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荷塘月色
一、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是鲁人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3单元的重点篇目,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这篇文章,朱自清先生通过细腻的描写,把自己的淡淡的愁绪融进了荷塘月色的景致之中,使人读之陶醉。它是一篇独具特色的写景抒情散文。这篇课文情景交融,意蕴深厚,作者通过对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的精彩描写,表达了自己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文中比喻、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典雅秀丽,让人读后满口余香。这一单元教学的任务是: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验作者独特的情感。根据单元教学要求,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为:1.理解作者独特的内心体验。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为:理解通感的修辞手法
二、学生分析
本文学习主体为高一学生,本文是作者在特定年代、特殊时期表达自己独特心情的一篇佳作,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可读出景色,但难以走进作者的心灵。为了解决学生阅读隔靴搔痒的感觉,课前让同学们上网查阅写作年代的相关背景以及朱自清的生平经历,知人论世,真正走进作者。文中写景多用比喻、通感,很多同学的理解只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层面,这既是本科的难点也是本课的重点。文章语言优美、音节和谐,富有诗情画意。这一特点会让学生对教学的过程充满了期待,有利教学。
?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注重朗读结合语境领悟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自主性开放性。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思维导图、PPT、音频、电子白板
2、配乐朗读四五六三段,听读、跟读、自读,让学生用心感受这幅荷香月色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文章脉络分析使用思维导图,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3、整体感知,理解文意。电子白板重点分析4—6段,欣赏语言及写作技巧,学以致用。语言鉴赏ppt
4、比较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欣赏写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体味“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课堂导入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教授,在极为贫困的情况下,他自己一身重病,但宁愿饿死,也不去领取美国的“救济粮”,他以对生命的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于外侮的铮铮铁骨,他以对权贵的蔑视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伟岸人格。毛泽东同志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的高尚品格就如同周敦颐笔下的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同时饱含柔情,他的笔下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他是谁呢?
?
ppt
自主阅读文本
思考问题:1、本文的文眼是什么?2、整体感知文章的结构内容3、你最喜欢哪些段落?为什么?
自主解决字词、理解文意
ppt
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一:第四段写了哪些景?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营造了怎样的境界?你感受到了什么?
探究二:第五段写了哪些景?怎么写的?营造了怎样的境界?你领悟到了什么?
探究三:第六段写了哪些景?写作手法有了怎样的变化?营造了怎样的境界?最后一句有怎样的作用?
自主+合作,朗读
思维导图、ppt、配乐诵读
小组合作讨论
比较阅读《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写景特点及方法
小组交流,选代表利用PPT展示预习成果
ppt
?
?
?
?
?
?
?
?
?
?
?
?
?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关注学情的变化,抓住有利时机调控课堂。
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现场生成性,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教学的过程决定于师生的双向现场活动。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上展示编制得十分细致的教案,把课堂教学理解为演示教案的过程,就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上课时,最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是j景物描写这个环节,因此我临时改变思路,用这一问题提挈全篇,效果较好。
2.图文转换,视觉冲击,激发学习热情。
在课堂上,我实践叶澜教授的教育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改变教师角色,创设和谐、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己总结文章内容,划分结构,老师展示各种荷塘月色的图片,形成视觉冲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互动中获得新知。
3.比较阅读,精读与自读文本结合。结构梳理,写作学以致用。写景散文,淡化时代背景,集中欣赏4---6段,重点突出。比较阅读,各有特色。
课件36张PPT。荷塘月色朱自清第 一 课 时配乐朗诵欣赏■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主要写了作者的一段
经历,到荷塘去,受
到荷塘景物的感染,
而产生的一段联想。 荷塘朱 自 清
(1898—1948)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中国现代诗人、学者、散文家、民主战士。
朱自清先生的胞弟朱国华曾有过这样的回忆:
父亲失业四十年,为了培养我们兄弟四人上学,借了三千元高利贷,利上滚利,无力偿还。大哥这时考上了北大预科,须读两年才能考本科。为了早日结束学业,为家中分担债务,他没有读预科,想了个办法,把名字“自华”改为“自清”,直接报考本科。
这就是“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诗坛。1924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的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代表性的作品有《背影》《春》《绿》《威尼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等,其中《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时人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
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
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
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 本文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写作背景第 二 课 时(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
(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
(3 )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
(4)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配乐自由朗读接天莲叶无穷碧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
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
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__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
是画在荷叶上。— 荷塘——动态美——淡雅幽静——追求自由
月色——静态美——朦胧静谧——暂获平静
↓ ↓
一切景语 皆 情语采莲赋采莲旧俗 采莲名曲
憎恶现实 向往美好自由 快乐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
莲子清如水。西洲曲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
莲子清如水。西洲曲怜子情如水痛苦不宁静,
郁闷寻宁静,
自由淡淡
的喜悦淡淡
的哀愁出宁静,
依旧郁闷 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②?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③?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⑤?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⑥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心情为什么“不宁静”?不满现实向往光明
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作者时而缓步前行,时而停立凝想,一路上把荷塘周围环境、荷塘、荷叶和荷花、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他一路去观赏、领略“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
——李国平《 <荷塘月色>讲解》苦闷彷徨与寂寞
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一方面表现诗人在形势剧变与政治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情绪,另一个主要的方面,又抒写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不肯与之妥协的态度,以及对于未来美好前景的幻想与追求。因此月下“荷塘”,映照着诗人心灵种种复杂情感的光影,使我们依稀看到诗人在痛苦中无力挣扎、在幻灭中茫然追求的形象。
——吴周文《谈<荷>》
为什么选取“荷塘”和“月色”来抒情?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
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
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
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
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
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明月净松林,千峰同一色。
——欧阳修《自菩提步月归广化寺》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王国维《人间词话》1、不随世俗,洁身自爱的高洁品性。2、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
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高洁映荷当皓月
怎一个“清”字了得!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