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四川省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四川省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25 17:36:30

文档简介

四川省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试卷
(2024高三下·绵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深厚底蕴,是赓续中华文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途径,也是汲取传统智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支撑。
我国古代治国理政最为重要的“治国之具”是礼与法。古人对礼法关系及其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进行了概括。如《唐律疏议》中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德礼,即道德,更多的是人心由内而外发挥的“善”,而刑罚乃是为了“为善去恶”而生的必要的“恶”。《唐律疏议》认为道德的缺陷在于难以形成统一的秩序,法律则弥补了这一不足,保证了外在秩序的稳定。以道德礼义为本,以法律政刑为用,凸显了传统法律文化对“治国之具”的准确定位。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礼崩乐坏”局面,使得思想家普遍意识到“法治”的重要性。《艺文类聚》中载“治国无其法则乱”。“法治”最为突出的要件就是“立法为公,一断于法”。而实现公正、平等,要立有良法,且良法能得到妥当施行。晋朝尚书刘颂曾建言:“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若无正文,依附名例断之,其正文名例所不及,皆勿论。”其建议后成为晋律的内容。在晋律影响下,后世确立了依法断罪的制度。至唐朝,《唐律疏议》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这对于限制司法专横具有重要意义。在具引法典条文前提下,还强调罚当其罪,而非一味机械地征引。例如,《大清律例》在“断罪引律令”条文之下,专门有一个条例要求“务须详核情罪”。“详核情罪”就是要求罪刑相适应。与此相应,古代判狱中反复出现的“情法两平”“情罪相允”等词语,都在提醒法司判罪既不可随意出入,量刑亦不可畸轻畸重,而是要始终贯彻“平等”之义。
中华传统法律中处处彰显着民本理念。在民本理念成为治国理念前,天命和神权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史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但“天命鬼神”并不能延续商朝统治,殷商终究因为统治者奢侈无度、压榨百姓、穷兵黩武,而被周推翻。西周统治者则明确提出了“敬天保民”。孟子也曾提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管子也曾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我国法律在立法上,历来重视“保民”“养民”“富民”原则。法典中常见促进农业生产、保障人民生活的条款。如唐律规定,各级政府如果遇到旱、涝、霜、雹、虫、蝗等灾害,相关主管人员如果没有及时汇报或者错误汇报的,要杖七十。在司法上,突出表现为对生命的重视。唐太宗确立“三五复奏”这一死刑复核制度,规定“在京诸司,奏决死囚,宜二日中五覆奏,天下诸州三覆奏”。
以儒家文化为底色的中国传统法律,秉持矜老恤幼的人文特色。先秦时期的“三赦”“三宥”之法,就是恤刑原则的体现。《唐律疏议》中要求,凡年龄在九十岁以上、七岁以下,即便有死罪,也不处死刑。法律对于老幼病残情况的认定条件都相对宽泛,体现了人道主义色彩。《大明律》和《大清律例》也都规定了优恤老幼病残的原则。对于妇女犯罪,同样有一系列矜恤措施。
总之,在中国传统法律发展史中,这些理念、思想、策略及其制度成果,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相应作用,为国家强盛、社会安定、民族团结作出过贡献。今天,我们应从中汲取营养、择善而用,并坚持从实际出发,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宋玲《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深厚底蕴》)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律是古代治国之本,能保证外在秩序的稳定,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发挥着重要作用。
B.《唐律疏议》中既有关于“礼”“法”二者关系的阐释,也有对“法治”重要性的介绍。
C.《大清律例》中的“务须详核情罪”要求司法部门要罚当其罪,体现了法律平等性原则。
D.“三五复奏”制度是统治者“保民”的具体表现,是民本思想在中国传统法律中的体现。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和“法”都是治理国家的重要工具,但二者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地位也有差异。
B.周朝君主从商朝的灭亡中吸取教训,意识到“民”的重要,提出了“敬天保民”思想。
C.中华传统优秀法律文化蕴含丰富的理念、思想和策略,可为现今的法治建设提供借鉴。
D.依据刘颂提出的量刑应秉持依法论罪、平等慎刑的原则,后世确立了依法断罪制度。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书·陈宠传》曾载“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这可作为第二段的论据来支撑该段的相关观点。
B.颜师古曾说的“廷,平也,治狱贵平,故以为号”和许慎的“法,平之如水”均可作为第三段的论据来支撑该段的相关观点。
C.《尚书》曾载“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可以作为第四段的论据来支撑该段的相关观点。
D.《商君书·赏刑》曾载“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乱上制者,罪死不赦”,这可作为第五段的论据来支撑该段的相关观点。
(2024高三下·绵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个小时前,我才认识布莱恩。他发现我是科学家后,开始向我解释他发明的电动磨刀机。他说他的发明会掀起剃须刀革命,因为从此所有人只需要买一次刀片。我狐疑地望着他,这时候我就不得不和他谈谈钢以及它背后的金属了。直到20世纪,科学家才对钢有深入的了解,这实在很怪,因为锻铁这门技术已经代代相传了数千年。尽管在19世纪,人类对天文、物理和化学已经有了惊人的理解,但工业革命所仰赖的铸铁和炼钢还是全凭经验和运气。
在石器时代,金属非常罕见。铜和金是当时仅有的金属来源,因为地壳中只有这两种金属是自然存在的,其他都必须从矿石中提炼。在冶铁技术出现之前,铁这一金属主要来自天上的陨石。关于从天而降的金属,没有人比家住波斯尼亚北部的拉伊奇体会更深了。2007年到2008年,他家就至少五次遭陨石击中。从统计学角度来看,发生这种事的概率实在微乎其微,拉伊奇说外星人锁定了他家,听起来还蛮有道理的。他在2008年发表这个看法,结果他家又遭陨石击中一次。科学家调查后证实是陨石没错,并开始研究他家附近的磁场,希望找出这非比寻常的高频率背后的原因。
少了金、铜和陨石铁,我们石器时代的老祖先就只能用石头、木头和兽骨制作工具。木头一敲不是碎了、裂了,就是断成两截,石头和兽骨也不例外。金属跟这些材料不同,金属可以锻造——加热后会流动且有可塑性。不仅如此,而且金属越敲越强韧,金属在敲打时迸发的火星就是金属中所含的碳杂质,经过提纯的金属,晶格更加致密,硬度更高。
金属由晶体组成,这个想法可能很怪。因为提到晶体,我们通常会想到透明的多面体矿石,例如钻石或翡翠等。金属的晶体特质从表面看不到,因为金属不透明,而且晶体构造通常小到必须用显微镜才看得见。晶体里的原子都按特定方式堆积,将这些原子连接起来,便形成了一个空间格子,叫做晶格。金属键把原子固定在位置上,使得晶体变得强韧。但我们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金属晶体时,晶体内部却有着驳杂的线条,称之为“位错”。位错是金属晶体内部的瑕疵,表示原子偏离了原本完美的构造,是原子的断裂。位错听起来很糟,其实大有用处。金属之所以能成为制作工具、切割器和刀刃的好材料,就是因为位错,因为它能让金属改变形状。你不必用到锤子就能感受位错的力量。拗弯回形针,就是把金属晶体弄弯,要是晶体不弯,回形针就会像木棍一样碎裂折断。金属的可塑性来自位错在晶体内的移动。位错移动会带着微量的这种物质,以超音速从晶体的一侧移向另一侧。换句话说,当你拗弯回形针时,里面有将近1.0×1013个位错在移动。虽然每个位错只移动一小块晶体,但也已经足以让金属成为具有超级可塑性的物质,而不像岩石那样易碎。
金属的熔点代表晶体内金属键的强度,也代表位错容不容易移动。铝的熔点不高,其晶体内金属键易断裂,因此位错移动容易,这使得铝非常柔软。铜的熔点较高,位错不易移动,因此较坚硬。加热会让位错移动,让金属内部的原子重新排列组合,结果之一就是让金属变软。摩擦会生热,而不管以电动或其它方法摩擦,都会使金属变软而非变硬。我这么跟布莱恩说,布莱恩说他知道,但是他坚称他的电动磨刀机不会产生热量。
(摘编自马克·米奥多尼克《迷人的材料》)
材料二:
淬火——这个词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有点陌生,但在许多行业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涉及一个将材料转化为所需形式的迷人过程。那么,淬火工艺到底是怎样的呢?和我一起潜入淬火世界并揭开它的秘密!
淬火是一种热处理工艺,涉及快速冷却金属或合金以增加其硬度。但淬火到底是如何进行的呢?让我们深入了解细节。在淬火过程中,金属或合金被加热到称为奥氏体化温度的特定温度。该温度既根据所处理的材料性质而变化,也根据材料的用途而变化。一旦到达奥氏体化温度,材料的晶体结构就会从铁素体或珠光体转变为具有面心立方结构的奥氏体。这时候将加热的材料浸入水、油或盐溶液等淬火介质中,快速冷却。淬火介质的选择取决于材料用途所需的硬度和变形控制等因素。当金属与这种冷介质接触时,它再次经历相变——从奥氏体到马氏体。马氏体的特点是硬度高。它是由于淬火过程中的突然冷却而形成的,将碳原子捕获在其晶格结构内。
淬火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现适当的冷却速率,并避免可能导致所处理零件破裂或变形的过度热应力。为了确保受控的冷却速率,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搅拌技术等。
掌握淬火的工作原理又有什么用呢?至少这个原理对于优化汽车制造和工具生产等各个行业的热处理工艺至关重要,这些行业需要硬化材料来增强性能特征。
(摘编自《淬火的过程与方法》)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天而降的金属”是指从空中坠落下来击中位于波斯尼亚北部拉伊奇家的陨石。
B.“晶格”是指将金属晶体里按照特定方式进行排列的原子连接起来所形成的空间格子。
C.“位错”是指晶体内部驳杂的线条,表示原子偏离了原本完美的构造,是原子的断裂。
D.“奥氏体化温度”是指将金属加热到可以产生奥氏体的一个温度点,这一温度并不固定。
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多次运用作比较的方法,如将金属和兽骨等作比较说明金属具有可塑性,将铜和铝作比较说明金属的位错与熔点有关。
B.材料一中“我”从金属性质的角度向布莱恩解释了电动磨刀机不会成功的原因,但他对“我”关于金属性质的介绍并不认可。
C.材料二既解释了淬火这一工艺的原理,也向读者介绍了淬火过程中应该要注意的因素,最后点明了解淬火工作原理的重要性。
D.两则材料都注意拉进与读者的距离,材料一以“我”和布莱恩的交谈引发读者的兴趣,材料二多次运用设问引发读者的关注。
6.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下面铁匠打铁的这一过程涉及到了哪些科学原理?
铁匠将加温到一定程度的铁料夹到铁墩上,之后举锤反复敲打,然后再将锻好的铁件放入水内,“哧啦”一声,即可将之取出来。
(2024高三下·绵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邮票
萧乾
生活转着多种的轮,抓着一只,就会成为这人一切想望的中心。
我的生活一向就离不开玩耍。如同前年高尔夫球时兴的时候,我的闲暇就都消磨在大华球场里了。今年又给一个同学染上了收集邮票的癖好。起初,人家分我几片印着热带植物的邮票。我觉得怪好玩的,就随手塞在书本里了。
渐渐地,由这朋友的好意,我的邮票竟够填满一个信封了。那同学见到他的耐心已培植起我的兴趣来,也就不那么慷慨地分润了。而我也不好意思再麻烦他,就开始向认识的人讨。对于一切垂问我近来作什么消遣——一句最常问到我的话——的时候,我总毫不踌躇地回答:在搜集邮票,有了别忘记给我。
有一天在植物学的课上,当教员在黑板上描画海棠子房的构状时,我一翻讲义,偶然翻出几片新获到的大清帝国邮票。我正端详那古铜色团龙的姿势呢,坐在我右边的同学把一个蓬乱的头探到我的座位里来。为了怕先生注意,我赶忙藏起,并侧过头来看他那清癯的脸,眉间带点苦相。他自觉冒失,就向我点点头,表示歉意。
这人好像叫赵什么的,去年才转学来的。同学中谁也不理他,他也不理谁。我倒不在乎。我的朋友多半是挺红的脸,成天不是背着冰鞋就是夹着球拍,高高兴兴地玩。这人可不。我们在操场踢球,他把两只手缩在袖筒里,兀自沿着校园南墙的一行小松树走。他不像我,爱给先生画像;他总写字,用轻笔写,又描成立体,然后又填成黑字,终于是涂成一个大大黑团。我从不睬他的瞎闹。有一回好像不经意地看见他在几何命题的空白处描了几个好大的字,头两个好像是什么“誓死”。
第二次上植物班可巧我们都到得早一点。这人在我耳边用极沉重而低微的声音问,“你干啥留那东西?”这辽宁的口音逗得我直笑。玩玩罢咧。这人偏过身子去半叹半哼地来了一声,“玩玩,那么大一片土地都玩掉了。”我不懂他这话的意思,可是老师随着铃声进来了。
我不好再追问,可是我不服。
那天下午我在第三宿舍的楼梯上遇到他了。还是那么一头蓬乱的头发,穿着件破旧的黑学生装,脚下可蹬着双灰残得不成样子了的拖鞋,在捧着一份天津报纸看。瞅见了我,苦笑了一声,就又一面看,一面用笨重的脚步盲目地向楼上走。
我追上了这人,问他:“什么一片大土地给玩丢了,谁玩丢了的?”他把视线由报纸移上我的鼻尖,又哼了一声,就把报纸向我身边一抖,指给我一行黑字看,这不是我注意的体育栏,也不是电影广告;是在头一篇,印着溥什么要称帝的话。
我眼珠一转,这不是说又多了一国的邮票吗?就把手搭在他肩上,问他有没有邮票给我。他好像生了我的气似地,用极不恭敬的样子由鼻子里哼出:邮票多着呢。
呵,我听了真是高兴得不知怎么好。多,多为什么不给我?可是这人撑着一大张纸,丢了魂似地向楼上逃。
我懂得这是我的运气上了门。一种受惠者的敬意顿时由心中钻了出来,蹑蹑地跟在他后面。等他回身摸钥匙的时候,才发现带来了一个不受欢迎的客人,就一面把报纸向胁下夹,一面用勉强的口气说:“进来坐坐。”
这人敢情也懂得客气。我就吹着哨,抬头看了看那写着“三十四”号的房牌,蹦了进去。
这屋子一点也不好,墙上没有半张明星的相片,围着墙用铜钉按满了一些乱写的字。陡然一堆红色拖去了我的注意,那是贴在靠书架壁上的一张纸,一张空白的地图,图的一角涂了一些挺难看的红颜色。我说难看,并不委屈它。比方说,要红得像杨梅吧,看看也还有点甜味儿;或者索性弄成粉红色,像女孩子的脸蛋,多开心呀。他染的偏偏是那么紫红,像猪血似的。呕,并且还在地图旁边写了四个字。这字我认得的,是上上期《良友》第一页印的“还我河山”,我还记得那是《精忠传》里岳飞写的呢。
他用削瘦污黑的指头,在披散的头发间穿来穿去,就光着脚走到他抽屉那里,扯出一封印着“吉林”下款的信封,交给了我。
“揭吧,这是你最后的一个!”
