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九年级中考化学专题复习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件(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九年级中考化学专题复习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件(共4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12-25 14:31: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 3 讲 碳和碳的氧化物
实验 1 活性炭的吸附性实验
(1)图甲实验中观察到红墨水逐渐扩散到整杯水中,最后变成均匀的红色溶液,加入活性炭后,观察到 ___________,得出实验结论:活性炭有很好的吸附能力。
(2)向盛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里投入几粒活性炭(如图乙),一段时间后观察集气瓶内红棕色逐渐消失说明活性炭具有_____ 性。
烧杯中液体变为无色
吸附
基础实验过关
第 3 讲 碳和碳的氧化物
创新考法
(3)[装置创新]氯气(Cl2)是一种有剧毒的黄绿色气体。 如图丙所示,锥形瓶中充满氯气,烧杯中装有红色液体,连接仪器,往锥形瓶中加入少量活性炭,开始实验,实验后,最终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任意两个)。
锥形瓶中颜色变浅
烧杯中导管内液面上升
第 3 讲 碳和碳的氧化物
实验 2 C、CO、H2 还原氧化铜
1. C 还原氧化铜
第 3 讲 碳和碳的氧化物
A.(1)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酒精灯加网罩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加热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①中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有 ______生成;②中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有 __________ 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结束时,应先 ____________,再 _____________________。
C+2CuO 2Cu+CO2↑
高温
使火焰集中,提高温度
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黑色固体变成红色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
CO2+Ca(OH)2 CaCO3↓+H2O
取出导管
熄灭酒精灯
第 3 讲 碳和碳的氧化物
创新考法
(6)[过程分析]刚开始预热时,试管②中立即有气泡产生,但石灰水不变浑浊,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操作分析]同时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待试管①冷却后再把试管中的粉末倒出,这样操作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安全操作]反应结束后,马上撤去酒精灯,可能会出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而不是生成的二氧化碳
防止生成的灼热的铜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
石灰水从导管倒流回灼热的试管里,试管受热不均破裂
第 3 讲 碳和碳的氧化物
(9)[结合图像]按上图所示装置进行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实验时①中固体的质量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_(填序号)。
①M 点时,澄清石灰水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反应开始发生;
②N 点起可观察到红色固体开始变黑;
③取 P 点时的固体少量, 与足量稀盐酸混合,固体部分溶解,得到蓝色溶液;

第 3 讲 碳和碳的氧化物
④Q 点对应的固体物质只有一种。
第 3 讲 碳和碳的氧化物
2. CO 还原氧化铜
第 3 讲 碳和碳的氧化物
(1)直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开始时,应先 ____________________(选填“给氧化铜加热”或“通入一氧化碳”)。
(3)为了保证安全,在通入 CO 气体之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试管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时,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uO+CO Cu+CO2

通入一氧化碳
检验一氧化碳的纯度
有二氧化碳生成
第 3 讲 碳和碳的氧化物
创新考法
(5)[方案创新]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 若观察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甲处产生了 CO。
乙处黑色粉末变红
第 3 讲 碳和碳的氧化物
3. H2 还原氧化铜
(1)试管口略向下倾斜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防止生成的水回流引起试管炸裂
黑色粉末变红,试管口有水珠出现
第 3 讲 碳和碳的氧化物
创新考法
(3)[装置应用 ]C 实验装置 ____________(选填“可以”或“不可以”)直接用于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4)[装置创新]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氢气并还原氧化铜实验”的简易装置,细铜丝一端绕成螺旋状,先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变黑后再迅速地伸到制得的氢气中,则应选用图乙中的 _____(选填“①”或“②”)装置。
不可以

第 3 讲 碳和碳的氧化物
实验 3 二氧化碳的性质验证实验
1. 阶梯蜡烛实验
(1)将二氧化碳沿容器内壁缓慢倒入,可以观察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化学性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理性质为 ______________。
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
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密度比空气大
第 3 讲 碳和碳的氧化物
(2)依据该实验的结论,可得出二氧化碳的一条重要用途是 ______________。
(3)若实验中观察到蜡烛熄灭的顺序与实际不符,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
灭火
倾倒太快
第 3 讲 碳和碳的氧化物
创新考法
(4)[装置应用]某同学将氧气倒入装入两支高低不同的带火星的蜡烛的烧杯中,预期观察到的现象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装置创新]如图甲所示,打开 K,往装置中通入CO2。观察到短蜡烛熄灭后,关闭 K,片刻后长蜡烛熄灭。 由此实验证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
(6)[装置创新]如图乙所示,捂热干冰位置处的玻璃管,_____(选填“a”或“b”)处的蜡烛先熄灭。
蜡烛自下而上复燃
密度比空气大
b
第 3 讲 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 3 讲 碳和碳的氧化物
2. 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
(1)向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约 容积的水,拧紧瓶盖振荡,,观察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这一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振荡塑料瓶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塑料瓶变瘪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使水与二氧化碳充分接触
第 3 讲 碳和碳的氧化物
(3)将塑料瓶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换成氮气,重复上面的操作,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相同的实验现象。
不能
第 3 讲 碳和碳的氧化物
3.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
第 3 讲 碳和碳的氧化物
(1)甲实验中的小花用紫色石蕊溶液浸泡并晾干,喷水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操作Ⅲ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 该实验中用到的思想方法是_____________。
(2)乙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丙实验中可观察到 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
作对照,证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色
纸花变红色
控制变量法
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
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
CO2+H2O H2CO3
H2CO3 CO2↑+H2O

