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强化练习题--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强化练习题--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6.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26 17:42: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世纪,考古学者在德国的一座公元前6世纪的凯尔特人墓葬中发现了丝绸织物残片,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至公元前3世纪的阿尔泰巴泽雷克古墓中发现了保存完好的中国凤凰刺绣和山字纹铜镜。这反映出(  )
A.中国文化受外来因素的影响  B.丝绸之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发展
C.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技术高超  D.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历史悠久
2.公元前123年,汉武帝派遣四路秘密使者,分头探索通往身毒的道路,但都未获成功。直到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人归降,东汉王朝“始通博南山,度兰仓水”,并与缅甸的掸族有了经济文化来往,又通过缅甸经印度入大夏。据此可知,两汉政府(  )
A.打通了中亚到南亚的通道
B.使西南丝绸之路得以扩展
C.首次全线贯通东西丝绸之路
D.开辟了西南道的商贸生命线
3.据下表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东汉明帝遣使至大月氏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经》
近代西方探险家斯坦因等曾在罗布泊至敦煌古道上,发现公元1世纪的粟特文佛经
据季羡林考证,汉地最早的佛经并不是直接译自梵文,而是经过中亚古代语言,特别是吐火罗语的媒介
A.佛教经由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国
B.汉代没有与印度建立直接联系
C.欧亚商贸和文化交流较为频繁
D.中华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4.唐代,济南处在临淄至长安的官道上,是陆上丝绸之路东端的重要一站。山东半岛上的“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通日本”,南下连通海上丝绸之路。由此可知,唐代(  )
A.山东半岛的水陆交通便利  B.驿道交通网络较为完善
C.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频繁  D.注重开发沿海地区经济
5.宋代瓷器造型简洁,色调优雅,充满温文尔雅的韵味;元代青花瓷则以蓝白两色为主,纹饰极其繁复,器型硕大,带有明显的阿拉伯文化色彩。这种变化说明元代(  )
A.对外贸易的发展影响制瓷业    B.制瓷技术的不断进步
C.阿拉伯文化在中国广泛传播    D.民众审美观念发生变化
6.苏麻离青矿料原产于波斯,元代传入中国,用于青花瓷的烧制,出窑后色泽明艳幽蓝并伴有铁锈斑。郑和下西洋带回大量苏麻离青,永乐、宣德两朝大量用于官窑青花瓷的烧制,使青花瓷展现出新的艺术魅力。上述材料说明(  )
A.青花瓷是官窑烧制的精品  B.中外商贸往来推动文化交流
C.郑和下西洋重视经济利益  D.中国文化受外来因素的影响
7.2022年10月,考古学家在我国南海西北陆坡约1500米深度的海域发现了两处古代沉船遗址。国家文物局作出初步判断,其中一处为正德年间(1506—1521年)运送外销瓷器的海船,另一处是弘治年间(1488—1505年)从海外装载原木等货物驶往中国的海船。这些发现(  )
A.可探究海上丝绸之路航线  B.印证了郑和下西洋的成就
C.表明中国造船技术更先进  D.否定了海禁政策的真实性
8.新航路开辟之前,欧洲的对外贸易主要由冒险商人采用人背马驮的形式长途贩运东方的奢侈品;新航路开辟后,大型商船船队从事的大规模海上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这一转变(  )
A.预示着工业资本的崛起  B.扩大了世界市场的范围
C.使商人获得贸易主导权  D.形成新的商贸经营方式
9.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橡胶、烟叶、玉米、可可和马铃薯等物产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而后传遍整个世界;麦子、水稻、甘蔗、葡萄等物产则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极大地影响了美洲的经济生活。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
A.改善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
B.激发了人们研究自然科学的兴趣
C.利于推动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
D.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0.“万里茶道”是17—19世纪,晋商从福建武夷山一带采茶贩卖到中俄边境恰克图的一条商业通道,后扩张至俄国莫斯科等城市,俄国人称其为“伟大的中俄茶叶之路”,其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和文化价值。这说明(  )
A.中国闭关自守政策发生转变    B.中俄联系密切、交流广泛
C.中外陆路贸易得到发展    D.中西海路交流逐渐衰落
