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肇庆市2025届高中毕业班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广东省肇庆市2025届高中毕业班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25 17:44:41

文档简介

广东省肇庆市2025届高中毕业班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2024高三上·肇庆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设想一下,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想从科学理论中得到什么 ” 当然,进行准确预测的能力是其中一点。就像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这个理论得到认可的一个原因就是它做出了准确的而别的理论没能做出的预测。1919年日全食的观测结果验证了这一点。
除此之外,我们认为理论的另一个特性是解释相关数据的能力。具体地说,如果你根据某个理论预测了某个数据或观察结果,那么你就可以说这个理论解释了这个数据或观察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解释是某种追溯预言。在20世纪早期,科学家发现水星的运行轨道有些奇怪。此时爱因斯坦还没有发表相对论。如果相对论在关于水星轨道的观察结果出现之前就出现,那么这个理论就可以用来预测水星轨道的奇特情况,因为相对论可以解释这些特殊的数据
实际上,我们希望从科学理论中得到准确的预测和解释,但是,只有这些特点是不是就足够了 我们是否需要理论反映现实事物的情况 正是这个命题把工具主义和现实主义区分开来。对于工具主义者来说,一个适当的理论可以给出预测和解释,至于这个理论是否反映或模拟现实世界,并不是一个重要的考量。而对于现实主义者来说,事情恰恰相反,一个合理的理论必须不仅可以给出预测和解释,而且要反映现实事物的真实情况。
在这里,让我们用托勒密天文学体系来理解工具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的区别。托勒密体系由克罗狄斯·托勒密在公元150年左右提出。它是以地球为宇宙中心,太阳、其他行星和恒星都围绕地球运转的地心说理论。托勒密使用了周转圆这套数学算法来预测和解释人们所观察到的相关天体的位置。托勒密并非周转圆算法的发明者,但与前人相比,他拓展了这个算法的使用范围。一个以地球为中心的复杂的宇宙模型,如果没有周转圆 (或类似的东西),就无法准确预测和解释行星的运行。
对于一个生活在公元150年左右的工具主义者来说,“其、他行星是否真的沿周转圆运行”这个问题一点儿也不重要。托勒密的理论准确地损言和解释‘丿相天数据,这丿定唯一的重点。但与之相反,对于一个现实主义者来说,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尽管托勒密的理论做出了准确预言和解释,但现实主义者仍然要求这个理论能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m以,如果兵他行星没有沿周转圆巡行,也就是说,如果周转圆并不是真实存在的,那么托勒密的理论就不能被接受。
一个人对某个科学领域的理论秉持现实主义态度,而对其他领域的理论秉持工具主义态度,这也是非常常见的。举个例子,几乎我认识的每个人都对我们现在这个以太阳为中心的太阳系模型秉持现实主义态度。然而,他们中有很多人则对现代量子理论秉持工具主义态度。
也有人可能分别用工具主义态度和现实主义态度来同时接受两个相互竞争的理论。举个例子,哥白尼体系 (一种日心说理论) 于16世纪50年代发布,到了16世纪末期,在欧洲的大学里,同时教授托勒密体系和哥白尼体系的情况一点儿都不少见。在望远镜发明(大约在1600年) 之前,人们有很好的理由来相信地球确实是宇宙的中心。因此,人们通常对托勒密体系秉持现实主义态度。而哥白尼体系并没有被认为是反映了事物的真实情况,但却被当作一个便于预言和解释的理论而被接受和广泛应用。总之,在1550年到1600年间,托勒密体系和哥白尼体系和平共存。然而,随着望远镜的发明,以及表明地球为宇宙中心的观点是错误的证据被发现以后,这个相对和平的共存状态发生了巨大改变。
总结一下,工具主义和现实主义是人们对待理论的怂恿。工具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一致认为,一个适当的理论必须能准确预测和解释相关数据。但是,现实主义者同时认力,一个适当的理论必须能描绘或塑造事物的真实情况。最后,混合了工具主义态度和现实主义态度的情况,或者对某个理论持现实主义态度而对其他理论持工具主义态度的情况,并不万盾,也并不少见。
(摘编自理查德·德威特《世界观:现代人必须要懂的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孙天译)
材料二:我们今天以一种兴奋和感激的心情来纪念这样一个人,他比任何人对于西方摆脱教会和经院哲学统治的枷锁所做出的贡献都要大。
诚然,希腊古典时期就有一些学者确信地球不是世界的自然中心,但是这种对宇宙的认知不能在古代得到真正的承认。亚里士多德和希腊天文学家依旧坚守地球中心的概念,当时很少有人提出质疑。
要想令人信服地阐述太阳中心概念的优越性,必须具有难得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直觉,也要掌握当时不易获得的天文事实。哥白尼的伟大成就不仅为现代天文学铺平道路,也让人们的宇宙观产生了关键性的改变。一旦认识到地球并非世界的中心,而只是其中一颗较小的行星,那么以人类为中心的错觉也就如过眼云烟了。可以说,哥白尼以其工作和伟大的人格,教导人们要谦逊。
没有一个民族可为他们中出了这样一个人而骄傲。因为民族自豪感何其脆弱,面对哥白尼这样一个内心独立的人,难以用它来加以解释。
(摘编自爱因斯坦《在哥白尼逝世41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到目前为止,相对论既符合工具主义者预言的要求,也符合现实主义者实证的要求。
B.生活在公元150年的工具主义者确信:其他行星都以地球为宇宙中心,沿周转圆运行。
C.作为相互竞争的理论,托勒密体系和哥白尼体系在16世纪的欧洲能相对和平地共存。
D.虽然希腊古典时期就有学者确信地球不是世界的中心,但缺少科学器械帮助他们观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托勒密能使用周转圆算法来预测和解释人们所观察到的天体位置,可见他不仅是个天文学家,而且在数学领域也很擅长。
B.只要周转圆不被证明是真实存在的,即使托勒密体系的预言和解释再准确,现实主义者也不会接受这个理论。
C.一个人可以分别用工具主义态度和现实主义态度来接受两个相互竞争的理论,如一个人可以同时接受地心说和日心说。
D.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等天文学家都坚持地球中心论,但最后都被证明是错误的,所以托勒密体系并非科学理论。
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一中“工具主义态度”的一项是 (  )
A.牛顿初次发表重力方程式时,对物体下落的加速度做出很好的预测,但对重力是否真实存在保持沉默。
B.通过望远镜得到的不断更新的证据,人们越发意识并相信哥白尼的“日心说”观点可能真的是宇宙构建的方式。
C.现在人们普遍认为重力是真实存在的,不仅接受了重力加速度,而且用它来解释生活中观察到的很多现象。
D.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下对重力作出新的解释,与我们多数人从小到大所理解的牛顿的重力观点并不相同。
4.作为科学史论著,材料一是如何阐述人们的世界观受科学发展影响而改变的过程的 请根据材料分析。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哥白尼的工作及成就,两者态度有何不同 为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2024高三上·肇庆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狗秋千架 (节选)
莫 言
有一匹全身皆白、只黑了两只前爪的白狗,垂头丧气地从故乡小河上那座颓败的石桥上走过来时,我正在桥头下的石阶上捧着清清的河水洗脸。农历七月末,低洼的高密东北乡燠热难挨,我从县城通往乡镇的公共汽车里钻出来,汗水已浸透衣服,脖子和脸上落满了黄黄的尘土。①洗完脖子和脸,我站起来,用未婚妻赠送的手绢揩着脸和颈。时间已过午,太阳略偏西,一阵阵东南风吹过来,让一条越走越大的白狗毛儿耸起,尾巴轻摇。它近了,我看到了它的两个黑爪子。
那条黑爪子白狗走到桥头,停住脚,回头望望土路,又抬起下巴望望我,用那两只浑浊的狗眼。狗眼里的神色遥远荒凉,含有一种模糊的暗示,这遥远荒凉的暗示唤起我内心深处一种迷蒙的感受。
求学离开家乡后,父母亲也搬迁到外省我哥哥处居住,故乡无亲人,我也就不再回来。暑假时,我心里总觉不安,终于下了决心,回来了。
白狗又回头望褐色的土路,又仰脸看我,狗眼依然浑浊。我看着它那两个黑爪子,惊讶地要回忆点什么时`,它却缩进鲜红的舌头,对着我叫了两声,尾巴耷拉进腿间,伸出舌头,一下一下地舐着水。
它似乎在等人,显出一副喝水并非因为口渴的消闲样子。这时,狗卷起尾巴,抬起脸,冷冷地瞅我一眼,一步步走上桥头去,小跑步开路,从路边的高粱地里,领出一个背着大捆高粱叶子的人来。
远远地看着一大捆高粱叶子蹒跚地移过来,心里为之沉重。我很清楚暑天里钻进密不透风的高粱地里打叶子的滋味。我为自己轻松地叹了一口气。渐渐地看清了驮着高粱叶子弯曲着走过来的人。蓝褂子,黑裤子,乌脚杆子黄胶鞋,要不是垂着的发,我是不大可能看出她是个女人的。她一步步挪着,终于上了桥。
走到我面前时,它又瞥着我,用那双遥远的狗眼。狗眼里那种模糊的暗示在一瞬间变得异常清晰,它那两只黑爪子一下子撕破了我心头的迷雾,让我马上想到她。
②十几年前,她婷婷如一枝花,双目皎皎如星。
“暖。”我喊了一声。
她用左眼盯着我看,眼白上布满血丝,看起来很恶。
“暖,小姑。”我注解性地又喊了一声。
我今年二十九,她小我两岁,分别十年,变化很大,要不是秋千架上的失误给她留下的残疾,我不会敢认她。
“小姑,”我发窘地说,“你不认识我了吗 ”
我称暖为小姑是从小惯成的叫法,并无一点儿血缘骨肉的情分在内。
“小姑,难道你真的不认识我了吗 ”说完这句话,我马上谴责了自己的迟钝。她的脸上,早已是凄凉的景色了。汗水依然浸洇着,将一绺干枯的头发粘到腮边。黝黑的脸上透出灰白来。左眼里有明亮的水光闪烁。右边没有眼,没有泪,深深凹进去的眼眶里,栽着一排乱纷纷的黑睫毛。我的心拳拳着,实在不忍看那凹陷,便故意把目光散了。她左腮上的肌肉联动着眼眶的睫毛和眶上的眉毛,微微地抽搐着,造成了一种凄凉古怪的表情……
十几年前的那个晚上,我跑到你家对你说: “小姑,打秋千的人都散了,走,我们去打个痛快。”你打了一个呵欠,说:“那就去吧。”白狗跟在我们身后,③秋千架,默立在月光下,阴森森,像个鬼门关。架后不远是场院沟,沟里生着绵亘不断的刺槐树丛,尖尖又坚硬的刺针上,挑着青灰色的月亮。
你把白狗叫过来,你说:“白狗,让你也恣悠恣悠。”
我站在踏板上,一下一下用力,我们渐渐升高,月光动荡如水,耳边习习生风,我有点儿头晕。你咯咯地笑着,白狗呜呜地叫着,终于悠平了横梁。我眼前交替出现田野和河流,房屋和坟丘,凉风拂面来,凉风拂面去。我低头看着你的眼睛,问:“小姑,好不好 ”
你说: “好,上了天啦。”
绳子断了。我落在秋千架下,你和白狗飞到刺槐丛中去,一根槐针扎进了你的右眼。白狗从树丛中钻出来,在秋千架下醉酒般地转着圈,秋千把它晃晕了……
“这些年……过得还不错吧 ”我嗫嚅着。
我看到她也许是因为生理补偿或是因为努力劳作而变得极大的左眼里,突然射出了冷冰冰的光线,刺得我浑身不自在。
“怎么会错呢 有饭吃,有衣穿 有男人,有孩子,除了缺一只眼,什么都不缺,这不就是‘不错’吗 ”她很泼地说着。
我一时语塞了,想了半天,竟说:“我留在母校任教了,据说,就要提我为讲师了……我很想家,不但想家乡的人,还想家乡的小河、石桥、田野、田野里的红高粱、清新的空气、婉转的鸟啼……趁着放暑假,我就回来啦。”
“有什么好想的,这破地方。想这破桥 高粱地里像蒸笼一样,快把人蒸熟了。”她说着,沿着慢坡走下桥,弯下腰去洗脸洗脖子。
“我嫁给了王家哑巴,你知道吗 ”
“你不说我不知道。”
“知道不知道的,没有大景色了。”她平平地说。
“小姑,真想不到成了这样……”
“④这就是命,人的命,天管定,胡思乱想不中用。”她款款地从桥下上来,站在草捆前说,“行行好吧,帮我把草掀到肩上。”
我心里立刻热得不行,勇敢地说:“我帮你背回去吧!”
