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强化练习题--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强化练习题--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6.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26 17:26: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丝绸之路
1.亚历山大东征实际上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交通体系。公元前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到达中亚。这表明(  )
A.张骞曾到达地中海沿岸国家
B.东西方为丝绸之路的开拓都作出贡献
C.战争是文明交流的主要方式
D.中西文化交流自古以来就很频繁
2.(2022浙江温州期末)丝绸之路兴起于秦汉,此后一度衰落;隋唐时期再度兴盛起来;两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萎缩,但海上丝绸之路却呈现繁荣景象;直到元朝,陆上丝路再度兴起;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据此解读正确的是 (  )
A.明清时期丝绸之路完全消亡
B.丝绸之路兴衰与统治政策无关
C.政治统一有利于丝路的畅通
D.少数民族政权不重视丝路贸易
题组二 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3.(2024广东佛山高二期中)据《史记》记载:秦时曾开凿了一条从四川通往西南夷的简易官道。至西汉时,汉武帝派“唐蒙、司马相如开路西南夷,凿山通道千余里”。以上举措(  )
A.便利了张骞出使西域
B.扩大了与东南亚的贸易规模
C.推动了西南丝路建设
D.建立了该地区完整驿道系统
4.(2024安徽皖东高二月考)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海路随商船往来的僧人大量增加,如经过广州或取道广州赴印度的僧人在史书上有姓名可考的便有七人。《南齐书·扶南传》称扶南国(今柬埔寨)国王侨陈如便常“遣商货至广州”。《宋书》称这一时期“舟舶继路,商使交属”。这体现出该时期(  )
A.中国对外贸易有所发展
B.史书内容侧重于文化的交流
C.佛教本土化趋势的加强
D.海路是文明交流的主要途径
题组三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5.丝绸之路等古代商路,为中国与西方之间的物质、技术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下列能够佐证此观点的是(  )
①烟草、咖啡和可可纷纷进入欧洲市场
②佛教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
③中国的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
④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2024广东潮州高二期中)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将汉代中国至古地中海东岸的商道称为“丝绸之路”。现在也有学者基于研究试图将这条交通路线称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佛教之路”等。这些从根本上说明,在古代丝绸之路上(  )
A.交通十分发达    B.商业贸易繁荣
C.各种文明相互交流  D.中国丝绸出口增加
7.(2023山东德州期末)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这反映出“丝绸之路”(  )
A.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B.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
C.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
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古代欧亚大陆上的重要商路
1.(2024重庆江津高二期中)阿富汗北部和哈萨克斯坦西北部都有汉代漆盘残片、铜镜和丝绸、服装等出土;叙利亚也出土了带有汉字的绢。这些考古发现可用于印证汉代(  )
A.丝绸之路的贯通   B.手工业的先进性
C.外交空间的扩大   D.移民实边的政策
2.(2024山东淄博高二期中,)前秦都城长安与前凉都城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东晋襄阳之间均有贸易往来。活跃其间的“互市人”不仅有汉商,还有为数众多的来自中亚地区的商人。据此可知(  )
A.国家统一推动中外经济交流
B.城市经济功能占据主导地位
C.朝贡贸易推动中外经济交流
D.丝绸之路贸易促进经济交流
3.(2023天津宝坻高二月考)在唐朝初期,沙州(今敦煌市)和甘州(今张掖市)是比较繁荣的商业中心,也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枢纽城市。安史之乱后,甘州等地开始逐渐没落,凉州(今武威市)逐渐崛起,成为丝绸之路上的贸易中心。据此可知,唐朝丝路贸易的发展(  )
A.受到政局变动因素的影响
B.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C.因安史之乱的发生而中断
D.推进了唐朝经济中心的转移
4.有学者认为,世界最早的且名副其实的“丝绸之路”,是三星堆文明时期四川丝绸销售到印度洋,得到作为古代货币的数千枚印度洋的齿贝。丝绸从四川经云南、缅甸、孟加拉湾到达恒河平原。汉代张骞在“大夏”发现印度商人转销“蜀布”。由以上材料可知(  )
A.地缘政治是古代东西方交流必然条件
B.古代印度拥有较强大的对外贸易能力
C.印度在古代丝绸之路中扮演重要角色
D.中印外交关系有着较复杂的历史渊源
5.(2024河南商丘高二期中)《汉书·地理志》记载了西汉王朝海路的贸易情况,其中商人由黄门的“译长”率领,也有民间“应募者”加入。据考古发现,合浦郡汉墓群出土文物中最具特色的是大量来自东南亚、印度等地与贸易相关的各类珠饰,以及作为非贸易品的波斯陶壶等。这些可佐证(  )
A.汉代朝贡贸易体制的存在
B.中西方陶瓷业曾进行技术交流
C.汉朝与波斯存在官方往来
D.海上丝路是中外文明交流的桥梁
题组二 古代商路上的文化交流
6.下表所示为西汉丝绸之路开通后由西域地区引入中原地区的部分经济作物。这些作物的引入(  )
类别 瓜果类 调料类 其他
名称 石榴 胡桃 葡萄 胡麻 胡葱 胡蒜 苜蓿
A.有利于丰富百姓的社会生活
B.彻底地改变了民众饮食结构
C.推动了高产作物的迅速传播
D.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态界限
