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赤壁赋》课件(共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6.1《赤壁赋》课件(共5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25 09:0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赤壁赋
苏轼
学习目标
1.积累文化常识,掌握文言知识;
2.了解本文情、景、理融合和主客问答的艺术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
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文化常识积累
文体——赋
·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
· 语言上多使用骈句和对偶,手法上托物言志,借 景抒情。
· 《赤壁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
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散结合。
字子瞻,号“东 坡 居 士”,世人称其为
“苏东坡”。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美食
家 ,豪放派词人代表。 “三 苏”
“ 苏黄 ”
“ 苏辛 ”
“宋四家”
作者——苏轼(1037-1101)
— — — 画 文 诗 词 书



——
“唐宋八大家”
才华横溢
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大理 两 山 险 氏 ) 蒲 甘
交趾 (涂氏8
m 西夏
X陇右都护
相。名的

44岁
自题金山画像
惠州

61岁
后西南夷
诸 部
参 州
58岁



苏轼的精神世界
儒 :积 极 入 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释 : 精 通 佛 理 ,不 计 得 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 : 好 学 老 庄 ,齐万物、 一 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
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
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
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 贬黄州。黄州城外有一块
红色的岩壁,相传是三国时期赤壁大战的战场。苏轼在此期间经 常与朋友夜游赤壁,月下泛舟,写下了光耀千古的《念奴娇 · 赤 壁怀古》与前 后《赤壁赋》。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
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
作者无辜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 达观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文 中自 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窈yǎo窕tiǎo
冯píng 虚御风 桂棹zhào
倚歌而和hè
横槊shuò
余音袅袅 niǎo
嫠妇lí
愀然qiǎo
山川相缪liáo 触zhú胪lú
旌旗jīng
江渚zhǔ
匏páo樽
蜉fú 蝣
无尽藏zàng
壬rén 戌xū
属zhǔ客
酥shi酒
渔樵qiáo
幽壑 hè
扁舟piān
狼籍jí
枕藉jiè
字 音


