猴子和大象参加跑步比赛,小兔子跑了 20 米,小猴子跑了 50 米,大象跑了 90 米。提问:“同学们,看看它们跑的距离,你能发现小猴子和小兔子跑的距离有什么不同吗?大象和小猴子呢?” 【设计意图】:以有趣的动物运动会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初步感知数的大小差异,为后续学习“大得多”“大一些”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1. 比较小猴子和小兔子跑的距离 引导学生观察数据 20 和 50,提问:“50 比 20 多很多还是多一点呢?”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引出“大一些”的概念,即 50 比 20 大一些。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数据比较,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自主探索“大一些”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 2. 比较大象和小猴子跑的距离 观察 50 和 90,问学生:“90 比 50 怎么样?”引导学生理解 90 比 50 多很多,引出“大得多”的概念。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大得多”的含义,加深对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 1. 出示一些数对,如 30 和 65、45 和 78 等,让学生用“大一些”或“大得多”描述它们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大得多”“大一些”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四)课堂小结 回顾“大得多”“大一些”的含义,以及如何判断两个数的关系用哪个词语描述。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强化记忆,形成知识体系。
板书设计 大小比较 大得多,大一些 50 比 20 大一些 90 比 50 大得多
课后作业 1. 完成教材上相关的练习题。 2. 让学生回家后,比较家里三个人的年龄,用“大得多”“大一些”描述年龄关系。 【设计意图】:作业一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作业二将数学知识与家庭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教学反思 亮点: 1. 情境创设生动有趣,动物运动会的情境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并且情境中的数据能直观地体现数的大小差异,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 2. 教学过程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理解“大得多”“大一些”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不足 1. 在练习环节,练习题的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除了数对比较,还可以增加一些情境性更强的题目,如比较不同物品的价格、数量等。 2. 对于个别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课堂上给予的针对性辅导不够,可能导致这部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够透彻。 建议 1. 设计练习题时,多创设不同类型的情境,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练习中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2. 关注个体差异,在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中,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耐心和指导,如安排学优生进行一对一帮扶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