7.商人往来于丝绸之路上,他们有时遇贼被杀,有时遇热风。名贵的丝绸要历经千辛万苦才能运到西方,他们也传播语言、艺术、技艺和宗教。材料表明商人发挥的主要作用是(  )
A.为国家积累了物质财富
B.传播东西方文化与文明
C.了解了沿途的民风民俗
D.将中国的丝绸运抵西方
8.(2024江西八校协作体高一月考)9—10世纪,埃及工匠在进口蓝绿釉等瓷器的线纹装饰和色彩启发下,发展出多彩彩纹陶器和多彩线刻纹陶器。此外,在埃及福斯塔特发现的近70万片陶瓷碎片中,大部分是本地生产的,其中又有70%~80%是中国瓷器的仿制品。该材料主要表明(  )
A.制瓷业是埃及社会经济支柱
B.经贸交流利于促进文明发展
C.中非间的经贸交流历史悠久
D.埃及制瓷技术源于中国传播
9.(2023广东珠海高二月考)北京大学邓小南教授提出“草原文化带”这一理念,意即陆上丝绸之路已由最初的商贸动机,生成为一种高于经济利益之上的文明形态,例如宗教、建筑、音乐、雕像、服饰和语言,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彼此依存,直至水乳交融。这说明陆上丝绸之路(  )
A.形成了高级文明形态   
B.侧重于塑造文化特色
C.促进了文明融合发展   
D.缔造出灿烂草原文化
10.下列是创作于7世纪的“武则天泛龙舟”与“唐高宗猎豹”的线描图,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大使厅北墙壁上。据此推知(  )
A.古代中国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发展
B.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利于文化交流
C.艺术创作受宗教政治因素的影响
D.唐朝君主积极开拓海陆丝绸之路
题组三 思维训练
11.(发散思维)(2023湖南长沙高二月考)嘉峪关墓葬壁画研究成果表明,魏晋时期,西域与中亚、波斯的交流并未中断。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却认为在汉末直到魏晋,由于西域再一次远离中央王朝的控制,丝路中断了。关于这一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
A.壁画的史料价值高   
B.对丝路缺乏全面了解
C.由于狭隘的民族观   
D.史学家缺少科学手段
题组四 综合题组
12.(2024山西大同高二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随着大帝国的出现,跨文化互动进一步加速,广泛的贸易、旅行和交通网络建立起来,为遥远社会间持久而系统的交流打下了基础。在早期的互动网络中,丝绸之路网络是最为广阔的,大约公元前200年之后,它不仅便利了商业和物种交流,也便利了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作为陆路和海路网络,商人们通过它交易丝绸、香料、马匹、玻璃和其他商品,这一点人所共知;但丝绸之路也是宗教和文化传统传播的通道。陆路连接起从中国、朝鲜到大夏、印度再到更远的伊朗、地中海沿岸的各社会,而海路网络作为辅助手段,保证了航海者在中国、日本、东南亚、锡兰、印度、伊朗、阿拉伯半岛和东非之间的航行。伊斯兰教兴起后,这些陆上通道和海上航线的运载量极大提高,不久,另外一个穿越撒哈拉沙漠的陆路网络把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与地中海沿岸联系起来。
——摘编自[美]杰里·H.本特利
《世界历史上的文化交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表述成文、论题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基础过关练
1.B 2.C 3.C 4.A 5.D 6.C 7.D
1.B 亚历山大东征开辟了地中海向东到达中亚、印度的交通体系,张骞出使西域被称为“凿空”,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这表明东西方都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作出贡献,B项正确。
2.C 据题干可知政权统一强大时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畅通,故选C;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并非完全消亡,排除A;丝绸之路的兴衰受到统治政策的影响,排除B;由“元朝,陆上丝路再度兴起”,排除D。
3.C 根据材料可知,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区筑路,这为西南丝路建设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张骞沿河西走廊出使西域,不是西南地区,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中国的西南地区,与东南亚无关,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道路均是初步建设,并不完整,排除D项。
4.A 魏晋南北朝时期,往来南海的僧人数量增多,僧人往来南海搭乘的是商人的海船,同时该时期商船数量多,商贾和使者往来频繁,这反映了该时期对外贸易有所发展,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对商贸的记录,并非文化交流,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佛教本土化,排除C项;仅据材料无法判定“海路是文明交流的主要途径”,排除D项。
5.D 结合所学可知,烟草、咖啡和可可纷纷进入欧洲市场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①错误;佛教传入中国、中国的养蚕和缫丝技术传入东罗马帝国、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入西方都是通过丝绸之路等古代商路,②③④正确,故选D项。
6.C 有学者基于研究试图将“丝绸之路”称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佛教之路”等,这反映出丝绸之路上有各种商品和文化的交流,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状况,排除A项;材料不仅涉及“商业贸易”,还有文化的交流,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丝绸出口的增加,排除D项。
7.D 根据材料“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故选D项。
能力提升练
1.A 2.D 3.A 4.C 5.D 6.A
7.B 8.B 9.C 10.B 11.C