11.17—18世纪,英国出现了不少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除《饮茶皇后之歌》之外,还有《绿茶女神》《给我一杯茶》《可爱的茶》《中国茶》等著名的咏茶诗,以及《序中之茶》《一滴茶》《双重买卖人》等戏剧。这反映了(  )
A.商业革命扩大茶叶的贸易范围  
B.饮茶成为西欧社会的时尚标志
C.中国茶文化得到世界普遍认同  
D.茶文化丰富了英国的文学艺术
12.近代上海开埠后,许多西方舶来品在这里汇聚,西餐馆也随之越开越多。上海餐饮汲取各国西餐的精髓,融合上海本帮菜的特点创造出了一道中西合璧的菜肴——“金必多浓汤”(Comprador Soup,comprador即“买办”),受到大众广泛欢迎。这表明(  )
A.菜品改良改变了中国民众生活方式
B.传统菜系受到冲击并逐渐走向没落
C.近代上海的餐饮业成就已领先全国
D.对外商贸往来推动了文化传播交融
13.20世纪初期,法国设计师波烈推出的一种中国大袍式宽松女外套很快获得巴黎女性的欢迎,他将它命名为“孔子”,他说:“这时我对传统的束身衣已有成熟的看法,那就是从颈到膝都被束缚的女性躯体,必须要求解脱。”这一设计(  )
A.体现了一定时代精神    B.借助儒学宣传政治革命
C.大都以东方元素为主    D.具有明显的反专制色彩
14.1947—1994年,关贸总协定共进行了八轮谈判。前七轮谈判(1947—1979年)主要围绕关税减让进行。1986—1994年的第八轮谈判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贸易谈判,谈判内容几乎涉及所有贸易,从牙刷到游艇,从银行到电信,从野生水稻基因到艾滋病治疗,谈判议题不断增加。这一现象表明(  )
A.贸易自由化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B.全球化对世界贸易体制影响日益深远
C.各个国家间的经济利益冲突不断加剧
D.国际经济秩序的民主化趋势显著加强
15.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出口量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不断增加。1990年占比为25%,1991年占比为29%,1992年占比为30%,1993年占比为32%。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总额年递增率达到8.5%,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率。这表明(  )
A.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贸易的主体
B.发展中国家冲击既往的经济格局
C.全球化缩小了国家间的经济差距
D.全球化增加了世界经济失控风险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有多个,比如徐闻(今广东湛江市徐闻县)、合浦(今广西合浦)、广州、泉州、宁波等,但史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港口则是徐闻。汉武帝曾派人招募海员从徐闻、合浦港出海,经过日南(今越南)沿海岸线西行,到达黄支国(今印度境内)、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随船带去的主要有丝绸和黄金等物。这些丝绸再通过印度转销到中亚、西亚和地中海各国。
  材料二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
——据费正清《剑桥中国史》等整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丝绸之路“时空大挪移”的主要因素。(8分)
17.(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内容是1870年、1913年英、法、美、德、俄五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
时间 英国 法国 美国 德国 俄国
1870年 22% 10% 8% 13%① —
1913年 15% 8% 11% 13% 4%
注:①为1872年数据
  材料二 下图内容是1870—1910年世界贸易总额的变化。
  材料三 下图内容是1870—1910年世界船舶吨位数。
  材料四 下表内容是世界工业生产指数(以1913年为100)。
时间 1850年 1870年 1890年 1900年 1913年
指数 9 20 41 59 100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发展的基本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促进世界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4分)
(3)阅读上述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 (3分)
18.(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05年至1433年间,明朝政府发起了七次大规模的海上探察系列活动,领导这些探察的是宦官郑和,郑和的每一次航行都带着一支令人敬畏的船队,辅以庞大的武装军队,可以镇压探险队所到达的任何港口出现的抵抗。在前三次的航海中,郑和率领他的船队到达了东南亚、印度和锡兰。第四次航行到达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最南到达现在肯尼亚的马林迪。在整个旅行过程中,郑和随意把中国丝绸、瓷器和其他商品作为礼物散发出去。在返航时,他从东道主那里得到大量的、非同寻常的礼品,包括非洲的斑马和长颈鹿。郑和及其同伴尊重他们所遇到的当地神灵和风俗习惯。郑和通常通过外交手段来实现他的目标。……七次探察在印度洋盆地确立了中国人的地位和声誉。在他第四次返航时,郑和带来了30个国家的使节,他们来到中国,对明朝宫廷表示了敬意。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
