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25 17:37:00

文档简介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卷
(2024高三上·泸县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承与创新:文化的时代脉动》
材料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如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古老的技艺、经典的文学、独特的艺术形式,无不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与情感。然而,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得人们很难静下心来品味传统之美;另一方面,外来文化的冲击也让传统文化的地位略显尴尬。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传统文化的价值,相反,我们应该积极探索传统文化的传承之路。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脉。它不仅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人文精神,更是我们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从古老的建筑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从传统的节日里,我们能体会到亲情的温暖和民族的凝聚力。只有传承好传统文化,我们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保持独特的魅力。
材料二: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永恒主题。在当今社会,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等无处不在。创新为我们带来了更加便捷的生活、更加丰富的精神享受。对于传统文化而言,创新同样至关重要。
传统文化与创新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通过创新的手段,可以让传统文化以更加新颖的形式呈现出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例如,将传统的戏曲与现代的音乐元素相结合,打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戏曲;利用数字技术,让古老的文物“活”起来,让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的魅力。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在现代面临诸多挑战,主要是快节奏生活和外来文化冲击。
B.传统文化蕴含丰富道德理念和人文精神,是民族身份认同标志。
C.因为现代生活节奏快,所以人们很难传承好传统文化。
D.我们应积极探索传统文化的传承之路,不能忽视其价值。
2.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创新只是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管理创新。
B.传统文化与创新是对立关系,无法融合。
C.创新能让传统文化以新颖形式呈现,吸引更多人关注。
D.创新不能为传统文化注入活力,无法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3.下列对两则材料的综合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面临挑战,但仍有重要价值。
B.创新是时代发展主题,对传统文化也很重要。
C.传统文化与创新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D.因为创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已不再面临挑战。
4.请结合材料一,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材料二中提到创新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请举例说明。
5.谈谈你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看法。
【答案】1.C
2.C
3.D
4.①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价值。首先,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脉,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人文精神,是我们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其次,从古老的建筑和传统的节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亲情的温暖,体会到民族的凝聚力。只有传承好传统文化,我们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保持独特的魅力。
②对传统文化非常重要。例如,将传统的戏曲与现代的音乐元素相结合,打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戏曲,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利用数字技术,让古老的文物“活”起来,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数字文物展览,让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的魅力。这些都是创新为传统文化带来新活力的例子。
5.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只有传承好传统文化,才能为创新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深厚的底蕴。创新是传承的动力,通过创新的手段,可以让传统文化以更加新颖的形式呈现出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从而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积极探索传统文化的传承之路,同时注重创新,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政治文化类
【解析】【点评】(1)(2)两题均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3)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推断能力,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或观点,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题人依据文本所做的“推断”性表述,大多以前提与结论的方式组合,构成一个简单复句,形成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需要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正确地作出正误判断。注意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4)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这是信息性阅读的重要考查点,解答此类题目,要精读深析,确定检索区间,然后分类整合,即按照一定标准对信息进行提取、压缩、合并或者删减、替换,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概括时,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
(5)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做这种题,要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锁定答题区域,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
1.C项“因为现代生活节奏快,所以人们很难传承好传统文化”理解错误。虽然现代生活节奏快给传统文化传承带来困难,但不能说因为节奏快就很难传承好传统文化,说法过于绝对。
故答案为:C。
2.本题需要排除三个错误选项:
A项“只是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管理创新”理解错误,以偏概全。材料二原文“在当今社会,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等无处不在”说的是创新无处不在,不仅限于这三方面。
B项“是对立关系,无法融合”理解错误,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传统文化与创新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D项“不能为传统文化注入活力,无法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光彩”理解错误。材料二原文说的是“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故答案为:C。
3.D项“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已不再面临挑战”理解错误。创新虽然能为传统文化带来新的活力,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并非已不再面临挑战。
故答案为:D。
4.①分析材料一可知,其第一段主要论述了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及其在当代面临的挑战。而第二段则着重论述了传统文化从古至今的价值,因此,关键信息主要在第二段。从第二段“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脉……更是我们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中,我们可看出传统文化对当代人精神人文熏陶以及身份认同的重要意义。从材料第三句话“从古老的建筑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从传统的节日里,我们能体会到亲情的温暖和民族的凝聚力”中,我们可根据传统建筑与节日,感受到历久弥新的文化力量。由此归纳总结答案即可。
②此处要求针对材料二举例说明创新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对此,材料二本身即已给出答案。材料指出“通过创新的手段,可以让传统文化以更加新颖的形式呈现出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说明了创新手段对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重要意义,而其后的“例如,将传统的戏曲与现代的音乐元素相结合,打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戏曲;利用数字技术,让古老的文物‘活’起来,让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的魅力”就是针对此观点的举例说明。因此,答题时根据这部分内容分条展开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①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价值。首先,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脉,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人文精神,是我们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其次,从古老的建筑和传统的节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亲情的温暖,体会到民族的凝聚力。只有传承好传统文化,我们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保持独特的魅力。
②对传统文化非常重要。例如,将传统的戏曲与现代的音乐元素相结合,打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戏曲,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利用数字技术,让古老的文物“活”起来,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数字文物展览,让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的魅力。这些都是创新为传统文化带来新活力的例子。
5.本题作答首先注意根据试题两则材料内容,不难看出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都非常重要。而要想让传统文化根脉不绝、发扬光大,处理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让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人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谈看法时,可以开门见山地表达自己的态度: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然后,则可结合材料内容,分别从传承为我们提供不竭动力与源泉,和创新帮我们更加与时俱进、新颖夺目等角度,展开分析,说明传承和创新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当然,想要丰富论证,还可指出传承与创新都有条件:如果不加甄别地继承,不加创新地守成,那么传统文化就会日渐式微,丧失活力。最后,还可结合材料一第二段内容,以及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思考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从而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故答案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只有传承好传统文化,才能为创新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深厚的底蕴。创新是传承的动力,通过创新的手段,可以让传统文化以更加新颖的形式呈现出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从而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积极探索传统文化的传承之路,同时注重创新,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2024高三上·泸县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暴水桥头
谈歌
徐水城西有一暴水河,沿河二十余里,只上游有一桥,桥面极窄,只走一辆车马,常有人失足落水,弄得行人惊惊险险。几任县太爷都筹划过建桥,只是短缺银子。
徐水“乐仁药堂”的老板方树林,也曾动议募捐,并自认五百大洋。告白贴出十几日,共捐得了十几块大洋,还有人讥讽:“沽名钓誉,真心這桥,你自家出资便是。”他便冷了心,大醉一场,再不提造桥。这一切,虞世明皆看在眼里。
虞世明十几岁便担菜渡河售卖。经人介绍,承包“乐仁药堂”的蔬菜供应。小世明眉清目秀,干完活,常在药堂痴痴看方树林写字。(域中店铺商号的匾额,多是方树林的墨宝,北京城里商号也有用他的字。)方树林见此,也送他一些碎帖笔墨。三年后,虞世明的字竟有了几分气魄。
那一年春节将至,城中富户来求方树林写春联,方树林却推说感了风寒,竟把虞世明喊进县城舞墨。于是,徐水县城里纷纷贴出了虞世明的字。虞世明便抛了卖菜的挑子,成了“乐仁药堂”的记账伙计。
方树林丧妻,只有一女,名叫方念桥。念桥很俊,年纪与世明相仿。
那一日,方树林多吃了酒,在堂内喝茶,看世明记账,问道:“世明啊,你做我干儿如何?”虞世明笑笑,不搭话,又埋头记账。
秋天,方树林采购药材,醉酒夜归,却遇上暴雨,不幸翻船溺亡。
好些日子,虞世明总在河岸上呆立,如失魂魄。
一个月后,世明对念桥讲:“师妹啊,师傅不在了,店里生意冷落,用不了这么多人,开销太大,我想告退。”方念桥一怔,横一眼虞世明:“你说昏话,走路也轮不到你。”虞世明道:“都是店中的老伙计,怎好让哪个走,还是我走好说话。”方念桥怒道:“不行。”虞世明道:“师妹不要多想了,我去意已决。”
虞世明赁了间房,挂出“方树林师傅第一传人”的牌子,开了“写字坊”。他一改方树林的规矩,总要同主顾争得面立耳赤,狠索润责,概不除账。即使是一些方树林当年的老朋友,虞世明也不肯让一文钱。
徐水人恼怒:“方老板怎么走了眼,传下这样一个重利寡义之徒。”
一天,方念桥来城东办事,顺脚来看虞世明。虞世明正在写字,方念析喊了他一声,虞世明抬起头来,二人的脸都热了。
“师妹也来求字?”
“不知多少润资?”
“不知师妹近来生意如何?”
“还好。”
“那么,就每字讲定一百元。”
“师兄啊,你也委实太狠了些吧。”
虞世明淡然一笑:“绝不还价。”方念桥冷脸道:“你岂不知一分利撑死,九分利饿死。”虞世明脸色安详,念桥渐渐青了脸,伸手摘了门前“方树林师父第一传人”的牌子,摔在地上,洒泪走了。店门口几个围观的街人叹息着散了。虞世明端坐,目光茫忽动。
一支军阀的队伍轰轰地开进了徐水县城。军阀姓耿,人称耿司令,竟也喜欢舞文弄墨。耿司令驻下第一件事,即派几个大兵来,虞世明道:“虞某润笔高,恐长官不肯出钱。”耿司令似乎怔了一下,继而咧嘴大笑:“不知道虞先生开价多少?”