“不敢用!”说着,她在草捆前跪下,把背棍放在肩头,说,“起吧。”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从白狗多次“遥远荒凉”“模糊的暗示”的眼神中,渐渐揭开心头的迷雾,认出眼前被生活折磨得面目全非的暖。
B.文章的重要意象是秋千架,它代表∫欢笑与纯真,也是命运偶然性的象征,秋千架的断裂终结了“我”与暖的年少时光。
C.白狗是重要线索,是串起整个故事的关键,它“缩进鲜红的舌头,对着我叫了两声”唤醒了“我”的回忆,为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D.文章在“我”回乡的经历和对往事的回忆中变换展开,在交织着现实与回忆的叙写中深入关于命运的思考,丰富了故事的内涵。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句子①中,拿着未婚妻赠送的手绢在河水里洗过脸的体面矜持的“我”与下文面目漆黑、辛劳疲惫的暖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人生无常之感。(
B.句子②中,少女时代的暖“婷婷如一枝花” “双目皎皎如星”,与下文“她用左眼盯着我看”形成对比,更写出暖如今凄凉古怪的惨状。
C.句子③中,秋千架“阴森森,像个鬼门关”和“尖尖又坚硬的刺针上,挑着青灰色的月亮”等描写,暗示暖的光明美好生活将被刺破。
D.句子④中,暖的话既暗含对“我”曾经的失误的埋怨,也展现出她对悲剧命运的反抗和斗争,体现了暖孤傲、倔强又自卑的性格特点。
8.文中多次写到白狗看“我”的眼神,有何作用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9.和《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一样,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进行叙述,这样既有主人公的视角,又有“我”回忆过往的旁观者视角。请对本文的叙事视角及其表达效果进行分析。
(2024高三上·肇庆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伯禽①将归于鲁,周公谓伯禽之傅曰:“汝将行,盍志汝君美德乎 ”对曰: “其为人宽,好自用,以慎。”周公曰: “呜呼! 以人恶为美德乎 彼其宽也,出无辨矣; 彼其好自用也,是所以窭小也; 彼其慎也,是其所以浅也。闻之曰:‘无越逾不见士。’吾所执贽而见者十人,还贽而相见者三十人,貌执之士者百有余人,欲言而请毕事者千有余人,于是吾仅得三士焉,以正吾身,以定天下。吾所以得三士者,亡于十人与三十人中,乃在百人与千人之中。士至而后见物,见物然后知其是非之所在。戒之哉!”
(节选自《荀子·尧问》)
材料二:
甚哉,苟卿之好妄也! 载周公之言曰:“吾所执贽而见者十人,还贽而相见者三十人,貌执者百有余人,欲言而请毕事千有余人。”是诚周公之所为,则何周公之小也!
夫圣人为政于天下也初若无为于天下而天下卒以无所不治者其法诚修也。故三代之制,立庠于党,立序于遂,立学于国,而尽其道以为养贤教士之法。是士之贤,虽未及用,而无不见尊养者矣。此则周公待士之道也。诚若苟卿之言,则春中、孟尝之行,乱世之事也,岂足为周公乎 圣世之事,各有其业,讲道习艺,患日之不足,岂暇游公卿之门哉 彼游公卿之门、求公卿之礼者,皆战国之奸民,而毛遂、侯嬴之徒恧。苟卿生于乱世,不能考论先王之法,而惑于乱世之俗,遂以为圣世之事亦若是而已,亦过也。且凋公之所礼者,大贤与,则周公岂唯执贽见之而已,固当荐之灭子而共天位也; 如其不贤,不足与共天位,则周公如何其与之为礼也
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 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 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节选自王安石《周公论》)
注:①伯禽:周公之子,被封为鲁侯。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夫圣人为政[A]于天下也[B]初C若无为[D于天下[E]而天下卒[F]以无所不治者G可其法H诚修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志,指讲述,与《桃花源记》“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中的“志”词义不同。
B.贽,指初次拜见尊长为表敬意而送的礼物,下文“貌执”则指不带礼物而以礼相待。
C.诚,指如果,与司马迁《屈原列传》“楚诚能绝齐”中的“诚”都带有假设的意味。
D.听,指治理、处理,与诸葛亮《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中的“听”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据《荀子·尧问》记载,伯禽的老师称赞伯禽为人宽厚,喜欢自行己意,处事谨慎,但周公认为这是伯禽还不能分辨好坏、气量狭小、浅薄无能的表现。
B.荀子记载“周公见士”的故事,背后想阐明的是“唯有广泛地礼遇士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贤才”这一道理,这也是王安石《周公论》行文的目的。
C.王安石认为荀子对“周公见士”的相关记载荒诞不经,这与荀子生于乱世,没有考论先王之法,而以乱世所出现的情景来推断圣世的情形有着一定的关系。
D.孟子认为,子产用自己的乘舆帮人过河不过是小恩小惠,实则并不懂得为政的根本。王安石借此从反面论证了建立善法“于天下”“于--国”的必要性。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于是吾仅得三士焉,以正吾身,以定天下。
②是士之贤,虽未及用,而无不见尊养者矣。
14.王安石认为荀子所记载的“周公之言”有哪些不合理之处 请简要概述。
(2024高三上·肇庆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友人宰浔阳
杜荀鹤
高兴那言去路长,非君不解爱浔阳。
有时猿鸟来公署,到处烟霞是道乡。
钓艇满江鱼贱菜,纸窑连岳楮多桑。
陶潜旧隐依稀在,好继高踪结草堂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诗虽写别情,却全无忧戚之感,诗中处处洋溢着一股浓烈的欢快气氛。
B.友人将到浔阳赴任,诗中“猿鸟来公署”隐含着诗人对其治理能力的赞美。
C.“满江”“连岳”使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浔阳生活物资、文化产品的丰盛。
D.陶渊明在浔阳的行迹依然存在,此地恰是接续陶渊明流风余韵的绝妙所在。
16.本诗是怎样抒发情感的 请简要分析。
17.(2024高三上·肇庆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将自己和司马光议事经常不合的原因归结为“   ”,但他并不想一一辩解,因为即便勉强解释,也“   ”。
(2)《诗经·小雅·大东》云“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反用其意,“   ,    ”,以天地万象为宾客,极具豪迈之情。
(3) 在中国古代诗词文赋中,“枫”这一意象常常被用来表达忧伤的情感,例如“   ,     ” 。
(2024高三上·肇庆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活中, A ,常常会出现“化悲愤为食欲”的情况,如苏轼被贬谪于岭南时,曾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在遭遇逆境时,情绪仿佛成了催化剂,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人们的饮食方式。
研究发现,情绪上的困扰会降低人的自我意识,导致自我调节失败,从而使人们更加关注短期的享乐目标,如美味的食物。①当遭遇困境时,②人会自觉地想要转移注意力、消除自身的消极情绪。③作为一种缓解压力方式的进食,④其诱惑力大大增加。⑤消极情绪也可能导致相反的结果,⑥即人在消极情绪的状态下,⑦摄入的食物大量减少,⑧而且更有甚者会出现厌食行为。
积极情绪也会影响饮食行为,但情况有些许不同。积极情绪会导致两种结果:增加食物摄入量和减少食物摄入量。不过,积极情绪导致的饮食量增加或减少,都没有超出健康饮食的范畴。而且,在已经存在严重暴饮暴食和厌食倾向的人群中,积极情绪可以帮助其改善消极情绪带来的影响,____B____,引导饮食行为走向健康水平。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24高三上·肇庆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鹭平时太常见了,谁也没有在意,现在几万只聚在一起,我才发现,它的美,纯良而1壮观。铁色长喙,趾黄脚黛,蓑衣状羽,洁白如雪,群飞成序。白鹭大小也有不同。小白鹭和黄嘴白鹭最好看,枕部矛状羽像两条小辫子,垂至下胸的蓑羽则像丝线,随风飘扬,那通体的白,如同精灵,每一只都像是天地间一帧白色的饰图。有孩子是学过《白鹭》这篇课文的,随口赞道,“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马上就有人开始背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一个孩子高声喊“白鹭江心立,乌龟水底钻”,引来大家的哄笑。后来我才知道,这句诗也是有出处的,是元朝诗人王哲的作品。我儿子憋了半天,背了一句“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我要给他解释这些诗句,他却没心思听我说,只饶有兴致地看着白鹭。白鹭站游亦边,眼睛时刻注视着水面,一见有鱼,就迅速踏水猛扑过去,长嘴扎进水里,水花四溅后,骄傲地抬着头,几尾小鱼就顺着它直直的脖颈滑进了肚子:好一幅白鹭捕鱼图。
20.在文学作品中,整句有时很具表现力,试就此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1.文段中引用了不少诗文,为什么画波浪线的诗句会产生与其他诗句不同的效果
22.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均有使用冒号,说说二者在用法上的异同。
①积极情绪会导致两种结果:增加食物摄入量和减少食物摄入量。
②白鹭站在水边,眼睛时刻注视着水面,一见有鱼,就迅速踏水猛扑过去,长嘴扎进水里,水花四溅后,骄傲地抬着头,几尾小鱼就顺着它直直的脖颈滑进了肚子:好一幅白鹭捕鱼图。
23.(2024高三上·肇庆模拟)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我站在书里看实际的生活。又有人说,我站在实际的生活中观看书本。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D
3.A
4.①首先,通过探讨科学理论的特点,引出工具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区别。②其次,以托勒密体系为例,具体阐释工具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的不同态度。③接着,举例说明人们对不同科学领域或相互竞争的理论可持不同态度。④最后,总结工具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异同,展现人们对待科学理论态度的变化对世界观的影响。
5.题态度不同:
①材料一态度相对客观中立,将哥白尼的成就置于科学理论发展进程中进行探讨。
②材料二态度充满赞誉和敬佩。
原因:①材料一是科学史论著,旨在客观分析科学发展,②材料二是纪念讲话,更侧重表达对哥白尼的崇敬和赞扬。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⑵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⑶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先根据题干要求,分析材料一中“工具主义态度”的观点,再逐项分析,判断能否支撑选项。
⑷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首先需要学生认真阅读原文,结合文章内容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思路。在划分层次时重点关注观点句、总结句。其次记住答题格式,使用连词:首先……,接着……,然后……,最后……,做到层次思路要表述清楚。
⑸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①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②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③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1.B.“生活在公元150年的工具主义者确信确信”错误。与原文中“对于一个生活在公元150年左右的工具主义者来说,‘其他行星是否真的沿周转圆运行’这个问题一点儿也不重要”矛盾。
故答案为:B。
2.D.“所以托勒密体系并非科学理论”错误。虽然地心说被证明是错误的,但不能由此推断出托勒密体系不是科学理论,它也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存在的科学理论。
故答案为:D。
3.根据原文,“工具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一致认为,一个适当的理论必须能准确预测和解释相关数据。但是,现实主义者同时认为,一个适当的理论必须能描绘或塑造事物的真实情况”可知,工具主义者认为“一个适当的理论必须能准确预测和解释相关数据”。
A.牛顿的重力方程最初能预测物体的加速度,但对重力是否真实存在保持沉默,属于“工具主义态度”;
B.望远镜使人们对“日心说”理论的真实性更加确信,属于“现实主义态度”;
C.人们既相信重力加速度,又运用其来解释生活现象,属于“现实主义态度”;
D.只是陈述对重力认知的差异,与“工具主义”无关。
故答案为:A。
4.①首先,文章一到三段,从探讨“我们想从科学理论中得到什么”的问题开始,提出了科学理论应当具备的两个基本功能:准确预测和解释相关数据。接着,基于这两个功能,文章引出了面对科学理论时人们持有的两种不同态度——工具主义和现实主义。
②文章四到五段,通过对比托勒密体系和哥白尼体系的历史发展,具体展示了这两种态度在实际中的体现。托勒密体系虽然建立在错误的世界观之上,即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但它能够很好地预测天体的运动,因此被工具主义者接受。然而,随着哥白尼体系的提出,以及后来望远镜的发明和更多天文观测数据的支持,人们逐渐认识到地球并非宇宙的中心,这促使许多原本持有工具主义态度的人转向了现实主义,开始接受哥白尼的日心说模型。这一过程说明了科学发展如何逐步改变人们的认知,使人们对宇宙的理解更加接近真实。
③最后两段,文章通过回顾从托勒密到哥白尼再到现代科学的历程,强调了科学史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人类世界观演变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证据和技术手段不断涌现,促使人们对原有的科学理论进行反思和修正,进而推动了科学理论本身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深化。
故答案为:①首先,通过探讨科学理论的特点,引出工具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区别。②其次,以托勒密体系为例,具体阐释工具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的不同态度。③接着,举例说明人们对不同科学领域或相互竞争的理论可持不同态度。④最后,总结工具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异同,展现人们对待科学理论态度的变化对世界观的影响。
5.不同之处:
①文中提到,在16世纪末期,托勒密体系和哥白尼体系在欧洲的大学里同时教授,体现了两种理论在当时的并存状态。文章通过对比阐述工具主义和现实主义对待科学理论的不同态度。材料一更侧重于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分析,强调科学理论的预测和解释能力,以及它们是否反映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况。通过对托勒密体系和哥白尼体系的对比,展示了科学理论是如何在历史进程中逐步演进的。
