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上饶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26 15:3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西省上饶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敦煌处在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才使得其在千年的风云际会里,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文化瑰宝。显然,自信和包容是文化传承必不可少的元素。“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是文化自信的底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文化包容的气度。具备这两点,文化的生命力才有韧性。
讲好敦煌故事,就是要讲好中国文化的自信力和包容性。而善讲故事又是一种高明的对外传播手段,也是外界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所以讲述好敦煌故事,对于支撑中国文化“走出去”意义非凡。
文化的传承不是空泛的,也不一定要高端、抽象。对于大众来说,他们更需要一种容易理解且愉快轻松的传播方式。所以文化传播和故事叙述要剥离复杂和抽象的部分,让大众在一种更易接受的体验中去认知。
(摘编自陆玄同《让敦煌文化在自信和包容中更具活力》)
材料二:
在敦煌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要给予支持和扶持,保护好我们的国粹。敦煌文物种类繁多,莫高窟更是集建筑、雕塑、壁画三位于一体的“世界艺术宝库”,虽然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坚守,但长期保护仍然任重道远。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对敦煌文物进行监测保护,让文物“延年益寿”;另一方面,要妥善处理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合理控制参观游客的人数,不断增强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文物被保护好了,才能更好地“诉说”曾经的沧桑和辉煌。
敦煌文化瑰丽奇特、博大精深,除了要加以保护,还要做好现代化的传承和弘扬。讲好敦煌故事,需要继续挖掘整理敦煌文化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和现代精神,不断满足群众需要和高标准的审美需求,开发丰富的文化创意产品,创作多彩融合的文艺作品,增强敦煌文化的艺术吸引力。同时,要借助数字化、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开发更加多样的传承载体,拓宽传播渠道,将敦煌故事打造成世界独树一帜的文化品牌。
(摘编自孟庆川《把敦煌故事越来越自信地讲给世界》)
材料三:
自敦煌学兴起百余年来,学界从社会、历史、宗教、考古、艺术等角度对敦煌进行持续研究,成果卓著,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层面的内容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和系统阐释。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也是东西方各民族相互交流的通道。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敦煌文化,一方面保持着中原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又不断在开放纳新中进行文化再创造,逐渐形成了丰富内涵和独特性格。
崇德向善的价值取向。在敦煌文化的发育过程中,社会变迁十分复杂,但是敦煌文化的基调一直是崇德向善、从容乐观、积极向上的。不管洞窟外的自然环境多么单调、严酷,洞窟里总是色彩万千、活力无限。千百年间,这种价值取向一直得以坚守。从敦煌的典籍、壁画中可以明显看出,敦煌文化积累和展现的永远是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观照现实的人本情怀。敦煌文化中处处体现着对现实世界的关怀。例如,唐宋时期的敦煌佛教壁画一直关注人的生存和生活,以对现世幸福的追寻为最终归宿,凸显了人自身的现实感与现实生活世界的重要性。
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敦煌本土文化、中原传统儒家道家文化、各民族文化、西域文化等共同形成了多元融合的敦煌文化。值得关注的是,敦煌文化并不是将各种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将这些文化有机结合,形成相互依存、多元统一的文化整体。
大盛融通的精神气象。“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虽偏居一隅却气度极大、气象极大。敦煌文化是融合、吸收了各种文化营养而形成的“美美与共”“和谐共在”的文化。其因融而通,因通而盛,因盛而大,既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又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和多元融合的东方典范。敦煌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其中蕴含的交流、理解、包容、共赢等价值共识,对当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黑晓佛《弘扬敦煌文化的精神传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保护敦煌文物,要从利用现代科技对文物进行监测保护、妥善处理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增强民众文物保护意识等方面入手。
B.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文化,讲好敦煌故事,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汇流在敦煌地区的其他文明,也能够帮助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