第 3 讲 碳和碳的氧化物
创新考法
(4)[装置创新]如图丁所示,向 Y 形管中通入二氧化碳,____(选填“a”或“b”)处的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先变红,说明二氧化碳的 __________________,也说明了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b
密度比空气大
第 3 讲 碳和碳的氧化物
(5)[装置创新]用如图戊所示装置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时,二氧化碳应从 ________(选填“m”或“n”)端通入,原因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二氧化碳从 m 端通入,会使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水蒸气,可能会导致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变红(合理即可)
第 3 讲 碳和碳的氧化物
4. 二氧化碳与碱溶液反应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写出该实验体现的澄清石灰水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检验 CO2
CO2+Ca(OH)2 CaCO3↓+H2O
第 3 讲 碳和碳的氧化物
(2)如图乙所示实验中,滴入氢氧化钠浓溶液后,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某同学质疑图乙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该同学质疑的依据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球胀大
CO2+2NaOH Na2CO3+H2O
CO2 能溶于水并且与水发生反应
第 3 讲 碳和碳的氧化物
创新考法
(3)[原理应用]小明自制了一个“蜡烛抽水机”的实验装置,如图丙所示。 他将一支塑料管弯成∩形,一端插入硬纸片中,另一端插入右烧杯溶液中,点燃蜡烛一段时间后,用纸片盖住左烧杯杯口,且纸片与杯口密封(涂有凡士林),过一会儿,观察到右烧杯中的液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由于左烧杯内气体压强 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
(4)[装置创新]按如图丁进行实验,将注射器中相同体积的 NaOH 溶液和水同时注入锥形瓶中,观察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 NaOH 与 CO2 发生了反应。
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
沿导管流入左烧杯内
减小
第 3 讲 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 3 讲 碳和碳的氧化物
(5)[跨学科·物理]如图戊所示,水槽中漂浮着充满 CO2 气体的密封的锥形瓶(瓶底铺有适量的细沙,以使其能正立于水中),瓶口橡胶塞上有一装满 Ca(OH)2 溶液的胶头滴管,将胶头滴管里的 Ca(OH)2 溶液轻轻挤入瓶中,充分反应后水槽中水面将会 __________(选填“上升“” 下 降“” 不变”或“先上升后下降”)。
不变
■题型一 根据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填空
第 3 讲 碳和碳的氧化物
题型解法
1. 关于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可以根据“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个关系来推理。
2. 掌握碳的化学性质:常温时,具有稳定性;点燃时,具有可燃性(充分燃烧和不充分燃烧); 高温时,可与氧化物反应。
第 3 讲 碳和碳的氧化物
例 1 [河北模拟题组合]化学造福于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1)[2024·衡水一模]①金刚石、②活性炭、③干冰中可用于裁玻璃的是 ________(填序号)。
(2)[2024·保定一模]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主要习俗有吃粽子、挂艾蒿、佩香囊等。 北方人更偏爱甜味的红枣粽子,有些人吃粽子喜欢蘸白糖。 制糖工业中利用活性炭脱色得到白糖,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 ________ 性。
(3)[2024·廊坊一模]上午小高写作业用 2B 铅笔画图,石墨制铅笔芯是因为石墨具有 _______、灰黑色的性质。

