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2024高三上·广东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过去三四十年,整个世界发生的最重要变化一定是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崛起对世界格局带来冲击。二战结束以来的世界格局是由美国创造和维护的,作为一个体量巨大、政治制度不同的经济体,中国的崛起对美国形成挑战。美国现在处于焦虑、愤怒的阶段,会有一些非常不理性的反应。
在说到中国崛起的时候,有人把中国和印度、日本进行对比。而所谓印度的崛起还言之过早,印度人均GDP只有中国的1/5。也有人把中国比作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认为中国目前房地产下行和日本90年代房地产泡沫破灭很相似。哈佛大学前校长说,20世纪60年代有人预言苏联要超越美国,20世纪80年代有人预言日本要超越美国,结果都没有出现,看来所谓中国超越美国也是一个神话。这里有一个明显的错误:日本人口只有美国的1/3多一点,如果日本GDP总量超越美国的话,日本人均GDP就是美国的3倍,这几乎不可能;而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只要人均GDP达到美国的1/4,中国就会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相对比较容易实现。客观上来看,中国现在相当于日本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水平。
中国的崛起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我们生活在中国,对于中国的变化,有时候没有外国人感受强烈。而且由于经历过高速增长,在减速之后我们很不适应。但是要看到,即使过去10年有所减速,中国经济仍然是增长比较快的,世界上其他国家能感受到这个冲击。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仅占全世界的2%,人均收入比印度低1/4,是菲律宾的1/5,现在我国名义GDP
占全世界的18%(如图所示),人均GDP是菲律宾的将近3倍。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世界的30%,是排在后面三个国家(美国、德国、日本)的总和。2020年,我国的世界500强公司数量超过美国。同时,中国从受援国变成数一数二的外援大国。
图4-11960-2020年我国GDP占全世界的比重
资料来源: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COMTRADE),世界发展指标(WDI)。
中国的崛起对美国主导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巨大挑战。在亚太地区,从以前的“欢迎美国在亚太的存在”到今天的“太平洋足够大,可以容纳中美两个大国”,这是一个变化,中国军事实力的增强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是一致的。美国所谓行情自由的霸权行为要受到约束,这对美国构成挑战,当然对中国也是一个挑战,要考虑如何管理与美国之间的地缘关系。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这是一个伟大的创造,第一次由中国提出一个国际议题,美国不得不做出反应。中国还积极参与区域性组织/贸易协议,这是一项非常具有战略性的举措。《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把亚太地区主要经济体纳入其中;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是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性银行;新开发银行(NDB)总部设在上海;马来西亚提议由中国牵头成立亚洲货币基金组织(AMF),目前还在酝酿中。
中国的崛起挑战了历史终结论。日裔美籍政治学者弗朗西·福山是“历史终结论”的缔造者。他在《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中提出“历史将终结于自由主义民主”。但是中国的实践告诉他,世界并没有所谓的终结。他后来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中开始探讨政治秩序,不再讲自由主义民主。中国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体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自己的正当性哲学基础,在自由主义民主之外还存在其他正当的国家治理模式。
(摘编自姚洋《全球变局下的中国经济》,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这方面,中国已经取得历史性进展。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增加了一倍多。中国人民接受教育和医疗保健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妇女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国实现了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中国的这一重大成就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所描绘的更加美好和繁荣的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取得的成就为国际社会带来了希望、提供了激励。当前,中国在解决相对贫困、减少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方面正逐步落实各项举措。中国坚持创新驱动,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在信息通信技术、可再生能源、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等领域的发展处于全球前列。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中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等同各方分享中国式现代化机遇,将継为全球发展增添动力。展望未来,中国14忆多人口整体近进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
(摘编自卡洛斯·马丁内斯《分享中国式现代化机遇》,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均GDP只要达到美国的1/4,就会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该观点在材料一中得到了支持。
B.福山在《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中提出的“历史终结论”已被中国的发展实践所证明是错误的。
C.中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发展增添了动力,并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
D.中国在解决相对贫困、减少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为国际社会带来了希望和激励。
2.下列对两则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中国的崛起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积极作为,如参与国际组织和推动区域合作等。
C.中国的崛起挑战了历史终结论,证明了除了自由主义民主之外,还存在其他正当的国家治理模式。
D.两则材料均认为中国发展为国际社会带来了希望和动力,中国将继续在全球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3.下列论据中,哪一项最能支持“中国式现代化注重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论点?
A.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国际合作。
B.中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如5G网络建设和人工智能应用。
C.中国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收入。
D.中国正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4.习近平总书记在旧金山面向美国人民深刻指出,中国追求的不是独善其身的现代化,愿同各国一道,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产生的积极影响。
5.材料一第四段的论据是如何支持其论点的?请你分析。
(2024高三上·广东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雨夜小站
柳青
春雨唰唰地下着。透过淌着雨水的玻璃车窗,看见秦岭西部太白山的远峰、松坡,渭河上游的平原、竹林、乡村,百里烟波,都笼罩在白茫茫的春雨中。
当潼关到宝鸡的列车进站的时候,小街两边的店铺已经点起了灯火。由于春汛,渭河的渡口暂时取消了最后一次摆渡,旅客们都陆陆续续进了这个旅馆或那个旅馆,只剩年轻的庄稼人梁生宝,头上顶着一条麻袋,背上披着一条麻袋,一只胳膊抱着用一条麻袋包着的被窝卷儿,黑幢幢地站在街边靠墙搭的破席棚底下。
来这里买稻种的生宝,碰到一个难题。小伙子问过几家旅馆,连睡大炕也要两角钱。他从家乡起身时,根本没预备住客店的钱。心想:随便什么地方不能滚一夜呢?没想到眼前唰唰的春雨却把他搁在了这个小站。
“把他的!到哪里过一夜呢?”
站在这异乡的陌生小街上,生宝的心却回到渭河下游的稻地里去了。钱对于那里的贫雇农,是多么困难啊!起身时收集稻种钱,难着哩!其他互助组的庄稼人,要劳驾他捎买些稻种,临了却没弄到钱。本互助组有两户,也是作为组长的他先垫着。生宝心里明白:他带来了多少钱,要买多少稻种,还有运费和来回的车票。他怎能贪图睡得舒服,多花一角钱呢?
从前,汤河上的庄稼人不知道这郭县地面有种叫“百日黄”的急稻子,秋天割倒稻子来得及种麦,夏天割倒麦能赶上泡地插秧;只要有肥料,一年可以稻麦两熟。
任老四曾经溅着唾沫星子感激地对他说:“宝娃子!你这回领着大伙试办成功了,娃们就有馍吃了嘛!”