C.只有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才能够进行文化再创造,增强中国文化的自信。
D.文化传承不是空泛的,因而在传承与弘扬敦煌文化的过程中,应深入挖掘其中的人文价值和现代精神,开发创意十足的文化产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侧重讲我们应如何传承敦煌文化,材料三则侧重从不同角度阐释敦煌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性格。
B.材料一和材料二均提到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材料一重点论述讲好敦煌故事的意义与做法,材料二则重点论述文物保护问题。
C.材料三第五段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分别解释了“敦”“煌”二字的含义,论述了敦煌地理面积的广大和文化气度的恢宏。
D.因为敦煌是东西方各民族相互交流的通道,所以对于敦煌文化而言,除了要做好保护工作,还要做好现代化的传承和弘扬。
3.下列做法中,不符合材料二所强调的保护敦煌文化的方式的一项是( )
A.采取多种保护技术措施,实施莫高窟崖体和洞窟加固。
B.在国内外举办敦煌艺术展览、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公益巡展。
C.以风险管理理论为指导,建立莫高窟安全技术防范系统。
D.制定莫高窟保护、旅游开放洞窟标准和游客预约管理等规章制度。
4.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论证思路。
5.简要分析三则材料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失眠之夜
萧红
为什么要失眠呢!烦躁,恶心,心跳,胆小,并且想要哭泣。我想想,也许就是故乡的思虑罢。
窗子外面的天空高远了,和白棉一样绵软的云彩低近了,吹来的风好像带点草原的气味,这就是说已经是秋天了。
在家乡那边,秋天最可爱。
蓝天蓝得有点发黑,白云就像银子做成一样,就像白色的大花朵似的点缀在天上;就又像沉重得快要脱离开天空而坠了下来似的,而那天空就越显得高了,高得再没有那么高的。
昨天我到朋友们的地方走了一遭,听来了好多的心愿——那许多心愿综合起来,又都是一个心愿——这回若真的打回满洲去,有的说,煮一锅高粱米粥喝;有的说,咱家那地豆多么大!说着就用手比量着,这么碗大;珍珠米,老的一煮就开了花的,一尺来长的;还有的说,高粱米粥、咸盐豆。还有的说,若真的打回满洲去,三天两夜不吃饭,打着大旗往家跑。跑到家去自然也免不了先吃高粱米粥或咸盐豆。
比方高粱米那东西,平常我就不愿吃,很硬,有点发涩(也许因为我有胃病的关系),可是经他们这一说,也觉得非吃不可了。
但是什么时候吃呢?那我就不知道了。而况我到底是不怎样热烈的,所以关于这一方面,我终究不怎样亲切。
但我想我们那门前的蒿草,我想我们那后园里开着的茄子的紫色的小花,黄瓜爬上了架。而那清早,朝阳带着露珠一齐来了!
我一说到蒿草或黄瓜,三郎就向我摆手或摇头:“不,我们家,门前是两棵柳树,树荫交织着做成门形。再前面是菜园,过了菜园就是门。那金字塔形的山峰正向着我们家的门口,而两边像蝙蝠的翅膀似的向着村子的东方和西方伸展开去。而后园黄瓜、茄子也种着,最好看的是牵牛花在石头桥的缝际爬遍了,早晨带着露水牵牛花开了……”
“我们家就不这样,没有高山,也没有柳树……只有……”我常常这样打断他。
有时候,他也不等我说完,他就接下去。我们讲的故事,彼此都好像是讲给自己听,而不是为着对方。
只有那么一天,买来了一张《东北富源图》挂在墙上了,染着黄色的平原上站着小马,小羊,还有骆驼,还有牵着骆驼的小人;海上就是些小鱼,大鱼,黄色的鱼,红色的好像小瓶似的大肚的鱼,还有黑色的大鲸鱼;而兴安岭和辽宁一带画着许多和海涛似的绿色的山脉。
他的家就在离着渤海不远的山脉中,他的指甲在山脉上爬着:“这是大凌河……这是小凌河……哼……没有,这个地图是个不完全的,是个略图……”
“好哇!天天说凌河,哪有凌河呢!”我不知为什么一提到家乡,常常愿意给他扫兴一点。
“你不相信!我给你看。”他去翻他的书橱去了,“这不是大凌河……小凌河……小孩的时候在凌河沿上捉小鱼,拿到山上去,在石头上用火烤着吃……这边就是沈家台,离我们家二里路……”因为是把地图摊在地板上看的,一面说着,他一面用手扫着他已经垂在前额的发梢。
《东北富源图》就挂在床头,所以第二天早晨,我一张开了眼睛,他就抓住了我的手:“我想将来我回家的时候,先买两匹驴,一匹你骑着,一匹我骑着……先到我姑姑家,再到我姐姐家……顺便也许看看我的舅舅去……我姐姐很爱我……她出嫁以后,每回来一次就哭一次,姐姐一哭,我也哭……这有七八年不见了!也都老了。”
那地图上的小鱼,红的,黑的,都能够看清,我一边看着,一边听着,这一次我没有打断他,或给他扫一点兴。
“买黑色的驴,挂着铃子,走起来……当啷啷当啷啷……”他形容着铃音的时候,就像他的嘴里边含着铃子似的在响。
“我带你到沈家台去赶集。那赶集的日子,热闹!驴身上挂着烧酒瓶……我们那边,羊肉非常便宜……羊肉炖片粉……真有味道!唉呀!这有多少年没吃那羊肉啦!”他的眉毛和额头上起着很多皱纹。
我在大镜子里边看了他,他的手从我的手上抽回去,放在他自己的胸上,而后又背着放在枕头下面去,但很快地又抽出来。只理一理他自己的发梢又放在枕头上去。
而我,我想:
“你们家对于外来的所谓‘媳妇’也一样吗?”我想着这样说了。
这失眠大概也许不是因为这个。但买驴子的买驴子,吃咸盐豆的吃咸盐豆,而我呢?坐在驴子上,所去的仍是生疏的地方,我停着的仍然是别人的家乡。
家乡这个观念,在我本不甚切的,但当别人说起来的时候,我也就心慌了!虽然那块土地在没有成为日本的之前,“家”在我就等于没有了。
这失眠一直继续到黎明之前,在高射炮的声中,我也听到了一声声和家乡一样的震抖在原野上的鸡鸣。
(原载于1937年10月16日的《七月》,有删改)
注: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东北作家群”重要成员之一。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代表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等。文中的“三郎”即指萧军。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高粱米粥、咸盐豆等家乡美食和地豆、珍珠米等家乡物产,表现了朋友们渴望打回老家去的强烈愿望。
B.文章对蒿草、黄瓜、柳树、菜园、高山、牵牛花等家乡景物的描绘,勾起了作者对家乡往昔美好亲切生活的回忆。
