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24课《诗词五首》(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24课《诗词五首》(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0 21:18:44

文档简介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读通顺古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文本,深入诗歌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
3.紧扣单元目标,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难点:从文章朴实的语言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主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5分钟)
1.回忆一下,你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解诗题 知作者 晓字义 明诗意 悟诗情 拓视野)
2.导入:在人类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里始终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战争相随,无论是那个朝代,都留有战争的刀痕,以战争为题材的诗印在浩若繁星的文学诗词中,成为一朵瑰丽的诗苑奇葩。每一首诗都像一颗颗晶莹、温润的珍珠洒落在诗海的托盘上,让人长吟,使人苦叹,叫人流泪。乐府诗大家已经比较熟悉了,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还记得我们曾学过的第一首乐府诗吗?生齐背:《江南》。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齐读课题:《十五从军征》
二、破解题意,咬文嚼字激感情
师;读课题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十五岁就参军/当兵了。
师:从军是参军,征是什么意思?“由国家召集或收用”这里是被征入伍,有被迫的感觉。
那诗题的意思是什么?
三、再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10分钟)
1、默读诗歌,边读边想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军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诗中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1、昨天大家已经预习了,说说你读完诗歌的感受,你会用哪个字或者词语来形容?
好诗在手,须得朗朗上口,带着这种感受自己读读这首诗吧。齐读
2、文中出现了几个生僻字,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生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3、诗歌预习了,诗中的词语你都理解了哪些,和大家分享一下。
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 ( http: / / www.21cnjy.com ),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不要忘记结合插图。(生自己说一说)评价:你的理解已经很不错了,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三、品词析句,对话文本悟诗情(20分钟)
1、千古美诗,须得悟出诗情。这是一位15岁 ( http: / / www.21cnjy.com )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是怎样的一生?
3、 在这长长的65年里, ( http: / / www.21cnjy.com )65年啊,两万三千七百二十五个日日夜夜啊,这样漫长的岁月,他是怎样度过的呢?(他风餐露宿、南征北战、浴血搏斗,多少危险,、艰苦、思念、期盼都在战场上),暮年时的他终于归来,这是何等的惊喜,但是等待他的是怎样冰冷严酷的现实。
4、请同学们再静静地读诗,划出如下相关的诗句:老兵回到家乡,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
汇报。
A、听到什么--------------师:他听到了什么?(生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用你自己的话说说。
师:同学们,那是坟墓吗?那不仅仅是坟墓啊,那里是他的亲人啊,那里躺着的是他的父母兄妹啊!
师: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生……
师: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冰天雪地里当头浇下一盆冰凉的水。满心的期盼满心的希望化为乌有,又怎能不心凉呢?
心中设想的种种和家人团聚的场景,可谁知道却是这样的消息,这让人怎能不悲伤呢?
六十五年的风霜雨雪,六十五年的苦苦思念,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这让人怎能不心碎呢?读一读
B、看到什么---------他又看到了怎样的场景呢?
指一名生与教师一起:读(配乐)
师:这是怎样的画面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展开你们的想象。
你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把你的感受写在脸上。
师:这就是他现在的家,就是他几十年魂牵梦绕的故园呀?在他的记忆里,在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猜一猜?
学生回答老人少年时,家中的情景。
是啊,曾经是炊火融融、庭园整洁;如今是
引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读
曾经是家人团聚,共享天伦;如今却是:——读
师:人去屋空,人亡园荒,这是何等的凄凉呀!
C、做什么--------师:这样的家园,这样的场景,老人做了什么?(指名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师:离家几十年,终于回来了,他本想做一顿热腾腾饭菜来孝敬父母,如今却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指名读
师:他本想在家里和兄弟姐妹欢聚一堂,如今却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师:白发苍苍的母亲,年迈多病的父亲,亲爱的兄弟姐妹,他们在哪里?
他们已是——松柏冢累累。
这样的一顿饭,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让我们读出他心里的苦吧!