“就说稻地麦一亩只收二百斤吧!全黄堡区五千亩稻地,要增产一百万斤小麦哩!生宝同志!”这是区委王书记开会时拿眼睛盯着生宝说的。生宝明白:那是希望和信赖的眼光……
“我哪怕就在这席棚底下蹲一夜哩,也要省下这两角钱!”生宝对自己说。度过了讨饭的童年生活,十三岁就给财东家熬半拉子长工,青年时代又在秦岭荒山里混日子,他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叫作“困难”!他觉得: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可他知道继父梁三不这么想……
一九二九年,生宝跟着他妈夹在衣衫褴褛的人群中,逃难到下堡村,是继父梁三的草棚屋收留了他们。梁三命运不济,接连死了两回牛,后来连媳妇也死了,再后来租不到地,连父亲留下的三间房也拆得卖了木料和砖瓦。可自从草棚屋里有了生宝母子,曾经被命运打倒的梁三,又开始创立起家业来,他操劳着,忍耐着,把希望寄托在将来。可拆掉三间房的地上长起来的榆树已经比碗口粗了,家业依旧没创起来。
土地改革的那年冬天,梁三家分得十来亩稻地,老汉早已干瘪的身体突然就有莫名其妙的精力,见天天不亮就开始忙乱起来,但对于生宝也渐渐生出许多不满。
看见郭振山家盖瓦房,他心里气:“你把俺生宝拉进党里头做啥嘛?你弟兄三个外头有人干事,屋里有人种地,你们积极得起啊!可俺家里的地怎弄哩?”
听说生宝担任互助组组长,他冲到老婆跟前抱怨:“他为人民服务!谁为我服务?成天不着家,啥时才能创立咱自个儿的家业?”
这次买稻种,老汉照旧不高兴:“谁见过汤河上割毕稻子种麦来?等碰破了脑壳后,你才知道铁是铁,石头是石头。”
想到这,生宝觉得有必要回去后认真地跟继父做点解释工作,主要说明大家富裕的道路和自发的道路有啥不同。爷俩使足了劲种地,的确年年粮食有余,然后有力量买地。可像任老四家那样的,劳力软,娃多,离开互助组就搞不好生产,就得年年卖地。那十年八年后,老任家又和没土改一样,地全到他爷俩名下了!
想到能改变继父的想法,生宝满脸堆起笑容,他走进一家小饭铺,要了碗汤面,然后取开棉袄口袋上的锁针用嘴唇夹住,掏出一个红布小包来,在饭桌上很仔细地打开,在那些七凑八凑来的人民币中拣出最破的一张五分票,付了汤面钱。
踏着土街上的泥泞,生宝从饭铺跑到车站票房。划着一根洋火,观察了全部情况;划第二根洋火,选定睡觉的地方;划了第三根洋火,把麻袋在地上铺开来。头枕着过行李的磅秤底盘,生宝和衣睡下了。他想:在这里美美睡上一夜,明日一早过渭河,到太白山下的产稻区买稻种呀!
票房外头,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天气是凉的,可生宝心中是热的……
(节选自柳青长篇小说《创业史》,有删改)
【注】互助组: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农民为解决各自劳动力、生产工具不足的困难,而建立的劳动互帮互助组织。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生宝是一位年轻、勤奋、有责任心的庄稼人,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带领互助组试办“百日黄”稻种,体现了对农业发展的高度责任感和对党的政策的坚决拥护。
B.雨中的小站对梁生宝来说既是一个暂时的困难所在,也是一个精神磨砺的场所。他宁愿在破席棚下过夜,也不愿多花一角钱,体现了他的节俭和对群众利益的关心。
C.梁生宝在火车站的坚定选择,彰显了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执着信念和坚定决心,他不畏困难,不怕吃苦,并坚信通过互助合作,最终能够带领大家走上富裕的道路。
D.梁生宝与继父梁三在农业生产和互助组问题上的矛盾,既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中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想之间的冲突,也暗示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画线句子通过描写春雨和远处的景色,为故事营造了一个朦胧而宁静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生宝即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B.此处展现了生宝眼中的自然美,体现作者对乡村景色的赞美和生宝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他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提供了背景。
C.远处的秦岭西部太白山、渭河上游的平原等自然景象,既展现了故事的地理背景,也象征着生宝心中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
D.句子中的“白茫茫的春雨”不仅指自然的雨,也象征着生宝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和迷茫,同时也预示着他在困境中将会找到出路。
8.文章最后说到“天气是凉的,可生宝心中是热的。”如何理解?
9.有学者评论认为,“梁生宝是‘历史、时代、现实和理想’的结晶.....既高唱着豪迈的语言,雄壮的调子,又显示了鲜明的色彩,成为鼓舞和教育人民的榜样。”请你结合本文,谈谈作者是如何塑造梁生宝这一人物形象的?
(2024高三上·广东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勳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偪,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从媵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故书曰:“晋人执虞公。”罪虞公,言易也。
(节选自《左传·僖公五年》,有删改)
材料二:
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也。三谏而不用则去,不去则身亡;身亡者,仁人之所不为也。是故谏有五:一曰正谏,二曰降谏,三曰忠谏,四曰戆谏,五曰讽谏。夫不谏则危君,固谏则危身;与其危君、宁危身;危身而终不用,则谏亦无功矣。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国而国不危,在身而身不殆。
(节选自《说苑·正谏》,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得分。
将在德矣A若晋取B虞C而明D德E以荐F馨香G神H其I吐之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道”指的是借路,春秋时,凡大国帮助小国,小国向大国请求借路用兵,常用“假道”一词。
B.“昭”指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宗庙中神主的次序,始祖居中,以下父子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
C.“谏有五”中“谏”指古代向君主进谏的五种官职,是臣子向君主提出意见、建议或批评的职位。
D.“去”意为离开,指臣子向君主多次进谏而君主不采纳时,臣子选择离开以明志和保持自身尊严。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宫之奇劝谏虞公不要借道给晋国去攻打虢国,他认为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一旦灭亡,虞国也将难保。这一观点基于他对国家安危的深刻理解和战略眼光。
B.虞公对宫之奇的谏言置若罔闻,他认为晋国与虞国同宗同源,不可能加害自己。宫之奇则反驳说,晋国对王室有功的虢国尚且不顾,何况对虞国这样的小国。
C.宫之奇认为,鬼神并非偏袒谁,而是依附于有德之人。他引用《周书》中的话,强调德治的重要性,并指出如果晋国占领虞国后施行德政,神灵不会接受祭祀。
D.材料二强调臣子谏诤君主的重要性,认为臣子应该勇于指出君主的过错,即使面临危险也不退缩。同时提出了五种谏诤方式,体现了古代政治文化中的智慧。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②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
14.请你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宫之奇“蹇蹇”的原因。
(2024高三上·广东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
登大伾山诗①
王守仁②
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
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
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
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
【注释】①1498年(明弘治十一年),浚县名宦王越死于甘州军中。皇上辍朝一日以示哀悼。次年,新科进士王守仁奉旨送王越灵柩回浚县安葬。在此期间,王守仁曾慕大石佛之名到大伾山来拜谒。②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军事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诗人点明了出发时间,描写了一幅云雾缭绕、钟声稀疏、万木萧瑟的早晨山景图,烘托出山寺的幽静。
B.颔联中“河流成沃野”写河流滋润出肥沃的原野;而“沙势自风湍”则表现出对风势猛烈、沙石飞扬的忧虑。
C.颈联运用比喻手法,以“龙鳞”比喻水流穿石的形态;以“日绕峰头”写出山峰的高大,暗示诗人登山之高。
D.尾联中“宫阙五云”暗指明朝皇宫,诗人借遥望国都,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流露出登高望远的豪情。
16.有人评论此诗“其言也壮,其志也豪”,请你分析。
17.(2024高三上·广东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在阐述自己对于变法改革的坚定立场时,指出“ ”,即当今皇上有意改变这种不思进取的局面。然而他也清楚地意识到,目前自己所做的事情可能还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因此他也坦诚地向司马谏议表示“ ”,即自己未能帮助皇上实现更大的作为。
(2)李白怀才不遇,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登高宴饮,借酒抒情,一泄其寂寞的愁怀,写下《将进酒》。诗中所云“ , ”,表达了怀才不遇的郁愤,传达出舍我其谁的自信。
(3)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梦”常常作为情感与思绪的载体,寄托着诗人深深的情感与哲思。
如苏轼的“ ”,与挚爱的妻子重逢,那份深情与眷恋令人动容;又如李商隐“ ”,描绘了一个迷离而美丽的梦境,表达了对人生虚幻与真实的思考。
(2024高三上·广东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闪电是怎么形成的?①我们可以把大气分割成无数个想象空气团。②因为地表的组成复杂多样,③有植被、土壤、建筑、水体……等,④所以地表反射光波的能力不等,⑤这使得空气团的温度不尽相同。⑥空气团好比一个热泡。由于不同温度的热泡浮力不同,上升速度便有快有慢,快速上升的热泡会挤压其上方和周边上升速度慢的热泡,使它们在剪切力的作用下产生向其后方运动的下沉拖曳流,对流(热泡之间的相对运动)就产生了。
对流导致相邻热泡中的粒子之间产生了碰撞与摩擦,摩擦起电使粒子带上电荷。对流越强,持续时间越长,( )。电荷有正有负,当携带同一电荷的热泡群中总电荷累积到一定量,又与地面或附近带相反电荷的另一个热泡群之间产生高压,此时电流在导电气道中因碰撞会产生火花,就形成了闪电。
如果热泡群中水汽含量较多,上升降温过程中就会生成云,所以人们经常看到乌云滚滚、电闪雷鸣的场景。但是,( ),水汽含量较少,上升过程中就无法形成云,难得一见的“晴天霹雳”就出现了。
