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第二课时 任务式教学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1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第二课时 任务式教学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26 17:04: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02
01
逻辑的
力量
03
部编本选必上第四单元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借助逻辑概念和规律等基本常识,能够辨析语言中常见的逻辑谬误。
2.借助定义、划分阐释法阐释作文材料中的核心概念。
1.做事效率低,经常想到什么就做什么,缺乏条理。
2.思考问题常常停留在表面,喜欢用感性和直觉做出判断。
3.你不能理解别人想要表达的意图,或对他人有条理的论述反应较慢。
4.别人总是难以准确地理解你口语或写作中所要表达的意思。
5.当你推崇某个事物时,你会强调这是标准做法或是一种流行趋势。
测一测你的逻辑思维能力
任务一:认识逻辑谬误
活动一:交流梳理预习任务表,投影展示优秀答案。
逻辑规律 公式 要求 (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 同一对象) 逻辑错误
同一律 A是A 如果是真就是真 如果是假就是假 混淆/偷换概念
转移/偷换论题
矛盾律 A不是非A 不能同时肯定 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矛盾关系、反对关系) 自相矛盾(两可)
悖论
排中律 A或者非A 不能同时否定 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矛盾关系) 模棱两不可
充分理由律 A真; 因为B真, 并且B能推出A 一要理由充足 二要理由真实 三是理由和推断之间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没有理由
虚假理由
推不出来
任务一:认识逻辑谬误
活动二:智解逻辑推理题,区分矛盾律与排中律。
例:矛盾律和排中律在解析逻辑智力题中的运用。
有一天,某国首都的一家珠宝店,被盗贼窃走一块价值五千美元的钻石。经过三个月的侦破,查明作案的人肯定是甲、乙、丙、丁这四个人中的某一个人。于是,这四个人被作为重大嫌疑犯而拘捕入狱。在审讯中,这四个人的口供如下:
甲:钻石被窃的那一天,我正在别的城市,所以我是不可能去作案的。
乙:丁就是罪犯。
丙:乙是盗窃这块钻石的罪犯。三天前,我看见他在黑市上卖一块钻石。
丁:乙同我有私仇,有意诬陷我。
因为口供不一,案子一时不能定下来。
现在,我们假定这四个人中只有一个说真话,请问:罪犯是谁?
我们再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说假话,请问:罪犯又是谁?
甲:我不是罪犯。
乙:丁是罪犯。
丙:乙是罪犯。
丁:我不是罪犯。






活动一:
运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辨析语言中常见的逻辑谬误。
同一律
排中律
充足理由律
矛盾律
任务二:辨析逻辑谬误
学习要求:
分成四个学习小组,每组认领一个任务包,合作探讨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
1.分析任务包中的例子,指出其中的逻辑错误。
2.发现这些逻辑错误,对你的生活、学习有何启示?
活动二:
学习小组内部交流讨论后派代表发言,辨析逻辑谬误,分享思考感悟。
任务二:辨析逻辑谬误
学习任务:
1.分析任务包中的例子,指出其中的逻辑错误。
2.发现这些逻辑错误,对你的生活、学习有何启示?
任务包1
例1: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例2:今天某某楼盘低价出售,前五十名购买者买一赠一。实际上是买一套房子送十平方米。
例3:女网红想蹭开封王婆的流量被赶下台,针对网友的批评她回复:这个世界对女性的恶意太大。
例4:毕加索毕生反对侵略战争,并以此为主题创作了许多画作,《格尔尼卡》就是其中之一,这幅画描绘了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遭德军轰炸后的惨状。这一画作展出后,一个德国军官指着它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回答说:“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例1:张杰演唱会门票已部分售罄。
例2: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广告语
例3:疯子能获准免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同时又规定,凡能意识到飞行有危险而提出免飞申请的,属头脑清醒者,应继续执行飞行任务。
——美国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任务包2
例1:一学生说:“关于大学老师上课要不要点名的问题,我认为不点名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浪费了学生的时间。但是我也觉得不点名不好,纵容逃课的学生是不负责任的。”
例2:不薄之谓厚,不白之谓黑。
任务包3
例1:全红婵买苹果手机送给妈妈,有些网友怒斥:作为奥运冠军,不买华为小米,一点都不爱国!