“照例一字一百大洋。”
耿司令收住笑:“你黑心要价,不怕我杀了你?”虞世明淡然一笑:“若要便宜了长官,人都要骂虞某势利。”
这耿司令到底有些不俗,还是出了一千大洋,虞世明便给他写了一副中堂。
半年后,方念桥出嫁“庆和药堂”掌柜陈再明。
又半年,陈再明携款进货途中被人杀死。方念桥成了寡妇,“乐仁药堂”和“庆和药堂”便合在一处,取名“仁和药堂”。念桥请几.匾,都不中意。
这天,虞世明正在聚英楼上闷闷地饮茶,抬头一看,方念桥正站在他的面前,他怔了一下,手中的茶碗一晃,水扑溅到了来上,稳稳神,强笑笑:“请虞先生写一块匾,不知道多少润资?”虞世明看一眼方念桥,低了声音道:“听说方老板的生意不如往日兴隆,敢开价。”方念桥沉了脸:“谅那一块匾还是写得起的。”虞世明以商量的口吻道:“一字一百大洋如何?”
方念桥并不还价。虞世明换一杯热茶,饮过,便伏身研墨,竟研得沉重,不似平日潇洒。
只听得墨在砚上吃力地转动。
“仁和药堂”四个字,一气呵成,方念桥不禁失声喊一句:“果然好字。”方念桥从怀中掏出一张银票,放在桌上,捡起字便走。虞+喊一声:“师妹留步。”方念桥款款站定。虞世明指那银票:“这字算我送与贵店的。”
方念桥怔了一下,一笑:“虞先生做的是买卖,怎可如此?”说罢,转身下楼。聚英楼上,食客们鸦雀无声。
五日后,县衙贴出文告,说要在暴水河上造桥,全部款子,皆为虞世明先生捐奉。一城人呆若木鸡。
方念桥在人群中,听罢,她如梦方醒,一时泪流满面,她拼力挤出人群,一路跑到虞世明的写字坊,却是人去楼空。
数月后,河上建起一座石孔桥。桥宽可并列通过四辆马车。桥头立一石碑,碑文为虞世明所书:方树林师父传人虞世明捐建。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虞世明在“河岸呆立”,是因为痛失恩师,也是在为未来的事业与人生作打算。
B.虞世明说“我去意已决”,打着为店分忧的幌子,实则想自立门户,避免被拖累。
C.军阀头子耿司令求字,虞世明“照例一字一百大洋”,是怕徐水人骂他“势利”。
D.方念桥第二次求字时不再还价,虞世明因此愧疚不安,磨墨时“竟研得沉重”。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多用侧面描写,如“徐水人的恼怒”“市人的叹息”“一城人呆若木鸡”等,烘托出了虞世明的孤勇。
B.小说主要通过人物对话和直接描写心理来推动情节发展,顺叙写来却尺水兴澜,起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C.小说中插入虞世明与军阀耿司令的交锋,既增加了故事的跌宕起伏和趣味,也有助于表现主人公的性格。
D.小说人物对话言简意丰,如“虞先生做的是买卖,怎么如此”,语含讥讽,表明方念桥对虞世明的绝情。
8.虞世明为何要在桥头碑文强调自己是“方树林师父传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小说结尾写方念桥在得知真相后,“一路跑到虞世明的写字坊,却是人去楼空”。这样的情节设计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谈谈你的思考。
【答案】6.A
7.B
8.①完成师父遗愿;②报答师父恩情;③为师父正名、挽尊。
9.①与上文情节形成反转,欲扬先抑,更能突出主人公虞世明的忍辱负重。②打破读者对人物结局的阅读期待,增强故事的传奇色彩,引发思考。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赏析文本的内涵;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本题综合性强,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既有对线索主旨结构的探究,也有对语言特色的分析,还有选材及人物的分析理解,这需要多方面去鉴赏小说。
(3)本题考查对小说部分情节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分析概括相关情节,使用的表现手法等;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4)本题考查把握小说的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首句(段):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还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过渡句(段):多出现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若是插叙,行文起伏跌宕,摇曳生姿。
6.本题需要排除三个错误选项:
B项“打着为店分忧的幌子”理解错误。根据原文“师妹啊,师傅不在了,店里生意冷落,用不了这么多人,开销太大,我想告退”可知,虞世明并不是打着为店分忧的幌子,而是真的为了替店分忧而走。
C项“是怕徐水人骂他‘势利’”理解错误。虞世明表面上是说怕徐水人骂他“势利”,实际上是骨气的体现。
D项“愧疚不安”理解错误。此时内心是痛苦的,为了完成师傅遗愿,自己被误解得太深,失去的太多。
故答案为:A。
7.B项“直接描写心理来推动情节发展”赏析错误。文中直接描写心理的语句很少,构不成推动情节发展。
故答案为:B。
8.本题作答注意结合小说具体情节细节进行分析概括:
①暴水河因桥面极窄,常有人失足落水,所以方树林动议募捐,并自认五百大洋来造桥,结果共捐得了十几块大洋,还有人讥讽他是沽名钓誉,便冷了心,大醉一场,再不提造桥。虞世明在桥头碑文强调自己是“方树林师父传人”,是为了完成师父遗愿。
②虞世明承包“乐仁药堂”的蔬菜供应,方树林见他常在药堂痴痴看他写字,就送他一些碑帖笔墨,所以虞世明的字是跟随方树林学的,在桥头碑文强调自己是“方树林师父传人”,是为了报答师父恩情。
③当年方树林动议募捐造桥,有人讥讽他是沽名钓誉,“若真心造桥,你自家出资便是”,所以虞世明在桥头碑文强调自己是“方树林师父传人”,是为师父正名、挽尊。
故答案为: ①完成师父遗愿;②报答师父恩情;③为师父正名、挽尊。
9.①虞世明挂出“方树林师傅第一传人”的牌子,开了“写字坊”他狠索润资,概不赊账,徐水人认为他是一个重利寡义之徒。就连师妹请方念桥写字也绝不还价,“照例一字一百大洋”,以至于师妹也语含讥讽“虞先生做的是买卖,怎么如此”,看不起他。而当方念桥在得知真相后,“一路跑到虞世明的写字坊,却是人去楼空”。情节形成反转,欲扬先抑,更能突出主人公虞世明的忍辱负重。
②方念桥“如梦方醒,一时泪流满面,她拼力挤出人群,一路跑到虞世明的写字坊”,去见虞世明,解释以前对他的误会,这是读者期待的结局,然而却是“人去楼空”,打破读者对人物结局的阅读期待,增强故事的传奇色彩,引发读者的思考,虞世明去了哪里,最后二人有没有见面。
故答案为: ①与上文情节形成反转,欲扬先抑,更能突出主人公虞世明的忍辱负重。②打破读者对人物结局的阅读期待,增强故事的传奇色彩,引发思考。
(2024高三上·泸县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王问太公曰:“论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将有五材十过。”武王曰:“敢问其目。”太公曰:“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故王将不可不靡。故曰:兵不两胜,亦不两败。兵出逾境期不十只不有亡国必有破买杀将。”武王曰:“善哉!”
