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新部编版材料分析题专项提分训练
1.中国人民具有智慧和创造力,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创新精神。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这个斗不是跟老天爷作对,而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积极应对自然灾害,与自然和谐相处。
材料二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材料三 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有相互影响,取长补短。
材料四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五 “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回答,“大禹治水”是如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习近平的治国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中的哪一人物的思想?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二中商鞅变法导致“家给人足”、“勇于公战”的措施,并据此分析商鞅变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思想文化上出现了什么局面?材料四是哪位思想家的言论?他的核心思想是?
(4)材料二、材料五反映的事件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历史核心素养是我们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课程,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材料一
图一 北京人的石刻工具 图二 河姆渡居民的工具 图三 春秋农具 图四 穿有鼻环的牛尊
材料二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材料三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次之,君为轻”的论断。他认为顺民心,国之将兴,逆民心,国之将亡,统治者要体会老百姓的忧与乐,把人民的忧乐当做自己的忧乐。君王要善待黎民,减轻百姓赋税和徭役,给人民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浅析孟子民本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四 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决塞,凿龙门,通缪水以导河,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
——《吕氏春秋》
(1)请指出图一的生产工具采用的制作方法?说出图二使用这一工具的人类居住在什么样的房屋内?指出图三、图四反映了春秋时期出现了什么样的生产方式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从图-到图四生产工具的变化对人类社会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2)材料二反映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 西周实行该制度的目的是
(3)依据材料三、概括孟子思想核心?他认为“统治者”应如何践行这种思想
(4)从材料四禹的身上你可以学到什么精神
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在各领域出现了大变革的局面。某校七年级(1)班的同学们开展了一场相关历史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生产发展】
材料一
材料二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在途经灌县的岷江修鱼嘴,分为内江、外江,调节两江的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1)材料一中的文物说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在农业方面出现了什么进步?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进步所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李冰主持建造都江堰的目的并概括都江堰的作用。指出都江堰的修建体现了什么理念。
【社会变革】
材料三 公元前356年,商君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废除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凡是努力从事农耕,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作为奖励;禁止弃农经商: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赏给爵位或官职;在全国合并乡村城镇为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材料三中的“商君”是谁?根据材料三,概括“商君”变法的主要措施。(写出两点即可)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次变法的意义。
【思想繁荣】
材料四 春秋战国时期动乱频繁,各国纷纷变革,许多人对变革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出现诸子百家。教育的兴起,造就了大批具有丰富知识和阅历的文士,稷下学宫就是当时的学术交流中心。
(4)材料四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材料四的这种局面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历史影响?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第一地点(猿人洞)2009年——2014年的清理发掘过程中,古人类用火遗物、遗迹密集出现。……这次考古发掘发现一些动物的骨骼完全炭化,内外都呈黑色,可判断是火烧的结果。另外还发现有石灰岩被烧成白色的石灰,而这只有在高温且持续燃烧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同时,还发现可以被称为火塘的两三处集中用火的部位,在火塘内部及周围,有大量燃烧过的物质……
——《人民日报》2015.7.19
材料二
遗址名称 部分考古发现
① 用牛或鹿的肩胛骨制作的骨耜和刃口呈锯齿状的骨镰;大量的稻谷遗存,最厚处超过1米;干栏式建筑遗迹;刻有猪纹的陶钵等
② 40多处圆形或方形的半地穴式房屋遗迹;石斧、骨针、彩陶等大量生产、生活用具;多达数斗的粟;贮存芥菜或白菜菜籽的陶罐等
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的分布
(1)依据新闻报道,指出两个新发现的“北京人”用火证据。结合所学分析北京人学会用火的意义。
(2)依据材料二表格,写出①②对应遗址所在地(填字母)。归纳两处遗址居民生产生活的共同点。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在长期的食物采集活动中,我国先民对各类可食用植物的认识逐渐加深。距今约2万年,他们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距今约1万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和□均发现于我国。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和□”所指的三种农作物名称。
材料二 (他们)已经创造了一种……木构长屋。这种住宅十分别致,基础全系桩木构筑,在桩木上架设纵横交错的地龙骨(地梁),然后在上铺设地板,地板以上立柱、架梁、敷橡、盖顶……
——梅福根、吴玉贤《七千年前的奇迹——我国河姆渡古遗址》
(2)材料二中提到的“木构长屋”是什么类型的建筑?试分析出现这种建筑的原因。
材料三 以下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部分文物。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要说明这些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6.改革创新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材料四: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1)依据材料一,指出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要原因。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点“秦孝公用商君”在经济方面的改革措施。
(2)材料三中从图3到图4,反映出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什么?图4所示秦朝的建立者是谁?