C.“这一次我没有打断他,或给他扫一点兴”,这种一反常态的矛盾心理,表明作者与三郎的内心情感产生了强烈共鸣。
D.文章结尾段,写这失眠持续到黎明,并且在高射炮的声中听到了家乡一样的鸡鸣,丰富了情感,深化了文章主旨。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失眠为线索,贯穿朋友的愿望、家园景色、凌河回忆等多个片断,形散而神聚。
B.本文有多处景物描写,家乡秋天、作者家和三郎家门前的不同景色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
C.本文语言细腻真实、质朴可亲、叙述不枝不蔓,在不经意间就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内心。
D.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了作者在失眠之夜的复杂心情。
8.作者失眠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进行概括。
9.萧红散文善于运用传神的细节描写,请从文中找出三处加以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序》)
文段二:
白居易,字乐天,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试,礼部侍郎高郢擢升甲科,吏部判入等、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四月,宪宗策试制举人,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第四等,授周至县尉、集贤校理。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雠校至结绶畿甸,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
(节选自《旧唐书·白居易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
B.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
C.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
D.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
B.字,即表字,人的别名,古人有名有字,名常用于自称,称呼别人时,以称字表示礼貌。
C.素,有“平素”“向来”“一向”的意思,与“素昧平生”“训练有素”的”素”意思均不同。
D.谪,指贬官降职,文段一中“左迁”与文段二中“贬为江表刺史”中的“贬”也有此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一交代了《琵琶行》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
B.白居易自幼聪明过人,十五六岁时创作的文章就得到了当时著名文士顾况的赞许。
C.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抓捕刺客,却因越权进谏和朝中人的嫉恨而被贬。
D.白居易与元稹两相交好,元稹被贬时他多次上疏极力劝谏,奏疏呈上得到皇帝回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2)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
14.白居易为什么能得到章武皇帝的重用,请结合文段二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减字木兰花【注】
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
山长水远,遮住行人东望眼。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
【注】本词作者姓名不详,据记载,南宋嘉定末年,金兵南犯,携走大批淮上妇女,其中一女子在被携北去的途中写下这首词。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隐隐”“悠悠”十分形象地表现了淮山、淮水的特点,也极为巧妙地表达了词人此刻的心情。
B.词的下片,开头两句既是对上片的总结,又是进一步的具体描写,表现了词人对山高路远的不满情绪。
C.“有泪无言”四个字,刻画了一个哀怨至极而又沉默无语的女性形象,她的一腔悲愤无处倾诉,只能默默饮泣。
D.“对晚春”三个字透露出词人的伤春悲己之情,春光流逝与个人的悲苦命运相交织,更显得哀婉沉痛。
16.本词上片连用几个数词“千”“万”,极富特色,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3)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面对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象,发出“,”的感慨,将自然景观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交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进行人工去雄,如果用人工去雄杂交,就得一朵花一朵花进行,产生的种子数量极为有限, ① ;再一条路就是培育出一个雄蕊不育的“母稻”,即雄性不育系,然后用其他品种的花粉去给它授粉杂交,产生出用于生产的杂交种子。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甚至有著名学者断言这“不可能”。还有学者认为,像水稻这样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无法应用于生产……
袁隆平不打算退却,他很清楚他拥有的有利条件是其他国家科学家少有的:进行这项研究, ② ,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又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有辽阔的国土和充足的光温条件,海南岛是理想的天然温室,育种者的乐园;( );有党的正确领导,任何困难都可以组织力量克服。直到今天,袁隆平都对为攻克杂交水稻难关在全国13个省区的18个科研单位进行的科研大协作感慨不已, ③ ,杂交水稻研究绝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世界瞩目的成果。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更重要的是我们有社会主义制度,可以组织科研协作攻关