(节选自《六韬·论将》,有删改)
材料二:
王铭,字子敬,和州人。初隶元帅俞通海麾下,从攻蛮子海牙于采石。以铭骁勇,远充奇兵。战方合,帅敢死士大噪突之,拔其水寨。自是数有功。与吴军战太湖,流矢中右臂,引佩刀出其镞,复战。通海劳之。龙湾之战,逐北至采石,铭独突敌阵。敌兵攒槊刺铭,伤颊。铭三出三入,所杀伤过当。赐文绮银碗,远充宿卫。从取江州,战康郎山及泾江口,复克英山诸寨,报管军百户。洪武四年,都试百户诸答用枪者,率莫能与铭抗。累官至长淮卫指挥佥事,移守温州。上疏曰:“臣所领镇,外控岛夷,城池楼橹仍陋袭筒,非独不足壮国威,猝有风潮之变,捍御无所,势须改为。”帝报可。于是缮城浚漴,悉倍于旧,加筑外垣,起海神山屬郭公山,首尾二千余丈,宏敞壮丽,屹然东浙巨镇。帝甚嘉之,予世袭。铭尝请告暂还和州。温士女遮道送迎。长吏皆相顾叹曰:“吾属为天子牧民,民视吾层去来漠然,愧王指挥多矣。”
(节选自《明史·王铭传》,有删纹)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兵出逾A境B期C不十D日E不有亡F国G必有H破军杀将。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指条目,与《离骚》“忽反顾以游目兮”中的“目”意思不同。
B.拔,指攻克,与成语“拔苗助长”中的“拔”意思不同。
C.劳,指慰劳,与《氓》“三岁为妇,靡室劳矣”中的“劳”意思相同。
D.告,指休假,与《孔雀东南飞》“府吏长跪告”中的“告”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公认为选择将帅至关重要,关系着战争胜负和国家存亡,要考虑“五材十过”等方面,武王同意他的说法。
B.王铭追随元帅俞通海在采石攻打蛮子海牙时,从作战开始就率领敢死队冲锋陷阵,之后被选拔充当奇兵,多次立有战功。
C.王铭曾独自突入敌阵,即使被敌兵操槊刺伤脸部,仍能三进三出敌营,杀敌颇多,因此获得赏赐且被选为皇帝的警卫。
D.王铭随军作战,攻取了江州,在康郎山和泾江口一带作战时,又攻克了英山的各个营寨,凭借功劳被擢升为管军百户。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将不可不察。
②吾属为天子牧民,民视吾属去来漠然,愧王指挥多矣。
14.从材料二中王铭移守温州后的经历来看,他符合材料一中太公“五材”的哪些标准?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0.BEG
11.C
12.B
13.①将帅,是国家的辅佐大臣,是先王一贯重视的,所以任命将帅,不能不认真审察。
②我们这些人为天子治理百姓,百姓看到我们去来十分冷漠,和王指挥相比我们很惭愧。
14.符合智、仁、忠的标准:①明于审势,做事周备,这是智;②士女送迎,足见爱民,这是仁;③为国谋划。思壮国威,这是忠。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3)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5)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答案。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武王问太公说:“怎样评论将帅的优劣得失呢?”太公回答说:“作为将领,有‘五材’,有‘十过’。”武王又问:“能再具体给我讲讲吗?”太公说:“所说的五材,指勇、智、仁、信、忠五种美德。勇敢就不可侵犯,智慧就不会淆乱,仁慈就爱护他人,诚信就不会欺骗人,忠诚就没有二心。所说的十过,指有的虽然勇敢但却轻易去送死,有的性情急躁而心中急于立功,有的秉性贪婪喜好贪图小利,有的性情仁慈而不忍心伤害他人,有的虽然机智但胆小怯懦,有的虽然诚信但喜欢轻信别人,有的本性廉洁但不爱护他人,有的虽然有才智而反应迟缓,有的虽然性格刚强但十分自负(刚愎自用),有的天性懦弱喜欢依赖他人。所以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着生死存亡,战争的胜败全在将帅手中。将帅,是国家的辅佐大臣,先王一贯重视将帅的任免,所以任命将帅,不能不认真审察。因此说,大凡战争,不能两方面都获胜,也不可能两方都失败。军队出征越过境,为期不到十天,如果不是灭掉敌国,就必定是己方军队战败,将领被杀。”武王道:“说得很好。”
(节选自《六韬·论将》)
材料二:
王铭,字子敬,和州人。最初隶属元帅俞通海部下,随军在采石攻打蛮子海牙。因为王铭勇猛,被选拔充当奇兵。从作战一开始,他就率敢死队大喊着突击敌人,攻克了敌人的水寨,从此多次有战功。在太湖和吴军交战,被飞过来的箭射中右臂,拔出佩刀割出箭镞,又投入战斗。俞通海慰劳了他。龙湾之战,追赶敌人北到采石,王铭独自冲入敌阵。敌兵拿槊刺他,伤了他的脸。王铭三进三出,杀敌伤敌人数超过自己军队人数。赐给文绮银碗,被选拔充当宿卫。随军攻取江州,激战康郎山和泾江口,又攻克英山各寨,被提升为管军百户。洪武四年,考察百户中各善用枪的人,大抵没人能与王铭抗衡。积功升官到长淮卫指挥佥事,调任守卫温州。上奏说:“臣所管辖的地方,对外控制海盗(倭寇),城池楼橹因陋就简,不仅不能壮国威,如突遇大风潮水的变故,便没有办法抵御,势必要进行改造。”太祖批复照准。于是修缮城池和濠沟,全都比过去规格增加一倍。加筑外墙,从海神山开始连接郭公山,头尾长二千多丈,宏伟宽敞壮丽,屹立东浙巨镇之中。太祖十分赞赏,给予世袭。王铭曾请求告假暂时回到和州。温州的百姓阻挡道路迎送。长官都相视叹息道:“我们这些人为天子治理百姓,百姓看到我们去来十分冷漠,和王指挥相比我们很惭愧。”
(节选自《明史·王铭传》)
10.本题断句注意结合句子语法结构特点进行:首先看“境”是“兵出逾”的宾语,B处断开;再看“十日”作补语,E处断开;最后“亡国”作“有”的宾语,G处断开。
句意:军队出征越过境,为期不到十天,如果不是灭掉敌国,就必定是己方军队战败,将领被杀。
故答案为:BEG。
11.A项解说正确。“忽反顾以游目兮”中的“目”意思眼睛。句意:能给我具体讲讲吗?/忽然回首纵目远望。
B项解说正确。“拔苗助长”中的“拔”意思拔起。句意:攻克了敌人的水寨。/把禾苗拔起一点,来帮助它成长。
C项解说错误。两个“劳”意思不同,分别是:慰劳;辛劳、操劳。句意:俞通海慰劳了他。/成婚多年守妇道,全家事务我操劳。
D项解说正确。“府吏长跪告”中的“告”是回答。句意:王铭曾请求告假暂时回到和州。/府吏直身长跪作回答。
故答案为:C。
12.B项“从作战开始就率领士兵冲锋陷阵,之后被选拔充当奇兵”概述错误,根据原文“以铭骁勇,选充奇兵。战方合,帅敢死士大噪突之”,应该是先“被选拔充当奇兵”,然后“从作战开始就率领士兵冲锋陷阵”。
故答案为:B。
13.本题注意关键字词和特殊句式的准确理解和翻译:①“者……也”,判断句;“所重”,名词短语,重视的(人);“置”,任免。②“吾属”,我等、我们;“牧”,管理;“愧”,感到惭愧。
故答案为: ①将帅,是国家的辅佐大臣,是先王一贯重视的,所以任命将帅,不能不认真审察。
②我们这些人为天子治理百姓,百姓看到我们去来十分冷漠,和王指挥相比我们很惭愧。
14.本题作答注意首先明确“五材”的标准,再结合其执政表现,进而分析他符合了哪些标准,注意语言要凝练。
先由材料一中,确定“五材”的标准:“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
再从材料二中找到“王铭移守温州的经历”,并一一对应“五材”的标准:
①从王铭上书的内容看,“臣所领镇,外控岛夷,城池楼橹仍陋袭简,非独不足壮国威,猝有风潮之变,捍御无所”,分析了温州的战略位置,备战方面的劣势,而且对形势很有预见性,这符合“智”的标准。
②而这全出自他为国的一片赤诚,“不足壮国威”“捍御无所”,这符合保卫国家的“忠”。
③“请告暂还和州。温士女遮道送迎”,“士女”指男男女女,泛指百姓,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受百姓爱戴,必然执政爱民,符合“仁”的标准。
故答案为: 符合智、仁、忠的标准:①明于审势,做事周备,这是智;②士女送迎,足见爱民,这是仁;③为国谋划。思壮国威,这是忠。
(2024高三上·泸县开学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秋日山中寄李处士》
杜荀鹤
吾辈道何穷,寒山细雨中。
儿童书懒读,果栗树将空。
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
升平犹可用,应不废为公。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了诗人在寒山细雨中的困境,表达了对人生道路艰难的感慨。
B.颔联写儿童懒于读书,果栗树将被摘空,暗示了生活的贫困和无奈。
C.颈联强调言论应关注时务,篇章要体现国风,体现了诗人的文学主张。
D.尾联表达了诗人在升平之世仍希望有所作为,不应该废弃为公之心。
16.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15.A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首先,首联“吾辈道何穷,寒山细雨中”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追求和前途的迷茫与思索。颔联“儿童书懒读,果栗树将空”通过儿童懒于读书和果栗树将被摘空的景象,流露出对生活现状的无奈和忧虑,可能暗示了社会环境对人们的影响以及生活的艰难。颈联“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体现了诗人的文学主张和社会责任感,他认为言论应当关注时事,篇章应体现国风,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尾联“升平犹可用,应不废为公”则表达了诗人在升平之世仍希望有所作为,不应该废弃为公之心,体现了他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国家、对百姓的责任感。总体而言,诗人在诗中既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忧虑,又展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15.A项“首联描绘了诗人在寒山细雨中的困境,表达了对人生道路艰难的感慨”赏析错误,首联意思是:我辈的大道怎么会走到尽头,就像寒山还在细雨中巍然耸立一样;诗人用客观景象来对“道”的形势作出一种生动的描述,表达了对自己所秉持的“道”的思考。
故答案为:A。
16.本题注意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诗人情感:
①对人生理想和追求的思考:首联“吾辈道何穷,寒山细雨中”,表明“吾辈”之道如“寒山”处于“细雨”中,凄冷悲凉,却又屹立不倒,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追求和前途的思考和信心。
②对现实的忧虑:颔联“儿童书懒读,果栗树将空”,写儿童懒于读书以及果栗树将被摘空,“儿童”是国家未来之希望,却从小将大道放置一旁,不以读书为业,反而去玩耍嬉戏,就连“果栗树”也即将被他们摘空了;暗示了当时社会可能存在的教育不兴以及生活资源紧张等问题,流露出诗人对现实状况的忧虑。
③文学主张与责任感:颈联“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体现了诗人的文学主张,即言论应当关注时事要务,篇章要能体现国家的风尚,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
④积极进取的心态:尾联“升平犹可用,应不废为公”,即使在看似升平的时代,诗人仍然希望有所作为,不应该废弃为公众谋福祉之心,展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心态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故答案为: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首先,首联“吾辈道何穷,寒山细雨中”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追求和前途的迷茫与思索。颔联“儿童书懒读,果栗树将空”通过儿童懒于读书和果栗树将被摘空的景象,流露出对生活现状的无奈和忧虑,可能暗示了社会环境对人们的影响以及生活的艰难。颈联“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体现了诗人的文学主张和社会责任感,他认为言论应当关注时事,篇章应体现国风,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尾联“升平犹可用,应不废为公”则表达了诗人在升平之世仍希望有所作为,不应该废弃为公之心,体现了他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国家、对百姓的责任感。总体而言,诗人在诗中既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忧虑,又展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17.(2024高三上·泸县开学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用“   ,   ”两句写出了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   ”两句描绘出月亮升起后江面的辽阔与澄澈。
