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主题学习(二) 探索太空,逐梦航天 同步练(学生版+教师版)2024-2025学年地理粤教·粤人版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跨学科主题学习(二) 探索太空,逐梦航天 同步练(学生版+教师版)2024-2025学年地理粤教·粤人版七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2-25 20:11:00

文档简介

跨学科主题学习(二) 探索太空,逐梦航天
项目主题:
  2024年6月4日,嫦娥六号上升器携带月球样品自月球背面起飞。采样之后,月背呈现一个“中”字。从20世纪60年代人类首次登月以来,我们对月球的探索从未停止,嫦娥六号任务的成功离不开多项关键技术的突破,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也展现了中国对深空探索的雄心与决心。近年来,“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嫦娥”奔月、“天宫”遨游太空,中国人不断探索宇宙的奥秘。
  一直以来,人类就在对浩瀚星空、未知宇宙进行持续探索和自我超越,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四川省乐山市某中学开展了“探索太空,科技与人类”的专题学习活动。
【仰望星空,神游天地】
  借助高科技,我们可以欣赏到更神奇的星空。下图为该中学天文爱好小组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北极星附近星空的示意图。
(1)观测者在进行观测时,望远镜镜头朝向为A。
A.北方 B.南方 C.东方 D.西方
(2)小组成员经长时间观测发现,北极星周围各恒星绕北极星转动,这反映出A。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流星运动 D.恒星运动
(3)列举在野外判断方向的方法。
答:运用指南针、树冠疏密、不同时间太阳的方位、山坡植被等。
【星外有星,天外有天】
材料一 可观测宇宙只是宇宙的一部分,不是整个宇宙,可观测宇宙是由银河系和目前人类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组成的。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探测宇宙的能力不断增强,可观测宇宙的范围还会不断扩大。
  宇宙的物质是天体。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自然天体有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等。人造天体有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国际空间站等。但应注意人造航天器只有在离开地球进入宇宙空间运行时,才能被称为天体。
  可观测宇宙:甲-银河系;乙-太阳系;丙-地月系(地球和月球)。地球——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有生命的特殊行星。太阳系中的八颗行星距太阳由近及远依次是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4)八颗行星分别是:A水星、B金星、C地球、D火星、E木星、F土星、G天王星、H海王星。地球位于图中的天体系统是太阳系。
材料二 月球表面既无大气,又无液态水。我国“嫦娥四号”是人类首次成功软着陆于月球背向地球一面的航天器。下图为地月系示意图。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
A.①地球公转轨道 B.②地球公转轨道
C.③是月球 D.④是地球
(6)嫦娥四号在月面上可观察到D。
A.地球遮住银河系的光芒
B.流星拖着亮线飞过头顶
C.太阳在月面上西升东落
D.水星、金星、太阳同在星空
(7)分析地球上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答:与太阳距离适中,温度适宜;有大气和水的存在。
【遨游太空,逐梦蓝天】
  随着对关键技术的持续攻关,中国逐步具备了全面的宇宙空间探索和应用能力。中国空间站又称天宫空间站,是中国建成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中国宣布,中国空间站向联合国所有的成员国开放。“天宫课堂”是为发挥中国空间站的综合效益,推出的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结合载人飞行任务,贯穿中国空间站建造和在轨运营系列化推出,中国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采取天地协同互动方式开展,为孩子们种下“飞天梦”。
(8)从太空可以看到地球就是一颗蔚蓝色的星球,被白色的大气层所包围。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列举地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答: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空气和水;距离太阳位置适中,有着适宜的温度。
(9)2023年5月30日-10月31日,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三名航天员入驻“天宫”。如图为天宫一号和地球的照片。航天员发现每天当甲地阳光明媚时,乙地就处于深夜。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D)
A.地球的公转 B.有云层遮挡
C.纬度差异 D.地球的自转
(10)2023年9月21日,“天宫课堂”第四课开讲时,地球公转至图中丙处附近。
(11)人类探索太空的意义有(A)
①了解宇宙奥秘,开拓新的领域
②开发太空资源,保障未来发展
③带动技术发展,推动人类进步
④了解地球构造,探索生命起源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跨学科主题学习(二) 探索太空,逐梦航天
项目主题:
  2024年6月4日,嫦娥六号上升器携带月球样品自月球背面起飞。采样之后,月背呈现一个“中”字。从20世纪60年代人类首次登月以来,我们对月球的探索从未停止,嫦娥六号任务的成功离不开多项关键技术的突破,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也展现了中国对深空探索的雄心与决心。近年来,“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嫦娥”奔月、“天宫”遨游太空,中国人不断探索宇宙的奥秘。
  一直以来,人类就在对浩瀚星空、未知宇宙进行持续探索和自我超越,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四川省乐山市某中学开展了“探索太空,科技与人类”的专题学习活动。
【仰望星空,神游天地】
  借助高科技,我们可以欣赏到更神奇的星空。下图为该中学天文爱好小组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北极星附近星空的示意图。
(1)观测者在进行观测时,望远镜镜头朝向为 。
A.北方 B.南方 C.东方 D.西方
(2)小组成员经长时间观测发现,北极星周围各恒星绕北极星转动,这反映出 。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流星运动 D.恒星运动
(3)列举在野外判断方向的方法。
【星外有星,天外有天】
材料一 可观测宇宙只是宇宙的一部分,不是整个宇宙,可观测宇宙是由银河系和目前人类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组成的。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探测宇宙的能力不断增强,可观测宇宙的范围还会不断扩大。
  宇宙的物质是天体。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自然天体有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等。人造天体有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国际空间站等。但应注意人造航天器只有在离开地球进入宇宙空间运行时,才能被称为天体。
  可观测宇宙:甲-银河系;乙-太阳系;丙-地月系(地球和月球)。地球——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有生命的特殊行星。太阳系中的八颗行星距太阳由近及远依次是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4)八颗行星分别是:A 、B 、C 、D 、E 、F 、G 、H 。地球位于图中的天体系统是 。
材料二 月球表面既无大气,又无液态水。我国“嫦娥四号”是人类首次成功软着陆于月球背向地球一面的航天器。下图为地月系示意图。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球公转轨道 B.②地球公转轨道
C.③是月球 D.④是地球
(6)嫦娥四号在月面上可观察到 。
A.地球遮住银河系的光芒
B.流星拖着亮线飞过头顶
C.太阳在月面上西升东落
D.水星、金星、太阳同在星空
(7)分析地球上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遨游太空,逐梦蓝天】
  随着对关键技术的持续攻关,中国逐步具备了全面的宇宙空间探索和应用能力。中国空间站又称天宫空间站,是中国建成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中国宣布,中国空间站向联合国所有的成员国开放。“天宫课堂”是为发挥中国空间站的综合效益,推出的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结合载人飞行任务,贯穿中国空间站建造和在轨运营系列化推出,中国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采取天地协同互动方式开展,为孩子们种下“飞天梦”。
(8)从太空可以看到地球就是一颗蔚蓝色的星球,被白色的大气层所包围。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列举地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9)2023年5月30日-10月31日,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三名航天员入驻“天宫”。如图为天宫一号和地球的照片。航天员发现每天当甲地阳光明媚时,乙地就处于深夜。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球的公转 B.有云层遮挡
C.纬度差异 D.地球的自转
(10)2023年9月21日,“天宫课堂”第四课开讲时,地球公转至图中 处附近。
(11)人类探索太空的意义有( )
①了解宇宙奥秘,开拓新的领域
②开发太空资源,保障未来发展
③带动技术发展,推动人类进步
④了解地球构造,探索生命起源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