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所示是语言学家在研究原始印欧语时的一些发现。据此推断,古印欧人在迁徙的过程中( )
与原始印欧语有同根 词语相似语法语音的语言 梵语、波斯语、拉丁语、 希腊语、日耳曼语、俄罗斯语
有关社会生活的高频用语 蜂蜜、缝、编织
有关动植物的高频用语 熊、羊、牛、猪,白杨、山毛榉、橡树等落叶乔木
有关生产工具的高频用语 轭、犁、车辖、轮轴、柄、挽具、毂
A.存在与当地文化相交融的现象
B.掌握了成熟的农耕技术
C.交通运输工具的种类十分丰富
D.同化了迁徙地区的文化
2.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后,为与土著居民区分,使用了“瓦尔那”一词。之后,雅利安人内部形成三个“瓦尔那”:从事宗教祭祀的僧侣,从事军事活动的武士,从事农、牧、商业的普通大众。这表明瓦尔那制度( )
A.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
B.改变了印度河流域的宗教信仰
C.推动了印度经济发展
D.是种族征服和社会分工的产物
3.征服西罗马后,一些日耳曼王国颁布的法律虽然以日耳曼习惯法为主,但也大量吸收了罗马法的内容;在铸造的货币上还印着罗马皇帝的头像,袭用罗马的年号;西哥特国王修订法典时,邀请罗马贵族参与进来;东哥特国王还聘任罗马贵族为相,让其协助管理国家。这反映出( )
A.日耳曼人深受罗马文化影响
B.罗马法原则适用于西方各国
C.日耳曼人摒弃传统文化
D.日耳曼文明有明显侵略特征
4.贵霜钱币是古代中亚地区贵霜王朝统治时期所铸造发行使用的一种钱币。普遍采用希腊打压法制造,钱币图像正面为王、背面为神,这类神像大部分是希腊、波斯、印度等宗教神话中的众神。这段材料最适合探究的主题是( )
A.文明的交流和影响 B.走向整体的世界市场
C.东西文化的同源性 D.王权强化和殖民侵略
5.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在美洲通过征服活动建立了奴役制的殖民地,他们强迫原住民充当矿业生产和热带出口作物生产的劳动力。当原住民因来自欧洲的传染病侵袭和过度劳累的折磨而大量死亡时,他们又从非洲贩来大量黑人奴隶充当主要劳动力。这一状况( )
A.推动新旧大陆的经济互补与和谐发展
B.促使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
C.在客观上促进了美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D.极大地改善了世界商品的流通
6.下图所示为1789年海地独立前夕的人口结构示意图。该图可用来说明( )
A.三角贸易对美洲影响巨大 B.美洲种植园经济得到发展
C.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 D.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兴起
7.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包含了阿兹特克人的金字塔、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和现代墨西哥外交部大厦。广场上的碑文写道:“这不是任何人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碑文传达的主要信息是( )
A.对阿兹特克人的祭吊 B.对西班牙殖民者的愤恨
C.对今日墨西哥的惆怅 D.对文明交融的理性反思
8.19世纪中后期,大批华工被贩卖至澳大利亚墨尔本开采金矿,后来,很多华工在唐人街以种菜、做家具、做厨师等方式来谋生,他们产出的那些巧夺天工的中式家具以及中式餐馆里的可口饭菜,成功地吸引了外国人的眼球。这些华工( )
A.推动了各国的经济发展 B.提升了中国的国际政治地位
C.融入了当地的主流文化 D.保留和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
9.1868年,中美签订的《蒲安臣条约》规定,中国人可以自由地出入美国,在美国享有最优惠待遇。随后大批华人赴美务工,但华工的勤劳节俭遭到欧洲移民的敌视。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排华法案》,限制华人入境,并对华人的留学、旅行做出了极其严格的规定。中美关系的转变反映了( )
A.两国核心利益不同 B.不同文化观念的冲突
C.中国主权遭受侵犯 D.洋务运动的成效有限
10.有学者在研究美国外来移民地位时指出:1789—1880年移民是备受欢迎的财富;1880—1924年移民逐渐被看作“威胁”而加以限制;1924—1943年移民在美国的地位跌入谷底。这一变化说明( )
A.世界形势变化影响移民走向 B.移民是国家崛起的重要力量
C.社会环境影响移民地位 D.社会发展程度导致移民数量变化
11.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贸易、金融等行业就业机会增加,企业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很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和工作,成为移民中的“知识精英”。这表明( )
A.跨国公司孕育全球流动的劳动力市场
B.知识经济推动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
C.经济全球化改变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
D.科技创新加剧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流失
12.1969年9月,非洲统一组织通过的《关于非洲难民某些特定方面的公约》中规定:“难民一词亦适用于由于其居住国或国籍国部分或全部地遭到外来侵略、占领、外国统治或出现严重危害公共秩序事件,而被迫离开自己的习惯居住地而在其居住国或国籍国以外的地方寻求避难的任何人。”对此公约规定理解正确的是( )
A.首次规定了难民的定义
B.对难民问题进一步扩展和细化
C.标志着“世界难民日”的诞生
D.区域性公约违背了联合国公约
13.据联合国难民署统计,1975年难民输出排名前十的均是亚非国家,且难民输出量无一超过百万;1995年难民输出排名前十的国家中出现了欧洲国家,2015年则出现了南美洲国家,且这两个年份均出现了两个及以上难民输出超过百万人的国家。由此可推知( )
A.国际难民问题治理任重道远
B.解决难民问题缺乏法治环境
C.联合国未履行难民安置责任
D.亚非国家经济韧性有所增强
14.在新加坡,除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兴都教、耆那教、锡克教等各大教派外,还有古老的犹太教、拜火教,也有华族新创的“儒、佛、道”三教合一和“儒、道、释、耶、回”五教合一的宗教。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新加坡政府鼓励发展宗教文化
