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湖州、丽水、衢州三地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1月一模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江省湖州、丽水、衢州三地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1月一模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25 16:43:59

文档简介

浙江省湖州、丽水、衢州三地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1月一模试卷
(2024·湖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饭圈,粉丝圈子的简称。“粉丝”一词的英文单词为“fans”,其中的fan音译为“饭”,粉丝群体组成的圈子就叫“饭圈”。
“饭圈”共同体的形成离不开粉丝之间的情感团结环节。情感团结指的是具有相似品味偏好的行动者基于情感而彼此连接在一起的状态。其中的参与者将由此体验到积极的情感能量、集体性的身份认同、联系个人与集体的符号以及维护集体符号的道德正义感等。在数字时代,数字技术不仅带来了更多的信息供给,也重塑了人们彼此交换信息、产生互动的方式。在数字平台中,人们往往倾向于接纳与自身观念更为相近的信息或与自身品味相似的成员;部分智能算法也倾向于为用户推荐同质化的信息资源,从而加剧了其互动连接过程的选择性。由于数字技术在传播过程中的这种选择性,粉丝彼此之间的情感距离同样前所未有地缩短了,更具选择性的粉丝聚集效应也因此产生。钟爱相同偶像的粉丝们不仅可以线下相会,也可以在线上时刻联络,完成共同的任务,并分享共同的快乐。这样的连接过程既使得其中的个体找到了心灵归属,也为共同体的组建提供了正当性基础。
在粉丝聚集并形成集体身份认同的基础上,其共同体还将探索出各种规范性策略,包括特定的身份标签与组织结构等,以实现共同认可的追星目标。同样地,由于数字技术的选择性,特定的策略一旦为粉丝情感所接纳,就能得到精准的传播,从而加强粉丝彼此之间的情感团结。
具体而言,在身份标签方面,粉丝群体所建构的标签主要用于自我呈现、分享信息和组织行动。例如,不同偶像的粉丝有着各自专属的身份名称,如易烊千玺的粉丝自称“千纸鹤”、迪丽热巴的粉丝自称“爱丽丝”等。另外,不同的追星行动也可能被赋予只有圈内人才能理解的名称,如给自己的偶像手绘图画被称作“绘饭”,为自己的偶像设立集资数额叫“插旗”,而达到了特定的目标金额则叫“拔旗”等。不难发现,粉丝们通过在数字平台中传播这些具有加密属性的标签,既实现了对潜在圈内伙伴的精准识别,又增加了其共同体的独特性与凝聚力。
而在组织结构方面,粉丝们还能够借助“理性化”的层级组织来协调集体性的追星实践。一旦认定了对某位偶像予以支持的情感目标,如何更有效地聚集资源则成为一个技术问题。“饭圈”的事实表明,虽然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粉丝群体有能力利用数字技术以建立目标明确、分工清晰的严密集体组织。如已有研究发现,“饭圈”存在着同心圆式的权力结构:位于中心位置的“大粉”掌握着更多话语权力和资源动员能力,次核心位置集聚着各种功能性粉丝,而普通粉丝只能处于“饭圈”的边缘性位置。也有部分研究进一步探讨了“饭圈”中的制度性分工,发现其中的“后援会”组织可以根据现实需要而灵活细分成美工组、文案组、数据组、财务组等。
——摘编自许弘智、靳天宇《数字时代的情感共同体:“粉丝”是如何集结成为“饭圈”?》
材料二:
饭圈文化中的情感是偶像产业和媒介技术以及饭圈组织合力下催生的新情感类型,具有很强的工具属性。粉丝对偶像的喜爱不乏个人的情感需要和自我投射,但是这种情感更多地是被产业环境尤其是资本唤起、组织和生产出来的,在个体和资本的结构性关系中,粉丝无疑是相对弱势的。美国学者梅斯特罗维奇提出了“后情感社会”理论,他打破了情感和理智的二元对立,认为在消费社会中情感成为一种被理性设计的类情感,一种背离了人类本真性、具有虚假性和被操控性的情感替代品,情感成为了一种新的权力和作用形式。可以说,在偶像产业中,情感不可避免地成为被资本理性操控、包装和算计的虚假情感和增值工具,其结果必然导致人类真实情感的异化。同时,饭圈场域内形成的这种新型情感也难免会作为一种惯习迁移到其他领域,形成饭圈思维和行为的泛化。
美国媒介学者霍顿和沃尔在研究电视观众时提出“准社会关系”一词,他们发现,观众对其喜爱的媒介人物产生了情感依赖,进而形成类似现实中朋友或恋人间的亲密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又是单向的建立在想象基础上的,所以称之为准社会关系。与电视上的媒介人物不同,数字时代的偶像是真实存在的,而且互联网比电视在关系建立上更具有优势,因此粉丝对偶像的情感依赖往往也更为强烈,关系也更为稳定持久。一方面粉丝通过互联网可以全方位地了解偶像,可以近距离、随时随地欣赏偶像,无疑这种私人性、高频率、近距离的媒介使用行为有利于增进其对偶像的情感。另一方面,粉丝支持偶像的高卷入度的持续参与性行为也更容易培养情感粘性和强度。但是,粉丝对偶像的情感本身又是单向、虚拟和想象性的,双方缺乏现实生活中真实情感所需要的交流互动和回报。因此,粉丝对偶像的情感依赖和投入越大,就越容易要求回报和付诸现实,因此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情感异化和行为失范。
20世纪70年代以来情感对个体和社会的深刻作用被日益重视。正如美国社会学家乔纳森·特纳在其《情感社会学》中所言,“情感在所有的层面上,从面对面的人际交往到构成现代社会的大规模的组织系统,都是推动社会现实的关键力量”。情感具有疏导个人情绪、凝聚集体力量和营造社会和谐的正向功能,因此我们对饭圈文化的情感不能一味否定。但是如前所述,粉丝的情感实践较为复杂,在资本、媒介技术以及粉丝组织的裹挟下,情感泛滥、越界和商品化等异化现象也难以避免。粉丝情感是伴随偶像产业出现而野蛮生长的新情感,需要经过一个逐渐规范化、制度化的情感治理过程,使其符合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
——摘编自刘胜枝《饭圈文化中失范行为的表征与治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情感团结是形成“饭圈”共同体不可或缺的环节,数字技术具有的选择性有助于情感团结。
B.粉丝的追星行动都被赋予了只有圈内人才能理解的名称,具有加密属性,能增加凝聚力。
C.“饭圈”文化中的情感具有工具属性,一些看似自由、自愿的行为其实可能受资本的操控。
D.如果粉丝对偶像的情感依赖和投入程度不断增加,最终必然会导致情感异化和行为失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数字时代,粉丝可以随时联络,共享快乐,而在电视媒介时代,粉丝间无法亲密互动。
B.“饭圈”存在着同心圆式的权力结构,同一偶像的粉丝在圈内不一定拥有同等的地位。
C.为支持心爱的手机品牌,疯狂追买新款甚至不惜诋毁其他品牌,属于泛化的饭圈行为。
D.从实践层面对粉丝情感进行治理,需各方协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不能一蹴而就。
3.针对材料与观点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列举“千纸鹤”“拔旗”等专属名称说明了粉丝所构建的身份标签具有自我呈现、组织行动等方面作用。
B.“后情感社会”理论是为诠释偶像产业中的情感被资本控制并为其服务,并由此导致真实情感异化的现象。
C.“准社会关系”理论主要是用来阐释粉丝对偶像的情感具有依赖性、亲密性、单向性、想象性等特点。
D.作者引用《情感社会学》中的话是为了说明饭圈文化中情感泛滥、越界、商品化等异化现象难以避免。
4.材料一中“理性化”一词加有引号,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该词在文中意义的理解。
5.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为了使榜样人物在青少年中产生更好的引导作用,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建议。
(2024·湖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街书楼
徐贵祥
我记事时候的安徽六安洪集老街,基本上是一个遗址了。但是,老家的长辈说,洪集原来是一个大商埠,传说中的娥眉州呢。
几十年后回忆洪集老街,确实能看到往昔繁荣的蛛丝马迹:以老街十字街为原点,东北方有杜家老楼,西南方有窦家老楼,东南方有一座清真寺,西北方有一个娥眉塔,正东方是汲河码头,正西方是尚善街……而在老街的周边,有文昌宫、山西会馆、南天门、月牙堂、瓦门楼,等等。不过,这些景观后来都被拆除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读小学的时候,老街除了有一幢被称之为“百货大楼”的综合商店以外,还真有一幢红顶小楼,虽然只有两层,但是每层都有五米以上,再加上地基较高,在平畈上鹤立鸡群。我记得一个景象,好像是个阴天,站在两公里外的新街往东边看,老街方向烟柳婆娑,掩映红楼一角,如梦似幻。
我的故事就从这幢小楼说起。十岁前后我就住在这幢小楼所在的院子里,那个院子叫公社大院,附近还有卫生院、信用社、食品站等小单位。这些小单位的孩子和公社大院的孩子加起来,成立了一个“战斗队”。每天晚上,不管月黑风高,还是月牙挂梢,都要“打一仗”。
当然,这些“战斗”其实都是游戏,主要模仿《智取威虎山》和《沙家浜》,两军会师,要先商量好,谁演杨子荣和郭建光,谁演座山雕和胡传魁。①“开战”之后,就五花八门了,有时候“郭建光”被“座山雕”掐住了脖子,有时候“胡传魁”被“杨子荣”摔了个嘴啃泥。那年头,基本上没有文娱生活,恰好是孩童之间的游戏,让我们知道了“智取”“伏击”“奔袭”等概念。所以我说,十岁前后的游戏,既是我的少年军校,也是我的少年艺校,它为我提供了军事和文艺双重启蒙。
应该是比十岁稍微大一点,同伴乔大桥得到一个“情报”,说是有不少旧书,还有画册子,也就是连环画,两麻袋,至少有三百本,堆在曹三饭店的柴房里,给他当柴草用,抵饭钱。
我的天啦,三百本画册子,要是搞到手,那不就发财了吗?
我们这个老街,哪里来的这么多书和画册子呢,这又要从头说起。
洪集的学生上中学,大部分都在叶集中学,而叶集是“未名四杰”的故乡,鲁迅创办的未名社,主要功能是翻译出版,韦素园、台静农、李霁野、韦丛芜都是翻译高手。除此之外,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员蒋光慈、文化名人张目寒,都跟叶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些文学大家往家乡倒腾了不少图书,大都放在叶集中学。特殊年代里,叶集中学一度停课,学生不上学了,从图书馆借的书也不用还了,都带回家。粗略地估计一下,在我小学至初中期间,洪集老街一百多户人家,至少三分之一家庭都有书柜。
闲话少叙,书归正传。
乔大桥的“情报”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各回各家鬼鬼祟祟地吃了饭。大约晚上七点多钟,在小楼下面集合完毕。我们按计划秘密潜入曹三饭店后院,乔大桥命令陈肖江站哨,然后带领我和乔二桥、吴刚、张吉一干人等,翻墙进入院子。我们的行动进展很顺利,乔大桥让我在院内充当第二道岗哨,然后他带领其余的人直接进入柴房。很快,乔大桥他们出来了,满脸晦气。我问怎么回事。乔二桥说,柴房里啥都没有。
我们刚刚离开曹三饭店,就被一堵人墙挡住了去路。乔大桥定睛一看,惨叫一声:坏啦,快跑……
说时迟那时快,哪里还能逃得了?那堵人墙是我们的父亲——陈肖江的爸爸首先冲上来,将他抓小鸡一样缚住了双臂,其他几个孩子也纷纷束手就擒。当天晚上九点钟左右,洪集公社大院传出阵阵哭声,包括本人在内,至少有六个孩子被打屁股。原来我们的行动被公社炊事员陶大伯发现了。他在学校里找到我们的爸爸,他们正在开会,所以一起出动,打了我们一个“伏击战”。
后来我们得知,那批书,不在曹三饭店,就在我们的身边,在公社大院的小楼里。事情的真相是,那批书,被乔大桥的爸爸乔书记拦截了。他下令送到公社食堂,交给炊事员老陶当柴火用。老陶几乎是个文盲,但是他觉得所有带文字的东西都很金贵,哪里舍得烧火啊,就把那几麻袋东西都背到小楼的二层,一把锁锁上了。
消息证实后,乔大桥召集我们开会,商量怎样从陶大伯那里弄到钥匙。商量来商量去,都不是办法,最后决定,还是“夜袭”。
那是夏天,农历十六,月亮正圆。当天晚上,乔大桥组织我们几个“勇士”,架上人梯,从窗子里翻进去,果然发现,有几麻袋书,其中一麻袋是画册子。乔大桥规定,为了防止被发现,一次只能偷出十本,大家轮流看,看完了交换,交换完了把这十本放回去。
那个夏天,我们这群孩子就像找到了天堂,一次又一次从小楼里偷出图书。我至今仍然记得,其中有连环画《三国演义》《平原枪声》《我的大学》,还有小说《茶花女》《红楼梦》《烈火金钢》《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等。这些经典作品,是我的文学启蒙。
三十年后,我在部队已经成为小有名气的作家。有年探亲回乡,去看望陶大伯,说起这件事情,他哈哈大笑说:“你们这些臭小子,自以为聪明,你们每次飞檐走壁,我都在一边替你们站岗,有好几次,你们溜走了,连窗户都没有关好,是我替你们关的。”
我问:“乔伯伯知不知道您暗中帮助我们偷书?”