B.我们可以组织科研协作攻关,因为我们有社会主义制度
C.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组织科研协作攻关
D.我们可以组织科研协作攻关,主要是因为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钟扬尽管对于生活品质不讲究,但对于种子一点也不将就。为了自己的“种子事业”,使他的足迹挺进到了气候恶劣、人烟稀少的青藏高原。
①他扎根西藏,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对钟扬来说,采种子是一件乐事。然而,在西藏采集种子更多的是随时出现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牛仔裤,戴着一顶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
②如今,这些种子静静地沉睡在一个又一个玻璃罐里,等待着有一天,改变人类的命运。按钟扬的话说,也许那个时候,胖胖的钟教授已经不在了,但是他期待着它们可以派上用场。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2.下列句中引号的用法和文中“钟大胆”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他扎根西藏,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
B.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列车时刻表上,还是多了“台儿沟”这一站。
C.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曾引起许多人情感的共鸣。
D.作为世界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客观地分析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一学生小宇马上就面临着选科的问题了。目前,对于物理和历史两科,小宇成绩相差不大,但他对历史比较感兴趣。爸爸坚持让他选物理,认为选物理高考志愿可选专业多,就业前景广。妈妈则认为选科更要重视孩子的兴趣和未来的学习潜力。这让小宇家里产生了激烈的争执。
假如你就是小宇,请你给父母写一封信来表达你的看法。围绕“该如何选科”这一话题,明确你的观点和立场,阐述你对选科的认识与相关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A 3.B 4.材料三采用了总分的论证思路。首段概括了敦煌文化的形成环境及其内涵特征,主体部分分别从崇德向善的价值取向、观照现实的人本情怀、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和大盛通融的精神气象四个角度具体论述了敦煌文化的精神传统。 5.①引用论证。材料一间接引用季羡林的话论述了敦煌汇流了四个重要的文化体系,表现了敦煌文化的底蕴深厚及其独特性。(或:材料二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强调了保护敦煌文化的必要性。)②比喻论证。材料一将“讲述好敦煌故事“比作“外界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形象生动地论述了讲述好敦煌故事对弘扬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或:材料三将“敦煌”比喻为“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突出了敦煌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③举例论证。材料三以“唐宋时期的敦煌佛教壁画“为例,论述了敦煌文化观照现实世界的观点,极具说服力。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多角度的材料组合,深入探讨了敦煌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当代意义。材料一强调讲好敦煌故事对于文化自信和国际传播的重要性;材料二聚焦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现代化传承,强调科技与文化创意的结合;材料三则从哲学、人文等层面分析敦煌文化的独特价值和精神气质。整体来看,文章论证合理,内容充实,通过引用、举例等多种论证方法,有力地揭示了敦煌文化在历史和现代的综合影响。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只有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才能够进行文化再创造”错。由材料三第一段“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层面的内容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和系统阐释。敦煌……另一方面又不断在开放纳新中进行文化再创造”可知,敦煌在开放纳新中进行文化再创造,与是否深入挖掘和思考其哲学思想及人文精神没有必然关系,选项强加条件。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材料二则重点论述文物保护问题”错。由材料二第一段“敦煌文物种类繁多……但长期保护仍然任重道远。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对敦煌文物进行监测保护……另一方面,要妥善处理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和第二段“除了要加以保护,还要做好现代化的传承和弘扬。讲好敦煌故事……”可知,材料二除了论述文物保护问题,还论述了敦煌文化现代化的传承和弘扬。
C.“论述了敦煌地理面积的广大”错。由材料三第五段“大盛融通的精神气象。‘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虽偏居一隅却气度极大、气象极大”可知,运用引证法是为了论述其文化气度与气象的宏大,并不涉及其地理面积。