齐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D、小结,想象--------师:十五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六十五年的思念,听到的是令人悲伤的消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六十五年的期盼,看到的却是荒凉破败的家园;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六十五年的艰辛,却依然过着悲苦不堪的生活。
面对这一切,老人又能怎么样呢?他只能是:(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师: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这是无奈的泪、痛苦的泪、悲伤的泪)
他会想什么?(家没了,亲人没了,原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的生活没有了,以后的生活又当如何呢?,他活着还有什么希望?他不能像年轻人那样嚎啕大哭,只能将那凝聚着65年的艰辛、思念、期盼,沙场风尘、人世沧桑的老泪,扑簌簌落到满布征尘的衣襟上。)
画面中的老人的眼中,你看到了什么?(绝望、茫然、无助、精神恍惚、表情呆滞…….)
师:汉代连年征战,民不聊生。曹操的《蒿里行》这样写道: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老兵的遭遇仅仅是他一个人、仅仅是他一个家庭吗?
E、师:是什么原因造成百姓们悲惨的生活呢?正是
无休无止的残酷的战争、黑暗的社会使无数的家庭成了:松柏冢累累
(背景音乐响起)
F、师:用你们动情地诵读展现老兵的悲苦吧!能背吗?
师引:十五岁的少年被征从军,直到——八十始得归
他急切地往家赶,心中设想着和家人团聚的情景,在路上,他遇见——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乡里人用手一指前方,很不忍心地告诉他:——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他来到家中一看,这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啊!——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家是这样破败,但生活还得继续呀!于是他——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舂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做好了饭菜无人可以分享,他只能——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G、和同桌背一背
四、总结全课,感悟内涵升华情(5分钟)
1.掩卷沉思,内心感慨颇多啊。你对战争有什么看法?
2.师总结:无论是怎样的战争,带给 ( http: / / www.21cnjy.com )百姓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难,今天的世界上,依然硝烟不断,依然有无数的家庭因战争流离失所、妻离子散。因此,渴望和平,古今中外,是咱们每一个老百姓共同的心愿。我们无法阻止战争,但我们能够不断壮大和平的力量,千言万语道不尽我们对和平的企盼,让我们将心中的渴望化作共同的声音——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3. 作业布置:课后把本首诗改写成不少于400字的现代文。
附: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归 喜 满怀希望
家破人亡 悲 希望破灭
潸然泪下 彻底绝望《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有关文学常识,积累名句。
2、反复诵读,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之志。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题目。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晋蔡谟筑楼山上,名北固楼,亦称北固楼。有怀,有所怀念。标题点明作词缘由,简洁。
二、整体感知:
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 ( http: / / www.21cnjy.com ),号稼轩,历城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多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2、选自《稼轩长短句》。本词作于宋开禧元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1205),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总是触景生情,感慨万千。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3、学习生字:
万兜鍪(dōu móu)
4、 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三、细读品味:
1、“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倒装句,望神州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 ( http: / / www.21cnjy.com )滚滚流。”——运用设问,自问自答。这问句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上片写景,以问起句,以答结句,使人触景生情,不胜感慨。
3、“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 http: / / www.21cnjy.com )—“战未休”含义深刻,借孙权讽刺南宋王朝。孙权雄踞东南,征战不休,从未向谁低头屈服,而南宋王朝呢?讽刺之意溢于言表,却又含蓄深沉。
4、“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 ( http: / / www.21cnjy.com )谋。”——异乎寻常的第三次发问,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雄姿,委婉地暗示了对朝廷的不满。
下片怀古,借对孙权的赞美,暗含对当朝的忧虑和讽刺。
四、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
明确:“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隐 ( http: / / www.21cnjy.com )含着很深的意思,就是说今天的朝廷不如当时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不如孙权。为什么不直说呢?因为直说了就有了生命危险。我们这样去体会,就知道辛弃疾写这首词的真正用意了。他的很多词,都是怀着这种心情写的。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词融经铸史,借古讽今。在写作技巧上有三个特点:一是把写景和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二是层次极为分明。三是融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