②材料二主要赞美哥白尼的伟大成就和个人精神。爱因斯坦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哥白尼在天文学上的贡献,特别是他对太阳中心概念的阐述,认为这是现代天文学的基石。材料二不仅仅关注科学成就本身,还强调了哥白尼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谦逊精神。爱因斯坦指出,哥白尼的工作打破了以人类为中心的错觉,教导人们要谦逊。此外,材料二还表达了对哥白尼的敬仰之情,认为他是超越民族自豪感的伟大人物。
原因:
①材料一出自理查德·德威特的《世界观:现代人必须要懂的科学哲学和科学史》,是一本科学史论著。材料一的读者主要是对科学哲学和科学史感兴趣的学术读者,他们期望从文本中获得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历史背景。因此,材料一的语言风格较为严谨,逻辑性强,文章客观、理性地分析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变化,以及不同科学态度的影响。
②材料二出自爱因斯坦的《在哥白尼逝世41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是一篇演讲稿。材料二是为了纪念和赞扬哥白尼的伟大成就和个人品质。听众是在纪念大会上的人们,包括科学家、学者和普通公众。在这种场合下,演讲者往往会表达强烈的情感和敬意,因此语言更为热情洋溢。
故答案为:题态度不同:
①材料一态度相对客观中立,将哥白尼的成就置于科学理论发展进程中进行探讨。
②材料二态度充满赞誉和敬佩。
原因:①材料一是科学史论著,旨在客观分析科学发展,②材料二是纪念讲话,更侧重表达对哥白尼的崇敬和赞扬。
【答案】6.C
7.D
8.结构上,白狗看“我”的眼神是串联全文的线索,从白狗最初看“我”眼神中的遥远荒凉,到后来眼神暗示让“我”认出暖,推动了情节发展。
内容上,白狗眼神中的“遥远荒凉”“模糊暗示”为故事营造了一种神秘、惆怅的氛围,衬托出暖命运的悲惨以及“我”内心复杂的情感,包括惊讶、愧疚等。同时,眼神的变化也暗示着回忆与现实的交织,深化了关于命运无常的主题。
9.叙事视角:本文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叙事视角,这种视角既包含主人公“我”当下回乡经历的视角,又有回忆过去与暖相处的旁观者视角。在回乡经历中,“我”作为主人公观察故乡现状和暖的变化; 在回忆部分,“我”则以回忆者的身份再现过去的场景,使故事有了时空交错感。
表达效果:一是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我”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让读者更容易代入,如对故乡环境和暖现状的描写,使读者能真切感受到那种沧桑变化。二是便于情感的抒发。无论是“我”对暖的愧疚、同情,还是对故乡的思念等复杂情感,通过第一人称视角都能自然流畅地表达出来。三是使故事结构更紧凑。两种视角的转换自然,将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围绕“我”与暖的故事展开,避免了情节的松散,深化了命运无常的主题。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鉴赏能力。首先要了解小说常见的艺术特色:正面或直接描写、侧面或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设置悬念,抑扬对比法等等,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中情节或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一般从内容、结构和艺术效果等角度分析。内容上一般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等;结构上一般为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照应前文或标题,和文中的某情节形成对比等;效果上一般为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情节陡转,产生戏剧性效果、引人深思等。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的叙事视角及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在平时学习中掌握不同叙事视角的好处,答题时先指出叙事视角,再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C.“为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错误。根据原文,白狗“缩进鲜红的舌头,对着我叫了两声”打断了我的回忆,并没有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故答案为:C。
7.D.“也展现出她对悲剧命运的反抗和斗争” 说法不当,这句话体现的是暖对自身悲剧命运和人生的妥协及无奈。
故答案为:D。
8.①文中多次描写白狗的眼神,强调其“遥远荒凉”和“模糊的暗示”,这些描写不仅赋予白狗一种神秘感,也在情感上引导“我”去回忆过去。白狗的眼神像是一种无声的提示,唤起“我”对故乡和往事的记忆。随着白狗的出现和注视,“我”从最初的迷蒙感受逐渐过渡到想要回忆点什么,最终在白狗的引导下,回忆起了与暖的童年往事和秋千架事件。
②白狗回头望向土路,似乎在等待着什么,随后领出了暖,这一动作暗示了白狗与暖之间的联系,并引导“我”认出暖。白狗的眼神和动作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象征着“我”对故乡和过去的回忆与反思。通过白狗的眼神,作者巧妙地将“我”的内心变化与故事情节结合在一起,使得白狗成为贯穿全文的重要线索。
③白狗的眼神也象征着“我”与暖之间的情感距离。白狗冷冷地瞅“我”一眼,传达出一种不再亲近的态度,暗示着“我”与暖之间因时间和命运的变迁而产生的隔阂。白狗作为曾经共同经历的见证者,它的冷漠态度反映了“我”与暖之间已经无法回到过去的亲密关系,揭示了两人之间的情感裂痕和无法弥合的鸿沟。
④文章中,白狗的形象贯穿始终,它的眼神从“遥远荒凉”到“浑浊”,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变迁。白狗的老态与“我”对故乡的回忆形成对比,过去的美好与现实的残酷交织在一起,突显出岁月对人和动物的无情改变。白狗的浑浊眼神不仅反映了它自身的老去,也象征着故乡的变化和“我”与暖之间的隔阂,营造出一种伤感、悲凉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命运的无常和生活的艰辛。
故答案为:结构上,白狗看“我”的眼神是串联全文的线索,从白狗最初看“我”眼神中的遥远荒凉,到后来眼神暗示让“我”认出暖,推动了情节发展。
内容上,白狗眼神中的“遥远荒凉”“模糊暗示”为故事营造了一种神秘、惆怅的氛围,衬托出暖命运的悲惨以及“我”内心复杂的情感,包括惊讶、愧疚等。同时,眼神的变化也暗示着回忆与现实的交织,深化了关于命运无常的主题。
9.叙事视角:
①成年的“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回到家乡后,看到的是一个与记忆中截然不同的现实。通过“我”的观察,家乡的环境和暖的生活状态被细致地描绘出来。白狗的出现和暖的形象变化,尤其是她因秋千事故失去一只眼睛的事实,成为“我”感知家乡变化的关键。暖的艰苦生活和她对命运的无奈接受,反映了乡村生活的艰辛和命运的无常;
②在文章中,少年的“我”回忆起与暖一起荡秋千的情景,描述了当时的欢乐与无忧无虑。通过“我”邀请暖去荡秋千,以及白狗的陪伴,展现了那时的纯真与快乐。然而,随着秋千绳子的断裂,暖和白狗被甩入刺槐丛中,暖的右眼被槐针刺伤,导致了她后来的眼疾。这段回忆不仅交代了暖眼疾的原因,也通过少年的“我”作为旁观者的视角,呈现了事件的偶然性和命运的无常,使得读者对暖的悲惨境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表达效果:
①在文章中,成年的“我”作为主人公视角,叙述了回到家乡后所见的现实情境,包括家乡的变化和暖的艰苦生活。这一视角让读者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命运的无常。而在回忆中,年少的“我”作为旁观者视角,回忆了与暖一起荡秋千的情景,交代了暖眼疾的原因。这种视角的转换使得叙述在两个时空中交替进行,形成了对比和反差,扩大了叙述的空间和深度,使得故事更具张力。通过这种叙述方式,读者不仅能感受到现实的沉重和无奈,还能体会到过去的纯真和美好,从而加深对人物命运的理解和对故事内涵的思考;
②文章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将成年的“我”与少年的“我”交替呈现,展现了人物的真情实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随着“我”的视角体验人物的情感历程,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故答案为:叙事视角:本文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叙事视角,这种视角既包含主人公“我”当下回乡经历的视角,又有回忆过去与暖相处的旁观者视角。在回乡经历中,“我”作为主人公观察故乡现状和暖的变化; 在回忆部分,“我”则以回忆者的身份再现过去的场景,使故事有了时空交错感。
表达效果:一是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我”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让读者更容易代入,如对故乡环境和暖现状的描写,使读者能真切感受到那种沧桑变化。二是便于情感的抒发。无论是“我”对暖的愧疚、同情,还是对故乡的思念等复杂情感,通过第一人称视角都能自然流畅地表达出来。三是使故事结构更紧凑。两种视角的转换自然,将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围绕“我”与暖的故事展开,避免了情节的松散,深化了命运无常的主题。
【答案】10.BEG
11.D
12.B
13.(1)在这些人中我仅得到三位士人,来端正我的行为,来安定天下。
(2)这些士子贤人,即使没有得到任用,却没有不被尊贵地奉养着的。
14. ①周公不可能像荀子所说的那样频繁地接见士人,因为这与周公的身份和地位不符,显得过于琐碎和小气。②荀子将乱世的行为误认为是圣世的行为,混淆了圣世与乱世的区别。③周公如果真有贤士相见,应该推荐给天子共治天下,而不是仅仅礼遇而已。④周公作为圣人,应该通过立法治国,而不是仅靠个人的礼遇来治理天下。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⑵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⑶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⑸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
伯禽将要到鲁国去,周公旦对伯禽的师傅说:“你们将要走了,何不说说你的学生的美德呢?”伯禽的师傅回答说:“他为人宽大,喜欢靠自己的才智行事,而且谨慎。”周公说:“唉呀!你把人家不好的东西当作美德啦!他对人一味宽大,那么赏赐就会不加分别了;他喜欢靠自己的才智行事,这是使他浅陋无知的根源啊;他的谨慎,这是使他孤陋寡闻的原因。我听说过这句话:‘不要过分地不会见士人。’需要我拿着见面礼求见的有十个人,需要还礼会见的有三十个人,以礼相待的有一百多人,愿意向我进言我请他把话说完的有一千多人,在这些人之中我只得到三个贤士,靠他们使我的身心端正,来使天下安定。我得到三个贤士的办法,不是在十个人和三十个人之中挑选,而是在上百人和上千人之中挑选。士人来了,然后我才能看清事物;看清了事物,然后才能知道它们的对错在什么地方。要警戒啊!
材料二:
荀卿喜欢妄言也太厉害了。他记载周公的话说:“我要拿着礼物去求见的有十人,还礼回见我的有三十人,我以礼相待的有一百多人, 想要向我进言而请我协助完成事情的有一千多人。”这果真是周公的所作所为的话,那么周公多么平庸啊!
圣人在天下施政,刚开始好像无所作为,最终天下没有不治理好的,(因为)他们的法令制度周密完备呀。所以三代的制度是,在地方设立庠,在乡里设立序,在国家设立学府,全面推行这些制度作为培养贤才和教育士人的方法。这些士子贤人,即使没有得到任用,却没有不被尊贵地奉养着的。这才是周公对待士人的方法。果真像荀卿说的,那么春申君、孟尝君的所作所为,是乱世才会有的事情,周公哪里会那样做呢?况且圣明时代的士人,各有各的事业,(每天)讲道德习技艺,还担心时间不够用呢,哪有闲暇游走于公卿之家?那些游走于公卿之家,希望得到公卿礼遇的人,都是战国时候的奸民,是像毛遂、侯赢这一类的人。荀卿生活在乱世,不能考查论证先王的法令制度,却被乱世的风气迷惑,于是认为圣明时代的贤士也会这样,这也太错了呀! 况且周公所礼遇的(应该)是大贤吧?那么周公怎么会仅仅拿着礼物去见他就可以了呢,本来理当推荐给天子在朝廷共事。如果他没有才德,不值得和他在朝廷共事,那么周公又为什么待之以礼呢?
子产治理郑国的政事,用他乘坐的车子帮人渡过溱水和洧水,孟子说:“仁惠但不懂得处理政务。”君子执政,在天下制订完备的法令制度,那么天下就得到治理;在一个国家制定完备的法令制度,一个国家就得到治理。如果不能制定(完备的)法令制度,想要人人都高兴,那么时间也不够用啊。如果周公懂得如何执政,那就应该在天下用广设学校的方法(培养人才);不懂得设立学校(培养人才),只会让自己疲惫不堪去礼待天下的士人,那么不但体力精力不足,实际形势也是做不到的。
10.句意:圣人在天下施政,刚开始好像无所作为,最终天下没有不治理好的,(因为)他们的法令制度周密完备呀。
“于天下”是“为政”的后置状语,“也”表停顿,B处断句;
“初”为状语就是“若”,“若”的宾语是“无为于天下”,应在E处断句;
“而天下卒以无所不治者其法诚修也”是“……者,……也”类型的判断句,“者”后G处断句。
故答案为:BEG。
11.A.正确。讲述/做标记。句意:何不说说你的学生的美德呢?/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B.正确。句意:需要我拿着见面礼求见的有十个人。/我以礼相待的有一百多人。
C.正确。句意:这果真是周公的所作所为的话。/如果楚国真能同齐国断绝外交关系。
D.错误。治理、处理/听闻,引申为听取意见。句意:子产治理郑国的政事。/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
故答案为:D。
12.B.“这也是王安石《周公论》行文的目的”错误,王安石在《周公论》中批评荀子的记载不符合圣世的实际情况,认为周公不可能像荀子所说的那样广泛接见士人。结合“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可知,王安石的目的是论述治国理政应当建立完善的法度。
故答案为:B。
13.得分点:
(1)“于是”,在这些人中、从这些人中;“以”,来;“正”,端正。
(2) “是”,这些;“用”,任用;“见”,被。
故答案为:
(1)在这些人中我仅得到三位士人,来端正我的行为,来安定天下。
(2)这些士子贤人,即使没有得到任用,却没有不被尊贵地奉养着的。
14.①“是诚周公之所为,则何周公之小也”,王安石在《周公论》中批评荀子所记载的周公频繁接见士人的行为,认为这与周公的身份不符。周公作为一国之重臣,理应有更高的格局和更重要的事务处理,而不是像荀子所描述的那样,频繁地接见士人,这种行为显得琐碎和小气,不符合周公的身份和地位。
②“彼游公卿之门、求公卿之礼者,皆战国之奸民,而毛遂、侯嬴之徒也。荀卿生于乱世,不能考论先王之法,而惑于乱世之俗,遂以为圣世之事亦若是而已,亦过也”,王安石指出,荀子生于乱世,未能正确理解先王之法,误将乱世的行为当作圣世的行为。荀子所描述的周公礼遇士人的行为,更像是战国时期诸侯门下养士的做法,而非圣世的治国之道。王安石认为,圣世的士人应专注于学问和技艺,而非游走于权贵之间。
③“且周公之所礼者,大贤与,则周公岂唯执贽见之而已,固当荐之天子而共天位也”,王安石认为,周公作为圣人,应该有识别和推荐贤才的责任,而不仅仅是个人的礼遇,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贤才的作用。
④“夫圣人为政于天下也初若无为于天下而天下卒以无所不治者其法诚修也”,完备的法令制度才是治理好国家的根本,王安石认为周公作为圣人,应该通过建立完善的教育和选拔制度来治理国家,而不是仅靠个人的接见和礼遇来吸引贤才。立法治国才能长治久安,而个人的礼遇则显得力有不逮。
故答案为: ①周公不可能像荀子所说的那样频繁地接见士人,因为这与周公的身份和地位不符,显得过于琐碎和小气。②荀子将乱世的行为误认为是圣世的行为,混淆了圣世与乱世的区别。③周公如果真有贤士相见,应该推荐给天子共治天下,而不是仅仅礼遇而已。④周公作为圣人,应该通过立法治国,而不是仅靠个人的礼遇来治理天下。