天,黑乌乌的,几颗残星在一程灰云左近怔忡着。
“有月亮多好呵!”我说。
“不,”他仰起头来,“惟有这黑漆漆的才是我们的世界。”
“其实,也不怪你。人都爱玩,爱活泼;谁爱皱眉,爱流血?可是倒霉的你是在帝国主义者蹂躏下的中国人。你没死,是因为还没杀到你这块儿。早晚——除非你堵上耳朵,闭上眼睛,也不成,也不成。”
“我爸爸新近给鬼子捉去了。之前一家杀的就剩我们三个。我去年逃进关来,只剩他老两口。这回,就剩下我妈一个人了——”说到这儿他狠命地用拳头打了一下秋千的柱子。“我恨不得飞了回去,落在那鬼子的身上,咬他个稀烂。”
这想法好像给了他多少快慰似地,就握住了我的手,说“都不死,永远就都当猪!你还小——”
我仰头在黑暗中辨视他的脸,心下好像是说:“我不小。你看,我也哭了。”
后来,我才发现那有“吉林”下款的信封背面用铅笔草率地写着:
“我走了。羡慕你睡得舒坦,不忍叫醒。昨夜话,莫忘。邮票,随你撕。那住址只告诉你:我拼命的场所。无从通讯。——知名不具。”
唉,唉,不中用的我。
一九三四年一月十七日
(选自《篱下集》,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提到“我的生活一向就离不开玩耍”,反映了“我”贪玩的形象特点,也为后文“我”痴狂地搜集邮票的行为做了铺垫。
B.面对外敌蹂躏,“堵上耳朵”“闭上眼睛”极具讽刺性,既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麻木的心理,也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批判。
C.文章后面写“他”一家的遭遇,解释了前文中“他”的种种怪异行为的原因,也以小见大,反映出了当时沦陷地区的惨状。
D.文章以邮票为线索串联情节,因为邮票,“我”与“他”产生了交集,并了解了“他”的遭遇,最终理解了“他”的行为。
8.文中画线句“我不小。你看,我也哭了”这句话写出了“我”多重心理感受。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9.有人认为萧乾试图用“倔强和诚实”来唤醒“篱下”的众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赵姓同学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倔强与诚实”。
(2024高三下·绵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镇远游西峡记
祁顺注
余既游长潭之三日,是为三月上已,周君与健之各携肴酒,请游西峡,以修兰亭故事。
是日,余驾出西郭,梁石与健之循溪行,余独取路田阪间,由山而往,彼此相失。至平冒始会。平冒地土饶衍,可容万家,后山如圭如笏。前江环绕,如拖练然。江外诸山,如龙翔,如马驰。其势相向,如拱如揖。时议迁郡治于此,盖镇远一胜境也。
众欲渡江,呼船未至,乃解衣坐石上。梁石衣葛,余赋诗嘲之,梁石用韵解嘲。既渡江,乃游黄垲,梁石自谓不能舟,升舆先往。
余同健之及其弟骥与騞,仍舟行,遇水深处,辄放獭捕鱼,连得数鱼皆盈尺。及得鳖数头,健之喜曰:“午食不落莫矣。”乃遣人先携鱼以往,余舟移时始至。梁君赋诗嘲余备述溪形之胜以示之梁石亦示余以山形之胜盖皆各极其所见也。
初闻黄垲为西峡佳处。比至,丹崖翠壁,殆非人世,因相与张席对饮。许指挥使良臣以单骑至,良臣曾读书科举矣,此出游约之,至是来。酒既行,乃命斫脍,而继以鳖羹。余以吴会风味也,不意徼外有此。
梁石曰:“桴鼓不鸣,公家多暇,此君相之赐也。”予于是饮,尽欢而止。
及酒既罢,健之谓此西去有瀑泉数百尺,每春夏盛时,飞过南岸,船过其下,如仰视白虹然。众曰:“此壮观也,当共往。”比至,则瀑未下,众为一捧腹。
时斜日在山,川光澹若。健之命泊舟于俗所谓十万囤下,复驱獭捕鱼。时酒尚盈榼,无自得火。舟人以两竹相锯,束缊承之,须臾火燃,酒肴皆具,复尽饮而归。既出峡,回顾山缺处,新月一痕如缕,与长庚相辉映。方舟下滩,如快马疾驰,不觉浪汹汹溅衣皆湿。既抵平水,灯火星缀,候卒持长炬出迎,波为之红。
入郡舍,发袖中诗,共得一十六首,自念谪居石阡已六年,山水之游,岁无一二,今岁与诸君探奇,不及旬而三游,非乐事与?抑是游也,边方宁,有升平之庆;良朋盍簪,有文字之雅;登高望远,有忧君怀亲之感。其兴致远矣。古人游集必有记,顺不敏,因得而书之。
(选自《贵州通志》)
【注】祁顺,字致和,东莞梨川人。曾任江西左参政,后因事牵连,降职为贵州石阡府知府,祁顺到任后,开屯田,亲自讲学,颇有政绩。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要加句读处的字母按顺序填写到答题卡上的横线处。
梁君赋诗A嘲B余备述溪C形之胜以示D之E梁石亦示F余以山形G之胜H盖皆各极I其所见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升舆先往”与“惠等哭,舆归营”(《苏武传》)两句中的“舆”字用法不同。
B.“此君相之赐也”与“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两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
C.捧腹,用手捧肚,形容大笑时的情态,与成语“弯腰捧腹”的“捧腹”意思相同。
D.“发袖中诗”与“穷发之北,有冥海者”(《逍遥游》)两句中“发”字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友人与作者相约一同游赏西峡,大家从城西门出发,作者的朋友梁石与健之选择乘船而行,作者则选择走田间小路,大家在平冒相聚。
B.平冒可看作是镇远的一处胜境,这里依山傍水,土地肥沃,地势平坦,可容纳上万户人家,当时很多人都曾提议把郡的治所迁到这里。
C.黄垲一带风景优美,祁顺等人在此享用了一番具有江南风味的佳肴;酒宴之后,他们又继续向西进发,准备去观赏健之所介绍的瀑布。
D.作者来到石阡已有六年,这六年间很少去游览山水,而最近不到十天的时间就和好友出游三次,欣赏了优美的景色,他感到非常开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比至,丹崖翠壁,殆非人世,因相与张席对饮。
②既抵平水,灯火星缀,候卒持长炬出迎,波为之红。
(2024高三下·绵阳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夏萤
朱淑真
熠熠迎宵上,林间点点光。初疑星错落,浑讶火荧煌。
著雨藏花坞,随风入画堂。儿童竞追扑,照字集书囊。

司马光
林塘荒湿地,向夕已飞萤。月没蛩吟砌,露凉人在庭。
随风疑落烬,过水乱疏星。学子灯前寝,谁将尔照经。
相关链接: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晋书·车胤传》)
14.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诗首联交代了萤火虫的活动地点,同时用两组叠词展现了萤火虫的形象特点。
B.在司马光看来,萤火虫喜欢生活在偏僻之地,它们可在潮湿的林间从早飞到晚。
C.“初疑星错落”和“随风疑落烬”两句都是利用视觉错觉来表现萤火虫的光亮。
D.“月没蛩吟砌”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以蛩鸣之声来反衬当时周围环境的安静。
15.两首诗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16.(2024高三下·绵阳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吃穿用度都比别人差,却丝毫没有羡慕的想法,其原因是“   ,   ”。
(2)《庄子·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宋荣子不会因世人称誉或非议而奋勉或沮丧,能够“   ,   ”,但也只是至此为止。
(3)古典诗词常以杜鹃表达悲切、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如《琵琶行》中的“   ”和《锦瑟》中“   ”。
(2024高三下·绵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一般来说,温度较高时,走时偏慢,温度较低时,走时偏快。现在,在机关、工厂和学校,机械钟已经被电钟所代替,因为电钟由电流推动,结构更简单,不受温度影响, 乙 。②石英钟也是一种用电流推动的钟,但不同于一般的电钟,因为 丙 。当电流通过时,石英晶体就会由于电压而发生振荡。③它的振荡频率由于十分稳定,这使石英钟的走时非常准确。④最好的石英钟,每1000年才差1秒钟,天文台不但用它计时,也用它来测定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17.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8.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句中“走时偏慢”后面的逗号可以改为分号。
B.②句中“用电流推动”的“用”改成“被”和前后文更搭配。
C.③句中“它的振荡频率由于十分稳定”中的“由于”需要删去。
D.④句中“不但”和“也”后面的句子不宜调换语序。
(2024高三下·绵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枫树牵着枫树,几乎毫无间隙地染满了整个山岭,绿的、黄的、橙的、橘的、红的,我仿佛走入一个梦境,完全被温暖的红色系所包围。静静的枫树已经够美了,风来的时候,就像远方寄来的许多信件,飘洒在空中,旋转、飞舞、回荡,轻轻地落在脚边。
林中的地上,枫叶已堆高到半尺,人只好踩着繁美的枫叶前行,每一步,碎去的枫叶都用沙哑的声音唱着秋天的歌。就让我一直沉醉在这样的梦里吧!我漫步枫树林,有一颗童话的心。
突然,从枫树林边飘来一阵浓郁的香气,把我从梦境与童话中唤醒,寻着香气与飞烟的所在,原来是路边小店在油炸着什么食物。上前相认,原来是一片一片枫叶,有绿、有黄、有红。
枫叶被裹上了鸡蛋白与面粉调匀的作料,放入油锅中炸,称作“甜不辣”。一下子,丢入的枫叶就浮出锅面,每一片,都是整整齐齐的五角星,面粉中还隐隐透出色彩。
我万万没想到,油炸过的枫叶还这么美;我更没想到的是,枫叶竟然可以吃,还可以在路边贩售。我买了一盘枫叶炸成的饼,走到枫树下的石椅,静静地品尝,真正没想到的是枫叶竟然如此美味!