(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建立后,分别在中央和地方创建了怎样的政治制度。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从秦国到秦朝一系列的政治变革对于我国目前的改革大潮有什么借鉴意义?
7.历史是文化的命脉,生活中时时处处是历史,学习历史的方法自然是多种多样的。敢质疑、爱探究的同学们,遇见下面历史素材你能收获哪些历史知识呢?
图一 图二
【方式一 图片学史】某兴趣小组在活动探究时搜集到下列图片,请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这次探究活动。
【方式二 新闻学史】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龚铭、母曼晔):在清明节(4月4日)的细雨微风里,丙申(2016)年清明公祭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隆重举行。万余名海内外同胞齐聚轩辕殿祭祀广场,表达中华儿女对祖先的缅怀和共谋国家繁荣昌盛的心愿。
【方式三 典故学史】
《史记·夏本纪》中记载:“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劳身焦思,居外三十年,过家门而不敢入。”其精神世代传唱,于是有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
(1)请问图一、图二分别是我国哪一古人类的房屋复原图?
(2)仔细分析图中两种房屋结构特点,你认为导致其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方式二新闻中的“轩辕”指的是谁?因为为中华文明发展做出大贡献,他与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什么?
(4)方式三中,典故传唱的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哪位历史人物?他身上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8.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而建立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尧之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史记五帝本纪》
材料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是为小康。
——《礼记礼运》
材料三 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四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制度?这种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天下为家”的局面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3)材料三体现了哪一制度?从材料看,被分封做诸侯的主要是哪些人?这一制度实行的目的是什么?
(4)材料四中春秋时期诸侯取代周王室操纵了国家政治,使得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出身于春秋后期鲁国没落贵族家庭,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说仁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材料二 秦始皇根据李斯的建议,当时只有《秦记》和博士官所藏《诗》、《书》、百家语以及医药、卜筮、种植之书可以保存,其余的各种书籍,特别是诸侯国的史籍和儒家一些著作,均下令焚烧。后又将提出非议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全部活埋。史称“焚书坑儒”。
材料三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同时他重视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在郡兴立地方学校。
材料四 ……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
(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2)材料二史实反映了秦始皇统治的特点是什么?“焚书坑儒”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但其目的相同,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请问现代社会治国的方略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长江黄河与西辽河考古学文化年表(部分)
长江上游 黄河上游 黄河中游 黄河下游 长江中游 长江下游 西辽河
距今约5300—4700年 马家窑文化 仰韶文化晚期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屈家岭—石家河文化 良渚文化 小河沿文化
距今约4700—4300年 庙底沟二期文化
距今约4300—3800年 宝墩文化 齐家文化 中原龙山文化 山东龙山文化 后石家河文化 钱山漾—广富林类型 雪山二期文化
今约3800—3500年 三星堆文化 寺洼文化 二里头文化 岳石文化 ? 马桥文化 夏家店下层文化
二里岗文化
材料二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以社会阶层严重分化,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王权和国家作为判断文明的标志……都城或其他大型公共设施的兴建、宫殿的出现……具有礼器的大型墓葬的出现,贵重资源和高等级物品的生产和分配为统治者所掌控,战争和暴力成为社会常见的现象,稳定的分层级的区域社会等……
——王效《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材料三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4300年。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城的北部和西北部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体组成,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内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城外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地对比鲜明…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的特点。研究历史的资料从来源角度而言,可分为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手修改(省略或转写)的是间接的史料。你认为要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哪种史料更可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的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良渚古城遗址是否进入文明社会阶段,并用一个理由来佐证。