【答案】15.A
16.首先,通过描写想象中友人赴任之地浔阳的美好景象来抒情,如“钓艇满江鱼贱菜,纸窑连岳楮多桑”,展现出当地丰富的物产和优美的自然环境,表达对友人赴任之地的赞美与向往。其次,借陶潜旧隐的典故抒情,“陶潜旧隐依稀在,好继高踪结草堂”,鼓励友人在浔阳延续陶渊明的高雅情趣,表达对友人的期许,也流露出对这种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进行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赏析相关句子表现手法的能力。要做好此题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对比(对照)、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正意反说(反语)、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借古讽今、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委婉含蓄,间接抒情)、托物言志、用典、烘托、渲染、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等。答题时找到诗句运用的技巧,再具体分析。
15.D.“依然存在”错误,由原文“陶潜旧隐依稀在”可知,诗人也不清楚陶潜的旧址是否还在,“依稀”是隐约、仿佛之意。
故答案为:D。
16.“怎样抒发情感的”包括写了什么和怎样写的,抒情手法一般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借物和借事等。除此之外还可以有对比、用典等。
①首联,由“高兴那言去路长,非君不解爱浔阳”可知,友人因为赴任高兴,并不觉得路途遥远,是真正喜爱浔阳,首联直接展现友人对赴任浔阳的向往和喜悦之情;
②颔联,是想象之景,由“有时猿鸟来公署,到处烟霞是道乡”可知,诗人想象猿猴和鸟儿有时来到公署,给人一派天人合一的和谐美好的感受;到处都是烟霞缭绕的道家仙境,自然景色之美与整个社会展现的政通人和之美合二为一,表明浔阳将在友人的治理之下,政通人和,隐含着诗人对其治理能力的赞美。
③颈联,由“钓艇满江鱼贱菜,纸窑连岳楮多桑”可知,浔阳江上满是钓鱼的小船,鱼多菜便宜,纸窑连绵不断,楮树和桑树繁多,都是为了造纸之用,可见这里是物产丰饶的鱼米之乡,而且商业发达。此句表现了浔阳物产丰富、物美价廉,这样的宜居之所令人神往;
④尾联,由“陶潜旧隐依稀在,好继高踪结草堂”可知,浔阳是陶渊明的归隐之地,诗人使用典故,写陶渊明的旧居依稀还在,希望友人能探访他的踪迹,继承他的高尚品格,承续其高尚卓异之精神,这是对友人在治理闲暇之余过着陶潜那样现实生活,追求精神富足的期待和祝福。
故答案为:首先,通过描写想象中友人赴任之地浔阳的美好景象来抒情,如“钓艇满江鱼贱菜,纸窑连岳楮多桑”,展现出当地丰富的物产和优美的自然环境,表达对友人赴任之地的赞美与向往。其次,借陶潜旧隐的典故抒情,“陶潜旧隐依稀在,好继高踪结草堂”,鼓励友人在浔阳延续陶渊明的高雅情趣,表达对友人的期许,也流露出对这种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17.【答案】(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终必不蒙见察
(2)尽挹西江;细斟北斗
(3)示例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示例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示例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前两句符合要求,第三句虽有“枫”,但主要表达对枫林晚景的喜爱,不符合忧伤情感要求,仅供参考)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挹、斟、浔、荻、瑟瑟、浦。
故答案为:(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终必不蒙见察
(2)尽挹西江;细斟北斗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答案】18.A处可以填入“在情绪的影响下”,B处可以填入“使饮食行为趋于正常”。
19.第一处不当在③,应改为“进食作为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 第二处不当在⑤,应改为“消极情绪也可能导致相反的结果,即人在消极情绪的状态下,摄入的食物量大量减少,甚至会出现厌食行为”。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18.A处,结合后文“常常会出现‘化悲愤为食欲’的情况”,以及本段最后一句“在遭遇逆境时,情绪仿佛成了催化剂,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人们的饮食方式”,可知此处指出人们“出现‘化悲愤为食欲’的情况” 的情景往往是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故可填:人在心情(情绪)不好时。
B处,结合前文“积极情绪可以帮助其改善消极情绪带来的影响”,后文“引导饮食行为走向健康水平”,可知此处需要补充的是一个结果,指出积极情绪的具体作用,如自我调节能力得到提高,进而最终达到“引导饮食行为走向健康水平”的效果,故可填: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故答案为:A处可以填入“在情绪的影响下”,B处可以填入“使饮食行为趋于正常”。
19.③句,语序不当,“作为”“一种缓解压力方式”应该作“进食”的谓语和宾语,而不是定语,改为“进食作为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
⑧句,重复赘余,“而且”和“更有甚者”都是表示递进, “更有甚者” 的强调作用比“而且”大,常用于情况比想象的更严重或更糟糕,此处可删去“而且”,保留“更有甚者”(“更有甚者”可替换为“甚至”),改为“更有甚者会出现厌食行为”(或“甚至出现厌食行为”)。
故答案为:第一处不当在③,应改为“进食作为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 第二处不当在⑤,应改为“消极情绪也可能导致相反的结果,即人在消极情绪的状态下,摄入的食物量大量减少,甚至会出现厌食行为”。
【答案】20.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整句,通过“铁色长喙,趾黄脚黛,荻衣状羽,沾白如雪”这一系列对白鹭外貌的描述,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画面感,使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白鹭的美丽。
21.画波浪线的诗句“白鹭江心立,乌龟水底钻”与其他诗句不同,因为它采用了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更加贴近生活,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和笑声,同时也体现了白鹭与乌龟在自然环境中的和谐共处。
22.冒号在语言文字运用I和II中的用法相同点在于,它们都用于引出解释、说明或列举的内容。不同点在于,语言文字运用I中的冒号用于引出对情绪影响饮食行为的解释,而语言文字运用Ⅱ中的冒号用于引出对白鹭捕鱼场景的描述,后者更侧重于描绘画面。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分析句式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本题,可先认真阅读句子,再从写出的内容和读者效果的角度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本题,先分析诗句的特点,再分析其写出的内容、表现的主题和读者效果。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在平时学习中掌握冒号的作用,答题时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20.①从形式上,此句由五个四字词组组成,“铁色长喙,趾黄脚黛,蓑衣状羽,洁白如雪,群飞成序”结构相似、字数相当,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强烈的节奏感,使表达更加有力,增强了句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读者在欣赏白鹭之美的同时,也能领略到语言艺术的魅力。
②从内容上,通过连续几个部分的并列描述,一气呵成地将白鹭外形的各部位特点、不种姿态特点呈现在读者面前,使对白鹭的刻画更加全面、深刻、有力,突出了白鹭个体纯洁、美好的特质,白鹭整体飞行的壮观场面。
③从情感上,排比能够抒发强烈的情感,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这种气势上的强化有助于更生动地展现白鹭的形体美,让读者更容易沉浸在作者所描绘的画面之中,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整句,通过“铁色长喙,趾黄脚黛,荻衣状羽,沾白如雪”这一系列对白鹭外貌的描述,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画面感,使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白鹭的美丽。
21.①在营造意境方面,其它诗句如“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马上就有人开始背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等通过巧妙地组合意象,勾勒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给人呈现出一幅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勃且富有层次感的白鹭图景,展现出白鹭在优美自然环境中飞翔的姿态,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宁静、和谐且充满生机的氛围,将白鹭优美的姿态与周围美好的自然环境相融合,从侧面刻画了白鹭的灵动与优雅。
②相较于其他引用的诗句,“白鹭江心立,乌龟水底钻”这句诗的用词简单、直白。将白鹭“立”的优美、静态的姿态与乌龟 “钻”的那种略显滑稽、动态的形象放在一起。白鹭通常给人以优雅、高洁的印象,它在江心亭亭玉立的姿态是很美的;而乌龟的形象相对来说较为笨拙,“钻”这个动作也带有一定的憨态可掬之感。两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打破了其他诗句所营造的那种纯粹的优美、高雅的氛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出人意料的诙谐感。当一个孩子高声喊出这句诗时,就会不由得引得“大家的哄笑”。
故答案为:画波浪线的诗句“白鹭江心立,乌龟水底钻”与其他诗句不同,因为它采用了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更加贴近生活,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和笑声,同时也体现了白鹭与乌龟在自然环境中的和谐共处。
22.相同:冒号都具有一种总括相关内容的功能。在语义理解上,冒号前后的内容存在紧密的联系,都是对某个情境、现象或陈述的进一步阐释和概括。句(1)中是对积极情绪结果的总括,句(2)是中对白鹭捕鱼一系列动作的总括。
不同:①句(1)中冒号用在总括语之后,它的后面是对“两种结果”具体内容的展开,即“增加食物摄入量和减少食物摄入量”。这种用法是典型的在总起内容之后使用冒号,目的是引出对前面所提到的内容的详细说明,起引出下文。
②句(2)冒号之前详细地描述了白鹭捕鱼的一系列连贯动作,冒号之后“好一幅白鹭捕鱼图”是对前面白鹭整个捕鱼行为的总结性描述,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前面一系列动作所构成的画面进行了概括,起总结上文的作用。
故答案为:冒号在语言文字运用I和II中的用法相同点在于,它们都用于引出解释、说明或列举的内容。不同点在于,语言文字运用I中的冒号用于引出对情绪影响饮食行为的解释,而语言文字运用Ⅱ中的冒号用于引出对白鹭捕鱼场景的描述,后者更侧重于描绘画面。
23.【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则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中呈现了两种关于书本与生活关系的观点:“站在书里看实际的生活”,意味着以书中所蕴含的知识、思想、理念为视角,去观察、理解和评判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事件与经历,借助书本的智慧之光洞察生活的本质与规律;“站在实际的生活中观看书本”,则是从生活实践所积累的经验、感悟出发,去解读书本中的文字、理论与故事,让生活的阅历成为理解书本内涵的基石。而“不尽如此”提示我们,二者关系并非局限于此两种认知,还可以有更深入、更多元的思考,如书本与生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和人生阶段中二者关系的动态变化等。这要求我们深入挖掘书本与生活在认知、体验、塑造个人与社会等多方面的复杂关联与相互作用。
【题干分析】写作时可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引入书本与生活关系话题,如通过讲述自己在读书或生活中的一个小经历引发思考,提出二者关系值得深入探讨的观点。中间部分进行分论点论述,例如第一个分论点阐述从书里看生活时,可举例说明经典文学作品如何揭示人性与社会现实,帮助我们理解生活;第二个分论点论述从生活看书本,讲述生活中的挑战如何让我们对励志、哲理类书籍有更深感悟;还可设置第三个分论点探讨二者的融合,如一些创新成果是源于生活需求且在书本知识启发下产生。结尾总结升华,强调正确处理书本与生活关系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论证中可举例论证,如列举马克思在深入研究社会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结合众多哲学、政治经济学等书籍理论,创作《资本论》,阐述从生活到书本再到对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过程,论证二者关系。 可对比论证,对比只读书不接触生活而导致思想僵化的书呆子形象,与只盲目生活不读书而缺乏深度思考与长远规划的人,突出二者平衡与融合的重要性。
语言应兼具理性与生动性,在阐述理论观点时,用词准确、逻辑严密。
素材选择:《红楼梦》中对封建大家族生活细致入微的描写,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礼教、阶层、人性等多方面书本可解读的生活内容;鲁迅从对旧中国人民生活的深刻洞察出发,创作诸多杂文作品,体现从生活到书本创作的素材转化与思想升华;乔布斯将自己对禅学、艺术、科技等多方面书本知识的理解融入苹果产品设计理念,而其产品又深刻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可用于论证二者相互成就的关系。
【立意提取】
1.以书为镜,映照生活百态。
2.生活为笔,书写书本真意。
3.书海生活,共绘人生画卷。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例文:
双向汲取智慧
书本和生活似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但实际上,它们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交汇、互动,不断塑造着我们的思想与认知。
有人说,“我站在书里看实际的生活”,这体现了一种通过阅读书籍来理解和解析生活的视角。而另一种声音则坚定地认为,“我站在实际的生活中观看书本”,这是从现实出发,通过生活经验来反观书中的智慧。也有人认为,这两种观点都不完全正确。结合我的体验与思考,我认为书本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是互动且灵活的。一个人应当在这两者之间摆渡,去发现并汲取智慧。