其实,枫叶本身是没有味道的,但是坐在千株万株枫树间,看着枫红层层,枫叶飘飘,枫叶饼就好像饱含了秋天的味道,盈满了童话与梦、歌声与诗。
原来是用眼睛去看的,此刻却用鼻子闻嗅,用舌尖品尝,用所有的细胞与意识去亲近秋天。我在秋天里,秋天也在我的腹中;我在枫叶里,枫叶也在我的胸中。
苏东坡有一句话:“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我想,生命需要减法,要有觉察地放下许多东西,要让生活更从容、更有空间。轻轻地走路,用心地过活,温和地呼吸,柔软地关怀,如此,我们便可寻得内心的宁静。
19.下列句子中的“什么”和文中加点处的“什么”,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他就喜欢看文艺作品什么的。
B.只要认真学,什么都能学会。
C.于是河沿上走着的人闻到了一种什么花香。
D.都到了这个节骨眼,还有什么办法呢!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如何增强内容的画面感的?请简要分析。
21.其实生命不仅需要减法,也需要加法、乘法和除法,请仿照文中最后一段画线的句子,从“加法、乘法、除法”中任选两个角度进行仿写。
22.(2024高三下·绵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咬文嚼字》公布“2023年十大流行语”,“搭子”一词上榜。所谓“搭子”,是指因某一共同兴趣爱好或共同需求而结合成的社交关系,如吃饭有“饭搭子”,旅游有“旅游搭子”,运动有“运动搭子”……似乎万事皆可“搭”。
这种社交模式的特点是,在某一领域高度合拍,因情感上的低依赖而显得松弛、自在,同时也会因交往上的临时性,难以建立起稳定的人际关系。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想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D
3.D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1.A.“法律是古代治国之本”错,原文是“以道德礼义为本,以法律政刑为用”。
故答案为:A。
2.D.“依据刘颂提出的……平等慎刑的原则”错,原文“晋朝尚书刘颂曾建言:‘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若无正文,依附名例断之,其正文名例所不及,皆勿论。’”,可见刘颂并未提出“平等慎刑的原则”。这个原则是清朝以后出现的,原文“《大清律例》在‘断罪引律令’条文之下,专门有一个条例要求‘务须详核情罪’。“详核情罪”就是要求罪刑相适应。与此相应,古代判狱中反复出现的‘情法两平’‘情罪相允’等词语,都在提醒法司判罪既不可随意出入,量刑亦不可畸轻畸重,而是要始终贯彻‘平等’之义”。
故答案为:D。
3.第五段论点是:以儒家文化为底色的中国传统法律,秉持矜老恤幼的人文特色。
D.从卿相、将军、一直到大夫和平民百姓,有扰乱上制的,判死罪不赦免。体现的是对刑法的重视。不能论证第五段观点。
故答案为:D。
【答案】4.A
5.B
6.①加热会让位错发生移动,使原子重新排列组合,更易塑形;②敲打会去除铁的碳杂质,让铁的纯度更高,晶格更加致密;③冷却会让铁经历相变,从奥氏体变为马氏体,提高其硬度。
【知识点】科普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观点等角度来分析。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材料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4.A.“是指从空中坠落下来击中位于波斯尼亚北部拉伊奇家的陨石”缩小范围,原文“在冶铁技术出现之前,铁这一金属主要来自天上的陨石。关于从天而降的金属,没有人比家住波斯尼亚北部的拉伊奇体会更深了”,可见“从天而降的金属”泛指含铁的陨石。
故答案为:A。
5.B.“他对‘我’关于金属性质的介绍并不认可”错。原文“我这么跟布莱恩说,布莱恩说他知道,但是他坚称他的电动磨刀机不会产生热量”,他并不是不认可我对金属性质的介绍。
故答案为:B。
6.①先看“加温”的原理。由“加热后会流动且有可塑性”“加热会让位错移动,让金属内部的原子重新排列组合,结果之一就是让金属变软”可知,加热会让位错发生移动,使原子重新排列组合,更易塑形;
②再看“反复敲打”的原理。由“而且金属越敲越强韧,金属在敲打时迸发的火星就是金属中所含的碳杂质,经过提纯的金属,晶格更加致密,硬度更高”可知,敲打会去除铁的碳杂质,让铁的纯度更高,晶格更加致密;
③最后看“淬火”的原理。由“淬火是一种热处理工艺,涉及快速冷却金属或合金以增加其硬度”“当金属与这种冷介质接触时,它再次经历相变——从奥氏体到马氏体”可知,冷却会让铁经历相变,从奥氏体变为马氏体,提高其硬度。
故答案为:①加热会让位错发生移动,使原子重新排列组合,更易塑形;②敲打会去除铁的碳杂质,让铁的纯度更高,晶格更加致密;③冷却会让铁经历相变,从奥氏体变为马氏体,提高其硬度。
【答案】7.B
8.①对认可成长的期望。“我不小,你看”表明“我”希望赵姓同学能看到“我”的成长。②对赵姓同学的同情。赵姓同学一家的遭遇,让“我”忍不住流泪,“我”因同情而哭。③对敌人暴行的愤慨。敌人入侵之后,肆无忌惮地残害同胞,“我”因悲愤而哭。
④对国土沦丧的无奈。面对入侵,深感力量太弱,难以改变,“我”因无奈而哭。
9.倔强:①时刻关注家乡局势。他通过报纸、信件等,一直关注着家乡情况。②始终秉持赤子情怀。常写与爱国有关的字,最后毅然回乡“拼命”。
诚实:①不掩饰自己的想法。对“我”贪玩行为的不满、对国土沦丧的痛心、对鬼子的仇恨等都直接表达。②不遮掩自己的经历。与“我”坦诚交流,不回避或隐瞒自己的悲惨遭遇。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感受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结合文本内容和人物形象分析人物的心理,并组织语言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7.B.“既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麻木的心理,也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批判”错。原文“你没死,是因为还没杀到你这块儿。早晚——除非你堵上耳朵,闭上眼睛,也不成,也不成”,赵同学的意思是即使我们堵上耳朵,闭上眼睛,假装听不见看不见,也改变不了敌人入侵的现实,改变不了被杀害的命运。选项属于过度解读。
故答案为:B。
8.①对认可成长的期望。赵同学说“都不死,永远就都当猪!你还小——”,而“我”心里却好像说“我不小,你看”,“我不小”是针对他说“你还小”的回答,“你看”是希望得到他的认可。这句话表明“我”希望赵姓同学能看到“我”的成长。
②对赵姓同学的同情。“我也哭了”是因为对赵姓同学一家遭遇的同情,他说“我爸爸新近给鬼子捉去了。之前一家杀的就剩我们三个。我去年逃进关来,只剩他老两口。这回,就剩下我妈一个人了”,他家的悲惨遭遇让“我”忍不住流泪。
③对敌人暴行的愤慨。“我也哭了”还包含对敌人的悲愤,赵同学讲述他家的遭遇,是敌人的入侵让他的家庭破碎,像他这样的家庭一定还有很多,敌人入侵之后,肆无忌惮地残害同胞,“我”因悲愤而哭。
④对国土沦丧的无奈。“我也哭了”还包含着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赵同学说“都不死,永远就都当猪!”,面对入侵,深感力量太弱,难以改变,“我”因无奈而哭。
故答案为:①对认可成长的期望。“我不小,你看”表明“我”希望赵姓同学能看到“我”的成长。②对赵姓同学的同情。赵姓同学一家的遭遇,让“我”忍不住流泪,“我”因同情而哭。③对敌人暴行的愤慨。敌人入侵之后,肆无忌惮地残害同胞,“我”因悲愤而哭。④对国土沦丧的无奈。面对入侵,深感力量太弱,难以改变,“我”因无奈而哭。
9.倔强:
①时刻关注家乡局势。文中的“我”只知道玩,集邮票,而赵同学却“在捧着一份天津报纸看”,并且看的是时事新闻,“印着溥什么要称帝的话”,“我”问他要邮票,他说“邮票多着呢”,后来他告诉“我”的最近家庭的变故应该都是通过跟家里通信得知的。可见他通过报纸、信件等,一直关注着家乡情况。
②始终秉持赤子情怀。他抱有爱国的赤诚,认为清政府“那么大一片土地都玩掉了”;他恨敌人的侵略,“他总写字,用轻笔写,又描成立体,然后又填成黑字,终于是涂成一个大大黑团。我从不睬他的瞎闹。有一回好像不经意地看见他在几何命题的空白处描了几个好大的字,头两个好像是什么‘誓死’”,后来他给“我”留言说“那住址只告诉你:我拼命的场所。无从通讯”,这表明他终于付诸行动,回家乡同敌人拼命去了。可见常写与爱国有关的字,最后毅然回乡“拼命”。
诚实:
①不掩饰自己的想法。看见“我”保留着大清帝国的邮票,他说“玩玩,那么大一片土地都玩掉了”,对“我”贪玩行为的不满;他的墙壁上贴着地图,“那是贴在靠书架壁上的一张纸,一张空白的地图,图的一角涂了一些挺难看的红颜色……并且还在地图旁边写了四个字。这字我认得的,是上上期《良友》第一页印的‘还我河山’”,表明他对国土沦丧的痛心;“其实,也不怪你。人都爱玩,爱活泼;谁爱皱眉,爱流血?可是倒霉的你是在帝国主义者蹂躏下的中国人。你没死,是因为还没杀到你这块儿。早晚——除非你堵上耳朵,闭上眼睛,也不成,也不成”““我爸爸新近给鬼子捉去了。之前一家杀的就剩我们三个。我去年逃进关来,只剩他老两口。这回,就剩下我妈一个人了——”说到这儿他狠命地用拳头打了一下秋千的柱子。‘我恨不得飞了回去,落在那鬼子的身上,咬他个稀烂。’”,表明他对鬼子的仇恨。这些情感他都直接表达。
②不遮掩自己的经历。与“我”坦诚交流,告诉“我”他家里的遭遇,表达自己想要回去找敌人拼命的想法等,他不回避或隐瞒自己的悲惨遭遇。
故答案为:倔强:①时刻关注家乡局势。他通过报纸、信件等,一直关注着家乡情况。②始终秉持赤子情怀。常写与爱国有关的字,最后毅然回乡“拼命”。诚实:①不掩饰自己的想法。对“我”贪玩行为的不满、对国土沦丧的痛心、对鬼子的仇恨等都直接表达。②不遮掩自己的经历。与“我”坦诚交流,不回避或隐瞒自己的悲惨遭遇。
【答案】10.BEH
11.B
12.A
13.①等到了(那里),(发现)崖壁或红或绿,(让人惊叹这里)好像不是人间,于是和大家一起(在此)铺席喝酒。
②在到达平水之后,灯火像星星一样点缀散布,等候的士卒拿着长长的火炬出来迎接(我们),波浪被火光映得通红。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⑵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⑶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附参考译文】
我游长潭后的三天,就是三月的上已日。周先生和健之先生各自带着酒菜,邀请我游西峡,学一学古人兰亭集会的雅事。
这一天,驾着车从城西门出去。梁石与健之顺着溪边走,我一个人选择田间小路,从山坡上过去。后来彼此失散,到了平冒才相会。平冒土地肥沃,地势平坦,容得下上万户人家。后面的山峰像飞翔的蛟龙,像奔驰的骏马。有的则相对着,像在拱手行礼。当时很多人都提议把郡城迁到这里,确实是很有道理的,这里实在是镇阳的一块宝地。
众人要渡江,叫船去了,船还没有来,大家就纷纷解了衣服坐在石头上。梁石先生披着葛衣。我就写诗嘲笑他,梁石先生又写诗解嘲。渡江后,决定去游黄地。梁石先生说不能坐船,坐上轿子先走了。
我同健之先生和他的弟弟何骥、何畴,仍然坐船走水路。遇到水深的地方,就放獭捕鱼,一连捕得了几条鱼,都有一尺多长。并且捕得了几只鳖。健之十分高兴,说:"午饭不差了。"派人带着鱼先走了。我们的船边走边玩,到得较晚。梁石先生早到了许久,就写诗嘲弄我们。我把沿途溪水河岸的美丽尽情渲染了一番,梁石先生则向我夸耀一路上所见到的奇丽山川,都是尽力地赞美了各自的所见。
早听说黄坨是西峡最美丽的地方。等到到了(那里),(看见)崖壁或红或绿,(让人怀疑这)大概不是人间,于是一起(在此)铺席喝酒。刚开始喝酒,指挥使许良臣赶了过来。喝了一会酒,让人把刚才捕到的鲜鱼做好,接着又是鳖汤。我说:“这是江南风味,没想到在这偏僻的地方也可以享受到。”
梁石先生说:“没有战鼓警报,公务颇多闲暇,这是托君主和宰相的洪福啊。”自然,这是应该感到庆幸的,我就尽情喝起酒来,喝得很畅快了才作罢。
喝了酒后,健之先生说,从这里向西,有百尺飞瀑,每当春夏水大时,瀑布直接飞向南岸,船从瀑布下面经过,就如抬头看白虹。众人都说:“有这等奇异的景观,我们都要去看看。”可是到那里时,却并没有瀑布。众人不觉捧腹大笑。
这时,夕阳西斜,波光闪烁,健之让人把船停在人们所说的“十万囤山”下面。又放出獭捕鱼。此刻,酒还不少,只是找不到火种。驾船人用两根竹子互相锯着,再拿乱麻头接在下面,不一会儿火就燃了。酒莱准备好后,又高兴地喝了一阵才回去。出峡后,回头看山凹处,一缕新月,与长庚星相互辉映。船冲下险滩之时,就像奔驰的快马,汹涌的浪花把衣服都溅湿了。在到达平水之后,灯火像星星一样点缀散布,等候的士卒拿着长长的火炬出来迎接(我们),波浪被火光映得通红。
回到郡城的住处后,清理当天写的诗,共有一十六首。我从被贬到石阡,已有六年了,游赏山水的事情,一年没有一二次。今年,与诸位朋友探奇寻胜,不到十天的时间就出游三次,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吗 并且,这次游览,边境安宁,是生长在太平盛世的幸事。高雅的朋友一齐相会,留下了很多不错的诗歌。登高望远,有为国家分忧,对亲人怀念的感情。游览的意义不小啊。古人游览集会一定要写文章,以示纪念。我不聪慧,也聊且凑合,详细地记下这次游览的情况。
10.句意:梁石先生写诗嘲弄我们。我把沿途溪水河岸的美丽尽情渲染了一番,梁石先生则向我夸耀一路上所见到的奇丽山川,都是尽力地赞美了各自的所见。
“赋诗”的目的是“嘲”,不能断开;“余”是“备述溪形之胜以示之”的主语,不能断开,应在B处断句;
“备述溪形之胜”是动宾结构,不能断开,其目的是“示之”,二者用“以”相连,中间不断开,应在“示”的宾语“之”后断句,即E处;
“示余以山形之胜”是状语后置句,中间不断开;“盖”放在句首,其前断开,即H处断句。
故答案为:BEH。
11.A.正确。名词,轿子;动词,用车载送。句意:坐上轿子先走了。/常惠等哭了,将苏武用车载着送回营帐。
