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2025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
(2025·绍兴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量子计算机的兴起实际上标志着硅时代开始接近尾声。
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摩尔定律揭示了计算机行业强大的爆发规律,它指出,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每18个月就能翻一番。这个看似简单的定律,实际上有效追踪并描述了计算机技术显著的指数级增长。
摩尔定律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机械计算机时代。那时候,工程师还只能使用旋转的圆柱体、齿轮、传动装置和轮毂来完成简单的算术运算。到了20世纪之交,这些计算装置开始使用电力运转,于是继电器和电缆取代了齿轮系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计算机已经可以通过使用大量真空管进行复杂计算来破解政府高级密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真空管升级为晶体管,而随着晶体管的体积不断微缩,计算机的速度和功率也实现了持续进步。后来,微芯片彻底改变了局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微芯片的尺寸不断减小,指甲盖大小的芯片都容纳着大约10亿个晶体管。如今,孩子用来玩电子游戏的手机比以前五角大楼用过的要占用一间屋子的笨重家伙的计算功能更强大,我们的笔记本电脑也比“冷战”时期那些庞大的电脑更先进。
一切都将成为过去。计算机的每一次转折性发展,都让之前的技术遭到创造性破坏的冲击,并最终走向被淘汰的命运。
摩尔定律所指出的发展规律,在现实中已经出现放缓趋势,照此下去最终势必将停止。主要原因是,现在的微芯片已经非常紧凑了,最薄的晶体管层大约只有20个原子直径那样薄。而当晶体管层继续压缩到大约只有5个原子直径时,电子的位置就将变得不确定,电子可能会逃逸出来,从而导致芯片短路,或者可能会产生大量热量而进一步导致芯片熔化,囿于此,晶体管层继续压缩变薄的空间已经不断收窄。换言之,根据物理定律,如果想要在主要材料为硅的基础上继续微缩,那么摩尔定律最终会面临崩溃。由此来看,我们可能已经开始步入见证硅时代终结的阶段。硅时代之后的下一个时代,可能正是我们所说的量子时代。
量子计算机未来有潜力改变现有的各行各业。
量子计算机有能力模拟数千种可能的化学反应,而不必在实验室中等待这些化学反应的发生,帮助人类以更快的速度找到超级电池最有效的工艺,从而推动人类步入太阳能时代。
量子计算机的另一个关键应用可能就是养活世界上不断增长的人口。一些特定类型的细菌能够毫不费力地从空气中吸收氮并将其转化为氨,然后将氨转化为化学物质,从而成为肥料。这种固氮过程是地球上生命繁荣的原因,通过给予植被茂盛生长的条件,从而让人类和动物得以存活。然而,这个过程的完成需要大量能量。微软的科学家已经首次尝试使用量子计算机来提高肥料产量,并解开了固氮的秘密。
大自然的另一个奇迹是光合作用,通过光合作用,阳光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和葡萄糖,从而形成几乎所有动物生命的基础。将光转化为糖的问题,探索的其实是一个量子力学过程。量子计算机显然可能助力实现更高效的合成光合作用,那或许可能是一种捕捉阳光能量的全新技术方法。人类未来的粮食供应问题也可能因为这种技术方法的突破而得以解决。
量子计算机不仅可以比任何传统数字计算机都更加快速地同时完成数百万种潜在药物疗效的分析,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探究一些疾病的源头。例如,通过DNA基因组学,我们可以使用计算机识别可能导致乳腺癌症的基因,但传统数字计算机没有能力准确地确定这些缺陷基因究竟是如何导致癌变发生的。一旦癌变扩散到全身,目前的研究是无能为力的。但是,通过破译我们免疫系统中分子的复杂性,量子计算机或许能够创造出一些有可能对抗这些疾病的新药和新疗法。
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机的融合,也可能成就未来医学。像阿尔法折叠这样的人工智能程序,目前已经能够绘制出令人震惊的35万种不同类型蛋白质的详细原子结构图,包括构成人体的整套蛋白质。下一步便是使用量子计算机的强大算力所助力实现的独特方法,来研究这些蛋白质究竟是如何发挥其魔力的,并利用这些新发现来探索新一代有效药物及疗法。
(摘编自加来道雄《量子霸权:量子计算机革命如何改变世界》,苏京春译)
材料二:
搜狐科技:为什么我们需要量子计算?
郭国平:蒸汽机刚发明的时候装到马车上去,还跑不过小马车。现在回头看,你觉得蒸汽机有没有作用?我们发现量子计算对于处理一些特定问题,原则上有更强大的处理能力、更快的处理速度。
搜狐科技:如果以传统芯片和经典计算机作为参考系的话,您认为现在量子芯片和量子计算机发展到了什么阶段?
郭国平:现在可能还是在早期的电子管计算机时代。从目前我们这一代人认知的角度来讲,量子计算机不是对于所有的问题都一定会比经典计算机表现好。所以量子计算机对于经典计算机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它对一些特定的问题有加速效果。
搜狐科技:量子计算机是一种用于快速求解特定问题的机器,什么时候能为其他行业带来比较切实的改变?
郭国平:对于特定问题的求解,就像凿冰块一样,一整面冰块也是从一个点开始,我们已经证明有优势的是某些特定问题。从全球来看,我认为在3-5年内,量子计算一定会在某些具有实际生产生活意义的问题上面发挥切实的作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跟传统计算机、AI配合。
(摘编自2022年12月8日“搜狐科技”对郭国平教授的独家专访)
1.首段说“硅时代开始接近尾声”,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
A.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每18个月就能翻一番,相关技术呈现指数级的增长。
B.计算机的每一次转折性发展,都让之前的技术遭到破坏,并最终被淘汰。
C.摩尔定律所指出的发展规律,在现实中已经出现放缓趋势,最终将停止。
D.现在的微芯片已经非常紧凑,晶体管层继续压缩变薄的空间在不断收窄。
2.量子计算机未来有潜力改变各行各业,下列相关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能模拟数千种可能的化学反应,帮助人类以更快的速度找到制造超级电池的有效工艺,保障能源供应。
B.使用量子计算机可以提高肥料产量,也可能助力实现更高效的合成光合作用,解决人类未来的粮食供应问题。
C.快速地同时完成数百万种潜在药物疗效的分析,帮助我们探究一些疾病的源头,以新药和新疗法来治愈病人。
D.未来的量子计算机可能与人工智能融合,淘汰传统计算机,在某些生产生活问题上发挥前所未有的巨大作用。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摩尔定律揭示了计算机行业强大的爆发规律,现在面临挑战,预示着它可能正接近极限。
B.尽管很难准确判断量子计算机究竟会在哪个时间点改变人类生活和经济格局,但相关预测和前瞻激动人心。
C.加来道雄认为我们可能已经开始步入量子时代,郭国平认为在3-5年内,量子计算将会在某些领域发挥作用。
D.从目前情况来看,量子计算在处理一些特定问题上表现出更强大的能力,但尚未为其他行业带来普遍的改变。
4.材料二使用了类比和比喻的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5.某读书频道推介加来道雄《量子霸权》一书:“他以其标志性的清晰和热情,讲述了这个令人兴奋的科学前沿。”说说材料一是如何体现“清晰”和“热情”的?
【答案】1.A
2.D
3.C
4.①以科技史的事实类比说明量子计算前景无量,雄辩有力,通俗易懂。
②“凿冰”比喻量子计算技术由点到面的突破,生动形象。
5.①热情:对量子计算发展前景的乐观,充满信心的叙述富有感染力,鼓舞人心。
②清晰:语言简明,条理分明,逻辑严密。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科普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和论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材料的观点;注意辨析四个选项,判断选项论据是不是都能够证明题干所说的论点,也可以辨别哪一个论据与众不同,即可排除确定答案。
(2)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3)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推断能力,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或观点,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题人依据文本所做的“推断”性表述,大多以前提与结论的方式组合,构成一个简单复句,形成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需要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正确地作出正误判断。注意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4)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把握。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使用论证方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论证观点,因而在解答论证方法作用时,要紧扣文章的论点或分论点分析作答。
(5)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这是信息性阅读的重要考查点,解答此类题目,要精读深析,确定检索区间,然后分类整合,即按照一定标准对信息进行提取、压缩、合并或者删减、替换,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概括时,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力强的语句,但与试题要求归纳的角度不一致,这时,就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确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要注意防止要点遗漏。
1.A项阐释摩尔定律的内容,即计算能力的增长速度,但这并不能说明硅时代要结束。技术在进步,不代表之前的技术就过时了。
B项说明新技术的出现会取代旧技术,这和“硅时代接近尾声”的逻辑一致,新技术(如量子计算)取代旧技术(基于硅的计算),所以硅时代会结束。
C项指出摩尔定律的放缓和停止,意味着基于硅的计算技术发展到达瓶颈,支撑了“硅时代接近尾声”的观点。
D项说明微芯片物理上的限制,即无法无限缩小,这进一步解释了摩尔定律为何会失效,也支撑了“硅时代接近尾声”的观点。
故答案为:A。
2.D项“淘汰传统计算机”表述错误。根据材料二“量子计算机对于经典计算机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它对一些特定的问题有加速效果”“量子计算……这个过程中可能会跟传统计算机、AI配合”可知,量子计算机并不会淘汰传统计算机,而是与传统计算机配合互补。
故答案为:D。
3.C项“加来道雄认为我们可能已经开始步入量子时代”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我们可能已经开始步入见证硅时代终结的阶段。硅时代之后的下一个时代,可能正是我们所说的量子时代”可知,加来道雄指出我们可能开始步入见证硅时代终结的阶段,之后可能进入量子时代,而不是已经步入量子时代。
故答案为:C。
4.本题注意结合具体相关文本进行分析:
①将量子计算早期发展阶段类比于蒸汽机刚发明时的阶段。蒸汽机最初的效率甚至不如马车,但最终带来了巨大的变革。这个类比说明了量子计算目前虽然可能不如传统计算机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色,但其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不应低估其未来的影响。这种类比使论证更加通俗易懂,也更具说服力。
②如“对于特定问题的求解,就像凿冰块一样,一整面冰块也是从一个点开始,我们已经证明有优势的是某些特定问题。”将量子计算对特定问题的解决比作“凿冰”。冰块的融化是从一个点开始,逐渐扩大到整个面的。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量子计算目前主要集中在解决特定问题上,并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突破将会像凿冰一样,逐渐扩大应用范围,最终带来广泛的影响。
故答案为:
①以科技史的事实类比说明量子计算前景无量,雄辩有力,通俗易懂。②“凿冰”比喻量子计算技术由点到面的突破,生动形象。
5.①由材料一“量子计算机未来有潜力改变现有的各行各业”“量子计算机的另一个关键应用可能就是养活世界上不断增长的人口”“人类未来的粮食供应问题也可能因为这种技术方法的突破而得以解决”等可知,文章通篇洋溢着对量子计算机发展前景的乐观和信心。再结合“推动人类步入太阳能时代”“解开了固氮的秘密”“捕捉阳光能量的全新技术方法”“探索新一代有效药物及疗法”等可知,文章对量子计算机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充满激情的描绘,极富感染力,鼓舞人心。
②结构清晰,逻辑严密:文章首先从摩尔定律出发,阐述了传统计算机发展面临的瓶颈,引出量子计算机出现的必然性;接着从多个方面阐述了量子计算机的应用前景,最后展望了量子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结合的未来。同时,语言简明,通俗易懂:文章使用了很多类比和举例,将复杂的科学概念解释得通俗易懂,例如用“孩子用来玩电子游戏的手机”同“以前五角大楼用过的要占用一间屋子的笨重家伙”进行类比,突出现代技术的先进性。
故答案为:
①热情:对量子计算发展前景的乐观,充满信心的叙述富有感染力,鼓舞人心。
②清晰:语言简明,条理分明,逻辑严密。
(2025·绍兴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迷途
【加拿大】查尔斯·罗伯茨 张陟译
①卡比内奥营地的名声颇为不佳。此处原有一头小公牛,身材健硕,却桀骜不驯,野性犹存。
②小公牛有些德文牛血统,体格庞大,皮色深红,浑身筋肉暴起,更有一对硕大的犄角。一同拉犁的伙伴性情温顺,工作勤恳,深得主人喜爱,但他却似半路杀出一般,总迷恋着田边树林,总梦想着重返草原,重返曾经无拘无束的日子,和旧时伙伴一起徜徉。记忆中,每个露珠染湿的晨起,浅草覆盖的山丘上,他会与同伴咀嚼鲜美多汁的草叶,而六月苜蓿飘香的日子,他们会踱到山谷,聚在柳荫遮蔽下的浅浅池塘。小公牛着实不喜欢脖子上的轭,也不喜欢冬季。在他心目中,野外草原上似乎终年都是夏季。若能重返草原,该有多好!