“红色精灵”是“晴天霹雳”的一种衍生品。闪电的温度可高达17000℃以上,使周围的物质离子化,继而形成了高速上升的气流,有时气流呈现喷射状。在类似“红色精灵”出现的天气条件下,若空气团的电荷累积量没有达到放电条件,就不会出现“晴天霹雳”。虽然人们对环境的变化____,但是大气中的强对流已悄然形成。如果“晴天霹雳”发生在白天,阳光可能掩藏“红色精灵”,也就隐藏了强对流的警示。这种不可见的强对流比强对流云更具危险性,难以防范。
如果飞机遭遇这样的强对流区,飞行员很难快速做出正确的应对,很可能导致机毁人亡;如果高大的轮船驶入强对流区,也有倾覆的风险;山区的高架桥,如果正处于强对流中,也是____。
所以,当我们享受大自然赠予的快乐时,不要忽略它的警告,美景背后可能隐藏着致命的危险。
18.请结合文本,给闪电下一个定义,不超过30字。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最后一段加点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贸易谈判中,葛经理诚恳地说:“宁可我们吃点亏,也不能让你们受累。
B.冯团长站在新兵队伍前,说:“我们为什么要来当兵?就是要保家卫国!
C.《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D.全区教师表彰大会上,欧阳老师说:“我们都是教师,要用良心来教书。
23.(2024高三上·广东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理解都可能因其视角的不同而迥异,如何以多维视角去看待和理解这个世界,成为了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你怎么看?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D
3.C
4.①中国的崛起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对美国主导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巨大挑战,同时挑战了历史终结论。
②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
③中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等同各方分享中国式现代化机遇,将继续为全球发展增添动力。
5.①该段的论点是:中国的崛起对美国主导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巨大挑战。
②运用了对比论证,从过去“欢迎美国在亚太的存在”到如今的“太平洋足够大,可以容纳中美两个大国”,这种态度的转变体现了中国在地缘政治中更加自信和主动的姿态。
③通过举例论证,列举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积极参与区域性组织/贸易协议等具体事例,进一步支持了论点。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政治文化类;论点、论证方法;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推断能力,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或观点,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题人依据文本所做的“推断”性表述,大多以前提与结论的方式组合,构成一个简单复句,形成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需要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正确地作出正误判断。注意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和论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材料的观点;注意辨析四个选项,判断选项论据是不是都能够证明题干所说的论点,也可以辨别哪一个论据与众不同,即可排除确定答案。
(4)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这是信息性阅读的重要考查点,解答此类题目,要精读深析,确定检索区间,然后分类整合,即按照一定标准对信息进行提取、压缩、合并或者删减、替换,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概括时,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
(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先讲论点还是论据,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进而判断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1.A项“这一观点在材料一中得到了支持”理解错误,曲解文意。由材料一“而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只要人均GDP达到美国的1/4,中国就会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可知,虽然提到了中国人均GDP达到美国1/4就能超越美国,但并未直接支持这一观点是“正确”的,而是强调其“相对比较容易实现”。
故答案为:A。
2.D项“两则材料均认为中国的发展为国际社会带来了希望和动力”推断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一主要讨论中国崛起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并未直接提到为国际社会带来希望和动力。
故答案为:D。
3.本题注意比对四个选项,选择最佳:
A.描述的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和贡献,虽然展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但并未直接体现对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注。
B.虽然展示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成就,但这些成就更多体现的是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与共同富裕的论点不直接相关。
C.直接体现了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不仅关注城市的发展,也注重农村的发展,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D.体现了中国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这虽然对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福祉有积极影响,但并非直接针对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论点。
故答案为:C。
4.本题要求概括“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产生的积极影响”,可以从世界经济格局、思想两个角度进行分析。①由材料一中“中国的崛起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中国的崛起对美国主导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巨大挑战”“中国的崛起挑战了历史终结论”可以看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崛起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的崛起不仅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同时也对美国主导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挑战。这一变化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元化,使更多的国家能够在全球舞台上发声,促进了国际关系的平等和公正。(关键词:打破格局)
②由材料二中可以得出,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树立了典范。中国的实践表明,除了西方模式外,还存在其他有效的现代化路径。中国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③由材料二第二段“当前,中国在解决相对贫困、减少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方面正逐步落实各项举措。中国坚持创新驱动……”可以得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鼓励它们根据自身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关键词:可借鉴、典范、经验、启示)
故答案为:①中国的崛起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对美国主导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巨大挑战,同时挑战了历史终结论。
②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
③中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等同各方分享中国式现代化机遇,将继续为全球发展增添动力。
5.本题作答首先注意论证思路需要分析该段落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论证方法则包括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
①该段的论点是:中国的崛起对美国主导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巨大挑战。
②为了支持这一论点,运用了对比论证。论据首先提到了中国在地缘政治态度上的变化。从过去“欢迎美国在亚太的存在”到如今的“太平洋足够大,可以容纳中美两个大国”,这种态度的转变体现了中国在地缘政治中更加自信和主动的姿态。这种自信来源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力的增强,使得中国在地缘政治舞台上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能够主动参与和影响国际秩序的制定。
③论据列举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参与区域性组织/贸易协议等真实的事例,进一步支持了论点。这些举措不仅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也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例如,“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等方式,促进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加强了区域合作,形成了新的地缘政治格局。
故答案为:①该段的论点是:中国的崛起对美国主导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巨大挑战。
②运用了对比论证,从过去“欢迎美国在亚太的存在”到如今的“太平洋足够大,可以容纳中美两个大国”,这种态度的转变体现了中国在地缘政治中更加自信和主动的姿态。
③通过举例论证,列举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积极参与区域性组织/贸易协议等具体事例,进一步支持了论点。
【答案】6.D
7.B