作者通过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表达了他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也流露出他强烈的爱国情怀。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七、板书设计: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上片写景:望神州、北固楼、千古事、长江流;
下片怀古:万兜鍪、战未休、谁敌手、孙仲谋。
——感慨兴衰、赞美孙权、讽刺当朝。《朝天子·咏喇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王磐和散曲的文学常识;体会散曲中诙谐讽刺性的语言。
2、反复诵读,品味散曲的艺术美,把握散曲的主题思想。
3、了解本曲借物咏怀,体会人民对贪官污吏的痛恨之情。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朝天子》这首散曲选自《散曲丛刊 王西楼乐府》,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是借物咏怀。朝天子,曲牌名。咏喇叭,散曲题目名。
二、整体感知:
1、王磐(约1470—1530),字鸿渐, ( http: / / www.21cnjy.com )号西楼,江苏高邮人,明代散曲家。他出身仕宦家庭,但不喜豪华,厌弃科举,故未曾做官。他好读书,精通琴、棋、书、画,在寄情山水、吟诗作画中度过一生。其作品多以山水和闲适的生活为题材,间或有同情百姓疾苦之作,《朝天子 咏喇叭》即其中之一。王磐有《王西楼乐府》一卷,其艺术风格骚雅清俊、放逸诙谐,多用民间口语,妙趣横生。
2、背景资料:当时大宦官刘瑾当权,派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批宦官到各地盘税查矿,搜刮民财,闹得鸡犬不宁。老百姓以及一些小官,听到他们的喇叭声就恐惧万分,作者就以此为题,揭露他们的丑态,在轻俏诙谐中充满了对宦官的鄙视和愤慨。
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三、细读品味:
1、“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先写“吹”之声,“曲儿小腔儿大”。
2、“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一个“抬”字出神入化,与“喇叭,唢呐”相呼应,讽刺格外尖刻辛辣。
3、“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写出了人民的痛恨之深。
4、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最后点出“吹”的恶果,百姓家破人亡,表达对“吹”的憎恨,点明了全文主旨。
四、合作探究:
对这首散曲的思想感情应如何理解?
明确:全曲在戏谑中寄憎恨之情,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诙谐里寓抨击之意,题材新颖,寓意深刻。例如:通过“曲儿小腔儿大”的对比,使“喇叭,唢呐”及所影射的对象——宦官穷形尽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宦官本是宫廷中供使唤的奴才,地位本来低下,却倚仗皇帝的宠幸大摆威风,专权作恶。一个“腔”字,道出了喇叭和宦官的共同特征,把那些贪官污吏的丑恶本质刻画得入木三分。“乱如麻”三字则把宦官酷吏横冲直撞的骄横神态描摹殆尽。而在“全仗你抬声价”中,一个“抬”字出神入化,与“喇叭,唢呐”相呼应,讽刺格外尖刻辛辣。
五、教师小结:
这首散曲表面是是吟咏喇叭,实际上是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之情。
诵读古诗词,我们可以走进祖国的高山大川 ( http: / / www.21cnjy.com ),徜徉于故乡的小桥流水;我们可以放眼纷繁的社会,关注多彩的人生;我们可以倾心人际的交往,领略丰富的生活……我们欣赏,我们体验,我们思考。古诗词犹如那“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提高了我们的修养。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散曲。
七、板书设计:
朝天子 咏喇叭
吹之声:曲小腔大;
吹之功:抬高身价;
吹之果:吹翻这家、吹伤那家。
————借物咏怀《采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熟读成诵,归纳诗歌的章法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以及本诗深刻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疏通课文,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教学难点】疏通诗句,体会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 ( http: / / www.21cnjy.com )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的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2、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你会发现,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直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于是,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现在,我们来学习《小雅 采薇》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复杂的人生百味
二、整体感知
1、检测预习
(1)字音
玁狁(xiǎnyǔn) 不遑(huáng) 孔疚(jiù) 靡盬(mígǔ )
四牡(mǔ) 骙骙( kuí ) 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
雨(yù)雪 霏(fēi)霏 载(zài)渴载饥 维常之华(huā)
(2)通假字
岁亦莫止 莫——暮 mù
彼尔维何
玁狁孔棘 棘——急jí
2、诵读感知
(1)结合注释,自由诵读
提示节奏: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2)放录音,听读课文
(3)齐读或点名个读
3、疏通诗句,理清思路
(1)结合注释,疏通诗句
①重点字词
不遑启居 遑,闲暇
忧心孔疚 孔,很 疚,痛苦
君子之车 君子,指将帅
小人所腓 小人,指士兵 腓,遮蔽
②疏通诗句,体会情感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
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
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
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 我的哀痛谁体会!