B.错误。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这是托君主和宰相的洪福啊。/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
C.正确。句意:众人不觉捧腹大笑。/形容大笑的样子。
D.正确。拿出;草木。句意:从袖中拿出当天写的诗。/在草木不生的极远的北方,有个很深的大海。
故答案为:B。
12.A.“梁石与健之选择乘船而行”错,原文“梁石与健之循溪行”,意思是梁石与健之顺着溪边走,不是乘船而行。
故答案为:A。
13.得分点:
(1)“比”,等到;“丹”,红色;“殆”,几乎;“相与”,一起。
(2)“既”,已经,……之后;“星”,像星星;“候卒”,等候的士卒;“为”,被。
故答案为:①等到了(那里),(发现)崖壁或红或绿,(让人惊叹这里)好像不是人间,于是和大家一起(在此)铺席喝酒。
②在到达平水之后,灯火像星星一样点缀散布,等候的士卒拿着长长的火炬出来迎接(我们),波浪被火光映得通红。
【答案】14.B
15.①前诗写孩童追逐萤火虫,想捉萤聚于囊中,以作读书灯,表达了童趣之美,并借以抒发闲适之情。
②后诗写学子在灯下入眠,不再需要萤照明夜读,表达对物质条件充裕,学子却没有前人刻苦的感慨。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进行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14.B.“它们可在潮湿的林间从早飞到晚”错,“向夕已飞萤”中的“向夕”意思是傍晚、薄暮。此句意思是傍晚已经开始有萤火虫飞舞,不是“从早飞到晚”。
故答案为:B。
15.①前诗“儿童竞追扑,照字集书囊”,顽皮的孩童们十分好奇,追逐着萤火虫的身影,竞相捕捉。想把捉到的萤火虫集中放到娟囊中,用来做灯,照明读书。写孩童追逐萤火虫,想捉萤聚于囊中,以作读书灯,表达了童趣之美。而诗人置身事外,以欣赏的眼光看着这幅画面,体现了诗人的闲适之情。
②后诗“学子灯前寝,谁将尔照经”,写学子在灯下入眠,不再需要萤照明夜读。“学子”本应在灯前读书,但一个“寝”却说他在睡觉,于是诗人反用车胤囊萤的典故,说他不再需要捉萤火虫照亮而读书了。现在物质条件充裕,“灯”很明亮,足以照明读书学习,但学子却不再用功读书。表达对物质条件充裕,学子却没有前人刻苦的感慨。
故答案为:①前诗写孩童追逐萤火虫,想捉萤聚于囊中,以作读书灯,表达了童趣之美,并借以抒发闲适之情。
②后诗写学子在灯下入眠,不再需要萤照明夜读,表达对物质条件充裕,学子却没有前人刻苦的感慨。
16.【答案】(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3)杜鹃啼血猿哀鸣;望帝春心托杜鹃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奉”“辩”“猿”“托”等。
故答案为:(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3)杜鹃啼血猿哀鸣;望帝春心托杜鹃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答案】17.甲:机械钟的走时会受温度影响。乙:走时更加准确﹐丙:因为里面含有石英晶体
18.B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标点符号的意义和用法,二要结合语句进行判断。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作用有表示停顿,表示语气,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符号分两大类:点号和标号。标号包括破折号、括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连接号、间隔号、着重号、专名号等,主要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点号包括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 叹号及冒号等,主要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解答本题,需认真判断每一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
17.甲:此处说的是“机械钟”,此处为总领句,根据“温度较高时,走时偏慢,温度较低时,走时偏快”可推断出:机械钟的走时会受温度影响。
乙:“由电流推动,结构更简单,不受温度影响”表明电钟走时更准确。
丙:此处说的是石英钟与一般电钟的区别,由“当电流通过时,石英晶体就会由于电压而发生振荡”可知,石英钟里面含有石英晶体,可填:因为里面含有石英晶体。
故答案为:甲:机械钟的走时会受温度影响。乙:走时更加准确﹐丙:因为里面含有石英晶体
18.A.正确。“温度较高时,走时偏慢”“温度较低时,走时偏快”是两个大并列分句,“走时偏慢”后面的逗号可以改为分号。
B.错误。前文有“电钟由电流推动”,后文有“当电流通过时,石英晶体就会由于电压而发生振荡”,可见“用电流推动”与之更搭配。
C.正确。“它的振荡频率由于十分稳定,这使石英钟的走时非常准确”中途易辙,前句主语是“它的振荡频率”,没有出现谓语,后句主语换成“这”,可删掉“由于”。
D.正确。“用它计时”和“用它来测定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有作用的大小之分,不宜调换顺序。
故答案为:B。
【答案】19.C
20.①运用色彩词:如以绿、黄、橙、橘、红等,写出秋天山岭的多姿多彩,让画面具有层次感
21.答案示例:
①生命需要加法,要有意识地增加许多养料,要让生活更充实、更有内涵。②生命需要乘法,要有计划地放大已有资源,要让生活更多彩、更有收获。③生命需要除法,要有选择地除去许多烦恼,要让生活更轻松、更加超然。
②巧用修辞:运用拟人的手法,如以“枫树牵着枫树”,来表现树的密集,让画面更具生动性;
③善用动词:如以飘洒、旋转、飞舞、回荡的信件来写起风时的枫叶姿态,让画面更具动态美。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词义的能力。解答本题,先结合语境分析画线句子中“什么”的含义,再逐个分析选项中词语的含义,再选出相同的一项。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从修辞手法、用词和句式、语言风格等角度结合语境简要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整体阅读诗歌,理清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补写的诗句在內容上的地位、作用;然后,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比照,确定所写诗句的句式结构,分析并确定所写诗句的内容,要考虑手法修辞相同,语意切合语境,情感色彩统一等;最后,检查所写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等。
19.文中的“什么”是虚指,表示不肯定的事物。
A.用于列举,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
B.表示所有、全部:
C.虚指,表示不肯定的事物:
D.表示愤慨和不满。
故答案为:C。
20.画波浪线语句中,作者用了诸多色彩词来形容枫树的多样颜色。“绿的、黄的、橙的、橘的、红的”充分说明,虽然都是红色系的枫树,红的却很丰富。色彩的多层次也就造成了画面的层次感。
句子中,作者充分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写枫树的密集状态,作者不说“枫树挨着枫树”,而说“枫树牵着枫树”,用一个人格化的“牵”字,让画面更具动感。
在段落的后半部分,作者充分运用一系列动词来表现枫叶随风飘动的场景,如“飘洒”“旋转”“飞舞”“轻轻地落”等,让随风飘舞的枫叶给画面带来了动态美。
故答案为:①运用色彩词:如以绿、黄、橙、橘、红等,写出秋天山岭的多姿多彩,让画面具有层次感
21.原句“生命需要减法,要有觉察地放下许多东西,要让生活更从容、更有空间”中,作者用“生命需要减法,要有……,要让……”的句式,阐述了我们生活中要学会精简、放下过多的执念、欲念的观点。
因此,若要仿写句子,首先在句式上,也可用“生命需要加法,要有……的……,要让生活更……”的相似句式,表达自己对于人生“加法”“乘法”等的思考。比如,若是选择“加法”,可以思考我们的人生规划中应该加上什么才能丰富、提升自我,以及加上之后可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据此写下如“生命需要加法,要有意识地增加许多养料,要让生活更充实、更有内涵”等的句子。若选“乘法”,则可利用其大规模扩大的特点,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利用资源促进成长等等,然后用规定的句式写下“生命需要乘法,要有计划地放大已有资源,要让生活更多彩、更有收获”等。
故答案为:①生命需要加法,要有意识地增加许多养料,要让生活更充实、更有内涵。②生命需要乘法,要有计划地放大已有资源,要让生活更多彩、更有收获。③生命需要除法,要有选择地除去许多烦恼,要让生活更轻松、更加超然。
②巧用修辞:运用拟人的手法,如以“枫树牵着枫树”,来表现树的密集,让画面更具生动性;
③善用动词:如以飘洒、旋转、飞舞、回荡的信件来写起风时的枫叶姿态,让画面更具动态美。
22.【答案】例文:
搭子可以有,挚友不能无
吃饭有“饭搭子”,休闲娱乐有“游玩搭子”,学习有“看书搭子”……当下,只有想不到,没有搭不到。越来越多类型的搭子,在年轻人群体中出现。比起挚友,不少人宁可寻求“搭子”。对此,我认为并不妥当。在我看来,搭子可以有,挚友不能无。
毋庸讳言,搭子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社交的需求。亚里士多德有言:“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置身于社会之中,我们才能消除孤独感,获得心灵的慰藉。然而,随着社会节奏变快,人们承受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很多时候,似乎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去维护朋友关系。此时,只求轻松相处、恰到好处的陪伴而无需耗费过多心力的搭子关系,应运而生,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社交的需求。搭在一起,既能相互陪伴,又能轻松相处,无疑是一种性价比极高的人际关系。
然而,人际关系,并不能完全追求性价比,社交需求,也不只需要搭在一起的浅关系。要让内心变得丰富,灵魂得到皈依,我们需要更深的情感联结。而这种联结,远非“不用相知”的搭子可以促成,只有“一个灵魂长在两个躯壳里”的挚友才能实现。因此,我们不能因为交朋友越来越难,就望而止步,反而应该迎难而上,努力去交朋友,找挚友。
事实上,搭子和挚友,从来不是截然分开、毫不相关的两个概念,而是能形成有机联系的群体。虽然万物可搭,但并非人人能搭,因为搭的基础是兴趣。从这个层面说,搭子其实是兴趣社交,而兴趣是友谊的基础。所以,只要用心维护,在搭子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或许,搭子可以变成朋友,朋友也能进化为挚友。换言之,搭子,其实是变为挚友的第一步。
作家三毛和音乐家王洛宾,一开始也只是旅行搭子,后来越走越近,彼此交心,最终变成了无话不谈的亲密挚友。苏轼和张怀民,原本只是夜游承天寺的散步搭子,但双方真诚相待,相互扶持,后来变成了患难与共的至交。由此可知,只要投入真心,加深关系,搭子是可以发展为挚友的。
培根有言:“最难忍受的孤独,莫过于缺少真正的友谊。”搭子只能暂时陪伴,挚友却可以灵魂相依。两者定位不一样,对我们作用也大不相同。就像生活需要地丁蔷薇,也需要瓜果蔬菜一般。
搭子可以有,挚友不能无。如此,我们的人生,将不是一片尘土飞扬的荒漠,而是草木葳蕤的原野。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本题材料来自2023年十大流行语中的“搭子”。材料先解释了“搭子”的基本含义,然后列举了“搭子”的类型,说明了“搭子”在年轻人中十分流行,“万事皆可搭”。然后分析了这种社交模式的特点,指出了其优点和缺点。此类作文属于对社会现象的评论,我们应该全面、辩证看待“搭子”这种社交现象,理性看待这种社交模式。
“搭子”社交模式给我们忙碌紧张的工作学习带来轻松自在。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压力大,社交活动往往被各种繁杂的事务所挤压。而“搭子”这种社交模式,以其轻松、灵活的特点,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轻松愉快的交流平台。在某一领域高度合拍的人,因情感上的依赖而显得松弛、自在,这无疑有助于缓解人们的压力,增加生活的乐趣。同时,这种社交模式也促进了不同兴趣爱好的交流和融合,有助于推动社会多元化发展。
【题干分析】“搭子”社交模式也有其局限性。其最大的问题在于,由于交往上的临时性,难以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人们往往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或需求而结识,但在共同爱好消失或需求改变时,关系也可能随之淡化。此外,“搭子”关系的深度和稳定性也往往受到个人性格、兴趣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难以形成稳定、深入的人际关系。
“搭子”社交模式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由于交往的临时性,人们可能会忽视深入了解他人,导致人际关系浅薄。同时,由于“搭子”关系的松散性,也可能会让人产生不安全感,担心自己的“搭子”身份会被遗忘或取代。此外,“搭子”关系的过度泛滥也可能导致社交媒体的过度使用,影响人们的现实生活。