当我们“站在书里看实际的生活”时,书本给予我们的是前人的智慧和哲思。文学作品、历史典籍、科学专著,皆是凝结的思想结晶。这些书籍可以帮助我们开拓眼界,跳出原本局限的格局,找到生活复杂性的多样解读。例如,通过阅读哲学书籍,我们能在浮躁的现代生活中窥见内心的宁静;通过历史书籍,我们能理解时间长河中的因果联系,这些都为我们的日常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
倘若只依赖“书本中的世界”去认识实际的生活,则难免步入纸上谈兵的误区。正如有人所言,脱离生活实践的理论是空中楼阁。我们必须走出书本,进入生活,去体验、去感受、去实践。书中的视角可以启发思考,但现实生活中的经历与感悟,同样是认知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把书本中的理论在生活中检验,才能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
当我们“站在实际生活中观看书本”时,生活便成了我们最真实的课堂。在这个课堂里,没有标准答案,只有经过岁月磨砺后形成的独特见解。通过现实的视角来反观书本,常常会发现文字背后深藏的闪光点。例如,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挑战时,重新翻阅那些讲述逆境求生的故事,可以获得新的勇气与灵感。生活给予我们“检验书本”的机会,让那些理论与观念落地生根。
生活和书本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单向探究,而是一个互动深化的过程。在阅读中,我们不应只停留于“站在书里看生活”或是“从生活中读书”的浅层次思考,而应在两者之间不断地往返、反思,从而获得更全面的成长。当我们结合阅读与实践,学会在多样的视角中权衡不同的观点,才能真正地理解世界的多元与复杂。
智慧的获得不是单靠书本的积累或是生活的体验,而在于它们之间的持续对话,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感受、反思、总结与升华。通过在书中看生活和在生活中读书的双向互动,我们能够培养敏锐的洞察力、批判的思维,最终走向更成熟的自我认知,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书本与生活,就像两条交错前进的河流,汩汩流淌的智慧,将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
1 / 1广东省肇庆市2025届高中毕业班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2024高三上·肇庆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设想一下,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想从科学理论中得到什么 ” 当然,进行准确预测的能力是其中一点。就像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这个理论得到认可的一个原因就是它做出了准确的而别的理论没能做出的预测。1919年日全食的观测结果验证了这一点。
除此之外,我们认为理论的另一个特性是解释相关数据的能力。具体地说,如果你根据某个理论预测了某个数据或观察结果,那么你就可以说这个理论解释了这个数据或观察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解释是某种追溯预言。在20世纪早期,科学家发现水星的运行轨道有些奇怪。此时爱因斯坦还没有发表相对论。如果相对论在关于水星轨道的观察结果出现之前就出现,那么这个理论就可以用来预测水星轨道的奇特情况,因为相对论可以解释这些特殊的数据
实际上,我们希望从科学理论中得到准确的预测和解释,但是,只有这些特点是不是就足够了 我们是否需要理论反映现实事物的情况 正是这个命题把工具主义和现实主义区分开来。对于工具主义者来说,一个适当的理论可以给出预测和解释,至于这个理论是否反映或模拟现实世界,并不是一个重要的考量。而对于现实主义者来说,事情恰恰相反,一个合理的理论必须不仅可以给出预测和解释,而且要反映现实事物的真实情况。
在这里,让我们用托勒密天文学体系来理解工具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的区别。托勒密体系由克罗狄斯·托勒密在公元150年左右提出。它是以地球为宇宙中心,太阳、其他行星和恒星都围绕地球运转的地心说理论。托勒密使用了周转圆这套数学算法来预测和解释人们所观察到的相关天体的位置。托勒密并非周转圆算法的发明者,但与前人相比,他拓展了这个算法的使用范围。一个以地球为中心的复杂的宇宙模型,如果没有周转圆 (或类似的东西),就无法准确预测和解释行星的运行。
对于一个生活在公元150年左右的工具主义者来说,“其、他行星是否真的沿周转圆运行”这个问题一点儿也不重要。托勒密的理论准确地损言和解释‘丿相天数据,这丿定唯一的重点。但与之相反,对于一个现实主义者来说,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尽管托勒密的理论做出了准确预言和解释,但现实主义者仍然要求这个理论能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m以,如果兵他行星没有沿周转圆巡行,也就是说,如果周转圆并不是真实存在的,那么托勒密的理论就不能被接受。
一个人对某个科学领域的理论秉持现实主义态度,而对其他领域的理论秉持工具主义态度,这也是非常常见的。举个例子,几乎我认识的每个人都对我们现在这个以太阳为中心的太阳系模型秉持现实主义态度。然而,他们中有很多人则对现代量子理论秉持工具主义态度。
也有人可能分别用工具主义态度和现实主义态度来同时接受两个相互竞争的理论。举个例子,哥白尼体系 (一种日心说理论) 于16世纪50年代发布,到了16世纪末期,在欧洲的大学里,同时教授托勒密体系和哥白尼体系的情况一点儿都不少见。在望远镜发明(大约在1600年) 之前,人们有很好的理由来相信地球确实是宇宙的中心。因此,人们通常对托勒密体系秉持现实主义态度。而哥白尼体系并没有被认为是反映了事物的真实情况,但却被当作一个便于预言和解释的理论而被接受和广泛应用。总之,在1550年到1600年间,托勒密体系和哥白尼体系和平共存。然而,随着望远镜的发明,以及表明地球为宇宙中心的观点是错误的证据被发现以后,这个相对和平的共存状态发生了巨大改变。
总结一下,工具主义和现实主义是人们对待理论的怂恿。工具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一致认为,一个适当的理论必须能准确预测和解释相关数据。但是,现实主义者同时认力,一个适当的理论必须能描绘或塑造事物的真实情况。最后,混合了工具主义态度和现实主义态度的情况,或者对某个理论持现实主义态度而对其他理论持工具主义态度的情况,并不万盾,也并不少见。
(摘编自理查德·德威特《世界观:现代人必须要懂的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孙天译)
材料二:我们今天以一种兴奋和感激的心情来纪念这样一个人,他比任何人对于西方摆脱教会和经院哲学统治的枷锁所做出的贡献都要大。
诚然,希腊古典时期就有一些学者确信地球不是世界的自然中心,但是这种对宇宙的认知不能在古代得到真正的承认。亚里士多德和希腊天文学家依旧坚守地球中心的概念,当时很少有人提出质疑。
要想令人信服地阐述太阳中心概念的优越性,必须具有难得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直觉,也要掌握当时不易获得的天文事实。哥白尼的伟大成就不仅为现代天文学铺平道路,也让人们的宇宙观产生了关键性的改变。一旦认识到地球并非世界的中心,而只是其中一颗较小的行星,那么以人类为中心的错觉也就如过眼云烟了。可以说,哥白尼以其工作和伟大的人格,教导人们要谦逊。
没有一个民族可为他们中出了这样一个人而骄傲。因为民族自豪感何其脆弱,面对哥白尼这样一个内心独立的人,难以用它来加以解释。
(摘编自爱因斯坦《在哥白尼逝世41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到目前为止,相对论既符合工具主义者预言的要求,也符合现实主义者实证的要求。
B.生活在公元150年的工具主义者确信:其他行星都以地球为宇宙中心,沿周转圆运行。
C.作为相互竞争的理论,托勒密体系和哥白尼体系在16世纪的欧洲能相对和平地共存。
D.虽然希腊古典时期就有学者确信地球不是世界的中心,但缺少科学器械帮助他们观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托勒密能使用周转圆算法来预测和解释人们所观察到的天体位置,可见他不仅是个天文学家,而且在数学领域也很擅长。
B.只要周转圆不被证明是真实存在的,即使托勒密体系的预言和解释再准确,现实主义者也不会接受这个理论。
C.一个人可以分别用工具主义态度和现实主义态度来接受两个相互竞争的理论,如一个人可以同时接受地心说和日心说。
D.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等天文学家都坚持地球中心论,但最后都被证明是错误的,所以托勒密体系并非科学理论。
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一中“工具主义态度”的一项是 (  )
A.牛顿初次发表重力方程式时,对物体下落的加速度做出很好的预测,但对重力是否真实存在保持沉默。
B.通过望远镜得到的不断更新的证据,人们越发意识并相信哥白尼的“日心说”观点可能真的是宇宙构建的方式。
C.现在人们普遍认为重力是真实存在的,不仅接受了重力加速度,而且用它来解释生活中观察到的很多现象。
D.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下对重力作出新的解释,与我们多数人从小到大所理解的牛顿的重力观点并不相同。
4.作为科学史论著,材料一是如何阐述人们的世界观受科学发展影响而改变的过程的 请根据材料分析。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哥白尼的工作及成就,两者态度有何不同 为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答案】1.B
2.D
3.A
4.①首先,通过探讨科学理论的特点,引出工具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区别。②其次,以托勒密体系为例,具体阐释工具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的不同态度。③接着,举例说明人们对不同科学领域或相互竞争的理论可持不同态度。④最后,总结工具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异同,展现人们对待科学理论态度的变化对世界观的影响。
5.题态度不同:
①材料一态度相对客观中立,将哥白尼的成就置于科学理论发展进程中进行探讨。
②材料二态度充满赞誉和敬佩。
原因:①材料一是科学史论著,旨在客观分析科学发展,②材料二是纪念讲话,更侧重表达对哥白尼的崇敬和赞扬。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⑵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⑶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先根据题干要求,分析材料一中“工具主义态度”的观点,再逐项分析,判断能否支撑选项。
⑷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首先需要学生认真阅读原文,结合文章内容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思路。在划分层次时重点关注观点句、总结句。其次记住答题格式,使用连词:首先……,接着……,然后……,最后……,做到层次思路要表述清楚。
⑸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①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②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③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1.B.“生活在公元150年的工具主义者确信确信”错误。与原文中“对于一个生活在公元150年左右的工具主义者来说,‘其他行星是否真的沿周转圆运行’这个问题一点儿也不重要”矛盾。
故答案为:B。
2.D.“所以托勒密体系并非科学理论”错误。虽然地心说被证明是错误的,但不能由此推断出托勒密体系不是科学理论,它也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存在的科学理论。
故答案为:D。
3.根据原文,“工具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一致认为,一个适当的理论必须能准确预测和解释相关数据。但是,现实主义者同时认为,一个适当的理论必须能描绘或塑造事物的真实情况”可知,工具主义者认为“一个适当的理论必须能准确预测和解释相关数据”。
A.牛顿的重力方程最初能预测物体的加速度,但对重力是否真实存在保持沉默,属于“工具主义态度”;
B.望远镜使人们对“日心说”理论的真实性更加确信,属于“现实主义态度”;
C.人们既相信重力加速度,又运用其来解释生活现象,属于“现实主义态度”;
D.只是陈述对重力认知的差异,与“工具主义”无关。
故答案为:A。
4.①首先,文章一到三段,从探讨“我们想从科学理论中得到什么”的问题开始,提出了科学理论应当具备的两个基本功能:准确预测和解释相关数据。接着,基于这两个功能,文章引出了面对科学理论时人们持有的两种不同态度——工具主义和现实主义。
②文章四到五段,通过对比托勒密体系和哥白尼体系的历史发展,具体展示了这两种态度在实际中的体现。托勒密体系虽然建立在错误的世界观之上,即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但它能够很好地预测天体的运动,因此被工具主义者接受。然而,随着哥白尼体系的提出,以及后来望远镜的发明和更多天文观测数据的支持,人们逐渐认识到地球并非宇宙的中心,这促使许多原本持有工具主义态度的人转向了现实主义,开始接受哥白尼的日心说模型。这一过程说明了科学发展如何逐步改变人们的认知,使人们对宇宙的理解更加接近真实。
③最后两段,文章通过回顾从托勒密到哥白尼再到现代科学的历程,强调了科学史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人类世界观演变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证据和技术手段不断涌现,促使人们对原有的科学理论进行反思和修正,进而推动了科学理论本身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深化。
故答案为:①首先,通过探讨科学理论的特点,引出工具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区别。②其次,以托勒密体系为例,具体阐释工具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的不同态度。③接着,举例说明人们对不同科学领域或相互竞争的理论可持不同态度。④最后,总结工具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异同,展现人们对待科学理论态度的变化对世界观的影响。
5.不同之处:
①文中提到,在16世纪末期,托勒密体系和哥白尼体系在欧洲的大学里同时教授,体现了两种理论在当时的并存状态。文章通过对比阐述工具主义和现实主义对待科学理论的不同态度。材料一更侧重于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分析,强调科学理论的预测和解释能力,以及它们是否反映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况。通过对托勒密体系和哥白尼体系的对比,展示了科学理论是如何在历史进程中逐步演进的。
②材料二主要赞美哥白尼的伟大成就和个人精神。爱因斯坦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哥白尼在天文学上的贡献,特别是他对太阳中心概念的阐述,认为这是现代天文学的基石。材料二不仅仅关注科学成就本身,还强调了哥白尼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谦逊精神。爱因斯坦指出,哥白尼的工作打破了以人类为中心的错觉,教导人们要谦逊。此外,材料二还表达了对哥白尼的敬仰之情,认为他是超越民族自豪感的伟大人物。
原因:
