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25 15:19: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 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 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 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
一起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道德

《论语》十二章
1.了解论语相关知识,明确其历史上的价值。
2.反复诵读,借助注释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3.体会《论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s 学习目标
作 者 介绍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晚年整理编定了《诗经》 ( 诗 )、 《尚书》
( 书 )、《礼记》 ( 礼 )、《周易》 ( 易 )、《 春 秋》 ( 春 秋 ), 合 称 为“五经”。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倡 导 施 行“仁政 ”, 他的核心思想是“仁 ”。
《论语》简单介绍
《论语》,儒 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论语》共20篇,内容涉及政治、文学、哲学、道 德以及 教育的道理等多方面,属语录体散文。
《论语》言简意赅[gāi]、含蓄隽(juàn)永,对后世影响 深远,宋代以后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 ”一 说。
朱熹[xī] 把《论语》与 《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 “ 四 书 ”。
作 品 介 绍
《<论语>十二章》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的十二条语录,是孔子在不同时间与弟子 们的谈话记录。
“论”的意思是编纂(zuǎn),《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 弟子言行的书,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S
5 读 准 字音
论 ( lún ) 语
人不知而不愠 ( yùn ) 传 ( chuán ) 不习乎 可以为师矣 ( yǐ )
思而不学则殆 ( dài )
一箪 ( dān ) 食
饭疏 ( shū ) 食
必有我师焉 ( yān ) 不舍昼 ( zhòu) 夜
不亦说 ( yuè ) 乎
三省 ( xǐng ) 吾身
不逾 ( yú ) 矩 ( jǔ ) 学而不思则罔 ( wǎng ) 贤哉 (zāi)
人不堪 ( kān ) 其忧 曲肱 ( gōng) 而枕之 逝者如斯夫 ( fú ) 博学而笃 ( dǔ ) 志
5 字词解析 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
②五十有五而志于学:“有”数同“又”,用于之整数和零 间 一词多义
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替。
当 、 做 。
了 解 。
得 到 。
①为
②知
1.有朋自远方来
古 义 :志同道合的人。
2.不亦君 子乎
古 义 :有才德的人。
3.饭 疏食
古 义 :粗劣。
4.饭疏食,饮水
古义:冷水。
5.匹 夫不可夺志也
今义 :朋友 。
今 义 :泛指人格高尚的人。
今 义 :疏通。
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古义:指平民中的男子,也泛指平民百姓。
今 义 :泛指平常人或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古今异义
·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
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⑧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 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 。 ”
· 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5
疏通文意
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 乎 人不知而不愠 (yùn) , 不亦君子乎 ”(《学而》)
重点字词解释:
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 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而:连词,表顺接。 时:名词做状语,按时。
之:代所学知识。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自:从。 亦:副词,也。
人 不 知:别人不了解自己。 而 :连词,表转折。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吗 别人不了解我,
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
段 解 :讲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的问题。
第 二 章 :
曾 子曰:“吾(wú) 日 三省(xǐng)吾(wú)身 :为 (wèi) 人谋
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chuán) 不习乎 ”(《学而》)
重点字词解释:
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 )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 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 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三省(xǐng) :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
为:替。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信:诚信。 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别人办事是不是 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 是复习了呢 ”
段 解 :强调古代治学的人必须重视品德修养。
疏通文意
· 课 文 探 究 ·
1.从第二章可以看出,曾子每天从几方面反省自己, 分别是哪几方面
替朋友办事;
与朋友交往;
温习知识。
2.关于这几方面,他自己要求自己的
忠(竭尽心力)
信(诚信)
习(温习)
第 三 章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
政》)
重点字词解释:
十有五:指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 :疑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惑 :迷惑,疑惑。
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有所成就,
四十岁时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上天的意旨,六十
岁能听得进去不同意见,七十岁才随心所欲,但不越过法度。” 段解:孔子自述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境界随着年龄的
增长逐步提高的过程。
疏通文意
· 课文探究 ·
1.从第三章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分别是哪几个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 循序渐进。
第 四 章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 为师矣 。”(《为政》)
重点字词:
温:温习,复习。 故:指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而: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就。 知:领悟,获得。 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与体会。
以:介词,凭、靠。 为:动词,成为,做。
矣:语气词,表肯定。
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 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段 解 :强调温故知新的重要性。
疏通文意
1.从“温故而知新”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一个好学生应该能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 习旧的知识中有所发现,要会独立思考。
· 课文探究 ·
第 五 章 :
子曰:“学而 不思则 罔 (wǎng), 思而不学则殆
(dài)。”(《 为政》)
重点字词:
而: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却”。
则:连词,表结果,相当于“就”。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疑惑。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 无所适从,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段解: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强调“学”和“思”必须结合起来,认为二者不可 偏 废 。
疏通文意
· 课文探究 ·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哪一句 并 说说对它的理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谈的是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学”与“思”二 者是一种辩证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 的必然,二者必须结合起来,才会学有所成。
第六章
子曰:“贤哉,回也!一 箪(dān) 食,一瓢饮,在陋巷,人
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重点字词解释:
哉:感叹语气,多用于句子末尾。
回:颜回,字子渊,他十四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 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
且还以“仁人”相许。
堪:能忍受。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 一瓢
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
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真高尚啊!”
段解:孔子赞扬颜回安贫乐道,坚持学习而贫贱不移的精神。
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第七章:
子曰:“知之 者不 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
(《雍也》)
重点字词解释:
之: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
者:代词,... …的人。
好:喜欢,爱好。
乐:以 … .为快乐。
翻译: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 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段解:讲学习的态度,说明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第 八 章 :
子曰:“饭 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重点字词解释:
饭:名词作动词,吃。
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肱: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于:介词,对,对于。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曲着胳膊当枕 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 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段 解 :不义之财不能取,提倡淡泊名利,安贫乐道。
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第九章:
子曰:“三 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重点字词解释:
三 人:几个人,不是实指。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从:跟从,学习。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做我 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
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段解:学习态度,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同时要择善而从,不善而改。
第 十 章 :
子在川上曰:“逝 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 罕》)
重点词语解释:
川:河流。
逝 者:指流逝的时光。逝,流逝。
斯:代词,这,指河水。
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舍:舍弃,放弃。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流逝, 日夜不停。”
段解:讲时光流逝, 一去不复返,要珍惜时间。
疏通文意
· 课文探究 ·
1.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世事多变,要珍惜时间。