D.“因为敦煌是东西方各民族相互交流的通道,所以……”理解片面,由材料二第一段“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要给予支持和扶持,保护好我们的国粹”和第二段“敦煌文化瑰丽奇特、博大精深,除了要加以保护,还要做好现代化的传承和弘扬”可知,保护、传承和弘扬敦煌文化的原因还有敦煌文化本身的价值,并不只是因为其是“交流的通道”。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由材料二第一段“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对敦煌文物进行监测保护,让文物‘延年益寿’;另一方面,要妥善处理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合理控制参观游客的人数,不断增强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可知,保护敦煌文化要从保护敦煌文物和妥善处理其与旅游开发的关系两方面入手。
B.举办展览和巡展属于敦煌文化现代化的传承和弘扬,并非“保护敦煌文化的方式”。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三采用了总分的论证思路。
首段提出中心论点,概括了敦煌文化的形成环境及其内涵特征。接下来主体部分采取分点论述的方法,分别从四个角度详细剖析敦煌文化的精神传统:第一,提及敦煌文化的“崇德向善”价值取向,通过历史印证其一贯的乐观积极基调;第二,分析其“观照现实”的人本情怀,突显现实重要性;第三,论述其“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展示文化的有机结合与多元统一;第四,解释其“大盛通融”的精神气象,强调敦煌文化的独特融合与影响力。最后,通过分析各方面特征,材料强调敦煌文化对人类文明构建的意义,呼应中心论点,回应文化传承、包容性的主题。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引用论证。材料一间接引用季羡林的话“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论述了敦煌汇流了四个重要的文化体系,表现了敦煌文化的底蕴深厚及其独特性,增强了论点的权威性,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材料二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要给予支持和扶持,保护好我们的国粹”,强调了保护敦煌文化的必要性,使论述更具权威性和指导意义。
②比喻论证。材料一运用了比喻论证,将“讲述好敦煌故事”比作“外界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这种比喻形象且具体地说明了敦煌故事在国际文化交流和弘扬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材料三则将“敦煌”形容为“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通过比喻突出了敦煌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这些比喻通过简单形象的方式,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和认同相关论述,提升了材料的表达效果和说服力。
③举例论证。材料三通过具体例子如“唐宋时期的敦煌佛教壁画”,论述敦煌文化对现实世界的关注,进一步论证其人本情怀和文化内涵的深厚,增强了论述的具体性和说服力。
6.B 7.D 8.①对家乡的思虑。
②自己这个外来的所谓“媳妇”能不能被接受的顾虑。
③对“家乡”这一观念的思考。
④对家乡仍然被日寇占领的苦闷与无奈。 9.①“有的说,咱家那地豆多么大!说着就用手比量着,这么碗大。”通过“用手比量”这一细节,表现了朋友对家乡物产的喜爱之情,充满了自豪感。
②“他的指甲在山脉上爬着:“这是大凌河……这是小凌河……”通过“爬”这一动作细节,表现了三郎想从《东北富源图》上找到自己故乡的急切之情。
③“一面说着,他一面用手扫着他已经垂在前额的发梢。”通过“扫”这一细节,表现了三郎寻找家乡的专注神情。
④“他的眉毛和额头上起着很多皱纹”,通过这一肖像描写,表现了三郎那种理想不能实现的无奈与苦闷之情。
⑤“他的手从我的手上抽回去,放在他自己的胸上,而后又背着放在枕头下面去,但很快地又抽出来。只理一理他自己的发梢又放在枕头上去。”通过几个连续的细节描写,充分表现了三郎那种美好愿望无法实现的局促之情。
【导语】萧红的《失眠之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个人与家乡之间复杂而又细微的情感联系。文章运用失眠这个线索,串联起对故乡美食、美景、亲情的思索以及与三郎的对话,展现了对故乡的眷恋与疏离。在细致的细节描写和生动的景物刻画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透过记忆与现实交织的叙述,揭示出离家游子对身份认同和心灵归属的探求与困惑。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家乡景物的描绘”“往昔美好亲切生活的回忆”错。从注释“幼年丧母”可以看出,作者的往昔生活并不美好亲切。结合“我们家就不这样,没有高山,也没有柳树……只有……”分析,柳树、高山等不是作者故乡的景物。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运用记叙、描写、议论、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错。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文中在故事情节叙述、景物细致描写、渴望打回满洲老家等多处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但没有运用议论和说明的表达方式。
故选D。
8.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作者失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对家乡的思虑:文章提到“我想想,也许就是故乡的思虑罢”,暗示作者因对家乡的记忆引发思绪,导致失眠。
②自己这个外来的所谓“媳妇”能不能被接受的顾虑:在与三郎的对话中,她想“你们家对于外来的所谓‘媳妇’也一样吗?”,表现了她在听三郎讲述他的家乡时,心中暗自思忖自己能否被其家庭接纳,产生焦虑。对于成为三郎家庭的一员有些不安,内心惶恐自己可能永远是个“外来人”。