①材料一出自理查德·德威特的《世界观:现代人必须要懂的科学哲学和科学史》,是一本科学史论著。材料一的读者主要是对科学哲学和科学史感兴趣的学术读者,他们期望从文本中获得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历史背景。因此,材料一的语言风格较为严谨,逻辑性强,文章客观、理性地分析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变化,以及不同科学态度的影响。
②材料二出自爱因斯坦的《在哥白尼逝世41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是一篇演讲稿。材料二是为了纪念和赞扬哥白尼的伟大成就和个人品质。听众是在纪念大会上的人们,包括科学家、学者和普通公众。在这种场合下,演讲者往往会表达强烈的情感和敬意,因此语言更为热情洋溢。
故答案为:题态度不同:
①材料一态度相对客观中立,将哥白尼的成就置于科学理论发展进程中进行探讨。
②材料二态度充满赞誉和敬佩。
原因:①材料一是科学史论著,旨在客观分析科学发展,②材料二是纪念讲话,更侧重表达对哥白尼的崇敬和赞扬。
(2024高三上·肇庆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狗秋千架 (节选)
莫 言
有一匹全身皆白、只黑了两只前爪的白狗,垂头丧气地从故乡小河上那座颓败的石桥上走过来时,我正在桥头下的石阶上捧着清清的河水洗脸。农历七月末,低洼的高密东北乡燠热难挨,我从县城通往乡镇的公共汽车里钻出来,汗水已浸透衣服,脖子和脸上落满了黄黄的尘土。①洗完脖子和脸,我站起来,用未婚妻赠送的手绢揩着脸和颈。时间已过午,太阳略偏西,一阵阵东南风吹过来,让一条越走越大的白狗毛儿耸起,尾巴轻摇。它近了,我看到了它的两个黑爪子。
那条黑爪子白狗走到桥头,停住脚,回头望望土路,又抬起下巴望望我,用那两只浑浊的狗眼。狗眼里的神色遥远荒凉,含有一种模糊的暗示,这遥远荒凉的暗示唤起我内心深处一种迷蒙的感受。
求学离开家乡后,父母亲也搬迁到外省我哥哥处居住,故乡无亲人,我也就不再回来。暑假时,我心里总觉不安,终于下了决心,回来了。
白狗又回头望褐色的土路,又仰脸看我,狗眼依然浑浊。我看着它那两个黑爪子,惊讶地要回忆点什么时`,它却缩进鲜红的舌头,对着我叫了两声,尾巴耷拉进腿间,伸出舌头,一下一下地舐着水。
它似乎在等人,显出一副喝水并非因为口渴的消闲样子。这时,狗卷起尾巴,抬起脸,冷冷地瞅我一眼,一步步走上桥头去,小跑步开路,从路边的高粱地里,领出一个背着大捆高粱叶子的人来。
远远地看着一大捆高粱叶子蹒跚地移过来,心里为之沉重。我很清楚暑天里钻进密不透风的高粱地里打叶子的滋味。我为自己轻松地叹了一口气。渐渐地看清了驮着高粱叶子弯曲着走过来的人。蓝褂子,黑裤子,乌脚杆子黄胶鞋,要不是垂着的发,我是不大可能看出她是个女人的。她一步步挪着,终于上了桥。
走到我面前时,它又瞥着我,用那双遥远的狗眼。狗眼里那种模糊的暗示在一瞬间变得异常清晰,它那两只黑爪子一下子撕破了我心头的迷雾,让我马上想到她。
②十几年前,她婷婷如一枝花,双目皎皎如星。
“暖。”我喊了一声。
她用左眼盯着我看,眼白上布满血丝,看起来很恶。
“暖,小姑。”我注解性地又喊了一声。
我今年二十九,她小我两岁,分别十年,变化很大,要不是秋千架上的失误给她留下的残疾,我不会敢认她。
“小姑,”我发窘地说,“你不认识我了吗 ”
我称暖为小姑是从小惯成的叫法,并无一点儿血缘骨肉的情分在内。
“小姑,难道你真的不认识我了吗 ”说完这句话,我马上谴责了自己的迟钝。她的脸上,早已是凄凉的景色了。汗水依然浸洇着,将一绺干枯的头发粘到腮边。黝黑的脸上透出灰白来。左眼里有明亮的水光闪烁。右边没有眼,没有泪,深深凹进去的眼眶里,栽着一排乱纷纷的黑睫毛。我的心拳拳着,实在不忍看那凹陷,便故意把目光散了。她左腮上的肌肉联动着眼眶的睫毛和眶上的眉毛,微微地抽搐着,造成了一种凄凉古怪的表情……
十几年前的那个晚上,我跑到你家对你说: “小姑,打秋千的人都散了,走,我们去打个痛快。”你打了一个呵欠,说:“那就去吧。”白狗跟在我们身后,③秋千架,默立在月光下,阴森森,像个鬼门关。架后不远是场院沟,沟里生着绵亘不断的刺槐树丛,尖尖又坚硬的刺针上,挑着青灰色的月亮。
你把白狗叫过来,你说:“白狗,让你也恣悠恣悠。”
我站在踏板上,一下一下用力,我们渐渐升高,月光动荡如水,耳边习习生风,我有点儿头晕。你咯咯地笑着,白狗呜呜地叫着,终于悠平了横梁。我眼前交替出现田野和河流,房屋和坟丘,凉风拂面来,凉风拂面去。我低头看着你的眼睛,问:“小姑,好不好 ”
你说: “好,上了天啦。”
绳子断了。我落在秋千架下,你和白狗飞到刺槐丛中去,一根槐针扎进了你的右眼。白狗从树丛中钻出来,在秋千架下醉酒般地转着圈,秋千把它晃晕了……
“这些年……过得还不错吧 ”我嗫嚅着。
我看到她也许是因为生理补偿或是因为努力劳作而变得极大的左眼里,突然射出了冷冰冰的光线,刺得我浑身不自在。
“怎么会错呢 有饭吃,有衣穿 有男人,有孩子,除了缺一只眼,什么都不缺,这不就是‘不错’吗 ”她很泼地说着。
我一时语塞了,想了半天,竟说:“我留在母校任教了,据说,就要提我为讲师了……我很想家,不但想家乡的人,还想家乡的小河、石桥、田野、田野里的红高粱、清新的空气、婉转的鸟啼……趁着放暑假,我就回来啦。”
“有什么好想的,这破地方。想这破桥 高粱地里像蒸笼一样,快把人蒸熟了。”她说着,沿着慢坡走下桥,弯下腰去洗脸洗脖子。
“我嫁给了王家哑巴,你知道吗 ”
“你不说我不知道。”
“知道不知道的,没有大景色了。”她平平地说。
“小姑,真想不到成了这样……”
“④这就是命,人的命,天管定,胡思乱想不中用。”她款款地从桥下上来,站在草捆前说,“行行好吧,帮我把草掀到肩上。”
我心里立刻热得不行,勇敢地说:“我帮你背回去吧!”
“不敢用!”说着,她在草捆前跪下,把背棍放在肩头,说,“起吧。”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从白狗多次“遥远荒凉”“模糊的暗示”的眼神中,渐渐揭开心头的迷雾,认出眼前被生活折磨得面目全非的暖。
B.文章的重要意象是秋千架,它代表∫欢笑与纯真,也是命运偶然性的象征,秋千架的断裂终结了“我”与暖的年少时光。
C.白狗是重要线索,是串起整个故事的关键,它“缩进鲜红的舌头,对着我叫了两声”唤醒了“我”的回忆,为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D.文章在“我”回乡的经历和对往事的回忆中变换展开,在交织着现实与回忆的叙写中深入关于命运的思考,丰富了故事的内涵。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句子①中,拿着未婚妻赠送的手绢在河水里洗过脸的体面矜持的“我”与下文面目漆黑、辛劳疲惫的暖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人生无常之感。(
B.句子②中,少女时代的暖“婷婷如一枝花” “双目皎皎如星”,与下文“她用左眼盯着我看”形成对比,更写出暖如今凄凉古怪的惨状。
C.句子③中,秋千架“阴森森,像个鬼门关”和“尖尖又坚硬的刺针上,挑着青灰色的月亮”等描写,暗示暖的光明美好生活将被刺破。
D.句子④中,暖的话既暗含对“我”曾经的失误的埋怨,也展现出她对悲剧命运的反抗和斗争,体现了暖孤傲、倔强又自卑的性格特点。
8.文中多次写到白狗看“我”的眼神,有何作用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9.和《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一样,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进行叙述,这样既有主人公的视角,又有“我”回忆过往的旁观者视角。请对本文的叙事视角及其表达效果进行分析。
【答案】6.C
7.D
8.结构上,白狗看“我”的眼神是串联全文的线索,从白狗最初看“我”眼神中的遥远荒凉,到后来眼神暗示让“我”认出暖,推动了情节发展。
内容上,白狗眼神中的“遥远荒凉”“模糊暗示”为故事营造了一种神秘、惆怅的氛围,衬托出暖命运的悲惨以及“我”内心复杂的情感,包括惊讶、愧疚等。同时,眼神的变化也暗示着回忆与现实的交织,深化了关于命运无常的主题。
9.叙事视角:本文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叙事视角,这种视角既包含主人公“我”当下回乡经历的视角,又有回忆过去与暖相处的旁观者视角。在回乡经历中,“我”作为主人公观察故乡现状和暖的变化; 在回忆部分,“我”则以回忆者的身份再现过去的场景,使故事有了时空交错感。
表达效果:一是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我”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让读者更容易代入,如对故乡环境和暖现状的描写,使读者能真切感受到那种沧桑变化。二是便于情感的抒发。无论是“我”对暖的愧疚、同情,还是对故乡的思念等复杂情感,通过第一人称视角都能自然流畅地表达出来。三是使故事结构更紧凑。两种视角的转换自然,将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围绕“我”与暖的故事展开,避免了情节的松散,深化了命运无常的主题。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鉴赏能力。首先要了解小说常见的艺术特色:正面或直接描写、侧面或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设置悬念,抑扬对比法等等,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中情节或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一般从内容、结构和艺术效果等角度分析。内容上一般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等;结构上一般为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照应前文或标题,和文中的某情节形成对比等;效果上一般为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情节陡转,产生戏剧性效果、引人深思等。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的叙事视角及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在平时学习中掌握不同叙事视角的好处,答题时先指出叙事视角,再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C.“为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错误。根据原文,白狗“缩进鲜红的舌头,对着我叫了两声”打断了我的回忆,并没有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故答案为:C。
7.D.“也展现出她对悲剧命运的反抗和斗争” 说法不当,这句话体现的是暖对自身悲剧命运和人生的妥协及无奈。
故答案为:D。
8.①文中多次描写白狗的眼神,强调其“遥远荒凉”和“模糊的暗示”,这些描写不仅赋予白狗一种神秘感,也在情感上引导“我”去回忆过去。白狗的眼神像是一种无声的提示,唤起“我”对故乡和往事的记忆。随着白狗的出现和注视,“我”从最初的迷蒙感受逐渐过渡到想要回忆点什么,最终在白狗的引导下,回忆起了与暖的童年往事和秋千架事件。
②白狗回头望向土路,似乎在等待着什么,随后领出了暖,这一动作暗示了白狗与暖之间的联系,并引导“我”认出暖。白狗的眼神和动作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象征着“我”对故乡和过去的回忆与反思。通过白狗的眼神,作者巧妙地将“我”的内心变化与故事情节结合在一起,使得白狗成为贯穿全文的重要线索。
③白狗的眼神也象征着“我”与暖之间的情感距离。白狗冷冷地瞅“我”一眼,传达出一种不再亲近的态度,暗示着“我”与暖之间因时间和命运的变迁而产生的隔阂。白狗作为曾经共同经历的见证者,它的冷漠态度反映了“我”与暖之间已经无法回到过去的亲密关系,揭示了两人之间的情感裂痕和无法弥合的鸿沟。
④文章中,白狗的形象贯穿始终,它的眼神从“遥远荒凉”到“浑浊”,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变迁。白狗的老态与“我”对故乡的回忆形成对比,过去的美好与现实的残酷交织在一起,突显出岁月对人和动物的无情改变。白狗的浑浊眼神不仅反映了它自身的老去,也象征着故乡的变化和“我”与暖之间的隔阂,营造出一种伤感、悲凉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命运的无常和生活的艰辛。
故答案为:结构上,白狗看“我”的眼神是串联全文的线索,从白狗最初看“我”眼神中的遥远荒凉,到后来眼神暗示让“我”认出暖,推动了情节发展。
内容上,白狗眼神中的“遥远荒凉”“模糊暗示”为故事营造了一种神秘、惆怅的氛围,衬托出暖命运的悲惨以及“我”内心复杂的情感,包括惊讶、愧疚等。同时,眼神的变化也暗示着回忆与现实的交织,深化了关于命运无常的主题。
9.叙事视角:
①成年的“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回到家乡后,看到的是一个与记忆中截然不同的现实。通过“我”的观察,家乡的环境和暖的生活状态被细致地描绘出来。白狗的出现和暖的形象变化,尤其是她因秋千事故失去一只眼睛的事实,成为“我”感知家乡变化的关键。暖的艰苦生活和她对命运的无奈接受,反映了乡村生活的艰辛和命运的无常;
②在文章中,少年的“我”回忆起与暖一起荡秋千的情景,描述了当时的欢乐与无忧无虑。通过“我”邀请暖去荡秋千,以及白狗的陪伴,展现了那时的纯真与快乐。然而,随着秋千绳子的断裂,暖和白狗被甩入刺槐丛中,暖的右眼被槐针刺伤,导致了她后来的眼疾。这段回忆不仅交代了暖眼疾的原因,也通过少年的“我”作为旁观者的视角,呈现了事件的偶然性和命运的无常,使得读者对暖的悲惨境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表达效果:
①在文章中,成年的“我”作为主人公视角,叙述了回到家乡后所见的现实情境,包括家乡的变化和暖的艰苦生活。这一视角让读者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命运的无常。而在回忆中,年少的“我”作为旁观者视角,回忆了与暖一起荡秋千的情景,交代了暖眼疾的原因。这种视角的转换使得叙述在两个时空中交替进行,形成了对比和反差,扩大了叙述的空间和深度,使得故事更具张力。通过这种叙述方式,读者不仅能感受到现实的沉重和无奈,还能体会到过去的纯真和美好,从而加深对人物命运的理解和对故事内涵的思考;
②文章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将成年的“我”与少年的“我”交替呈现,展现了人物的真情实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随着“我”的视角体验人物的情感历程,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故答案为:叙事视角:本文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叙事视角,这种视角既包含主人公“我”当下回乡经历的视角,又有回忆过去与暖相处的旁观者视角。在回乡经历中,“我”作为主人公观察故乡现状和暖的变化; 在回忆部分,“我”则以回忆者的身份再现过去的场景,使故事有了时空交错感。
表达效果:一是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我”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让读者更容易代入,如对故乡环境和暖现状的描写,使读者能真切感受到那种沧桑变化。二是便于情感的抒发。无论是“我”对暖的愧疚、同情,还是对故乡的思念等复杂情感,通过第一人称视角都能自然流畅地表达出来。三是使故事结构更紧凑。两种视角的转换自然,将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围绕“我”与暖的故事展开,避免了情节的松散,深化了命运无常的主题。
(2024高三上·肇庆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伯禽①将归于鲁,周公谓伯禽之傅曰:“汝将行,盍志汝君美德乎 ”对曰: “其为人宽,好自用,以慎。”周公曰: “呜呼! 以人恶为美德乎 彼其宽也,出无辨矣; 彼其好自用也,是所以窭小也; 彼其慎也,是其所以浅也。闻之曰:‘无越逾不见士。’吾所执贽而见者十人,还贽而相见者三十人,貌执之士者百有余人,欲言而请毕事者千有余人,于是吾仅得三士焉,以正吾身,以定天下。吾所以得三士者,亡于十人与三十人中,乃在百人与千人之中。士至而后见物,见物然后知其是非之所在。戒之哉!”
(节选自《荀子·尧问》)
材料二:
甚哉,苟卿之好妄也! 载周公之言曰:“吾所执贽而见者十人,还贽而相见者三十人,貌执者百有余人,欲言而请毕事千有余人。”是诚周公之所为,则何周公之小也!