8.①外部环境的寒冷:句子中的“天气是凉的”指的是外部环境,即雨夜小站的天气寒冷、潮湿,给人带来不适和困难。②内心的热情与坚定:生宝心中充满了对党的指示的信仰,对为群众办事的坚定信念,以及对于改变自己和乡亲们命运的强烈愿望。③通过“天气是凉的”与“心中是热的”的对比,突出了生宝坚定的性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宝能够保持内心的热情和坚定,这正是社会主义创业精神的重要体现。他的行为不仅展现了个人的高尚品质,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信仰和追求。
9.①运用了心理描写,作者通过梁生宝的内心独白,展现了他对贫雇农的同情、对互助组任务的责任感和对未来的希望。②运用了行动描写,他宁愿在破席棚下过夜,也不愿多花一角钱,这种行动直接展现了他的节俭和牺牲精神。③环境描绘:小说以春雨中的小站为背景,描绘了梁生宝面临的现实困境——没有足够的钱住旅馆。这一环境的设置既展示了时代的艰辛,也突显了梁生宝的性格特点和选择。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指出手法,分析句子;④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含义和作用。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烘托人物心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深化作品主题;象征暗示。
(2)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首先要关注小说中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的细节。另外,还要重视小说中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结合故事情节、跟文中其他人物的对比、小说要表现的主题、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
6.D项“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中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想之间的冲突”理解错误。将梁生宝与继父梁三之间的矛盾理解为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想的冲突,这种理解在文本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实际上,他们之间的矛盾主要源于对互助组的不同看法和对家庭未来道路的不同规划,而非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
故答案为:D。
7.B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赏析错误,因为景色描写并未直接体现生宝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的是为了展现他当前所处的环境和即将面临的挑战。
故答案为:B。
8.本题要求理解文末句子,可以从下面三个角度展开:
①外部环境的寒冷:句子中的“天气是凉的”指的是外部环境,即雨夜小站的天气寒冷、潮湿,给人带来不适和困难。这种环境不仅体现了生宝所面临的客观挑战,也烘托出他坚持原则的艰难。
②内心的热情与坚定:尽管外部环境是冷的,但生宝“心中是热的”。这里的“热”指的是他内心的热情、坚定和对目标的执着。生宝心中充满了对党的指示的信仰,对为群众办事的坚定信念,以及对于改变自己和乡亲们命运的强烈愿望。这种内心的热情使他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坚持原则,不为外界所动摇。
③对比与突出:通过“天气是凉的”与“心中是热的”的对比,突出了生宝坚定的性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也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宝这个人物形象和他的内心世界。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宝能够保持内心的热情和坚定,这正是社会主义创业精神的重要体现。他的行为不仅展现了个人的高尚品质,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信仰和追求。
故答案为:
①外部环境的寒冷:句子中的“天气是凉的”指的是外部环境,即雨夜小站的天气寒冷、潮湿,给人带来不适和困难。
②内心的热情与坚定:生宝心中充满了对党的指示的信仰,对为群众办事的坚定信念,以及对于改变自己和乡亲们命运的强烈愿望。
③通过“天气是凉的”与“心中是热的”的对比,突出了生宝坚定的性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宝能够保持内心的热情和坚定,这正是社会主义创业精神的重要体现。他的行为不仅展现了个人的高尚品质,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信仰和追求。
9.本题要求赏析主人公形象,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展开:
①正面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腻描写:由“钱对于那里的贫雇农,是多么困难啊!”“想到能改变继父的想法,生宝满脸堆起笑容……”“踏着土街上的泥泞,生宝从饭铺跑到车站票房……他想:在这里美美睡上一夜,明日一早过渭河,到太白山下的产稻区买稻种呀!”可知,作者通过梁生宝的内心独白,展现了他对贫雇农的同情、对互助组任务的责任感和对未来的希望。他内心的挣扎和最终的决定,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和牺牲精神。
②行动描写:由“生宝心里明白:他带来了多少钱,要买多少稻种,还有运费和来回的车票。他怎能贪图睡得舒服,多花一角钱呢?”“踏着土街上的泥泞,生宝从饭铺跑到车站票房……把麻袋在地上铺开来。头枕着过行李的磅秤底盘,生宝和衣睡下了”可知,梁生宝的行动体现了他坚定的信念和决心。他宁愿在破席棚下过夜,也不愿多花一角钱,这种行动直接展现了他的节俭和牺牲精神。
③侧面描写:时代背景和环境描绘:由“来这里买稻种的生宝,碰到一个难题。小伙子问过几家旅馆,连睡大炕也要两角钱。他从家乡起身时,根本没预备住客店的钱”可知,小说以春雨中的小站为背景,描绘了梁生宝面临的现实困境——没有足够的钱住旅馆。这一环境的设置既展示了时代的艰辛,也突显了梁生宝的性格特点和选择。
故答案为:
①运用了心理描写,作者通过梁生宝的内心独白,展现了他对贫雇农的同情、对互助组任务的责任感和对未来的希望。
②运用了行动描写,他宁愿在破席棚下过夜,也不愿多花一角钱,这种行动直接展现了他的节俭和牺牲精神。
③环境描绘:小说以春雨中的小站为背景,描绘了梁生宝面临的现实困境——没有足够的钱住旅馆。这一环境的设置既展示了时代的艰辛,也突显了梁生宝的性格特点和选择。
【答案】10.ACG
11.C
12.C
13.①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离开了虞国,说:“虞国不会再举行年终的腊祭了。此行之后,晋国将不再发动战争了。”
②如果君主有过失,那就是国家危亡的苗头;看见君主的过失而不去规劝,就是轻视君主的危亡。
14.①尽管面临如同行走艰难般的困境;②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不愿看到君主因过失而导致国家的危亡;③因此不断向虞公进谏。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本题同时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这类题一般需要认真积累、分类整理相关古代文化常识,并注意一些易混点、易错点,同时培养解题时的语境意识,结合相关词语的具体语境来判断文化常识说法正确与否。
(3)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5)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答案。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大概说的就是虞国和虢国。”虞公说:“晋国,与我国同宗,难道会加害我们吗?”宫之奇回答说:“太伯、虞仲是大王的长子和次子,太伯没有跟随在太王身边,因此没有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第二代,是文王的执掌国政的大臣,在王室中有功劳,因功受封的典策还在主持盟会之官的手中。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桓、庄这两个家族有什么罪过?可晋献公把他们杀害了,还不是因为近亲对自己有威胁,才这样做的吗?近亲的势力威胁到自己,尚且要加害于他,更何况对一个国家呢?”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清洁,神必然保佑我。”宫之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里说:‘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又说:‘黍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又说:‘人们拿来祭祀的东西都是相同的,但是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品。’如此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神灵也就不享用了。神灵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消灭虞国,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难道神明会不享用(祭祀的食物)吗?”虞公不听从宫之奇的劝阻,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他说:“虞国的灭亡,不要等到岁终祭祀的时候了。晋国只需这一次行动,不必再出兵了。”
冬天十二月初一那天,晋灭掉虢国,虢公丑逃到东周的都城。晋军回师途中安营驻扎在虞国,乘机突然发动进攻,灭掉了虞国,捉住了虞公和他的大夫井伯,把井伯作为秦穆姬的陪嫁随从。然而仍继续祭祀虞国的祖先,并且把虞国的贡物仍归于周天子。所以《春秋》中记载说“晋国人捉住了虞公。”这是归罪于虞公,并且说事情进行得很容易。
材料二
《周易》上说:“王室的臣子刚正忠直,不是为了自身的缘故。”臣子之所以要刚正忠直冒着危难去劝谏他的君主,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想要匡正君主的过错,矫正君主的失误。君主有过失,是危国亡身的萌芽;看见君主有过失而不劝谏,这是忽视君主的危亡。轻视君主危亡的行为,是忠臣不忍心做的。三次进谏而不被君主采用就可以离开,如果不离开就可能遭杀身之祸。由于进速而丧身的事,仁人不会去做的。因此进谏的方式有五种:一叫正谏,二叫降谏,三叫忠谏,四叫戆谏,五叫讽谏。(君主有过失)不进谏就会危及君主,(君主不纳谏)坚持进谏就会危及自身;与其危及君主,不如危及自身。危及自身但最终还不被采用,那进谏也就没有什么作用了。明智的人测度君主的心理,权衡时势,掌握事情的缓急,处置适宜。上不危及君主,下不危及自身。这样进谏对国家来说可使国家无危难,对自己来说也不会造成生命危险。
10.本题断句注意结合句子语法结构特点进行:首先看“神所冯依,将在德矣”,“矣”是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的结束,此处应断开,即A处。
再看“若晋取虞”是一个假设条件句的开始,表示“如果晋国攻取了虞国”。这个假设引出了后续可能的行为和结果,且“虞”作“取”的宾语,C处断开。
最后注意“神其吐之乎”作为一个独立的疑问句,其主语是“神”,其前断开,即G处。
句意:(神灵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消灭虞国,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难道神明会不享用祭祀的食物吗?