陶大伯沉吟一会儿,一拍巴掌说:“你说乔书记啊,臭小子我跟你讲,把书送到我手上的时候乔书记就跟我讲,先别烧,看看有没有有用的,留几本给孩子们。臭小子我跟你讲实话,我哪有那个文墨去看有没有用啊,我知道你们识文断字,都有用。前年乔书记回洪集还跟我讲,老陶啊,当年的那些孩子里面,出了一个作家,老陶你也有一份功劳呢。”
【注】杨子荣、座山雕是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的人物;郭建光、胡传魁是样板戏《沙家浜》中的人物。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回忆”中“看到”老街,再现作者儿时生活环境,“蛛丝马迹”一词,凸显了“回忆”的特点。
B.作者使用“站哨”“伏击战”“夜袭”等军事术语,在于强调偷出的图书对儿时的我们影响深刻。
C.文中逐一点出与叶集有关的六位文化人士的姓名,彰显当地丰厚文化底蕴,表现作者的自豪感。
D.三十年后,陶大伯与我的那段对话,揭秘了当年我们“偷书”成功的真相,他言语中充满骄傲。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叙述童年游戏、偷书过程和被抓挨打时,运用细节描写,使读者能够真切感受到特定时代的氛围。
B.文中重点写了两次偷书的情景,第一次详写进入柴房的过程,第二次强调发现“胜利成果”,行文富有变化。
C.作者善于运用反衬手法,以洪集老街过去物质生活的清贫苦难,反衬童年时代的无忧无虑,深化了作品主题。
D.文中“我的天啦”“臭小子”等语言运用,风格亲切自然,这些口语化的表达,表现出人物性格和情感。
8.徐贵祥在《老街书楼》创作谈中说:“我的老街不是一条街,我的书楼也不是一座楼。”结合作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9.作者在讲述特殊年代里孩子们的成长故事时,出现了成人的“我”和儿时的“我”两个讲述者,这样安排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2024·湖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材料二
子贡之出也,吾以为鲁可存也,而齐可无乱,吴可无灭。何也?田常之将篡也,惮高、国、鲍、晏,故使移兵伐鲁。为赐计者,莫若抵高、国、鲍、晏吊之,彼必愕而问焉,则对曰:“田常遣子之兵伐鲁,吾窃哀子之将亡也。”彼必诘其故,则对曰:“齐之有田氏,犹人之养虎也。子之于齐,犹肘股之于身也。田氏之欲肉齐久矣,然未敢逞志者,惧肘股之捍也。今子出伐鲁,肘股去矣,田氏孰惧哉?吾见身将磔裂,而肘股随之,所以吊也。”彼必惧而咨计于我,因教之曰:“子悉甲趋鲁,压境而止。吾请为子潜约鲁侯,以待田氏之变,帅其兵从子入讨之。”彼惧田氏之祸,其势不得不听。归以约鲁侯,鲁侯惧齐伐,其势亦不得不听。因使练兵搜乘以俟齐衅诛乱臣而定新主齐必德鲁数世之利也。
——节选自苏洵《权书·子贡》
材料三
《史记》曰:齐伐鲁,孔子闻之,曰:“鲁,坟墓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因行,说齐以伐吴,说吴以救鲁,复说越,复说晋,五国由是交兵。或强,或破,或乱,或霸,卒以存鲁。观其言,迹其事,与夫仪、秦、轸、代①无以异也。嗟乎,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以坟墓之国而欲全之,则齐、吴之人,岂无是心哉,奈何使之乱欤?吾所以知传者之妄,一也。于史考之,当是时,孔子、子贡为匹夫,非有卿相之位、万钟之禄也,何以忧患为哉?然则异于颜回之道矣,吾所以知其传者之妄,二也。坟墓之国,虽君子之所重,然岂有忧患而谋为不义哉?借使有忧患而为谋之义,则岂可以变诈之说亡人之国,而求自存哉?吾所以知其传者之妄,三也。子贡之行,虽不能尽当于道,然孔子之贤弟子也,固不宜至于此,矧②曰孔子使之也。
——节选自王安石《子贡论》
【注释】①仪、秦、轸、代:分别指战国时张仪、苏秦、陈轸、苏代。②矧:况且。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因使练兵A搜乘以俟B齐衅C诛乱臣D而定新主E齐必德F鲁G数世之利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吊,文中意思是安慰、慰问,与《陈情表》“形影相吊”中的“吊”意思不相同。
B.肉,解释为吞并,名词作动词,与《苏武传》“杖汉节牧羊”的“杖”用法相同。
C.其,作代词,指代子贡,与《烛之武退秦师》“吾其还也”中的“其”用法不同。
D.“然孔子之贤弟子也”与《登泰山记》“半山居雾若带然”的“然”用法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常想要篡权夺位,但忌惮高、国、鲍、晏的势力,因而让他们出兵讨伐鲁国。
B.鲁国危在旦夕,孔子希望众弟子能为国家挺身而出,引发了弟子们的积极响应。
C.苏洵认为,子贡只要游说齐国四家,不必借助齐国以外的势力,就可安齐保鲁。
D.王安石认为,为国解忧是“卿相”的职责,布衣子贡游说各国,不合“颜回之道”。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悉甲趋鲁,压境而止。
②坟墓之国,虽君子之所重,然岂有忧患而谋为不义哉?
14.针对《史记》记载的子贡游说四国之事,苏洵和王安石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2024·湖州模拟)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小题。
题李伯时《阳关图》二首(其一)
黄庭坚
断肠声里无形影,画出无声亦断肠。
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
观李伯时《阳关图》二首(其一)
谢薖
坐对丹青伤别离,泪和朝雨想频挥。
道边垂柳年年在,看尽行人长不归。
【注释】《阳关图》,北宋画家李公麟所画,为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意图。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诗首句对画面场景的想象性还原,在悲痛欲绝的歌声中,行者身影慢慢消失在远方。
B.谢诗首句写诗人观画时的感受,侧面烘托画作水平之高,“丹青”为借代,指代画作。
C.黄诗两个“断肠”,所指并不相同,前者指的是离人的心境,后者指的是作者的观感。
D.通读两首诗,据诗意可推知画中垂柳依依、离人出关以及草低现牛羊,观之如临其境。
16.两首诗都抒写了别离之情,三四句的写法及效果有何不同?
17.(2024·湖州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一生颠沛流离,他在《登高》中用“   ,   ”两句抒发了自己长期漂泊他乡、晚年多病的愁绪。
(2)严刑峻法并不能让人心怀仁德,心悦诚服,正如魏征所说:“   ,   。”这在当今也有启发意义。
(3)“蛟龙”“玉兔”“鸿蒙”“盘古”等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词语常出现于现代科技生活中,其中“蛟龙”(或“蛟”)也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   ,   ”。
(2024·湖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所有休闲方式中,读书最累,在静态中耗费脑力、情感和体能。可它最有意思,我们得以进入万花筒般的魔法世界。
看书时,唯一的活动就是挪移视线。人的视网膜可以看作是一个传感器,越往边缘去,传感效果越差。只有通过最中间一个叫作中央窝的地方,我们才能以视觉分辨。这个中央窝很小,只能容下八个字母。所以在阅读时,我们其实是从一个针孔似的小洞里窥探世界,管中窥豹,仅见一斑。(甲),才能目睹豹纹锦簇,身形斑斓。……
我喜欢临睡前的阅读。读到什么,易在墨色夜中得到拓印。我的梦、我半夜醒来的瞬间、我清晨起床后持续的恍惚里,都____着一些词语、诗句和句段……是残片。但一张剪纸比一张白纸更有创造性。
我平时阅读不规律,出差或旅游,倒是效率最高的时候。①大概因为在那种状态下,②使得时间的压迫感和流逝感都变得特别具体,③营造有效的催促,④让人产生一种紧迫感。出门在外,没有带够足够的书,比没有带足够的钱更丧失安全感。总有一两本书带在身上,哪怕来不及看,平添负担;但这额外的重量,恰如灵魂的镇纸,让人内心踏实。
我买书的速度远远大于阅读,以平息缺少阅读的焦虑。不过,也有人买书:满墙、精装、全套。他的目的,可能不是为了阅读,(乙)。对许多人来说,思考是负担而非快乐。啊,若有所思——他们只是要呈现这个姿态。若你追问,所思为何?什么也没有,里面是空的。他们摆出“若”的造型就够了。对他们来说,形式比内容重要,思比所思重要——买书只是日常生活里唯一能实现的行为艺术。
18.文中横线处,有人填写了“荡漾”,有人填写了“漂浮”,你觉得哪个更好?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下列两个句子,你认为哪句更适合放在第二段末尾的省略号处?请简要说明理由。
第一句:每一个文字都是秘密的孔隙,让我们得以突破闭锁,看到众生和天下。
第二句:让我们得以突破闭锁、看到众生和天下的文字是秘密的孔隙。
22.文中第五段画波浪线的“啊”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3.(2024·湖州模拟)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人们普遍感觉压力增大。提升自身能力是否为缓解压力的好方法?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A
3.D
4.①粉丝们开展的追星实践活动目标明确、分工清晰、组织严密;②粉丝组织的追星实践活动很有可能是被资本理性操控、包装和算计的,并非出于粉丝的理性。
5.①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加大榜样人物信息供给以及与青少年的互动,让更多人充分了解榜样人物;②创新宣传举措,拉近榜样人物与青少年的情感距离;③发挥青少年情感正向功能,打通榜样宣传的壁垒,引导青少年更多关注榜样人物。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社会时事现象类;论证的分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推断能力,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或观点,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题人依据文本所做的“推断”性表述,大多以前提与结论的方式组合,构成一个简单复句,形成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需要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正确地作出正误判断。注意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3)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4)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型多种多样,有直接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显性内容,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标题、论点或分论点、结论性句子等。
(5)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虽然答题主要限定在材料中,但是适度的拓展发散有时还是必要的:①注意内引外联。利用命题人在题干中提供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等信息,以文为本,筛选辨析,联系现实社会,特别是现实中的热点,调动知识储备,探寻创作背景,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②注意扩大储备。有的试题要求联系生活或社会,考生可能无法单纯从材料中选择信息组合答案,这时就需要平时有较多的相关资料的积累。
1.B项“粉丝的追星行动都被赋予了只有圈内人才能理解的名称,具有加密属性”理解错误,“都”过于绝对,“具有加密属性”的是名称而不是追星行动。
故答案为:B。
2.A项“在电视媒介时代,粉丝间无法亲密互动”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数字时代的偶像是真实存在的,而且互联网比电视在关系建立上更具有优势,因此粉丝对偶像的情感依赖往往也更为强烈,关系也更为稳定持久。一方面粉丝通过互联网可以全方位地了解偶像,可以近距离、随时随地欣赏偶像,无疑这种私人性、高频率、近距离的媒介使用行为有利于增进其对偶像的情感”,并没有说在电视媒介时代,粉丝间无法亲密互动。
故答案为:A。
3.D项“为了说明饭圈文化中情感泛滥、越界、商品化等异化现象难以避免”说法错误,由材料二原文“正如美国社会学家乔纳森·特纳在其《情感社会学》中所言,‘情感在所有的层面上,从面对面的人际交往到构成现代社会的大规模的组织系统,都是推动社会现实的关键力量’。情感具有疏导个人情绪、凝聚集体力量和营造社会和谐的正向功能,因此我们对饭圈文化的情感不能一味否定”可知,作者引用《情感社会学》中的话是为了说明饭圈文化中情感正向的推动力量。
