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25 08:28: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边读音边擦出拼音,学生上台拖字组词。
崛起 模范 魏校长 严肃 光耀门楣
清晰 抱负 胸怀 连声赞叹 淮安 疑惑不解 沉郁 表情 难以忘怀
果真 热闹非凡 左顾右盼 指望 惩处 训斥 体会 分量 响亮
22为中华之崛起
而读书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谈话导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兴起

周恩来
周恩来(1898—1976),伟大的物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名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周恩来毕业于南开大学,早年留学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等地,回国后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国务院总理,1949年至1958年间兼任外交部部长。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做什么)
第一件事 新学年 开始了 修身课上 魏校长 周恩来 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件事 十二岁那年 奉天 伯父 周恩来 初到奉天,伯父告诫周恩来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不能随便去玩,这让他疑惑不解。
第三件事 一个星期天 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中国妇女 周恩来 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目睹一位中国妇女的亲人被洋人汽车轧死,却无处说理。
默读课文,找一找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中华不振
思考:“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
“中华不振”是指中华民族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人民遭受欺凌,敢怒不敢言。
课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 再浏览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把它画下来。
研读课文
找出课文第11—14自然段伯父和周恩来的对话,分角色朗读。
“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呢?”
“中华不振哪!”
思考:你从周恩来的两个问句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可以看出周恩来内心很不解
补充资料
事件三
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
中国巡警是怎样做的?
巡警向外国人献媚,训斥自己的同胞。
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围观的中国人 ,但这是在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围观的中国人是怎么做的?为什么?
围观的中国人紧握拳头,敢怒而不敢言。内心虽充满了愤怒,但是无力反抗,充满无奈。
都紧握着拳头
经历了租界事件后,周恩来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在想些什么?
他在想:我终于体会到了“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分量,怎么才能把祖国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事件一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同学们,你能清晰而坚定地读出这句话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中你可以看出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人?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指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兴盛,而读书学习。
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怀 和远大志向 。
气势豪迈的歌刚唱完,便东流日本,为挽救国家危亡而精心研读各种科学。十年苦读是想为祖国和人民干一番大事业,即使目的达不到,理想无法实现,投海殉国也是英雄。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 则国雄于地球。
——选自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写写自己读书的目的,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