三、文本探究
诗歌是一种最古老的文学形式,它用语言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我们的意念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传达一种内在的情感而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就在于它能有凝练的语言激发读者无限的想像力《采薇》这首诗一共六章,这六章我们可以分为三个镜头和画面,下面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三个画面——我们把13段写成一个镜头,4和5段写成一个镜头,第6分单独写一个镜头——并注意体会原诗所采用的艺术技巧
【教学预设】
镜头一:采薇思归
深秋,夕阳如血,一位满面尘土与愁容的士兵,坐在军营不远处的旷野中,远眺着故乡的方向,干裂的嘴唇喃喃地唱着故乡的小调,内心涌动着浓浓的乡愁
画外音:又是一年岁末了,薇菜柔嫩的叶子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逐渐变得枯硬,家乡的柳树又长高了吧!战争何时才是个尽头?贪婪的猃狁何时才肯罢手?我的思念像一盆烈火,烧灼着五脏六腑柳条新发之时,我能否嗅到故乡的气息呢?
感情提问:如果你作为这部电影主角,你应该如何把握每个镜头的情感?
镜头一:忧伤(家园之思:军旅生活之劳苦,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艺术手法提问:同学们的镜头设计很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错,有景物、有神态、有心理几位同学的镜头设计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薇”,为什么大家都关注到了它?(都没有提到薇,是不是忽略了什么呢?)
薇,菜名,又名野豌豆; 又名“大巢菜”指贫者所吃的食物
(1)比兴——提问:三个小节的开头都是用了同样的话,这叫什么手法?
《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http: / / www.21cnjy.com ),《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都是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氓》的比兴手法也是有声有色“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来起兴,同时用来比喻氓之妻岁月容颜的改变)
提问:用来起兴的事物往往跟下文的正题又有一定的联系,同学们请思考一下,三处采薇,略有变化,这有什么深意吗?
由“薇亦作止”采薇刚刚冒出薇 ( http: / / www.21cnjy.com )芽,到“薇亦柔止”,薇菜长出柔软的茎叶到“薇亦刚止”,薇菜长得高大坚硬“采薇采薇”三次比兴,有一种时光流逝,戍期漫长、归家无期之悲
所以此处的“薇”不仅是起兴,还有作比,因为叫作比兴
(2)重章叠唱提问:同样的话在诗中重复出现,这又叫什么手法?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如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文字略有变化,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 ( http: / / www.21cnjy.com )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镜头二:疆场思归
军旗在十月的风中猎猎飘扬,战场上烟尘 ( http: / / www.21cnjy.com )滚滚将帅乘着四匹高大雄壮的马驾着的马车,昂首而来,士兵们向着军旗的方向,呐喊着,奋勇杀敌看!英勇的战马,整齐的军队,精良的武器,无不让猃狁人胆战心惊敌营人叫马嘶,我们所向披靡!
感情提问:这个镜头的情感应该如何把握?
镜头二:自豪(爱国之心: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提示:(1)“四牡业业”,“四牡骙 ( http: / / www.21cnjy.com )骙”,“四牡翼翼”四句中的叠词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加以精良的装备,显示出赫赫军威,“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比,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2)“象弭鱼服”这种精良的武器足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笑傲猃狁这些游牧部落恐怕只有简陋的弯弓,而我们却有“象牙镶饰的弓和鲨鱼皮作的箭袋”,这是农耕文明的骄傲,也是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
艺术手法提问:这两个章节中也有一处用到了比兴,请把它找出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这是指棠棣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队车马服饰之盛及声势之壮
镜头三:归家之哀
冬雪霏霏,战士终于踏上了归途风尘满面,又饥又渴
画外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当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我离开故乡,杨柳依依惜别“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现在我踏上归途,只有漫天的飞雪,青春不在,年华不在,爱情安在?家人安在?家园安在?
提问:这个镜头的情感应该如何把握?
镜头三:悲痛(为什么回家途中还会悲伤呢?)
提示:(1)宋之问在《渡汉江》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个怯字写出了归乡时的千万种感受和情感
(2)“古诗十九首”里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十五从军征》是这样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几十年的征战物是人非,几十年的征战沧海桑田,几十年的征战亲人还在,爱人还在吗?
(3)“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 http: / / www.21cnjy.com )”,归来时,还何乐而有呢?除了深深感慨,那从薇菜初生时节开始的归家向往,那一次次的念叨,每一个朝夕的苦苦盼望,都在这一归途中,因为对家人命运和自身前景的担忧都不得不沉重起来
艺术手法提问:最后一节中你最喜欢哪一句?