写作时应该提出这样的观点:理性看待“搭子”。然后从利弊两个角度分析,“搭子”社交模式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局限性,我们应该理性看待这种社交模式,既要充分利用其带来的便利和乐趣,也要注意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还应该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给出避免“搭子”社交弊端的方法,比如可以设定一些规则和标准,例如交往时间的长度、共同兴趣的持续性等,以建立更稳定、更深入的人际关系。此外,还应该倡导现实生活中的面对面交流,以增强人际关系的深度和真实感。
【立意提取】
1.让“搭子”成为恰到好处的陪伴。
2.合理用好“搭子”社交。
3.理性运用“搭子”,让交往更深入。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1 / 1四川省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试卷
(2024高三下·绵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深厚底蕴,是赓续中华文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途径,也是汲取传统智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支撑。
我国古代治国理政最为重要的“治国之具”是礼与法。古人对礼法关系及其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进行了概括。如《唐律疏议》中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德礼,即道德,更多的是人心由内而外发挥的“善”,而刑罚乃是为了“为善去恶”而生的必要的“恶”。《唐律疏议》认为道德的缺陷在于难以形成统一的秩序,法律则弥补了这一不足,保证了外在秩序的稳定。以道德礼义为本,以法律政刑为用,凸显了传统法律文化对“治国之具”的准确定位。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礼崩乐坏”局面,使得思想家普遍意识到“法治”的重要性。《艺文类聚》中载“治国无其法则乱”。“法治”最为突出的要件就是“立法为公,一断于法”。而实现公正、平等,要立有良法,且良法能得到妥当施行。晋朝尚书刘颂曾建言:“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若无正文,依附名例断之,其正文名例所不及,皆勿论。”其建议后成为晋律的内容。在晋律影响下,后世确立了依法断罪的制度。至唐朝,《唐律疏议》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这对于限制司法专横具有重要意义。在具引法典条文前提下,还强调罚当其罪,而非一味机械地征引。例如,《大清律例》在“断罪引律令”条文之下,专门有一个条例要求“务须详核情罪”。“详核情罪”就是要求罪刑相适应。与此相应,古代判狱中反复出现的“情法两平”“情罪相允”等词语,都在提醒法司判罪既不可随意出入,量刑亦不可畸轻畸重,而是要始终贯彻“平等”之义。
中华传统法律中处处彰显着民本理念。在民本理念成为治国理念前,天命和神权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史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但“天命鬼神”并不能延续商朝统治,殷商终究因为统治者奢侈无度、压榨百姓、穷兵黩武,而被周推翻。西周统治者则明确提出了“敬天保民”。孟子也曾提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管子也曾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我国法律在立法上,历来重视“保民”“养民”“富民”原则。法典中常见促进农业生产、保障人民生活的条款。如唐律规定,各级政府如果遇到旱、涝、霜、雹、虫、蝗等灾害,相关主管人员如果没有及时汇报或者错误汇报的,要杖七十。在司法上,突出表现为对生命的重视。唐太宗确立“三五复奏”这一死刑复核制度,规定“在京诸司,奏决死囚,宜二日中五覆奏,天下诸州三覆奏”。
以儒家文化为底色的中国传统法律,秉持矜老恤幼的人文特色。先秦时期的“三赦”“三宥”之法,就是恤刑原则的体现。《唐律疏议》中要求,凡年龄在九十岁以上、七岁以下,即便有死罪,也不处死刑。法律对于老幼病残情况的认定条件都相对宽泛,体现了人道主义色彩。《大明律》和《大清律例》也都规定了优恤老幼病残的原则。对于妇女犯罪,同样有一系列矜恤措施。
总之,在中国传统法律发展史中,这些理念、思想、策略及其制度成果,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相应作用,为国家强盛、社会安定、民族团结作出过贡献。今天,我们应从中汲取营养、择善而用,并坚持从实际出发,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宋玲《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深厚底蕴》)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律是古代治国之本,能保证外在秩序的稳定,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发挥着重要作用。
B.《唐律疏议》中既有关于“礼”“法”二者关系的阐释,也有对“法治”重要性的介绍。
C.《大清律例》中的“务须详核情罪”要求司法部门要罚当其罪,体现了法律平等性原则。
D.“三五复奏”制度是统治者“保民”的具体表现,是民本思想在中国传统法律中的体现。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和“法”都是治理国家的重要工具,但二者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地位也有差异。
B.周朝君主从商朝的灭亡中吸取教训,意识到“民”的重要,提出了“敬天保民”思想。
C.中华传统优秀法律文化蕴含丰富的理念、思想和策略,可为现今的法治建设提供借鉴。
D.依据刘颂提出的量刑应秉持依法论罪、平等慎刑的原则,后世确立了依法断罪制度。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书·陈宠传》曾载“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这可作为第二段的论据来支撑该段的相关观点。
B.颜师古曾说的“廷,平也,治狱贵平,故以为号”和许慎的“法,平之如水”均可作为第三段的论据来支撑该段的相关观点。
C.《尚书》曾载“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可以作为第四段的论据来支撑该段的相关观点。
D.《商君书·赏刑》曾载“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乱上制者,罪死不赦”,这可作为第五段的论据来支撑该段的相关观点。
【答案】1.A
2.D
3.D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1.A.“法律是古代治国之本”错,原文是“以道德礼义为本,以法律政刑为用”。
故答案为:A。
2.D.“依据刘颂提出的……平等慎刑的原则”错,原文“晋朝尚书刘颂曾建言:‘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若无正文,依附名例断之,其正文名例所不及,皆勿论。’”,可见刘颂并未提出“平等慎刑的原则”。这个原则是清朝以后出现的,原文“《大清律例》在‘断罪引律令’条文之下,专门有一个条例要求‘务须详核情罪’。“详核情罪”就是要求罪刑相适应。与此相应,古代判狱中反复出现的‘情法两平’‘情罪相允’等词语,都在提醒法司判罪既不可随意出入,量刑亦不可畸轻畸重,而是要始终贯彻‘平等’之义”。
故答案为:D。
3.第五段论点是:以儒家文化为底色的中国传统法律,秉持矜老恤幼的人文特色。
D.从卿相、将军、一直到大夫和平民百姓,有扰乱上制的,判死罪不赦免。体现的是对刑法的重视。不能论证第五段观点。
故答案为:D。
(2024高三下·绵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个小时前,我才认识布莱恩。他发现我是科学家后,开始向我解释他发明的电动磨刀机。他说他的发明会掀起剃须刀革命,因为从此所有人只需要买一次刀片。我狐疑地望着他,这时候我就不得不和他谈谈钢以及它背后的金属了。直到20世纪,科学家才对钢有深入的了解,这实在很怪,因为锻铁这门技术已经代代相传了数千年。尽管在19世纪,人类对天文、物理和化学已经有了惊人的理解,但工业革命所仰赖的铸铁和炼钢还是全凭经验和运气。
在石器时代,金属非常罕见。铜和金是当时仅有的金属来源,因为地壳中只有这两种金属是自然存在的,其他都必须从矿石中提炼。在冶铁技术出现之前,铁这一金属主要来自天上的陨石。关于从天而降的金属,没有人比家住波斯尼亚北部的拉伊奇体会更深了。2007年到2008年,他家就至少五次遭陨石击中。从统计学角度来看,发生这种事的概率实在微乎其微,拉伊奇说外星人锁定了他家,听起来还蛮有道理的。他在2008年发表这个看法,结果他家又遭陨石击中一次。科学家调查后证实是陨石没错,并开始研究他家附近的磁场,希望找出这非比寻常的高频率背后的原因。
少了金、铜和陨石铁,我们石器时代的老祖先就只能用石头、木头和兽骨制作工具。木头一敲不是碎了、裂了,就是断成两截,石头和兽骨也不例外。金属跟这些材料不同,金属可以锻造——加热后会流动且有可塑性。不仅如此,而且金属越敲越强韧,金属在敲打时迸发的火星就是金属中所含的碳杂质,经过提纯的金属,晶格更加致密,硬度更高。
金属由晶体组成,这个想法可能很怪。因为提到晶体,我们通常会想到透明的多面体矿石,例如钻石或翡翠等。金属的晶体特质从表面看不到,因为金属不透明,而且晶体构造通常小到必须用显微镜才看得见。晶体里的原子都按特定方式堆积,将这些原子连接起来,便形成了一个空间格子,叫做晶格。金属键把原子固定在位置上,使得晶体变得强韧。但我们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金属晶体时,晶体内部却有着驳杂的线条,称之为“位错”。位错是金属晶体内部的瑕疵,表示原子偏离了原本完美的构造,是原子的断裂。位错听起来很糟,其实大有用处。金属之所以能成为制作工具、切割器和刀刃的好材料,就是因为位错,因为它能让金属改变形状。你不必用到锤子就能感受位错的力量。拗弯回形针,就是把金属晶体弄弯,要是晶体不弯,回形针就会像木棍一样碎裂折断。金属的可塑性来自位错在晶体内的移动。位错移动会带着微量的这种物质,以超音速从晶体的一侧移向另一侧。换句话说,当你拗弯回形针时,里面有将近1.0×1013个位错在移动。虽然每个位错只移动一小块晶体,但也已经足以让金属成为具有超级可塑性的物质,而不像岩石那样易碎。
金属的熔点代表晶体内金属键的强度,也代表位错容不容易移动。铝的熔点不高,其晶体内金属键易断裂,因此位错移动容易,这使得铝非常柔软。铜的熔点较高,位错不易移动,因此较坚硬。加热会让位错移动,让金属内部的原子重新排列组合,结果之一就是让金属变软。摩擦会生热,而不管以电动或其它方法摩擦,都会使金属变软而非变硬。我这么跟布莱恩说,布莱恩说他知道,但是他坚称他的电动磨刀机不会产生热量。
(摘编自马克·米奥多尼克《迷人的材料》)
材料二:
淬火——这个词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有点陌生,但在许多行业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涉及一个将材料转化为所需形式的迷人过程。那么,淬火工艺到底是怎样的呢?和我一起潜入淬火世界并揭开它的秘密!
淬火是一种热处理工艺,涉及快速冷却金属或合金以增加其硬度。但淬火到底是如何进行的呢?让我们深入了解细节。在淬火过程中,金属或合金被加热到称为奥氏体化温度的特定温度。该温度既根据所处理的材料性质而变化,也根据材料的用途而变化。一旦到达奥氏体化温度,材料的晶体结构就会从铁素体或珠光体转变为具有面心立方结构的奥氏体。这时候将加热的材料浸入水、油或盐溶液等淬火介质中,快速冷却。淬火介质的选择取决于材料用途所需的硬度和变形控制等因素。当金属与这种冷介质接触时,它再次经历相变——从奥氏体到马氏体。马氏体的特点是硬度高。它是由于淬火过程中的突然冷却而形成的,将碳原子捕获在其晶格结构内。
淬火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现适当的冷却速率,并避免可能导致所处理零件破裂或变形的过度热应力。为了确保受控的冷却速率,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搅拌技术等。
掌握淬火的工作原理又有什么用呢?至少这个原理对于优化汽车制造和工具生产等各个行业的热处理工艺至关重要,这些行业需要硬化材料来增强性能特征。
(摘编自《淬火的过程与方法》)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天而降的金属”是指从空中坠落下来击中位于波斯尼亚北部拉伊奇家的陨石。
B.“晶格”是指将金属晶体里按照特定方式进行排列的原子连接起来所形成的空间格子。
C.“位错”是指晶体内部驳杂的线条,表示原子偏离了原本完美的构造,是原子的断裂。
D.“奥氏体化温度”是指将金属加热到可以产生奥氏体的一个温度点,这一温度并不固定。
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多次运用作比较的方法,如将金属和兽骨等作比较说明金属具有可塑性,将铜和铝作比较说明金属的位错与熔点有关。
B.材料一中“我”从金属性质的角度向布莱恩解释了电动磨刀机不会成功的原因,但他对“我”关于金属性质的介绍并不认可。
C.材料二既解释了淬火这一工艺的原理,也向读者介绍了淬火过程中应该要注意的因素,最后点明了解淬火工作原理的重要性。
D.两则材料都注意拉进与读者的距离,材料一以“我”和布莱恩的交谈引发读者的兴趣,材料二多次运用设问引发读者的关注。
6.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下面铁匠打铁的这一过程涉及到了哪些科学原理?