故答案为:D。
4.本题作答注意筛选文本整合分析:
①由材料一“而在组织结构方面,粉丝们还能够借助‘理性化’的层级组织来协调集体性的追星实践。一旦认定了对某位偶像予以支持的情感目标,如何更有效地聚集资源则成为一个技术问题。‘饭圈’的事实表明,虽然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粉丝群体有能力利用数字技术以建立目标明确、分工清晰的严密集体组织”可知,“理性化”一词可理解为粉丝们开展的追星实践活动目标明确、分工清晰、组织严密。
②由材料二“在偶像产业中,情感不可避免地成为被资本理性操控、包装和算计的虚假情感和增值工具,其结果必然导致人类真实情感的异化。同时,饭圈场域内形成的这种新型情感也难免会作为一种惯习迁移到其他领域,形成饭圈思维和行为的泛化”可知,“理性化”一词可理解为粉丝组织的追星实践活动很有可能是被资本理性操控、包装和算计的,并非出于粉丝的理性。
故答案为:
①粉丝们开展的追星实践活动目标明确、分工清晰、组织严密;②粉丝组织的追星实践活动很有可能是被资本理性操控、包装和算计的,并非出于粉丝的理性。
5.①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数字技术在粉丝文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能够缩短情感距离,增强互动。因此,建议充分利用数字技术,通过多种平台增加榜样人物的信息供给,增强与青少年的互动,让青少年更全面地了解榜样人物。
②材料一提到粉丝通过特定的身份标签和组织结构增强凝聚力,这启示我们可以创新宣传举措,设计青少年易于接受的方式,拉近他们与榜样人物的情感距离。
③材料二指出情感具有凝聚集体力量的正向功能,因此应引导青少年发挥这种正向功能,打破宣传壁垒,激发他们对榜样人物的关注和认同,避免情感异化和行为失范。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发挥榜样人物在青少年中的引导作用。
故答案为:
①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加大榜样人物信息供给以及与青少年的互动,让更多人充分了解榜样人物;②创新宣传举措,拉近榜样人物与青少年的情感距离;③发挥青少年情感正向功能,打通榜样宣传的壁垒,引导青少年更多关注榜样人物。
【答案】6.B
7.C
8.老街浸润了作者承载童年回忆和故土深情的地方;②书楼是他探索世界、启迪智慧的窗口。(意思相近即可)
9.①以成人的“我”讲述故事,富有深沉的怀旧意味,写出了童年经历的价值和意义;②以童年的“我”讲述成长经历,富有童真童趣,更加真实真切;③讲述者的变化,使回忆与现实交织,叙事与情感相融,主题得以丰富和深化。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赏析文本的内涵;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散文;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对散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本题综合性强,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既有对线索主旨结构的探究,也有对语言特色的分析,还有选材及人物的分析理解,这需要多方面去鉴赏小说。
(3)本题考查句子表达的情感分析能力。有些句子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直接而明显,而有些句子在叙述、描写、抒情中表达了人物某些很强烈的思想感情,就显得比较含蓄、隐晦,需深入进去才能体会出句子表达的感情。①结合上下文,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②以句中的关键词语为突破点,进行体会;③联系时代背景进行思考、推敲;④结合作者写作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4)本题考查散文的构思特色的鉴赏能力。评价散文的构思特点,实际上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①概括文章的层意;②分析文章的构思特点;③评价文章的构思特点。在解答问题之前,首先应该明白“结构服从于主题”,或“结构是为主题服务”的道理。所以通过阅读文本,应该先明确主题,然后再从选材、组材角度来辨析、评价构思特点。
6.B项“在于强调偷出的图书对儿时的我们影响深刻”理解错误。文中使用这些军事术语,主要是为了表现作者和小伙伴们在童年时期的游戏和冒险经历,展现他们的童年趣事和成长经历。
故答案为:B。
7.C.“作者善于运用反衬手法”赏析错误,文章并没有通过反衬手法来表现洪集老街的物质生活清贫,而是通过描写童年游戏和偷书的经历,展现了那个时代孩子们的快乐和成长。
故答案为:C。
8.本题作答首先注意这句话表明作者笔下的“老街”和“书楼”不仅仅是具体的地理和建筑概念,而是象征着一种文化记忆和精神启蒙。
①从作者的经历来看,老街承载着他童年时期的欢乐时光与难忘经历。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与小伙伴们在老街玩耍、在书楼找书的过程充满了乐趣,这些记忆经过岁月的沉淀,成为了他心中无法磨灭的温暖印记,代表着他对童年纯真岁月的怀念与眷恋。
②书楼则代表了文化启蒙和精神财富,在作品中,书楼是孩子们的精神乐园和成长摇篮。孩子们在书楼阅读,不仅满足了求知欲,更培养了他们的理想、陶冶了情操、锤炼了品德,为他们今后的人生之路奠定了精神基础。
故答案为:
①老街浸润了作者承载童年回忆和故土深情的地方;②书楼是他探索世界、启迪智慧的窗口。(意思相近即可)
9.本题注意结合相关文本梳理整合分析:
①成人的“我”以一种怀旧且深沉的情感回忆老街书楼的往事,在回忆中对那段特殊年代的经历进行反思,挖掘出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成长意义,在叙述过程中,成人的“我”常常会流露出对童年纯真岁月的怀念和对老街书楼所代表的精神家园的眷恋之情。
②以孩子纯真的视角和质朴的语言讲述故事,生动地展现了特殊年代孩子们在老街书楼中的生活点滴,充满了童真童趣。如孩子们在书楼中寻找书籍的好奇与兴奋,在老街玩耍的无忧无虑等,让读者感受到那个时代孩子们独特的快乐。
③成人的“我”和儿时的“我”两个讲述者,这种安排使得叙述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成人的“我”提供了对童年经历的反思和总结,增加了故事的深度和厚度,而儿时的“我”则通过生动的细节和童趣的视角,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和共鸣,丰富文章的主题。
故答案为:
①以成人的“我”讲述故事,富有深沉的怀旧意味,写出了童年经历的价值和意义;②以童年的“我”讲述成长经历,富有童真童趣,更加真实真切;③讲述者的变化,使回忆与现实交织,叙事与情感相融,主题得以丰富和深化。
【答案】10.CEG
11.A
12.C
13.①你们可以把军队全部开向鲁国,迫近边境就停下来。
②自己祖宗坟墓所在的国家,虽然是君子所看重的,但是怎么可以有了忧患就做不义的事呢?
14.苏洵:侧重于论述子贡出使四国的必要性,认为子贡只要出使齐国,游说四家,便可保全鲁国;王安石:侧重于质疑《史记》记载的真实性,认为子贡所为与儒家一贯的主张相违背。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本题同时考查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运用能力。文言虚词意义用法的判断要求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分常见用法意义,其次重点分析该虚词所在具体语境、前后搭配,最后综合分析其意义和用法。
(3)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5)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答案。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田常想要在齐国叛乱,却害怕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的势力,所以想转移他们的军队去攻打鲁国。孔子听说这件事,对门下弟子们说:“鲁国,是祖宗坟墓所在的地方,是我们出生的国家,我们的祖国危险到这种地步,诸位为什么不挺身而出呢?”子路请求前去,孔子制止了他。子张、子石请求前去救鲁,孔子也不答应。子贡请求前去救鲁,孔子答应他。
材料二
子贡的那次出使,我认为既可使鲁国保存,又可使齐国不发生内乱,也可使吴国不至于灭亡。为什么?当时田常准备篡夺,害怕高氏、国氏、鲍氏、晏氏,所以派他们带领各自的军队讨伐鲁国。替子贡出个计策,子贡不如到高氏、国氏、鲍氏、晏氏那里表示哀悼,他们一定会感到惊讶并问为什么。那就回答说:“田常派你们的军队来攻打鲁国,我私下哀悼你们将要灭亡。”他们一定追问原因,那就回答说:“齐国有田氏,就像有人养只恶虎一般。你们对于齐国,就好像人的四肢对于身体一样重要。田氏想要吞掉齐国很长时间了,然而不敢实现他的野心原因,就是惧怕你们强有力的捍卫。现在你们出来攻打鲁国,齐国的身体丢失了四肢,田氏还有什么可惧怕的呢?我看齐国的身体将要被割裂,四肢也要随着死亡,所以表示哀悼。”他们一定惊惧并向我们咨询对策,这时子贡乘机教导他们说:“你们可以把军队全部开向鲁国,迫近边境就停下来。请允许我替你们秘密地去商约鲁侯,来等待田氏叛乱,让鲁君率领他的军队跟着你们一起到齐国去讨伐田氏。”他们惧怕田氏加害他们,势必不能不听。子贡返回就商约鲁侯,鲁君害怕齐军讨伐,势必也不能不听从子贡的计划。因而让鲁国训练士兵、检阅车马来等齐国发生内乱,诛杀乱臣并安定新齐王。齐国一定会感激鲁国,这对鲁国以后几代人都是有利的事。
材料三
《史记》中记载说:齐国攻打鲁国,孔子听说了,说:“鲁国,是祖宗坟墓所在的地方。国家危急到这个地步,你们几位为什么不出去想办法挽救呢?”子贡于是出发,游说齐国攻打吴国,游说吴国救援鲁国,又游说越国,游说晋国,五国因此刀兵相见。有的强大了,有的亡国了,有的混乱了,有的称霸了,终于保全了鲁国。看他说的话,考察他做的事,和张仪、苏秦、陈轸、苏代,没什么两样。唉,孔子说:“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我因为鲁国是祖宗坟墓所在的地方而想去保全它,那么齐国、吴国的人,难道就不想有保全自己的国家的想法吗?为什么使他们的国家混乱呢?这就是我认为古书所载虚妄不实的第一个原因。根据史实来推究,孔子、子贡当时是平民,没有卿相的地位,没有很高的俸禄,他们为什么要忧患呢?这与颜回的立身处世之道不一致了。这是我认为古书所载不真实的第二个原因。自己祖宗坟墓所在的国家,虽然是君子所看重的,但是怎么可以有了忧患就做不义的事呢?如果有了忧患也要做符合道义的事,那么怎么可以用机变巧诈的说辞使人的国家灭亡来保全自己呢?这是我认为古书所载虚妄不实的第三个原因。子贡的行为虽然不能完全符合道义,但他毕竟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本来不应该到这个地步,何况说是孔子让他去的呢。
10.本题断句注意结合句子语法结构特点进行:首先看 “因使练兵搜乘以俟齐衅”中“使”作谓语,“练兵搜乘”是并列短语,“俟齐衅”是动宾短语,“练兵搜乘以俟齐衅”作“使”的宾语,所以在C处断开。
再看“诛乱臣而定新主”中“而”是连词,表顺承关系,所以在E处断开。
最后注意“齐必德鲁”中“齐”作主语,“德”作谓语,“鲁”作宾语,结构完整,所以在G处断开。
句意:因而让鲁国训练士兵、检阅车马来等齐国发生内乱,诛杀乱臣并安定新齐王。齐国一定会感激鲁国,这对鲁国以后几代人都是有利的事。
故答案为:CEG。
11.A. 错误。意思相同。吊:安慰、慰问。句意:不如到高氏、国氏、鲍氏、晏氏那里表示哀悼。/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问。
B.正确。肉:吞并,名词作动词。/杖:拄着,名词作动词。句意:田氏想要吞掉齐国很长时间了。/拄着汉朝的旄节放羊。
C.正确。第一个其:代词,指代子贡。第二个其: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句意:看他说的话。/我们还是回去吧。
D.正确。第一个然:表转折关系,然而,但是。第二个然: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的样子。句意:但他毕竟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就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
故答案为:A。
12.C项“不必借助齐国以外的势力”概述错误。根据原文“吾请为子潜约鲁侯,以待田氏之变,帅其兵从子入讨之”,可知需要鲁国的配合才能安齐保鲁。
故答案为:C。
13.本题注意关键字词和特殊句式的准确理解和翻译:①“悉”,全部;“甲”,军队;“趋”,奔赴,趋向;“压”迫近。
②“虽”,虽然;“然”,但是;“为”,做。
故答案为:
①你们可以把军队全部开向鲁国,迫近边境就停下来。
②自己祖宗坟墓所在的国家,虽然是君子所看重的,但是怎么可以有了忧患就做不义的事呢?