文本内容解读
整体感知
1.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夜游赤壁——触景生情——抒发人生感慨。
2.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从文中找出关键词
“于是饮酒乐 甚”
“苏子愀 然”
“客喜 而 笑”
乐——悲——乐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既:过了 属:通“嘱”,劝酒。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
少焉:一会儿 (古)停留;(今)来回走动 (古)白茫茫的水汽
之章。少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 露 状语后置 (今)节气
(古)辽阔的样子;
笼罩,覆盖 纵:任凭 到 越 过 (今)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 浩 冯:通“凭”,乘 定 语后置
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
化而登仙。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农历每月十五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
状语后置
船 在 赤 壁 的 下 面 游 览
从 东 山 上 升 起 , 在 斗 宿 和 牛 宿 之 间 停 留 。
越 过 浩 荡 渺 远 的 江
解读第一段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 情如何 哪些词句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秋江的心情
表现出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 由
悠然惬意、犹如登仙、 陶 醉其中。
“ 诵 ”“ 歌 ”
“ 纵 ”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游赤壁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东山,徘徊斗牛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遗世独立,羽化登仙
事 情
思考:第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美 — 乐
文化常识补充
10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12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纪年法
年号纪年法——汉武帝( 建 元 )
· 东方青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它们象征着
龙的形象,角宿代表龙的角,亢宿代表龙的颈,以此类推。
·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这七宿形成 一组龟蛇互缠的形象,斗宿为北方玄武元龟之首。
·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它们象征着 白虎的威严,奎宿形如白虎之神的嘴巴。
·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这七宿形成 一只展翅飞翔的朱雀形象,井宿形如井。
解读第二段
于是:在这时 扣:敲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桂棹兮兰桨,击
溯:逆流而上 悠远的样子
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
定语后置句 主谓倒装 和:伴奏
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 ,
倚歌:按照歌曲的声调节拍
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 泣
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缕:细丝 使…起舞 使…哭泣
“。6业盘叫业
孤舟之嫠妇。
这时,我们喝着酒感觉快乐极了,敲 着船边唱 起歌来,歌词说:“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用 浆板划开澄明的江水,船儿在月光浮动的江面上逆 流而进。我的思绪多么悠远,遥望思慕的人啊,却 在天的那一方。”有位吹洞箫的客人,按着曲调伴 奏。那声音呜呜咽咽的 样 子,像怨恨,像思慕,像 抽泣,像倾诉。余音婉转悠长,像细丝延绵不断
它能使得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使得孤独小船
上的寡妇为之哭泣
歌 曰 :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解读第二段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写了作者的歌 声和客人的箫 声。
“香草美人”
最早出自屈原《离骚》
香草美人:1.高洁的品质
2.圣明的君主 3.美好的理想
解读第二段
2.词中"美人"指什么 歌词表达主人怎样的情怀
明 确 :
· “美人”指所倾慕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 (仕途与君王)
· 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 后,对生活执着热爱的态度,对朝廷政事关切而 不甘沉沦的情怀。
解读第二段
3 . 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的
从三个角度来描写:
一是直接描述箫声的凄凉哀怨; 二是描述箫声余音悠远绵长;
三是描述箫声的感人力量。
作者在描写箫声时借助夸张、想象, 运用比喻修辞幽怨悲凉,催人泪下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解读第二段
4 . 讨论:
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由喜转悲
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悲从何来)
(1)来自作者仕途失意——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
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 已包含淡淡的哀愁。
(2)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
容色改变的样子 整理衣襟,严肃地坐着。正:形作动,整理。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
向西、向东,名作状 通“缭”盘绕
乎 西望夏口,东 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
被动句 当 下:攻占名作动
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 江陵,顺流
东:向东进军 名作动 斟酒 槊:长矛
而东也,触舶千里,旌旗蔽空,酮酒临江,横槊赋诗, 判断句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句
我听后觉得忧愁凄楚,整理衣 服 ,端正地坐着, 问客人说:“为什么箫声这样悲凉呢 ”客人回答 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操的诗 句吗 向西可望见夏口,向 东望是武昌,山水互相 连接盘绕,草木茂盛苍翠,这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 败的地方吗 当 他占领荆州,攻 下江陵,顺长江向 东进军时 ,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他 面对长江斟酒,横握长矛吟诗,本是一位盖世英雄, 可是如今又在哪里呢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状语后置句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
片刻,形容时间短暂
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一下子,轻易地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
余音,指箫声
托遗响于悲风。”
侣:以……为伴侣,意动用法
友:以……为朋友,意动用法
渔樵:捕鱼打柴,名作动
状语后置句
何况我和您在江中捕鱼、在小洲上打柴,和鱼虾 做伴侣,与麋鹿交朋友,驾着一叶小船,端着简
陋的酒杯互相劝酒。我们在天地之间如蜉蝣一样
寄托短暂的生命,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小米。 哀叹我们生命的短 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希 望偕同神仙飞升遨游,和明月一起永世长存。明
知道这种想法是不可能轻易实 现 的 ,只好把感慨
通过洞箫的余响寄托给悲凉的秋风。
解读第三段
1.本段感彩如何 主要写了什么内 容
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
感彩甚为悲 伤。
解读第三段
2. 客人吹箫,“其声呜呜然”,他因何而悲 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
· 将“英雄”与“自身”做对比
(开头—“举匏樽以相属”)
· 以“宇宙”和“人生”做比较
(“寄蜉蝣与天地……羡长江之无穷”)
· 述“理想”和“现实”之矛盾
(“挟飞仙以遨游……托遗响于悲风”)
吊古伤今,感到人生短促、变化无常,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 ;
解读第三段
3.第三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抒情
安在哉
平凡渺小
人生苦短
哲思
孟德诗篇
孟德遗迹 渔樵江渚
蜉蝣天地
写景
古人事迹
现实人生
悲之
缘 由
水 如 业
主 问 客 答
第 三 段
第四段 代词,指江水 往:逝去
苏 子 曰 :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指月亮的圆缺 卒:最终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
固定词组,连………都不够。曾,连……都。
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宾语前置句
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
是:这
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
判断句 适:享用
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解读第四段
1.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本段感彩如何
写苏子批驳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本段的感情变为喜 悦。
解读第四段
2.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
1)变与不变——个体消亡,人类永恒
(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人生本来短暂;
但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无穷无尽。)
2)物各有主,非我莫取,顺其自然
(物各有主,故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如此,人世间的 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
3)为“客人”指出出路——美景无限,尽可享用
(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表现了一种旷达开朗的
胸襟和生活态度。)
解读第五段 狼籍:凌乱的样子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枕藉:相互靠着 既:已经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状语后置句
客人高兴地笑了,于是洗了酒杯,重新斟 酒 (再 喝)。菜肴和果品都已 经吃完了,空杯空盘凌乱 地放着。我和客人们在船上互相枕躺着睡着了, 不知不觉东方已 经发白。
解读第五段
1.本段感彩如何 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本段感彩为“喜”,照应了开头的“乐 ”。 这两种喜悦并不完全相同——
开篇时,作者的喜悦是由身边景物引发的,良 辰美景、赏心乐事,暂时忘却了人生的烦恼。
结束时,作者的喜悦则是由于消除了心中的苦 恼困惑,对人生有了一种深刻的认识,获得了生命 的超脱。