B.宗教是新加坡发展的动力
C.华族是新加坡最具影响的族群
D.移民推动新加坡文化多元
15.美国亨廷顿教授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1965年希望减少移民的人只占美国人口的33%,1977年占42%,1986年占49%,在1990年和1993年占61%。20世纪90年代的民意测验持续表明60%或以上的美国民众赞同减少移民人数。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在这一时期美国人口增长过快,财政负担加重
B.移民增多导致美国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并严重对立
C.大量移民与美国公众在文化和生活上的冲突扩大
D.美国政府推行的歧视性移民政策的必然影响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00年……亚欧大平原已经被古印欧人的迁徙完全改变了面貌,从印度河流域直到不列颠岛,古印欧人唤醒了横跨东西上万千米的土地,将那里带入了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这些游牧的诗人们在不经意之间,创造了安纳托利亚文明、吠陀(印度)文明、古波斯文明、古希腊文明、古意大利文明、古日耳曼文明和凯尔特文明。整个亚欧大陆从此在真正意义上走出了蒙昧时代。
——摘编自丁弘《历史上的大迁徙》
材料二 公元3—6世纪形成的亚欧大陆民族大迁徙为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交往提供了“可接近性”的机会。他们的行动不仅为农耕世界的社会经济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也使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游牧民族大多融入农耕世界,从而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摘编自刘爱兰《民族大迁徙对中西
文化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印欧人迁徙带来的影响。结合所学,列举两例有文化符号意义的、对区域文化交流有重大影响的“吠陀文明”。(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3—6世纪亚欧大陆民族大迁徙在欧洲的表现。分析亚欧民族大迁移对世界政治格局和区域文化的影响。(9分)
17.(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51—1875年中国人口的流向与分布情况
流向地 西印度 群岛 英属圭 亚那 古巴 秘鲁 南美巴 拿马 美国 澳大 利亚
数量/ 万人 3 2 13.5 11 2.5 16 5.5
占比 2.34% 1.56% 10.55% 8.6% 1.95% 12.5% 4.3%
流向地 新西兰 夏威夷 群岛 菲律宾 马来 西亚 东印度 群岛 加拿大 其他
数量/ 万人 0.5 2.5 4.5 35 25 3 4
占比 0.39% 1.95% 3.52% 27.34% 19.53% 2.34% 3.13%
注:东印度群岛是15世纪前后欧洲国家对东南亚盛产香料的岛屿的泛称。西印度群岛位于大西洋及其属海加勒比海、墨西哥湾之间,包括1200多个岛屿,总面积约24万平方千米。
——摘编自陈泽宪《十九世纪盛行的契约华工制》
(1)根据材料,指出1851—1875年中国人口迁出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1851—1875年中国人口迁出的因素。(9分)
18.(16分)阅读有关亚欧大陆移民浪潮的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20年代共有14.5万人离开欧洲,到19世纪50年代约有260万人,1900年至1910年间达到了顶峰,共有900万移民,几乎每年为100万人。移民到达美洲后,他们拥有的技术上的方便条件使他们能够开发大陆腹地。轮船往返于沿海水域和内河;运河连接各水道;公路和铁路则形成陆上交通网;电报和邮政系统加速了通信联系;机械能够用来在草原切割草皮和平整森林;医学成果可用于对付曾使早期移民大批死亡的热带疾病。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1849年加利福尼亚的淘金热吸引着数量众多的淘金者,加拿大的金矿也吸引着成千上万的移民。在不计其数的淘金者中,有数百万的欧洲和亚洲移民或者走进工厂成为工人,或者修筑铁路,或者在种植园工作。与他们一起到来的,是那些为移民工人提供服务,为他们提供生活便利的服务人员。与此同时,美洲的文化和种族也发生了改变。旧金山的中国城里,中餐馆为中国移民提供家乡饭,同时也把中国的烹饪方法介绍给美国社会。全世界的移民带着他们的家乡美食、宗教信仰以及文化传统来到美洲,并从中得到了相似的安慰。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
《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美洲亚欧移民浪潮不断扩大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美洲亚欧移民浪潮产生的影响。(8分)
19.(1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世纪起,西方文化大肆入侵亚洲和拉丁美洲。西方文化在这些土地上开始占据重要、甚至主流地位。但是,亚洲和拉美的民族文化并未因殖民活动而消散,反而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而不断发展。亚洲的儒学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根本的差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却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譬如新加坡社会融合儒学文化与西方文化,形成了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的新文化。在拉丁美洲,几百年间,原生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冲突、融合。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巨翅老人》就展示了这种欧洲殖民文化与拉美文化尴尬的“混杂状态”,但这种融合最终形成了追求相互沟通与理解、多元共存、博采众长的新拉美文化。