③对“家乡”这一观念的思考:文章多次提到作者并没有切身体会到对家乡的强烈归属感,却因他人对家乡的热情而感受到内心的不安。萧红也在反思“家乡”这一概念的意义。这种思考被描述为“在我本不甚切的,但当别人说起来的时候,我也就心慌了”,显示出她对故乡归属感的矛盾和模糊。
④对家乡仍然被日寇占领的苦闷与无奈:作者为失去故土的现状感到无能为力,对异乡的漂泊和斗争无以为继,内心苦闷,反映出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文人所面临的故土情怀与流浪孤独间的内心矛盾。在那段动荡历史中,“家”不再是安稳与温暖的象征,这让她对故乡的思念夹杂着沉重与无奈。
9.本题考查学生对细节描写的把握能力。
①在朋友对家乡珍馐美味的描绘中,“有的说,咱家那地豆多么大!说着就用手比量着,这么碗大。”通过“用手比量”这一细节,形象的动作传达出强烈的情感寄托,为单调的叙述增添了生动的一笔,表现了朋友对家乡物产的喜爱之情,充满了自豪感。
②“他的指甲在山脉上爬着:“这是大凌河……这是小凌河……”,“他的指甲在山脉上爬着”这一动作细节,展示了三郎想要从《东北富源图》上找到故乡的急切心情,这种“爬”的动作隐喻着他的迫切期待与希望,将思乡情结细腻地刻画了出来,可以感受到三郎迫切地希望从地图中找到自己故乡的心情。
③“一面说着,他一面用手扫着他已经垂在前额的发梢。”面对回归家乡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三郎“不经意”地在进一步描述愿景时,“用手扫着他已经垂在前额的发梢”,“扫”这一细节,表现了三郎寻找家乡的专注神情,刻画出他的若有所思和深思凝虑,这看似随意的动作,实际上剖析出内心难以名状的情感起伏。
④“他的眉毛和额头上起着很多皱纹”,这一肖像描写,生动刻画了三郎内心的无奈与苦闷。此处的“皱纹”不仅反映了他的年龄增长和生活压力,更象征着他对家乡的浓厚思念和因理想无法实现而产生的忧愁。这一细节通过具体的外貌变化,揭示了三郎内心深处复杂的情感波动,使读者能真切感受他对家乡的归属感以及抗战时期那种无能为力的苦涩心情,表现了三郎那种理想不能实现的无奈与苦闷之情。
⑤“他的手从我的手上抽回去,放在他自己的胸上,而后又背着放在枕头下面去,但很快地又抽出来。只理一理他自己的发梢又放在枕头上去”,此处通过几个连续的细节描写,充分展示三郎在理想与现实碰撞下的局促、无奈,深刻传达出对故国的深情牵挂与归乡渴望。
10.B 11.C 12.D 13.(1)于是写了这首七言长诗,吟咏着赠送给她。全诗总共六百一十六字,题名《琵琶行》。
(2)白居易自认为遇到了喜好文治的君主,自己被破格提拔,就决心用平生所学,报答皇上的恩泽。 14.①白居易擅长诗文创作,创作了很多讽喻诗。
②白居易创作的讽喻诗常常流传到皇宫。
③章武皇帝善于纳谏,渴望听到正直言论。
【导语】这篇文言文选段回溯了白居易的生活与仕途经历。第一段描绘了他创作《琵琶行》的情感背景,展现了他对漂泊者的同情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第二段则详细介绍了其自幼聪颖,文才斐然的生涯,以及因直言敢谏、文采出众而得到重用,但也因越职进谏和嫉恨而遭贬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他作为文学家和政治人物之间的矛盾与激情。文本中,白居易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得以突显。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他写的几十上百篇诗歌,(这些作品)都在立意上含有讽谏的表述,针砭当代的弊病,弥补政务的缺漏,那些有学问且品德高尚的人都很赞赏他,并往往流传到宫中。
“流闻禁中”是“流闻(于)禁中”的省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箴时之病”与“补政之缺”结构一致,语意完整,二者内部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
C.“意思均不同”错。“素”,均为“平素,向来,一向”的意思。句意:正碰上有人一向嫉恨白居易。/从来不相识。/平时一直有严格的训练。
D.正确。句意:元稹从监察御史贬为江陵府士曹属吏。/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贬为江表刺史。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奏疏呈上得到皇帝回复”错。由原文“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可知,奏疏呈上没有得到皇帝回复。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因为”,于是撰写;“歌”,歌咏,吟咏;“凡”,总共;“命”,命名。
(2)第一个“以”,认为;“非次”,破格;“酬”,报答。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雠校至结绶畿甸,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可知,白居易文辞丰富艳美,尤其擅长作诗。他写的几十上百篇诗歌,都在立意上含有讽谏的表述。由此可知,白居易擅长诗文创作,创作了很多讽喻诗。
②由原文“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可知,他写的几十上百篇诗歌,都在立意上含有讽谏的表述,那些有学问且品德高尚的人都很赞赏他,并往往流传到宫中。由此可知,白居易创作的讽喻诗常常流传到皇宫。
③由原文“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可知,章武皇帝接受劝谏,励精图治,渴望听到正直的言论。由此可知,章武皇帝善于纳谏,渴望听到正直言论。
参考译文:
文段一: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容貌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写了这首七言长诗,吟咏着赠送给她。全诗总共六百一十六字,题名《琵琶行》。
文段二:
