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阶段性素质评估三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历史试卷满分70分,历史、道德与法治的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2页。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古巴比伦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刑事、民事、商贸、婚姻等行为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并于公元前18世纪左右形成了《汉谟拉比法典》。这说明( )
A.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B.古巴比伦人的生活比较充实
C.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 D.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2.《全球通史》中提及:“中东、印度、中国和欧洲这四块地区的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平原,孕育了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这句话强调的产生伟大文明的共同因素是( )
A.海洋条件 B.政治条件 C.地理条件 D.经济条件
3.为改变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做法是
A.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B.兴办手工工场 C.向西方学习 D.建立新式军队
4.“英国的王权还从来没有被套上这么多的‘紧箍咒’。这个以往一直自以为只受制于上帝的权威,如今已完全受制于议会了。”这表明英国( )
A.国王退出政治舞台 B.赢得了民族的独立
C.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5.1821年,一位希腊游击队首领宣称:“法国革命的所作所为让世人知道了真相。以前,人民曾认为国王是地球上的神。通过现在这次革命,统治人民变得困难了。”他意在说明法国革命( )
A.侵犯了欧洲各国人民的主权 B.损害了欧洲各国封建贵族利益
C.确立了议会至上的政治体制 D.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
6.右图为中古后期西欧城市布鲁日(在今比利时)的职业比例扇形图。据此可知,当地( )
A.封建制度已经瓦解
B.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C.工商业居主要地位
D.人文主义思潮盛行
7.拒绝全球化,就是拒绝太阳升起,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观察全球化进程示意图,开启“全球化1.0版本”的事件是( )
A.亚历山大东征 B.三角贸易 C.文艺复兴运动 D.新航路开辟
8.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在意大利沿岸的某些城市,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西 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本质特征是( )
A.雇佣关系的形成 B.社会分工的扩大
C.社会经济的发展 D.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9.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这两部作品的共同之处是( )
A.抨击奴隶制度 B.讴歌工人运动
C.谴责殖民掠夺 D.反映社会现实
10.鹿鸣馆是位于日本东京的一所欧式风格的类似于沙龙的会馆,建成于1883年,由于来客大都是日本近代化的重要人物,当时很多政策都出自鹿鸣馆,于是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鹿鸣馆时代”。据此,“鹿鸣馆时代”的内涵应该是( )
A.针砭时弊抨击锁国政策 B.推翻幕府建立近代国家
C.培养为天皇服务的人才 D.学习西方以助社会进步
11.詹姆斯·哈林顿曾提出:1640年开始的英国内战的原因是财产发生了转移,从贵族手里转移到“人民”手中了。因此无论内战的结局如何,权力最终一定要转移到“人民”(仅指有产者)手中。据此可知,哈林顿的观点是( )
A.财产权利决定政治权力 B.贵族转移了财产权利
C.政治权力维护财产权利 D.“人民”掌握了政治权力
12.《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重要文献,它的发表标志着( )
A.普法战争的最终结束 B.马克思主义诞生
C.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D.第一国际的成立
13.从檀香山兴中会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到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的“有敢为帝制者,天下共击之”, 再到1912年1月1日,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终于将其在中国近代史上进行探索的政治制度变成了现实。他学习西方探索的政治制度是( )
A.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B.美国的民主共和制
C.法国拿破仑的资产阶级帝制 D.苏俄的工兵代表苏维埃
14.据统计,苏联在1934—1935年的机器进口只相当于1931年的1/10,从1937年起就不再从国外进口锅炉、发电机、化工设备等。这种变化表明( )
A.新经济政策效果明显 B.苏联的五年计划成效显著
C.农奴制改革弊端丛生 D.社会主义工业化阻碍发展
15.从右边地图中,我们能够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
A.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
B.正义性战争必然胜利
C.当今复杂的国际关系
D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
二、辨析改错(8分)
16.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1453年,日耳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
【 】
(2)苏格拉底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创立了逻辑学等新的学科。
【 】
(3)彼得一世领导俄国进行了一次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的改革,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同时又废除了落后 的农奴制。
【 】
(4)1917年,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一方的力量;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不久,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 】改正: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盐是对人类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物质之一,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的制盐因用燃煤取代了炉灶中的木柴或泥炭而发生了巨变,此前没有能力产盐的某些地区因对丰富的煤炭储量充满信心也开始直接用海水制盐,如苏格兰。古老的盐场也进行现代化改造并建了大工厂,而且铁路还使内陆盐场不再与外界隔离,从而不断扩大了盐场的销售市场。1870年后,英国每年稳定出口100万吨盐,盐成为英国第三大出口产品。
