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第1节 功
[设计理念]
学生已学习了力及力的作用效果等知识,但对于什么是做功还没有直观的认识。本节课从物体对放在地面上的物体及其光滑水平面上拉动的物体的受力分析,引出物理学中功的含义。接着让学生对日常生活常见的具体实例入手让学生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后,产生的不同效果,从而理解什么是功。对于“功的计算”公式的得出、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均采用演示实验方法,让学生直观观察、思考中使学生总结得出本节所授知识,避免生硬的教学,让学生充分融入学习中来学习知识。本节内容主要通过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实验,让学生经历了“抽象—归纳”、“问题—思考—探究实验—结论”的过程,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为“机械效率”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对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
[教材分析]
本节对功的概念,以及功的计算方法做了阐述,并使学生理解怎样才算是做了功。由于功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学生要认识功,必须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关于功与能的关系要渗透到8~9年级物理教学的各个部分去。本节课定位在对机械功的了解和对机械功含义的解释。具体表现是认识做机械功的两个要素,知道机械功的物理意义、公式及单位,能计算机械功。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知道什么情况下物体做了功,什么情况下物体没有做功。
●掌握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操作,使同学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科学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特有的作用。
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提供身临其境的物理情景,快捷传递信息,增大课堂容量。
[仪器材料]
每组学生配备:长木板、长方体木块、小车、弹簧测力计等。
[教学流程设计]
一力学中的功
情景导入:故事导入,故事摘要:小华收拾碗筷、提水、买米,忙得满头大汉,物理教师爸爸却说,从物理学角度他几乎没有做功。
提出问题:问:怎样才算“做功”?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
感知现象:投影一组做功的实例和一组没有做功的实例。(实例联系生活和科技前沿)
分析综合:问:每组实例有什么共同点?两组实例有什么不同点?
抽象概括:问: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
反馈补偿:请借助身边的物体演示做功和不做功的情况。
问:小华的爸爸为什么说他几乎没有做功?“工作”与“做功”有什么区别?
反思提高:问:如何判断是否做功?有哪些情况看似做功,但实际上并不做功?
如上图,用细绳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前进,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作出它的受力示意图,哪个力对木块的移动作出了贡献?
在力学中,我们把对木块的移动作出贡献的这个力,说它对物体做了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功的一些知识。
【自主学习】:功
1、让学生自学课本第一、二自然段,完成以下问题:
力学主要是研究 的关系。如果一个 作用中物体上,物体在
,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5.1-1中力做功和15.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小组内讨论总结。
我们的结论是要想做功必须同时具备 和 。
【小组互动】
1、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让各小组对举出的例子互评,正确的予以肯定,错误的进行指正。)
【想想议议】
1、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你把书包举高过程的中是否对书包做功?
(2)举在高处停留不动的过程中是否做功?
(3)张明同学提着书包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张明对书包做功了吗?
(4)李强同学用脚踢足球,足球在地面上滚动了一段距离,脚对足球做功了吗?
(5)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通过以上几个实例我知道有三种情况不做功:
1、
2、
3、
【自主学习】:功的计算
做功必须有力和距离,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在力学中,把 叫做功。
力学中的“功”的公式是
“功”的单位是
1焦耳的物理意义是 。
2、出示焦耳的照片,了解焦耳的事迹和成就。
焦耳(1818~1889)是英国物理学家。1818年12月24日生于索尔福。他父亲是酿酒厂的厂主。焦耳从小体弱不能上学,在家跟父亲学酿酒,并利用空闲时间自学化学、物理。他很喜欢电学和磁学,对实验特别感兴趣。后来成为英国曼彻斯特的一位酿酒师和业余科学家。焦耳可以说是一位*自学成才的杰出的科学家。 焦耳最早的工作是电学和磁学方面的研究,后转向对功热转化的实验研究。 1866年由于他在热学、电学和热力学方面的贡献,被授予英国皇家学会柯普莱金质奖章。
【学以致用】
质量为50Kg的雪橇上装载了350Kg的货物,一匹马拉着它将货物匀速运到了3000m外的货场。如果雪橇行进中受到的摩擦力是800N,求马运货时做的功。(g=10N/Kg)
小贴士:①在使用公式求功之前,要明确哪个力做功。
②要搞清力的大小:对于本题来说,要写出拉力等于摩擦力等于多少。
③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2、一质量为2000Kg的小车在拉力作用下沿水平路面前进了400m,做了3×105J的功,求拉力的大小和重力所做的功。
三、归纳小结:在学生自我归纳小结后,教师投影小结内容
力学中的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即W=F×s
注意:F≠0,S=0时不做“功” ;F=0,S≠0时不做“功”。
3功单位:1焦=1牛×1米,即1J=1N·m
4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
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W=Fs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米(1J=1N·m)
例题,
(【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中获得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亮点:
1 教学模式的应用。在进行功这个概念和功的原理这个规律的教学时,利用了概念教学和规律教学的一般模式,遵循了教学规律,所以学生学得轻松,掌握得好。
2 课程内容的生成性。在探究功的原理的实验中,由学生演示代替了教师演示,大大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暴露了学生易犯的错误,生成了课程资源,产生了更大的效益。
3 兴趣的激发。进行功的概念教学时通过故事创设问题情景、进行功的原理的教学时结合物理学史创设的问题情景都大大调动了学生情绪,激发了探究兴趣。
4 面向全体学生。在探究功的原理时采用了集体探究的方式,使差生也能积极地参与到探究中来,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5 媒体的应用。利用多媒体,增大了信息量和信息传递的速度,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探究功的原理时,用多媒体配合讲解,增强了理解,化解了难点,促进了实验技能技巧的掌握。
6 学习方式的转变。合理利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和谐。
7 评价改革。通过形成性评价,对课堂进行了适时调控,使教学切合学生实际,增强了效果。学生通过反思性自我评价,架起了从课内通向课外、从现在通向未来的桥梁,促进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
三、不足之处
很多学生都只会被动接受,心里有很多不解之处,但却提不出问题,或者根本不知道哪一些是有意义的问题。
以上是我对执教《功》这节课的反思,在反思过程中学会了很多,为我在今后的教学上积累经验,使课堂教学做到有效,最终达到高效。
【设计点评】“功”属于概念课,而探究是建立概念和深入理解概念的一种重要方式,具有常规教学无法体现的优势。这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问题式探究,引导学生不断提问,以问题为契机,将重点知识分类讨论。每一个自己提出的问题都由自己来解决,从中既学到了思考方法,又获得了很大成就感,对于物理的热情也更加高涨。特别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尝试了如何提出问题。如今很多学生都只会被动接受,心里有很多不解之处,但却提不出问题,或者根本不知道哪一些是有意义的问题。所以学会提问是当务之急。当然,想通过一节课就达到这个目的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尝试着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多渗透问题式探究教学方式,帮助学生逐步的提高这方面的能力,这对于将来进一步的学习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点评:六中 季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