故答案为:ACG。
11.C项“指古代向君主进谏的五种官职”解说错误。“谏”并非指古代向君主进谏的五种官职,而是指臣子向君主进谏的五种方式或策略,即正谏、降谏、忠谏、戆谏和讽谏。这些方式体现了臣子向君主提出意见或批评的不同形式,而非官职。
故答案为:C。
12.C项“神灵不会接受祭祀”概述错误。原文中宫之奇指出,如果晋国占领虞国后施行德政,神灵也会接受其祭祀。
故答案为:C。
13.本题注意关键字词和特殊句式的准确理解和翻译:①“以”表示带领;“腊”,指古代年终举行的祭祀活动;“举”,发动战争。
②“……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萌”,苗头、开始;“谏”,规劝;“轻”,轻视。
故答案为:
①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离开了虞国,说:“虞国不会再举行年终的腊祭了。此行之后,晋国将不再发动战争了。”
②如果君主有过失,那就是国家危亡的苗头;看见君主的过失而不去规劝,就是轻视君主的危亡。
14.①材料二中提到,“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蹇蹇”在古文中常用来形容行走艰难,但在这里,我们可以将其引申为宫之奇在进谏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如同行走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一般。
②“为难”一词,在这里则指宫之奇在进谏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和难题。他不仅要面对虞公的固执和不听劝告,还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指责。
③宫之奇并没有因此而退缩或放弃,正是因为他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所在,即为了国家和君主的利益而不断进谏。
故答案为:
①尽管面临如同行走艰难般的困境;
②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不愿看到君主因过失而导致国家的危亡;
③因此不断向虞公进谏。
【答案】15.B
16.①“其言也壮”可以从诗人笔下之景看出,从山下到山顶,都为远望所见,视野开阔,境界阔大。
②“其言也壮”可以从“万”“千古”“天北极”“高”“九霄”,这些体现宏大气象的词语看出。
③“其志也豪”意味着在感情的抒发上,有对历史沧桑的深沉的感叹,有自己正值气盛志满之时,对人生未来充满昂扬的斗志与饱满的政治激情。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15.B项“而‘沙势自风湍’则表现出对风势猛烈、沙石飞扬的忧虑”赏析错误。颔联“几年沙势自风湍”是写几年来沙石被风卷动,形成湍急的水势,这里只是写景,并没有表达出对风势猛烈、沙石飞扬的忧虑。
故答案为:B。
16.本题作答首先注意结合诗歌,从意象和语言两个角度分析“其言也壮”;从情感的角度分析“其志也豪”。
①“晓披烟雾入青峦”,以烟雾缭绕的青峦为背景,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壮美的意境。随着视线的推进,“山寺疏钟万木寒”至“高秋更上九霄看”,从山脚到山顶,再到云霄之巅,展现出一幅幅壮丽的山水画卷,体现了“其言也壮”的特点。诗中运用了“万木”“千古”“天北极”“九霄”等词语,这些词语本身就具有宏大的内涵,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得整首诗气势磅礴,体现了语言的壮丽之美。
②“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诗人通过对自然变迁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深刻感慨,同时也透露出对人生短暂的认识。这种感慨并非消极,而是激励诗人更加珍惜时光,追求更高的人生理想。
③“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这两句以自然之力象征人的意志与力量,展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高秋更上九霄看”则更是表达了诗人追求高远、超越自我的理想抱负,体现了“其志也豪”的特质。
故答案为:
①“其言也壮”可以从诗人笔下之景看出,从山下到山顶,都为远望所见,视野开阔,境界阔大。②“其言也壮”可以从“万”“千古”“天北极”“高”“九霄”,这些体现宏大气象的词语看出。
③“其志也豪”意味着在感情的抒发上,有对历史沧桑的深沉的感叹,有自己正值气盛志满之时,对人生未来充满昂扬的斗志与饱满的政治激情。
17.【答案】(1)上乃欲变此;未能助上大有为
(2)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3)夜来幽梦忽还乡;庄生晓梦迷蝴蝶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惟”“幽”“迷”“蝶” 。
故答案为:(1) 上乃欲变此 未能助上大有为 (2)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3)夜来幽梦忽还乡 庄生晓梦迷蝴蝶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
【答案】18.闪电是热泡群间高压下电流在导电气道中碰撞产生的极高温火花。
19.浑然不觉(毫无察觉);危机四伏(险象环生/岌岌可危)
20.①处将“我们可以把大气分割成无数个想象空气团”修改为“我们可以想象把大气分割成无数个空气团”。③处删去“……”或“等”。
21.第一个空:“粒子所带的电荷就越多”;第二个空:“如果热泡群比较干燥”
22.C
【知识点】压缩语段;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语言文字运用中下定义的能力。下定义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是×××的×××(属概念)”,定义既是对相关内容的高度概括,又符合格式要求,在内容上要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形式上,定义的概念应该放在一个大概念中,加上描述其本质特征的限制,即定义的概念描述其本质特征。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分析成语的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切忌望文生义;第二,体会成语的感彩;第三,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搭配对象;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与之相关联的信息。总之,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与搭配情况。
(3)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见语病辨析及修改能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4)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5)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注意这个“含义”一词可理解为“表面义、基本义”和“深层语义”两种之综合,而“深层语义”中应包括“涵义”或“内涵”这一点,那么,对词语作用的分析恰正是“内涵”“涵义”。事实上在解答这类题时,最重要的答案不是别的,正是这个“作用”的“内涵”之处。
18.本题作答首先注意下定义的句式:被定义概念=种差+属概念,句式采用“……是……”的形式。
①由“此时电流在导电气道中因碰撞会产生火花,就形成了闪电”“闪电的温度可高达17000℃以上”可知其属概念是“极高温火花”,同时可以将这句话当作定义的主干句,即“闪电是极高温火花”。
②由“电荷有正有负,当携带同一电荷的热泡群中总电荷累积到一定量,又与地面或附近带相反电荷的另一个热泡群之间产生高压,此时电流在导电气道中因碰撞会产生火花,就形成了闪电”可知,“热泡群间高压下”指出了闪电形成的物理环境,即热泡群之间的电荷累积达到一定程度后形成的高压状态。其次,“电流在导电气道中碰撞”描述了闪电产生时电流在特定通道中的运动状态,这是形成闪电的必要条件。
最后将其作为定语加入主干句即可。
故答案为:
闪电是热泡群间高压下电流在导电气道中碰撞产生的极高温火花。
19.①处,这里的“悄然形成”意味着强对流是在人们没有察觉或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形成的,需要一个成语来描述人们没有察觉到这种变化的情况。可以用“浑然不觉”或“毫无察觉”。浑然不觉:毫无察觉的样子。毫无察觉:某种行为或情况与另一种完全相同,以至于观察者无法察觉到任何差异或变化。
