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 (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 (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25 14:43: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你的户口本里都有什么内容?你觉得国家主要想获得什么信息?
家庭构成、住址、个人信息
基层管理
户籍制度有什么用?
古代的户籍制度又想获得什么信息呢
为什么历代高度重视户籍的编制与管理?
家庭构成及变动、土地财产、应缴赋税
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
民数者,庶事之所自出也,莫不取正焉。以分田里,以令贡赋,以造器用,以制食禄,以起田役,以作军旅。国以之建典,家以之立度,五礼用修,九刑用措者,其惟审民数乎!
——徐干《中论·民数》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选修一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
了解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朝代 户籍制度 基层组织 社会治理 社会救济 优抚政策

汉 隋




清 学生活动:自主预学,完成表格,展示分享。
朝代 户籍制度 基层组织 社会治理 社会救济 优抚政策

汉 隋





分类登记
编户齐民
大索貌阅
户籍三年一造
分主户
与客户
诸色户计
编制黄册
永停编审
乡里制度
乡里坊村
乡里坊村
里甲制
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什伍组织
邻保制度
邻保制度
保甲制
十家牌法
常平仓制
常平仓制
置官仓和义仓社仓
置官仓和义仓社仓
宗族内部救助活动
慈善组织兴起
赐鸠杖
养病坊
养病坊
福田院
众济院
优抚老人
养济院




博物馆之行
妇好率领一万三千军队伐羌方的甲骨文
里耶秦简户籍簿
黄籍概述图
唐代西州高昌县手实
明代黄册原本
汪寄佛户帖
元朝亦集乃
路户籍文书
展厅一:国聚千万家——户籍制度
你我都是小小讲解员
要求:
1、结合史料,小组合作探究;
2、各组派代表展示成果。
妇好率领一万三千军队伐羌方的甲骨文
展厅一:国聚千万家——户籍制度
史料类型:一手史料(出土文物)
史料解读:在殷墟的甲骨文中常出现“登人”、“登众”的记载,即登记人口。这时对人丁的计量多是以“口”、“人”为基本单位,而很少出现“家”、“户”的描写。主要目的是为了征集兵丁、组建军队以满足战争需要,还不具备后代户籍制度所具有的多重功能。
元朝亦集乃
路户籍文书
明代黄册原本
汪寄佛户帖
唐代西州高昌县手实
黄籍概述图
你我都是小小讲解员
妇好率领一万三千军队伐羌方的甲骨文
里耶秦简户籍簿
展厅一:国聚千万家——户籍制度
要求:
1、结合史料,小组合作探究;
2、各组派代表展示成果。
方法指导:史料类型、史料解读
里耶秦简户籍簿
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夫、泽若、伤,均为人名。
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
史料类型:一手史料(历史文物--秦简)
史料解读:这是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1号井出土的秦简户籍簿,主要是秦洞庭湖迁陵县的档案,为我们了解秦代历史提供了实录。上面详细记载着一户人家的具体情况,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办法编排户口,制定户籍。秦朝建立后,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结合所学,秦朝时户籍登记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方法指导:史料类型、史料解读
展厅一:国聚千万家——户籍制度
返回
黄籍概述图
史料类型:一手史料(历史文物--黄籍)
史料解读:汉朝“编户齐民”,定期人口普查,但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西晋短暂统一中国,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重建户籍。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征收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方法指导:史料类型、史料解读
展厅一:国聚千万家——户籍制度
返回
“开元十八年十一月敕:诸户籍,毕三年一造,起正月上旬,县司责手实,计账依式勘造,乡别为卷,总写三通其缝皆注某州某县某年籍”。
—— 《唐会要》
唐代西州高昌县手实
史料类型:一手史料(历史文物--手实,史书)
史料解读:隋朝初年,百姓想尽办法逃避赋税。政府为了控制人口和增加赋税收入,命州县官 “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这是新疆出土文献展厅中陈列的“西州高昌县手实”的纸质文书残片,再现了唐朝西州高昌县的“户口本”模样。史书《唐会要》记录了唐代的户籍管理制度。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居民每年申报填写手实并上交县里(户主与成员姓名、年龄、性别、关系,该户所拥有的土地数额等),县里以此统计编成户籍。政府还会通过人口核查将逃避登记的人口搜查出来,称为“刮户”。
方法指导:史料类型、史料解读
展厅一:国聚千万家——户籍制度
返回
史料类型:一手史料(出土文物--文书)
史料解读:文物中提及的亦集乃路是元朝西北一下路(辖区户数不足10万的路),文书的内容为亦集乃路民户的户籍,包括人口、财产等项目。值得注意的是,党项人即兀汝家的户籍中记有驱口二名:男子赤屈、妇女金祖。即兀汝是亦集乃路屯田农户,家中的这两名驱口为他耕种土地,应是党项人。可见,元朝的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僧道户、儒户、灶户、渔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就得“各安生理”,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方法指导:史料类型、史料解读
展厅一:国聚千万家——户籍制度
返回
明代黄册原本
汪寄佛户帖
史料类型:一手史料(出土文物--黄册原本、户帖)
史料解读: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车船、牲畜等,而且列出田土买卖的细目,以及应缴税额等,并按职业定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黄册与鱼鳞图册(土地登记簿册)互为补充。
明朝也实行户帖制度。黄册与户帖相比,登载更完备,组织更严密,核隐漏,清逃亡,法例甚详,具列于后。
方法指导:史料类型、史料解读
展厅一:国聚千万家——户籍制度
返回
战国