夫圣人为政于天下也初若无为于天下而天下卒以无所不治者其法诚修也。故三代之制,立庠于党,立序于遂,立学于国,而尽其道以为养贤教士之法。是士之贤,虽未及用,而无不见尊养者矣。此则周公待士之道也。诚若苟卿之言,则春中、孟尝之行,乱世之事也,岂足为周公乎 圣世之事,各有其业,讲道习艺,患日之不足,岂暇游公卿之门哉 彼游公卿之门、求公卿之礼者,皆战国之奸民,而毛遂、侯嬴之徒恧。苟卿生于乱世,不能考论先王之法,而惑于乱世之俗,遂以为圣世之事亦若是而已,亦过也。且凋公之所礼者,大贤与,则周公岂唯执贽见之而已,固当荐之灭子而共天位也; 如其不贤,不足与共天位,则周公如何其与之为礼也
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 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 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节选自王安石《周公论》)
注:①伯禽:周公之子,被封为鲁侯。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夫圣人为政[A]于天下也[B]初C若无为[D于天下[E]而天下卒[F]以无所不治者G可其法H诚修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志,指讲述,与《桃花源记》“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中的“志”词义不同。
B.贽,指初次拜见尊长为表敬意而送的礼物,下文“貌执”则指不带礼物而以礼相待。
C.诚,指如果,与司马迁《屈原列传》“楚诚能绝齐”中的“诚”都带有假设的意味。
D.听,指治理、处理,与诸葛亮《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中的“听”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据《荀子·尧问》记载,伯禽的老师称赞伯禽为人宽厚,喜欢自行己意,处事谨慎,但周公认为这是伯禽还不能分辨好坏、气量狭小、浅薄无能的表现。
B.荀子记载“周公见士”的故事,背后想阐明的是“唯有广泛地礼遇士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贤才”这一道理,这也是王安石《周公论》行文的目的。
C.王安石认为荀子对“周公见士”的相关记载荒诞不经,这与荀子生于乱世,没有考论先王之法,而以乱世所出现的情景来推断圣世的情形有着一定的关系。
D.孟子认为,子产用自己的乘舆帮人过河不过是小恩小惠,实则并不懂得为政的根本。王安石借此从反面论证了建立善法“于天下”“于--国”的必要性。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于是吾仅得三士焉,以正吾身,以定天下。
②是士之贤,虽未及用,而无不见尊养者矣。
14.王安石认为荀子所记载的“周公之言”有哪些不合理之处 请简要概述。
【答案】10.BEG
11.D
12.B
13.(1)在这些人中我仅得到三位士人,来端正我的行为,来安定天下。
(2)这些士子贤人,即使没有得到任用,却没有不被尊贵地奉养着的。
14. ①周公不可能像荀子所说的那样频繁地接见士人,因为这与周公的身份和地位不符,显得过于琐碎和小气。②荀子将乱世的行为误认为是圣世的行为,混淆了圣世与乱世的区别。③周公如果真有贤士相见,应该推荐给天子共治天下,而不是仅仅礼遇而已。④周公作为圣人,应该通过立法治国,而不是仅靠个人的礼遇来治理天下。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⑵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⑶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⑸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
伯禽将要到鲁国去,周公旦对伯禽的师傅说:“你们将要走了,何不说说你的学生的美德呢?”伯禽的师傅回答说:“他为人宽大,喜欢靠自己的才智行事,而且谨慎。”周公说:“唉呀!你把人家不好的东西当作美德啦!他对人一味宽大,那么赏赐就会不加分别了;他喜欢靠自己的才智行事,这是使他浅陋无知的根源啊;他的谨慎,这是使他孤陋寡闻的原因。我听说过这句话:‘不要过分地不会见士人。’需要我拿着见面礼求见的有十个人,需要还礼会见的有三十个人,以礼相待的有一百多人,愿意向我进言我请他把话说完的有一千多人,在这些人之中我只得到三个贤士,靠他们使我的身心端正,来使天下安定。我得到三个贤士的办法,不是在十个人和三十个人之中挑选,而是在上百人和上千人之中挑选。士人来了,然后我才能看清事物;看清了事物,然后才能知道它们的对错在什么地方。要警戒啊!
材料二:
荀卿喜欢妄言也太厉害了。他记载周公的话说:“我要拿着礼物去求见的有十人,还礼回见我的有三十人,我以礼相待的有一百多人, 想要向我进言而请我协助完成事情的有一千多人。”这果真是周公的所作所为的话,那么周公多么平庸啊!
圣人在天下施政,刚开始好像无所作为,最终天下没有不治理好的,(因为)他们的法令制度周密完备呀。所以三代的制度是,在地方设立庠,在乡里设立序,在国家设立学府,全面推行这些制度作为培养贤才和教育士人的方法。这些士子贤人,即使没有得到任用,却没有不被尊贵地奉养着的。这才是周公对待士人的方法。果真像荀卿说的,那么春申君、孟尝君的所作所为,是乱世才会有的事情,周公哪里会那样做呢?况且圣明时代的士人,各有各的事业,(每天)讲道德习技艺,还担心时间不够用呢,哪有闲暇游走于公卿之家?那些游走于公卿之家,希望得到公卿礼遇的人,都是战国时候的奸民,是像毛遂、侯赢这一类的人。荀卿生活在乱世,不能考查论证先王的法令制度,却被乱世的风气迷惑,于是认为圣明时代的贤士也会这样,这也太错了呀! 况且周公所礼遇的(应该)是大贤吧?那么周公怎么会仅仅拿着礼物去见他就可以了呢,本来理当推荐给天子在朝廷共事。如果他没有才德,不值得和他在朝廷共事,那么周公又为什么待之以礼呢?
子产治理郑国的政事,用他乘坐的车子帮人渡过溱水和洧水,孟子说:“仁惠但不懂得处理政务。”君子执政,在天下制订完备的法令制度,那么天下就得到治理;在一个国家制定完备的法令制度,一个国家就得到治理。如果不能制定(完备的)法令制度,想要人人都高兴,那么时间也不够用啊。如果周公懂得如何执政,那就应该在天下用广设学校的方法(培养人才);不懂得设立学校(培养人才),只会让自己疲惫不堪去礼待天下的士人,那么不但体力精力不足,实际形势也是做不到的。
10.句意:圣人在天下施政,刚开始好像无所作为,最终天下没有不治理好的,(因为)他们的法令制度周密完备呀。
“于天下”是“为政”的后置状语,“也”表停顿,B处断句;
“初”为状语就是“若”,“若”的宾语是“无为于天下”,应在E处断句;
“而天下卒以无所不治者其法诚修也”是“……者,……也”类型的判断句,“者”后G处断句。
故答案为:BEG。
11.A.正确。讲述/做标记。句意:何不说说你的学生的美德呢?/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B.正确。句意:需要我拿着见面礼求见的有十个人。/我以礼相待的有一百多人。
C.正确。句意:这果真是周公的所作所为的话。/如果楚国真能同齐国断绝外交关系。
D.错误。治理、处理/听闻,引申为听取意见。句意:子产治理郑国的政事。/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
故答案为:D。
12.B.“这也是王安石《周公论》行文的目的”错误,王安石在《周公论》中批评荀子的记载不符合圣世的实际情况,认为周公不可能像荀子所说的那样广泛接见士人。结合“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可知,王安石的目的是论述治国理政应当建立完善的法度。
故答案为:B。
13.得分点:
(1)“于是”,在这些人中、从这些人中;“以”,来;“正”,端正。
(2) “是”,这些;“用”,任用;“见”,被。
故答案为:
(1)在这些人中我仅得到三位士人,来端正我的行为,来安定天下。
(2)这些士子贤人,即使没有得到任用,却没有不被尊贵地奉养着的。
14.①“是诚周公之所为,则何周公之小也”,王安石在《周公论》中批评荀子所记载的周公频繁接见士人的行为,认为这与周公的身份不符。周公作为一国之重臣,理应有更高的格局和更重要的事务处理,而不是像荀子所描述的那样,频繁地接见士人,这种行为显得琐碎和小气,不符合周公的身份和地位。
②“彼游公卿之门、求公卿之礼者,皆战国之奸民,而毛遂、侯嬴之徒也。荀卿生于乱世,不能考论先王之法,而惑于乱世之俗,遂以为圣世之事亦若是而已,亦过也”,王安石指出,荀子生于乱世,未能正确理解先王之法,误将乱世的行为当作圣世的行为。荀子所描述的周公礼遇士人的行为,更像是战国时期诸侯门下养士的做法,而非圣世的治国之道。王安石认为,圣世的士人应专注于学问和技艺,而非游走于权贵之间。
③“且周公之所礼者,大贤与,则周公岂唯执贽见之而已,固当荐之天子而共天位也”,王安石认为,周公作为圣人,应该有识别和推荐贤才的责任,而不仅仅是个人的礼遇,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贤才的作用。
④“夫圣人为政于天下也初若无为于天下而天下卒以无所不治者其法诚修也”,完备的法令制度才是治理好国家的根本,王安石认为周公作为圣人,应该通过建立完善的教育和选拔制度来治理国家,而不是仅靠个人的接见和礼遇来吸引贤才。立法治国才能长治久安,而个人的礼遇则显得力有不逮。
故答案为: ①周公不可能像荀子所说的那样频繁地接见士人,因为这与周公的身份和地位不符,显得过于琐碎和小气。②荀子将乱世的行为误认为是圣世的行为,混淆了圣世与乱世的区别。③周公如果真有贤士相见,应该推荐给天子共治天下,而不是仅仅礼遇而已。④周公作为圣人,应该通过立法治国,而不是仅靠个人的礼遇来治理天下。
(2024高三上·肇庆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友人宰浔阳
杜荀鹤
高兴那言去路长,非君不解爱浔阳。
有时猿鸟来公署,到处烟霞是道乡。
钓艇满江鱼贱菜,纸窑连岳楮多桑。
陶潜旧隐依稀在,好继高踪结草堂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诗虽写别情,却全无忧戚之感,诗中处处洋溢着一股浓烈的欢快气氛。
B.友人将到浔阳赴任,诗中“猿鸟来公署”隐含着诗人对其治理能力的赞美。
C.“满江”“连岳”使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浔阳生活物资、文化产品的丰盛。
D.陶渊明在浔阳的行迹依然存在,此地恰是接续陶渊明流风余韵的绝妙所在。
16.本诗是怎样抒发情感的 请简要分析。
【答案】15.A
16.首先,通过描写想象中友人赴任之地浔阳的美好景象来抒情,如“钓艇满江鱼贱菜,纸窑连岳楮多桑”,展现出当地丰富的物产和优美的自然环境,表达对友人赴任之地的赞美与向往。其次,借陶潜旧隐的典故抒情,“陶潜旧隐依稀在,好继高踪结草堂”,鼓励友人在浔阳延续陶渊明的高雅情趣,表达对友人的期许,也流露出对这种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进行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赏析相关句子表现手法的能力。要做好此题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对比(对照)、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正意反说(反语)、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借古讽今、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委婉含蓄,间接抒情)、托物言志、用典、烘托、渲染、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等。答题时找到诗句运用的技巧,再具体分析。
15.D.“依然存在”错误,由原文“陶潜旧隐依稀在”可知,诗人也不清楚陶潜的旧址是否还在,“依稀”是隐约、仿佛之意。
故答案为:D。
16.“怎样抒发情感的”包括写了什么和怎样写的,抒情手法一般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借物和借事等。除此之外还可以有对比、用典等。
①首联,由“高兴那言去路长,非君不解爱浔阳”可知,友人因为赴任高兴,并不觉得路途遥远,是真正喜爱浔阳,首联直接展现友人对赴任浔阳的向往和喜悦之情;
②颔联,是想象之景,由“有时猿鸟来公署,到处烟霞是道乡”可知,诗人想象猿猴和鸟儿有时来到公署,给人一派天人合一的和谐美好的感受;到处都是烟霞缭绕的道家仙境,自然景色之美与整个社会展现的政通人和之美合二为一,表明浔阳将在友人的治理之下,政通人和,隐含着诗人对其治理能力的赞美。
③颈联,由“钓艇满江鱼贱菜,纸窑连岳楮多桑”可知,浔阳江上满是钓鱼的小船,鱼多菜便宜,纸窑连绵不断,楮树和桑树繁多,都是为了造纸之用,可见这里是物产丰饶的鱼米之乡,而且商业发达。此句表现了浔阳物产丰富、物美价廉,这样的宜居之所令人神往;
④尾联,由“陶潜旧隐依稀在,好继高踪结草堂”可知,浔阳是陶渊明的归隐之地,诗人使用典故,写陶渊明的旧居依稀还在,希望友人能探访他的踪迹,继承他的高尚品格,承续其高尚卓异之精神,这是对友人在治理闲暇之余过着陶潜那样现实生活,追求精神富足的期待和祝福。
故答案为:首先,通过描写想象中友人赴任之地浔阳的美好景象来抒情,如“钓艇满江鱼贱菜,纸窑连岳楮多桑”,展现出当地丰富的物产和优美的自然环境,表达对友人赴任之地的赞美与向往。其次,借陶潜旧隐的典故抒情,“陶潜旧隐依稀在,好继高踪结草堂”,鼓励友人在浔阳延续陶渊明的高雅情趣,表达对友人的期许,也流露出对这种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17.(2024高三上·肇庆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将自己和司马光议事经常不合的原因归结为“   ”,但他并不想一一辩解,因为即便勉强解释,也“   ”。
(2)《诗经·小雅·大东》云“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反用其意,“   ,    ”,以天地万象为宾客,极具豪迈之情。
(3) 在中国古代诗词文赋中,“枫”这一意象常常被用来表达忧伤的情感,例如“   ,     ” 。
【答案】(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终必不蒙见察
(2)尽挹西江;细斟北斗
(3)示例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示例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示例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前两句符合要求,第三句虽有“枫”,但主要表达对枫林晚景的喜爱,不符合忧伤情感要求,仅供参考)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挹、斟、浔、荻、瑟瑟、浦。
故答案为:(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终必不蒙见察
(2)尽挹西江;细斟北斗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2024高三上·肇庆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活中, A ,常常会出现“化悲愤为食欲”的情况,如苏轼被贬谪于岭南时,曾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在遭遇逆境时,情绪仿佛成了催化剂,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人们的饮食方式。
研究发现,情绪上的困扰会降低人的自我意识,导致自我调节失败,从而使人们更加关注短期的享乐目标,如美味的食物。①当遭遇困境时,②人会自觉地想要转移注意力、消除自身的消极情绪。③作为一种缓解压力方式的进食,④其诱惑力大大增加。⑤消极情绪也可能导致相反的结果,⑥即人在消极情绪的状态下,⑦摄入的食物大量减少,⑧而且更有甚者会出现厌食行为。
积极情绪也会影响饮食行为,但情况有些许不同。积极情绪会导致两种结果:增加食物摄入量和减少食物摄入量。不过,积极情绪导致的饮食量增加或减少,都没有超出健康饮食的范畴。而且,在已经存在严重暴饮暴食和厌食倾向的人群中,积极情绪可以帮助其改善消极情绪带来的影响,____B____,引导饮食行为走向健康水平。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A处可以填入“在情绪的影响下”,B处可以填入“使饮食行为趋于正常”。