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提出了“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以基础设施的“硬联通”为重要方向,呈现出陆、海、天、网全面推进的态势。2013—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自2015年成立以来,亚投行已从57个创始成员发展到来自六大洲的106个成员,成为成员数量仅次于世界银行的全球第二大国际多边开发机构。中国与共建国家在教育合作、文旅交流、媒体智库、民间交往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与共建国家议会、政党、民间组织往来不断加强,拉近了共建国家人民的距离,促进民心相通水乳交融,在经济合作的同时实现了文明交流互鉴。
——摘编自蔡彤娟《“一带一路”十年成就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较于郑和下西洋,“一带一路”呈现出的新变化,并说明其影响。(10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上东西方茶叶贸易概况
时间 概况
唐代 中国茶叶传播至西亚阿拉伯地区,西方已经注意到中国的饮茶习俗
16世纪 欧洲商人、传教士自中国返回,介绍中国饮茶方式和以茶待客的生活习俗,介绍茶具和其他器具
17世纪至 18世纪初 荷兰是欧洲最大的茶叶贩运国。荷兰成为最早开始饮茶的欧洲国家。茶叶最初被视为药物放在药店出售,价格相当昂贵,一般人消费不起
18世纪 后半期 英国东印度公司支配了世界茶叶贸易。茶叶成为英国的大众饮料,饮茶之风在英国流行,形成了独特的英国“下午茶”文化,这适应了英国工业化生产的需要
19世纪 英国人养成了在茶中加糖的习惯,饮茶的流行推动了瓷器茶具、餐具等的流行。中国外销茶叶主要有红茶和绿茶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与解析
1.D 2.B 3.A 4.A 5.A 6.D 7.A 8.B
9.C 10.C 11.D 12.D 13.A 14.B 15.B
1.D 据材料可知,早在公元前6世纪,东西方之间已出现经济文化交流,D项正确。题干未提及中国文化受外来因素的影响,排除A项;公元前6世纪,丝绸之路还未开通,排除B项;材料不足以体现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技术高超,且不符合题目主旨,排除C项。
2.B 汉武帝时派人对西南丝绸之路进行了探索,东汉明帝时开通了中国—缅甸—印度—大夏的路线,可知,两汉时期西南丝绸之路得以拓展,B项正确。“打通了中亚到南亚的通道”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首次全线贯通东西丝绸之路”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商贸生命线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D项。
3.A 根据材料可知,佛教传入中国经过了大月氏、粟特、中亚吐火罗等位于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地区,因此可以得出佛教是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结论,A项正确。仅凭材料信息不能否定汉代与印度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商贸交流的信息,也没有涉及欧洲,排除C项;材料主旨不是中华文化的开放和包容,排除D项。
4.A 据材料可知,山东济南是陆上丝绸之路东端的重要一站,从山东半岛的登州出发,经海路可到朝鲜、日本,南下可连接海上丝绸之路,说明山东半岛的水陆交通比较便利,A项正确。
5.A 元代海外贸易发展,大量青花瓷出口到阿拉伯地区,瓷器上有明显的阿拉伯文化色彩,是为满足特定群体的需求,故对外贸易影响制瓷业发展,A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瓷器风格的变化,没有体现元代比宋代制瓷技术更先进,故排除B。材料体现不出阿拉伯文化在中国广泛传播,故排除C。元代瓷器风格变化的主要原因不是元代民众审美观念改变,而是当时瓷器的外销盛行,故排除D。
6.D 苏麻离青矿料原产于波斯,传入中国后被用于青花瓷的烧制,郑和下西洋带回大量苏麻离青,使得中国的官窑青花瓷烧制展现出新的艺术魅力,这体现了中国文化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D项正确。青花瓷既有官窑烧制的,也有民窑烧制的,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没有涉及中国文化对外国文化的影响,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排除C项。
7.A 结合所学可知,两处沉船遗址均位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上,因此,这两处沉船遗址可用于探究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A项正确。郑和下西洋是在1405—1433年,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对比信息,无法说明中国造船技术更先进,排除C项;海禁政策并非完全禁止中外贸易,其执行也时断时续,因此沉船的发现并不能否定海禁政策的真实性,排除D项。
