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别了,“不列颠尼亚”》比较阅读 ——探寻语言背后的情与理 课件(共14张PPT,内嵌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3.1 《别了,“不列颠尼亚”》比较阅读 ——探寻语言背后的情与理 课件(共14张PPT,内嵌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26 18:25: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别了,“不列颠尼亚”》比较阅读
——探寻语言背后的情与理
1.阅读两篇新闻报道,梳理文章内容
2.分析并学习新闻类文本中情感抒发与理性表达结合的独特之处
学习目标
为了记录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这一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这篇报道面向全世界开放,平实的记录使情理表达含蓄内敛,并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但是有位高中生指出1997年7月1日《人民日报》第一版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更有资格获奖!
假如作为新华社记者的你受邀去该高中校园参加文本解读讲座,你怎么进行解说,为《别了,“不列颠尼亚”》发声?
你是新华社记者,你会如何解说?
情境创设
活动:通读文章并批注,明确新闻六要素和五结构。
要求:梳理文章内容结构。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填写表格,查漏补缺。
探究新闻共性:知识引路,契合新闻特点
学习任务一
新 闻 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 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英撤离香港最后时刻 主体 事件 时间 地点
结语 活动:通读文章并批注,明确新闻六要素和五结构。
要求:梳理文章内容结构。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查漏补缺。
探究新闻共性:知识引路,契合新闻特点
学习任务一
新 闻 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 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英撤离香港最后时刻 主体 事件 时间 地点
拉开序幕 降旗 港督府
离府 告别仪式 宣读赠言 添马舰东面 二次降旗 交接仪式 军营移交 添马舰营区 降米字旗 升五星红旗 交接现场 离开香港 不列颠尼亚号 结语 1841.1.26-1997.7.1 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16:30
16:40
18:15
19:45
23:58
最后一分钟
第一分钟
0:40
人物?环境?
分析新闻个性:定位时空,对比阅读
学习任务二
活动:对比阅读两篇报道异同之处,自主探究《别了,“不列颠尼亚”》获奖原因;
要求:阅读《人民日报》1997年第1版关于这一事件的报道,结合对比角度,赏析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讨论。
新闻要素?
报道内容?
标题、导语、
主体、
背景、结语?
语言?
视角?材料剪辑与安排?……
分析新闻个性:定位时空,对比阅读
学习任务二
活动:对比阅读两篇报道异同之处,自主探究《别了,“不列颠尼亚”》获奖原因;
要求:阅读《人民日报》1997年第1版关于这一事件的报道,结合对比角度,赏析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讨论。
差异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标题
写作角度的差异
新闻容量的差异(背景材料)
文字表达的差异 (手法、细节)
主谓倒装、一语双关、借代
英方撤离(侧面)
中方接管香港事务角度(正面)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最后”一词的多次出现。(第1、3、8段)
“日落仪式”
面色凝重……
雨(注重环境的烘托)
现实场景与历史场景交错出现,
以时间闪回的方式组织材料
涵盖行为主体、事件、地点;
以事件命题
导语概括+详细展开
活动:自由讨论,深度研讨
《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通过鲜明的立场和独特的视角记录香港回归,在客观真实理性的的叙述中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情感。那么这种“中华民族自豪感”的主观情感表达是否影响新闻的“客观性”?历史背景与现实内容的交织是否影响报道的简洁性?
拓展延伸,思维提升
学习任务三
新闻作品的“客观性”意味着“情感与观点应符合历史判断”
1.补充新闻事实。
2.形成今昔对比,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从而产生历史厚重感。
3.在今昔的沧桑巨变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仪式本身的现实意义——对香港回归的喜悦与自豪感。
2018全国卷《赵一曼女士》
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文体互换,高考延伸
高考延伸
通过阅读这两则新闻,我们发现新闻既可以看作是新闻事件,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文体。作为文体的新闻,是对事件的报道。我们学习的目的,不仅要获取新闻中的信息,更要学习记者如何报道这则新闻。
在新闻写作中融入文学元素,那么:
新闻不仅真实,也有了温度;
新闻不仅有时效性,也有了历史的眼光和态度。
当堂训练
《别了,“不列颠尼亚”》在第8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消息类一等奖,请你根据本文写作特色写一小段话为《别了,不列颠尼亚》发声。
示例:
用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方式组织材料,失去与收回跨越156年的时间长河织就的欣喜与希望,在一个个场景的渲染中久久回旋:《别了,"不列颠尼亚"》,是告别,更是崭新的开端。
1.思考题:如果本篇报道只在国内发表,你将会如何剪裁组织新闻事件?如何抒发情感?说明理由。
2.阅读拓展素材《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解放军报》《北京日报》《大公报》等各篇报道与《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异同之处。(选做)
分层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