“编户齐民”
东晋






分类登记
“为户籍相伍”
黄白籍
“土断”
“大索貌阅”
主户和客户
三年一造
“诸色户计”
户帖和
黄册
永停编审
人头税、田赋、徭役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
户籍制度
赋役制度
梳理回顾:历代政府是如何管理户籍的?

萌芽
思考: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从时间、背景、实施、功能等方面思考)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2)等级性:有特权户种、民籍户种等类别。
(3)世袭性:有些户籍是世袭的。如军户、匠户。
(4)捆绑性:和其他制度和措施等捆绑发挥作用,如土地制度、赋役制度。
(5)多功能性:具有组建军队、征收税赋、维持治安、维护特权等作用。
发展趋势:
战国


“编户齐民”
东晋






分类登记
“为户籍相伍”
黄白籍
“土断”
“大索貌阅”
主户和客户
三年一造
“诸色户计”
户帖和
黄册
永停编审
人头税、田赋、徭役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
户籍制度
赋役制度
①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②对民众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③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④传统的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
梳理回顾:历代政府是如何管理户籍的?

萌芽
社会治理
土地制度
赋税制度
户籍制度
政治制度
选官制度
民族制度
外交制度
法律教化
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手段
社会治理
土地制度
赋税制度
户籍制度
政治制度
选官制度
民族制度
外交制度
法律教化
基层治理
救济优抚
展厅二:家是最小国——基层组织