例2:盘点盖茨、乔布斯、戴尔、扎克伯格等世界级富豪,辍学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步,这让人不得不思考正规的国民教育对创业者是否真的必要。
例3: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请回答“是”或者“不是”!
例4:2019年12月11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问:“据丹麦媒体报道,中国驻丹麦大使曾表示,如果法罗群岛不与华为签署5G协议,中方将取消与其签署自贸协议。你能否证实?中国政府是否也对其它国家施压迫使其使用华为?
华春莹表示:“你提的这个问题中有事实性错误。中国和法罗群岛地区并没有在谈自贸协定,何来取消一说?又何来中国大使威胁要取消一说?” (中新社12月11日电)
任务包4
例5:因为进化论是达尔文提出来的,所以进化论是正确的。
例6:因为谢瑜夺冠被采访的时候没有提妈妈,所以营销号就认为谢瑜母亲是非常不负责任的母亲。有些网友信以为真,开始对谢瑜母亲人肉、说三道四,导致冠军的患癌母亲遭网暴。
例7:在本届巴黎奥运会期间,中国选手潘展乐以46秒40的成绩夺得100米自由泳决赛冠军,领先第二名足足一个身位。如此成绩让国内欢欣鼓舞的同时,也引得西方个别人士的对中国游泳队员因羡生妒。澳洲教练布雷特·霍克称:“人类在这个项目是不可能赢一个身位的。”还称“如果看起来优秀得不像真的,那很可能就是假的。”
“没有理由”的谬误常表现为:诉诸权威/公众/情感等。
任务二:辨析逻辑谬误
活动一:
阅读作文材料及写作示例,思考例文中出现的概念错误。
任务三:修改逻辑谬误
寻找一个安静的空间,沉淀自我获得成长。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于夜晚看星听水,用自然包裹自己,隔绝外界烦躁;“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大自然的景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同时,大自然带给人们的道理也数不胜数,如果能够利用好自然之景,在其中沉淀自我,拨开心灵的迷雾,让自己不浮在生活的表面,扎根沉潜,最终一定能有所提升,获得成长。 ——《于安静中放松,借沉淀而成长》
(2023年新高考2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活动二:
回顾明确概念的方法,准确厘定概念“空间”。
任务三:修改逻辑谬误
方法一:定义阐释法
钝感力是一种钝于外而敏于内的潜在力量,它让人不受外界干扰,只关照内心所需;它不是迟钝,而是排除外界干扰、积极向前的人生态度;它是一种内心修炼,教人学会在困难、伤害、挫折中勇敢前行。
方法二:划分阐释法
新青年是用知识武装起来的千千万万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是用青春和热血履行“宁将鲜血流尽,不失国土一寸”的边境战士,是抗疫斗争中无畏牺牲甘于奉献的医务工作者,是下乡扶贫的党员干部,是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普通人,更是在学校里刻苦攻读立志报国的青年学生。
示例:
例1:安静的自我空间,并不只是一个安静的房间,也不应是我们逃避现实的屏障,而应该是自己心灵的一方净土,一个葆有自我、我们可以随时停靠休憩的心灵港湾。
例2:安静的空间可不仅是绝对意义上没有噪音的居处,只要能够让我们摆脱环境的钳制,让自己的头脑思维发散开来,或获得身心放松,或思考反省,那即是安静的、自己的空间。或许是卧室书房,或许是街头巷陌,只要让躁动的心灵沉浸,便是自己的安静空间。
任务三:修改逻辑谬误
(2024新高考1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课后作业
必做:运用定义或划分阐释法完成对核心概念“问题”的阐释。
选做:课后继续搜集并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逻辑谬误,制作《逻辑谬误指南》宣传册。
拓展阅读:
周国平《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
陈炎《文明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