14.①由“子贡之出也,吾以为鲁可存也,而齐可无乱,吴可无灭”,可知苏轼认为子贡四国,既可使鲁国保存,又可使齐国不发生内乱,也可使吴国不至于灭亡,论述子贡出使四国的必要性。
②由“吾所以知传者之妄,一也” “吾所以知其传者之妄,二也” “吾所以知其传者之妄,三也”,可知王安石从发动不义战争违背孔子教海、忧君之忧与颜回的立身处世之道不一致、用奸诈说辞使他国灭亡三个角度质疑《史记》记载的真实性,认为子贡所为与儒家一贯的主张相违背。
故答案为:
苏洵:侧重于论述子贡出使四国的必要性,认为子贡只要出使齐国,游说四家,便可保全鲁国;
王安石:侧重于质疑《史记》记载的真实性,认为子贡所为与儒家一贯的主张相违背。
【答案】15.D
16.黄诗从“离别”的角度来写,想象游子西出阳关之后所见的塞外之景,渲染了离别之悲。谢诗从“盼归”的角度写,由道边垂柳年年等待离人归来,表达了盼归而不得之怨。(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常见的表现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点面结合、虚实结合、对比、衬托、象征、用典、想象、联想以及人称的变化等等,分析表现手法要注意作者思想情感的多样性和变化性,对不同的情感,作者往往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分析时要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
15.D项“草低现牛羊,观之如临其境”赏析错误,牛羊是作者的想象之景,并非画中内容。
故答案为:D。
16.(1)黄诗:诗人在观看《阳关图》时,思绪随着离人的行程延伸,想象着游子西出阳关之后,在那更遥远的西路将会见到的塞外景象,将画面从眼前的离别场景延伸到了离人未来的路途之中,想象离人即将面对的是如此荒凉、陌生的塞外环境,凸显出离别后旅途的艰辛与孤寂,渲染了离别的悲苦,强化了诗歌的离别主题。
(2)谢诗:诗人将目光聚焦在道边的垂柳上,赋予垂柳以人的情感和视角,让它成为盼归的见证者,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其具有了盼归的情感和等待的行为,通过垂柳的“看尽”来表现时间的漫长和盼归的无果,象征着亲人们在家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盼望离人归来却总是失望的哀怨情绪,深化了诗歌盼归的主题情感。
故答案为:
黄诗从“离别”的角度来写,想象游子西出阳关之后所见的塞外之景,渲染了离别之悲。谢诗从“盼归”的角度写,由道边垂柳年年等待离人归来,表达了盼归而不得之怨。(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7.【答案】(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3)示例: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作客”“神妪”“幽壑”“潜蛟”“嫠”。
故答案为: (1)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2)终苟免而不怀仁 貌恭而不心服 (3)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
【答案】18.“荡漾”一词好。“荡漾”形容水面起伏波动的美感,表达阅读后的飘忽不定给“我”留下的美好印象,并与前文的“恍惚”相呼应;而“漂浮”指浮在水面上,没有动态的美感。
19.甲:只有连续窥探
乙:而是怕别人发现他不阅读
20.②缺少主语,去掉“使得”③将“营造”改成“形成”
21.第一句更合适。①第一句将“每一个文字”置于句首,更能突出阅读的价值。
②第一句与前文衔接更恰当,“秘密的孔隙”照应“一个针孔似的小洞”,“突破闭锁,看到众生和天下”讲的是“窥探”的结果,照应前文“窥探世界”“目睹豹纹锦簇,身形斑斓”。第二句内容顺序改变,与前文衔接不当。
22.①“啊”字突兀出现,可以引发读者关注和思考;②突出了作者语气和情感的起伏;③带有调侃、讽刺意味。
【知识点】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句子的衔接;语句补写;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1)本题综合考查词语运用效果分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先分析用词的精妙之处,进而对应着分析表达效果,可从内容、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除了答个别的,要答出对整个句子的效果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2)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3)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见语病辨析及修改能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4)本题考查省略号的用法。省略号的作用主要有:①表示内容或引文的省略; ②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 ③表示列举的省略; ④表示说话迟疑; ⑤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⑥表示语言的中断; ⑦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5)本题综合考查语言文字表达与运用效果分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先分析原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句式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精妙的用词等等,进而对应着分析表达效果,可从内容、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18.“荡漾”,水波等高低起伏。漂浮:在液体的表面移动或停留。
“荡漾”富有动态美感,体现一种轻盈、飘忽的状态,能够传达出阅读后留下的词语、诗句和句段在“我”的梦境和意识中轻柔而美好的印象。而“漂浮”则更强调静态的悬浮状态,缺乏“荡漾”所带来的那种生动和灵动的感觉,无法充分表达出阅读后那种轻盈而富有变化的感受。因此不如“荡漾”贴切。
故答案为:
“荡漾”一词好。“荡漾”形容水面起伏波动的美感,表达阅读后的飘忽不定给“我”留下的美好印象,并与前文的“恍惚”相呼应;而“漂浮”指浮在水面上,没有动态的美感。
19.甲处,前文提到“管中窥豹,仅见一斑”,因此想要“目睹豹纹锦簇,身形斑斓”,就需要通过不断努力。所以可填“只有连续窥探”一类的句子。
乙处,前结合前文“以平息缺少阅读的焦虑”“他的目的,可能不是为了阅读”、以及下文的“对许多人来说,思考是负担而非快乐”“他们只是要呈现这个姿态”可知,乙处的内容是表达有人买书是为了掩饰不阅读的事实。所以可填“而是怕别人发现他不阅读”一类的句子。
故答案为:
甲:只有连续窥探
乙:而是怕别人发现他不阅读
20.②“使得时间的压迫感和流逝感都变得特别具体”缺主语,可去掉“使得”,让“时间的压迫感和流逝感”做主语。
③“营造……催促”动宾搭配不当,可将“营造”改成“形成”。
故答案为:
②缺少主语,去掉“使得”③将“营造”改成“形成”
21.本题作答注意要首先明确第一句更合适。再分析原因:
①“文字”是阅读的重要内容和媒介,第一句将“每一个文字”置于句首,更能突出阅读的价值。
②“秘密的孔隙”与前文提到的“一个针孔似的小洞”形成了直接的呼应,强调了阅读时通过文字窥探世界的过程。其次,“突破闭锁,看到众生和天下”描述了通过阅读所能达到的结果,这与前文“窥探世界”“目睹豹纹锦簇,身形斑斓”所表达的意境一致,进一步深化了阅读带来的广阔视野和丰富体验。通过这样的衔接,整段文字的逻辑更加严密,意境更加完整。
③第二句将“让我们得以突破闭锁、看到众生和天下的文字是秘密的孔隙”中的“文字”放在句子的后半部分,使得句子的重心偏移,削弱了“文字”在句子中的重要性。而前文强调的是通过“一个针孔似的小洞”来“窥探世界”,因此,句子结构的改变使得与前文的衔接不够紧密,无法很好地承接“窥探”的主题。
故答案为:第一句更合适。
①第一句将“每一个文字”置于句首,更能突出阅读的价值。
②第一句与前文衔接更恰当,“秘密的孔隙”照应“一个针孔似的小洞”,“突破闭锁,看到众生和天下”讲的是“窥探”的结果,照应前文“窥探世界”“目睹豹纹锦簇,身形斑斓”。
③第二句内容顺序改变,与前文衔接不当。
22.本题作答可以从下面三个角度展开分析:
①“啊”字的使用在文中显得突兀,能够有效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其停下来思考作者在此处想要表达的情感或观点。这种突然的语气变化可以打破读者的阅读惯性,促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内涵。
②“啊”字在语气上表现出一种情感的波动,可能是感叹、惊讶或无奈,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
③结合上下文来看,这个“啊”字带有一定的调侃和讽刺意味,尤其是在描述那些买书却不阅读的人时,表现出一种对形式重于内容的批判态度。
故答案为:
①“啊”字突兀出现,可以引发读者关注和思考;②突出了作者语气和情感的起伏;③带有调侃、讽刺意味。
23.【答案】攀登人生之峰
青春是一座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引人向往。然而,攀登的过程注定充满挑战,压力也如影随形。面对着学业的重担、竞争的激烈、未来的迷茫,我们该如何才能登上顶峰,俯瞰壮丽的人生图景?我认为,提升自身能力,就是锻造一把锋利的登山镐,助我们在攀登人生之峰时,披荆斩棘,无所畏惧。
学习能力是攀登路上的基础装备。正如登山者需要掌握攀岩技巧、辨识方向,我们也要不断精进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率。掌握高效的笔记技巧,如同将沿途的风景和经验记录下来,便于日后回顾总结;培养批判性思维,如同分析地形地貌,选择最佳的攀登路线;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如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激励我们不断向上攀登。拥有了强大的学习能力,我们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养分,为攀登人生之峰奠定坚实的基础。
人际交往能力是攀登路上的安全绳索。在攀登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困难险阻,这时,来自同伴的鼓励和帮助就显得尤为重要。锻炼良好的沟通能力,如同在攀登中及时传递信息,确保团队协作;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如同在遇到分歧时,寻求共同目标,避免冲突;真诚待人,建立互信,如同在彼此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携手共进。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为我们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让我们在攀登的旅途中不再孤单。
自我管理能力是攀登路上的指南针。面对错综复杂的攀登路线,我们需要明确目标,合理规划时间,才能最终抵达顶峰。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如同规划攀登路线,明确每个阶段的目标;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如同在遇到挫折时,调整呼吸,克服恐惧;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如同在精疲力尽时,依然咬牙坚持,向着顶峰迈进。强大的自我管理能力,能让我们在面对各种挑战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判断,最终登上理想之巅。
当然,仅有锋利的登山镐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具备坚韧不拔的毅力、勇攀高峰的决心和永不言弃的精神。正如那些成功登顶珠峰的勇士,他们不仅拥有过硬的攀登技能,更重要的是拥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青春的画卷徐徐展开,让我们握紧手中的登山镐——提升自身能力,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去攀登人生的每一座高峰,最终领略无限风光!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二元关系型材料作文。首先注意材料呈现了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压力问题,并引出了“提升自身能力是否为缓解压力的好方法”这一核心议题。材料首先点明社会背景: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导致压力普遍增大。这部分并非写作重点,而是引出问题的背景。核心在于第二句,它以问句的形式引导考生思考提升自身能力与缓解压力之间的关系,探讨提升自身能力在缓解压力中的作用以及局限性。这就要求考生不能简单地给出肯定或否定答案,而需要辩证地分析,全面地看待这个问题。
本次作文材料的关键词:“压力”与“能力”是讨论的中心,需要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升自身能力”是应对压力的一个可能方法,需要思考能力提升的具体内容和途径;“缓解”是指减轻或消除压力,需要思考除了提升能力之外,还有哪些其他有效的方法。就材料而言,文章可以探讨能力提升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分析其局限性,并提出其他缓解压力的方法;也可以探讨如何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并结合提升能力,最终实现个人成长。
具体写作时,文章可以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压力问题为切入点,引出“提升自身能力是否为缓解压力的好方法”这一议题。在论述过程中,首先可以简要描述快节奏生活带来的压力,为讨论奠定基础。接下来,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正面论述能力提升对缓解压力的积极作用,例如增强自信(如克服学习生活中难题的事例)、提高效率(时间管理理论)从而减少焦虑等。然后,运用对比论证,探讨能力提升的局限性,例如,以能力极强却深陷焦虑的名人为例,指出期望过高、心态失衡、价值观偏差等因素依然会导致压力,即使能力提升了也未必能缓解压力。进一步综合正反论点,并结合比喻论证(将压力比作弹簧),提出更全面的缓解压力方案:调整期望、保持积极心态、平衡工作与生活等。文章结尾部分,强调提升自身能力的重要性,并呼吁关注其他缓解压力的途径,形成完整论证。
参考立意:
①能力提升是缓解压力的基石。
②提升能力,积极应对压力。
③缓解压力,能力之外还需更多。
④能力与心态,构筑抗压壁垒。
【点评】本题为二元关系型材料作文,所谓二元关系型作文,就是由两个词语或短语组合而成的一种作文形式,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必须兼顾文题构成的各个要素,清楚地点明其间关系。常见的关系有并列、对立、从属、因果和递进等,而这些关系中,都包含辩证的、矛盾的关系。二元关系是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可以是先后关系,共存关系,因果关系等。他们不可分割的两面,在分析时不能只谈一面,而忽略另一面。因此在确定结构时,必须以其中的一面或两面为重点,兼顾另一面。