②处,文段描述了山区高架桥在强对流中的情况,并暗示其有危险,需要一个成语来表达高架桥在这种情况下的危险性或脆弱性,可以用“危机四伏”“险象环生”“岌岌可危”。危机四伏:四面都有埋伏,比喻到处隐藏着危险的祸根。险象环生:指危险的局面不断产生。岌岌可危:形容非常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
故答案为: 浑然不觉(毫无察觉);危机四伏(险象环生/岌岌可危)
20.①句“我们可以把大气分割成无数个想象空气团”语序不当。“想象空气团”不是专业术语,“想象”应作“我们”的谓语,所以正确的表达应该是“我们可以想象把大气分割成无数个空气团”。
③句成分赘余。在列举的“植被、土壤、建筑、水体”等项之后,使用了“……等”,这在中文表达中是不规范的。“等”字已经包含了列举未尽的意思,所以不需要再使用省略号。因此,应当删去“……等”中的省略号,或者直接删去“等”字,保留一个即可。
故答案为:
①处将“我们可以把大气分割成无数个想象空气团”修改为“我们可以想象把大气分割成无数个空气团”。③处删去“……”或“等”。
21.第一空,前文提到“对流越强,持续时间越长”,这里描述的是对流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增加。接着需要一个结果来承接这个变化,后文提到“电荷有正有负,当携带同一电荷的热泡群中总电荷累积到一定量”,这里的“累积到一定量”暗示了电荷量的增加。因此,结合前后文,第一个空应该填写的是与电荷量增加相关的表述,即“粒子所带的电荷就越多”。
第二空,前文提到“如果热泡群中水汽含量较多,上升降温过程中就会生成云”,这里描述了水汽含量多时会形成云的情况。后文提到“难得一见的‘晴天霹雳’就出现了”,这里的“晴天霹雳”暗示了在没有云的情况下出现的雷电现象。因此,结合前后文,第二个空应该填写的是与水汽含量少、无法形成云的情况相关的表述,即“如果热泡群比较干燥”。
故答案为:
第一个空:“粒子所带的电荷就越多”;
第二个空:“如果热泡群比较干燥”。
22.A项“我们”指的是葛经理代表的团队或公司,是一个具体的、小范围的群体,与原文中泛指享受大自然的群体不一致。
B项“我们”指的是冯团长和新兵队伍,即具体的、特定的群体,与原文的泛指群体也不一致。
C项“我们”指的是社会上的每一个人,是一个泛指群体,与文中加点的“我们”在用法上相同,都是泛指某一群体或所有人。
D项“我们”一词指的是在场的所有教师,这是一个具体的、特定的群体,即正在参加全区教师表彰大会的教师们。
故答案为: C。
23.【答案】参考例文:
破除思维之壁,拥抱多元世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的这句诗词,描绘了庐山雄奇多变的景色,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世间万物纷繁复杂,每个人都像是戴着有色眼镜的观察者,透过自身的认知框架去解读世界。学会以多维视角看待和理解这个世界,是突破认知局限、走向成熟和智慧的必经之路。
多维视角,意味着跳出单一思维模式的束缚,尝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如同盲人摸象,每个人受限于自身经验,只能触碰到事物的一部分。而多维视角,则是汇集所有人的感知,拼凑出事物完整的样貌。对于“996”工作制,有人视其为奋斗和成功的象征,有人则认为是对个人时间和生活的剥夺。只有跳出自身立场,从企业发展、员工权益、社会效益等多个维度去思考,才能更全面地认识这一现象,并寻求更合理的解决方案。
多维视角,也意味着打破思维定式,发现更多可能性。固守单一视角,容易陷入思维惯性,而多维视角则是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正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颠覆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正是因为他跳出了传统物理学的框架,从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角度去思考,才打开了通往现代物理学的大门。同样,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海量的信息,我们更需要培养多维思考的能力,学会去伪存真,从不同角度解读信息,才能避免被单一观点所左右。
更重要的是,多维视角培养我们包容和理解他人的能力。每个人成长的环境、经历各不相同,看待事物的角度自然也不尽相同。多维视角让我们明白,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不同的立场和观点。莫言说过:“文学的意义,就是让大家看到光明和黑暗,看到善良和残暴,看到卑鄙和高尚,看到一切人性中的东西,让人性更丰富,让人性更复杂。” 当我们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时,就会更加理解和包容不同的声音,减少误解和冲突,构建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当然,拥有多维视角并不意味着要放弃自己的立场和原则,而是在充分了解不同观点的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同时,也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成长,拓宽自己的视野,让自己的“认知万花筒”更加丰富多彩。
身处多元化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打破思维之壁,拥抱多元世界。让我们像苏轼那样,从不同角度去欣赏庐山,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世界,在不断探索和思考中,走向更加成熟和智慧的未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材料以苏轼《题西林壁》中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为引子,引出对“多维视角”的思考,强调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个体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会因视角不同而产生差异,由此引出“多维视角”的重要性;引导考生思考如何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运用多维视角去观察、理解和分析问题,避免思维局限,形成更加全面、客观的认知。
材料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比喻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会有所差异,强调“视角”的重要性;“纷繁复杂的世界”,点明时代背景,暗示着看待问题需要更全面、更辩证的思维方式;“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暗示着单一视角的局限性,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才能获得更完整的认识。就材料而言,文章可以从自己的经历和观察出发,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阐述多维视角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同时,考生也可以从哲学的角度思考多维视角的深层含义,探讨其对人类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具体写作时,开篇可以引用苏轼《题西林壁》中的名句,巧妙地引入“多维视角”的概念,强调从不同角度审视事物的必要性,为全文奠定思辨基调。在论述过程中,首先论述“多维视角之全面认知”,可以采用对比论证,展示单一视角的局限性与多维视角的全面性,通过具体案例(如历史人物评价的变化,从英雄到争议人物的多重视角解读)说明多角度看问题能带来更深刻的理解。接着论述“多维视角之创新启迪”,可以运用因果论证,阐释多维视角如何激发创新思维,以苹果公司乔布斯将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创新案例,展现跳出常规思维框架的成果。进一步论述“多维视角之促进理解”,可以采用举例论证,结合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如“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文化艺术节,说明多维视角在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人群间的理解和尊重方面的作用。文章结尾部分,回顾全文,强调多维视角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提出个人承诺,表达对未来持开放心态、拥抱多元文化的期许,呼吁读者一同努力,以更加包容和多元的视角去探索世界,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未来。
参考立意:
①打破思维定式,拥抱多元世界。
②多维思考,全面认知,理性行动。