(3)《劝学》中以“   ,   ”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答案】(1)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喧豗”“砯”“壑”“须臾”。
故答案为:(1)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2)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3)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
(2024高三上·泸县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北京,人们对雨燕有着特殊的感情。从老北京口中的“楼燕儿”,到奥运会吉祥物之一的福娃“妮妮”;从世界上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鸟类,到与“燕京文化”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北京雨燕被很多人视作北京城的精灵。它既是北京的一个“特殊生态符号”,也是一种“活态文化遗产”。
作为候鸟的雨燕为何热哀于扎堆北京?因为雨燕属于攀禽,它的四趾都朝前长着,造合在悬崖峭壁、石洞上攀爬,北京的古建筑群恰好满足了它们的需求-从紫禁城、天坛到钟鼓楼、箭楼,从景山、颐和园到前门、正阳门,①____的旧时皇家建筑,其飞檐翘角,梁、檩、橡纵横交错,形成了一个个“洞穴”,为雨燕提供了理想的集群繁殖之所。反过来,那许许多多轻盈洒脱的雨燕,又为北京的古建筑注入了难得的灵动和生气,二者相伴相生、②____。
然而,过去一段时期,因为城市高速发展,一些古建筑受到损坏,生态环境发生变化,进一步压缩了雨燕的生存空间。有专家曾③____地表示,北京城区雨燕数量不到3000只,“再不保护可能濒临消失”。我们理应守住“北京雨燕”这张文化名片,擦亮中国大地更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名片。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洞穴”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
B.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中国建筑的“词汇”。
C.我拉开一个亚彩号的符号时,“通讯员”三个字使我突然打了个寒战,心跳起来。
D.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问生活。
20.请从句式和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答案】18.星罗棋布 相得益彰 忧心忡忡
19.B
20.从句式角度:“从······到······”采用整句形式,结构整齐,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充分且强烈地表达了北京人对雨燕的特殊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
从修辞角度: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北京雨燕”比作“北京城的精灵”,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北京雨燕的灵动活泼,突出了其与北京城市的和谐相融。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成语的使用;句子艺术手法辨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分析成语的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切忌望文生义;第二,体会成语的感彩;第三,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搭配对象;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与之相关联的信息。总之,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与搭配情况。
(2)本题考查引号的正确使用能力。引号的作用有:①表示引用,引用别人的话、成语、格言、拟声词、音译词等用引号。②表示特定称谓,在使用简称、别称、专用术语、纪念日、特定名称等特定称谓时使用引号。③表示特殊含义。特殊含义指引号中的词语在其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④表示讽刺和嘲笑。⑤表示突出强调。
(3)本题综合考查语言文字表达与运用效果分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先分析原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句式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精妙的用词等等,进而对应着分析表达效果,可从内容、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除了答个别的,要答出对整个段落的效果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18.①处,由前文“从紫禁城、天坛到钟鼓楼、箭楼,从景山、颐和园到前门、正阳门”可知,旧时皇家建筑很多,可选用“星罗棋布”。星罗棋布:像星星那样罗列着,像棋子那样分布着,形容分布得多而密。
②处,语境说的是雨燕和北京的古建筑相伴相生,更能显示出各自的长处。可选用“相得益彰”。相得益彰:意思是指相互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示出各自的长处。
③处,语境指雨燕的生存状态令人担忧,可选用“忧心忡忡”。忧心忡忡:形容心事很重,十分忧愁。
故答案为:①星罗棋布②相得益彰③忧心忡忡
19.本题首先注意文中“洞穴”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再比对四个选项:
A.表示特定称谓。
B.表示特殊含义。
C.表示强调。
D.表示引用。
故答案为:B。
20.本题作答注意按题干要求从两个角度对句子展开分析:
从句式上看,画波浪线的句子选用“从……到”的整句句式,相对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有前律美,充分表达了北京人对雨燕的特殊感情,情感表达充沛,给读者深刻、鲜明的印象。
从修辞上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燕”比作“精灵”,二者从灵动的特点上看很相似,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京雨燕的灵动、活泼,与北京城市的和谐相融,强调雨燕对北京的特殊意义,表达作者对雨燕的喜爱。
故答案为:从句式角度:“从······到······”采用整句形式,结构整齐,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充分且强烈地表达了北京人对雨燕的特殊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
从修辞角度: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北京雨燕”比作“北京城的精灵”,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北京雨燕的灵动活泼,突出了其与北京城市的和谐相融。
(2024高三上·泸县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马非马”是逻辑史上一个著名的诡辩论命题,出自公孙龙的《白马论》。在公孙龙那里,“白马”是一种白色的马,是作为“马”某神属性的个体的存在:而“马”在公孙龙看来,是作为所有马的种类群的客观存在,是马的总和。用逻辑上的术语,“白马”是属概念,相对于“黑马”等而存在:而“马”则是种概念,相对于“驴、牛”而存在。用数学上的术语,“马”是集合概念,“白马”是非集合概念。因此,用辩证法的观点来看“白马非马”,我们以为,不能简单化归为诡辩。
但公孙龙的狡黠在于:“白马非马”中,“马”不是作为单个的马而存在,而是作为所有马的共性而存在:“白”也不是作为一种颜色而存在, ① 。于是,便得出“白马非马”的结论。② ,是因为从关联词“非”,即“不是”的表达上发现的,“白马”明明属于“马”这一种群,而你偏偏说“非”。但一时又无法驳倒他。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线句子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乡土中国》)
B.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改造我们的学习》)
C.“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修辞立其诚》)
D.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的呢,这岂不冤枉!(《为了忘却的记念》)
【答案】21.①而是作为一种属性而存在②“白马非马”被视为诡辩。
22.C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2)本题考查引号的正确使用能力。引号的作用有:①表示引用,引用别人的话、成语、格言、拟声词、音译词等用引号。②表示特定称谓,在使用简称、别称、专用术语、纪念日、特定名称等特定称谓时使用引号。③表示特殊含义。特殊含义指引号中的词语在其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④表示讽刺和嘲笑。⑤表示突出强调。
21.①处,由前文分号的功能可推知,前后之间为并列关系。根据上文“‘马’不是作为单个的马而存在,而是作为所有马的共性而存在”可知,上句用“不是……而是……”句式来强调“马”作为所有马的共性而存在,则下句也要用“不是……而是……”句式来强调“白”作为一切白色的共性而存在。所以,应填写:而是作为一切白色的共性而存在。
②处,由后文“是因为”可知,这是一个果因倒装句,填写的应是结论句。根据原文“我们以为,不能简单化归为诡辩”可知,人们习惯将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归结为诡辩。此处应该填写:人们之所以称之为诡辩。
故答案为:①而是作为一种属性而存在②“白马非马”被视为诡辩。
22.本题首先注意画线句子中的引号表示引用。再比对四个选项:
A.引号表示强调突出。
B.引号表示讽刺否定。
C.引号表示引用。
D.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故答案为:C。
23.(2024高三上·泸县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4 年巴黎奥运会,以“奥运更开放”为口号,在多个方面展现出创新与突破。巴黎奥运会开幕式将突破传统,首次在塞纳河上举行,向全世界展现法国的浪漫与文化魅力。同时,这届奥运会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大量使用环保材料和可再生能源,致力于打造一届绿色奥运。此外,巴黎奥运会还积极推动性别平等,在多个项目中实现男女参赛人数的平衡。
在 2024 年巴黎奥运会上,众多运动员们也在不断挑战自我,超越极限。有的老将克服伤病,再次踏上奥运赛场,只为心中的梦想;有的年轻选手初生牛犊不怕虎,凭借顽强的拼搏精神和出色的竞技状态,在奥运舞台上绽放光芒。他们用汗水和努力诠释着奥运精神,激励着无数人。
请结合上述材料,以“传承与超越”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首先注意材料提到2024年巴黎奥运会以“奥运更开放”为口号,开幕式在塞纳河上举行的创举是大胆突破;大量使用环保材料和可再生能源打造绿色奥运,是对环保理念的传承与超越;运动员们不断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因此,不仅在多个方面展现出创新与突破,更深刻诠释了传承与超越的奥运精神。