③一天,长久企盼的机会终于到来,他没让机会溜走。他在伙伴身旁,还未套上轭,牧人也不在近前。于是,小公牛高扬起头,喷出一声胜利的鼻息,冲着森林直奔而去了。
④有一阵子,牧人还在追他,可没一会儿便放弃了。“随他去吧!”主人说道,“肚子饿的时候,他会跑回来的。光吃杉树芽,撑不了多久。”
⑤小公牛在雪地奔跑,一会儿便远离营地。他觉得有些疲倦,便放慢步伐,走了起来。冬天的落日寂寥无光,斜斜地铺在森林之上,将草坡与洼地上的积雪染出层层不同的色泽。小公牛腹中有些饥饿,便啃起树干边沿的苔藓充饥,那苔藓的味道却实难让他满意。月亮还未升起,小公牛勉强填饱肚子,躺倒在一处灌木丛下,准备过夜。
⑥数里之外,恰巧有头熊碰到了小公牛留下的足迹。迷途的小牛!这是容易得手的猎物。那熊开始追踪。月亮高悬时分,小公牛听到了动静,有东西在靠近,虽然不知是什么,他却也站起身,静静等候着。
⑦那鲁莽的熊扑进灌木丛,并不曾想过会有何抵抗。只听得一声低吼,小公牛便把熊顶翻在地。接着,小公牛转个圈,发起反击。一刹那,惊呆了的熊便已落败。小公牛锋利的犄角让他无暇自保,更顾不得腹中饥饿了。掉头逃跑之时,小公牛又顶上来,把熊紧逼向一棵大树。那熊慌张地爬上树干,才勉强躲开小公牛的攻击。小公牛不屑地掉转身形,回到了起先的临时居所。
⑧晨起的金黄刚刚显现,这精力旺盛的造物便又踏上了行程。他啃食了不少苔藓,却并不欣赏苔藓的味道。想想越来越靠近曾经的草原,想想草原鲜嫩的青草和潺潺的溪水,他愈发觉得苔藓难以下咽。越来越厚的积雪,也让他对冬日的厌倦与步俱增。小公牛走到一处敞开的山边,此处曾有的松树已没了皮,只生长些桦树。小公牛啃噬略带香味的嫩条,觉得也不过是只能填填肚子的粗食。
⑨腹中饥饿愈甚,小公牛不禁想起出逃的营地,但也决计不会返回了。他要坚持,坚持到属于自己的草原,要重返熟识池塘边上的小水沟,要在那里与欢欣的伙伴一同舔食盐粒。无法言说的本能引领他直奔南方,心中的愿望不断驱使他继续行程。
⑩那日下午,有头豹突袭了他。豹从树上跃下,撕裂了他的咽喉。小公牛奔过低矮的树下,甩掉豹,掉转过头,暴怒地直扑向那豹。豹跃回树上,小公牛便也继续前行。
然而,不久他的步伐便慢了下来。豹的利爪深深刺穿他的咽喉,流出的鲜血染遍了身后的足迹。可是,一双睁圆的眼中,追逐梦想的渴望并未随着体力的减弱而熄灭。小公牛不甚在意自己的虚弱。渴望催促着他,让他无暇顾及伤势,也无从顾及空空的胃肠。或许,饥饿原本不是问题,沿途都有灰暗而干瘪的苔藓供他果腹。
不久,小公牛走到一条小溪边,水流激荡在冰雪覆盖的卵石上,发出微弱的声音。小公牛缓步沿着小溪行走,而他的身影刚刚消失不久,远处转角便出现了那豹。豹一路跟踪,追随血迹而来。狡猾的豹晓得,流血和饥饿会最终起效。最后一刻到来时,不再会有太多抵抗了。
天色已近黄昏,小公牛心中仍充满渴望,不愿躺下歇息。整个夜晚,透过林间空地银色的光,透过诡异阴暗的密林,饥肠辘辘的小公牛依然梦想着,梦想着苜蓿的清香和梯牧草的鲜嫩。或许正是饥馑驱使,他孤绝地继续着自己的行程。整个夜晚,他身后远远地,始终尾随着那警觉的豹。
日出时分,精疲力竭的小公牛跌跌撞撞地走到了大湖边。没有阴影遮蔽的湖面上,积雪向南横亘开去,有数里之遥。这便是他的路了。小公牛毫不迟疑地迈步前行。风将湖面上的冰雪吹开,露出块块空处,但也只是绝小的部分。晨起阳光之下,浅灰、紫红、枯黄、艳红的种种色彩,温暖地涂抹在湖面上。
小公牛的命运已然注定。他蹒跚而行,每一步都很吃力。曾经有力的头颅耷拉下来,几乎触到了湖面的积雪。小公牛踏上湖面的时候,森林边缘处,那捕食的豹又从隐蔽的地方出现了。豹抬起浑圆的头颅,绿色眼睛里发出凶狠的光,越过那片空旷,小公牛举步维艰的状况立时了然于心。豹再次低下头,鼻子贴近血染的雪,继续他的追踪。他起先缓步小跑,接着大步疾驰。至此,小公牛的行程已到终点。他前腿一软,跪倒在地,又挣扎着站起,稳住身体,四下瞭望。他的眼神不再清晰,却依然于朦胧中看到,那肌肉突起的野兽正顺着他的足迹而来。小公牛曾经的勇气电光石火般闪回。他转过身,放低犄角,面对挑战,以最后的气力直冲上去。那豹停下步子。可小公牛孱弱的双膝已经难于承载自身绝大的冲力,他一头栽倒在雪中。小公牛低吼一声,翻了个身,心中渴望的草原从眼中渐渐淡去。那豹纵身一跃,跳上小公牛的身体,獠牙直刺咽喉。但小公牛已然毫无知觉了。并非是这野兽,而是小公牛自己的热望,征服了他。
那豹嗜血的渴望满足了。他抬起头,前爪搭在小公牛的尸体之上,直起了身,四处张望起来。
此时,若有人于湖边眺望,那野兽和他的猎物不过只是一处黑点,若隐若现。也在同时,遥遥之外,古老森林的深处,正有一头公牛孤独地于枷中低吟,无休无止,不饮不食,是为他失去了踪影的伙伴黯然神伤。
(原载于《世界文学》2010年第2期,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从小公牛出逃起笔,结尾落到另一头“孤独地在枷中低吟”“黯然神伤”的公牛身上,构思独特,引人深思。
B.“冬天的落日”“月亮高悬”“晨起的金黄刚刚显现”点出了时间的流逝,描写了自然的风光,暗含了小公牛的心理。
C.“随他去吧!”主人的淡定意味着他在日常相处中对小公牛的性情了如指掌,料定他会因为饥饿而再次回来。
D.熊的轻敌和鲁莽使他低估了小公牛的力量而败走,这为下文“牛豹之斗”相关情节作了铺垫,并与之形成对比。
7.关于文中“牛豹之斗”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豹的突袭使小公牛受到重创,对豹的愤怒使他忍着饥饿更勇敢地前行,苔藓虽不好吃,但至少能果腹。
B.豹“跃下”又“跃上”,之后又“一路跟踪”“始终尾随”,狡猾、警觉又凶狠,展示了他丰富的猎杀经验。
C.阳光将种种色彩温暖地涂抹在湖面上,美丽的环境与动物的命运对举,突显大自然自有其丛林法则。
D.小说对小公牛临死前的动作、眼神、声音作了细致描写,倾注了自己的情感,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8.从遇到熊的袭击到死亡,小公牛的心理活动也随着一路上的遭遇而不断展开,请结合文本简析。
9.“动物小说”写动物本质上就是写人生,请结合小公牛的经历谈谈你对标题“迷途”的理解。
【答案】6.C
7.A
8.①斗败熊之后,对熊的不屑使他更自信地踏上行程。
②想到草原(青草),使他更厌倦难吃的苔藓和积雪的冬日。
③饥饿使他想起营地,但他决计不返回,坚持要回到自己的草原。
④暴怒地回应豹的突袭,又不甚在意自己的虚弱,孤绝前行。
⑤在生命的尽头,以最后的勇气捍卫心中的渴望。
9.①公牛挣脱束缚,踏上追寻自由的未知之途。
②迷途是指他轻敌蛮干,付出生命代价,这是对仅凭热情而缺乏准备的逐梦行为提出了警示。
③结尾转换视角,意味深长,该安于枷锁还是勇敢逐梦?这是对“人生之路”的另一种追问。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外国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部分情节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分析概括相关情节,使用的表现手法等;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分析文学形象心理变化过程的能力。分析心理的变化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观察:通过观察人物的行为、言语和姿态等外在表现来推测其内心状态。观察可以包括对人物的肢体语言、微表情、眼神等细节的注意。② 解读言行:分析人物的言行举止,尝试理解其背后的动机和情绪。关注人物的语言选择、说话语速、情绪表达等方面的信息。③阅读细节:注意人物的背景故事、家庭背景、经历和环境等细节,这些细节可以提供线索,帮助理解其行为和心理。④ 联想推理:将观察和解读的信息与自身经验、常识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进行结合,进行推理并形成假设。通过联系人物的行为和特征,推测其内心的感受、欲望和价值观等。
(4)本题考查分析标题意蕴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主旨看,是否寄托情感,深化主题。其次要结合结构看,重点看首尾段,看它们与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一般而言,题目具有统领全文、贯穿全文、担当线索的作用。然后结合情节看,标题是否有概括故事情节、铺开情节呼应细节的作用。还要结合人物看,明确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看标题与人物形象、性格或命运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以此来看题目是不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达有具体的作用。最后要结合标题本身的效果看,对读者而言,该标题是否新颖精妙,吸引读者。
6.C项“主人的淡定意味着他在日常相处中对小公牛的性情了如指掌”赏析错误,因为文中并没有明确证据显示主人对小公牛的性情有如此深入的了解(了如指掌)。
故答案为:C。
7.A项“对豹的愤怒使他忍着饥饿更勇敢地前行”说法错误。根据第 段“可是,一双睁圆的眼中,追逐梦想的渴望并未随着体力的减弱而熄灭。小公牛……也无从顾及空空的胃肠”可知,小公牛之所以继续前行,并不是因为对豹的愤怒,而是追逐梦想的渴望支撑着他勇敢前行。
故答案为:A。
8.本题注意梳理文本相关细节进行整合分析:
①第⑦段“小公牛又顶上来,把熊紧逼向一棵大树。那熊慌张地爬上树干,才勉强躲开小公牛的攻击。小公牛不屑地掉转身形,回到了起先的临时居所”可知,这次胜利增强了小公牛的自信心,它“不屑地掉转身形”,更加坚定地继续自己的旅程。
②由第⑧段“想想越来越靠近曾经的草原,想想草原鲜嫩的青草和潺潺的溪水,他愈发觉得苔藓难以下咽”可知,小公牛想到草原“鲜嫩的青草和潺潺的溪水”,对草原有着美好回忆,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使他对当前的困境更加不满,更加渴望“鲜嫩的青草和潺潺的溪水”渴望到达目的地。
③由第⑨段“腹中饥饿愈甚,小公牛不禁想起出逃的营地,但也决计不会返回了。他要坚持,坚持到属于自己的草原”可知,尽管饥饿让小公牛想起了“出逃的”营地,但他“决计不会返回”,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渴望,有着对自由的向往,这一切使他坚定了继续前进的决心。
④由第⑩段“豹从树上跃下,撕裂了他的咽喉。小公牛奔过低矮的树下,甩掉豹,掉转过头,暴怒地直扑向那豹”和第 段“小公牛不甚在意自己的虚弱。渴望催促着他,让他无暇顾及伤势,也无从顾及空空的胃肠”可知,豹的突袭激发了他的愤怒和斗志,尽管受伤和虚弱,他仍然坚持前行,内心的动力使他“不甚在意自己的虚弱”,忽略了自身的伤痛。
⑤由第 段“小公牛曾经的勇气电光石火般闪回……可小公牛孱弱的双膝已经难于承载自身绝大的冲力,他一头栽倒在雪中。小公牛低吼一声,翻了个身,心中渴望的草原从眼中渐渐淡去”可知,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小公牛依然保持了最后的勇气和尊严,试图捍卫自己心中的渴望。尽管最终未能成功,但他的精神令人动容。
故答案为:
①斗败熊之后,对熊的不屑使他更自信地踏上行程。
②想到草原(青草),使他更厌倦难吃的苔藓和积雪的冬日。
③饥饿使他想起营地,但他决计不返回,坚持要回到自己的草原。
④暴怒地回应豹的突袭,又不甚在意自己的虚弱,孤绝前行。
⑤在生命的尽头,以最后的勇气捍卫心中的渴望。
9.本题要求分析标题意蕴,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展开:
①从表层看,是“迷途的小牛”,小公牛挣脱了人类的束缚,逃离了牧场,踏上了寻找自由的道路。这条道路充满了未知和危险,象征着一种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表面上,“迷途”指的是小公牛离开熟悉环境,进入了一个陌生的世界。
②从深层看,是小公牛出逃中不理性的选择。小公牛在追寻自由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和准备,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它的轻敌和蛮干反映了它仅凭热情而缺乏理性思考的行为。这种行为导致它不仅没有实现梦想,反而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迷途”在这里提醒我们,仅仅凭借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充分的准备和谨慎的态度。
③从主旨上,是人生的“迷途”。故事的结尾转换了视角,引发了读者对“人生之路”的另一种追问:是应该安于现状,接受束缚,还是勇敢地追逐梦想?这种转换视角的处理使得故事更加深刻和复杂。它提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应该选择安稳的生活,还是应该冒险追求更高的目标?