19.第一处不当在③,应改为“进食作为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 第二处不当在⑤,应改为“消极情绪也可能导致相反的结果,即人在消极情绪的状态下,摄入的食物量大量减少,甚至会出现厌食行为”。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18.A处,结合后文“常常会出现‘化悲愤为食欲’的情况”,以及本段最后一句“在遭遇逆境时,情绪仿佛成了催化剂,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人们的饮食方式”,可知此处指出人们“出现‘化悲愤为食欲’的情况” 的情景往往是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故可填:人在心情(情绪)不好时。
B处,结合前文“积极情绪可以帮助其改善消极情绪带来的影响”,后文“引导饮食行为走向健康水平”,可知此处需要补充的是一个结果,指出积极情绪的具体作用,如自我调节能力得到提高,进而最终达到“引导饮食行为走向健康水平”的效果,故可填: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故答案为:A处可以填入“在情绪的影响下”,B处可以填入“使饮食行为趋于正常”。
19.③句,语序不当,“作为”“一种缓解压力方式”应该作“进食”的谓语和宾语,而不是定语,改为“进食作为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
⑧句,重复赘余,“而且”和“更有甚者”都是表示递进, “更有甚者” 的强调作用比“而且”大,常用于情况比想象的更严重或更糟糕,此处可删去“而且”,保留“更有甚者”(“更有甚者”可替换为“甚至”),改为“更有甚者会出现厌食行为”(或“甚至出现厌食行为”)。
故答案为:第一处不当在③,应改为“进食作为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 第二处不当在⑤,应改为“消极情绪也可能导致相反的结果,即人在消极情绪的状态下,摄入的食物量大量减少,甚至会出现厌食行为”。
(2024高三上·肇庆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鹭平时太常见了,谁也没有在意,现在几万只聚在一起,我才发现,它的美,纯良而1壮观。铁色长喙,趾黄脚黛,蓑衣状羽,洁白如雪,群飞成序。白鹭大小也有不同。小白鹭和黄嘴白鹭最好看,枕部矛状羽像两条小辫子,垂至下胸的蓑羽则像丝线,随风飘扬,那通体的白,如同精灵,每一只都像是天地间一帧白色的饰图。有孩子是学过《白鹭》这篇课文的,随口赞道,“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马上就有人开始背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一个孩子高声喊“白鹭江心立,乌龟水底钻”,引来大家的哄笑。后来我才知道,这句诗也是有出处的,是元朝诗人王哲的作品。我儿子憋了半天,背了一句“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我要给他解释这些诗句,他却没心思听我说,只饶有兴致地看着白鹭。白鹭站游亦边,眼睛时刻注视着水面,一见有鱼,就迅速踏水猛扑过去,长嘴扎进水里,水花四溅后,骄傲地抬着头,几尾小鱼就顺着它直直的脖颈滑进了肚子:好一幅白鹭捕鱼图。
20.在文学作品中,整句有时很具表现力,试就此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1.文段中引用了不少诗文,为什么画波浪线的诗句会产生与其他诗句不同的效果
22.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均有使用冒号,说说二者在用法上的异同。
①积极情绪会导致两种结果:增加食物摄入量和减少食物摄入量。
②白鹭站在水边,眼睛时刻注视着水面,一见有鱼,就迅速踏水猛扑过去,长嘴扎进水里,水花四溅后,骄傲地抬着头,几尾小鱼就顺着它直直的脖颈滑进了肚子:好一幅白鹭捕鱼图。
【答案】20.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整句,通过“铁色长喙,趾黄脚黛,荻衣状羽,沾白如雪”这一系列对白鹭外貌的描述,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画面感,使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白鹭的美丽。
21.画波浪线的诗句“白鹭江心立,乌龟水底钻”与其他诗句不同,因为它采用了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更加贴近生活,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和笑声,同时也体现了白鹭与乌龟在自然环境中的和谐共处。
22.冒号在语言文字运用I和II中的用法相同点在于,它们都用于引出解释、说明或列举的内容。不同点在于,语言文字运用I中的冒号用于引出对情绪影响饮食行为的解释,而语言文字运用Ⅱ中的冒号用于引出对白鹭捕鱼场景的描述,后者更侧重于描绘画面。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分析句式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本题,可先认真阅读句子,再从写出的内容和读者效果的角度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本题,先分析诗句的特点,再分析其写出的内容、表现的主题和读者效果。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在平时学习中掌握冒号的作用,答题时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20.①从形式上,此句由五个四字词组组成,“铁色长喙,趾黄脚黛,蓑衣状羽,洁白如雪,群飞成序”结构相似、字数相当,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强烈的节奏感,使表达更加有力,增强了句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读者在欣赏白鹭之美的同时,也能领略到语言艺术的魅力。
②从内容上,通过连续几个部分的并列描述,一气呵成地将白鹭外形的各部位特点、不种姿态特点呈现在读者面前,使对白鹭的刻画更加全面、深刻、有力,突出了白鹭个体纯洁、美好的特质,白鹭整体飞行的壮观场面。
③从情感上,排比能够抒发强烈的情感,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这种气势上的强化有助于更生动地展现白鹭的形体美,让读者更容易沉浸在作者所描绘的画面之中,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整句,通过“铁色长喙,趾黄脚黛,荻衣状羽,沾白如雪”这一系列对白鹭外貌的描述,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画面感,使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白鹭的美丽。
21.①在营造意境方面,其它诗句如“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马上就有人开始背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等通过巧妙地组合意象,勾勒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给人呈现出一幅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勃且富有层次感的白鹭图景,展现出白鹭在优美自然环境中飞翔的姿态,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宁静、和谐且充满生机的氛围,将白鹭优美的姿态与周围美好的自然环境相融合,从侧面刻画了白鹭的灵动与优雅。
②相较于其他引用的诗句,“白鹭江心立,乌龟水底钻”这句诗的用词简单、直白。将白鹭“立”的优美、静态的姿态与乌龟 “钻”的那种略显滑稽、动态的形象放在一起。白鹭通常给人以优雅、高洁的印象,它在江心亭亭玉立的姿态是很美的;而乌龟的形象相对来说较为笨拙,“钻”这个动作也带有一定的憨态可掬之感。两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打破了其他诗句所营造的那种纯粹的优美、高雅的氛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出人意料的诙谐感。当一个孩子高声喊出这句诗时,就会不由得引得“大家的哄笑”。
故答案为:画波浪线的诗句“白鹭江心立,乌龟水底钻”与其他诗句不同,因为它采用了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更加贴近生活,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和笑声,同时也体现了白鹭与乌龟在自然环境中的和谐共处。
22.相同:冒号都具有一种总括相关内容的功能。在语义理解上,冒号前后的内容存在紧密的联系,都是对某个情境、现象或陈述的进一步阐释和概括。句(1)中是对积极情绪结果的总括,句(2)是中对白鹭捕鱼一系列动作的总括。
不同:①句(1)中冒号用在总括语之后,它的后面是对“两种结果”具体内容的展开,即“增加食物摄入量和减少食物摄入量”。这种用法是典型的在总起内容之后使用冒号,目的是引出对前面所提到的内容的详细说明,起引出下文。
②句(2)冒号之前详细地描述了白鹭捕鱼的一系列连贯动作,冒号之后“好一幅白鹭捕鱼图”是对前面白鹭整个捕鱼行为的总结性描述,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前面一系列动作所构成的画面进行了概括,起总结上文的作用。
故答案为:冒号在语言文字运用I和II中的用法相同点在于,它们都用于引出解释、说明或列举的内容。不同点在于,语言文字运用I中的冒号用于引出对情绪影响饮食行为的解释,而语言文字运用Ⅱ中的冒号用于引出对白鹭捕鱼场景的描述,后者更侧重于描绘画面。
23.(2024高三上·肇庆模拟)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我站在书里看实际的生活。又有人说,我站在实际的生活中观看书本。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则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中呈现了两种关于书本与生活关系的观点:“站在书里看实际的生活”,意味着以书中所蕴含的知识、思想、理念为视角,去观察、理解和评判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事件与经历,借助书本的智慧之光洞察生活的本质与规律;“站在实际的生活中观看书本”,则是从生活实践所积累的经验、感悟出发,去解读书本中的文字、理论与故事,让生活的阅历成为理解书本内涵的基石。而“不尽如此”提示我们,二者关系并非局限于此两种认知,还可以有更深入、更多元的思考,如书本与生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和人生阶段中二者关系的动态变化等。这要求我们深入挖掘书本与生活在认知、体验、塑造个人与社会等多方面的复杂关联与相互作用。
【题干分析】写作时可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引入书本与生活关系话题,如通过讲述自己在读书或生活中的一个小经历引发思考,提出二者关系值得深入探讨的观点。中间部分进行分论点论述,例如第一个分论点阐述从书里看生活时,可举例说明经典文学作品如何揭示人性与社会现实,帮助我们理解生活;第二个分论点论述从生活看书本,讲述生活中的挑战如何让我们对励志、哲理类书籍有更深感悟;还可设置第三个分论点探讨二者的融合,如一些创新成果是源于生活需求且在书本知识启发下产生。结尾总结升华,强调正确处理书本与生活关系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论证中可举例论证,如列举马克思在深入研究社会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结合众多哲学、政治经济学等书籍理论,创作《资本论》,阐述从生活到书本再到对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过程,论证二者关系。 可对比论证,对比只读书不接触生活而导致思想僵化的书呆子形象,与只盲目生活不读书而缺乏深度思考与长远规划的人,突出二者平衡与融合的重要性。
语言应兼具理性与生动性,在阐述理论观点时,用词准确、逻辑严密。
素材选择:《红楼梦》中对封建大家族生活细致入微的描写,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礼教、阶层、人性等多方面书本可解读的生活内容;鲁迅从对旧中国人民生活的深刻洞察出发,创作诸多杂文作品,体现从生活到书本创作的素材转化与思想升华;乔布斯将自己对禅学、艺术、科技等多方面书本知识的理解融入苹果产品设计理念,而其产品又深刻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可用于论证二者相互成就的关系。
【立意提取】
1.以书为镜,映照生活百态。
2.生活为笔,书写书本真意。
3.书海生活,共绘人生画卷。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例文:
双向汲取智慧
书本和生活似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但实际上,它们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交汇、互动,不断塑造着我们的思想与认知。
有人说,“我站在书里看实际的生活”,这体现了一种通过阅读书籍来理解和解析生活的视角。而另一种声音则坚定地认为,“我站在实际的生活中观看书本”,这是从现实出发,通过生活经验来反观书中的智慧。也有人认为,这两种观点都不完全正确。结合我的体验与思考,我认为书本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是互动且灵活的。一个人应当在这两者之间摆渡,去发现并汲取智慧。
当我们“站在书里看实际的生活”时,书本给予我们的是前人的智慧和哲思。文学作品、历史典籍、科学专著,皆是凝结的思想结晶。这些书籍可以帮助我们开拓眼界,跳出原本局限的格局,找到生活复杂性的多样解读。例如,通过阅读哲学书籍,我们能在浮躁的现代生活中窥见内心的宁静;通过历史书籍,我们能理解时间长河中的因果联系,这些都为我们的日常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
倘若只依赖“书本中的世界”去认识实际的生活,则难免步入纸上谈兵的误区。正如有人所言,脱离生活实践的理论是空中楼阁。我们必须走出书本,进入生活,去体验、去感受、去实践。书中的视角可以启发思考,但现实生活中的经历与感悟,同样是认知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把书本中的理论在生活中检验,才能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
当我们“站在实际生活中观看书本”时,生活便成了我们最真实的课堂。在这个课堂里,没有标准答案,只有经过岁月磨砺后形成的独特见解。通过现实的视角来反观书本,常常会发现文字背后深藏的闪光点。例如,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挑战时,重新翻阅那些讲述逆境求生的故事,可以获得新的勇气与灵感。生活给予我们“检验书本”的机会,让那些理论与观念落地生根。
生活和书本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单向探究,而是一个互动深化的过程。在阅读中,我们不应只停留于“站在书里看生活”或是“从生活中读书”的浅层次思考,而应在两者之间不断地往返、反思,从而获得更全面的成长。当我们结合阅读与实践,学会在多样的视角中权衡不同的观点,才能真正地理解世界的多元与复杂。
智慧的获得不是单靠书本的积累或是生活的体验,而在于它们之间的持续对话,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感受、反思、总结与升华。通过在书中看生活和在生活中读书的双向互动,我们能够培养敏锐的洞察力、批判的思维,最终走向更成熟的自我认知,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书本与生活,就像两条交错前进的河流,汩汩流淌的智慧,将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