据此可知,这届奥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竞技的盛会,更是一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展现,是运动员们不断挑战、超越的舞台。它让我们看到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与进步性,传承,是对历史与文化的尊重与继承,它让我们的根基更加深厚,让我们的步伐更加坚定。而超越,则是对自我与现状的挑战与突破,它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让我们的潜力无限释放。在传承与超越的交织中,人类不断前行,不断创新,不断书写着新的篇章。也让我们更加坚信:只要不断传承与超越,人类就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具体写作时,可以首先由材料提出中心论点,传承与超越推动人类的进步发展。然后论述传承与超越的辩证关系。传承为超越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资源,而超越则为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传承中,我们汲取前人的智慧与经验;在超越中,我们释放自我的潜力与创造力。最后重申论点,强调传承与超越辩证统一,让我们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前行,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参考立意:
①传承与超越共同谱写人类新篇章。
②传承与超越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③立足于传承,着眼于超越。
【点评】本题考查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任务驱动型作文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1 / 1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卷
(2024高三上·泸县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承与创新:文化的时代脉动》
材料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如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古老的技艺、经典的文学、独特的艺术形式,无不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与情感。然而,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得人们很难静下心来品味传统之美;另一方面,外来文化的冲击也让传统文化的地位略显尴尬。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传统文化的价值,相反,我们应该积极探索传统文化的传承之路。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脉。它不仅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人文精神,更是我们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从古老的建筑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从传统的节日里,我们能体会到亲情的温暖和民族的凝聚力。只有传承好传统文化,我们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保持独特的魅力。
材料二: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永恒主题。在当今社会,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等无处不在。创新为我们带来了更加便捷的生活、更加丰富的精神享受。对于传统文化而言,创新同样至关重要。
传统文化与创新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通过创新的手段,可以让传统文化以更加新颖的形式呈现出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例如,将传统的戏曲与现代的音乐元素相结合,打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戏曲;利用数字技术,让古老的文物“活”起来,让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的魅力。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在现代面临诸多挑战,主要是快节奏生活和外来文化冲击。
B.传统文化蕴含丰富道德理念和人文精神,是民族身份认同标志。
C.因为现代生活节奏快,所以人们很难传承好传统文化。
D.我们应积极探索传统文化的传承之路,不能忽视其价值。
2.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创新只是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管理创新。
B.传统文化与创新是对立关系,无法融合。
C.创新能让传统文化以新颖形式呈现,吸引更多人关注。
D.创新不能为传统文化注入活力,无法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3.下列对两则材料的综合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面临挑战,但仍有重要价值。
B.创新是时代发展主题,对传统文化也很重要。
C.传统文化与创新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D.因为创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已不再面临挑战。
4.请结合材料一,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材料二中提到创新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请举例说明。
5.谈谈你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看法。
(2024高三上·泸县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暴水桥头
谈歌
徐水城西有一暴水河,沿河二十余里,只上游有一桥,桥面极窄,只走一辆车马,常有人失足落水,弄得行人惊惊险险。几任县太爷都筹划过建桥,只是短缺银子。
徐水“乐仁药堂”的老板方树林,也曾动议募捐,并自认五百大洋。告白贴出十几日,共捐得了十几块大洋,还有人讥讽:“沽名钓誉,真心這桥,你自家出资便是。”他便冷了心,大醉一场,再不提造桥。这一切,虞世明皆看在眼里。
虞世明十几岁便担菜渡河售卖。经人介绍,承包“乐仁药堂”的蔬菜供应。小世明眉清目秀,干完活,常在药堂痴痴看方树林写字。(域中店铺商号的匾额,多是方树林的墨宝,北京城里商号也有用他的字。)方树林见此,也送他一些碎帖笔墨。三年后,虞世明的字竟有了几分气魄。
那一年春节将至,城中富户来求方树林写春联,方树林却推说感了风寒,竟把虞世明喊进县城舞墨。于是,徐水县城里纷纷贴出了虞世明的字。虞世明便抛了卖菜的挑子,成了“乐仁药堂”的记账伙计。
方树林丧妻,只有一女,名叫方念桥。念桥很俊,年纪与世明相仿。
那一日,方树林多吃了酒,在堂内喝茶,看世明记账,问道:“世明啊,你做我干儿如何?”虞世明笑笑,不搭话,又埋头记账。
秋天,方树林采购药材,醉酒夜归,却遇上暴雨,不幸翻船溺亡。
好些日子,虞世明总在河岸上呆立,如失魂魄。
一个月后,世明对念桥讲:“师妹啊,师傅不在了,店里生意冷落,用不了这么多人,开销太大,我想告退。”方念桥一怔,横一眼虞世明:“你说昏话,走路也轮不到你。”虞世明道:“都是店中的老伙计,怎好让哪个走,还是我走好说话。”方念桥怒道:“不行。”虞世明道:“师妹不要多想了,我去意已决。”
虞世明赁了间房,挂出“方树林师傅第一传人”的牌子,开了“写字坊”。他一改方树林的规矩,总要同主顾争得面立耳赤,狠索润责,概不除账。即使是一些方树林当年的老朋友,虞世明也不肯让一文钱。
徐水人恼怒:“方老板怎么走了眼,传下这样一个重利寡义之徒。”
一天,方念桥来城东办事,顺脚来看虞世明。虞世明正在写字,方念析喊了他一声,虞世明抬起头来,二人的脸都热了。
“师妹也来求字?”
“不知多少润资?”
“不知师妹近来生意如何?”
“还好。”
“那么,就每字讲定一百元。”
“师兄啊,你也委实太狠了些吧。”
虞世明淡然一笑:“绝不还价。”方念桥冷脸道:“你岂不知一分利撑死,九分利饿死。”虞世明脸色安详,念桥渐渐青了脸,伸手摘了门前“方树林师父第一传人”的牌子,摔在地上,洒泪走了。店门口几个围观的街人叹息着散了。虞世明端坐,目光茫忽动。
一支军阀的队伍轰轰地开进了徐水县城。军阀姓耿,人称耿司令,竟也喜欢舞文弄墨。耿司令驻下第一件事,即派几个大兵来,虞世明道:“虞某润笔高,恐长官不肯出钱。”耿司令似乎怔了一下,继而咧嘴大笑:“不知道虞先生开价多少?”
“照例一字一百大洋。”
耿司令收住笑:“你黑心要价,不怕我杀了你?”虞世明淡然一笑:“若要便宜了长官,人都要骂虞某势利。”
这耿司令到底有些不俗,还是出了一千大洋,虞世明便给他写了一副中堂。
半年后,方念桥出嫁“庆和药堂”掌柜陈再明。
又半年,陈再明携款进货途中被人杀死。方念桥成了寡妇,“乐仁药堂”和“庆和药堂”便合在一处,取名“仁和药堂”。念桥请几.匾,都不中意。
这天,虞世明正在聚英楼上闷闷地饮茶,抬头一看,方念桥正站在他的面前,他怔了一下,手中的茶碗一晃,水扑溅到了来上,稳稳神,强笑笑:“请虞先生写一块匾,不知道多少润资?”虞世明看一眼方念桥,低了声音道:“听说方老板的生意不如往日兴隆,敢开价。”方念桥沉了脸:“谅那一块匾还是写得起的。”虞世明以商量的口吻道:“一字一百大洋如何?”
方念桥并不还价。虞世明换一杯热茶,饮过,便伏身研墨,竟研得沉重,不似平日潇洒。
只听得墨在砚上吃力地转动。
“仁和药堂”四个字,一气呵成,方念桥不禁失声喊一句:“果然好字。”方念桥从怀中掏出一张银票,放在桌上,捡起字便走。虞+喊一声:“师妹留步。”方念桥款款站定。虞世明指那银票:“这字算我送与贵店的。”
方念桥怔了一下,一笑:“虞先生做的是买卖,怎可如此?”说罢,转身下楼。聚英楼上,食客们鸦雀无声。
五日后,县衙贴出文告,说要在暴水河上造桥,全部款子,皆为虞世明先生捐奉。一城人呆若木鸡。
方念桥在人群中,听罢,她如梦方醒,一时泪流满面,她拼力挤出人群,一路跑到虞世明的写字坊,却是人去楼空。
数月后,河上建起一座石孔桥。桥宽可并列通过四辆马车。桥头立一石碑,碑文为虞世明所书:方树林师父传人虞世明捐建。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虞世明在“河岸呆立”,是因为痛失恩师,也是在为未来的事业与人生作打算。
B.虞世明说“我去意已决”,打着为店分忧的幌子,实则想自立门户,避免被拖累。
C.军阀头子耿司令求字,虞世明“照例一字一百大洋”,是怕徐水人骂他“势利”。
D.方念桥第二次求字时不再还价,虞世明因此愧疚不安,磨墨时“竟研得沉重”。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多用侧面描写,如“徐水人的恼怒”“市人的叹息”“一城人呆若木鸡”等,烘托出了虞世明的孤勇。
B.小说主要通过人物对话和直接描写心理来推动情节发展,顺叙写来却尺水兴澜,起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C.小说中插入虞世明与军阀耿司令的交锋,既增加了故事的跌宕起伏和趣味,也有助于表现主人公的性格。
D.小说人物对话言简意丰,如“虞先生做的是买卖,怎么如此”,语含讥讽,表明方念桥对虞世明的绝情。
8.虞世明为何要在桥头碑文强调自己是“方树林师父传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小说结尾写方念桥在得知真相后,“一路跑到虞世明的写字坊,却是人去楼空”。这样的情节设计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谈谈你的思考。
(2024高三上·泸县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王问太公曰:“论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将有五材十过。”武王曰:“敢问其目。”太公曰:“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故王将不可不靡。故曰:兵不两胜,亦不两败。兵出逾境期不十只不有亡国必有破买杀将。”武王曰:“善哉!”