11.中华文明多元融汇,是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显著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动荡时代的相遇】
材料一 “一方面,它确是无道义战争,灭国杀人,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它既使诸侯国数量减少,逐渐形成了局部地区的统一、又促进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少数民族的交融,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交融的高潮。”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统一时期的相处】
材料二 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很大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南方汉越在矛盾与冲突中交流和融合,西部贸易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民族的分化、重组与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动力,并注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分裂时期的相融】
材料三
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复兴时期的相望】
材料四 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
——2019年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1)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位材料一描述的战争中出现的霸主,并根据材料一、归纳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汉时期民族间交流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秦朝和汉朝为应对北方少数民族采取的措施各一例。
(3)材料三的图反映的事件有什么意义?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一例魏晋时期体现游牧民族“中国化”的具体史实。
(4)综合以上材料,请你谈谈如何处理民族关系方能有助于民族和谐、国家发展?
12.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而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则多种多样。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生产篇】
材料一 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江苏六合、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晚期的铁农具。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改革篇】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积极)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上》
【交流篇】
材料三 (两汉时期)由于对中国丝绸的刚需以及中国保持对外交流和交往的需求,……沿线大国把欧亚大陆东西两边早已建立起来的成熟交通网络,连接成一个有官方提供军事保护和后勤支撑的网络。通过这个有主干和支流的网络,欧亚大陆东西方的人员、信息和物资得以顺畅交流。
——摘编自郭物《文明的交流互鉴从未停止》
【发展篇】
材料四 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起,北方长时间陷入战乱之中,人民纷纷迁徙到江南,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萧条,南方则在相对稳定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南方经济得以发展。
——摘编自刘亚荷《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力提高的表现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回答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主要措施,并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文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3)材料三中的“交通网络”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个“交通网络”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根据材料四、归纳西晋末年以来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答一点即可)
13.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灵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汉字的变迁】
材料一
图一刻有文字的甲骨 图二秦统一文字
【思想的光芒】
材料二 孔子开创了民间自由讲学的先河,一个中国学术思想史的黄金时代便开始出现,它光芒四射,灿烂夺目,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最富丽的时代。
——李定一《中华史纲》
【经典的魅力】
材料三
图三《史记》书影 图四《兰亭集序》(摹本·局部)
【科技的力量】
材料四 北魏处于史上一个寒冷期,自然环境恶劣,加之战争的因素,使得农业生产水平低下。作为太守的贾思勰关切民生问题,整理了大量古代农业文献,采集民间歌谣谚语,汲取农民的生产经验,进行艰苦、广泛的实地考察,最终写成了《①____》一书。
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原来的历法已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②____经过多年观测和计算,发明了“大明历”,在从事历法的研究中,大量的计算需要圆周率,促使他对圆周率进行更精密的计算,终于求得了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的圆周率值。
(1)材料一图一中的文字见证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图二中秦朝颁行全国的通用文字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是通过什么途径进行“自由讲学”并打破贵族对教育垄断的?“黄金时代”是指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什么局面?