故答案为:
①公牛挣脱束缚,踏上追寻自由的未知之途。
②迷途是指他轻敌蛮干,付出生命代价,这是对仅凭热情而缺乏准备的逐梦行为提出了警示。
③结尾转换视角,意味深长,该安于枷锁还是勇敢逐梦?这是对“人生之路”的另一种追问。
(2025·绍兴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礼为诸暨宰,问政,阳明子与之言学而不及政。子礼退而省其身,惩己之忿,而因以得民之所恶也;窒己之欲,而因以得民之所好也;舍己之利,而因以得民之所趋也;惕己之易,而因以得民之所忽也;去己之蠹,而因以得民之所患也;明己之性,而因以得民之所同也;三月而政举。叹曰:“吾乃今知学之可以为政也已!”
他日,又见而问学,阳明子与之言政而不及学。子礼退而修其职,平民之所恶,而因以惩己之忿也;从民之所好,而因以窒己之欲也;顺民之所趋,而因以舍己之利也;警民之所忽,而因以惕己之易也;拯民之所患,而因以去己之蠹也;复民之所同,而因以明己之性也;期年而化行。叹曰:“吾乃今知政之可以为学也已!”
他日,又见而问政与学之要。阳明子曰:“明德亲民一也,古之人明明德以亲其民,亲民所以明其明德也。是故明明德,体也;亲民,用也。而止至善,其要矣。”子礼退而求至善之说,炯然见其良知焉,曰:“吾乃今知学所以为政,而政所以为学,皆不外乎良知焉。信乎,止至善其要也矣!”
(明·王阳明《书朱子礼卷》)
材料二:
朱廷立,字子礼,徽之婺源人。癸未进士,授诸暨县令。暨巨且烦,号难治,廷立至,新黉社、劝农桑、申乡约、榜《讼诫》,而义仓、义桥、义冢之设,凡以惠民。其尤惠者,均里甲,止海塘,岁省银力各万计。治称第一,晋拜河南道御史。既去暨,人建祠祀之。少傅谢迁之记其政于石,立在道,激扬达体……尝从陈献章游因以圣贤之学期廷立后又得王湛邹子①辈相师友学益邃。观其知行合一之论,心性即仁之说,事心事天之旨,正学正道之辩,率皆根本之学,有实见也。
(明·焦竑《国朝献征录》三十五卷)
注释:①王湛邹子,指王阳明、湛若水、邹守益,三人皆为明朝心学大家。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尝从陈献章A游B因C以圣贤之学D期E延立F后G又得王湛邹子H辈相师友I学益邃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惕,害怕恐惧,与《孟子》“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的“惕”意思相同。
B.“又见而问学”与《论语》“人而不仁”的“而”意思相同。
C.一,一致、相同,与《兰亭集序》“其致一也”的“一”意思相同。
D.劝,勉励、奖励,与《兼爱》“恶得不禁恶而劝爱”的“劝”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阳明在面对朱子礼问学和问政时,看似答非所问,实则巧妙引导,用心良苦。
B.王阳明先为学再为政的思想,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C.诸暨是难治之地,但朱子礼有很多惠利百姓的措施,治理第一,升任河南道御史。
D.朱子礼在诸暨县令任上践行阳明“知行合一”的学说,政绩卓著,为百姓所称道。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礼退而省其身,惩己之忿,而因以得民之所恶也。
②信乎,止至善其要也矣!
14.结合材料一,概括朱子礼“问学”“问政”之后所领悟的人生之理。
【答案】10.BFI
11.B
12.B
13.①子礼回去后反省自己,责罚自己怨恨的事物,因此得以知道老百姓厌恶的事物。
②确实,达到至善是关键啊!
14.①治理百姓可以从了解自身并做好自己开始。②为政的过程也是提升自身德行的机会。③知行合一,关键是求至善,见良知。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本题同时考查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运用能力。文言虚词意义用法的判断要求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分常见用法意义,其次重点分析该虚词所在具体语境、前后搭配,最后综合分析其意义和用法。
(3)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5)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答案。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子礼出任诸暨县令,向我问政,我与他讨论学问而不涉及政治。子礼回去后反省自己,责罚自己怨恨的(事物),因此得以知道老百姓厌恶的(事物);压制自己的欲望,因而得以知道老百姓爱好的(事物);舍弃自己的小利,因而得以知道老百姓趋求的(事物);戒惧自己觉得容易的事情,因而得以知道老百姓忽略的事情;祛除自己有害的想法,因而得以知道老百姓担忧的事情;发现自己的心性,因而得以知道老百是赞同的(事物)。过了三月而政绩显要。子礼因此长叹说:“我现在才知道治学可以为政啊!”
过了几天,他又来见我并向我问学。我与他讨论为政而不涉及学问。子礼回去后研究他的为政之道,铲平了老百姓憎恶的事物,因而得以责罚了自己怨恨的事物;顺从老百姓喜好的事物,因而得以抑制自己的欲望;顺应老百姓趋求的事物,因而得以舍弃自己的小利;警惕老百姓忽视的事物,因而得以戒惧自己觉得容易的事情;帮助老百姓担忧的事情,因而得以祛除自己有害的想法;应和老百姓赞同的事物,因而得以发现自己的心性。一年后教化大行。子礼因此长叹说:“我现在才知道为政可以治学啊!”
过了几天,他又来见我并向我询问为政与治学的关键。我说:“明德与亲民是一致的,古代人彰明美德来爱护百姓,爱护百姓以用来彰明美德。因此彰明美德,是根本,而爱护百姓,是作用:然后达到至善,便是它们的关键。”子礼回去后探求至善的学问,清楚地发现了自己的良知。因此说:“我现在才知道治学可以用来为政,为政可以用来治学,两者都不外乎是良知。确实,这是达到至善是关键啊!”
材料二:
朱廷立,字子礼,安徽婺源人。癸未年进士,授官为诸暨县令。诸暨地域广阔诉讼繁多,号称难治之地。朱廷立到任后,新建学校、鼓励农业生产、申明乡约、张榜《讼诫》一文,设立义仓、义桥、义冢,都用来惠利百姓。其中最惠利百姓的是,均衡了里甲制度,停止了修理海塘的工程,每年节省钱和劳力各以万计数。治理能力堪称第一,进官为河南道御史。离开诸暨后,诸暨人建立生祠祭祀他。少傅谢迁之在石碑上刻录他的政绩,将石碑立在大路边,用来激浊扬清,合乎体制……曾经跟随陈献章游学,(陈献章)于是用圣贤之学期待他(学有所成)。后来他又和王阳明、湛若水、邹守益等大家亦师亦友,学问更加深邃。看他知行合一的理论、心性即仁的学说、事心事天的宗旨、正学正道的辨析,都是儒家根本的学问,他都有切实见解。
10.本题断句注意结合句语法结构特点进行:首先看“尝从陈献章游”,主谓结构,“朱廷立”为主语(省略),“尝从陈献章游”为谓语,句意完整,故应在B处断开;
“因以圣贤之学期延立”,主谓宾结构,“陈献章”为主语(省略),“期”为谓语,“延立”为宾语,句子结构完整,故从F处断开;
“又得王湛邹子辈相师友”,主谓宾结构,“朱廷立”为主语(省略),“又得”为谓语,“王湛邹子辈相师友”为宾语,句意完整,故从I处断开。
句意:曾经跟随陈献章游学,(陈献章)于是用圣贤之学期待他(学有所成)。后来他又和王阳明、湛若水、邹守益等大家亦师亦友,学问更加深邃。
故答案为:BFI。
11.A.正确。句意:戒惧自己觉得容易的事情。/(人们)都有恐惧、同情的心理。
B.错误。第一个“而”表顺承,第二个表假设。句意:他又来见我并向我问学。/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
C.正确。句意:明德与亲民是一致的。/它们所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
D.正确。句意:鼓励农业生产。/怎么能不禁止恶行而鼓励善行呢?
故答案为:B。
12.B项“王阳明先为学再为政的思想”概述错误。根据文本“吾乃今知学所以为政,而政所以为学,皆不外乎良知焉。信乎,止至善其要也矣”可知,“为学”和“为政”没有先后之分,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知行合一,追求至善最关键的。
故答案为:B。
13.本题注意关键字词和特殊句式的准确理解和翻译:①“省”,反省、反思;“惩”,责罚;“忿”:怨恨;“得”,了解、知道;“所恶”,厌恶的事物。
②“信”,的确、确实;“止”,达到;“要”,关键;“也”,表判断。
故答案为:
①子礼回去后反省自己,责罚自己怨恨的事物,因此得以知道老百姓厌恶的事物。
②确实,达到至善是关键啊!
14.本题作答注意结合相关句子进行翻译整合:
①由“子礼退而省其身,惩己之忿,而因以得民之所恶也;窒己之欲,而因以得民之所好也;舍己之利,而因以得民之所趋也;惕己之易,而因以得民之所忽也;去己之蠹,而因以得民之所患也;明己之性,而因以得民之所同也”可知,朱子礼在王阳明“言学而不及政”的启发下,反省自身,克服自身缺点,从而了解到百姓所厌恶、所喜爱、所追求、所忽略、所担忧的事情以及百姓的共同本性,最终政绩斐然。这说明修身是为政之基,治理百姓可以从了解自身并做好自己开始。
②由材料一“子礼退而修其职,平民之所恶,而因以惩己之忿也……复民之所同,而因以明己之性也;期年而化行”可知,朱子礼在王阳明“言政而不及学”的启发下,通过实践百姓的需求来修正自己的行为,例如,体察民情以克制自己的怒气,顺应民心以舍弃自身利益,最终教化百姓,取得了政绩。这表明为政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反省自身、提升自身德行的机会。
③由材料一“阳明子曰:‘明德亲民一也……止至善,其要矣。’子礼退而求至善之说,炯然见其良知焉……信乎,止至善其要也矣!”可知,王阳明点明“明德亲民”的统一性,并指出“止至善”的重要性。朱子礼由此领悟到知行合一,关键在于追求至善的境界,并由此见到自己的良知。
故答案为:
①治理百姓可以从了解自身并做好自己开始。
②为政的过程也是提升自身德行的机会。
③知行合一,关键是求至善,见良知。
(2025·绍兴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渔父
宋·陆游
楚江茫茫新雨霁,残云蹙作鱼鳞细。
老翁短楫去若飞,我欲从之已天际。
从之不可况共语,醉眼知渠轻一世。
直钓①去饵五十年,此意宁为得鱼计?