1 / 1浙江省湖州、丽水、衢州三地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1月一模试卷
(2024·湖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饭圈,粉丝圈子的简称。“粉丝”一词的英文单词为“fans”,其中的fan音译为“饭”,粉丝群体组成的圈子就叫“饭圈”。
“饭圈”共同体的形成离不开粉丝之间的情感团结环节。情感团结指的是具有相似品味偏好的行动者基于情感而彼此连接在一起的状态。其中的参与者将由此体验到积极的情感能量、集体性的身份认同、联系个人与集体的符号以及维护集体符号的道德正义感等。在数字时代,数字技术不仅带来了更多的信息供给,也重塑了人们彼此交换信息、产生互动的方式。在数字平台中,人们往往倾向于接纳与自身观念更为相近的信息或与自身品味相似的成员;部分智能算法也倾向于为用户推荐同质化的信息资源,从而加剧了其互动连接过程的选择性。由于数字技术在传播过程中的这种选择性,粉丝彼此之间的情感距离同样前所未有地缩短了,更具选择性的粉丝聚集效应也因此产生。钟爱相同偶像的粉丝们不仅可以线下相会,也可以在线上时刻联络,完成共同的任务,并分享共同的快乐。这样的连接过程既使得其中的个体找到了心灵归属,也为共同体的组建提供了正当性基础。
在粉丝聚集并形成集体身份认同的基础上,其共同体还将探索出各种规范性策略,包括特定的身份标签与组织结构等,以实现共同认可的追星目标。同样地,由于数字技术的选择性,特定的策略一旦为粉丝情感所接纳,就能得到精准的传播,从而加强粉丝彼此之间的情感团结。
具体而言,在身份标签方面,粉丝群体所建构的标签主要用于自我呈现、分享信息和组织行动。例如,不同偶像的粉丝有着各自专属的身份名称,如易烊千玺的粉丝自称“千纸鹤”、迪丽热巴的粉丝自称“爱丽丝”等。另外,不同的追星行动也可能被赋予只有圈内人才能理解的名称,如给自己的偶像手绘图画被称作“绘饭”,为自己的偶像设立集资数额叫“插旗”,而达到了特定的目标金额则叫“拔旗”等。不难发现,粉丝们通过在数字平台中传播这些具有加密属性的标签,既实现了对潜在圈内伙伴的精准识别,又增加了其共同体的独特性与凝聚力。
而在组织结构方面,粉丝们还能够借助“理性化”的层级组织来协调集体性的追星实践。一旦认定了对某位偶像予以支持的情感目标,如何更有效地聚集资源则成为一个技术问题。“饭圈”的事实表明,虽然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粉丝群体有能力利用数字技术以建立目标明确、分工清晰的严密集体组织。如已有研究发现,“饭圈”存在着同心圆式的权力结构:位于中心位置的“大粉”掌握着更多话语权力和资源动员能力,次核心位置集聚着各种功能性粉丝,而普通粉丝只能处于“饭圈”的边缘性位置。也有部分研究进一步探讨了“饭圈”中的制度性分工,发现其中的“后援会”组织可以根据现实需要而灵活细分成美工组、文案组、数据组、财务组等。
——摘编自许弘智、靳天宇《数字时代的情感共同体:“粉丝”是如何集结成为“饭圈”?》
材料二:
饭圈文化中的情感是偶像产业和媒介技术以及饭圈组织合力下催生的新情感类型,具有很强的工具属性。粉丝对偶像的喜爱不乏个人的情感需要和自我投射,但是这种情感更多地是被产业环境尤其是资本唤起、组织和生产出来的,在个体和资本的结构性关系中,粉丝无疑是相对弱势的。美国学者梅斯特罗维奇提出了“后情感社会”理论,他打破了情感和理智的二元对立,认为在消费社会中情感成为一种被理性设计的类情感,一种背离了人类本真性、具有虚假性和被操控性的情感替代品,情感成为了一种新的权力和作用形式。可以说,在偶像产业中,情感不可避免地成为被资本理性操控、包装和算计的虚假情感和增值工具,其结果必然导致人类真实情感的异化。同时,饭圈场域内形成的这种新型情感也难免会作为一种惯习迁移到其他领域,形成饭圈思维和行为的泛化。
美国媒介学者霍顿和沃尔在研究电视观众时提出“准社会关系”一词,他们发现,观众对其喜爱的媒介人物产生了情感依赖,进而形成类似现实中朋友或恋人间的亲密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又是单向的建立在想象基础上的,所以称之为准社会关系。与电视上的媒介人物不同,数字时代的偶像是真实存在的,而且互联网比电视在关系建立上更具有优势,因此粉丝对偶像的情感依赖往往也更为强烈,关系也更为稳定持久。一方面粉丝通过互联网可以全方位地了解偶像,可以近距离、随时随地欣赏偶像,无疑这种私人性、高频率、近距离的媒介使用行为有利于增进其对偶像的情感。另一方面,粉丝支持偶像的高卷入度的持续参与性行为也更容易培养情感粘性和强度。但是,粉丝对偶像的情感本身又是单向、虚拟和想象性的,双方缺乏现实生活中真实情感所需要的交流互动和回报。因此,粉丝对偶像的情感依赖和投入越大,就越容易要求回报和付诸现实,因此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情感异化和行为失范。
20世纪70年代以来情感对个体和社会的深刻作用被日益重视。正如美国社会学家乔纳森·特纳在其《情感社会学》中所言,“情感在所有的层面上,从面对面的人际交往到构成现代社会的大规模的组织系统,都是推动社会现实的关键力量”。情感具有疏导个人情绪、凝聚集体力量和营造社会和谐的正向功能,因此我们对饭圈文化的情感不能一味否定。但是如前所述,粉丝的情感实践较为复杂,在资本、媒介技术以及粉丝组织的裹挟下,情感泛滥、越界和商品化等异化现象也难以避免。粉丝情感是伴随偶像产业出现而野蛮生长的新情感,需要经过一个逐渐规范化、制度化的情感治理过程,使其符合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
——摘编自刘胜枝《饭圈文化中失范行为的表征与治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情感团结是形成“饭圈”共同体不可或缺的环节,数字技术具有的选择性有助于情感团结。
B.粉丝的追星行动都被赋予了只有圈内人才能理解的名称,具有加密属性,能增加凝聚力。
C.“饭圈”文化中的情感具有工具属性,一些看似自由、自愿的行为其实可能受资本的操控。
D.如果粉丝对偶像的情感依赖和投入程度不断增加,最终必然会导致情感异化和行为失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数字时代,粉丝可以随时联络,共享快乐,而在电视媒介时代,粉丝间无法亲密互动。
B.“饭圈”存在着同心圆式的权力结构,同一偶像的粉丝在圈内不一定拥有同等的地位。
C.为支持心爱的手机品牌,疯狂追买新款甚至不惜诋毁其他品牌,属于泛化的饭圈行为。
D.从实践层面对粉丝情感进行治理,需各方协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不能一蹴而就。
3.针对材料与观点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列举“千纸鹤”“拔旗”等专属名称说明了粉丝所构建的身份标签具有自我呈现、组织行动等方面作用。
B.“后情感社会”理论是为诠释偶像产业中的情感被资本控制并为其服务,并由此导致真实情感异化的现象。
C.“准社会关系”理论主要是用来阐释粉丝对偶像的情感具有依赖性、亲密性、单向性、想象性等特点。
D.作者引用《情感社会学》中的话是为了说明饭圈文化中情感泛滥、越界、商品化等异化现象难以避免。
4.材料一中“理性化”一词加有引号,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该词在文中意义的理解。
5.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为了使榜样人物在青少年中产生更好的引导作用,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建议。
【答案】1.B
2.A
3.D
4.①粉丝们开展的追星实践活动目标明确、分工清晰、组织严密;②粉丝组织的追星实践活动很有可能是被资本理性操控、包装和算计的,并非出于粉丝的理性。
5.①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加大榜样人物信息供给以及与青少年的互动,让更多人充分了解榜样人物;②创新宣传举措,拉近榜样人物与青少年的情感距离;③发挥青少年情感正向功能,打通榜样宣传的壁垒,引导青少年更多关注榜样人物。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社会时事现象类;论证的分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推断能力,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或观点,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题人依据文本所做的“推断”性表述,大多以前提与结论的方式组合,构成一个简单复句,形成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需要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正确地作出正误判断。注意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3)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4)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型多种多样,有直接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显性内容,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标题、论点或分论点、结论性句子等。
(5)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虽然答题主要限定在材料中,但是适度的拓展发散有时还是必要的:①注意内引外联。利用命题人在题干中提供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等信息,以文为本,筛选辨析,联系现实社会,特别是现实中的热点,调动知识储备,探寻创作背景,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②注意扩大储备。有的试题要求联系生活或社会,考生可能无法单纯从材料中选择信息组合答案,这时就需要平时有较多的相关资料的积累。
1.B项“粉丝的追星行动都被赋予了只有圈内人才能理解的名称,具有加密属性”理解错误,“都”过于绝对,“具有加密属性”的是名称而不是追星行动。
故答案为:B。
2.A项“在电视媒介时代,粉丝间无法亲密互动”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数字时代的偶像是真实存在的,而且互联网比电视在关系建立上更具有优势,因此粉丝对偶像的情感依赖往往也更为强烈,关系也更为稳定持久。一方面粉丝通过互联网可以全方位地了解偶像,可以近距离、随时随地欣赏偶像,无疑这种私人性、高频率、近距离的媒介使用行为有利于增进其对偶像的情感”,并没有说在电视媒介时代,粉丝间无法亲密互动。
故答案为:A。
3.D项“为了说明饭圈文化中情感泛滥、越界、商品化等异化现象难以避免”说法错误,由材料二原文“正如美国社会学家乔纳森·特纳在其《情感社会学》中所言,‘情感在所有的层面上,从面对面的人际交往到构成现代社会的大规模的组织系统,都是推动社会现实的关键力量’。情感具有疏导个人情绪、凝聚集体力量和营造社会和谐的正向功能,因此我们对饭圈文化的情感不能一味否定”可知,作者引用《情感社会学》中的话是为了说明饭圈文化中情感正向的推动力量。
故答案为:D。
4.本题作答注意筛选文本整合分析:
①由材料一“而在组织结构方面,粉丝们还能够借助‘理性化’的层级组织来协调集体性的追星实践。一旦认定了对某位偶像予以支持的情感目标,如何更有效地聚集资源则成为一个技术问题。‘饭圈’的事实表明,虽然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粉丝群体有能力利用数字技术以建立目标明确、分工清晰的严密集体组织”可知,“理性化”一词可理解为粉丝们开展的追星实践活动目标明确、分工清晰、组织严密。
②由材料二“在偶像产业中,情感不可避免地成为被资本理性操控、包装和算计的虚假情感和增值工具,其结果必然导致人类真实情感的异化。同时,饭圈场域内形成的这种新型情感也难免会作为一种惯习迁移到其他领域,形成饭圈思维和行为的泛化”可知,“理性化”一词可理解为粉丝组织的追星实践活动很有可能是被资本理性操控、包装和算计的,并非出于粉丝的理性。
故答案为:
①粉丝们开展的追星实践活动目标明确、分工清晰、组织严密;②粉丝组织的追星实践活动很有可能是被资本理性操控、包装和算计的,并非出于粉丝的理性。
5.①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数字技术在粉丝文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能够缩短情感距离,增强互动。因此,建议充分利用数字技术,通过多种平台增加榜样人物的信息供给,增强与青少年的互动,让青少年更全面地了解榜样人物。
②材料一提到粉丝通过特定的身份标签和组织结构增强凝聚力,这启示我们可以创新宣传举措,设计青少年易于接受的方式,拉近他们与榜样人物的情感距离。
③材料二指出情感具有凝聚集体力量的正向功能,因此应引导青少年发挥这种正向功能,打破宣传壁垒,激发他们对榜样人物的关注和认同,避免情感异化和行为失范。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发挥榜样人物在青少年中的引导作用。
故答案为:
①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加大榜样人物信息供给以及与青少年的互动,让更多人充分了解榜样人物;②创新宣传举措,拉近榜样人物与青少年的情感距离;③发挥青少年情感正向功能,打通榜样宣传的壁垒,引导青少年更多关注榜样人物。
(2024·湖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街书楼
徐贵祥
我记事时候的安徽六安洪集老街,基本上是一个遗址了。但是,老家的长辈说,洪集原来是一个大商埠,传说中的娥眉州呢。
几十年后回忆洪集老街,确实能看到往昔繁荣的蛛丝马迹:以老街十字街为原点,东北方有杜家老楼,西南方有窦家老楼,东南方有一座清真寺,西北方有一个娥眉塔,正东方是汲河码头,正西方是尚善街……而在老街的周边,有文昌宫、山西会馆、南天门、月牙堂、瓦门楼,等等。不过,这些景观后来都被拆除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读小学的时候,老街除了有一幢被称之为“百货大楼”的综合商店以外,还真有一幢红顶小楼,虽然只有两层,但是每层都有五米以上,再加上地基较高,在平畈上鹤立鸡群。我记得一个景象,好像是个阴天,站在两公里外的新街往东边看,老街方向烟柳婆娑,掩映红楼一角,如梦似幻。
我的故事就从这幢小楼说起。十岁前后我就住在这幢小楼所在的院子里,那个院子叫公社大院,附近还有卫生院、信用社、食品站等小单位。这些小单位的孩子和公社大院的孩子加起来,成立了一个“战斗队”。每天晚上,不管月黑风高,还是月牙挂梢,都要“打一仗”。
当然,这些“战斗”其实都是游戏,主要模仿《智取威虎山》和《沙家浜》,两军会师,要先商量好,谁演杨子荣和郭建光,谁演座山雕和胡传魁。①“开战”之后,就五花八门了,有时候“郭建光”被“座山雕”掐住了脖子,有时候“胡传魁”被“杨子荣”摔了个嘴啃泥。那年头,基本上没有文娱生活,恰好是孩童之间的游戏,让我们知道了“智取”“伏击”“奔袭”等概念。所以我说,十岁前后的游戏,既是我的少年军校,也是我的少年艺校,它为我提供了军事和文艺双重启蒙。
应该是比十岁稍微大一点,同伴乔大桥得到一个“情报”,说是有不少旧书,还有画册子,也就是连环画,两麻袋,至少有三百本,堆在曹三饭店的柴房里,给他当柴草用,抵饭钱。
我的天啦,三百本画册子,要是搞到手,那不就发财了吗?