(3)请你说出材料三中图三作品的体裁,图四作品的作者因其书法方面的成就被誉为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补全材料四的①②处,并归纳两位科学家身上体现出的优秀品质。
14.杰出历史人物对社会的进步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地图读史】
材料一:下面三幅图分别是秦朝、西汉和东汉三个政权统治时期的形势图。
图一 图二 图三
【实物读史】
材料二:如图为两种古代货币
图一 图二
【文字读史】
材料三:它在五胡十六国的大混战中神秘地崛起,沿着盛乐、平城、洛阳三级跳的轨迹,在历史上划出了一道漂亮的弧线,在汉唐两座中国封建文明高峰之间的漫长岁月中,它实现了由弱势到强势,由分裂到统一,由胡族到汉化三大关键性转折,逐渐使北方民族交融进入中华文明之中,开启了通向隋唐盛世的大门。
(1)刘彻时期,图二疆域面积与图一相比扩大与什么事件有关?(两点即可)
(2)指出分别是哪一帝王开始推行的?分析秦朝和汉朝币制改革的共同影响。(一点即可)
(3)材料一中的图三所示北方少数民族的哪一部落建立了什么政权?材料三中的“它”通过哪一事件完成了“由胡族到汉化”的转折?最终迁都到了哪里?
(4)上述事件中的汉化措施包括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鼓励联姻等,这些措施的意义是什么
15.宗教文化。
材料一 东汉末年,国家分裂,政局动荡,人民苦难,渴望解脱,张角、张陵分别创了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以治病来传道,对贫苦民众有很大吸引力,受到民众的信奉。
材料二 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因此得以传播。佛教教义中说:人生是苦难的,苦难的根源在于欲望,消灭欲望忍受苦难就会来世幸福。它让人向往来世,专注修行,对现实社会反抗力降低。东汉明帝时西域的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到南北朝时期,百姓信佛已经很普遍。
(1)创立太平道的张角后来还领导了哪一农民大起义?道教和佛教都是在哪一时期在我国开始广泛传播?
(2)道教和佛教受到普通民众信奉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3)从材料二中概括出佛教得到统治阶级扶持的原因。(1点即可)
材料三 唐代诗人杜牧的《江南春》写到: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材料四 下图
(4)依据材料三和四、可以概括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迅速发展,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5)暑假期间,父母要带你出去研学佛教文化,你向他们推荐两处南北朝时期的能体现我国雕塑艺术的圣地。
16.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因此,发展经济是每个国家的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掌握了冶炼生铁的先进技术。铁器的使用使大规模开垦荒地成为可能……牛耕渐趋普遍起来,牛耕技术的发展,只有与铁器的使用相配合,方可发挥出它的功能。
材料二 西汉以来,在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通道上,中西往来密切。
中国输出西方的物品和技术 西方输入中国的物品和文化
①大量的丝织品和漆器②凿井、冶铁等技术 ①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等农作物②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 ③罗马的杂技、印度的佛教
材料三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江南出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
——《宋书》对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的描述
(1)根据材料一、请指出春秋后期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大为提高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横贯欧亚大陆的通道”被称作什么?这条通道在中外往来中有何重大意义?
(3)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两个表现。
(4)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江南地区的开发对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卡片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摘编自《后汉书·蔡伦传》
材料二 我国的造纸术于12世纪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世界文化的进步,是中国对世界的一大贡献。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据材料一,概括“蔡侯纸”的特点。
(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纸术的发明有何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列举两例两汉和南北朝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在科技方面的其他发明创造。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被认为是文字的活化石,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它已使用多种连字方法,所记录的内容很丰富,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材料二 秦统一后,全国文字繁杂、书体不一、于是实行“书同文”,由李斯等人制定出笔划规整的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材料三 书法与汉字相伴而生。汉代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魏晋时期,书法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阶段,出现了许多著名书法家和书法作品。
(1)材料一中的“它”的名称是什么?据此我们能知道,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哪个朝代。
(2)材料二中的“通用文字”指的是什么?