末章之美
清人方玉润在他的《诗经原始》中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伤时事,别有深意,不可言喻,故日‘莫知我哀’、不然,凯旋生还,乐矣,何哀之有邪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晋人谢玄把这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好在哪里?
1.借景抒情
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 ( http: / / www.21cnjy.com )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2.以哀情写乐景清人王夫之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论《诗经 小雅 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以春风杨柳灿烂春光反衬离家之悲,以风雪交交严酷寒冬衬凯旋之乐
3.对比:将时序之“今── ( http: / / www.21cnjy.com )昔”,景物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四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用柳代春,用雪代冬,含蓄内敛又有分量春之柳,冬之雪,一个温柔地婀娜,一个飞扬着冰冷
  同一个“我”,但已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已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走过千山万水,走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出魂牵梦萦的故乡,故乡的种子埋藏在游子的心房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的隧道,依旧向我们诉说着人类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小结:《采薇》一诗,在题材上可称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边塞诗的鼻祖,征人思乡,是后代边塞诗的重要主题,这首诗能以最真实的词句、最自然的艺术,挑动了人们的某一根心弦,准准地说中了人们心里千变万化的情绪,历经数前千年而不倒,愈久弥芳
四、课堂小结:
《采薇》不像一般的战争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那样简单地表现人物情感,而是力求表现出人的深层的内心矛盾和痛苦,细微真实地写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残酷的战争毕竟与人类文明正常价值趋向相悖,自古以来,人们都对它怀有复杂矛盾的感情《采薇》正是为保家卫国而出征玁狁的士兵所唱出的心声作者疾呼“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充分说明其所怨恨的是玁狁而非周天子,诗人对侵略者充满了仇恨,诗篇中洋溢着战胜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又对久战不休充满厌倦总之,战士们的情感深处,交织着重重矛盾:对敌人的痛恨与对家乡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
其实,人类有一种很普遍的矛盾心理:大丈夫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仗剑远行志在四方的雄心壮志,又有低头思乡胸怀亲人的回归意识这里的戍边战士心中的矛盾,也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人类共有的,也是无法回避的真实矛盾心理所以,诗中表现的这种情感矛盾,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
五、布置作业《诉衷情》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首词,是南宋词人陆游的一首爱国词作。陆游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词人、诗人之一,他一生诗词创作的基调豪迈而悲壮深沉,他为祖国留下大量的作品,这首词正是作者诗词中反复抒写的爱国主题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整首词抒写回顾了作者当年慷慨从军征战沙场的英雄气概,表达“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悲愤之情。这首词非常鲜明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写出了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悲愤,壮志难酬与时光飞逝的无奈。
【学情分析】
这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怀的词作,也满含 ( http: / / www.21cnjy.com )着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八年级学生正是处于情感迅速发展、思维活跃的时期,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但是这种分析和鉴赏能力需要不断地引导和提高。这首词感人至深,独具风格,深沉豪迈悲壮,抒写壮志与现实的冲突,这一点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鉴赏、感悟能力,有助于启发他们思考现实人生,思考如何面对、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冲突,有助于增强他们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2个生字,1个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体会词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壮志难酬的愤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播放影音文件、学生分组讨论等教学手段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学生能够理解词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态度
体会陆游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对词中运用的典故和创作背景的了解,借助品读、联想、概括等方法,理解作者在词句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2、难点:通过讨论、感悟、联系历史背景等方法,让学生理解作者在悲愤之中透射出来的爱国情感。
设计意图:教学重点的设计为通过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种阅读的方式,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读词的方法,这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诗词品读能力之后的阅读思维能力的强化培养。教学难点的设计主要是根据这首词的主旨确立的,是针对学生在诗词的整体感知上比较薄弱这种现状而设定。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联想想象法 情感熏陶法
【教学准备】
⑴ 让学生通过书籍、网络查找资料,了解陆游生平,初步了解这首词的意思,并了解陆游的其他表现爱国情怀的作品,以及古代其他诗词作家的爱国作品。
⑵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中的一对姐妹花,是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李白、杜甫的名字响彻寰宇,那么,谁知道,我国古代众多的诗人中,现存诗歌作品最多的一位诗人是谁呢?(学生猜想,回答)
是的,陆游一生写了9600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首诗歌,现存诗歌最多,被称为“多产作家”,他的诗词充满了爱国情怀,他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词人。今天,我们就走近陆游,走进他的《诉衷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词是不是写爱国情怀的呢?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具有趣味性、思考性,容易引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初步读词 感悟情感
1、首先预设问题:这首词作的大意是什么?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
① 同学自由地诵读这首词,先把词轻声地读一遍,再大声读一遍,同桌之间互相点评、纠正字词读音。(自由散读及互评)
② 请2个同学朗读,请2个同学点评,初步渗透朗读指导,并把容易读错的字词标注在书上。
戍(shù) 貂裘(diāo qiú) 鬓(bìn)
③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点评教师的朗读语气、语调、读音、节奏、感情、语速等。
④ 同学齐读,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感受作者在词中渗透的情感。
2、同学回答、归纳这首词作的大意内容。
设计意图:诵读是理解词句的基础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让学生在诵读中逐渐地步入词的意境。同学之间互相纠错可以促进学生自我学习和互助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同时正确地把握词句的朗读节奏是初步感知作者情感的基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词句的深层含义。
三、品读词句 入境悟情
1、播放录音朗读,学生认真聆听,然后思考:
① 词牌名为《诉衷情》,那么,作者的内心到底有怎样的一种情感要诉说呢?