1.A 阿富汗北部、哈萨克斯坦西北部和叙利亚等地均出土了中国的物品,结合所学可知,这些物品应该是汉代通过丝绸之路传播的,因此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印证丝绸之路的贯通,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印证汉代手工业的先进性,排除B项;由材料无法确认这些物品是官方交往所用,排除C项;移民实边实施于中国境内,排除D项。
2.D 前秦都城长安和前凉都城姑臧、东晋襄阳之间有贸易往来,还有为数众多的中亚商人,可知当时的陆上丝绸之路依旧贯通,经济交流依然进行,D项正确。当时国家处于分裂时期,排除A项;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涉及的是正常的私商贸易,不属于朝贡贸易,排除C项。
3.A 安史之乱后,原来丝绸之路上繁荣的商业中心甘州等地开始逐渐没落,凉州逐渐崛起,成为新的贸易中心,由此可见,丝绸之路的发展受到唐朝政局变动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丝路贸易的作用,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安史之乱改变了原来的丝绸之路路线,丝路贸易并未中断,排除C项;材料只是涉及丝绸之路上的贸易中心的转移,并非唐朝经济中心的转移,排除D项。
4.C 题干中“印度洋”“恒河平原”“印度商人”等信息都在强调在丝绸之路贸易中印度的重要性,故C正确。A说法过于绝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印度在古代丝绸之路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不是强调古代印度拥有较强大的对外贸易能力,故B错误。题干并未体现中印外交关系有着较复杂的历史渊源,故D错误。
5.D 据材料可知,西汉通过海上丝路与东南亚、印度、波斯等地有贸易往来,这说明海上丝路是中外文明交流的桥梁,D项正确。仅据材料无法判断贸易的类型,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西方陶瓷业的技术交流,排除B项;由材料无法得知“存在官方往来”,排除C项。
6.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作物品种的增多有利于丰富百姓的社会生活,A项正确。“彻底地改变”的说法夸大了作物引入的作用,排除B项;高产作物的迅速传播发生在明清时期,排除C项;这些作物的传入没有改变传统农业的生态界限,排除D项。
7.B “名贵的丝绸要历经千辛万苦才能运到西方,他们也传播语言、艺术、技艺和宗教”说明商人是东西方交往的使者,传播了东西方文化与文明,故选B项。商人可以为国家积累物质财富,但A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了解民风民俗并非商人的主要目的和作用,排除C项;中外商人还会将他国物品运抵中国进行贩卖,D项说法较为片面,排除。
8.B 
埃及工匠在进口蓝绿釉等瓷器的线纹装饰和色彩启发下,发展出多彩彩纹陶器和多彩线刻纹陶器 与外部的经济交流推动了埃及本土手工业的发展,因此反映出经贸交流对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B项正确
在埃及福斯塔特发现的近70万片陶瓷碎片中,大部分是本地生产的,其中又有70%~80%是中国瓷器的仿制品
材料没有涉及埃及制瓷业在埃及经济中的地位,排除A项;中非间的经贸交流历史悠久是材料的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制瓷技术对埃及的影响,并不代表埃及制瓷技术源于中国,排除D项。
9.C 
陆上丝绸之路形成了新的文明形态,“高级文明形态”无法体现,排除A项;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夸大了陆上丝绸之路的作用,排除。
10.B 结合所学可知,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内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材料中的两幅线描图出现于乌兹别克斯坦,体现了丝路沿线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陆上贸易通道,排除A项;两幅线描图均为君主的日常生活,与宗教无关,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当时中国与中亚国家有文化交流,无法得知唐朝君主对丝绸之路的政策及态度,排除D项。
11.C 发散思维是指人在思考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能够理解人们对历史的不同认识是发散思维的重要表现,本题的具体思路如下:
嘉峪关墓葬壁画研究成果表明,魏晋时期,西域与中亚、波斯的交流并未中断 固有的华夏中心观影响了人们对丝路历史的认知,C项正确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在汉末直到魏晋,由于西域再一次远离中央王朝的控制,丝路中断了
材料设问是为什么人们对丝路的认识出现错误,A项答非所问,排除;对丝路缺乏全面了解的说法流于表面,排除B项;古代史学家也有科学的手段认识历史,排除D项。
12.答案 论题: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路线,而且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阐释:丝绸之路以经济为中心,以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为主,丰富了丝路沿线各个民族、国家的物质生活。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和石榴、葡萄等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改变了社会结构,促进了文化的进步。
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交往和交流,密切了汉族与沿途的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民族交融和中华民族的统一。
丝绸之路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并连接了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中国和中亚、西亚、东南亚以及欧洲、非洲等地区人民往来的历史见证。通过这条通道,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12分)
解析 据材料“不仅便利了商业和物种交流,也便利了文化交流”得出论题: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路线,而且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贸易、文化交流、连接世界各地文明等角度进行论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