8.B 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之后,一方面出现了新的海上航线,另一方面,国际贸易的规模扩大,即新航路的开辟扩大了世界市场的范围,B项正确。工业资本的崛起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商人获得贸易主导权”,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新的商贸经营方式,如股份公司,排除D项。
9.C 据材料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物种的交流,进而推动了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C项正确。欧洲人饮食结构改善的说法未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激发了人们研究自然科学的兴趣”,排除B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排除D项。
10.C 从材料反映的“万里茶道”的开通和所涉及的区域来看,在17—19世纪,中外陆路贸易得到了发展,故C项正确。
11.D 据材料可知,茶文化的传播使英国出现了许多以茶为主题的文学艺术作品,这说明茶文化丰富了英国的文学艺术,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茶叶的贸易情况,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饮茶成为西欧社会的时尚标志,排除B项;“普遍认同”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12.D 据材料可知,上海开埠后西餐文化传入上海,上海餐饮融合了中西特色,受到大众广泛欢迎,这说明对外商贸往来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交融,D项正确。仅靠菜品改良不足以说明改变了中国民众的生活方式,排除A项;出现改良菜品不代表传统菜系受到冲击、走向没落,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领先全国”,排除C项。
13.A 法国设计师波烈认为女性被服饰束缚的身体必须得到解放,因此设计了较为宽大的女式外衣,结合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女性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要求提倡自由、开放,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由此可知,波烈的设计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A项正确。波烈的主张不属于政治革命范畴,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以东方元素为主”,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女性的解放,而非反专制,排除D项。
14.B 根据材料可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关贸总协定涉及的谈判领域也越来越大,这说明全球化对世界贸易体制影响日益深远,故B项正确。
15.B 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量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不断增加,贸易总额增速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的增长率,表明发展中国家冲击既往的经济格局,故选B项。当今世界贸易的主体依然是发达国家,排除A项;仅凭发展中国家贸易总额的提高,不能说明国家间的经济差距在缩小,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全球化对世界经济产生的消极影响,排除D项。
16.答案 (1)特点:官府主管并组织人员前往;始发港位于东南沿海地区;航程已远达南亚,物品远销欧洲;伴随着经济、文化交流。(4分)
影响:提升了汉朝的海外影响力;加强了中国与南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了汉代对外交往的渠道。(4分)
(2)①陆上丝绸之路容易受气候、地形限制;②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③经济重心南移;④航海技术进步(造船技术和指南针);⑤统治者的对外开放政策;⑥新航路开辟(或地理大发现)的影响。(8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一“汉武帝曾派人招募海员”可得出,官府主管并组织人员前往;根据材料一中始发港的位置、到达的地区、物品的销售地,可得出,始发港位于东南沿海地区,航程已远达南亚,物品远销欧洲;根据材料一“随船带去的主要有丝绸和黄金等物”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伴随着经济、文化交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对汉朝的影响力、对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中外交流渠道的影响来归纳回答。
(2)根据材料二“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可概括为,陆上丝绸之路容易受气候、地形限制,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根据材料二“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专司外商货物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政府政策的调整;根据材料二“利用先进技术”可知,航海技术进步;根据材料二“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可知,受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7.答案 (1)基本特点:美、德等新兴工业国家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英、法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下降;世界贸易总额大幅度增长。(4分)