注:①直钓:姜子牙在入仕前用不设鱼饵的直钩在渭滨钓鱼。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点明地点、时间和天气,为渔父出场营造出一个清新开阔的环境。
B.前四句运用了叠词、比喻、夸张等手法,动静结合,描写细腻生动。
C.诗中反复使用“从之”,表达了诗人欲以“渔父”自况却又不得的遗憾。
D.本诗体现古体诗的流转自由,而律诗《书愤》则整饬严谨,两者各有特色。
16.在中国古代文化语境中,“渔父”可以是超拔隐逸的,也可以是积极济世的。请简析诗中“渔父”形象的内涵。
【答案】15.C
16.①诗中的老翁“去若飞”“已天际”“轻一世”,表现出“渔父”逍遥江湖、独立自持(遗世独立)的特点,体现的是“道家”超拔隐逸的文化内涵。
②诗中的典故姜子牙“直钩垂钓”,意不在“鱼”,而在等待时机,得遇明主,实现理想抱负,体现的是“儒家”积极济世的文化情怀。
③这里隐含了诗人的形象,有对独立逍遥生活的向往,但更有对济世理想的坚守。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首先要对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作风格、理想抱负等有所了解。其次分析诗中词句的含义,借助意象、重要词语,运用典故、想象、比喻等技巧,感知形象特点。答题步骤:①点出特点。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②概括分析,结合全诗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形象”这个中心来写。如果诗歌运用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可以概括所使用的描写手法。③概括情感,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含的作者情感。
15.C项“表达了诗人欲以‘渔父’自况却又不得的遗憾”的“自况”赏析错误,“况”是“更何况”的意思,句意为更何况是与他共话衷肠呢。
故答案为:C。
16.①诗中的老翁“去若飞”“已天际”“轻一世”,这些描述展现了他行动迅速、飘逸若仙的姿态,以及他逍遥江湖、独立自持(遗世独立)的特点。他不受世俗束缚,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江湖之上,享受着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时光。这种逍遥自在、独立自持的形象,与道家文化中追求自然、无为而治、超拔隐逸的理念相吻合。
②诗中提到“直钓去饵”是用姜子牙“直钩垂钓”的典故,姜子牙垂钓并非为了捕鱼,而是在等待时机,得遇明主,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这里的“渔父”不再是单纯的逍遥者,而是有着远大理想和抱负的智者。他通过垂钓的方式,等待合适的时机,以实现自己的济世之志。这种积极济世的文化情怀,与儒家文化中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相一致。
③在这首诗中,“我欲从之已天际”可知诗人想追随“渔父”,“渔父”的形象不仅是对老翁和姜子牙的描绘,更是诗人自我形象的隐喻。一方面,他向往着像老翁一样逍遥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另一方面,他又坚守着儒家文化中积极济世的情怀,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带来积极的改变。所以,诗人通过描绘“渔父”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独立逍遥生活的向往和对济世理想的坚守。
故答案为:
①诗中的老翁“去若飞”“已天际”“轻一世”,表现出“渔父”逍遥江湖、独立自持(遗世独立)的特点,体现的是“道家”超拔隐逸的文化内涵。
②诗中的典故姜子牙“直钩垂钓”,意不在“鱼”,而在等待时机,得遇明主,实现理想抱负,体现的是“儒家”积极济世的文化情怀。
③这里隐含了诗人的形象,有对独立逍遥生活的向往,但更有对济世理想的坚守。
17.(2025·绍兴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生活中,老师常常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 , ”两句话告诫我们要防微杜渐,不要玩物丧志。
(2)古人常常怀古“六朝”来表达盛衰之情,比如“ , ””。
(3)桥不仅是一种实用建筑,更是一个充满情感和象征的意象,承载着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如古诗文中“ , ”。”
【答案】(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2)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3)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祸患、微、衰、鸿。
故答案为:(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2)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千载英雄鸿去外,六朝形胜雪晴中) (3)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
(2025·绍兴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 甲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讲的是场合问题。庄重严肃的场合,不宜开玩笑,更不能胡言乱语;家人团聚、朋友聚会,可以谈笑风生,切忌官话连篇。“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讲的是对象问题。对长者说话,要彬彬有礼,注意音量大小,不宜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对晚辈讲话,当和声细语,风趣幽默,不宜用教训口吻。对熟悉、亲近的人说话,可以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与陌生人交流,当止则止,切莫 A 。
①说,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在修养,所以说话是通过声音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②内在修养如果好,外化出来的声音就不会低俗。③这一点,在说话的音量上尤其明显。④有些人说话大嗓门,即便近在咫尺,也喊得震天响。⑤之所以大嗓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考虑对方感受,只管自己释放的缘故。
说,不仅仅是音量控制的问题,还有升降变化、语速快慢、实虚相间等技巧问题,( 乙 )。大学里播音专业的师生说话,与我们普通人有明显不同。经过专业训练的人说话,听着感觉舒服,是美的享受。
中国自古就有“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古训,更有“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范例,高中语文课本中《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代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更是 A 。
材料二:
“老栓只是忙。要是他的儿子……”驼背五少爷话还未完,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刚进门,便对老栓嚷道:
“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
老栓一手提了茶壶,一手恭恭敬敬的垂着;笑嘻嘻的听。满座的人,也都恭恭敬敬的听。华大妈也黑着眼眶,笑嘻嘻的送出茶碗茶叶来,加上一个橄榄,老栓便去冲了水。
“这是包好!这是与众不同的。你想,趁热的拿来,趁热的吃下。”横肉的人只是嚷。
“真的呢,要没有康大叔照顾,怎么会这样……”华大妈也很感激的谢他。
“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
华大妈听到“痨病”这两个字,变了一点脸色,似乎有些不高兴;但又立刻堆上笑,搭赸着走开了。这康大叔却没有觉察,仍然提高了喉咙只是嚷,嚷得里面睡着的小栓也合伙咳嗽起来。
(节选自鲁迅小说《药》)
18.请在材料一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材料一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请在材料一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材料二中画线句的省略号,有人认为是语意未尽,有人认为是话语中断,你怎么认为?请简析理由。
22.“说”能反映人的内在修养,材料二中“康大叔”的话语不“得体”,有哪些表现?
【答案】18.A:口无遮拦(信口开河) ; B:家喻户晓(耳熟能详)
19.①修改为“因为说话是通过声音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
②修改为“如果内在修养好,外化出来的声音就不会低俗。”
⑤修改为“之所以大嗓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考虑对方感受,只管自己释放。”
20.甲:说话要讲究场合和对象 乙:这就更需要专业的训练
21.①我认为是语意未尽。华大妈的话语中,既有对康大叔的感激,又有对康大叔的畏惧,也有不知如何表达的局促。符合她当时复杂的心情,也符合人物形象。
②我认为是话语中断。康大叔抢话打断华大妈的话,与上文他打断驼背五少爷的话相呼应,体现了康大叔盛气凌人,随意插别人话的性格特征。
22.①不顾场合。说话总是“嚷”,说得很大声。
②不顾对象。口若悬河,戳人痛处,缺乏内在修养。
③措辞不当。他的话语气强烈(反问、肯定),有居高临下之感,给人压迫感。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语言得体;成语的使用;不合逻辑;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分析成语的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切忌望文生义;第二,体会成语的感彩;第三,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搭配对象;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与之相关联的信息。总之,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与搭配情况。
(2)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见语病辨析及修改能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3)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4)本题考查省略号的用法。省略号的作用主要有:①表示内容或引文的省略; ②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 ③表示列举的省略; ④表示说话迟疑; ⑤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⑥表示语言的中断; ⑦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5)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运用之得体能力。语言得体须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⑴注意对象、场合:①弄清事件,不能变更原意;②依据场合,变更称代; ③交代清楚时间、地点。⑵注意谦敬之别。敬辞:拜访、奉陪、失陪、恭候、包涵、劳驾、打扰、赐教、高见;谦辞:拙、愚、寒、小、犬;贵、高、赐、惠、光。⑶注意口语、书面语转换。⑷注意身份不同。⑸注意目的不同。
18.A处,此句前的分号表示前后两句话为并列关系,此处所填内容与“可以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对举,强调与陌生人说话不能不加考虑,没有依据,所以此处可填“口无遮拦”或“信口开河”。口无遮拦:形容说话不加考虑,或无所顾忌。信口开河:形容说话没有依据,不可靠。
B处,这里语境是对前文“中国自古就有‘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古训,更有‘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范例”举例说明,强调《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故事的代表性,所以此处可填“家喻户晓”或“耳熟能详”。家喻户晓:形容人所共知。耳熟能详:听得多了,能够说得很清楚、很详细。
故答案为: A:口无遮拦(信口开河) ; B:家喻户晓(耳熟能详)
19.①不合逻辑。“说,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在修养”与“说话是通过声音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因果倒置,所以应改为“因为说话是通过声音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
②语序不当。“内在修养如果好,外化出来的声音就不会低俗”中两个分句主语不一致,关联词应在主语之前,所以应改为“如果内在修养好,外化出来的声音就不会低俗”。
⑤结构混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考虑对方感受,只管自己释放的缘故”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的缘故”句式杂糅,所以应改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考虑对方感受,只管自己释放”。
故答案为:
①修改为“因为说话是通过声音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
②修改为“如果内在修养好,外化出来的声音就不会低俗。”
⑤修改为“之所以大嗓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考虑对方感受,只管自己释放。”
20.甲处,分析本段内容可知本段为总分结构,甲处句子为总起句;再结合下文“‘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讲的是场合问题”“‘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讲的是对象问题”,可知甲处句子以说话为陈述对象,内容包含场合和对象两个方面,所以此处可填“说话要讲究场合和对象”。
乙处,根据前文“后文所不仅仅是音量控制的问题,还有……等技巧问题”和后文“经过专业训练的人说话,听着感觉舒服,是美的享受”可知,此处语境强调各种技巧需要经过培训才能掌握,所以此处可填“这就更需要专业的训练”。
故答案为:
甲:说话要讲究场合和对象 乙:这就更需要专业的训练
21.①从语意未尽的角度分析,省略号省略的是对华大妈当时内心想法的描写。结合前文可以推测当时华大妈的内心世界。结合“真的呢,要没有康大叔照顾”,可知省略号包含着对康大叔的感激;结合上文“嚷”、对康大叔的肖像描写和老栓毕恭毕敬的表现,可知省略号中也包含着华大妈对康大叔的恐惧;“怎么会这样”体现了华大妈的语无伦次,由此可知省略号中也有不知如何表达的局促。此处省略号描写了华大妈当时复杂的心情,符合她的形象特点,所以此处的省略号是语意未尽。
②从话语中断的角度分析,面对华大妈“怎么会这样”的疑问,康大叔打断她的话,不让她再说,这与上文 “‘老栓只是忙。要是他的儿子……’驼背五少爷话还未完,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便对老栓嚷道”,可知他打断驼背五少爷的话相呼应,体现了康大叔盛气凌人,随意插别人话的性格特征。
故答案为:
①我认为是语意未尽。华大妈的话语中,既有对康大叔的感激,又有对康大叔的畏惧,也有不知如何表达的局促。符合她当时复杂的心情,也符合人物形象。
②我认为是话语中断。康大叔抢话打断华大妈的话,与上文他打断驼背五少爷的话相呼应,体现了康大叔盛气凌人,随意插别人话的性格特征。
22.本题分析人物语言可以结合具体语句从是否得体的角度进行作答:
①“刚进门,便对老栓嚷道”“横肉的人只是嚷”,可见康大叔说话总是“嚷”,说话大嗓门,不顾场合,即便近在咫尺,也喊得震天响。
②“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康大叔不顾对象,直接说出“人血馒头”“痨病”,不考虑华家的感受,戳人痛处,只管自己释放的缘故,缺乏内在修养。
③“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康大叔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措辞不当,不知道当止则止,话语中充满了反问、肯定的语气,有居高临下之感,给人压迫感。
故答案为:
①不顾场合。说话总是“嚷”,说得很大声。
②不顾对象。口若悬河,戳人痛处,缺乏内在修养。
③措辞不当。他的话语气强烈(反问、肯定),有居高临下之感,给人压迫感。
23.(2025·绍兴模拟)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文言文阅读“材料一”体现了王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认识与行为相一致,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常常发现两者的落差,让人感叹知易行难……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求知力行,知行合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众所周“知”,人生长路漫漫,求知若渴,但仅“知”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将所知付诸行动,才能有所成就,因此,“行”也同样重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中,“知”是前提,“行”是关键,我们必须做到知行合一,求知力行。
以“知”为基,奠定前行的基石。“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无论是对于个人的发展,还是国家的进步,“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药学家屠呦呦研读中医典籍,方能发现青蒿素,拯救了全球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钟南山院士深耕医学领域数十载,潜心研究呼吸系统疾病,方能在非典和新冠疫情中力挽狂澜,成为国之栋梁。正是因为他们扎实的学问基础,丰厚的知识积累,才有了后来的伟大成就。由此可见,求知若渴,格物致知,方能为未来铺就坚实的道路。