铁匠将加温到一定程度的铁料夹到铁墩上,之后举锤反复敲打,然后再将锻好的铁件放入水内,“哧啦”一声,即可将之取出来。
【答案】4.A
5.B
6.①加热会让位错发生移动,使原子重新排列组合,更易塑形;②敲打会去除铁的碳杂质,让铁的纯度更高,晶格更加致密;③冷却会让铁经历相变,从奥氏体变为马氏体,提高其硬度。
【知识点】科普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观点等角度来分析。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材料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4.A.“是指从空中坠落下来击中位于波斯尼亚北部拉伊奇家的陨石”缩小范围,原文“在冶铁技术出现之前,铁这一金属主要来自天上的陨石。关于从天而降的金属,没有人比家住波斯尼亚北部的拉伊奇体会更深了”,可见“从天而降的金属”泛指含铁的陨石。
故答案为:A。
5.B.“他对‘我’关于金属性质的介绍并不认可”错。原文“我这么跟布莱恩说,布莱恩说他知道,但是他坚称他的电动磨刀机不会产生热量”,他并不是不认可我对金属性质的介绍。
故答案为:B。
6.①先看“加温”的原理。由“加热后会流动且有可塑性”“加热会让位错移动,让金属内部的原子重新排列组合,结果之一就是让金属变软”可知,加热会让位错发生移动,使原子重新排列组合,更易塑形;
②再看“反复敲打”的原理。由“而且金属越敲越强韧,金属在敲打时迸发的火星就是金属中所含的碳杂质,经过提纯的金属,晶格更加致密,硬度更高”可知,敲打会去除铁的碳杂质,让铁的纯度更高,晶格更加致密;
③最后看“淬火”的原理。由“淬火是一种热处理工艺,涉及快速冷却金属或合金以增加其硬度”“当金属与这种冷介质接触时,它再次经历相变——从奥氏体到马氏体”可知,冷却会让铁经历相变,从奥氏体变为马氏体,提高其硬度。
故答案为:①加热会让位错发生移动,使原子重新排列组合,更易塑形;②敲打会去除铁的碳杂质,让铁的纯度更高,晶格更加致密;③冷却会让铁经历相变,从奥氏体变为马氏体,提高其硬度。
(2024高三下·绵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邮票
萧乾
生活转着多种的轮,抓着一只,就会成为这人一切想望的中心。
我的生活一向就离不开玩耍。如同前年高尔夫球时兴的时候,我的闲暇就都消磨在大华球场里了。今年又给一个同学染上了收集邮票的癖好。起初,人家分我几片印着热带植物的邮票。我觉得怪好玩的,就随手塞在书本里了。
渐渐地,由这朋友的好意,我的邮票竟够填满一个信封了。那同学见到他的耐心已培植起我的兴趣来,也就不那么慷慨地分润了。而我也不好意思再麻烦他,就开始向认识的人讨。对于一切垂问我近来作什么消遣——一句最常问到我的话——的时候,我总毫不踌躇地回答:在搜集邮票,有了别忘记给我。
有一天在植物学的课上,当教员在黑板上描画海棠子房的构状时,我一翻讲义,偶然翻出几片新获到的大清帝国邮票。我正端详那古铜色团龙的姿势呢,坐在我右边的同学把一个蓬乱的头探到我的座位里来。为了怕先生注意,我赶忙藏起,并侧过头来看他那清癯的脸,眉间带点苦相。他自觉冒失,就向我点点头,表示歉意。
这人好像叫赵什么的,去年才转学来的。同学中谁也不理他,他也不理谁。我倒不在乎。我的朋友多半是挺红的脸,成天不是背着冰鞋就是夹着球拍,高高兴兴地玩。这人可不。我们在操场踢球,他把两只手缩在袖筒里,兀自沿着校园南墙的一行小松树走。他不像我,爱给先生画像;他总写字,用轻笔写,又描成立体,然后又填成黑字,终于是涂成一个大大黑团。我从不睬他的瞎闹。有一回好像不经意地看见他在几何命题的空白处描了几个好大的字,头两个好像是什么“誓死”。
第二次上植物班可巧我们都到得早一点。这人在我耳边用极沉重而低微的声音问,“你干啥留那东西?”这辽宁的口音逗得我直笑。玩玩罢咧。这人偏过身子去半叹半哼地来了一声,“玩玩,那么大一片土地都玩掉了。”我不懂他这话的意思,可是老师随着铃声进来了。
我不好再追问,可是我不服。
那天下午我在第三宿舍的楼梯上遇到他了。还是那么一头蓬乱的头发,穿着件破旧的黑学生装,脚下可蹬着双灰残得不成样子了的拖鞋,在捧着一份天津报纸看。瞅见了我,苦笑了一声,就又一面看,一面用笨重的脚步盲目地向楼上走。
我追上了这人,问他:“什么一片大土地给玩丢了,谁玩丢了的?”他把视线由报纸移上我的鼻尖,又哼了一声,就把报纸向我身边一抖,指给我一行黑字看,这不是我注意的体育栏,也不是电影广告;是在头一篇,印着溥什么要称帝的话。
我眼珠一转,这不是说又多了一国的邮票吗?就把手搭在他肩上,问他有没有邮票给我。他好像生了我的气似地,用极不恭敬的样子由鼻子里哼出:邮票多着呢。
呵,我听了真是高兴得不知怎么好。多,多为什么不给我?可是这人撑着一大张纸,丢了魂似地向楼上逃。
我懂得这是我的运气上了门。一种受惠者的敬意顿时由心中钻了出来,蹑蹑地跟在他后面。等他回身摸钥匙的时候,才发现带来了一个不受欢迎的客人,就一面把报纸向胁下夹,一面用勉强的口气说:“进来坐坐。”
这人敢情也懂得客气。我就吹着哨,抬头看了看那写着“三十四”号的房牌,蹦了进去。
这屋子一点也不好,墙上没有半张明星的相片,围着墙用铜钉按满了一些乱写的字。陡然一堆红色拖去了我的注意,那是贴在靠书架壁上的一张纸,一张空白的地图,图的一角涂了一些挺难看的红颜色。我说难看,并不委屈它。比方说,要红得像杨梅吧,看看也还有点甜味儿;或者索性弄成粉红色,像女孩子的脸蛋,多开心呀。他染的偏偏是那么紫红,像猪血似的。呕,并且还在地图旁边写了四个字。这字我认得的,是上上期《良友》第一页印的“还我河山”,我还记得那是《精忠传》里岳飞写的呢。
他用削瘦污黑的指头,在披散的头发间穿来穿去,就光着脚走到他抽屉那里,扯出一封印着“吉林”下款的信封,交给了我。
“揭吧,这是你最后的一个!”
天,黑乌乌的,几颗残星在一程灰云左近怔忡着。
“有月亮多好呵!”我说。
“不,”他仰起头来,“惟有这黑漆漆的才是我们的世界。”
“其实,也不怪你。人都爱玩,爱活泼;谁爱皱眉,爱流血?可是倒霉的你是在帝国主义者蹂躏下的中国人。你没死,是因为还没杀到你这块儿。早晚——除非你堵上耳朵,闭上眼睛,也不成,也不成。”
“我爸爸新近给鬼子捉去了。之前一家杀的就剩我们三个。我去年逃进关来,只剩他老两口。这回,就剩下我妈一个人了——”说到这儿他狠命地用拳头打了一下秋千的柱子。“我恨不得飞了回去,落在那鬼子的身上,咬他个稀烂。”
这想法好像给了他多少快慰似地,就握住了我的手,说“都不死,永远就都当猪!你还小——”
我仰头在黑暗中辨视他的脸,心下好像是说:“我不小。你看,我也哭了。”
后来,我才发现那有“吉林”下款的信封背面用铅笔草率地写着:
“我走了。羡慕你睡得舒坦,不忍叫醒。昨夜话,莫忘。邮票,随你撕。那住址只告诉你:我拼命的场所。无从通讯。——知名不具。”
唉,唉,不中用的我。
一九三四年一月十七日
(选自《篱下集》,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提到“我的生活一向就离不开玩耍”,反映了“我”贪玩的形象特点,也为后文“我”痴狂地搜集邮票的行为做了铺垫。
B.面对外敌蹂躏,“堵上耳朵”“闭上眼睛”极具讽刺性,既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麻木的心理,也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批判。
C.文章后面写“他”一家的遭遇,解释了前文中“他”的种种怪异行为的原因,也以小见大,反映出了当时沦陷地区的惨状。
D.文章以邮票为线索串联情节,因为邮票,“我”与“他”产生了交集,并了解了“他”的遭遇,最终理解了“他”的行为。
8.文中画线句“我不小。你看,我也哭了”这句话写出了“我”多重心理感受。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9.有人认为萧乾试图用“倔强和诚实”来唤醒“篱下”的众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赵姓同学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倔强与诚实”。
【答案】7.B
8.①对认可成长的期望。“我不小,你看”表明“我”希望赵姓同学能看到“我”的成长。②对赵姓同学的同情。赵姓同学一家的遭遇,让“我”忍不住流泪,“我”因同情而哭。③对敌人暴行的愤慨。敌人入侵之后,肆无忌惮地残害同胞,“我”因悲愤而哭。
④对国土沦丧的无奈。面对入侵,深感力量太弱,难以改变,“我”因无奈而哭。
9.倔强:①时刻关注家乡局势。他通过报纸、信件等,一直关注着家乡情况。②始终秉持赤子情怀。常写与爱国有关的字,最后毅然回乡“拼命”。
诚实:①不掩饰自己的想法。对“我”贪玩行为的不满、对国土沦丧的痛心、对鬼子的仇恨等都直接表达。②不遮掩自己的经历。与“我”坦诚交流,不回避或隐瞒自己的悲惨遭遇。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感受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结合文本内容和人物形象分析人物的心理,并组织语言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7.B.“既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麻木的心理,也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批判”错。原文“你没死,是因为还没杀到你这块儿。早晚——除非你堵上耳朵,闭上眼睛,也不成,也不成”,赵同学的意思是即使我们堵上耳朵,闭上眼睛,假装听不见看不见,也改变不了敌人入侵的现实,改变不了被杀害的命运。选项属于过度解读。
故答案为:B。
8.①对认可成长的期望。赵同学说“都不死,永远就都当猪!你还小——”,而“我”心里却好像说“我不小,你看”,“我不小”是针对他说“你还小”的回答,“你看”是希望得到他的认可。这句话表明“我”希望赵姓同学能看到“我”的成长。
②对赵姓同学的同情。“我也哭了”是因为对赵姓同学一家遭遇的同情,他说“我爸爸新近给鬼子捉去了。之前一家杀的就剩我们三个。我去年逃进关来,只剩他老两口。这回,就剩下我妈一个人了”,他家的悲惨遭遇让“我”忍不住流泪。
③对敌人暴行的愤慨。“我也哭了”还包含对敌人的悲愤,赵同学讲述他家的遭遇,是敌人的入侵让他的家庭破碎,像他这样的家庭一定还有很多,敌人入侵之后,肆无忌惮地残害同胞,“我”因悲愤而哭。
④对国土沦丧的无奈。“我也哭了”还包含着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赵同学说“都不死,永远就都当猪!”,面对入侵,深感力量太弱,难以改变,“我”因无奈而哭。
故答案为:①对认可成长的期望。“我不小,你看”表明“我”希望赵姓同学能看到“我”的成长。②对赵姓同学的同情。赵姓同学一家的遭遇,让“我”忍不住流泪,“我”因同情而哭。③对敌人暴行的愤慨。敌人入侵之后,肆无忌惮地残害同胞,“我”因悲愤而哭。④对国土沦丧的无奈。面对入侵,深感力量太弱,难以改变,“我”因无奈而哭。
9.倔强:
①时刻关注家乡局势。文中的“我”只知道玩,集邮票,而赵同学却“在捧着一份天津报纸看”,并且看的是时事新闻,“印着溥什么要称帝的话”,“我”问他要邮票,他说“邮票多着呢”,后来他告诉“我”的最近家庭的变故应该都是通过跟家里通信得知的。可见他通过报纸、信件等,一直关注着家乡情况。
②始终秉持赤子情怀。他抱有爱国的赤诚,认为清政府“那么大一片土地都玩掉了”;他恨敌人的侵略,“他总写字,用轻笔写,又描成立体,然后又填成黑字,终于是涂成一个大大黑团。我从不睬他的瞎闹。有一回好像不经意地看见他在几何命题的空白处描了几个好大的字,头两个好像是什么‘誓死’”,后来他给“我”留言说“那住址只告诉你:我拼命的场所。无从通讯”,这表明他终于付诸行动,回家乡同敌人拼命去了。可见常写与爱国有关的字,最后毅然回乡“拼命”。
诚实:
①不掩饰自己的想法。看见“我”保留着大清帝国的邮票,他说“玩玩,那么大一片土地都玩掉了”,对“我”贪玩行为的不满;他的墙壁上贴着地图,“那是贴在靠书架壁上的一张纸,一张空白的地图,图的一角涂了一些挺难看的红颜色……并且还在地图旁边写了四个字。这字我认得的,是上上期《良友》第一页印的‘还我河山’”,表明他对国土沦丧的痛心;“其实,也不怪你。人都爱玩,爱活泼;谁爱皱眉,爱流血?可是倒霉的你是在帝国主义者蹂躏下的中国人。你没死,是因为还没杀到你这块儿。早晚——除非你堵上耳朵,闭上眼睛,也不成,也不成”““我爸爸新近给鬼子捉去了。之前一家杀的就剩我们三个。我去年逃进关来,只剩他老两口。这回,就剩下我妈一个人了——”说到这儿他狠命地用拳头打了一下秋千的柱子。‘我恨不得飞了回去,落在那鬼子的身上,咬他个稀烂。’”,表明他对鬼子的仇恨。这些情感他都直接表达。
②不遮掩自己的经历。与“我”坦诚交流,告诉“我”他家里的遭遇,表达自己想要回去找敌人拼命的想法等,他不回避或隐瞒自己的悲惨遭遇。
故答案为:倔强:①时刻关注家乡局势。他通过报纸、信件等,一直关注着家乡情况。②始终秉持赤子情怀。常写与爱国有关的字,最后毅然回乡“拼命”。诚实:①不掩饰自己的想法。对“我”贪玩行为的不满、对国土沦丧的痛心、对鬼子的仇恨等都直接表达。②不遮掩自己的经历。与“我”坦诚交流,不回避或隐瞒自己的悲惨遭遇。
(2024高三下·绵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镇远游西峡记
祁顺注
余既游长潭之三日,是为三月上已,周君与健之各携肴酒,请游西峡,以修兰亭故事。
是日,余驾出西郭,梁石与健之循溪行,余独取路田阪间,由山而往,彼此相失。至平冒始会。平冒地土饶衍,可容万家,后山如圭如笏。前江环绕,如拖练然。江外诸山,如龙翔,如马驰。其势相向,如拱如揖。时议迁郡治于此,盖镇远一胜境也。
众欲渡江,呼船未至,乃解衣坐石上。梁石衣葛,余赋诗嘲之,梁石用韵解嘲。既渡江,乃游黄垲,梁石自谓不能舟,升舆先往。
余同健之及其弟骥与騞,仍舟行,遇水深处,辄放獭捕鱼,连得数鱼皆盈尺。及得鳖数头,健之喜曰:“午食不落莫矣。”乃遣人先携鱼以往,余舟移时始至。梁君赋诗嘲余备述溪形之胜以示之梁石亦示余以山形之胜盖皆各极其所见也。
初闻黄垲为西峡佳处。比至,丹崖翠壁,殆非人世,因相与张席对饮。许指挥使良臣以单骑至,良臣曾读书科举矣,此出游约之,至是来。酒既行,乃命斫脍,而继以鳖羹。余以吴会风味也,不意徼外有此。
梁石曰:“桴鼓不鸣,公家多暇,此君相之赐也。”予于是饮,尽欢而止。
及酒既罢,健之谓此西去有瀑泉数百尺,每春夏盛时,飞过南岸,船过其下,如仰视白虹然。众曰:“此壮观也,当共往。”比至,则瀑未下,众为一捧腹。
时斜日在山,川光澹若。健之命泊舟于俗所谓十万囤下,复驱獭捕鱼。时酒尚盈榼,无自得火。舟人以两竹相锯,束缊承之,须臾火燃,酒肴皆具,复尽饮而归。既出峡,回顾山缺处,新月一痕如缕,与长庚相辉映。方舟下滩,如快马疾驰,不觉浪汹汹溅衣皆湿。既抵平水,灯火星缀,候卒持长炬出迎,波为之红。
入郡舍,发袖中诗,共得一十六首,自念谪居石阡已六年,山水之游,岁无一二,今岁与诸君探奇,不及旬而三游,非乐事与?抑是游也,边方宁,有升平之庆;良朋盍簪,有文字之雅;登高望远,有忧君怀亲之感。其兴致远矣。古人游集必有记,顺不敏,因得而书之。
(选自《贵州通志》)
【注】祁顺,字致和,东莞梨川人。曾任江西左参政,后因事牵连,降职为贵州石阡府知府,祁顺到任后,开屯田,亲自讲学,颇有政绩。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要加句读处的字母按顺序填写到答题卡上的横线处。