第十一 章:
子曰:“ 三军可夺帅 也 ,匹 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重点字词:
三 军:指军队。
夺:改变。
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翻 译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普通人的志 向却不可改变。 ”
段解:强调人要有志气,要有坚定的志向。
疏通文意
第十二章 :
子夏曰:“博学而笃 (dǔ) 志,切问而近思,仁
在其中矣。"(《子张》)
重点字词解释:
子夏:孔子的学生中贡献最大者之一。姓卜,名子夏,才思敏 捷,以文学著称,被孔子许为“文学”科的高才生。子夏为学 时,因常有独到见解而得到孔子的赞许。
笃志:坚定志向。笃,坚守。
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
仁:仁德。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定志向,恳切 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
段 解 :强调博学笃志,提问及联系实际的重要性。
疏通文意
整体感知
全文主要内容包括 个方面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修身做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7)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9)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0)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1)
温故而知新(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
习 方 法 :




人不知而不愠(1)
吾日三省吾身(2)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6)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8)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1)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12)



人 :
成语归纳
逝者如斯
匹夫不可夺其志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 三十而立 · 不舍昼夜
整 体 感 知
·
● ● ·
2.治学的人必须注重的品德修养的句子: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 习乎
3.在生活中,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句子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 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句子是: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5.在学习中我们应奉行的正确态度是: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亚运在广州举办,全市人民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 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的句子是: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 《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随堂练习2
7.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的句子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8.面对不义之财,孔子的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求学应该谦虚,用《论语》中一句话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0. 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意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1.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2.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 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的哪一句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感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