以“行”为本,书写人生的华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行”是成功的必经之路,空谈理论,纸上谈兵,是无法取得实际效果的。要想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必须靠行动来实现。昔日邓稼先放弃国外优渥生活,毅然回国投身核武器研制,隐姓埋名二十余载,终使中国拥有了核盾牌,维护了国家安全;今天,中国女排姑娘们秉承“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女排精神,在赛场上挥洒汗水,奋力拼搏,一次次为国争光。只有勇于实践,敢于行动,我们才能将“知”化为脚下坚实的每一步,不断前行,直至成功。
知行合一,方能致远。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任何伟大的成就,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正如钱学森在归国后,不仅将自身掌握的火箭推进理论知识倾囊相授,更带领团队克服重重技术封锁和物资匮乏的困难,最终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为新中国国防事业奠基,这正是他将“知”与“行”完美结合的典范。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更应深刻理解“知”与“行”的关系,既要勤于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又要勇于实践,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成长,在实践中成才,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做到知行合一,方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求知是力行的前提,力行是求知的目标。让我们将知与行紧密结合,用知识武装头脑,以行动践行理想,求知力行,知行合一,书写更加灿烂的人生篇章!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二元关系型材料作文。首先注意材料结合文言文阅读“材料一”引出“知行合一”的观点,“知行合一”强调“知”“行”的相互促进、不可分割,认为“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体现了认识与行为相一致。“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常常发现两者的落差,让人感叹知易行难”阐述了现实生活中“知易行难”的现象。“知易行难”体现了“行”的困难,知晓道理容易,付诸实践却很难。由此可见,材料引导考生思考为什么会有“知易行难”的落差、如何打破这一落差等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知行合一”的路径,最终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具体写作时,可以先指出现实中知与行的落差及知易行难的现象,接着分析知易行难的原因,以赵括纸上谈兵和爱迪生千万次的实验为例对比,强调行动的重要性。然后阐述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通过马克思和袁隆平的事例说明深刻认识能坚定行动。再论述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以李时珍为例表明行动能深化认识。最后指出应避免只知不行和只行不知,呼吁以知行合一为指引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立意:
①知易行难,惟“知行合一”方能成就无悔人生。
②知行互为基础,不可偏废。
③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
【点评】本题为二元关系型材料作文,所谓二元关系型作文,就是由两个词语或短语组合而成的一种作文形式,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必须兼顾文题构成的各个要素,清楚地点明其间关系。常见的关系有并列、对立、从属、因果和递进等,而这些关系中,都包含辩证的、矛盾的关系。二元关系是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可以是先后关系,共存关系,因果关系等。他们不可分割的两面,在分析时不能只谈一面,而忽略另一面。因此在确定结构时,必须以其中的一面或两面为重点,兼顾另一面。
1 / 1浙江省绍兴市2025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
(2025·绍兴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量子计算机的兴起实际上标志着硅时代开始接近尾声。
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摩尔定律揭示了计算机行业强大的爆发规律,它指出,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每18个月就能翻一番。这个看似简单的定律,实际上有效追踪并描述了计算机技术显著的指数级增长。
摩尔定律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机械计算机时代。那时候,工程师还只能使用旋转的圆柱体、齿轮、传动装置和轮毂来完成简单的算术运算。到了20世纪之交,这些计算装置开始使用电力运转,于是继电器和电缆取代了齿轮系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计算机已经可以通过使用大量真空管进行复杂计算来破解政府高级密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真空管升级为晶体管,而随着晶体管的体积不断微缩,计算机的速度和功率也实现了持续进步。后来,微芯片彻底改变了局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微芯片的尺寸不断减小,指甲盖大小的芯片都容纳着大约10亿个晶体管。如今,孩子用来玩电子游戏的手机比以前五角大楼用过的要占用一间屋子的笨重家伙的计算功能更强大,我们的笔记本电脑也比“冷战”时期那些庞大的电脑更先进。
一切都将成为过去。计算机的每一次转折性发展,都让之前的技术遭到创造性破坏的冲击,并最终走向被淘汰的命运。
摩尔定律所指出的发展规律,在现实中已经出现放缓趋势,照此下去最终势必将停止。主要原因是,现在的微芯片已经非常紧凑了,最薄的晶体管层大约只有20个原子直径那样薄。而当晶体管层继续压缩到大约只有5个原子直径时,电子的位置就将变得不确定,电子可能会逃逸出来,从而导致芯片短路,或者可能会产生大量热量而进一步导致芯片熔化,囿于此,晶体管层继续压缩变薄的空间已经不断收窄。换言之,根据物理定律,如果想要在主要材料为硅的基础上继续微缩,那么摩尔定律最终会面临崩溃。由此来看,我们可能已经开始步入见证硅时代终结的阶段。硅时代之后的下一个时代,可能正是我们所说的量子时代。
量子计算机未来有潜力改变现有的各行各业。
量子计算机有能力模拟数千种可能的化学反应,而不必在实验室中等待这些化学反应的发生,帮助人类以更快的速度找到超级电池最有效的工艺,从而推动人类步入太阳能时代。
量子计算机的另一个关键应用可能就是养活世界上不断增长的人口。一些特定类型的细菌能够毫不费力地从空气中吸收氮并将其转化为氨,然后将氨转化为化学物质,从而成为肥料。这种固氮过程是地球上生命繁荣的原因,通过给予植被茂盛生长的条件,从而让人类和动物得以存活。然而,这个过程的完成需要大量能量。微软的科学家已经首次尝试使用量子计算机来提高肥料产量,并解开了固氮的秘密。
大自然的另一个奇迹是光合作用,通过光合作用,阳光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和葡萄糖,从而形成几乎所有动物生命的基础。将光转化为糖的问题,探索的其实是一个量子力学过程。量子计算机显然可能助力实现更高效的合成光合作用,那或许可能是一种捕捉阳光能量的全新技术方法。人类未来的粮食供应问题也可能因为这种技术方法的突破而得以解决。
量子计算机不仅可以比任何传统数字计算机都更加快速地同时完成数百万种潜在药物疗效的分析,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探究一些疾病的源头。例如,通过DNA基因组学,我们可以使用计算机识别可能导致乳腺癌症的基因,但传统数字计算机没有能力准确地确定这些缺陷基因究竟是如何导致癌变发生的。一旦癌变扩散到全身,目前的研究是无能为力的。但是,通过破译我们免疫系统中分子的复杂性,量子计算机或许能够创造出一些有可能对抗这些疾病的新药和新疗法。
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机的融合,也可能成就未来医学。像阿尔法折叠这样的人工智能程序,目前已经能够绘制出令人震惊的35万种不同类型蛋白质的详细原子结构图,包括构成人体的整套蛋白质。下一步便是使用量子计算机的强大算力所助力实现的独特方法,来研究这些蛋白质究竟是如何发挥其魔力的,并利用这些新发现来探索新一代有效药物及疗法。
(摘编自加来道雄《量子霸权:量子计算机革命如何改变世界》,苏京春译)
材料二:
搜狐科技:为什么我们需要量子计算?
郭国平:蒸汽机刚发明的时候装到马车上去,还跑不过小马车。现在回头看,你觉得蒸汽机有没有作用?我们发现量子计算对于处理一些特定问题,原则上有更强大的处理能力、更快的处理速度。
搜狐科技:如果以传统芯片和经典计算机作为参考系的话,您认为现在量子芯片和量子计算机发展到了什么阶段?
郭国平:现在可能还是在早期的电子管计算机时代。从目前我们这一代人认知的角度来讲,量子计算机不是对于所有的问题都一定会比经典计算机表现好。所以量子计算机对于经典计算机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它对一些特定的问题有加速效果。
搜狐科技:量子计算机是一种用于快速求解特定问题的机器,什么时候能为其他行业带来比较切实的改变?
郭国平:对于特定问题的求解,就像凿冰块一样,一整面冰块也是从一个点开始,我们已经证明有优势的是某些特定问题。从全球来看,我认为在3-5年内,量子计算一定会在某些具有实际生产生活意义的问题上面发挥切实的作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跟传统计算机、AI配合。
(摘编自2022年12月8日“搜狐科技”对郭国平教授的独家专访)
1.首段说“硅时代开始接近尾声”,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
A.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每18个月就能翻一番,相关技术呈现指数级的增长。
B.计算机的每一次转折性发展,都让之前的技术遭到破坏,并最终被淘汰。
C.摩尔定律所指出的发展规律,在现实中已经出现放缓趋势,最终将停止。
D.现在的微芯片已经非常紧凑,晶体管层继续压缩变薄的空间在不断收窄。
2.量子计算机未来有潜力改变各行各业,下列相关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能模拟数千种可能的化学反应,帮助人类以更快的速度找到制造超级电池的有效工艺,保障能源供应。
B.使用量子计算机可以提高肥料产量,也可能助力实现更高效的合成光合作用,解决人类未来的粮食供应问题。
C.快速地同时完成数百万种潜在药物疗效的分析,帮助我们探究一些疾病的源头,以新药和新疗法来治愈病人。
D.未来的量子计算机可能与人工智能融合,淘汰传统计算机,在某些生产生活问题上发挥前所未有的巨大作用。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摩尔定律揭示了计算机行业强大的爆发规律,现在面临挑战,预示着它可能正接近极限。
B.尽管很难准确判断量子计算机究竟会在哪个时间点改变人类生活和经济格局,但相关预测和前瞻激动人心。
C.加来道雄认为我们可能已经开始步入量子时代,郭国平认为在3-5年内,量子计算将会在某些领域发挥作用。
D.从目前情况来看,量子计算在处理一些特定问题上表现出更强大的能力,但尚未为其他行业带来普遍的改变。
4.材料二使用了类比和比喻的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5.某读书频道推介加来道雄《量子霸权》一书:“他以其标志性的清晰和热情,讲述了这个令人兴奋的科学前沿。”说说材料一是如何体现“清晰”和“热情”的?
(2025·绍兴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迷途
【加拿大】查尔斯·罗伯茨 张陟译
①卡比内奥营地的名声颇为不佳。此处原有一头小公牛,身材健硕,却桀骜不驯,野性犹存。
②小公牛有些德文牛血统,体格庞大,皮色深红,浑身筋肉暴起,更有一对硕大的犄角。一同拉犁的伙伴性情温顺,工作勤恳,深得主人喜爱,但他却似半路杀出一般,总迷恋着田边树林,总梦想着重返草原,重返曾经无拘无束的日子,和旧时伙伴一起徜徉。记忆中,每个露珠染湿的晨起,浅草覆盖的山丘上,他会与同伴咀嚼鲜美多汁的草叶,而六月苜蓿飘香的日子,他们会踱到山谷,聚在柳荫遮蔽下的浅浅池塘。小公牛着实不喜欢脖子上的轭,也不喜欢冬季。在他心目中,野外草原上似乎终年都是夏季。若能重返草原,该有多好!
③一天,长久企盼的机会终于到来,他没让机会溜走。他在伙伴身旁,还未套上轭,牧人也不在近前。于是,小公牛高扬起头,喷出一声胜利的鼻息,冲着森林直奔而去了。
④有一阵子,牧人还在追他,可没一会儿便放弃了。“随他去吧!”主人说道,“肚子饿的时候,他会跑回来的。光吃杉树芽,撑不了多久。”
⑤小公牛在雪地奔跑,一会儿便远离营地。他觉得有些疲倦,便放慢步伐,走了起来。冬天的落日寂寥无光,斜斜地铺在森林之上,将草坡与洼地上的积雪染出层层不同的色泽。小公牛腹中有些饥饿,便啃起树干边沿的苔藓充饥,那苔藓的味道却实难让他满意。月亮还未升起,小公牛勉强填饱肚子,躺倒在一处灌木丛下,准备过夜。
⑥数里之外,恰巧有头熊碰到了小公牛留下的足迹。迷途的小牛!这是容易得手的猎物。那熊开始追踪。月亮高悬时分,小公牛听到了动静,有东西在靠近,虽然不知是什么,他却也站起身,静静等候着。
⑦那鲁莽的熊扑进灌木丛,并不曾想过会有何抵抗。只听得一声低吼,小公牛便把熊顶翻在地。接着,小公牛转个圈,发起反击。一刹那,惊呆了的熊便已落败。小公牛锋利的犄角让他无暇自保,更顾不得腹中饥饿了。掉头逃跑之时,小公牛又顶上来,把熊紧逼向一棵大树。那熊慌张地爬上树干,才勉强躲开小公牛的攻击。小公牛不屑地掉转身形,回到了起先的临时居所。
⑧晨起的金黄刚刚显现,这精力旺盛的造物便又踏上了行程。他啃食了不少苔藓,却并不欣赏苔藓的味道。想想越来越靠近曾经的草原,想想草原鲜嫩的青草和潺潺的溪水,他愈发觉得苔藓难以下咽。越来越厚的积雪,也让他对冬日的厌倦与步俱增。小公牛走到一处敞开的山边,此处曾有的松树已没了皮,只生长些桦树。小公牛啃噬略带香味的嫩条,觉得也不过是只能填填肚子的粗食。
⑨腹中饥饿愈甚,小公牛不禁想起出逃的营地,但也决计不会返回了。他要坚持,坚持到属于自己的草原,要重返熟识池塘边上的小水沟,要在那里与欢欣的伙伴一同舔食盐粒。无法言说的本能引领他直奔南方,心中的愿望不断驱使他继续行程。
⑩那日下午,有头豹突袭了他。豹从树上跃下,撕裂了他的咽喉。小公牛奔过低矮的树下,甩掉豹,掉转过头,暴怒地直扑向那豹。豹跃回树上,小公牛便也继续前行。
然而,不久他的步伐便慢了下来。豹的利爪深深刺穿他的咽喉,流出的鲜血染遍了身后的足迹。可是,一双睁圆的眼中,追逐梦想的渴望并未随着体力的减弱而熄灭。小公牛不甚在意自己的虚弱。渴望催促着他,让他无暇顾及伤势,也无从顾及空空的胃肠。或许,饥饿原本不是问题,沿途都有灰暗而干瘪的苔藓供他果腹。
不久,小公牛走到一条小溪边,水流激荡在冰雪覆盖的卵石上,发出微弱的声音。小公牛缓步沿着小溪行走,而他的身影刚刚消失不久,远处转角便出现了那豹。豹一路跟踪,追随血迹而来。狡猾的豹晓得,流血和饥饿会最终起效。最后一刻到来时,不再会有太多抵抗了。
天色已近黄昏,小公牛心中仍充满渴望,不愿躺下歇息。整个夜晚,透过林间空地银色的光,透过诡异阴暗的密林,饥肠辘辘的小公牛依然梦想着,梦想着苜蓿的清香和梯牧草的鲜嫩。或许正是饥馑驱使,他孤绝地继续着自己的行程。整个夜晚,他身后远远地,始终尾随着那警觉的豹。
日出时分,精疲力竭的小公牛跌跌撞撞地走到了大湖边。没有阴影遮蔽的湖面上,积雪向南横亘开去,有数里之遥。这便是他的路了。小公牛毫不迟疑地迈步前行。风将湖面上的冰雪吹开,露出块块空处,但也只是绝小的部分。晨起阳光之下,浅灰、紫红、枯黄、艳红的种种色彩,温暖地涂抹在湖面上。
小公牛的命运已然注定。他蹒跚而行,每一步都很吃力。曾经有力的头颅耷拉下来,几乎触到了湖面的积雪。小公牛踏上湖面的时候,森林边缘处,那捕食的豹又从隐蔽的地方出现了。豹抬起浑圆的头颅,绿色眼睛里发出凶狠的光,越过那片空旷,小公牛举步维艰的状况立时了然于心。豹再次低下头,鼻子贴近血染的雪,继续他的追踪。他起先缓步小跑,接着大步疾驰。至此,小公牛的行程已到终点。他前腿一软,跪倒在地,又挣扎着站起,稳住身体,四下瞭望。他的眼神不再清晰,却依然于朦胧中看到,那肌肉突起的野兽正顺着他的足迹而来。小公牛曾经的勇气电光石火般闪回。他转过身,放低犄角,面对挑战,以最后的气力直冲上去。那豹停下步子。可小公牛孱弱的双膝已经难于承载自身绝大的冲力,他一头栽倒在雪中。小公牛低吼一声,翻了个身,心中渴望的草原从眼中渐渐淡去。那豹纵身一跃,跳上小公牛的身体,獠牙直刺咽喉。但小公牛已然毫无知觉了。并非是这野兽,而是小公牛自己的热望,征服了他。
那豹嗜血的渴望满足了。他抬起头,前爪搭在小公牛的尸体之上,直起了身,四处张望起来。
此时,若有人于湖边眺望,那野兽和他的猎物不过只是一处黑点,若隐若现。也在同时,遥遥之外,古老森林的深处,正有一头公牛孤独地于枷中低吟,无休无止,不饮不食,是为他失去了踪影的伙伴黯然神伤。
(原载于《世界文学》2010年第2期,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从小公牛出逃起笔,结尾落到另一头“孤独地在枷中低吟”“黯然神伤”的公牛身上,构思独特,引人深思。
B.“冬天的落日”“月亮高悬”“晨起的金黄刚刚显现”点出了时间的流逝,描写了自然的风光,暗含了小公牛的心理。
C.“随他去吧!”主人的淡定意味着他在日常相处中对小公牛的性情了如指掌,料定他会因为饥饿而再次回来。
D.熊的轻敌和鲁莽使他低估了小公牛的力量而败走,这为下文“牛豹之斗”相关情节作了铺垫,并与之形成对比。
7.关于文中“牛豹之斗”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豹的突袭使小公牛受到重创,对豹的愤怒使他忍着饥饿更勇敢地前行,苔藓虽不好吃,但至少能果腹。
B.豹“跃下”又“跃上”,之后又“一路跟踪”“始终尾随”,狡猾、警觉又凶狠,展示了他丰富的猎杀经验。
C.阳光将种种色彩温暖地涂抹在湖面上,美丽的环境与动物的命运对举,突显大自然自有其丛林法则。
D.小说对小公牛临死前的动作、眼神、声音作了细致描写,倾注了自己的情感,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8.从遇到熊的袭击到死亡,小公牛的心理活动也随着一路上的遭遇而不断展开,请结合文本简析。
9.“动物小说”写动物本质上就是写人生,请结合小公牛的经历谈谈你对标题“迷途”的理解。
(2025·绍兴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礼为诸暨宰,问政,阳明子与之言学而不及政。子礼退而省其身,惩己之忿,而因以得民之所恶也;窒己之欲,而因以得民之所好也;舍己之利,而因以得民之所趋也;惕己之易,而因以得民之所忽也;去己之蠹,而因以得民之所患也;明己之性,而因以得民之所同也;三月而政举。叹曰:“吾乃今知学之可以为政也已!”