梁君赋诗A嘲B余备述溪C形之胜以示D之E梁石亦示F余以山形G之胜H盖皆各极I其所见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升舆先往”与“惠等哭,舆归营”(《苏武传》)两句中的“舆”字用法不同。
B.“此君相之赐也”与“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两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
C.捧腹,用手捧肚,形容大笑时的情态,与成语“弯腰捧腹”的“捧腹”意思相同。
D.“发袖中诗”与“穷发之北,有冥海者”(《逍遥游》)两句中“发”字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友人与作者相约一同游赏西峡,大家从城西门出发,作者的朋友梁石与健之选择乘船而行,作者则选择走田间小路,大家在平冒相聚。
B.平冒可看作是镇远的一处胜境,这里依山傍水,土地肥沃,地势平坦,可容纳上万户人家,当时很多人都曾提议把郡的治所迁到这里。
C.黄垲一带风景优美,祁顺等人在此享用了一番具有江南风味的佳肴;酒宴之后,他们又继续向西进发,准备去观赏健之所介绍的瀑布。
D.作者来到石阡已有六年,这六年间很少去游览山水,而最近不到十天的时间就和好友出游三次,欣赏了优美的景色,他感到非常开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比至,丹崖翠壁,殆非人世,因相与张席对饮。
②既抵平水,灯火星缀,候卒持长炬出迎,波为之红。
【答案】10.BEH
11.B
12.A
13.①等到了(那里),(发现)崖壁或红或绿,(让人惊叹这里)好像不是人间,于是和大家一起(在此)铺席喝酒。
②在到达平水之后,灯火像星星一样点缀散布,等候的士卒拿着长长的火炬出来迎接(我们),波浪被火光映得通红。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⑵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⑶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附参考译文】
我游长潭后的三天,就是三月的上已日。周先生和健之先生各自带着酒菜,邀请我游西峡,学一学古人兰亭集会的雅事。
这一天,驾着车从城西门出去。梁石与健之顺着溪边走,我一个人选择田间小路,从山坡上过去。后来彼此失散,到了平冒才相会。平冒土地肥沃,地势平坦,容得下上万户人家。后面的山峰像飞翔的蛟龙,像奔驰的骏马。有的则相对着,像在拱手行礼。当时很多人都提议把郡城迁到这里,确实是很有道理的,这里实在是镇阳的一块宝地。
众人要渡江,叫船去了,船还没有来,大家就纷纷解了衣服坐在石头上。梁石先生披着葛衣。我就写诗嘲笑他,梁石先生又写诗解嘲。渡江后,决定去游黄地。梁石先生说不能坐船,坐上轿子先走了。
我同健之先生和他的弟弟何骥、何畴,仍然坐船走水路。遇到水深的地方,就放獭捕鱼,一连捕得了几条鱼,都有一尺多长。并且捕得了几只鳖。健之十分高兴,说:"午饭不差了。"派人带着鱼先走了。我们的船边走边玩,到得较晚。梁石先生早到了许久,就写诗嘲弄我们。我把沿途溪水河岸的美丽尽情渲染了一番,梁石先生则向我夸耀一路上所见到的奇丽山川,都是尽力地赞美了各自的所见。
早听说黄坨是西峡最美丽的地方。等到到了(那里),(看见)崖壁或红或绿,(让人怀疑这)大概不是人间,于是一起(在此)铺席喝酒。刚开始喝酒,指挥使许良臣赶了过来。喝了一会酒,让人把刚才捕到的鲜鱼做好,接着又是鳖汤。我说:“这是江南风味,没想到在这偏僻的地方也可以享受到。”
梁石先生说:“没有战鼓警报,公务颇多闲暇,这是托君主和宰相的洪福啊。”自然,这是应该感到庆幸的,我就尽情喝起酒来,喝得很畅快了才作罢。
喝了酒后,健之先生说,从这里向西,有百尺飞瀑,每当春夏水大时,瀑布直接飞向南岸,船从瀑布下面经过,就如抬头看白虹。众人都说:“有这等奇异的景观,我们都要去看看。”可是到那里时,却并没有瀑布。众人不觉捧腹大笑。
这时,夕阳西斜,波光闪烁,健之让人把船停在人们所说的“十万囤山”下面。又放出獭捕鱼。此刻,酒还不少,只是找不到火种。驾船人用两根竹子互相锯着,再拿乱麻头接在下面,不一会儿火就燃了。酒莱准备好后,又高兴地喝了一阵才回去。出峡后,回头看山凹处,一缕新月,与长庚星相互辉映。船冲下险滩之时,就像奔驰的快马,汹涌的浪花把衣服都溅湿了。在到达平水之后,灯火像星星一样点缀散布,等候的士卒拿着长长的火炬出来迎接(我们),波浪被火光映得通红。
回到郡城的住处后,清理当天写的诗,共有一十六首。我从被贬到石阡,已有六年了,游赏山水的事情,一年没有一二次。今年,与诸位朋友探奇寻胜,不到十天的时间就出游三次,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吗 并且,这次游览,边境安宁,是生长在太平盛世的幸事。高雅的朋友一齐相会,留下了很多不错的诗歌。登高望远,有为国家分忧,对亲人怀念的感情。游览的意义不小啊。古人游览集会一定要写文章,以示纪念。我不聪慧,也聊且凑合,详细地记下这次游览的情况。
10.句意:梁石先生写诗嘲弄我们。我把沿途溪水河岸的美丽尽情渲染了一番,梁石先生则向我夸耀一路上所见到的奇丽山川,都是尽力地赞美了各自的所见。
“赋诗”的目的是“嘲”,不能断开;“余”是“备述溪形之胜以示之”的主语,不能断开,应在B处断句;
“备述溪形之胜”是动宾结构,不能断开,其目的是“示之”,二者用“以”相连,中间不断开,应在“示”的宾语“之”后断句,即E处;
“示余以山形之胜”是状语后置句,中间不断开;“盖”放在句首,其前断开,即H处断句。
故答案为:BEH。
11.A.正确。名词,轿子;动词,用车载送。句意:坐上轿子先走了。/常惠等哭了,将苏武用车载着送回营帐。
B.错误。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这是托君主和宰相的洪福啊。/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
C.正确。句意:众人不觉捧腹大笑。/形容大笑的样子。
D.正确。拿出;草木。句意:从袖中拿出当天写的诗。/在草木不生的极远的北方,有个很深的大海。
故答案为:B。
12.A.“梁石与健之选择乘船而行”错,原文“梁石与健之循溪行”,意思是梁石与健之顺着溪边走,不是乘船而行。
故答案为:A。
13.得分点:
(1)“比”,等到;“丹”,红色;“殆”,几乎;“相与”,一起。
(2)“既”,已经,……之后;“星”,像星星;“候卒”,等候的士卒;“为”,被。
故答案为:①等到了(那里),(发现)崖壁或红或绿,(让人惊叹这里)好像不是人间,于是和大家一起(在此)铺席喝酒。
②在到达平水之后,灯火像星星一样点缀散布,等候的士卒拿着长长的火炬出来迎接(我们),波浪被火光映得通红。
(2024高三下·绵阳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夏萤
朱淑真
熠熠迎宵上,林间点点光。初疑星错落,浑讶火荧煌。
著雨藏花坞,随风入画堂。儿童竞追扑,照字集书囊。

司马光
林塘荒湿地,向夕已飞萤。月没蛩吟砌,露凉人在庭。
随风疑落烬,过水乱疏星。学子灯前寝,谁将尔照经。
相关链接: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晋书·车胤传》)
14.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诗首联交代了萤火虫的活动地点,同时用两组叠词展现了萤火虫的形象特点。
B.在司马光看来,萤火虫喜欢生活在偏僻之地,它们可在潮湿的林间从早飞到晚。
C.“初疑星错落”和“随风疑落烬”两句都是利用视觉错觉来表现萤火虫的光亮。
D.“月没蛩吟砌”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以蛩鸣之声来反衬当时周围环境的安静。
15.两首诗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4.B
15.①前诗写孩童追逐萤火虫,想捉萤聚于囊中,以作读书灯,表达了童趣之美,并借以抒发闲适之情。
②后诗写学子在灯下入眠,不再需要萤照明夜读,表达对物质条件充裕,学子却没有前人刻苦的感慨。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进行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14.B.“它们可在潮湿的林间从早飞到晚”错,“向夕已飞萤”中的“向夕”意思是傍晚、薄暮。此句意思是傍晚已经开始有萤火虫飞舞,不是“从早飞到晚”。
故答案为:B。
15.①前诗“儿童竞追扑,照字集书囊”,顽皮的孩童们十分好奇,追逐着萤火虫的身影,竞相捕捉。想把捉到的萤火虫集中放到娟囊中,用来做灯,照明读书。写孩童追逐萤火虫,想捉萤聚于囊中,以作读书灯,表达了童趣之美。而诗人置身事外,以欣赏的眼光看着这幅画面,体现了诗人的闲适之情。
②后诗“学子灯前寝,谁将尔照经”,写学子在灯下入眠,不再需要萤照明夜读。“学子”本应在灯前读书,但一个“寝”却说他在睡觉,于是诗人反用车胤囊萤的典故,说他不再需要捉萤火虫照亮而读书了。现在物质条件充裕,“灯”很明亮,足以照明读书学习,但学子却不再用功读书。表达对物质条件充裕,学子却没有前人刻苦的感慨。
故答案为:①前诗写孩童追逐萤火虫,想捉萤聚于囊中,以作读书灯,表达了童趣之美,并借以抒发闲适之情。
②后诗写学子在灯下入眠,不再需要萤照明夜读,表达对物质条件充裕,学子却没有前人刻苦的感慨。
16.(2024高三下·绵阳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吃穿用度都比别人差,却丝毫没有羡慕的想法,其原因是“   ,   ”。
(2)《庄子·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宋荣子不会因世人称誉或非议而奋勉或沮丧,能够“   ,   ”,但也只是至此为止。
(3)古典诗词常以杜鹃表达悲切、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如《琵琶行》中的“   ”和《锦瑟》中“   ”。
【答案】(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3)杜鹃啼血猿哀鸣;望帝春心托杜鹃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奉”“辩”“猿”“托”等。
故答案为:(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3)杜鹃啼血猿哀鸣;望帝春心托杜鹃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2024高三下·绵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一般来说,温度较高时,走时偏慢,温度较低时,走时偏快。现在,在机关、工厂和学校,机械钟已经被电钟所代替,因为电钟由电流推动,结构更简单,不受温度影响, 乙 。②石英钟也是一种用电流推动的钟,但不同于一般的电钟,因为 丙 。当电流通过时,石英晶体就会由于电压而发生振荡。③它的振荡频率由于十分稳定,这使石英钟的走时非常准确。④最好的石英钟,每1000年才差1秒钟,天文台不但用它计时,也用它来测定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17.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8.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句中“走时偏慢”后面的逗号可以改为分号。
B.②句中“用电流推动”的“用”改成“被”和前后文更搭配。
C.③句中“它的振荡频率由于十分稳定”中的“由于”需要删去。
D.④句中“不但”和“也”后面的句子不宜调换语序。
【答案】17.甲:机械钟的走时会受温度影响。乙:走时更加准确﹐丙:因为里面含有石英晶体
18.B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标点符号的意义和用法,二要结合语句进行判断。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作用有表示停顿,表示语气,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符号分两大类:点号和标号。标号包括破折号、括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连接号、间隔号、着重号、专名号等,主要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点号包括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 叹号及冒号等,主要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解答本题,需认真判断每一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
17.甲:此处说的是“机械钟”,此处为总领句,根据“温度较高时,走时偏慢,温度较低时,走时偏快”可推断出:机械钟的走时会受温度影响。
乙:“由电流推动,结构更简单,不受温度影响”表明电钟走时更准确。
丙:此处说的是石英钟与一般电钟的区别,由“当电流通过时,石英晶体就会由于电压而发生振荡”可知,石英钟里面含有石英晶体,可填:因为里面含有石英晶体。
故答案为:甲:机械钟的走时会受温度影响。乙:走时更加准确﹐丙:因为里面含有石英晶体
18.A.正确。“温度较高时,走时偏慢”“温度较低时,走时偏快”是两个大并列分句,“走时偏慢”后面的逗号可以改为分号。
B.错误。前文有“电钟由电流推动”,后文有“当电流通过时,石英晶体就会由于电压而发生振荡”,可见“用电流推动”与之更搭配。
C.正确。“它的振荡频率由于十分稳定,这使石英钟的走时非常准确”中途易辙,前句主语是“它的振荡频率”,没有出现谓语,后句主语换成“这”,可删掉“由于”。
D.正确。“用它计时”和“用它来测定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有作用的大小之分,不宜调换顺序。
故答案为:B。
(2024高三下·绵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枫树牵着枫树,几乎毫无间隙地染满了整个山岭,绿的、黄的、橙的、橘的、红的,我仿佛走入一个梦境,完全被温暖的红色系所包围。静静的枫树已经够美了,风来的时候,就像远方寄来的许多信件,飘洒在空中,旋转、飞舞、回荡,轻轻地落在脚边。
林中的地上,枫叶已堆高到半尺,人只好踩着繁美的枫叶前行,每一步,碎去的枫叶都用沙哑的声音唱着秋天的歌。就让我一直沉醉在这样的梦里吧!我漫步枫树林,有一颗童话的心。
突然,从枫树林边飘来一阵浓郁的香气,把我从梦境与童话中唤醒,寻着香气与飞烟的所在,原来是路边小店在油炸着什么食物。上前相认,原来是一片一片枫叶,有绿、有黄、有红。
枫叶被裹上了鸡蛋白与面粉调匀的作料,放入油锅中炸,称作“甜不辣”。一下子,丢入的枫叶就浮出锅面,每一片,都是整整齐齐的五角星,面粉中还隐隐透出色彩。
我万万没想到,油炸过的枫叶还这么美;我更没想到的是,枫叶竟然可以吃,还可以在路边贩售。我买了一盘枫叶炸成的饼,走到枫树下的石椅,静静地品尝,真正没想到的是枫叶竟然如此美味!