(2)主要因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新型交通工具的大量使用;工业生产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并于20世纪初最终形成。(4分)
(3)启示:科技进步推动全球贸易的发展;应当及时更新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分)
18.答案 (1)政府主导;政治目的浓厚;船队规模宏大;以和平交流为主;范围以印度洋沿岸为主。(一点2分,任答三点6分)
(2)变化: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涉及领域广泛;覆盖全球范围;体现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一点2分,任答两点4分)
影响:带动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了沿线人民的生活水平;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有利于各国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一点2分,任答三点6分)
解析 (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根据材料概括出答案。据材料“明朝政府发起了七次大规模的海上探察系列活动”得出政府主导、政治目的浓厚;据材料“郑和的每一次航行都带着一支令人敬畏的船队,辅以庞大的武装军队”得出船队规模宏大;据材料“郑和通常通过外交手段来实现他的目标”得出以和平交流为主;据材料“七次探察在印度洋盆地确立了中国人的地位和声誉”得出范围以印度洋沿岸为主。
(2)“变化”一问,主要根据材料概括出答案。据材料“以基础设施的‘硬联通’为重要方向”得出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据材料“中国与共建国家在教育合作、文旅交流、媒体智库、民间交往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得出涉及领域广泛;据材料“自2015年成立以来,亚投行已从57个创始成员发展到来自六大洲的106个成员”得出覆盖全球范围;结合当代中国的外交理念,得出体现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影响”从对沿线国家经济的影响、对中国的影响、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以及对全球治理的影响等角度分析。
19.答案 示例一 
论题:茶叶贸易折射了西方殖民国家的兴衰。(2分)
阐述: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西班牙首先进行殖民扩张,葡萄牙占领澳门,欧洲商人、传教士等把中国的茶文化介绍到了欧洲。17世纪,荷兰击败西班牙、葡萄牙,确立“海上马车夫”的地位。当时荷兰是欧洲最大的茶叶贩运国,也是最早开始饮茶的欧洲国家。18世纪,英国击败荷兰、法国,成为日不落帝国,英国东印度公司支配了世界茶叶贸易,茶叶成为英国大众饮料。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为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独特的“下午茶”文化在英国逐渐形成。(8分)
总之,西方殖民大国的兴衰影响了不同时期东西方的茶叶贸易,同时也塑造了不同时期殖民大国的饮茶文化。(2分)
示例二 
论题:茶叶贸易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2分)
阐述:唐代,海上、陆上丝绸之路发达,中国茶叶传播到西亚地区,推动了唐代茶叶贸易的发展。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相继而来,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等国加紧与中国进行茶叶贸易,中国茶叶大量出口并影响了西方的饮食习俗,茶叶贸易也推动了中国瓷器的出口。在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中国主要流通货币。(8分)
总之,茶叶、瓷器、白银把中国与西方联系在一起,推动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影响了明清时期中国货币制度的变革。(2分)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本题是开放式论述题。第一步,根据材料拟定一个论题,根据表格中不同时段东西方贸易的特征找出一定的历史联系,进而概括历史现象,如茶叶贸易折射了西方殖民国家的兴衰、茶叶贸易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等。第二步,进行阐述。可从殖民扩张的角度,阐述殖民大国兴衰与茶叶贸易的关系;也可从茶叶贸易的角度,阐述茶叶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关系,阐述时要做到史论结合、表达清晰。第三步,做出总结,结论一定要明确、说服力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