他日,又见而问学,阳明子与之言政而不及学。子礼退而修其职,平民之所恶,而因以惩己之忿也;从民之所好,而因以窒己之欲也;顺民之所趋,而因以舍己之利也;警民之所忽,而因以惕己之易也;拯民之所患,而因以去己之蠹也;复民之所同,而因以明己之性也;期年而化行。叹曰:“吾乃今知政之可以为学也已!”
他日,又见而问政与学之要。阳明子曰:“明德亲民一也,古之人明明德以亲其民,亲民所以明其明德也。是故明明德,体也;亲民,用也。而止至善,其要矣。”子礼退而求至善之说,炯然见其良知焉,曰:“吾乃今知学所以为政,而政所以为学,皆不外乎良知焉。信乎,止至善其要也矣!”
(明·王阳明《书朱子礼卷》)
材料二:
朱廷立,字子礼,徽之婺源人。癸未进士,授诸暨县令。暨巨且烦,号难治,廷立至,新黉社、劝农桑、申乡约、榜《讼诫》,而义仓、义桥、义冢之设,凡以惠民。其尤惠者,均里甲,止海塘,岁省银力各万计。治称第一,晋拜河南道御史。既去暨,人建祠祀之。少傅谢迁之记其政于石,立在道,激扬达体……尝从陈献章游因以圣贤之学期廷立后又得王湛邹子①辈相师友学益邃。观其知行合一之论,心性即仁之说,事心事天之旨,正学正道之辩,率皆根本之学,有实见也。
(明·焦竑《国朝献征录》三十五卷)
注释:①王湛邹子,指王阳明、湛若水、邹守益,三人皆为明朝心学大家。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尝从陈献章A游B因C以圣贤之学D期E延立F后G又得王湛邹子H辈相师友I学益邃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惕,害怕恐惧,与《孟子》“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的“惕”意思相同。
B.“又见而问学”与《论语》“人而不仁”的“而”意思相同。
C.一,一致、相同,与《兰亭集序》“其致一也”的“一”意思相同。
D.劝,勉励、奖励,与《兼爱》“恶得不禁恶而劝爱”的“劝”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阳明在面对朱子礼问学和问政时,看似答非所问,实则巧妙引导,用心良苦。
B.王阳明先为学再为政的思想,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C.诸暨是难治之地,但朱子礼有很多惠利百姓的措施,治理第一,升任河南道御史。
D.朱子礼在诸暨县令任上践行阳明“知行合一”的学说,政绩卓著,为百姓所称道。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礼退而省其身,惩己之忿,而因以得民之所恶也。
②信乎,止至善其要也矣!
14.结合材料一,概括朱子礼“问学”“问政”之后所领悟的人生之理。
(2025·绍兴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渔父
宋·陆游
楚江茫茫新雨霁,残云蹙作鱼鳞细。
老翁短楫去若飞,我欲从之已天际。
从之不可况共语,醉眼知渠轻一世。
直钓①去饵五十年,此意宁为得鱼计?
注:①直钓:姜子牙在入仕前用不设鱼饵的直钩在渭滨钓鱼。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点明地点、时间和天气,为渔父出场营造出一个清新开阔的环境。
B.前四句运用了叠词、比喻、夸张等手法,动静结合,描写细腻生动。
C.诗中反复使用“从之”,表达了诗人欲以“渔父”自况却又不得的遗憾。
D.本诗体现古体诗的流转自由,而律诗《书愤》则整饬严谨,两者各有特色。
16.在中国古代文化语境中,“渔父”可以是超拔隐逸的,也可以是积极济世的。请简析诗中“渔父”形象的内涵。
17.(2025·绍兴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生活中,老师常常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 , ”两句话告诫我们要防微杜渐,不要玩物丧志。
(2)古人常常怀古“六朝”来表达盛衰之情,比如“ , ””。
(3)桥不仅是一种实用建筑,更是一个充满情感和象征的意象,承载着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如古诗文中“ , ”。”
(2025·绍兴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 甲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讲的是场合问题。庄重严肃的场合,不宜开玩笑,更不能胡言乱语;家人团聚、朋友聚会,可以谈笑风生,切忌官话连篇。“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讲的是对象问题。对长者说话,要彬彬有礼,注意音量大小,不宜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对晚辈讲话,当和声细语,风趣幽默,不宜用教训口吻。对熟悉、亲近的人说话,可以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与陌生人交流,当止则止,切莫 A 。
①说,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在修养,所以说话是通过声音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②内在修养如果好,外化出来的声音就不会低俗。③这一点,在说话的音量上尤其明显。④有些人说话大嗓门,即便近在咫尺,也喊得震天响。⑤之所以大嗓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考虑对方感受,只管自己释放的缘故。
说,不仅仅是音量控制的问题,还有升降变化、语速快慢、实虚相间等技巧问题,( 乙 )。大学里播音专业的师生说话,与我们普通人有明显不同。经过专业训练的人说话,听着感觉舒服,是美的享受。
中国自古就有“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古训,更有“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范例,高中语文课本中《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代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更是 A 。
材料二:
“老栓只是忙。要是他的儿子……”驼背五少爷话还未完,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刚进门,便对老栓嚷道:
“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
老栓一手提了茶壶,一手恭恭敬敬的垂着;笑嘻嘻的听。满座的人,也都恭恭敬敬的听。华大妈也黑着眼眶,笑嘻嘻的送出茶碗茶叶来,加上一个橄榄,老栓便去冲了水。
“这是包好!这是与众不同的。你想,趁热的拿来,趁热的吃下。”横肉的人只是嚷。
“真的呢,要没有康大叔照顾,怎么会这样……”华大妈也很感激的谢他。
“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
华大妈听到“痨病”这两个字,变了一点脸色,似乎有些不高兴;但又立刻堆上笑,搭赸着走开了。这康大叔却没有觉察,仍然提高了喉咙只是嚷,嚷得里面睡着的小栓也合伙咳嗽起来。
(节选自鲁迅小说《药》)
18.请在材料一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材料一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请在材料一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材料二中画线句的省略号,有人认为是语意未尽,有人认为是话语中断,你怎么认为?请简析理由。
22.“说”能反映人的内在修养,材料二中“康大叔”的话语不“得体”,有哪些表现?
23.(2025·绍兴模拟)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文言文阅读“材料一”体现了王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认识与行为相一致,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常常发现两者的落差,让人感叹知易行难……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D
3.C
4.①以科技史的事实类比说明量子计算前景无量,雄辩有力,通俗易懂。
②“凿冰”比喻量子计算技术由点到面的突破,生动形象。
5.①热情:对量子计算发展前景的乐观,充满信心的叙述富有感染力,鼓舞人心。
②清晰:语言简明,条理分明,逻辑严密。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科普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和论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材料的观点;注意辨析四个选项,判断选项论据是不是都能够证明题干所说的论点,也可以辨别哪一个论据与众不同,即可排除确定答案。
(2)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3)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推断能力,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或观点,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题人依据文本所做的“推断”性表述,大多以前提与结论的方式组合,构成一个简单复句,形成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需要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正确地作出正误判断。注意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4)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把握。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使用论证方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论证观点,因而在解答论证方法作用时,要紧扣文章的论点或分论点分析作答。
(5)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这是信息性阅读的重要考查点,解答此类题目,要精读深析,确定检索区间,然后分类整合,即按照一定标准对信息进行提取、压缩、合并或者删减、替换,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概括时,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力强的语句,但与试题要求归纳的角度不一致,这时,就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确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要注意防止要点遗漏。
1.A项阐释摩尔定律的内容,即计算能力的增长速度,但这并不能说明硅时代要结束。技术在进步,不代表之前的技术就过时了。
B项说明新技术的出现会取代旧技术,这和“硅时代接近尾声”的逻辑一致,新技术(如量子计算)取代旧技术(基于硅的计算),所以硅时代会结束。
C项指出摩尔定律的放缓和停止,意味着基于硅的计算技术发展到达瓶颈,支撑了“硅时代接近尾声”的观点。
D项说明微芯片物理上的限制,即无法无限缩小,这进一步解释了摩尔定律为何会失效,也支撑了“硅时代接近尾声”的观点。
故答案为:A。
2.D项“淘汰传统计算机”表述错误。根据材料二“量子计算机对于经典计算机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它对一些特定的问题有加速效果”“量子计算……这个过程中可能会跟传统计算机、AI配合”可知,量子计算机并不会淘汰传统计算机,而是与传统计算机配合互补。
故答案为:D。
3.C项“加来道雄认为我们可能已经开始步入量子时代”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我们可能已经开始步入见证硅时代终结的阶段。硅时代之后的下一个时代,可能正是我们所说的量子时代”可知,加来道雄指出我们可能开始步入见证硅时代终结的阶段,之后可能进入量子时代,而不是已经步入量子时代。
故答案为:C。
4.本题注意结合具体相关文本进行分析:
①将量子计算早期发展阶段类比于蒸汽机刚发明时的阶段。蒸汽机最初的效率甚至不如马车,但最终带来了巨大的变革。这个类比说明了量子计算目前虽然可能不如传统计算机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色,但其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不应低估其未来的影响。这种类比使论证更加通俗易懂,也更具说服力。
②如“对于特定问题的求解,就像凿冰块一样,一整面冰块也是从一个点开始,我们已经证明有优势的是某些特定问题。”将量子计算对特定问题的解决比作“凿冰”。冰块的融化是从一个点开始,逐渐扩大到整个面的。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量子计算目前主要集中在解决特定问题上,并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突破将会像凿冰一样,逐渐扩大应用范围,最终带来广泛的影响。