文本深入思考
本文的艺术特色:
1. 多次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是行 文结构波澜起伏,作者的思想感情 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深层揭示。
2. 写景、议论、抒情的紧密结合。
解读第五段
夜游赤壁,清风明月,美景当前,客人悲、苏子劝,共同 参悟人生哲理。你认为当时真有这样一场主客问答吗
关于《赤壁赋》中的主客问答
也许没有,主与客也许只是苏轼内心两种矛盾的声音,客是消 极忧郁的苏轼,主是乐观旷达的苏轼。
苏轼儒释道兼修, 客是作为儒者的苏轼,渴望积极入世,建功 立业,悲生命之短暂渺小,功业难成。 主则是作为道家和佛家的苏 轼,随遇而安、顺其自然,达观看待得失生死。当儒家思想遭遇挫 折时,苏轼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主客问答是苏轼内心的挣扎和灵魂的拷问,也是苏轼自我开解 的 过 程 ,在思想的斗争中走向理性和旷达。
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波澜起伏,摇曳多姿。苏轼被贬黄州, 仕途坎坷,人生低谷时夜游赤壁,在赤壁的“水月”之中,悟透 了 人世的悲欢,参透了超然物外之理,实现了精神的突围。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这是勤奋的苏轼。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是深情的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这是失意的苏轼。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是恬退的苏轼。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 是深 刻的苏轼。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是说豪迈的苏轼。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旷达的苏轼。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是乐观的苏轼。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这是豪爽的苏轼。
“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长如故。”这是率真的苏轼。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这是坚 韧的苏轼。 旷世奇才,千古第一文人苏轼,是我们一辈子读不完的书!

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
(“属”通“嘱”,劝请,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3.山川相缪
(“缪”通“缭”,盘绕,围绕)
4 . 杯 盘 狼籍
( “ 籍 ” 通 “ 藉 ” , 狼 藉 , 凌 乱 )
(二)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 2.白 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今义: 一种游戏方式)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古义:指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 今义:美貌的女子)
2.名词作状语
乌鹊南飞 西 望夏口 东望武昌(向南、向西,向东)
3. 形容词作动词
不知东方之既白 (变白)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歌窈窕之章 扣舷而歌之
下江陵
顺流而东也
况吾与子渔 樵于江渚之上
(唱歌)
(攻下,攻占)
(向东进军)
(打鱼砍柴)
(三)词类活用
4、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 (动词使动,使 … … 起舞)
泣孤舟之婺妇 (动词使动,使……哭泣)
正襟危坐 (形容词使动,整理)
5、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意动,以……为侣,以……为友)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固一世之雄也
2.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状语后置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相与枕藉乎舟中

(四)特殊句式
4 .定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
客有吹洞箫者
5 .宾语前置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羡乎
6 .主谓倒装
渺渺兮予怀

成语归纳
1.沧海 一 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物体非常渺小。 2 .正襟危坐:形容人物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 .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 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