——摘编自范景兰、侯宣辰《后殖民批评视域下
<巨翅老人>的文化意蕴解读》等
近代以来,亚洲和拉丁美洲长期遭受西方殖民侵略,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长期并存、结合、发展。请根据材料,结合近现代亚洲或拉丁美洲某一国家或地区文化发展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与解析
1.A 2.D 3.A 4.A 5.C 6.A 7.D 8.D
9.B 10.C 11.C 12.B 13.A 14.D 15.C
1.A 从表中可知,印度、波斯、希腊、俄罗斯等国的语言与原始印欧语有相似之处,这说明古印欧人在迁徙的过程中存在与当地文化相交融的现象,A项正确。“成熟”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交通运输工具的种类十分丰富,排除C项;古印欧人的迁徙对迁徙地区的文化有一定影响,但“同化”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2.D 瓦尔那制度产生于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之后,目的是与土著居民区分,因此瓦尔那制度是种族征服的产物。瓦尔那制度将职业身份分为僧侣、武士和普通大众三个等级,因此瓦尔那制度又是社会分工的产物,D项正确。
3.A 由材料可知,日耳曼人大量吸收了罗马法的内容、货币上印有罗马皇帝的头像、用罗马的年号、邀请罗马贵族参与法律的制定等,说明日耳曼人深受罗马文化的影响,A项正确。“适用于西方各国”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说明日耳曼人的法律以日耳曼习惯法为主,并未摒弃传统文化,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是日耳曼人吸收罗马文化,排除D项。
4.A 根据材料可知,贵霜王朝的钱币融入了希腊、波斯、印度等地的文化,体现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影响,A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才逐步走向整体,排除B项;“同源性”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王权的强化,排除D项。
5.C 据材料可知,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奴役原住民,传染病和过度劳累导致大量美洲印第安人死亡,黑奴贸易又使非洲黑人在美洲人口结构中的比例上升,所以这一状况在客观上促使美洲的人口结构发生改变,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欧洲殖民者对美洲原住民的奴役和剥削,并不能推动新旧大陆的和谐发展,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欧洲殖民者对美洲地区文化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世界商品流通改善的信息,排除D项。
6.A 从人种比例可得出,美洲海地的黑人占比最大,结合所学可知,这些黑人大都是通过三角贸易从非洲来的,说明三角贸易对美洲影响巨大,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种植园经济得到发展,排除B项;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兴起,排除D项。
7.D 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的建筑和碑文内容,体现了对不同族群交融历史的理性反思,D项正确。对阿兹特克人的祭吊只是材料的一个方面,排除A项;材料并非单一的对西方殖民者的愤恨,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惆怅的情绪,排除C项。
8.D 根据“以种菜、做家具、做厨师等方式来谋生……那些巧夺天工的中式家具以及中式餐馆里的可口饭菜,成功地吸引了外国人的眼球”可得出华工保留和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D正确。“各国”的说法错误,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华工保留和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的国际政治地位无关,排除B;材料体现不出华工融入了当地的主流文化,C错误。
9.B 华工的勤劳节俭遭到美国欧洲移民的敌视,体现了不同文化观念的冲突,B项正确。劳工问题并不涉及当时清政府和美国的核心利益,排除A项;美国对华出台限制性法律,属于外交争端,尚未到达侵犯主权的程度,排除C项;材料与洋务运动无关,排除D项。
10.C 1789—1880年美国大致处于两次工业革命时期,希望移民带来技术和劳动力,但是在1924—1943年美国受到经济危机和战争的影响,因此不太欢迎移民,这说明社会环境影响移民地位,故C项正确。
11.C 依据材料可知,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企业尤其需要移民中的“知识精英”,可见经济全球化对劳动力市场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跨国公司,排除A项;20世纪90年代才提出“知识经济”的概念,排除B项;材料未强调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流失,排除D项。
12.B 1951年联合国通过的《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明确了难民的定义,排除A项;“世界难民日”是在2000年12月4日的联合国大会的决议中规定的,排除C项;《关于非洲难民某些特定方面的公约》属于区域性公约,它是在联合国相关公约的基础上,对难民问题进一步扩展和细化,B项正确,排除D项。
13.A 据材料“1995年难民输出排名前十的国家中出现了欧洲国家,2015年则出现了南美洲国家……超过百万人的国家”可知,当今世界仍旧存在比较严重的难民问题,国际难民问题的治理任重道远,A项正确。联合国针对难民问题通过了相关的法律,排除B项;联合国在一定程度上履行了安置难民的责任,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亚非国家的经济是否具有韧性,排除D项。