其实,枫叶本身是没有味道的,但是坐在千株万株枫树间,看着枫红层层,枫叶飘飘,枫叶饼就好像饱含了秋天的味道,盈满了童话与梦、歌声与诗。
原来是用眼睛去看的,此刻却用鼻子闻嗅,用舌尖品尝,用所有的细胞与意识去亲近秋天。我在秋天里,秋天也在我的腹中;我在枫叶里,枫叶也在我的胸中。
苏东坡有一句话:“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我想,生命需要减法,要有觉察地放下许多东西,要让生活更从容、更有空间。轻轻地走路,用心地过活,温和地呼吸,柔软地关怀,如此,我们便可寻得内心的宁静。
19.下列句子中的“什么”和文中加点处的“什么”,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他就喜欢看文艺作品什么的。
B.只要认真学,什么都能学会。
C.于是河沿上走着的人闻到了一种什么花香。
D.都到了这个节骨眼,还有什么办法呢!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如何增强内容的画面感的?请简要分析。
21.其实生命不仅需要减法,也需要加法、乘法和除法,请仿照文中最后一段画线的句子,从“加法、乘法、除法”中任选两个角度进行仿写。
【答案】19.C
20.①运用色彩词:如以绿、黄、橙、橘、红等,写出秋天山岭的多姿多彩,让画面具有层次感
21.答案示例:
①生命需要加法,要有意识地增加许多养料,要让生活更充实、更有内涵。②生命需要乘法,要有计划地放大已有资源,要让生活更多彩、更有收获。③生命需要除法,要有选择地除去许多烦恼,要让生活更轻松、更加超然。
②巧用修辞:运用拟人的手法,如以“枫树牵着枫树”,来表现树的密集,让画面更具生动性;
③善用动词:如以飘洒、旋转、飞舞、回荡的信件来写起风时的枫叶姿态,让画面更具动态美。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词义的能力。解答本题,先结合语境分析画线句子中“什么”的含义,再逐个分析选项中词语的含义,再选出相同的一项。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从修辞手法、用词和句式、语言风格等角度结合语境简要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整体阅读诗歌,理清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补写的诗句在內容上的地位、作用;然后,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比照,确定所写诗句的句式结构,分析并确定所写诗句的内容,要考虑手法修辞相同,语意切合语境,情感色彩统一等;最后,检查所写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等。
19.文中的“什么”是虚指,表示不肯定的事物。
A.用于列举,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
B.表示所有、全部:
C.虚指,表示不肯定的事物:
D.表示愤慨和不满。
故答案为:C。
20.画波浪线语句中,作者用了诸多色彩词来形容枫树的多样颜色。“绿的、黄的、橙的、橘的、红的”充分说明,虽然都是红色系的枫树,红的却很丰富。色彩的多层次也就造成了画面的层次感。
句子中,作者充分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写枫树的密集状态,作者不说“枫树挨着枫树”,而说“枫树牵着枫树”,用一个人格化的“牵”字,让画面更具动感。
在段落的后半部分,作者充分运用一系列动词来表现枫叶随风飘动的场景,如“飘洒”“旋转”“飞舞”“轻轻地落”等,让随风飘舞的枫叶给画面带来了动态美。
故答案为:①运用色彩词:如以绿、黄、橙、橘、红等,写出秋天山岭的多姿多彩,让画面具有层次感
21.原句“生命需要减法,要有觉察地放下许多东西,要让生活更从容、更有空间”中,作者用“生命需要减法,要有……,要让……”的句式,阐述了我们生活中要学会精简、放下过多的执念、欲念的观点。
因此,若要仿写句子,首先在句式上,也可用“生命需要加法,要有……的……,要让生活更……”的相似句式,表达自己对于人生“加法”“乘法”等的思考。比如,若是选择“加法”,可以思考我们的人生规划中应该加上什么才能丰富、提升自我,以及加上之后可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据此写下如“生命需要加法,要有意识地增加许多养料,要让生活更充实、更有内涵”等的句子。若选“乘法”,则可利用其大规模扩大的特点,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利用资源促进成长等等,然后用规定的句式写下“生命需要乘法,要有计划地放大已有资源,要让生活更多彩、更有收获”等。
故答案为:①生命需要加法,要有意识地增加许多养料,要让生活更充实、更有内涵。②生命需要乘法,要有计划地放大已有资源,要让生活更多彩、更有收获。③生命需要除法,要有选择地除去许多烦恼,要让生活更轻松、更加超然。
②巧用修辞:运用拟人的手法,如以“枫树牵着枫树”,来表现树的密集,让画面更具生动性;
③善用动词:如以飘洒、旋转、飞舞、回荡的信件来写起风时的枫叶姿态,让画面更具动态美。
22.(2024高三下·绵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咬文嚼字》公布“2023年十大流行语”,“搭子”一词上榜。所谓“搭子”,是指因某一共同兴趣爱好或共同需求而结合成的社交关系,如吃饭有“饭搭子”,旅游有“旅游搭子”,运动有“运动搭子”……似乎万事皆可“搭”。
这种社交模式的特点是,在某一领域高度合拍,因情感上的低依赖而显得松弛、自在,同时也会因交往上的临时性,难以建立起稳定的人际关系。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想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搭子可以有,挚友不能无
吃饭有“饭搭子”,休闲娱乐有“游玩搭子”,学习有“看书搭子”……当下,只有想不到,没有搭不到。越来越多类型的搭子,在年轻人群体中出现。比起挚友,不少人宁可寻求“搭子”。对此,我认为并不妥当。在我看来,搭子可以有,挚友不能无。
毋庸讳言,搭子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社交的需求。亚里士多德有言:“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置身于社会之中,我们才能消除孤独感,获得心灵的慰藉。然而,随着社会节奏变快,人们承受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很多时候,似乎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去维护朋友关系。此时,只求轻松相处、恰到好处的陪伴而无需耗费过多心力的搭子关系,应运而生,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社交的需求。搭在一起,既能相互陪伴,又能轻松相处,无疑是一种性价比极高的人际关系。
然而,人际关系,并不能完全追求性价比,社交需求,也不只需要搭在一起的浅关系。要让内心变得丰富,灵魂得到皈依,我们需要更深的情感联结。而这种联结,远非“不用相知”的搭子可以促成,只有“一个灵魂长在两个躯壳里”的挚友才能实现。因此,我们不能因为交朋友越来越难,就望而止步,反而应该迎难而上,努力去交朋友,找挚友。
事实上,搭子和挚友,从来不是截然分开、毫不相关的两个概念,而是能形成有机联系的群体。虽然万物可搭,但并非人人能搭,因为搭的基础是兴趣。从这个层面说,搭子其实是兴趣社交,而兴趣是友谊的基础。所以,只要用心维护,在搭子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或许,搭子可以变成朋友,朋友也能进化为挚友。换言之,搭子,其实是变为挚友的第一步。
作家三毛和音乐家王洛宾,一开始也只是旅行搭子,后来越走越近,彼此交心,最终变成了无话不谈的亲密挚友。苏轼和张怀民,原本只是夜游承天寺的散步搭子,但双方真诚相待,相互扶持,后来变成了患难与共的至交。由此可知,只要投入真心,加深关系,搭子是可以发展为挚友的。
培根有言:“最难忍受的孤独,莫过于缺少真正的友谊。”搭子只能暂时陪伴,挚友却可以灵魂相依。两者定位不一样,对我们作用也大不相同。就像生活需要地丁蔷薇,也需要瓜果蔬菜一般。
搭子可以有,挚友不能无。如此,我们的人生,将不是一片尘土飞扬的荒漠,而是草木葳蕤的原野。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本题材料来自2023年十大流行语中的“搭子”。材料先解释了“搭子”的基本含义,然后列举了“搭子”的类型,说明了“搭子”在年轻人中十分流行,“万事皆可搭”。然后分析了这种社交模式的特点,指出了其优点和缺点。此类作文属于对社会现象的评论,我们应该全面、辩证看待“搭子”这种社交现象,理性看待这种社交模式。
“搭子”社交模式给我们忙碌紧张的工作学习带来轻松自在。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压力大,社交活动往往被各种繁杂的事务所挤压。而“搭子”这种社交模式,以其轻松、灵活的特点,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轻松愉快的交流平台。在某一领域高度合拍的人,因情感上的依赖而显得松弛、自在,这无疑有助于缓解人们的压力,增加生活的乐趣。同时,这种社交模式也促进了不同兴趣爱好的交流和融合,有助于推动社会多元化发展。
【题干分析】“搭子”社交模式也有其局限性。其最大的问题在于,由于交往上的临时性,难以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人们往往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或需求而结识,但在共同爱好消失或需求改变时,关系也可能随之淡化。此外,“搭子”关系的深度和稳定性也往往受到个人性格、兴趣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难以形成稳定、深入的人际关系。
“搭子”社交模式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由于交往的临时性,人们可能会忽视深入了解他人,导致人际关系浅薄。同时,由于“搭子”关系的松散性,也可能会让人产生不安全感,担心自己的“搭子”身份会被遗忘或取代。此外,“搭子”关系的过度泛滥也可能导致社交媒体的过度使用,影响人们的现实生活。
写作时应该提出这样的观点:理性看待“搭子”。然后从利弊两个角度分析,“搭子”社交模式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局限性,我们应该理性看待这种社交模式,既要充分利用其带来的便利和乐趣,也要注意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还应该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给出避免“搭子”社交弊端的方法,比如可以设定一些规则和标准,例如交往时间的长度、共同兴趣的持续性等,以建立更稳定、更深入的人际关系。此外,还应该倡导现实生活中的面对面交流,以增强人际关系的深度和真实感。
【立意提取】
1.让“搭子”成为恰到好处的陪伴。
2.合理用好“搭子”社交。
3.理性运用“搭子”,让交往更深入。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