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第9课《土地的誓言》精品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下第9课《土地的誓言》精品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1 08:4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标: ????1、注重朗读训练,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通过朗读领会文意。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
4、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难点:品味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 教学用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生词,扫清阅读障碍,增加词汇积累。
2.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九·一八”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了解历史的热情和爱国主义感情。
老师:制作课件。
教学手段与教具:多媒体影视系统演示。
教学步骤:
导入:幻灯片显示:
师:看到这两个数字,同学们知道这两天里有什么事情发生吗?
生:前面一个是“嫦娥”一号绕月卫星成功发射日子,后面一个是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隆重开幕时间。
师:是啊。这是两个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的日子,我们都充满了自豪感。但是,我们同时不能忘怀这个令我们耻辱的日子。
幻灯片显示:
一、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同时介绍背景,最好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3’)
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3’)
?怪诞(dàn )?? 亘古(gèn )??? 默契 ( qì )??? 污秽(huì?? )
???炽痛 (chì )?? 嗥鸣 (háo)?? 谰语(? lán? )
三、整体感知(10’)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出示投影片) [要求]: 1、感受文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2、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3、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4、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5、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的情感。(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的情感) 四、自主研读、合作探究(20’) 1、四人一小组,结合课文内容及所了解的东北信息,交流东北印象(包括历史与物产) 2、教师抛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与热情:(出示投影片)? [问题一]: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用原文回答)
[问题二]:作者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誓言?
[问题三]:他的家乡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问题四]:他对故乡有怎样的感情,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问题五]: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
3.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师生共同解决自学疑问,明确: [问题一]:?作者面对土地发出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誓言”。
[问题二]:作者热爱家乡,可故乡被日本人侵占了,回不去。
[问题三]:作者的故乡关东原野是一片美丽、丰饶的土地,从作者对家乡的回忆可以看出。 [问题四]:深切怀念、热情赞颂、忧伤回忆、愤怒呐喊,从作者的倾诉和誓言可以感受到。
[问题五]:
(1)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2)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 (3)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即“呼告手法”,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学生再次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读出对土地的眷念之情,体现作者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以富有力度与浓度的情感打动人心。
五、反思?总结?(3’) 1、反思学习本课过程中自己的情感体验。 2、总结自己写作体会。 六、课堂小结(2’) 本课我们从欣赏景物、体会感情入手,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东北大地丰富的物产,美丽的景色,回忆自己在那土地上发生的美好往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怀念、眷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在我们这片洒满热血的土地上,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更应该好好学习,将来建设最美好的家园。 七、布置作业(任选一题)(1’) 1、写一首同名诗歌?——《土地的誓言》,抒发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2、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他的情感。字数不限。(写过的可进行修改) 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回忆东北大地? 对故乡的热爱、 怀念、眷恋之情? 倾诉? 回到母亲(故乡)的身边,为她而战斗而牺牲? 誓言
《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
第一遍看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觉得有点生涩,文章修辞手法多变,景物叠加、词语移用、人称变换等等,使文章缺乏理解上的容顺。然而即使如此,却依旧能感受到到洋溢在文章之中的喷薄情感。是悲愤,是感伤,是低沉,是激昂,一种感动在阅读时油然而生。
编者的意图很明显,是想把它作为一种“爱国精神的显现”的文章放进这一单元。然而对初一学生来说,那种背井离乡之苦,家破国丧之痛是根本无法体味的,再加上文章本身所具有的抒情性、散文化的特点,使得文本的理解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去感受文字的内涵了。
那么,究竟用不用去讲解文本中所传递的信息呢?譬如文章中所描绘的景物,譬如运用的抒情方式等等。再读文章,觉得还有很多东西难以理解,尤其是本课的练习题繁多琐碎,涉及词语、句子含义的有很多,究竟是否有必要去讲解这些东西?
这篇文章是作者借回忆自己的故乡的景物,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抒发要收复故土的愿望。那些形式都只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情感而已。我顿悟只要能感受了作者的喷薄情感,难道不是一种获得么?语文非得解析文章,咀嚼词句才行么?“不求甚解”也是一种解法吧!于是,我以“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以文动情、以情感文”为目标设计了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以伟人爱国名言导入爱国主题。
2、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的镜头。
3、播放《松花江上》歌曲。
低沉悲壮的歌声,触目凄惨的画面,使学生处于一种悲愤的情感状态,为理解文章中国破家亡之痛做好了铺垫。
以文动情、以情感文
1、 范读课文,学生感受文章蕴涵的情感。
2、 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朗读。
(教师范读过程中的语气变化,或舒缓或急促,或低沉或激昂,或优美或悲怆,都能使学生感受到文字所蕴涵的情感力量。学生在朗读的时候,也能满含真情,很好地反映作者在文字间要倾诉的感情。)
至于那些写作手法等等,学生在揣摩语气,探究质疑的时候提到了,但是,在那样的一种情感氛围下,学生很容易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也没有必要去深入了。
最后,以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配乐朗读做一堂课的结尾,再次把情感推向高潮。不仅增加了课堂容量,也是从另一个方面对课文的诠释和补充。
一堂课下来,感受颇深。确实,很多时候我们所做的课堂工作都是在分析分析再分析,不把一篇文章说出个所以然来好象亏欠了学生似的。其实,学生也有他独立的感悟能力,我们只要创设合适的氛围,帮助学生感悟就可以了。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的阅读更是如此。唤起学生内在的情感,用文字去打动心灵,少一点传输,多一点共鸣,我想,这样的课堂学生会更喜欢,也更有语文课独特的魅力吧。
课后,很多学生在日记里写到了听这堂课的感受。一个学生这样写道:“今天学了《土地的誓言》,我一直很激动。开始的时候,看老师放的那些日本军队在东北烧杀的场面,我气愤极了,听着“九一八,九一八”的歌声,我几乎要流下眼泪……我大声地朗读着‘土地,我的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每一句话都深深地打动了我,每一个字都如炽热的火在燃烧,我感觉到了热血在沸腾……”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并没有我原来预想中的感觉乏味,感觉难懂。反而是充满了热情,或许他们并不完全理解文本中的很多生涩的语句,但是他们依旧能从中读出作者炽热的情感。
由此我更进一步想到,面对教材,我们教师一定要有主体意识,该舍的舍该取的取,不能盲目崇拜;对待教学参考、备课资料等工具书,绝不能照搬照抄,即使对课后练习也不一定要处处落实。尤其是对一些比较“难”的文章,如果它的语言并没有极其重要的学习价值,我们要大胆舍弃,许多语句并不需要去分析去鉴赏,否则只会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只要我们在面对不同的文本善于取舍教学内容,善于选择合适的切入口,找准文本和学生对话的共鸣点,就能扬长避短,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和激情。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生动起来,语文才会精彩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