③培养多维视角,成就更完美的自己。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①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②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③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④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主次关系、取舍关系和条件关系等。
1 / 1广东省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2024高三上·广东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过去三四十年,整个世界发生的最重要变化一定是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崛起对世界格局带来冲击。二战结束以来的世界格局是由美国创造和维护的,作为一个体量巨大、政治制度不同的经济体,中国的崛起对美国形成挑战。美国现在处于焦虑、愤怒的阶段,会有一些非常不理性的反应。
在说到中国崛起的时候,有人把中国和印度、日本进行对比。而所谓印度的崛起还言之过早,印度人均GDP只有中国的1/5。也有人把中国比作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认为中国目前房地产下行和日本90年代房地产泡沫破灭很相似。哈佛大学前校长说,20世纪60年代有人预言苏联要超越美国,20世纪80年代有人预言日本要超越美国,结果都没有出现,看来所谓中国超越美国也是一个神话。这里有一个明显的错误:日本人口只有美国的1/3多一点,如果日本GDP总量超越美国的话,日本人均GDP就是美国的3倍,这几乎不可能;而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只要人均GDP达到美国的1/4,中国就会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相对比较容易实现。客观上来看,中国现在相当于日本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水平。
中国的崛起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我们生活在中国,对于中国的变化,有时候没有外国人感受强烈。而且由于经历过高速增长,在减速之后我们很不适应。但是要看到,即使过去10年有所减速,中国经济仍然是增长比较快的,世界上其他国家能感受到这个冲击。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仅占全世界的2%,人均收入比印度低1/4,是菲律宾的1/5,现在我国名义GDP
占全世界的18%(如图所示),人均GDP是菲律宾的将近3倍。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世界的30%,是排在后面三个国家(美国、德国、日本)的总和。2020年,我国的世界500强公司数量超过美国。同时,中国从受援国变成数一数二的外援大国。
图4-11960-2020年我国GDP占全世界的比重
资料来源: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COMTRADE),世界发展指标(WDI)。
中国的崛起对美国主导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巨大挑战。在亚太地区,从以前的“欢迎美国在亚太的存在”到今天的“太平洋足够大,可以容纳中美两个大国”,这是一个变化,中国军事实力的增强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是一致的。美国所谓行情自由的霸权行为要受到约束,这对美国构成挑战,当然对中国也是一个挑战,要考虑如何管理与美国之间的地缘关系。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这是一个伟大的创造,第一次由中国提出一个国际议题,美国不得不做出反应。中国还积极参与区域性组织/贸易协议,这是一项非常具有战略性的举措。《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把亚太地区主要经济体纳入其中;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是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性银行;新开发银行(NDB)总部设在上海;马来西亚提议由中国牵头成立亚洲货币基金组织(AMF),目前还在酝酿中。
中国的崛起挑战了历史终结论。日裔美籍政治学者弗朗西·福山是“历史终结论”的缔造者。他在《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中提出“历史将终结于自由主义民主”。但是中国的实践告诉他,世界并没有所谓的终结。他后来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中开始探讨政治秩序,不再讲自由主义民主。中国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体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自己的正当性哲学基础,在自由主义民主之外还存在其他正当的国家治理模式。
(摘编自姚洋《全球变局下的中国经济》,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这方面,中国已经取得历史性进展。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增加了一倍多。中国人民接受教育和医疗保健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妇女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国实现了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中国的这一重大成就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所描绘的更加美好和繁荣的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取得的成就为国际社会带来了希望、提供了激励。当前,中国在解决相对贫困、减少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方面正逐步落实各项举措。中国坚持创新驱动,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在信息通信技术、可再生能源、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等领域的发展处于全球前列。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中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等同各方分享中国式现代化机遇,将継为全球发展增添动力。展望未来,中国14忆多人口整体近进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
(摘编自卡洛斯·马丁内斯《分享中国式现代化机遇》,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均GDP只要达到美国的1/4,就会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该观点在材料一中得到了支持。
B.福山在《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中提出的“历史终结论”已被中国的发展实践所证明是错误的。
C.中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发展增添了动力,并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
D.中国在解决相对贫困、减少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为国际社会带来了希望和激励。
2.下列对两则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中国的崛起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积极作为,如参与国际组织和推动区域合作等。
C.中国的崛起挑战了历史终结论,证明了除了自由主义民主之外,还存在其他正当的国家治理模式。
D.两则材料均认为中国发展为国际社会带来了希望和动力,中国将继续在全球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3.下列论据中,哪一项最能支持“中国式现代化注重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论点?