故答案为:
①以科技史的事实类比说明量子计算前景无量,雄辩有力,通俗易懂。②“凿冰”比喻量子计算技术由点到面的突破,生动形象。
5.①由材料一“量子计算机未来有潜力改变现有的各行各业”“量子计算机的另一个关键应用可能就是养活世界上不断增长的人口”“人类未来的粮食供应问题也可能因为这种技术方法的突破而得以解决”等可知,文章通篇洋溢着对量子计算机发展前景的乐观和信心。再结合“推动人类步入太阳能时代”“解开了固氮的秘密”“捕捉阳光能量的全新技术方法”“探索新一代有效药物及疗法”等可知,文章对量子计算机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充满激情的描绘,极富感染力,鼓舞人心。
②结构清晰,逻辑严密:文章首先从摩尔定律出发,阐述了传统计算机发展面临的瓶颈,引出量子计算机出现的必然性;接着从多个方面阐述了量子计算机的应用前景,最后展望了量子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结合的未来。同时,语言简明,通俗易懂:文章使用了很多类比和举例,将复杂的科学概念解释得通俗易懂,例如用“孩子用来玩电子游戏的手机”同“以前五角大楼用过的要占用一间屋子的笨重家伙”进行类比,突出现代技术的先进性。
故答案为:
①热情:对量子计算发展前景的乐观,充满信心的叙述富有感染力,鼓舞人心。
②清晰:语言简明,条理分明,逻辑严密。
【答案】6.C
7.A
8.①斗败熊之后,对熊的不屑使他更自信地踏上行程。
②想到草原(青草),使他更厌倦难吃的苔藓和积雪的冬日。
③饥饿使他想起营地,但他决计不返回,坚持要回到自己的草原。
④暴怒地回应豹的突袭,又不甚在意自己的虚弱,孤绝前行。
⑤在生命的尽头,以最后的勇气捍卫心中的渴望。
9.①公牛挣脱束缚,踏上追寻自由的未知之途。
②迷途是指他轻敌蛮干,付出生命代价,这是对仅凭热情而缺乏准备的逐梦行为提出了警示。
③结尾转换视角,意味深长,该安于枷锁还是勇敢逐梦?这是对“人生之路”的另一种追问。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外国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部分情节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分析概括相关情节,使用的表现手法等;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分析文学形象心理变化过程的能力。分析心理的变化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观察:通过观察人物的行为、言语和姿态等外在表现来推测其内心状态。观察可以包括对人物的肢体语言、微表情、眼神等细节的注意。② 解读言行:分析人物的言行举止,尝试理解其背后的动机和情绪。关注人物的语言选择、说话语速、情绪表达等方面的信息。③阅读细节:注意人物的背景故事、家庭背景、经历和环境等细节,这些细节可以提供线索,帮助理解其行为和心理。④ 联想推理:将观察和解读的信息与自身经验、常识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进行结合,进行推理并形成假设。通过联系人物的行为和特征,推测其内心的感受、欲望和价值观等。
(4)本题考查分析标题意蕴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主旨看,是否寄托情感,深化主题。其次要结合结构看,重点看首尾段,看它们与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一般而言,题目具有统领全文、贯穿全文、担当线索的作用。然后结合情节看,标题是否有概括故事情节、铺开情节呼应细节的作用。还要结合人物看,明确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看标题与人物形象、性格或命运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以此来看题目是不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达有具体的作用。最后要结合标题本身的效果看,对读者而言,该标题是否新颖精妙,吸引读者。
6.C项“主人的淡定意味着他在日常相处中对小公牛的性情了如指掌”赏析错误,因为文中并没有明确证据显示主人对小公牛的性情有如此深入的了解(了如指掌)。
故答案为:C。
7.A项“对豹的愤怒使他忍着饥饿更勇敢地前行”说法错误。根据第 段“可是,一双睁圆的眼中,追逐梦想的渴望并未随着体力的减弱而熄灭。小公牛……也无从顾及空空的胃肠”可知,小公牛之所以继续前行,并不是因为对豹的愤怒,而是追逐梦想的渴望支撑着他勇敢前行。
故答案为:A。
8.本题注意梳理文本相关细节进行整合分析:
①第⑦段“小公牛又顶上来,把熊紧逼向一棵大树。那熊慌张地爬上树干,才勉强躲开小公牛的攻击。小公牛不屑地掉转身形,回到了起先的临时居所”可知,这次胜利增强了小公牛的自信心,它“不屑地掉转身形”,更加坚定地继续自己的旅程。
②由第⑧段“想想越来越靠近曾经的草原,想想草原鲜嫩的青草和潺潺的溪水,他愈发觉得苔藓难以下咽”可知,小公牛想到草原“鲜嫩的青草和潺潺的溪水”,对草原有着美好回忆,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使他对当前的困境更加不满,更加渴望“鲜嫩的青草和潺潺的溪水”渴望到达目的地。
③由第⑨段“腹中饥饿愈甚,小公牛不禁想起出逃的营地,但也决计不会返回了。他要坚持,坚持到属于自己的草原”可知,尽管饥饿让小公牛想起了“出逃的”营地,但他“决计不会返回”,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渴望,有着对自由的向往,这一切使他坚定了继续前进的决心。
④由第⑩段“豹从树上跃下,撕裂了他的咽喉。小公牛奔过低矮的树下,甩掉豹,掉转过头,暴怒地直扑向那豹”和第 段“小公牛不甚在意自己的虚弱。渴望催促着他,让他无暇顾及伤势,也无从顾及空空的胃肠”可知,豹的突袭激发了他的愤怒和斗志,尽管受伤和虚弱,他仍然坚持前行,内心的动力使他“不甚在意自己的虚弱”,忽略了自身的伤痛。
⑤由第 段“小公牛曾经的勇气电光石火般闪回……可小公牛孱弱的双膝已经难于承载自身绝大的冲力,他一头栽倒在雪中。小公牛低吼一声,翻了个身,心中渴望的草原从眼中渐渐淡去”可知,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小公牛依然保持了最后的勇气和尊严,试图捍卫自己心中的渴望。尽管最终未能成功,但他的精神令人动容。
故答案为:
①斗败熊之后,对熊的不屑使他更自信地踏上行程。
②想到草原(青草),使他更厌倦难吃的苔藓和积雪的冬日。
③饥饿使他想起营地,但他决计不返回,坚持要回到自己的草原。
④暴怒地回应豹的突袭,又不甚在意自己的虚弱,孤绝前行。
⑤在生命的尽头,以最后的勇气捍卫心中的渴望。
9.本题要求分析标题意蕴,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展开:
①从表层看,是“迷途的小牛”,小公牛挣脱了人类的束缚,逃离了牧场,踏上了寻找自由的道路。这条道路充满了未知和危险,象征着一种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表面上,“迷途”指的是小公牛离开熟悉环境,进入了一个陌生的世界。
②从深层看,是小公牛出逃中不理性的选择。小公牛在追寻自由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和准备,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它的轻敌和蛮干反映了它仅凭热情而缺乏理性思考的行为。这种行为导致它不仅没有实现梦想,反而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迷途”在这里提醒我们,仅仅凭借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充分的准备和谨慎的态度。
③从主旨上,是人生的“迷途”。故事的结尾转换了视角,引发了读者对“人生之路”的另一种追问:是应该安于现状,接受束缚,还是勇敢地追逐梦想?这种转换视角的处理使得故事更加深刻和复杂。它提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应该选择安稳的生活,还是应该冒险追求更高的目标?
故答案为:
①公牛挣脱束缚,踏上追寻自由的未知之途。
②迷途是指他轻敌蛮干,付出生命代价,这是对仅凭热情而缺乏准备的逐梦行为提出了警示。
③结尾转换视角,意味深长,该安于枷锁还是勇敢逐梦?这是对“人生之路”的另一种追问。
【答案】10.BFI
11.B
12.B
13.①子礼回去后反省自己,责罚自己怨恨的事物,因此得以知道老百姓厌恶的事物。
②确实,达到至善是关键啊!
14.①治理百姓可以从了解自身并做好自己开始。②为政的过程也是提升自身德行的机会。③知行合一,关键是求至善,见良知。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本题同时考查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运用能力。文言虚词意义用法的判断要求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分常见用法意义,其次重点分析该虚词所在具体语境、前后搭配,最后综合分析其意义和用法。
(3)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5)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答案。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子礼出任诸暨县令,向我问政,我与他讨论学问而不涉及政治。子礼回去后反省自己,责罚自己怨恨的(事物),因此得以知道老百姓厌恶的(事物);压制自己的欲望,因而得以知道老百姓爱好的(事物);舍弃自己的小利,因而得以知道老百姓趋求的(事物);戒惧自己觉得容易的事情,因而得以知道老百姓忽略的事情;祛除自己有害的想法,因而得以知道老百姓担忧的事情;发现自己的心性,因而得以知道老百是赞同的(事物)。过了三月而政绩显要。子礼因此长叹说:“我现在才知道治学可以为政啊!”
过了几天,他又来见我并向我问学。我与他讨论为政而不涉及学问。子礼回去后研究他的为政之道,铲平了老百姓憎恶的事物,因而得以责罚了自己怨恨的事物;顺从老百姓喜好的事物,因而得以抑制自己的欲望;顺应老百姓趋求的事物,因而得以舍弃自己的小利;警惕老百姓忽视的事物,因而得以戒惧自己觉得容易的事情;帮助老百姓担忧的事情,因而得以祛除自己有害的想法;应和老百姓赞同的事物,因而得以发现自己的心性。一年后教化大行。子礼因此长叹说:“我现在才知道为政可以治学啊!”
过了几天,他又来见我并向我询问为政与治学的关键。我说:“明德与亲民是一致的,古代人彰明美德来爱护百姓,爱护百姓以用来彰明美德。因此彰明美德,是根本,而爱护百姓,是作用:然后达到至善,便是它们的关键。”子礼回去后探求至善的学问,清楚地发现了自己的良知。因此说:“我现在才知道治学可以用来为政,为政可以用来治学,两者都不外乎是良知。确实,这是达到至善是关键啊!”
材料二:
朱廷立,字子礼,安徽婺源人。癸未年进士,授官为诸暨县令。诸暨地域广阔诉讼繁多,号称难治之地。朱廷立到任后,新建学校、鼓励农业生产、申明乡约、张榜《讼诫》一文,设立义仓、义桥、义冢,都用来惠利百姓。其中最惠利百姓的是,均衡了里甲制度,停止了修理海塘的工程,每年节省钱和劳力各以万计数。治理能力堪称第一,进官为河南道御史。离开诸暨后,诸暨人建立生祠祭祀他。少傅谢迁之在石碑上刻录他的政绩,将石碑立在大路边,用来激浊扬清,合乎体制……曾经跟随陈献章游学,(陈献章)于是用圣贤之学期待他(学有所成)。后来他又和王阳明、湛若水、邹守益等大家亦师亦友,学问更加深邃。看他知行合一的理论、心性即仁的学说、事心事天的宗旨、正学正道的辨析,都是儒家根本的学问,他都有切实见解。
10.本题断句注意结合句语法结构特点进行:首先看“尝从陈献章游”,主谓结构,“朱廷立”为主语(省略),“尝从陈献章游”为谓语,句意完整,故应在B处断开;
“因以圣贤之学期延立”,主谓宾结构,“陈献章”为主语(省略),“期”为谓语,“延立”为宾语,句子结构完整,故从F处断开;
“又得王湛邹子辈相师友”,主谓宾结构,“朱廷立”为主语(省略),“又得”为谓语,“王湛邹子辈相师友”为宾语,句意完整,故从I处断开。
句意:曾经跟随陈献章游学,(陈献章)于是用圣贤之学期待他(学有所成)。后来他又和王阳明、湛若水、邹守益等大家亦师亦友,学问更加深邃。
故答案为:BFI。
11.A.正确。句意:戒惧自己觉得容易的事情。/(人们)都有恐惧、同情的心理。
B.错误。第一个“而”表顺承,第二个表假设。句意:他又来见我并向我问学。/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
C.正确。句意:明德与亲民是一致的。/它们所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
D.正确。句意:鼓励农业生产。/怎么能不禁止恶行而鼓励善行呢?
故答案为:B。
12.B项“王阳明先为学再为政的思想”概述错误。根据文本“吾乃今知学所以为政,而政所以为学,皆不外乎良知焉。信乎,止至善其要也矣”可知,“为学”和“为政”没有先后之分,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知行合一,追求至善最关键的。
故答案为:B。
13.本题注意关键字词和特殊句式的准确理解和翻译:①“省”,反省、反思;“惩”,责罚;“忿”:怨恨;“得”,了解、知道;“所恶”,厌恶的事物。
②“信”,的确、确实;“止”,达到;“要”,关键;“也”,表判断。
故答案为:
①子礼回去后反省自己,责罚自己怨恨的事物,因此得以知道老百姓厌恶的事物。
②确实,达到至善是关键啊!