我们这个老街,哪里来的这么多书和画册子呢,这又要从头说起。
洪集的学生上中学,大部分都在叶集中学,而叶集是“未名四杰”的故乡,鲁迅创办的未名社,主要功能是翻译出版,韦素园、台静农、李霁野、韦丛芜都是翻译高手。除此之外,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员蒋光慈、文化名人张目寒,都跟叶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些文学大家往家乡倒腾了不少图书,大都放在叶集中学。特殊年代里,叶集中学一度停课,学生不上学了,从图书馆借的书也不用还了,都带回家。粗略地估计一下,在我小学至初中期间,洪集老街一百多户人家,至少三分之一家庭都有书柜。
闲话少叙,书归正传。
乔大桥的“情报”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各回各家鬼鬼祟祟地吃了饭。大约晚上七点多钟,在小楼下面集合完毕。我们按计划秘密潜入曹三饭店后院,乔大桥命令陈肖江站哨,然后带领我和乔二桥、吴刚、张吉一干人等,翻墙进入院子。我们的行动进展很顺利,乔大桥让我在院内充当第二道岗哨,然后他带领其余的人直接进入柴房。很快,乔大桥他们出来了,满脸晦气。我问怎么回事。乔二桥说,柴房里啥都没有。
我们刚刚离开曹三饭店,就被一堵人墙挡住了去路。乔大桥定睛一看,惨叫一声:坏啦,快跑……
说时迟那时快,哪里还能逃得了?那堵人墙是我们的父亲——陈肖江的爸爸首先冲上来,将他抓小鸡一样缚住了双臂,其他几个孩子也纷纷束手就擒。当天晚上九点钟左右,洪集公社大院传出阵阵哭声,包括本人在内,至少有六个孩子被打屁股。原来我们的行动被公社炊事员陶大伯发现了。他在学校里找到我们的爸爸,他们正在开会,所以一起出动,打了我们一个“伏击战”。
后来我们得知,那批书,不在曹三饭店,就在我们的身边,在公社大院的小楼里。事情的真相是,那批书,被乔大桥的爸爸乔书记拦截了。他下令送到公社食堂,交给炊事员老陶当柴火用。老陶几乎是个文盲,但是他觉得所有带文字的东西都很金贵,哪里舍得烧火啊,就把那几麻袋东西都背到小楼的二层,一把锁锁上了。
消息证实后,乔大桥召集我们开会,商量怎样从陶大伯那里弄到钥匙。商量来商量去,都不是办法,最后决定,还是“夜袭”。
那是夏天,农历十六,月亮正圆。当天晚上,乔大桥组织我们几个“勇士”,架上人梯,从窗子里翻进去,果然发现,有几麻袋书,其中一麻袋是画册子。乔大桥规定,为了防止被发现,一次只能偷出十本,大家轮流看,看完了交换,交换完了把这十本放回去。
那个夏天,我们这群孩子就像找到了天堂,一次又一次从小楼里偷出图书。我至今仍然记得,其中有连环画《三国演义》《平原枪声》《我的大学》,还有小说《茶花女》《红楼梦》《烈火金钢》《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等。这些经典作品,是我的文学启蒙。
三十年后,我在部队已经成为小有名气的作家。有年探亲回乡,去看望陶大伯,说起这件事情,他哈哈大笑说:“你们这些臭小子,自以为聪明,你们每次飞檐走壁,我都在一边替你们站岗,有好几次,你们溜走了,连窗户都没有关好,是我替你们关的。”
我问:“乔伯伯知不知道您暗中帮助我们偷书?”
陶大伯沉吟一会儿,一拍巴掌说:“你说乔书记啊,臭小子我跟你讲,把书送到我手上的时候乔书记就跟我讲,先别烧,看看有没有有用的,留几本给孩子们。臭小子我跟你讲实话,我哪有那个文墨去看有没有用啊,我知道你们识文断字,都有用。前年乔书记回洪集还跟我讲,老陶啊,当年的那些孩子里面,出了一个作家,老陶你也有一份功劳呢。”
【注】杨子荣、座山雕是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的人物;郭建光、胡传魁是样板戏《沙家浜》中的人物。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回忆”中“看到”老街,再现作者儿时生活环境,“蛛丝马迹”一词,凸显了“回忆”的特点。
B.作者使用“站哨”“伏击战”“夜袭”等军事术语,在于强调偷出的图书对儿时的我们影响深刻。
C.文中逐一点出与叶集有关的六位文化人士的姓名,彰显当地丰厚文化底蕴,表现作者的自豪感。
D.三十年后,陶大伯与我的那段对话,揭秘了当年我们“偷书”成功的真相,他言语中充满骄傲。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叙述童年游戏、偷书过程和被抓挨打时,运用细节描写,使读者能够真切感受到特定时代的氛围。
B.文中重点写了两次偷书的情景,第一次详写进入柴房的过程,第二次强调发现“胜利成果”,行文富有变化。
C.作者善于运用反衬手法,以洪集老街过去物质生活的清贫苦难,反衬童年时代的无忧无虑,深化了作品主题。
D.文中“我的天啦”“臭小子”等语言运用,风格亲切自然,这些口语化的表达,表现出人物性格和情感。
8.徐贵祥在《老街书楼》创作谈中说:“我的老街不是一条街,我的书楼也不是一座楼。”结合作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9.作者在讲述特殊年代里孩子们的成长故事时,出现了成人的“我”和儿时的“我”两个讲述者,这样安排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案】6.B
7.C
8.老街浸润了作者承载童年回忆和故土深情的地方;②书楼是他探索世界、启迪智慧的窗口。(意思相近即可)
9.①以成人的“我”讲述故事,富有深沉的怀旧意味,写出了童年经历的价值和意义;②以童年的“我”讲述成长经历,富有童真童趣,更加真实真切;③讲述者的变化,使回忆与现实交织,叙事与情感相融,主题得以丰富和深化。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赏析文本的内涵;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散文;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对散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本题综合性强,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既有对线索主旨结构的探究,也有对语言特色的分析,还有选材及人物的分析理解,这需要多方面去鉴赏小说。
(3)本题考查句子表达的情感分析能力。有些句子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直接而明显,而有些句子在叙述、描写、抒情中表达了人物某些很强烈的思想感情,就显得比较含蓄、隐晦,需深入进去才能体会出句子表达的感情。①结合上下文,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②以句中的关键词语为突破点,进行体会;③联系时代背景进行思考、推敲;④结合作者写作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4)本题考查散文的构思特色的鉴赏能力。评价散文的构思特点,实际上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①概括文章的层意;②分析文章的构思特点;③评价文章的构思特点。在解答问题之前,首先应该明白“结构服从于主题”,或“结构是为主题服务”的道理。所以通过阅读文本,应该先明确主题,然后再从选材、组材角度来辨析、评价构思特点。
6.B项“在于强调偷出的图书对儿时的我们影响深刻”理解错误。文中使用这些军事术语,主要是为了表现作者和小伙伴们在童年时期的游戏和冒险经历,展现他们的童年趣事和成长经历。
故答案为:B。
7.C.“作者善于运用反衬手法”赏析错误,文章并没有通过反衬手法来表现洪集老街的物质生活清贫,而是通过描写童年游戏和偷书的经历,展现了那个时代孩子们的快乐和成长。
故答案为:C。
8.本题作答首先注意这句话表明作者笔下的“老街”和“书楼”不仅仅是具体的地理和建筑概念,而是象征着一种文化记忆和精神启蒙。
①从作者的经历来看,老街承载着他童年时期的欢乐时光与难忘经历。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与小伙伴们在老街玩耍、在书楼找书的过程充满了乐趣,这些记忆经过岁月的沉淀,成为了他心中无法磨灭的温暖印记,代表着他对童年纯真岁月的怀念与眷恋。
②书楼则代表了文化启蒙和精神财富,在作品中,书楼是孩子们的精神乐园和成长摇篮。孩子们在书楼阅读,不仅满足了求知欲,更培养了他们的理想、陶冶了情操、锤炼了品德,为他们今后的人生之路奠定了精神基础。
故答案为:
①老街浸润了作者承载童年回忆和故土深情的地方;②书楼是他探索世界、启迪智慧的窗口。(意思相近即可)
9.本题注意结合相关文本梳理整合分析:
①成人的“我”以一种怀旧且深沉的情感回忆老街书楼的往事,在回忆中对那段特殊年代的经历进行反思,挖掘出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成长意义,在叙述过程中,成人的“我”常常会流露出对童年纯真岁月的怀念和对老街书楼所代表的精神家园的眷恋之情。
②以孩子纯真的视角和质朴的语言讲述故事,生动地展现了特殊年代孩子们在老街书楼中的生活点滴,充满了童真童趣。如孩子们在书楼中寻找书籍的好奇与兴奋,在老街玩耍的无忧无虑等,让读者感受到那个时代孩子们独特的快乐。
③成人的“我”和儿时的“我”两个讲述者,这种安排使得叙述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成人的“我”提供了对童年经历的反思和总结,增加了故事的深度和厚度,而儿时的“我”则通过生动的细节和童趣的视角,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和共鸣,丰富文章的主题。
故答案为:
①以成人的“我”讲述故事,富有深沉的怀旧意味,写出了童年经历的价值和意义;②以童年的“我”讲述成长经历,富有童真童趣,更加真实真切;③讲述者的变化,使回忆与现实交织,叙事与情感相融,主题得以丰富和深化。
(2024·湖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材料二
子贡之出也,吾以为鲁可存也,而齐可无乱,吴可无灭。何也?田常之将篡也,惮高、国、鲍、晏,故使移兵伐鲁。为赐计者,莫若抵高、国、鲍、晏吊之,彼必愕而问焉,则对曰:“田常遣子之兵伐鲁,吾窃哀子之将亡也。”彼必诘其故,则对曰:“齐之有田氏,犹人之养虎也。子之于齐,犹肘股之于身也。田氏之欲肉齐久矣,然未敢逞志者,惧肘股之捍也。今子出伐鲁,肘股去矣,田氏孰惧哉?吾见身将磔裂,而肘股随之,所以吊也。”彼必惧而咨计于我,因教之曰:“子悉甲趋鲁,压境而止。吾请为子潜约鲁侯,以待田氏之变,帅其兵从子入讨之。”彼惧田氏之祸,其势不得不听。归以约鲁侯,鲁侯惧齐伐,其势亦不得不听。因使练兵搜乘以俟齐衅诛乱臣而定新主齐必德鲁数世之利也。
——节选自苏洵《权书·子贡》
材料三
《史记》曰:齐伐鲁,孔子闻之,曰:“鲁,坟墓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因行,说齐以伐吴,说吴以救鲁,复说越,复说晋,五国由是交兵。或强,或破,或乱,或霸,卒以存鲁。观其言,迹其事,与夫仪、秦、轸、代①无以异也。嗟乎,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以坟墓之国而欲全之,则齐、吴之人,岂无是心哉,奈何使之乱欤?吾所以知传者之妄,一也。于史考之,当是时,孔子、子贡为匹夫,非有卿相之位、万钟之禄也,何以忧患为哉?然则异于颜回之道矣,吾所以知其传者之妄,二也。坟墓之国,虽君子之所重,然岂有忧患而谋为不义哉?借使有忧患而为谋之义,则岂可以变诈之说亡人之国,而求自存哉?吾所以知其传者之妄,三也。子贡之行,虽不能尽当于道,然孔子之贤弟子也,固不宜至于此,矧②曰孔子使之也。
——节选自王安石《子贡论》
【注释】①仪、秦、轸、代:分别指战国时张仪、苏秦、陈轸、苏代。②矧:况且。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因使练兵A搜乘以俟B齐衅C诛乱臣D而定新主E齐必德F鲁G数世之利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吊,文中意思是安慰、慰问,与《陈情表》“形影相吊”中的“吊”意思不相同。
B.肉,解释为吞并,名词作动词,与《苏武传》“杖汉节牧羊”的“杖”用法相同。
C.其,作代词,指代子贡,与《烛之武退秦师》“吾其还也”中的“其”用法不同。
D.“然孔子之贤弟子也”与《登泰山记》“半山居雾若带然”的“然”用法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常想要篡权夺位,但忌惮高、国、鲍、晏的势力,因而让他们出兵讨伐鲁国。
B.鲁国危在旦夕,孔子希望众弟子能为国家挺身而出,引发了弟子们的积极响应。
C.苏洵认为,子贡只要游说齐国四家,不必借助齐国以外的势力,就可安齐保鲁。
D.王安石认为,为国解忧是“卿相”的职责,布衣子贡游说各国,不合“颜回之道”。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悉甲趋鲁,压境而止。
②坟墓之国,虽君子之所重,然岂有忧患而谋为不义哉?