(节选自《六韬·论将》,有删改)
材料二:
王铭,字子敬,和州人。初隶元帅俞通海麾下,从攻蛮子海牙于采石。以铭骁勇,远充奇兵。战方合,帅敢死士大噪突之,拔其水寨。自是数有功。与吴军战太湖,流矢中右臂,引佩刀出其镞,复战。通海劳之。龙湾之战,逐北至采石,铭独突敌阵。敌兵攒槊刺铭,伤颊。铭三出三入,所杀伤过当。赐文绮银碗,远充宿卫。从取江州,战康郎山及泾江口,复克英山诸寨,报管军百户。洪武四年,都试百户诸答用枪者,率莫能与铭抗。累官至长淮卫指挥佥事,移守温州。上疏曰:“臣所领镇,外控岛夷,城池楼橹仍陋袭筒,非独不足壮国威,猝有风潮之变,捍御无所,势须改为。”帝报可。于是缮城浚漴,悉倍于旧,加筑外垣,起海神山屬郭公山,首尾二千余丈,宏敞壮丽,屹然东浙巨镇。帝甚嘉之,予世袭。铭尝请告暂还和州。温士女遮道送迎。长吏皆相顾叹曰:“吾属为天子牧民,民视吾层去来漠然,愧王指挥多矣。”
(节选自《明史·王铭传》,有删纹)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兵出逾A境B期C不十D日E不有亡F国G必有H破军杀将。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指条目,与《离骚》“忽反顾以游目兮”中的“目”意思不同。
B.拔,指攻克,与成语“拔苗助长”中的“拔”意思不同。
C.劳,指慰劳,与《氓》“三岁为妇,靡室劳矣”中的“劳”意思相同。
D.告,指休假,与《孔雀东南飞》“府吏长跪告”中的“告”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公认为选择将帅至关重要,关系着战争胜负和国家存亡,要考虑“五材十过”等方面,武王同意他的说法。
B.王铭追随元帅俞通海在采石攻打蛮子海牙时,从作战开始就率领敢死队冲锋陷阵,之后被选拔充当奇兵,多次立有战功。
C.王铭曾独自突入敌阵,即使被敌兵操槊刺伤脸部,仍能三进三出敌营,杀敌颇多,因此获得赏赐且被选为皇帝的警卫。
D.王铭随军作战,攻取了江州,在康郎山和泾江口一带作战时,又攻克了英山的各个营寨,凭借功劳被擢升为管军百户。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将不可不察。
②吾属为天子牧民,民视吾属去来漠然,愧王指挥多矣。
14.从材料二中王铭移守温州后的经历来看,他符合材料一中太公“五材”的哪些标准?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高三上·泸县开学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秋日山中寄李处士》
杜荀鹤
吾辈道何穷,寒山细雨中。
儿童书懒读,果栗树将空。
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
升平犹可用,应不废为公。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了诗人在寒山细雨中的困境,表达了对人生道路艰难的感慨。
B.颔联写儿童懒于读书,果栗树将被摘空,暗示了生活的贫困和无奈。
C.颈联强调言论应关注时务,篇章要体现国风,体现了诗人的文学主张。
D.尾联表达了诗人在升平之世仍希望有所作为,不应该废弃为公之心。
16.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7.(2024高三上·泸县开学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用“   ,   ”两句写出了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   ”两句描绘出月亮升起后江面的辽阔与澄澈。
(3)《劝学》中以“   ,   ”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2024高三上·泸县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北京,人们对雨燕有着特殊的感情。从老北京口中的“楼燕儿”,到奥运会吉祥物之一的福娃“妮妮”;从世界上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鸟类,到与“燕京文化”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北京雨燕被很多人视作北京城的精灵。它既是北京的一个“特殊生态符号”,也是一种“活态文化遗产”。
作为候鸟的雨燕为何热哀于扎堆北京?因为雨燕属于攀禽,它的四趾都朝前长着,造合在悬崖峭壁、石洞上攀爬,北京的古建筑群恰好满足了它们的需求-从紫禁城、天坛到钟鼓楼、箭楼,从景山、颐和园到前门、正阳门,①____的旧时皇家建筑,其飞檐翘角,梁、檩、橡纵横交错,形成了一个个“洞穴”,为雨燕提供了理想的集群繁殖之所。反过来,那许许多多轻盈洒脱的雨燕,又为北京的古建筑注入了难得的灵动和生气,二者相伴相生、②____。
然而,过去一段时期,因为城市高速发展,一些古建筑受到损坏,生态环境发生变化,进一步压缩了雨燕的生存空间。有专家曾③____地表示,北京城区雨燕数量不到3000只,“再不保护可能濒临消失”。我们理应守住“北京雨燕”这张文化名片,擦亮中国大地更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名片。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洞穴”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
B.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中国建筑的“词汇”。
C.我拉开一个亚彩号的符号时,“通讯员”三个字使我突然打了个寒战,心跳起来。
D.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问生活。
20.请从句式和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2024高三上·泸县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马非马”是逻辑史上一个著名的诡辩论命题,出自公孙龙的《白马论》。在公孙龙那里,“白马”是一种白色的马,是作为“马”某神属性的个体的存在:而“马”在公孙龙看来,是作为所有马的种类群的客观存在,是马的总和。用逻辑上的术语,“白马”是属概念,相对于“黑马”等而存在:而“马”则是种概念,相对于“驴、牛”而存在。用数学上的术语,“马”是集合概念,“白马”是非集合概念。因此,用辩证法的观点来看“白马非马”,我们以为,不能简单化归为诡辩。
但公孙龙的狡黠在于:“白马非马”中,“马”不是作为单个的马而存在,而是作为所有马的共性而存在:“白”也不是作为一种颜色而存在, ① 。于是,便得出“白马非马”的结论。② ,是因为从关联词“非”,即“不是”的表达上发现的,“白马”明明属于“马”这一种群,而你偏偏说“非”。但一时又无法驳倒他。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线句子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乡土中国》)
B.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改造我们的学习》)
C.“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修辞立其诚》)
D.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的呢,这岂不冤枉!(《为了忘却的记念》)
23.(2024高三上·泸县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4 年巴黎奥运会,以“奥运更开放”为口号,在多个方面展现出创新与突破。巴黎奥运会开幕式将突破传统,首次在塞纳河上举行,向全世界展现法国的浪漫与文化魅力。同时,这届奥运会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大量使用环保材料和可再生能源,致力于打造一届绿色奥运。此外,巴黎奥运会还积极推动性别平等,在多个项目中实现男女参赛人数的平衡。
在 2024 年巴黎奥运会上,众多运动员们也在不断挑战自我,超越极限。有的老将克服伤病,再次踏上奥运赛场,只为心中的梦想;有的年轻选手初生牛犊不怕虎,凭借顽强的拼搏精神和出色的竞技状态,在奥运舞台上绽放光芒。他们用汗水和努力诠释着奥运精神,激励着无数人。
请结合上述材料,以“传承与超越”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C
3.D
4.①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价值。首先,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脉,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人文精神,是我们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其次,从古老的建筑和传统的节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亲情的温暖,体会到民族的凝聚力。只有传承好传统文化,我们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保持独特的魅力。
②对传统文化非常重要。例如,将传统的戏曲与现代的音乐元素相结合,打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戏曲,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利用数字技术,让古老的文物“活”起来,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数字文物展览,让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的魅力。这些都是创新为传统文化带来新活力的例子。
5.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只有传承好传统文化,才能为创新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深厚的底蕴。创新是传承的动力,通过创新的手段,可以让传统文化以更加新颖的形式呈现出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从而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积极探索传统文化的传承之路,同时注重创新,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政治文化类
【解析】【点评】(1)(2)两题均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3)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推断能力,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或观点,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题人依据文本所做的“推断”性表述,大多以前提与结论的方式组合,构成一个简单复句,形成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需要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正确地作出正误判断。注意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4)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这是信息性阅读的重要考查点,解答此类题目,要精读深析,确定检索区间,然后分类整合,即按照一定标准对信息进行提取、压缩、合并或者删减、替换,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概括时,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
(5)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做这种题,要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锁定答题区域,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
1.C项“因为现代生活节奏快,所以人们很难传承好传统文化”理解错误。虽然现代生活节奏快给传统文化传承带来困难,但不能说因为节奏快就很难传承好传统文化,说法过于绝对。
故答案为:C。
2.本题需要排除三个错误选项:
A项“只是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管理创新”理解错误,以偏概全。材料二原文“在当今社会,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等无处不在”说的是创新无处不在,不仅限于这三方面。
B项“是对立关系,无法融合”理解错误,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传统文化与创新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D项“不能为传统文化注入活力,无法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光彩”理解错误。材料二原文说的是“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故答案为:C。
3.D项“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已不再面临挑战”理解错误。创新虽然能为传统文化带来新的活力,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并非已不再面临挑战。
故答案为:D。