白居易,字乐天,他从小就聪慧过人,胸怀豁达开朗。白居易十五六岁时,袖揣自己的一篇文章,去投赠著作郎顾况。顾况擅长作诗文,后辈的诗文,没有合他心意的。顾况看到白居易的文章,不自觉地到门口迎接,以礼节对待他。贞元十四年,白居易才以应贡进士身份参加考试,礼部侍郎高郢选拔他为甲科,吏部判试合格、拜授他为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四月,宪宗当廷策试制举应考者,白居易参加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廷试,录入四等,授周至县尉、集贤殿校理。白居易文辞丰富艳美,尤其擅长作诗。从学习写作到任职京师,他写的几十上百篇诗歌,(这些作品)都在立意上含有讽谏的表述,针砭当代的弊病,弥补政务的缺漏,那些有学问且品德高尚的人都很赞赏他,并往往流传到宫中。章武皇帝接受劝谏励精图治,渴望听到正直的言论,元和二年十一月,皇帝召白居易进翰林院任学士。元和三年五月,又任命他为左拾遗。白居易自认为遇到了喜好文治的君主,自己被破格提拔,就决心用平生所学,报答皇上的恩泽。他在拜谢厚命的时候,献上文章议论政事。白居易与河南人氏元稹相友善,同年应制举之试得中,彼此交谊深厚。元稹从监察御史贬为江陵府士曹属吏,翰林学士李绛、崔群在皇上面前辩说元稹无罪,白居易也多次上疏恳切劝谏。可奏疏呈上去却没有答复。元和六年四月,其母陈夫人去世,白居易退职还居下邽。元和九年冬天,重新进入朝廷,被授予太子左赞善大夫的官职。元和十年七月,盗贼诛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第一个上书议论他冤枉,急切请求逮捕强盗以洗雪国耻。宰相认为白居易是太子属官而非谏官,不应在谏官之先议论政事。正碰上有人一向嫉恨白居易,便挑他的毛病。主管这一事务的人正厌恶白居易为此事上谏,就上奏皇帝把他贬为江表刺史。诏书下达,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议论,根据白居易所犯的罪行,不应该治理州郡,追回诏书授任江州司马。
15.B 16.(1)采用了夸张和反复的手法,突出了淮山之高、淮水之广和词人愁恨之多。(2)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将抽象的“愁”与“恨”用“千里”“万顷”来形容,具体可感。
【解析】15.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表现了词人对山高路远的不满情绪”错误,“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两句既是对上片的总结,又是作者眷恋山河的进一步具体描写她离开家乡越来越远,眷恋的感情也越来越重。她一步一回头地看着自己的家乡,直至山水完全遮断了她的视线。这里是词人对家乡的眷恋与不舍。故选B。
16.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本词上片连用几个数词‘千’‘万’,极富特色,请简要分析其妙处”分析,需要结合词句内容具体分析效果。“云峰”前冠以“千里”,“烟波”前冠以“万顷”,写出了祖国的河山壮丽,暗示作者对它的深情。但此时却满目疮痍,河山破碎,大批人民被掳北去,不能安居故土,这万千愁恨怎能不一齐迸发!“千里恨”、“万顷愁”极好地表现了作者的深仇大恨。同时,她移情于物,移情于淮河山水,使山河也充满了愁恨,因为它们是这场患难的最好见证。千里,从纵的角度形容愁恨;万顷,从横的方面予以夸张,这样的表现手法就将愁绪这种无形的情感有形化了。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7.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摧、作。
18.C 19.①不可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②中国有中国的有利条件 ③认为没有这样的大协作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根据前后文句式“有……;有……”,故排除BD;
与前文句式结构一致原则,故用“优越的”修饰“社会主义制度”,可以排除A。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由水稻的杂交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产生的种子数量极为有限……”,再一条路是“产生出用于生产的杂交种子”可知,两条路是前后对比关系。故此处应填“不可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第②处,由“袁隆平很清楚他拥有的有利条件”以及后半句主语是“中国”,可知在进行这项研究时,中国有自己的有利条件。故此处应填“中国有中国的有利条件”。
第③处,根据袁隆平对科研大协作是“感慨不已”,以及“杂交水稻研究绝不会取得瞩目的成果”可知,袁隆平对大协作的态度是“认为没有这样”,承接后文“绝不会取得瞩目成果”。故此处应填“认为没有这样的大协作”。
20.尽管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但对于种子一点也不将就。为了自己的“种子事业”,他的足迹延伸到了气候恶劣、人烟稀少的青藏高原。 21.①第一处“扎根”运用拟物,将钟扬物化,生动形象地写出钟扬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
②第二处“沉睡”“等待”运用拟人,将种子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搜集来的种子等待被使用的情态,从侧面表现钟扬的远见卓识,关注着人类未来的命运。 22.D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语病有:
一是语序不当,关联词“尽管”位置不当,前后句子主语都是钟扬,“尽管”应放在主语的前面;
二是成分残缺,“为了……使……”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去掉“使”;
三是搭配不当,“足迹挺进”搭配不当,“挺进”改为“延伸”或者删去“的足迹”。
修改为:尽管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但对于种子一点也不将就。为了自己的“种子事业”,他的足迹延伸到了气候恶劣、人烟稀少的青藏高原。或者:尽管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但对于种子一点也不将就。为了自己的“种子事业”,使他挺进到了气候恶劣、人烟稀少的青藏高原。
2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第一处“扎根”运用拟物,“他扎根西藏”,将钟扬物化,说明钟扬深入到西藏,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生动形象地写出钟扬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