(3)为材料三的造纸术的“改进”作出贡献的东汉发明家是谁?请写出东晋时期被誉为“书圣”的人物名称。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汉字具有旺盛生命力”中体现的民族精神?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祖冲之是南北朝的杰出科学家。他治学严谨,从不盲从。三国时期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具有“极限”思维的“割圆术”。祖冲之运用割圆术,从圆内接正六边形算起,求出圆内接正12288边形的边长和24576边形的面积。为了保证精确度,每次都是9位数运算,这对用算筹计算的古代数学家而言难度很大,只有掌握纯熟的理论和技巧,具备一丝不苟的研究精神,才能取得如此的杰出成就。祖冲之还创制了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设计制造出了指南车、水碓磨和千里船。
——整理自许莼舫《中国伟大的科学家——祖冲之》
材料二 古代中国是农业大国,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因此人们迫切希望制定精确的历法,以把握季节轮替、气候变化的规律,指导农业生产,合理安排农事。而精确历法的关键之一是精算圆周率。这是因为太阳、月亮等天体是沿着椭圆轨道周而复始地运行的,圆周率的准确计算对把握这些天体的运行规律有决定性作用。祖冲之既是伟大的数学家,又是伟大的天文学家。观象制历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的主要动力。精确历法的需要驱动祖冲之在继承已有成就的基础上,孜孜不倦地追求圆周率的精确度,为自己制定《大明历》奠定基础。精确的历法为农业的丰产增收提供了可能,为南北朝后的隋唐富强奠定了基础。
——选自方美玲《历史知识分类与历史教学的本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陈述是否正确。(请在正确项的括号内打“正确”,错误项的括号内打“错误”)
甲:祖冲之是具有“极限”思维的“割圆术”的创立者。 ( )
乙:祖冲之运用算筹进行运算,体现了一丝不苟的研究精神。 ( )
丙:祖冲之在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上也有杰出的成就。 ( )
(2)根据材料二,说一说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和天文历法、天文历法和圆周率计算之间的关系。[温馨提示:请仔细阅读并勾画关键词,梳理三者的逻辑联系,相信你可以完成。]
(3)综上所述,指出祖冲之为什么能够取得突出的科学成就。[温馨提示:请同学们从个人角度、文化发展、社会需要等方面进行思考,完善你的回答。]
20.思想文化是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论语·颜渊》
材料二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学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此伏彼起的各种学术思想除了外来的佛学,几乎都渊源于春秋战国时代,都受到诸子之学的深远影响。
材料三 现代世界文明赖以建立的基本发明创造,有一半以上来源于中国……曾经改变了世界,直到15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保持了千年的领先地位!
——坦普尔《中国——发明创造的国度》
材料四 在家庭的熏陶下,司马迁从小勤奋好学,饱读书籍,青年时游历名山大川,实地考察风土人情,搜集历史资料。他立志继承父亲遗志撰写史书,继任太史令后,……用十多年的时间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的“子”指的是谁?他创立了哪一学派?其核心思想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出战国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两汉时期“改变了世界”的重大科技成果。并指出东汉时期对此作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我们应怎样看待传统文化?
(4)材料四中的“历史巨著”是指什么?该巨著在中国史学方面有着怎样的地位?
21.纵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的中央政府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以维护国家统一。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学家翦伯赞在评价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王朝时说:“它以恢弘的气度、尚法的精神,统一六国,首次开创了中国大一统的政治格局。”
材料二 如图所示
材料三 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
——【美】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1)材料一中的“王朝”的建立者是谁?他确立了什么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二,说说秦朝为巩固统一,在文化、经济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汉武帝为巩固统治,在政治领域和思想领域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4)请概括秦汉统治者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到的共同作用。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是谓小康。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天下为公”指的是什么制度?请写出该制度下一位首领的事迹。“天下为家”从哪一事件或人物开始?
材料二 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同时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2)根据材料二,分析西周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并指出该制度下诸侯有什么义务?
材料三 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戡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西周实行该政治制度的作用有哪些?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投熊黑貌狱发虎,以与炎帝战……
——摘编自《史记·五帝本纪》
(1)材料一中的“轩辕”指的是谁?“与炎帝战”的地点在哪里?
材料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咬……”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是谓小康。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天下为公”指的是什么制度?请写出该制度下一位首领的事迹。“天下为家”从哪一人物开始?
材料三 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同时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3)根据材料三,分析西周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并指出该制度下诸侯有什么义务?