吸附
质软
拓题一 (4)石墨具有 _________ 性,可用作电极。
拓题二 (5)用于制装饰品钻石的碳单质是 _______________。
拓题三 (6)木炭用来烤肉是利用了木炭的 _________ 性。
拓题四 (7)秦腔泥塑脸谱中黑色(以墨为颜料)的人物轮廓历久弥新,这是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3 讲 碳和碳的氧化物
导电
金刚石
可燃
稳定(或不活泼)
■题型二 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探究与验证
思路点拨
第 3 讲 碳和碳的氧化物
题型解法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反应),再结合题中相关的实验原理、实验装置以及紫色石蕊溶液、氢氧化钠等的性质及其他相关信息细心地探究、推理,解答问题。
第 3 讲 碳和碳的氧化物
例 2 [2024·保定竞秀区一模]用如下左图所示连接好实验装置,并确保其气密性良好。
操作 1: 将 5 mL 水一次性注入到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吸滤瓶内,轻轻振荡,发现 95 ℃热水无明显变化。
操作 2:若将操作 1 中注入的水改成相同体积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相同实验,观察到 95 ℃热水立即沸腾。
(1)设计操作 1 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3 讲 碳和碳的氧化物
排除水的干扰
2NaOH+CO2 Na2CO3+H2O
(3)95 ℃热水立即沸腾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3 讲 碳和碳的氧化物
95 ℃热水立即沸腾,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使装置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导致水的沸点降低。
衍生一 变试剂———将氢氧化钠溶液换为澄清石灰水
将操作 1 中注入的水改成相同体积的澄清石灰水,则锥形瓶内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衍生二 变装置———装置创新
如上右图是用 U 形管改进后的创新实验装置,同时取下 U 形管两端的橡胶塞,开始反应。
(1)反应结束后当观察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说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反应。
(2)反应结束后向右侧 U 形管中加入 __________溶液,可观察到溶液变红。
第 3 讲 碳和碳的氧化物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左侧 U 形管中液面比右侧 U 形管中液面高
紫色石蕊
■题型三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题型解法
1. 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是固液常温型。
2.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所以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3. 二氧化碳的验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瓶口,检验方法是通入澄清石灰水。
第 3 讲 碳和碳的氧化物
例 3 [2024·河北 35 题节选]小明观察到敞口水草缸(水草和鱼共存)中不断有气体通入,如图所示,他对此很感兴趣,于是跟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第 3 讲 碳和碳的氧化物
探究Ⅱ:利用生活中的物质自制简易 CO2 发生器并应用于水草缸中。
【回忆旧知】实验室制 CO2 的反应原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选择试剂】小组讨论后选择了鸡蛋壳、小苏打和白醋等。
【设计装置】利用塑料瓶、输液管等材料,设计并制作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套发生装置(乙中的夹持装置已省略)。
【分析讨论】(1)装置甲可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向装有白醋的瓶中加入鸡蛋壳,拧紧瓶塞,使反应发生的具体操作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3 讲 碳和碳的氧化物
将塑料瓶倾斜使白醋与鸡蛋壳接触(合理即可)
CaCO3+2HCl CaCl2+H2O+CO2↑
(2)与甲相比,装置乙既可控制反应的速率,又可得到持续稳定的气流,故选择乙与图丙所示装置(用于除杂和观察气泡)组装成 CO2 发生器。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_______(填选项字母)。
A. 乙中的 b 口应与图丙中的 c 口相连接
B. 为除去 CO2 中混有的醋酸,X 可以是 NaOH 溶液
C. 可根据 X 中冒出气泡的快慢来调节乙中的流速调节器
第 3 讲 碳和碳的氧化物
AC
【实践应用】小组同学用自制的 CO2 发生器连接气体细化器向水草缸中通入气体,实践效果很好。使用气体细化器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拓展】CO2 发生器的不合理使用会影响缸中鱼类生存,请写出使用时的一条注意事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3 讲 碳和碳的氧化物
使二氧化碳的气泡更小,增大与植物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通入的二氧化碳不能过多
拓题一 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将装置甲中的白醋换为稀硫酸。
拓题二 实验室中若要收集一瓶干燥的二氧化碳,选用丙装置干燥气体,则溶液 X 是 _________。若选用丙装置(内无液体)采用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检验二氧化碳收集满的操作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3 讲 碳和碳的氧化物
不能
浓硫酸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导管口 d 处,若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已满
■题型四 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题型解法
低碳是指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从节能降耗(使用清洁能源、节约资源)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避免直接燃烧化石燃料、植树造林)两方面考虑。
第 3 讲 碳和碳的氧化物
例 4 [2024·廊坊一模]“绿色发展”“低碳生活”等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下列做法与该理念不相符的是 ( )
A. 植树造林增加绿化
B. 废旧电池回收处理
C. 污水经过处理后排放
D. 提倡使用一次性纸杯
第 3 讲 碳和碳的氧化物
D
衍生 变形式———结合扇形图
科学家预测,到 2050 年,实现全球碳中和的 4 种主要途径的贡献率如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为实现碳替代,应开发利用新能源
B.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参与碳循环
C. 为实现碳减排,应全面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D. 海洋对大气中 CO2 的吸收和储存,有助于
实现碳封存
第 3 讲 碳和碳的氧化物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