第二处“沉睡”“等待”运用拟人,将种子人格化,“这些种子静静地沉睡在一个又一个玻璃罐里”,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搜集来的种子等待被使用的情态,“等待着有一天,改变人类的命运”,从侧面表现钟扬的远见卓识,关注着人类未来的命运,改变人类的命运。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用法的能力。
文中引号的用法是表示特定称谓;
A.表示特殊含义;
B.表示突出强调;
C.表示直接引用;
D.表示特定称谓。
故选D。
23.例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
最近关于我的选科问题,你们操碎了心,我非常感谢你们,但是能不能听一听我的看法呢?物理,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这的确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许多专业需要物理也在情理之中。但爸爸,我喜欢历史,我想让我的未来变成我喜欢的样子,而不是让我的未来去定义我的喜好。
在历史中,我游走于全球各地,一刻也不停歇;我穿梭于几万年的时空中,乐此不疲;我看到战争的残酷,却也感受到它所带来的文明融合;我看到几代中国人用血肉探索出来的发展道路,深知自己肩上所承担的责任……周总理曾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我们就业是为了创造价值,我只有在我喜欢的历史上有所作为,我才能感受到生命的价值。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妈妈说的对,要重视孩子未来的学习潜力,对我而言,在我热爱的领域,我有披荆斩棘的决心,在历史的道路上,我看见彼方尚有荣光在,而在物理上,是没有的。
《无问西东》中的主人公也曾在清华校长办公桌前沉思是学实科还是文科的问题。行你所行,爱你所爱,听从你心,无问西东。当他听到泰戈尔讲“对自己的真实”有多么重要那一刻,他真正明白了内心合乎道的重要性;当他看到梁思成、林徽因、梁启超等人,眼里散发的自信笃定从容的光,他对世界打开了自己。从最初的迷茫,到听从内心的声音,最终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只问真实,无问西东!他选择了他所热爱的文科,回国后将他的理念传递给了后人,将精神延续下去。
爸爸妈妈,这一次,我也想听从我心,做一次自己的选择,做无悔于当下,无悔于人生的选择。抛去热爱,我不是只在乎当下,我对我的人生有清晰的认识,物理能选的专业虽多,但并不适合我。老话说的好“强扭的瓜不甜,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对于我而言,正是如此。我喜欢历史,我将来也想从事一份和它有关的职业,我有兴趣,有学习的态度并相信有足够的能力学好历史,助力高考,考上心满意足的大学。
条条大路通罗马。爸爸妈妈,我深知你们是为我好,想让我的未来无悔,可是我现在长大了,我做决定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是我的选择,我坚信我也可以通过历史实现我的人生价值,你们不要再争了,我们一家人一起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不好吗?
请相信我!爸爸妈妈!
爱你们的儿子:小宇
XXXX年X月X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小宇选科的家庭争执,凸显出选科时兴趣和未来就业前景之间的矛盾。
引语要求考生以小宇的身份写一封信,围绕“该如何选科”这一话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阐述对选科的认识和相关思考。这意味着考生在写作时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明确观点和立场,即在选择感兴趣的历史和就业前景广的物理两者中选择一个。其次,还要阐述作为高中生对于选科的认识和思考。比如选科应该权衡什么因素,是兴趣更为重要还是就业前景更为重要,高中生如何更好地做好选科等等。
考生可以强调兴趣的重要性,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目能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也可以强调综合考量兴趣和就业前景,在考虑兴趣的同时也要兼顾高考志愿可选专业和就业前景等实际因素,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也可以指出材料中家长的方式的不当。强调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和意愿,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共同探讨做出合适的选科决策。也可以结合个人体验与思考和当下新高考选科形式,辩证思考文理科之间的关系与意义。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对文理方向选科时不能仅仅只谈喜好、就业等浅层原因,应有对学科价值的深入思考。其次,注重写作的针对性。写作对象为高一学生,针对问题为文理方向选科困惑,在文章中应有清晰的体现。另外,要注重文章的思辨性。文理方向的选择不是孤立与绝对的,即使侧重于一方论述也应该建立在彼此联系的基础上有所侧重。
行文构思上,可以开篇引出选科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回答材料中文理的选科。接着,分析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以具体事例说明兴趣能带来的积极影响。然后,探讨高考志愿可选专业和就业前景广的实际意义,但指出不能单纯以此为唯一标准。最后,强调家长与孩子之间应充分沟通,尊重孩子的选择,共同为未来努力。
立意:
1.关注自身发展,明确选科方向。
2.择心之所向,添国之光彩。
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4.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5.迎时代之浪,展个性之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