材料四 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皦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西周实行该政治制度的作用有哪些?(写出一点即可)
24.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王老师以“我们的精神家园”为主题,设计了如下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一 【重温经典——吸取先哲智慧】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
材料二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
(1)上述名言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治国思想?这些思想有何相同之处?
任务二 【寻根溯源——阐释政治文明】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2)请依据材料左图概括秦朝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
(3)材料右图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任务三 【以古鉴今——关注科技创新】
希腊人用羊皮作书写材料,但羊皮太贵。东汉时代的蔡伦在改进造纸技术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提出了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渔网作原料造纸的新技术。这一技术不仅使原料来源更为广泛,而且纸的质量也大大提高了。 河南南阳张仲景祠
(4)依据如图,请概括说出蔡侯纸成为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有利于文化传播的原因。
(5)列举张仲景医学成就一例。
任务四 【绽放异彩——吸取文化精髓】
《齐民要术》书影 《兰亭集序》(摹本)
(6)上图为中华古代文化的部分成就,请写出作者,并写出作品或作者的历史地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1)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老子或庄子。
(2)措施: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增强,军队战斗力提高,成为战国时期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3)百家争鸣;孔子;核心思想“仁”。
(4)法家学派以法治国法家学说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理论支持。(或商鞅变法采取了法家学说,意思相近即可)
2.(1)制作方法:打制。
房屋:干栏式建筑。
生产工方式:铁犁牛耕。
重要作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2)政治制度:分封制:
目的: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3)思想核心:民贵君轻。
如何践行:善待黎民,减轻百姓的赋税和徭役,给人民创造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
(4)精神:创新精神,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言之成理即可)
3.(1)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提高了生产力,促进农业发展。
(2)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灌溉、防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3)商鞅;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了教育发展。
4.(1)证据:动物的骨骼完全炭化;石灰岩被烧成白色的石灰。意义:北京人学会用火,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是人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
(2)填充:①:B。②:A。
共同点:会种植农作物;会使用磨制工具;会制造陶器;过定居生活;会建造房屋等。
5.(1)水稻、粟、黍。
(2)建筑:干栏式建筑。原因:气候原因(自然环境)或河姆渡地处南方,空气潮湿,雨水较多,所以河姆渡人住干栏式房屋,这种房屋防潮通风。评分说明:意思相近即可。
(3)河姆渡人已经从事原始农业;河姆渡人会运用雕刻工艺制作艺术品;河姆渡人已经会制作陶器或河姆渡人已经饲养猪或狩猎野猪。
评分说明:意思相近即可。
6.(1)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进一步推广。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
(2)从分裂到统一;嬴政或秦始皇。
(3)在中央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实行了郡县制。
(4)改革能使经济发展、国家富强、进步。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7.(1)半坡人;河姆渡人
(2)自然环境
(3)黄帝;人文始祖。
(4)禹;大公无私、舍小家为大家、艰苦奋斗、恪尽职守等。
8.(1)制度:禅让制。
特点:用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
(2)标志:夏启继承了王位。
(3)制度:分封制。人物:周天子的子弟、亲属、功臣。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4)状态:处于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国家分裂割据状态。
9.(1)政治主张:以德治国(或“为政以德”)。
(2)特点:暴虐(或残暴、暴政)。
影响:钳制(或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言之有理即可)。
(3)相同目的: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君主专制统治。
(4)方略:法治和德治相结合。
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言之有理即可)。
10.(1)特点:多元一体化;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延绵不绝;集中在大河流域。
可靠依据:直接史料(或考古发现)。
(2)标准:社会阶层严重分化,出现王权和国家;兴建都城、其他大型公共设施、宫殿;出现具有礼器的大型墓葬;统治者掌握贵重资源的生产和分配;战争和暴力成为社会常见的现象。
判断:良渚古城遗址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阶段。
理由:良渚古城遗址出现了大型公共设施;良渚古城遗址墓葬中出现了玉琮、玉璧、玉钺等礼器作为陪葬品;良渚古城遗址中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阶级分化。