② 哪些地方、哪些词句最能触动你的内心?
③ 多媒体出示“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三句话,请同学们再闭上眼睛想象这些画面,并说说这些画面的内容、词人的形象。
设计意图:先让同学想象词人的愁苦、悲痛的形象,再让学生结合预习情况推知词人愁苦的原因,把词的上片、下片紧密联系起来。
2、配上悲壮的乐曲,请同学们带着情感一起来朗读这首词,然后分成10个小组讨论词人悲苦的原因。
3、再读词作,品读词句,学生分组交流感悟、畅所欲言:
① 哪些词语表达了词人当年报国的雄心壮志?哪些词语突出了词人当年作战的英勇气概?
② 哪些地方运用了典故,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
设计意图:词往往是用字简练、含义深远,要引导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生在把握关键字词的意思的基础上意会,根据词人的思路展开想像。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读词不仅要了解词的内容,更要能品味词的佳句,在思维上多加引导和训练。这一环节的设计宜鼓励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主动探究,畅所欲言,训练并培养他们对词句一定的分析能力以及鉴赏能力。
4、教师小结全词的内涵:
词人理想中渴望着报国立功,但现实中却 ( http: / / www.21cnjy.com )被冷落闲置,被迫退隐中身心分离的矛盾,万般无奈,这首词正是表达了年迈苍老的陆游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也暗含着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情绪。统治者越是昏庸无能,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越是难抑,词人越是难抑悲愤,就越能体现词人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高尚、伟大形象。
四、拓展思维 情感升华
时代的风雨,艰难的现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酬的壮志,爱国的情怀,读着这样的词句,很自然地能让我们联想到了词人的哪些的诗词呢?或者从我们已学过的古诗词中,我们还能找出和这首词的感彩类似的词句或诗句吗?
陆游:《示儿》“死去元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等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由这首词出发,拓展思 ( http: / / www.21cnjy.com )维,联想我国古代忧国忧民、誓要收复失地、却壮志难酬的仁人志士,从而让学生深深感受到:无论时代、国家在风雨中如何飘摇,仁人志士担忧黎民百姓、盼望国家统一的心,依然顽强地律动,他们也许壮志难酬、抑郁而终,但他们唱出了时代最强音,他们高大的爱国形象直至今天依然屹立不倒。此环节,能更深层次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爱民热情,让你学生的爱国、爱民情感得到升华。
五、课堂练习:
师生共同背诵《诉衷情》。
设计意图:古诗词强调朗读、背诵,此环节能巩固学生对词组的理解、记忆。
六、课后作业:
结合词的内容与我们现实的生活来展开联想,试用简短的几句话来谈谈你读了这首词后的感悟。(也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当前的民族精神教育)
设计意图:作业是课堂学习后必要的外延, ( http: / / www.21cnjy.com )此环节需要学生通过思考、联想、归纳,既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又能使学生的视野从书本走出来,走进社会,进入人生这个大语文舞台。
七、板书
诉衷情
陆游
爱国情
诉——→
壮志难酬的悲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