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牛顿第三定律》。
下面我将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以及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模块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过渡句:要想游刃有余的把控课堂,必须熟悉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所以我对教材进行了梳理)
教材第一、二章介绍了运动学知识,但未解释各种运动产生的原因。本章学习有关力的知识,为研究物体运动产生的原因奠定了基础,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节是安排在重力弹力摩擦力之后,共点力平衡之前,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重力弹力摩擦力的理解,也为共点力平衡问题中的受力分析缓解打好基础,本节知识点不可或缺,极其重要。
二、学情分析
(过渡句: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想在课堂上达成自己的目标,需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所以我对学情进行了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经学习了重力弹力摩擦力,在初中知道了二力平衡的概念,大致知道了牛顿第三定律的结论,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对牛顿第三定律的认识存在不少误区。如不能区分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关系,不清楚受力物体,施力物体究竟是哪个,未有正确的受力分析步骤等等。
三、教学目标
(过渡句:目标是教学的指明灯,为了我的课堂能达成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结合对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分析,所以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物理观念:
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
(二)科学思维:
1.对生活中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事例分析,体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不同作用效果,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探究得出牛顿第三定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三)科学探究:
1.通过实例演示和分析,进一步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提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 对牛顿第三定律实验的分析,培养分析推理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探究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深切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依据以上对教学目标的分析,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用它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区分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
2.能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进行受力分析。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句:因为学生对于质点和参考系主要存在着一些感性认识,所以我力求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引导他们进行理性思考,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将主要采取实验法、讲授法、启发法讲授法、讨论法、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让学生亲身参与课堂教学,成为学习的主体,且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对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说学法
依据教学目标,结合物理情境进行探究式学习,在处理具体问题中学会思考与分析、自主探究法、交流合作法、学练结合法。学生在此过程中对知识由生疑到释疑,从而提高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信心。
六、教学流程
(过渡句:在我的课堂中,我一直坚持着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在我的引导下,让学生学到知识,学会学习)所以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从生活实例引入:
(一)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课堂活动:拍手掌
课前播放一段欢快的音乐,鼓励同学们一起随着音乐拍手。音乐停,进入新课。
提出问题1:生活中人们常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这是为什么?
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利用之前的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问题2 :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例子可以说明两物体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呢?
学生活动:学生分享。
大量的实例都告诉我们:两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我们把两个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物理,体验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连接。
(二) 设计实验,验证结论
展示图片,提出问题3:大人跟小孩掰手腕,很容易就把小孩的手压在桌面上。那么,他们施加给对方的力,大小相等吗?
为了解决问题3,我们能不能设计实验验证一下: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同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拿出准备好的实验器材,两个弹簧测力计,随堂分组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两个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记录数据,最后分别找两组学生上台展示。强调读数细节。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进行动手操作、观察、获得丰富体验,培养学生物理实验能力。
最后我会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牛顿第三定律内容。
实验结论:两弹簧称的读数的变化总是相同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三)实验探究——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
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实验探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基本特点。
演示实验一:课堂演示把磁铁固定在两辆小车上,将小车放在玻璃面板的长木板上,先靠近再释放
演示实验三:用传感器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间的关系(鉴于我校实验条件的限制,本实验采用观看视频的方式)并结合课本70页的图片(如下图)分析讨论问题.
得出结论:作用力反作用力等大、反向、共线、同时、同性、异物。
(四)对比教学: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分
关系 类 别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平衡力
相同 大 小
方 向
不同 作用点
性 质
效 果
产 生
在此过程中通过简单的实例,例如学生坐在凳子上,加以引导分析,让学生讨论完成
(五)理解规律,生活应用
展示例题吊灯,小孩玩滑梯具体应用牛顿第三定律。
设计意图:找两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受力示意图,通过对吊灯,小孩玩滑梯的初步受力分析,对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进行简要的对比,强调说明作用对象的不同,并总结受力分析的一般步骤。
总结:物体受力的初步分析
通过构建斜面物块模型讲解受力分析基本步骤,一重二弹三摩擦最后看其他,强调受到的力不是施加给别人的力注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六)布置作业。
作业的布置旨在使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并通过对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的思考,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应课后习题。
七、板书设计
(过渡句:本节课的内容重难点明确,因此在我的板书上,直观的进行呈现,可以方便学生的学习和巩固。)
3.3 牛顿第三定律
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后一个物体一定同时对前一个物体也施加了力。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通常叫作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等大、反向、共线、同时、同性、异物、作用效果不能抵消
三、牛顿第三定律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数学表达式:F=-F (“-”表示方向相反)
四、受力的初步分析 一重、二弹、三摩擦、最后看其他
对比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
平衡力:等大、反向、共线、不一定同时、不一定同性、同物、作用效果能抵消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非常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聆听!
八、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优点是思路清晰,课程流程,学生易于听懂和理解,板书设计清晰,重难点突出,能够让学生一目了然抓住本节课的核心。缺点是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过短。改进措施:多给学生留点时间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