——据【法】让·克洛德·奥凯《盐的世界史》
材料二 1861年战争爆发四天后,总统下令对所有的南方港口进行封锁,北方作为食盐重要的产地,南方反叛的蓄奴州中相当大比例的食盐需从北方进口。谢尔曼将军决定断绝南方的盐,他在1862年的8月这样写道:“没有盐,军队就不能生存下去。”……现在看起来毫不起眼的盐在这场战争中起到了如此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食盐拼合了它即将被撕裂的伤口。
——据【美】马克·科尔兰斯基《万用之物:盐的故事》
材料三 在数千名群众注目下,甘地俯身在海滩上淘捞一把海盐。他神情严峻而坚定,在空中挥舞着拳头,然后把洁晶白色的盐末撒向人群。大海恩赐而被禁用的礼物,从此成为为独立而战的新的象征。
——据【法】多米尼克·拉皮埃尔等《圣雄甘地》
(1)根据材料一,归纳推动英国盐业发展的因素。(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方对盐进行封锁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盐在这场战争中发挥的作用。(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材料三相关的运动及运动目的。(3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7世纪,随着物种交换和商品交换日益发展,世界上一些地区出现了文化融合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美洲最为明显。欧洲殖民者把欧洲的语言、制度、观念、宗教和风俗习惯带到美洲,黑人奴隶则带来了非洲的文化。美洲本地的印第安文化虽然遭受了极大的破坏,但并没有消失,而是与外来的欧洲文化、非洲文化长期并存并彼此融合,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色彩斑斓的混合型美洲文化。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这个时期的英国改变了对外扩张的方式,高举自由贸易的大旗,试图建立一个英国商品畅行无阻的无形帝国。当时英国作为唯一的工业化国家和“世界工厂”,具有绝对的经济优势。其低廉的工业品远渡重洋后依然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因此英国能够将整个世界作为其原材料供应地和工业品出口市场。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美洲文化的形成原因和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英国对外扩张的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高举自由贸易的大旗”的原因。(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特点。(2分)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某校九年级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以“西欧走向近代”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活动一 同学们绘制的知识框架
活动二 关于“西欧走向近代”的两种观点
观点 内容
观点一 “西欧走向近代”是自发的结果。14、15世纪,西欧社会内部出现了反封建的因素,15、16世纪之交,西欧逐渐走出中世纪。
观点二 “西欧走向近代”受益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在大航海开始之前,西欧选选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
——改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将知识框架填写完整:A B 。根据以上知识框架,你认为推动西欧走向近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分)
(2)请你从活动二中任选一个观点,结合有关史实予以论证。(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条理清晰。
九年级历史第三次月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C C D D C D A D D A B B B A
二、辨析改错(8分)
16.(1)× 把“日耳曼帝国”改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2)× 把“苏格拉底”改为“亚里士多德”
(3) × 把 “废除” 改成 “强化”
(4)【√】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1)因素:提高了制盐的生产力;现代化制盐工厂出现;扩大了内陆盐场的销售市场。
(2)背景:内战的爆发。
作用:在美国内战期间,制约了南方军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北方军的胜利,对维护联邦统一具有重要作用。
(3)运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目的:争取印度的自治和独立。
18.(1)原因:美洲文化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特点:美洲本地的文化与外来的欧洲文化、非洲文化长期并存并彼此融合,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色彩斑斓的混合型美洲文化,具有多元性。
(2)方式:以自由贸易的方式进行对外扩张。原因:这是因为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具有绝对的经济优势。同时,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为自由贸易提供了市场和资源。因此,高举自由贸易的大旗,成为英国对外扩张的重要手段。
(3)示例:世界历史发展的特点是整体化和多样化趋势。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互动越来越紧密,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时,各国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差异也日益明显,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这种整体化和多样化的趋势相互交织,共同推动着世界历史的发展。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1)A:租地农场;B:文艺复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
(2)赞同观点一,“西欧走向近代”是自发的结果。
论述:14、15世纪,西欧社会内部出现了反封建的因素,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发生很大变化,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出现,促进了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14世纪中叶欧洲出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反映,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15世纪后,新航路的开辟以及欧洲殖民者在美洲、亚洲和非洲的殖民掠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打破了世界各地区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的条件。15、16世纪之交,西欧逐渐走出中世纪,走向近代。综上所述,西欧向近代是欧洲内部政治、经济和对外殖民掠夺、扩张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