14.针对《史记》记载的子贡游说四国之事,苏洵和王安石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答案】10.CEG
11.A
12.C
13.①你们可以把军队全部开向鲁国,迫近边境就停下来。
②自己祖宗坟墓所在的国家,虽然是君子所看重的,但是怎么可以有了忧患就做不义的事呢?
14.苏洵:侧重于论述子贡出使四国的必要性,认为子贡只要出使齐国,游说四家,便可保全鲁国;王安石:侧重于质疑《史记》记载的真实性,认为子贡所为与儒家一贯的主张相违背。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本题同时考查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运用能力。文言虚词意义用法的判断要求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分常见用法意义,其次重点分析该虚词所在具体语境、前后搭配,最后综合分析其意义和用法。
(3)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5)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答案。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田常想要在齐国叛乱,却害怕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的势力,所以想转移他们的军队去攻打鲁国。孔子听说这件事,对门下弟子们说:“鲁国,是祖宗坟墓所在的地方,是我们出生的国家,我们的祖国危险到这种地步,诸位为什么不挺身而出呢?”子路请求前去,孔子制止了他。子张、子石请求前去救鲁,孔子也不答应。子贡请求前去救鲁,孔子答应他。
材料二
子贡的那次出使,我认为既可使鲁国保存,又可使齐国不发生内乱,也可使吴国不至于灭亡。为什么?当时田常准备篡夺,害怕高氏、国氏、鲍氏、晏氏,所以派他们带领各自的军队讨伐鲁国。替子贡出个计策,子贡不如到高氏、国氏、鲍氏、晏氏那里表示哀悼,他们一定会感到惊讶并问为什么。那就回答说:“田常派你们的军队来攻打鲁国,我私下哀悼你们将要灭亡。”他们一定追问原因,那就回答说:“齐国有田氏,就像有人养只恶虎一般。你们对于齐国,就好像人的四肢对于身体一样重要。田氏想要吞掉齐国很长时间了,然而不敢实现他的野心原因,就是惧怕你们强有力的捍卫。现在你们出来攻打鲁国,齐国的身体丢失了四肢,田氏还有什么可惧怕的呢?我看齐国的身体将要被割裂,四肢也要随着死亡,所以表示哀悼。”他们一定惊惧并向我们咨询对策,这时子贡乘机教导他们说:“你们可以把军队全部开向鲁国,迫近边境就停下来。请允许我替你们秘密地去商约鲁侯,来等待田氏叛乱,让鲁君率领他的军队跟着你们一起到齐国去讨伐田氏。”他们惧怕田氏加害他们,势必不能不听。子贡返回就商约鲁侯,鲁君害怕齐军讨伐,势必也不能不听从子贡的计划。因而让鲁国训练士兵、检阅车马来等齐国发生内乱,诛杀乱臣并安定新齐王。齐国一定会感激鲁国,这对鲁国以后几代人都是有利的事。
材料三
《史记》中记载说:齐国攻打鲁国,孔子听说了,说:“鲁国,是祖宗坟墓所在的地方。国家危急到这个地步,你们几位为什么不出去想办法挽救呢?”子贡于是出发,游说齐国攻打吴国,游说吴国救援鲁国,又游说越国,游说晋国,五国因此刀兵相见。有的强大了,有的亡国了,有的混乱了,有的称霸了,终于保全了鲁国。看他说的话,考察他做的事,和张仪、苏秦、陈轸、苏代,没什么两样。唉,孔子说:“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我因为鲁国是祖宗坟墓所在的地方而想去保全它,那么齐国、吴国的人,难道就不想有保全自己的国家的想法吗?为什么使他们的国家混乱呢?这就是我认为古书所载虚妄不实的第一个原因。根据史实来推究,孔子、子贡当时是平民,没有卿相的地位,没有很高的俸禄,他们为什么要忧患呢?这与颜回的立身处世之道不一致了。这是我认为古书所载不真实的第二个原因。自己祖宗坟墓所在的国家,虽然是君子所看重的,但是怎么可以有了忧患就做不义的事呢?如果有了忧患也要做符合道义的事,那么怎么可以用机变巧诈的说辞使人的国家灭亡来保全自己呢?这是我认为古书所载虚妄不实的第三个原因。子贡的行为虽然不能完全符合道义,但他毕竟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本来不应该到这个地步,何况说是孔子让他去的呢。
10.本题断句注意结合句子语法结构特点进行:首先看 “因使练兵搜乘以俟齐衅”中“使”作谓语,“练兵搜乘”是并列短语,“俟齐衅”是动宾短语,“练兵搜乘以俟齐衅”作“使”的宾语,所以在C处断开。
再看“诛乱臣而定新主”中“而”是连词,表顺承关系,所以在E处断开。
最后注意“齐必德鲁”中“齐”作主语,“德”作谓语,“鲁”作宾语,结构完整,所以在G处断开。
句意:因而让鲁国训练士兵、检阅车马来等齐国发生内乱,诛杀乱臣并安定新齐王。齐国一定会感激鲁国,这对鲁国以后几代人都是有利的事。
故答案为:CEG。
11.A. 错误。意思相同。吊:安慰、慰问。句意:不如到高氏、国氏、鲍氏、晏氏那里表示哀悼。/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问。
B.正确。肉:吞并,名词作动词。/杖:拄着,名词作动词。句意:田氏想要吞掉齐国很长时间了。/拄着汉朝的旄节放羊。
C.正确。第一个其:代词,指代子贡。第二个其: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句意:看他说的话。/我们还是回去吧。
D.正确。第一个然:表转折关系,然而,但是。第二个然: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的样子。句意:但他毕竟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就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
故答案为:A。
12.C项“不必借助齐国以外的势力”概述错误。根据原文“吾请为子潜约鲁侯,以待田氏之变,帅其兵从子入讨之”,可知需要鲁国的配合才能安齐保鲁。
故答案为:C。
13.本题注意关键字词和特殊句式的准确理解和翻译:①“悉”,全部;“甲”,军队;“趋”,奔赴,趋向;“压”迫近。
②“虽”,虽然;“然”,但是;“为”,做。
故答案为:
①你们可以把军队全部开向鲁国,迫近边境就停下来。
②自己祖宗坟墓所在的国家,虽然是君子所看重的,但是怎么可以有了忧患就做不义的事呢?
14.①由“子贡之出也,吾以为鲁可存也,而齐可无乱,吴可无灭”,可知苏轼认为子贡四国,既可使鲁国保存,又可使齐国不发生内乱,也可使吴国不至于灭亡,论述子贡出使四国的必要性。
②由“吾所以知传者之妄,一也” “吾所以知其传者之妄,二也” “吾所以知其传者之妄,三也”,可知王安石从发动不义战争违背孔子教海、忧君之忧与颜回的立身处世之道不一致、用奸诈说辞使他国灭亡三个角度质疑《史记》记载的真实性,认为子贡所为与儒家一贯的主张相违背。
故答案为:
苏洵:侧重于论述子贡出使四国的必要性,认为子贡只要出使齐国,游说四家,便可保全鲁国;
王安石:侧重于质疑《史记》记载的真实性,认为子贡所为与儒家一贯的主张相违背。
(2024·湖州模拟)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小题。
题李伯时《阳关图》二首(其一)
黄庭坚
断肠声里无形影,画出无声亦断肠。
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
观李伯时《阳关图》二首(其一)
谢薖
坐对丹青伤别离,泪和朝雨想频挥。
道边垂柳年年在,看尽行人长不归。
【注释】《阳关图》,北宋画家李公麟所画,为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意图。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诗首句对画面场景的想象性还原,在悲痛欲绝的歌声中,行者身影慢慢消失在远方。
B.谢诗首句写诗人观画时的感受,侧面烘托画作水平之高,“丹青”为借代,指代画作。
C.黄诗两个“断肠”,所指并不相同,前者指的是离人的心境,后者指的是作者的观感。
D.通读两首诗,据诗意可推知画中垂柳依依、离人出关以及草低现牛羊,观之如临其境。
16.两首诗都抒写了别离之情,三四句的写法及效果有何不同?