4.①分析材料一可知,其第一段主要论述了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及其在当代面临的挑战。而第二段则着重论述了传统文化从古至今的价值,因此,关键信息主要在第二段。从第二段“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脉……更是我们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中,我们可看出传统文化对当代人精神人文熏陶以及身份认同的重要意义。从材料第三句话“从古老的建筑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从传统的节日里,我们能体会到亲情的温暖和民族的凝聚力”中,我们可根据传统建筑与节日,感受到历久弥新的文化力量。由此归纳总结答案即可。
②此处要求针对材料二举例说明创新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对此,材料二本身即已给出答案。材料指出“通过创新的手段,可以让传统文化以更加新颖的形式呈现出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说明了创新手段对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重要意义,而其后的“例如,将传统的戏曲与现代的音乐元素相结合,打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戏曲;利用数字技术,让古老的文物‘活’起来,让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的魅力”就是针对此观点的举例说明。因此,答题时根据这部分内容分条展开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①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价值。首先,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脉,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人文精神,是我们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其次,从古老的建筑和传统的节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亲情的温暖,体会到民族的凝聚力。只有传承好传统文化,我们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保持独特的魅力。
②对传统文化非常重要。例如,将传统的戏曲与现代的音乐元素相结合,打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戏曲,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利用数字技术,让古老的文物“活”起来,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数字文物展览,让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的魅力。这些都是创新为传统文化带来新活力的例子。
5.本题作答首先注意根据试题两则材料内容,不难看出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都非常重要。而要想让传统文化根脉不绝、发扬光大,处理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让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人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谈看法时,可以开门见山地表达自己的态度: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然后,则可结合材料内容,分别从传承为我们提供不竭动力与源泉,和创新帮我们更加与时俱进、新颖夺目等角度,展开分析,说明传承和创新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当然,想要丰富论证,还可指出传承与创新都有条件:如果不加甄别地继承,不加创新地守成,那么传统文化就会日渐式微,丧失活力。最后,还可结合材料一第二段内容,以及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思考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从而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故答案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只有传承好传统文化,才能为创新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深厚的底蕴。创新是传承的动力,通过创新的手段,可以让传统文化以更加新颖的形式呈现出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从而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积极探索传统文化的传承之路,同时注重创新,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答案】6.A
7.B
8.①完成师父遗愿;②报答师父恩情;③为师父正名、挽尊。
9.①与上文情节形成反转,欲扬先抑,更能突出主人公虞世明的忍辱负重。②打破读者对人物结局的阅读期待,增强故事的传奇色彩,引发思考。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赏析文本的内涵;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本题综合性强,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既有对线索主旨结构的探究,也有对语言特色的分析,还有选材及人物的分析理解,这需要多方面去鉴赏小说。
(3)本题考查对小说部分情节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分析概括相关情节,使用的表现手法等;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4)本题考查把握小说的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首句(段):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还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过渡句(段):多出现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若是插叙,行文起伏跌宕,摇曳生姿。
6.本题需要排除三个错误选项:
B项“打着为店分忧的幌子”理解错误。根据原文“师妹啊,师傅不在了,店里生意冷落,用不了这么多人,开销太大,我想告退”可知,虞世明并不是打着为店分忧的幌子,而是真的为了替店分忧而走。
C项“是怕徐水人骂他‘势利’”理解错误。虞世明表面上是说怕徐水人骂他“势利”,实际上是骨气的体现。
D项“愧疚不安”理解错误。此时内心是痛苦的,为了完成师傅遗愿,自己被误解得太深,失去的太多。
故答案为:A。
7.B项“直接描写心理来推动情节发展”赏析错误。文中直接描写心理的语句很少,构不成推动情节发展。
故答案为:B。
8.本题作答注意结合小说具体情节细节进行分析概括:
①暴水河因桥面极窄,常有人失足落水,所以方树林动议募捐,并自认五百大洋来造桥,结果共捐得了十几块大洋,还有人讥讽他是沽名钓誉,便冷了心,大醉一场,再不提造桥。虞世明在桥头碑文强调自己是“方树林师父传人”,是为了完成师父遗愿。
②虞世明承包“乐仁药堂”的蔬菜供应,方树林见他常在药堂痴痴看他写字,就送他一些碑帖笔墨,所以虞世明的字是跟随方树林学的,在桥头碑文强调自己是“方树林师父传人”,是为了报答师父恩情。
③当年方树林动议募捐造桥,有人讥讽他是沽名钓誉,“若真心造桥,你自家出资便是”,所以虞世明在桥头碑文强调自己是“方树林师父传人”,是为师父正名、挽尊。
故答案为: ①完成师父遗愿;②报答师父恩情;③为师父正名、挽尊。
9.①虞世明挂出“方树林师傅第一传人”的牌子,开了“写字坊”他狠索润资,概不赊账,徐水人认为他是一个重利寡义之徒。就连师妹请方念桥写字也绝不还价,“照例一字一百大洋”,以至于师妹也语含讥讽“虞先生做的是买卖,怎么如此”,看不起他。而当方念桥在得知真相后,“一路跑到虞世明的写字坊,却是人去楼空”。情节形成反转,欲扬先抑,更能突出主人公虞世明的忍辱负重。
②方念桥“如梦方醒,一时泪流满面,她拼力挤出人群,一路跑到虞世明的写字坊”,去见虞世明,解释以前对他的误会,这是读者期待的结局,然而却是“人去楼空”,打破读者对人物结局的阅读期待,增强故事的传奇色彩,引发读者的思考,虞世明去了哪里,最后二人有没有见面。
故答案为: ①与上文情节形成反转,欲扬先抑,更能突出主人公虞世明的忍辱负重。②打破读者对人物结局的阅读期待,增强故事的传奇色彩,引发思考。
【答案】10.BEG
11.C
12.B
13.①将帅,是国家的辅佐大臣,是先王一贯重视的,所以任命将帅,不能不认真审察。
②我们这些人为天子治理百姓,百姓看到我们去来十分冷漠,和王指挥相比我们很惭愧。
14.符合智、仁、忠的标准:①明于审势,做事周备,这是智;②士女送迎,足见爱民,这是仁;③为国谋划。思壮国威,这是忠。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3)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5)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答案。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武王问太公说:“怎样评论将帅的优劣得失呢?”太公回答说:“作为将领,有‘五材’,有‘十过’。”武王又问:“能再具体给我讲讲吗?”太公说:“所说的五材,指勇、智、仁、信、忠五种美德。勇敢就不可侵犯,智慧就不会淆乱,仁慈就爱护他人,诚信就不会欺骗人,忠诚就没有二心。所说的十过,指有的虽然勇敢但却轻易去送死,有的性情急躁而心中急于立功,有的秉性贪婪喜好贪图小利,有的性情仁慈而不忍心伤害他人,有的虽然机智但胆小怯懦,有的虽然诚信但喜欢轻信别人,有的本性廉洁但不爱护他人,有的虽然有才智而反应迟缓,有的虽然性格刚强但十分自负(刚愎自用),有的天性懦弱喜欢依赖他人。所以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着生死存亡,战争的胜败全在将帅手中。将帅,是国家的辅佐大臣,先王一贯重视将帅的任免,所以任命将帅,不能不认真审察。因此说,大凡战争,不能两方面都获胜,也不可能两方都失败。军队出征越过境,为期不到十天,如果不是灭掉敌国,就必定是己方军队战败,将领被杀。”武王道:“说得很好。”
(节选自《六韬·论将》)
材料二:
王铭,字子敬,和州人。最初隶属元帅俞通海部下,随军在采石攻打蛮子海牙。因为王铭勇猛,被选拔充当奇兵。从作战一开始,他就率敢死队大喊着突击敌人,攻克了敌人的水寨,从此多次有战功。在太湖和吴军交战,被飞过来的箭射中右臂,拔出佩刀割出箭镞,又投入战斗。俞通海慰劳了他。龙湾之战,追赶敌人北到采石,王铭独自冲入敌阵。敌兵拿槊刺他,伤了他的脸。王铭三进三出,杀敌伤敌人数超过自己军队人数。赐给文绮银碗,被选拔充当宿卫。随军攻取江州,激战康郎山和泾江口,又攻克英山各寨,被提升为管军百户。洪武四年,考察百户中各善用枪的人,大抵没人能与王铭抗衡。积功升官到长淮卫指挥佥事,调任守卫温州。上奏说:“臣所管辖的地方,对外控制海盗(倭寇),城池楼橹因陋就简,不仅不能壮国威,如突遇大风潮水的变故,便没有办法抵御,势必要进行改造。”太祖批复照准。于是修缮城池和濠沟,全都比过去规格增加一倍。加筑外墙,从海神山开始连接郭公山,头尾长二千多丈,宏伟宽敞壮丽,屹立东浙巨镇之中。太祖十分赞赏,给予世袭。王铭曾请求告假暂时回到和州。温州的百姓阻挡道路迎送。长官都相视叹息道:“我们这些人为天子治理百姓,百姓看到我们去来十分冷漠,和王指挥相比我们很惭愧。”
(节选自《明史·王铭传》)
10.本题断句注意结合句子语法结构特点进行:首先看“境”是“兵出逾”的宾语,B处断开;再看“十日”作补语,E处断开;最后“亡国”作“有”的宾语,G处断开。
句意:军队出征越过境,为期不到十天,如果不是灭掉敌国,就必定是己方军队战败,将领被杀。
故答案为:BEG。
11.A项解说正确。“忽反顾以游目兮”中的“目”意思眼睛。句意:能给我具体讲讲吗?/忽然回首纵目远望。
B项解说正确。“拔苗助长”中的“拔”意思拔起。句意:攻克了敌人的水寨。/把禾苗拔起一点,来帮助它成长。
C项解说错误。两个“劳”意思不同,分别是:慰劳;辛劳、操劳。句意:俞通海慰劳了他。/成婚多年守妇道,全家事务我操劳。
D项解说正确。“府吏长跪告”中的“告”是回答。句意:王铭曾请求告假暂时回到和州。/府吏直身长跪作回答。
故答案为:C。
12.B项“从作战开始就率领士兵冲锋陷阵,之后被选拔充当奇兵”概述错误,根据原文“以铭骁勇,选充奇兵。战方合,帅敢死士大噪突之”,应该是先“被选拔充当奇兵”,然后“从作战开始就率领士兵冲锋陷阵”。
故答案为:B。
13.本题注意关键字词和特殊句式的准确理解和翻译:①“者……也”,判断句;“所重”,名词短语,重视的(人);“置”,任免。②“吾属”,我等、我们;“牧”,管理;“愧”,感到惭愧。
故答案为: ①将帅,是国家的辅佐大臣,是先王一贯重视的,所以任命将帅,不能不认真审察。
②我们这些人为天子治理百姓,百姓看到我们去来十分冷漠,和王指挥相比我们很惭愧。
14.本题作答注意首先明确“五材”的标准,再结合其执政表现,进而分析他符合了哪些标准,注意语言要凝练。
先由材料一中,确定“五材”的标准:“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
再从材料二中找到“王铭移守温州的经历”,并一一对应“五材”的标准:
①从王铭上书的内容看,“臣所领镇,外控岛夷,城池楼橹仍陋袭简,非独不足壮国威,猝有风潮之变,捍御无所”,分析了温州的战略位置,备战方面的劣势,而且对形势很有预见性,这符合“智”的标准。
②而这全出自他为国的一片赤诚,“不足壮国威”“捍御无所”,这符合保卫国家的“忠”。