基层组织
社会治理
县下设乡里。乡设三老,里设里正,乡里之外设亭
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
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
什伍制度
邻保制度
保甲制
十家牌法
(王守仁)
从里甲制到保甲制
秦汉
十家总牌
汉三老石室
以牌为编排单位,十家为一牌,详列各家丁口、房产、寄寓客人等资料。该牌由同牌之家轮流收掌,如发现可疑之人,要即行报官:否则犯隐蔽之罪,十家连坐。所以,十家牌法,实质上是一种保甲制,是古代什伍连坐之法的变种,其根本目的在于加强对民众的控制,稳定乡村的社会秩序。
文物电子介绍屏
现存最古老的汉文石质碑刻。碑文记录了一位“三老”祖孙三代的名讳和祖、父辈逝世的日子,全碑217字,经鉴定,刻于东汉建武年间。清咸丰二年在浙江余姚客星山出土,因其巨大的历史和文字研究价值,被誉为“浙江第一石”。
基层治理有何特点和意义?
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会,由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里社保甲与行会等亦均以家族、宗族等实体组成)……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充,起到所谓“结构—功能替代物”的作用。 费正清曾说:“地方长官是中央政府任命的该地唯一代表。这种表面地位造成的结果,就是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
——摘编自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
研读史料:
特点: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地方自治色彩鲜明;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
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
意义:有效治理基层地方;稳定基层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推动基层经济发展。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礼记 王制》
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
——《墨子 七患》
遗人掌邦之委积(剩余的粮草),以待施惠;乡里之委积,以恤民之艰厄;门关之委积,以养老孤;郊里之委积,以待宾客②;野鄙之委积,以待羁旅③;县都之委积,以待凶荒。
——《周礼·地官·遗人》
思考:古代社会救济的原因是什么?
展厅三:家国共此心——救济优抚
这种规模宏大的仓窖,在全国运河地区普遍设立,“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亦不减数百万石”。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第2版)
储粮备荒,政府是救济主体
◎《义田记》全文记载了范仲淹在族内义田,赈济族人的事情,体现了范仲淹乐善好施的精神。
◎南宋朱熹创建的社仓
宋以后宗族、慈善机构等民间组织社会救济作用逐渐增大
◎东汉彩绘木鸠杖,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体现政府对老人的优抚。
◎千叟宴图(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清代共举办过4次)
尊老敬老及对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进行优抚的历史传统
练一练
练一练
右表是不同时期中国古代社会救济概况。由此可知( )
A.政府救济目的在于防止贫困
B.社会救济逐步形成多元化局面
C.中国古代已经形成优抚体系
D.社会救济保障了民众日常生活
B
解析:中国古代社会救济的实施者有政府、宗族和慈善组织,采取了多种社会救济的举措,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救济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故B项正确;
政府救济的目的在于救灾防灾;
优抚是指对特殊人群的优待、抚恤,材料中只是救济体系而不是优抚体系;
社会救济只是暂时的,并不能起到保障民众日常生活的作用.
古代救济制度有何特点?
材料一 中国古代对贫困户的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进行综合考察后按照分类定级的方式,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宋代以前,救助贫困人口一般以政府为主。到了宋代,国家开始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古人在注重临时性救助的同时,也注重系统性扶持。如对于无力抚养子女的贫民,政府向其发放生育补贴;对于缺乏劳动力的家庭,政府也会免除其部分劳役。
——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研读史料:
①分类定级救助; ②政府救助为主,民间互助为辅;
③临时性救助与系统性扶持相结合;④扶贫手段多样化(多措并举)。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救济制度实施的特点。
古代社会救济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宋代的社会救济事业,在中国古代社会救济史上具有非常重要而特殊的地位。这不仅源于国家层面的重视,形成了制度化的政策措施,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民间力量对社会救济的积极参与。宋代商人通过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各种救助,灾荒之时减价出粜米谷或无偿赈济,对贫困无力者宽免逋欠,捐资社会公益事业以及对同业伙友进行救济等形式,成为宋代社会救济体系中一支重要力量。
——摘编自冯芸等《宋代商人与社会慈善救济》
研读史料: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商人积极参与社会救济的原因。(从经济、政治、思想的角度思考)
宋朝商业得到较大发展,商人积蓄了大量财富;
商人希望通过施善提高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
儒家仁义学说的影响;政府的鼓励和倡导。
巩固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
展厅四:社会管理意蕴
历史事件是一种远从过去、透过现在而直达将来的,有它一贯的一种历史精神。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
材料:现在很多社会因素尤其是一些理念上的东西与古代还是一脉相承的。……一是农业文明的延续: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缓慢。二是高度集中的行政权力的延续:强大的行政权力使户籍承担起其基本职能之外的很多附属职能,其中就包括本应由市场调节的劳动力这一重要的劳动要素的配置。三是等级观念的延续:“城里人”和“乡下人”的等级观念。四是金字塔形社会结构的延续:中国的社会结构缺乏足够流动性,阶层的流动存在不少障碍。五是城市与农村关系模式的延续:几千年来,中国的农村与城市在经济发展上基本是各自遵循着自己的路径,将大量闲置劳动力固定在农村地区,防止对城市经济结构造成冲击。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有什么深远影响?
谈谈中国现代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的现实情况。
展厅四:社会管理意蕴
小组合作探究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
展厅四:社会管理意蕴
要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通堵点、疏痛点、消盲点,全面解决好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环保、社会治安等问题,集中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基层治理 古韵今思 关注民生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学习延伸
通过今天的博物馆之旅,请同学们再通过书籍阅读、网络搜寻、访谈调查等形式,深入了解中国现代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的现实情况。思考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对于提高现代治理水平有何借鉴意义。
要求:
①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皆可,
提供一份现实情况说明和借鉴意义
说明(300-500字)。
②内容需联系实际,结合所学,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