【答案】15.D
16.黄诗从“离别”的角度来写,想象游子西出阳关之后所见的塞外之景,渲染了离别之悲。谢诗从“盼归”的角度写,由道边垂柳年年等待离人归来,表达了盼归而不得之怨。(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常见的表现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点面结合、虚实结合、对比、衬托、象征、用典、想象、联想以及人称的变化等等,分析表现手法要注意作者思想情感的多样性和变化性,对不同的情感,作者往往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分析时要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
15.D项“草低现牛羊,观之如临其境”赏析错误,牛羊是作者的想象之景,并非画中内容。
故答案为:D。
16.(1)黄诗:诗人在观看《阳关图》时,思绪随着离人的行程延伸,想象着游子西出阳关之后,在那更遥远的西路将会见到的塞外景象,将画面从眼前的离别场景延伸到了离人未来的路途之中,想象离人即将面对的是如此荒凉、陌生的塞外环境,凸显出离别后旅途的艰辛与孤寂,渲染了离别的悲苦,强化了诗歌的离别主题。
(2)谢诗:诗人将目光聚焦在道边的垂柳上,赋予垂柳以人的情感和视角,让它成为盼归的见证者,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其具有了盼归的情感和等待的行为,通过垂柳的“看尽”来表现时间的漫长和盼归的无果,象征着亲人们在家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盼望离人归来却总是失望的哀怨情绪,深化了诗歌盼归的主题情感。
故答案为:
黄诗从“离别”的角度来写,想象游子西出阳关之后所见的塞外之景,渲染了离别之悲。谢诗从“盼归”的角度写,由道边垂柳年年等待离人归来,表达了盼归而不得之怨。(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7.(2024·湖州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一生颠沛流离,他在《登高》中用“   ,   ”两句抒发了自己长期漂泊他乡、晚年多病的愁绪。
(2)严刑峻法并不能让人心怀仁德,心悦诚服,正如魏征所说:“   ,   。”这在当今也有启发意义。
(3)“蛟龙”“玉兔”“鸿蒙”“盘古”等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词语常出现于现代科技生活中,其中“蛟龙”(或“蛟”)也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   ,   ”。
【答案】(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3)示例: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作客”“神妪”“幽壑”“潜蛟”“嫠”。
故答案为: (1)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2)终苟免而不怀仁 貌恭而不心服 (3)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
(2024·湖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所有休闲方式中,读书最累,在静态中耗费脑力、情感和体能。可它最有意思,我们得以进入万花筒般的魔法世界。
看书时,唯一的活动就是挪移视线。人的视网膜可以看作是一个传感器,越往边缘去,传感效果越差。只有通过最中间一个叫作中央窝的地方,我们才能以视觉分辨。这个中央窝很小,只能容下八个字母。所以在阅读时,我们其实是从一个针孔似的小洞里窥探世界,管中窥豹,仅见一斑。(甲),才能目睹豹纹锦簇,身形斑斓。……
我喜欢临睡前的阅读。读到什么,易在墨色夜中得到拓印。我的梦、我半夜醒来的瞬间、我清晨起床后持续的恍惚里,都____着一些词语、诗句和句段……是残片。但一张剪纸比一张白纸更有创造性。
我平时阅读不规律,出差或旅游,倒是效率最高的时候。①大概因为在那种状态下,②使得时间的压迫感和流逝感都变得特别具体,③营造有效的催促,④让人产生一种紧迫感。出门在外,没有带够足够的书,比没有带足够的钱更丧失安全感。总有一两本书带在身上,哪怕来不及看,平添负担;但这额外的重量,恰如灵魂的镇纸,让人内心踏实。
我买书的速度远远大于阅读,以平息缺少阅读的焦虑。不过,也有人买书:满墙、精装、全套。他的目的,可能不是为了阅读,(乙)。对许多人来说,思考是负担而非快乐。啊,若有所思——他们只是要呈现这个姿态。若你追问,所思为何?什么也没有,里面是空的。他们摆出“若”的造型就够了。对他们来说,形式比内容重要,思比所思重要——买书只是日常生活里唯一能实现的行为艺术。
18.文中横线处,有人填写了“荡漾”,有人填写了“漂浮”,你觉得哪个更好?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下列两个句子,你认为哪句更适合放在第二段末尾的省略号处?请简要说明理由。
第一句:每一个文字都是秘密的孔隙,让我们得以突破闭锁,看到众生和天下。
第二句:让我们得以突破闭锁、看到众生和天下的文字是秘密的孔隙。
22.文中第五段画波浪线的“啊”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18.“荡漾”一词好。“荡漾”形容水面起伏波动的美感,表达阅读后的飘忽不定给“我”留下的美好印象,并与前文的“恍惚”相呼应;而“漂浮”指浮在水面上,没有动态的美感。
19.甲:只有连续窥探
乙:而是怕别人发现他不阅读
20.②缺少主语,去掉“使得”③将“营造”改成“形成”
21.第一句更合适。①第一句将“每一个文字”置于句首,更能突出阅读的价值。
②第一句与前文衔接更恰当,“秘密的孔隙”照应“一个针孔似的小洞”,“突破闭锁,看到众生和天下”讲的是“窥探”的结果,照应前文“窥探世界”“目睹豹纹锦簇,身形斑斓”。第二句内容顺序改变,与前文衔接不当。
22.①“啊”字突兀出现,可以引发读者关注和思考;②突出了作者语气和情感的起伏;③带有调侃、讽刺意味。
【知识点】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句子的衔接;语句补写;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1)本题综合考查词语运用效果分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先分析用词的精妙之处,进而对应着分析表达效果,可从内容、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除了答个别的,要答出对整个句子的效果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2)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3)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见语病辨析及修改能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4)本题考查省略号的用法。省略号的作用主要有:①表示内容或引文的省略; ②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 ③表示列举的省略; ④表示说话迟疑; ⑤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⑥表示语言的中断; ⑦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5)本题综合考查语言文字表达与运用效果分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先分析原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句式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精妙的用词等等,进而对应着分析表达效果,可从内容、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18.“荡漾”,水波等高低起伏。漂浮:在液体的表面移动或停留。
“荡漾”富有动态美感,体现一种轻盈、飘忽的状态,能够传达出阅读后留下的词语、诗句和句段在“我”的梦境和意识中轻柔而美好的印象。而“漂浮”则更强调静态的悬浮状态,缺乏“荡漾”所带来的那种生动和灵动的感觉,无法充分表达出阅读后那种轻盈而富有变化的感受。因此不如“荡漾”贴切。
故答案为:
“荡漾”一词好。“荡漾”形容水面起伏波动的美感,表达阅读后的飘忽不定给“我”留下的美好印象,并与前文的“恍惚”相呼应;而“漂浮”指浮在水面上,没有动态的美感。
19.甲处,前文提到“管中窥豹,仅见一斑”,因此想要“目睹豹纹锦簇,身形斑斓”,就需要通过不断努力。所以可填“只有连续窥探”一类的句子。
乙处,前结合前文“以平息缺少阅读的焦虑”“他的目的,可能不是为了阅读”、以及下文的“对许多人来说,思考是负担而非快乐”“他们只是要呈现这个姿态”可知,乙处的内容是表达有人买书是为了掩饰不阅读的事实。所以可填“而是怕别人发现他不阅读”一类的句子。
故答案为:
甲:只有连续窥探
乙:而是怕别人发现他不阅读
20.②“使得时间的压迫感和流逝感都变得特别具体”缺主语,可去掉“使得”,让“时间的压迫感和流逝感”做主语。
③“营造……催促”动宾搭配不当,可将“营造”改成“形成”。
故答案为:
②缺少主语,去掉“使得”③将“营造”改成“形成”
21.本题作答注意要首先明确第一句更合适。再分析原因:
①“文字”是阅读的重要内容和媒介,第一句将“每一个文字”置于句首,更能突出阅读的价值。
②“秘密的孔隙”与前文提到的“一个针孔似的小洞”形成了直接的呼应,强调了阅读时通过文字窥探世界的过程。其次,“突破闭锁,看到众生和天下”描述了通过阅读所能达到的结果,这与前文“窥探世界”“目睹豹纹锦簇,身形斑斓”所表达的意境一致,进一步深化了阅读带来的广阔视野和丰富体验。通过这样的衔接,整段文字的逻辑更加严密,意境更加完整。
③第二句将“让我们得以突破闭锁、看到众生和天下的文字是秘密的孔隙”中的“文字”放在句子的后半部分,使得句子的重心偏移,削弱了“文字”在句子中的重要性。而前文强调的是通过“一个针孔似的小洞”来“窥探世界”,因此,句子结构的改变使得与前文的衔接不够紧密,无法很好地承接“窥探”的主题。
故答案为:第一句更合适。
①第一句将“每一个文字”置于句首,更能突出阅读的价值。
②第一句与前文衔接更恰当,“秘密的孔隙”照应“一个针孔似的小洞”,“突破闭锁,看到众生和天下”讲的是“窥探”的结果,照应前文“窥探世界”“目睹豹纹锦簇,身形斑斓”。
③第二句内容顺序改变,与前文衔接不当。
22.本题作答可以从下面三个角度展开分析:
①“啊”字的使用在文中显得突兀,能够有效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其停下来思考作者在此处想要表达的情感或观点。这种突然的语气变化可以打破读者的阅读惯性,促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内涵。
②“啊”字在语气上表现出一种情感的波动,可能是感叹、惊讶或无奈,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
③结合上下文来看,这个“啊”字带有一定的调侃和讽刺意味,尤其是在描述那些买书却不阅读的人时,表现出一种对形式重于内容的批判态度。
故答案为:
①“啊”字突兀出现,可以引发读者关注和思考;②突出了作者语气和情感的起伏;③带有调侃、讽刺意味。
23.(2024·湖州模拟)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人们普遍感觉压力增大。提升自身能力是否为缓解压力的好方法?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攀登人生之峰
青春是一座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引人向往。然而,攀登的过程注定充满挑战,压力也如影随形。面对着学业的重担、竞争的激烈、未来的迷茫,我们该如何才能登上顶峰,俯瞰壮丽的人生图景?我认为,提升自身能力,就是锻造一把锋利的登山镐,助我们在攀登人生之峰时,披荆斩棘,无所畏惧。
学习能力是攀登路上的基础装备。正如登山者需要掌握攀岩技巧、辨识方向,我们也要不断精进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率。掌握高效的笔记技巧,如同将沿途的风景和经验记录下来,便于日后回顾总结;培养批判性思维,如同分析地形地貌,选择最佳的攀登路线;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如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激励我们不断向上攀登。拥有了强大的学习能力,我们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养分,为攀登人生之峰奠定坚实的基础。
人际交往能力是攀登路上的安全绳索。在攀登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困难险阻,这时,来自同伴的鼓励和帮助就显得尤为重要。锻炼良好的沟通能力,如同在攀登中及时传递信息,确保团队协作;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如同在遇到分歧时,寻求共同目标,避免冲突;真诚待人,建立互信,如同在彼此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携手共进。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为我们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让我们在攀登的旅途中不再孤单。
自我管理能力是攀登路上的指南针。面对错综复杂的攀登路线,我们需要明确目标,合理规划时间,才能最终抵达顶峰。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如同规划攀登路线,明确每个阶段的目标;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如同在遇到挫折时,调整呼吸,克服恐惧;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如同在精疲力尽时,依然咬牙坚持,向着顶峰迈进。强大的自我管理能力,能让我们在面对各种挑战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判断,最终登上理想之巅。
当然,仅有锋利的登山镐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具备坚韧不拔的毅力、勇攀高峰的决心和永不言弃的精神。正如那些成功登顶珠峰的勇士,他们不仅拥有过硬的攀登技能,更重要的是拥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青春的画卷徐徐展开,让我们握紧手中的登山镐——提升自身能力,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去攀登人生的每一座高峰,最终领略无限风光!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二元关系型材料作文。首先注意材料呈现了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压力问题,并引出了“提升自身能力是否为缓解压力的好方法”这一核心议题。材料首先点明社会背景: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导致压力普遍增大。这部分并非写作重点,而是引出问题的背景。核心在于第二句,它以问句的形式引导考生思考提升自身能力与缓解压力之间的关系,探讨提升自身能力在缓解压力中的作用以及局限性。这就要求考生不能简单地给出肯定或否定答案,而需要辩证地分析,全面地看待这个问题。
本次作文材料的关键词:“压力”与“能力”是讨论的中心,需要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升自身能力”是应对压力的一个可能方法,需要思考能力提升的具体内容和途径;“缓解”是指减轻或消除压力,需要思考除了提升能力之外,还有哪些其他有效的方法。就材料而言,文章可以探讨能力提升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分析其局限性,并提出其他缓解压力的方法;也可以探讨如何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并结合提升能力,最终实现个人成长。
具体写作时,文章可以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压力问题为切入点,引出“提升自身能力是否为缓解压力的好方法”这一议题。在论述过程中,首先可以简要描述快节奏生活带来的压力,为讨论奠定基础。接下来,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正面论述能力提升对缓解压力的积极作用,例如增强自信(如克服学习生活中难题的事例)、提高效率(时间管理理论)从而减少焦虑等。然后,运用对比论证,探讨能力提升的局限性,例如,以能力极强却深陷焦虑的名人为例,指出期望过高、心态失衡、价值观偏差等因素依然会导致压力,即使能力提升了也未必能缓解压力。进一步综合正反论点,并结合比喻论证(将压力比作弹簧),提出更全面的缓解压力方案:调整期望、保持积极心态、平衡工作与生活等。文章结尾部分,强调提升自身能力的重要性,并呼吁关注其他缓解压力的途径,形成完整论证。
参考立意:
①能力提升是缓解压力的基石。
②提升能力,积极应对压力。
③缓解压力,能力之外还需更多。
④能力与心态,构筑抗压壁垒。
【点评】本题为二元关系型材料作文,所谓二元关系型作文,就是由两个词语或短语组合而成的一种作文形式,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必须兼顾文题构成的各个要素,清楚地点明其间关系。常见的关系有并列、对立、从属、因果和递进等,而这些关系中,都包含辩证的、矛盾的关系。二元关系是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可以是先后关系,共存关系,因果关系等。他们不可分割的两面,在分析时不能只谈一面,而忽略另一面。因此在确定结构时,必须以其中的一面或两面为重点,兼顾另一面。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