14.本题作答注意结合相关句子进行翻译整合:
①由“子礼退而省其身,惩己之忿,而因以得民之所恶也;窒己之欲,而因以得民之所好也;舍己之利,而因以得民之所趋也;惕己之易,而因以得民之所忽也;去己之蠹,而因以得民之所患也;明己之性,而因以得民之所同也”可知,朱子礼在王阳明“言学而不及政”的启发下,反省自身,克服自身缺点,从而了解到百姓所厌恶、所喜爱、所追求、所忽略、所担忧的事情以及百姓的共同本性,最终政绩斐然。这说明修身是为政之基,治理百姓可以从了解自身并做好自己开始。
②由材料一“子礼退而修其职,平民之所恶,而因以惩己之忿也……复民之所同,而因以明己之性也;期年而化行”可知,朱子礼在王阳明“言政而不及学”的启发下,通过实践百姓的需求来修正自己的行为,例如,体察民情以克制自己的怒气,顺应民心以舍弃自身利益,最终教化百姓,取得了政绩。这表明为政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反省自身、提升自身德行的机会。
③由材料一“阳明子曰:‘明德亲民一也……止至善,其要矣。’子礼退而求至善之说,炯然见其良知焉……信乎,止至善其要也矣!”可知,王阳明点明“明德亲民”的统一性,并指出“止至善”的重要性。朱子礼由此领悟到知行合一,关键在于追求至善的境界,并由此见到自己的良知。
故答案为:
①治理百姓可以从了解自身并做好自己开始。
②为政的过程也是提升自身德行的机会。
③知行合一,关键是求至善,见良知。
【答案】15.C
16.①诗中的老翁“去若飞”“已天际”“轻一世”,表现出“渔父”逍遥江湖、独立自持(遗世独立)的特点,体现的是“道家”超拔隐逸的文化内涵。
②诗中的典故姜子牙“直钩垂钓”,意不在“鱼”,而在等待时机,得遇明主,实现理想抱负,体现的是“儒家”积极济世的文化情怀。
③这里隐含了诗人的形象,有对独立逍遥生活的向往,但更有对济世理想的坚守。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首先要对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作风格、理想抱负等有所了解。其次分析诗中词句的含义,借助意象、重要词语,运用典故、想象、比喻等技巧,感知形象特点。答题步骤:①点出特点。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②概括分析,结合全诗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形象”这个中心来写。如果诗歌运用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可以概括所使用的描写手法。③概括情感,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含的作者情感。
15.C项“表达了诗人欲以‘渔父’自况却又不得的遗憾”的“自况”赏析错误,“况”是“更何况”的意思,句意为更何况是与他共话衷肠呢。
故答案为:C。
16.①诗中的老翁“去若飞”“已天际”“轻一世”,这些描述展现了他行动迅速、飘逸若仙的姿态,以及他逍遥江湖、独立自持(遗世独立)的特点。他不受世俗束缚,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江湖之上,享受着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时光。这种逍遥自在、独立自持的形象,与道家文化中追求自然、无为而治、超拔隐逸的理念相吻合。
②诗中提到“直钓去饵”是用姜子牙“直钩垂钓”的典故,姜子牙垂钓并非为了捕鱼,而是在等待时机,得遇明主,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这里的“渔父”不再是单纯的逍遥者,而是有着远大理想和抱负的智者。他通过垂钓的方式,等待合适的时机,以实现自己的济世之志。这种积极济世的文化情怀,与儒家文化中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相一致。
③在这首诗中,“我欲从之已天际”可知诗人想追随“渔父”,“渔父”的形象不仅是对老翁和姜子牙的描绘,更是诗人自我形象的隐喻。一方面,他向往着像老翁一样逍遥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另一方面,他又坚守着儒家文化中积极济世的情怀,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带来积极的改变。所以,诗人通过描绘“渔父”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独立逍遥生活的向往和对济世理想的坚守。
故答案为:
①诗中的老翁“去若飞”“已天际”“轻一世”,表现出“渔父”逍遥江湖、独立自持(遗世独立)的特点,体现的是“道家”超拔隐逸的文化内涵。
②诗中的典故姜子牙“直钩垂钓”,意不在“鱼”,而在等待时机,得遇明主,实现理想抱负,体现的是“儒家”积极济世的文化情怀。
③这里隐含了诗人的形象,有对独立逍遥生活的向往,但更有对济世理想的坚守。
17.【答案】(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2)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3)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祸患、微、衰、鸿。
故答案为:(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2)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千载英雄鸿去外,六朝形胜雪晴中) (3)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
【答案】18.A:口无遮拦(信口开河) ; B:家喻户晓(耳熟能详)
19.①修改为“因为说话是通过声音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
②修改为“如果内在修养好,外化出来的声音就不会低俗。”
⑤修改为“之所以大嗓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考虑对方感受,只管自己释放。”
20.甲:说话要讲究场合和对象 乙:这就更需要专业的训练
21.①我认为是语意未尽。华大妈的话语中,既有对康大叔的感激,又有对康大叔的畏惧,也有不知如何表达的局促。符合她当时复杂的心情,也符合人物形象。
②我认为是话语中断。康大叔抢话打断华大妈的话,与上文他打断驼背五少爷的话相呼应,体现了康大叔盛气凌人,随意插别人话的性格特征。
22.①不顾场合。说话总是“嚷”,说得很大声。
②不顾对象。口若悬河,戳人痛处,缺乏内在修养。
③措辞不当。他的话语气强烈(反问、肯定),有居高临下之感,给人压迫感。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语言得体;成语的使用;不合逻辑;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分析成语的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切忌望文生义;第二,体会成语的感彩;第三,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搭配对象;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与之相关联的信息。总之,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与搭配情况。
(2)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见语病辨析及修改能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3)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4)本题考查省略号的用法。省略号的作用主要有:①表示内容或引文的省略; ②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 ③表示列举的省略; ④表示说话迟疑; ⑤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⑥表示语言的中断; ⑦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5)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运用之得体能力。语言得体须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⑴注意对象、场合:①弄清事件,不能变更原意;②依据场合,变更称代; ③交代清楚时间、地点。⑵注意谦敬之别。敬辞:拜访、奉陪、失陪、恭候、包涵、劳驾、打扰、赐教、高见;谦辞:拙、愚、寒、小、犬;贵、高、赐、惠、光。⑶注意口语、书面语转换。⑷注意身份不同。⑸注意目的不同。
18.A处,此句前的分号表示前后两句话为并列关系,此处所填内容与“可以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对举,强调与陌生人说话不能不加考虑,没有依据,所以此处可填“口无遮拦”或“信口开河”。口无遮拦:形容说话不加考虑,或无所顾忌。信口开河:形容说话没有依据,不可靠。
B处,这里语境是对前文“中国自古就有‘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古训,更有‘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范例”举例说明,强调《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故事的代表性,所以此处可填“家喻户晓”或“耳熟能详”。家喻户晓:形容人所共知。耳熟能详:听得多了,能够说得很清楚、很详细。
故答案为: A:口无遮拦(信口开河) ; B:家喻户晓(耳熟能详)
19.①不合逻辑。“说,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在修养”与“说话是通过声音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因果倒置,所以应改为“因为说话是通过声音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
②语序不当。“内在修养如果好,外化出来的声音就不会低俗”中两个分句主语不一致,关联词应在主语之前,所以应改为“如果内在修养好,外化出来的声音就不会低俗”。
⑤结构混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考虑对方感受,只管自己释放的缘故”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的缘故”句式杂糅,所以应改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考虑对方感受,只管自己释放”。
故答案为:
①修改为“因为说话是通过声音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
②修改为“如果内在修养好,外化出来的声音就不会低俗。”
⑤修改为“之所以大嗓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考虑对方感受,只管自己释放。”
20.甲处,分析本段内容可知本段为总分结构,甲处句子为总起句;再结合下文“‘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讲的是场合问题”“‘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讲的是对象问题”,可知甲处句子以说话为陈述对象,内容包含场合和对象两个方面,所以此处可填“说话要讲究场合和对象”。
乙处,根据前文“后文所不仅仅是音量控制的问题,还有……等技巧问题”和后文“经过专业训练的人说话,听着感觉舒服,是美的享受”可知,此处语境强调各种技巧需要经过培训才能掌握,所以此处可填“这就更需要专业的训练”。
故答案为:
甲:说话要讲究场合和对象 乙:这就更需要专业的训练
21.①从语意未尽的角度分析,省略号省略的是对华大妈当时内心想法的描写。结合前文可以推测当时华大妈的内心世界。结合“真的呢,要没有康大叔照顾”,可知省略号包含着对康大叔的感激;结合上文“嚷”、对康大叔的肖像描写和老栓毕恭毕敬的表现,可知省略号中也包含着华大妈对康大叔的恐惧;“怎么会这样”体现了华大妈的语无伦次,由此可知省略号中也有不知如何表达的局促。此处省略号描写了华大妈当时复杂的心情,符合她的形象特点,所以此处的省略号是语意未尽。
②从话语中断的角度分析,面对华大妈“怎么会这样”的疑问,康大叔打断她的话,不让她再说,这与上文 “‘老栓只是忙。要是他的儿子……’驼背五少爷话还未完,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便对老栓嚷道”,可知他打断驼背五少爷的话相呼应,体现了康大叔盛气凌人,随意插别人话的性格特征。
故答案为:
①我认为是语意未尽。华大妈的话语中,既有对康大叔的感激,又有对康大叔的畏惧,也有不知如何表达的局促。符合她当时复杂的心情,也符合人物形象。
②我认为是话语中断。康大叔抢话打断华大妈的话,与上文他打断驼背五少爷的话相呼应,体现了康大叔盛气凌人,随意插别人话的性格特征。
22.本题分析人物语言可以结合具体语句从是否得体的角度进行作答:
①“刚进门,便对老栓嚷道”“横肉的人只是嚷”,可见康大叔说话总是“嚷”,说话大嗓门,不顾场合,即便近在咫尺,也喊得震天响。
②“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康大叔不顾对象,直接说出“人血馒头”“痨病”,不考虑华家的感受,戳人痛处,只管自己释放的缘故,缺乏内在修养。
③“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康大叔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措辞不当,不知道当止则止,话语中充满了反问、肯定的语气,有居高临下之感,给人压迫感。
故答案为:
①不顾场合。说话总是“嚷”,说得很大声。
②不顾对象。口若悬河,戳人痛处,缺乏内在修养。
③措辞不当。他的话语气强烈(反问、肯定),有居高临下之感,给人压迫感。
23.【答案】求知力行,知行合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众所周“知”,人生长路漫漫,求知若渴,但仅“知”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将所知付诸行动,才能有所成就,因此,“行”也同样重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中,“知”是前提,“行”是关键,我们必须做到知行合一,求知力行。
以“知”为基,奠定前行的基石。“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无论是对于个人的发展,还是国家的进步,“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药学家屠呦呦研读中医典籍,方能发现青蒿素,拯救了全球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钟南山院士深耕医学领域数十载,潜心研究呼吸系统疾病,方能在非典和新冠疫情中力挽狂澜,成为国之栋梁。正是因为他们扎实的学问基础,丰厚的知识积累,才有了后来的伟大成就。由此可见,求知若渴,格物致知,方能为未来铺就坚实的道路。
以“行”为本,书写人生的华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行”是成功的必经之路,空谈理论,纸上谈兵,是无法取得实际效果的。要想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必须靠行动来实现。昔日邓稼先放弃国外优渥生活,毅然回国投身核武器研制,隐姓埋名二十余载,终使中国拥有了核盾牌,维护了国家安全;今天,中国女排姑娘们秉承“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女排精神,在赛场上挥洒汗水,奋力拼搏,一次次为国争光。只有勇于实践,敢于行动,我们才能将“知”化为脚下坚实的每一步,不断前行,直至成功。
知行合一,方能致远。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任何伟大的成就,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正如钱学森在归国后,不仅将自身掌握的火箭推进理论知识倾囊相授,更带领团队克服重重技术封锁和物资匮乏的困难,最终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为新中国国防事业奠基,这正是他将“知”与“行”完美结合的典范。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更应深刻理解“知”与“行”的关系,既要勤于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又要勇于实践,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成长,在实践中成才,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做到知行合一,方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求知是力行的前提,力行是求知的目标。让我们将知与行紧密结合,用知识武装头脑,以行动践行理想,求知力行,知行合一,书写更加灿烂的人生篇章!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二元关系型材料作文。首先注意材料结合文言文阅读“材料一”引出“知行合一”的观点,“知行合一”强调“知”“行”的相互促进、不可分割,认为“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体现了认识与行为相一致。“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常常发现两者的落差,让人感叹知易行难”阐述了现实生活中“知易行难”的现象。“知易行难”体现了“行”的困难,知晓道理容易,付诸实践却很难。由此可见,材料引导考生思考为什么会有“知易行难”的落差、如何打破这一落差等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知行合一”的路径,最终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具体写作时,可以先指出现实中知与行的落差及知易行难的现象,接着分析知易行难的原因,以赵括纸上谈兵和爱迪生千万次的实验为例对比,强调行动的重要性。然后阐述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通过马克思和袁隆平的事例说明深刻认识能坚定行动。再论述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以李时珍为例表明行动能深化认识。最后指出应避免只知不行和只行不知,呼吁以知行合一为指引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立意:
①知易行难,惟“知行合一”方能成就无悔人生。
②知行互为基础,不可偏废。
③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
【点评】本题为二元关系型材料作文,所谓二元关系型作文,就是由两个词语或短语组合而成的一种作文形式,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必须兼顾文题构成的各个要素,清楚地点明其间关系。常见的关系有并列、对立、从属、因果和递进等,而这些关系中,都包含辩证的、矛盾的关系。二元关系是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可以是先后关系,共存关系,因果关系等。他们不可分割的两面,在分析时不能只谈一面,而忽略另一面。因此在确定结构时,必须以其中的一面或两面为重点,兼顾另一面。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