③“请告暂还和州。温士女遮道送迎”,“士女”指男男女女,泛指百姓,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受百姓爱戴,必然执政爱民,符合“仁”的标准。
故答案为: 符合智、仁、忠的标准:①明于审势,做事周备,这是智;②士女送迎,足见爱民,这是仁;③为国谋划。思壮国威,这是忠。
【答案】15.A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首先,首联“吾辈道何穷,寒山细雨中”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追求和前途的迷茫与思索。颔联“儿童书懒读,果栗树将空”通过儿童懒于读书和果栗树将被摘空的景象,流露出对生活现状的无奈和忧虑,可能暗示了社会环境对人们的影响以及生活的艰难。颈联“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体现了诗人的文学主张和社会责任感,他认为言论应当关注时事,篇章应体现国风,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尾联“升平犹可用,应不废为公”则表达了诗人在升平之世仍希望有所作为,不应该废弃为公之心,体现了他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国家、对百姓的责任感。总体而言,诗人在诗中既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忧虑,又展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15.A项“首联描绘了诗人在寒山细雨中的困境,表达了对人生道路艰难的感慨”赏析错误,首联意思是:我辈的大道怎么会走到尽头,就像寒山还在细雨中巍然耸立一样;诗人用客观景象来对“道”的形势作出一种生动的描述,表达了对自己所秉持的“道”的思考。
故答案为:A。
16.本题注意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诗人情感:
①对人生理想和追求的思考:首联“吾辈道何穷,寒山细雨中”,表明“吾辈”之道如“寒山”处于“细雨”中,凄冷悲凉,却又屹立不倒,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追求和前途的思考和信心。
②对现实的忧虑:颔联“儿童书懒读,果栗树将空”,写儿童懒于读书以及果栗树将被摘空,“儿童”是国家未来之希望,却从小将大道放置一旁,不以读书为业,反而去玩耍嬉戏,就连“果栗树”也即将被他们摘空了;暗示了当时社会可能存在的教育不兴以及生活资源紧张等问题,流露出诗人对现实状况的忧虑。
③文学主张与责任感:颈联“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体现了诗人的文学主张,即言论应当关注时事要务,篇章要能体现国家的风尚,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
④积极进取的心态:尾联“升平犹可用,应不废为公”,即使在看似升平的时代,诗人仍然希望有所作为,不应该废弃为公众谋福祉之心,展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心态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故答案为: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首先,首联“吾辈道何穷,寒山细雨中”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追求和前途的迷茫与思索。颔联“儿童书懒读,果栗树将空”通过儿童懒于读书和果栗树将被摘空的景象,流露出对生活现状的无奈和忧虑,可能暗示了社会环境对人们的影响以及生活的艰难。颈联“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体现了诗人的文学主张和社会责任感,他认为言论应当关注时事,篇章应体现国风,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尾联“升平犹可用,应不废为公”则表达了诗人在升平之世仍希望有所作为,不应该废弃为公之心,体现了他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国家、对百姓的责任感。总体而言,诗人在诗中既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忧虑,又展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17.【答案】(1)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喧豗”“砯”“壑”“须臾”。
故答案为:(1)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2)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3)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
【答案】18.星罗棋布 相得益彰 忧心忡忡
19.B
20.从句式角度:“从······到······”采用整句形式,结构整齐,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充分且强烈地表达了北京人对雨燕的特殊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
从修辞角度: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北京雨燕”比作“北京城的精灵”,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北京雨燕的灵动活泼,突出了其与北京城市的和谐相融。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成语的使用;句子艺术手法辨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分析成语的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切忌望文生义;第二,体会成语的感彩;第三,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搭配对象;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与之相关联的信息。总之,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与搭配情况。
(2)本题考查引号的正确使用能力。引号的作用有:①表示引用,引用别人的话、成语、格言、拟声词、音译词等用引号。②表示特定称谓,在使用简称、别称、专用术语、纪念日、特定名称等特定称谓时使用引号。③表示特殊含义。特殊含义指引号中的词语在其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④表示讽刺和嘲笑。⑤表示突出强调。
(3)本题综合考查语言文字表达与运用效果分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先分析原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句式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精妙的用词等等,进而对应着分析表达效果,可从内容、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除了答个别的,要答出对整个段落的效果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18.①处,由前文“从紫禁城、天坛到钟鼓楼、箭楼,从景山、颐和园到前门、正阳门”可知,旧时皇家建筑很多,可选用“星罗棋布”。星罗棋布:像星星那样罗列着,像棋子那样分布着,形容分布得多而密。
②处,语境说的是雨燕和北京的古建筑相伴相生,更能显示出各自的长处。可选用“相得益彰”。相得益彰:意思是指相互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示出各自的长处。
③处,语境指雨燕的生存状态令人担忧,可选用“忧心忡忡”。忧心忡忡:形容心事很重,十分忧愁。
故答案为:①星罗棋布②相得益彰③忧心忡忡
19.本题首先注意文中“洞穴”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再比对四个选项:
A.表示特定称谓。
B.表示特殊含义。
C.表示强调。
D.表示引用。
故答案为:B。
20.本题作答注意按题干要求从两个角度对句子展开分析:
从句式上看,画波浪线的句子选用“从……到”的整句句式,相对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有前律美,充分表达了北京人对雨燕的特殊感情,情感表达充沛,给读者深刻、鲜明的印象。
从修辞上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燕”比作“精灵”,二者从灵动的特点上看很相似,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京雨燕的灵动、活泼,与北京城市的和谐相融,强调雨燕对北京的特殊意义,表达作者对雨燕的喜爱。
故答案为:从句式角度:“从······到······”采用整句形式,结构整齐,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充分且强烈地表达了北京人对雨燕的特殊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
从修辞角度: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北京雨燕”比作“北京城的精灵”,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北京雨燕的灵动活泼,突出了其与北京城市的和谐相融。
【答案】21.①而是作为一种属性而存在②“白马非马”被视为诡辩。
22.C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2)本题考查引号的正确使用能力。引号的作用有:①表示引用,引用别人的话、成语、格言、拟声词、音译词等用引号。②表示特定称谓,在使用简称、别称、专用术语、纪念日、特定名称等特定称谓时使用引号。③表示特殊含义。特殊含义指引号中的词语在其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④表示讽刺和嘲笑。⑤表示突出强调。
21.①处,由前文分号的功能可推知,前后之间为并列关系。根据上文“‘马’不是作为单个的马而存在,而是作为所有马的共性而存在”可知,上句用“不是……而是……”句式来强调“马”作为所有马的共性而存在,则下句也要用“不是……而是……”句式来强调“白”作为一切白色的共性而存在。所以,应填写:而是作为一切白色的共性而存在。
②处,由后文“是因为”可知,这是一个果因倒装句,填写的应是结论句。根据原文“我们以为,不能简单化归为诡辩”可知,人们习惯将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归结为诡辩。此处应该填写:人们之所以称之为诡辩。
故答案为:①而是作为一种属性而存在②“白马非马”被视为诡辩。
22.本题首先注意画线句子中的引号表示引用。再比对四个选项:
A.引号表示强调突出。
B.引号表示讽刺否定。
C.引号表示引用。
D.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故答案为:C。
23.【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首先注意材料提到2024年巴黎奥运会以“奥运更开放”为口号,开幕式在塞纳河上举行的创举是大胆突破;大量使用环保材料和可再生能源打造绿色奥运,是对环保理念的传承与超越;运动员们不断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因此,不仅在多个方面展现出创新与突破,更深刻诠释了传承与超越的奥运精神。
据此可知,这届奥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竞技的盛会,更是一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展现,是运动员们不断挑战、超越的舞台。它让我们看到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与进步性,传承,是对历史与文化的尊重与继承,它让我们的根基更加深厚,让我们的步伐更加坚定。而超越,则是对自我与现状的挑战与突破,它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让我们的潜力无限释放。在传承与超越的交织中,人类不断前行,不断创新,不断书写着新的篇章。也让我们更加坚信:只要不断传承与超越,人类就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具体写作时,可以首先由材料提出中心论点,传承与超越推动人类的进步发展。然后论述传承与超越的辩证关系。传承为超越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资源,而超越则为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传承中,我们汲取前人的智慧与经验;在超越中,我们释放自我的潜力与创造力。最后重申论点,强调传承与超越辩证统一,让我们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前行,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参考立意:
①传承与超越共同谱写人类新篇章。
②传承与超越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③立足于传承,着眼于超越。
【点评】本题考查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任务驱动型作文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