14.D 据材料可知,新加坡存在着多种宗教,体现了文化多元共存的特征,这主要是因为新加坡接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新加坡政府对宗教文化的态度,排除A项;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未涉及新加坡内部族群力量对比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
15.C 根据材料可知,从1965年到20世纪90年代,希望减少美国移民人口的美国人比例逐渐增高,这与不断涌入的外来移民与美国公众在文化和生活上的冲突扩大有关,C项正确;A、D两项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移民增多不会导致美国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并严重对立,排除B项。
16.答案 (1)影响:带动了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区域文明的形成;使亚欧大陆走出了蒙昧时代。(3分)
“吠陀文明”:种姓制度和佛教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南亚产生重大影响。(2分)
(2)表现:日耳曼人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3分)
影响: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了本民族的文化。(6分)
解析 (1)影响,根据材料一“将那里带入了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可分析出带动了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根据材料一“这些游牧的诗人们在不经意之间,创造了……整个亚欧大陆从此在真正意义上走出了蒙昧时代”可分析出促进了区域文明的形成、使亚欧大陆走出了蒙昧时代。“吠陀文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种姓制度和佛教是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南亚产生重大影响。
(2)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日耳曼人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区域文化的碰撞、交往和交融等角度进行总结。
17.答案 (1)特点:迁出人口数量较多;人口流向地较广泛;人口流向集中在东南亚地区。(任答2点即可,4分)
(2)因素:英美等殖民国家废除了奴隶贸易,需要新的廉价劳动力来源;鸦片战争使清政府国门大开,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穷苦百姓,为了解决生计问题,前往海外谋生;近代以来交通条件的改善;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1点2分,任答4点9分)
解析 (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信息总结即可。根据材料中的迁出人口数量可知,迁出人口数量较多;根据材料“流向地”众多可知,人口流向地较广泛;根据材料“流向地”中马来西亚、东印度群岛占比最高可知,人口流向集中在东南亚地区。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所学知识从“近代华工出国的原因”角度作答。可以从英美等殖民国家废除了奴隶贸易,需要新的廉价劳动力来源;鸦片战争使清政府国门大开,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穷苦百姓,为了解决生计问题,前往海外谋生;近代以来交通条件的改善;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等角度进行说明。
18.答案 (1)原因:亚欧大陆借助海外移民缓解人口压力;移民寻找工作和更好的生活环境的需要;医学进步削弱了热带疾病带来的死亡风险;工业革命为海外移民提供了必需的交通运输条件和通信手段。(1点2分,8分)
(2)影响:增加了美洲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刺激了美洲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美洲大陆的开发,加快了美洲的交通运输、通信基础设施和工业化建设;使美洲出现了新的族群和新的文化认同,形成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1点2分,8分)
19.答案 示例
论题:近代欧洲的殖民活动使拉丁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2分)
阐述: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争相在拉丁美洲进行疯狂的殖民扩张和掠夺,导致印第安人数量锐减。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殖民者从非洲掳掠黑人,将其贩卖至拉丁美洲。同时,很多欧洲人因为各种原因远涉重洋,来到拉丁美洲,使拉丁美洲白人数量大大增加。近代欧洲的殖民活动改变了拉丁美洲的人口结构,推动了新的族群出现,来自不同地方的族群有着各具特色的文化,他们共同生活在拉丁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拉丁美洲文化。(8分)
综上所述,近代欧洲的殖民活动给拉丁美洲原住居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同时客观上促进了不同区域文化在拉丁美洲广泛接触、交流与传播以及不同文化的交融。(2分)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注意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言之有理即可。首先,分析材料内容,提炼论题。据材料“在拉丁美洲,几百年间,原生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冲突、融合……但这种融合最终形成了追求相互沟通与理解、多元共存、博采众长的新拉美文化”和所学知识,可以拟定论题:近代欧洲的殖民活动使拉丁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然后,进行简要阐述。主要结合西方国家在拉丁美洲的殖民扩张和人口迁徙等相关史实,对论题进行论证。最后,进行总结,简要概括近代欧洲的殖民活动给拉丁美洲带来的双重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