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下第30课《诗词五首》之《行路难》精品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九年级下第30课《诗词五首》之《行路难》精品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1 09:04: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行路难》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李白及其作品风格,熟读并背诵。
2、细读品味,体会诗中所流露出的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和远大抱负。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探究。
课型:新授课。
一、释题导入:
《行路难》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整体感知内容:
1、作者:李白(701——762)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大诗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一带)生于中亚碎叶城,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著有《李太白集》。21教育网
2、背景资料:李白是天宝初供奉翰林,因受权 ( http: / / www.21cnjy.com )贵谗害,仅一年便离开了长安。此诗即为志不得申,辞官放浪江湖而作。主要通过咏世路之艰难,抒“天生我材必有用”之情怀。21cnjy.com
3、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自由朗读。
4、翻译:金樽斟满清酒,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杯要十千钱,玉盘里摆满精美的菜肴价值万钱。面对佳肴我放下杯子,停下筷子,不能下咽,拔出剑来,四处看看,心中一片茫然。想渡过黄河,坚冰封住了河面;想要登上太行,大雪盖满了山。闲时我像姜太公在碧溪上垂钓,忽又梦见伊尹乘船经过日月边。行路艰难,行路艰难,岔路这么多,今后要去哪?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挂起高帆渡过茫茫的大海。
三、品味赏析:
1、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践行。“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壮志难酬的迷茫、愤慨。
2、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 ( http: / / www.21cnjy.com )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21·cn·jy·com
3、“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真地传达出进退无路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结尾两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21·世纪*教育网
四、合作探究: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羞”不能食?
明确: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羞”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2·1·c·n·j·y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
明确: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3、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4、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明确: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充满着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诗人借用古人言论表明自己的理想,这两句诗常被后人引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www.21-cn-jy.com
五、教师小结:
本诗集中表现了李白当时复杂 ( http: / / www.21cnjy.com )矛盾的思想感情:他为怀才不遇感到悲愤;他愤世嫉俗,感到仕途艰难;他对得到朝廷的重用抱有希望;他对自己施展才能、实现理想充满自信。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运用渡黄河、登太行、济沧海和吕尚、伊尹等历史人物的典故做比喻,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悲愤、苦闷、执著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