11.(1)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列举任意一位)。
影响:形成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
(2)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
举例:秦朝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汉朝和亲和军事进攻。
(3)意义:促进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史实:孝文帝改革。
(4)措施:制定适当的民族政策,各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和平相处等,言之有理即可。
12.(1)表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2)主要措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历史作用:倾邻国而雄诸侯
(3)交通网络:丝绸之路;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或欧亚大陆东西方的人员、信息和物资得以顺畅交流。
(4)主要原因:北方人的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战乱少,社会相对安定。
(5)重要因素:生产工具的革新;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对外经济交流;先进的生产技术;安定的社会局面等。(言之有理即可)
13.(1)朝代:商朝;文字:小篆。
(2)途径:创办私学;局面:百家争鸣。
(3)体裁:纪传体;称谓:书圣。
(4)补充:①齐民要术,②祖冲之;优秀品质:关心人民,勤勤恳恳,严谨求实等。(言之有理即可)
14.(1)事件: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张骞沟通了与西域的关系;丝绸之路的开辟。
(2)帝王∶图一:秦始皇;图二︰汉武帝。共同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少数民族部落:拓跋部;政权:北魏;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
(4)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15.(1)起义:黄巾起义。时期:东汉
(2)共同原因:人民苦难,渴望解脱。(渴求生活平安)
(3)扶持原因:民众吸收佛教思想,消灭欲望,对现实社会反抗力降低,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统治。(1点即可)
(4)表现:兴建寺院;开凿石窟
(5)推荐:(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16.(1)因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2)名称:丝绸之路。重大意义: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3)表现: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②粮食产量提高;③布帛丰富;④人民丰衣足食。
(4)启示:①应采取积极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②保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③重视科技进步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言之有理即可)
17.(1)特点:原料易得,造价低廉,易于推广。
(2)作用:为人类提供了便宜、便利的书写材料;促进了中国与世界文化的进步,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3)其他发明创造: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华佗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等等。(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18.(1)甲骨文、商朝(代)
(2)小篆
(3)蔡伦、王羲之
(4)中国人民具有无穷的智慧等符合题意即可
19.(1) 错误 正确 正确
(2)农业发展需要制定精确的历法,把握季节轮替、气候变化的规律,指导农业生产,合理安排农事;圆周率的准确计算对把握天体的运行规律有决定性作用,精确历法需要精算圆周率。
(3)祖冲之具有广博精深的学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具备一丝不苟的研究精神;农业发展、精确的历法需要圆周率精密计算;历代的天文历法书籍,为祖冲之在历法方法取得成就奠定基础。
20.(1)孔子;儒家学派;仁。
(2)“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3)造纸术、蔡伦;地震仪、张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4)《史记》。
地位:《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1)嬴政(秦始皇);中央集权制度。
(2)统一文字为小篆;统一货币。
(3)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都加强了中央集权;都对国家的统治进行了积极探索;都有利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
22.(1)制度:禅让制 事迹:大禹治水 事件或人物:禹把皇位传给启,世袭制开始。
(2)制度:分封制 义务:进献贡物;服从调兵
(3)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和扩大统治范围。
23.(1)“轩辕”:黄帝;地点:阪泉。
(2)制度:禅让制;事迹:大禹治水;人物:启。
(3)制度:分封制;义务:进献贡物;服从调兵 。
(4)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和扩大统治范围。
24.(1)治国思想:材料一:以德治国。
材料二:无为而治。
相同:都体现了民本思想;都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都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2)特征: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3)问题:诸侯王势力的发展,威胁中央政权的统治。
措施:推恩令的实施,削弱了王国势力。
(4)原因:蔡侯纸原料易得,造价低廉;质量好,大大改善了文化传播的条件。
(5)成就:著有《伤寒杂病论》,提出“治未病”的理论。(任答一点即可)
(6)作者:《齐民要术》的作者是贾思勰;《兰亭集序》的作者是王羲之。
地位:《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