A.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国际合作。
B.中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如5G网络建设和人工智能应用。
C.中国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收入。
D.中国正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4.习近平总书记在旧金山面向美国人民深刻指出,中国追求的不是独善其身的现代化,愿同各国一道,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产生的积极影响。
5.材料一第四段的论据是如何支持其论点的?请你分析。
【答案】1.A
2.D
3.C
4.①中国的崛起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对美国主导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巨大挑战,同时挑战了历史终结论。
②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
③中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等同各方分享中国式现代化机遇,将继续为全球发展增添动力。
5.①该段的论点是:中国的崛起对美国主导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巨大挑战。
②运用了对比论证,从过去“欢迎美国在亚太的存在”到如今的“太平洋足够大,可以容纳中美两个大国”,这种态度的转变体现了中国在地缘政治中更加自信和主动的姿态。
③通过举例论证,列举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积极参与区域性组织/贸易协议等具体事例,进一步支持了论点。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政治文化类;论点、论证方法;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推断能力,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或观点,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题人依据文本所做的“推断”性表述,大多以前提与结论的方式组合,构成一个简单复句,形成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需要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正确地作出正误判断。注意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和论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材料的观点;注意辨析四个选项,判断选项论据是不是都能够证明题干所说的论点,也可以辨别哪一个论据与众不同,即可排除确定答案。
(4)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这是信息性阅读的重要考查点,解答此类题目,要精读深析,确定检索区间,然后分类整合,即按照一定标准对信息进行提取、压缩、合并或者删减、替换,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概括时,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
(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先讲论点还是论据,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进而判断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1.A项“这一观点在材料一中得到了支持”理解错误,曲解文意。由材料一“而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只要人均GDP达到美国的1/4,中国就会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可知,虽然提到了中国人均GDP达到美国1/4就能超越美国,但并未直接支持这一观点是“正确”的,而是强调其“相对比较容易实现”。
故答案为:A。
2.D项“两则材料均认为中国的发展为国际社会带来了希望和动力”推断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一主要讨论中国崛起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并未直接提到为国际社会带来希望和动力。
故答案为:D。
3.本题注意比对四个选项,选择最佳:
A.描述的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和贡献,虽然展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但并未直接体现对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注。
B.虽然展示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成就,但这些成就更多体现的是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与共同富裕的论点不直接相关。
C.直接体现了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不仅关注城市的发展,也注重农村的发展,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D.体现了中国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这虽然对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福祉有积极影响,但并非直接针对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论点。
故答案为:C。
4.本题要求概括“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产生的积极影响”,可以从世界经济格局、思想两个角度进行分析。①由材料一中“中国的崛起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中国的崛起对美国主导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巨大挑战”“中国的崛起挑战了历史终结论”可以看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崛起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的崛起不仅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同时也对美国主导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挑战。这一变化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元化,使更多的国家能够在全球舞台上发声,促进了国际关系的平等和公正。(关键词:打破格局)
②由材料二中可以得出,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树立了典范。中国的实践表明,除了西方模式外,还存在其他有效的现代化路径。中国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③由材料二第二段“当前,中国在解决相对贫困、减少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方面正逐步落实各项举措。中国坚持创新驱动……”可以得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鼓励它们根据自身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关键词:可借鉴、典范、经验、启示)
故答案为:①中国的崛起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对美国主导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巨大挑战,同时挑战了历史终结论。
②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
③中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等同各方分享中国式现代化机遇,将继续为全球发展增添动力。
5.本题作答首先注意论证思路需要分析该段落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论证方法则包括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
①该段的论点是:中国的崛起对美国主导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巨大挑战。
②为了支持这一论点,运用了对比论证。论据首先提到了中国在地缘政治态度上的变化。从过去“欢迎美国在亚太的存在”到如今的“太平洋足够大,可以容纳中美两个大国”,这种态度的转变体现了中国在地缘政治中更加自信和主动的姿态。这种自信来源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力的增强,使得中国在地缘政治舞台上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能够主动参与和影响国际秩序的制定。
③论据列举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参与区域性组织/贸易协议等真实的事例,进一步支持了论点。这些举措不仅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也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例如,“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等方式,促进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加强了区域合作,形成了新的地缘政治格局。
故答案为:①该段的论点是:中国的崛起对美国主导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巨大挑战。
②运用了对比论证,从过去“欢迎美国在亚太的存在”到如今的“太平洋足够大,可以容纳中美两个大国”,这种态度的转变体现了中国在地缘政治中更加自信和主动的姿态。
③通过举例论证,列举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积极参与区域性组织/贸易协议等具体事例,进一步支持了论点。
(2024高三上·广东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雨夜小站
柳青
春雨唰唰地下着。透过淌着雨水的玻璃车窗,看见秦岭西部太白山的远峰、松坡,渭河上游的平原、竹林、乡村,百里烟波,都笼罩在白茫茫的春雨中。
当潼关到宝鸡的列车进站的时候,小街两边的店铺已经点起了灯火。由于春汛,渭河的渡口暂时取消了最后一次摆渡,旅客们都陆陆续续进了这个旅馆或那个旅馆,只剩年轻的庄稼人梁生宝,头上顶着一条麻袋,背上披着一条麻袋,一只胳膊抱着用一条麻袋包着的被窝卷儿,黑幢幢地站在街边靠墙搭的破席棚底下。
来这里买稻种的生宝,碰到一个难题。小伙子问过几家旅馆,连睡大炕也要两角钱。他从家乡起身时,根本没预备住客店的钱。心想:随便什么地方不能滚一夜呢?没想到眼前唰唰的春雨却把他搁在了这个小站。
“把他的!到哪里过一夜呢?”
站在这异乡的陌生小街上,生宝的心却回到渭河下游的稻地里去了。钱对于那里的贫雇农,是多么困难啊!起身时收集稻种钱,难着哩!其他互助组的庄稼人,要劳驾他捎买些稻种,临了却没弄到钱。本互助组有两户,也是作为组长的他先垫着。生宝心里明白:他带来了多少钱,要买多少稻种,还有运费和来回的车票。他怎能贪图睡得舒服,多花一角钱呢?
从前,汤河上的庄稼人不知道这郭县地面有种叫“百日黄”的急稻子,秋天割倒稻子来得及种麦,夏天割倒麦能赶上泡地插秧;只要有肥料,一年可以稻麦两熟。
任老四曾经溅着唾沫星子感激地对他说:“宝娃子!你这回领着大伙试办成功了,娃们就有馍吃了嘛!”
“就说稻地麦一亩只收二百斤吧!全黄堡区五千亩稻地,要增产一百万斤小麦哩!生宝同志!”这是区委王书记开会时拿眼睛盯着生宝说的。生宝明白:那是希望和信赖的眼光……
“我哪怕就在这席棚底下蹲一夜哩,也要省下这两角钱!”生宝对自己说。度过了讨饭的童年生活,十三岁就给财东家熬半拉子长工,青年时代又在秦岭荒山里混日子,他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叫作“困难”!他觉得: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可他知道继父梁三不这么想……
一九二九年,生宝跟着他妈夹在衣衫褴褛的人群中,逃难到下堡村,是继父梁三的草棚屋收留了他们。梁三命运不济,接连死了两回牛,后来连媳妇也死了,再后来租不到地,连父亲留下的三间房也拆得卖了木料和砖瓦。可自从草棚屋里有了生宝母子,曾经被命运打倒的梁三,又开始创立起家业来,他操劳着,忍耐着,把希望寄托在将来。可拆掉三间房的地上长起来的榆树已经比碗口粗了,家业依旧没创起来。
土地改革的那年冬天,梁三家分得十来亩稻地,老汉早已干瘪的身体突然就有莫名其妙的精力,见天天不亮就开始忙乱起来,但对于生宝也渐渐生出许多不满。
看见郭振山家盖瓦房,他心里气:“你把俺生宝拉进党里头做啥嘛?你弟兄三个外头有人干事,屋里有人种地,你们积极得起啊!可俺家里的地怎弄哩?”
听说生宝担任互助组组长,他冲到老婆跟前抱怨:“他为人民服务!谁为我服务?成天不着家,啥时才能创立咱自个儿的家业?”
这次买稻种,老汉照旧不高兴:“谁见过汤河上割毕稻子种麦来?等碰破了脑壳后,你才知道铁是铁,石头是石头。”
想到这,生宝觉得有必要回去后认真地跟继父做点解释工作,主要说明大家富裕的道路和自发的道路有啥不同。爷俩使足了劲种地,的确年年粮食有余,然后有力量买地。可像任老四家那样的,劳力软,娃多,离开互助组就搞不好生产,就得年年卖地。那十年八年后,老任家又和没土改一样,地全到他爷俩名下了!
想到能改变继父的想法,生宝满脸堆起笑容,他走进一家小饭铺,要了碗汤面,然后取开棉袄口袋上的锁针用嘴唇夹住,掏出一个红布小包来,在饭桌上很仔细地打开,在那些七凑八凑来的人民币中拣出最破的一张五分票,付了汤面钱。
踏着土街上的泥泞,生宝从饭铺跑到车站票房。划着一根洋火,观察了全部情况;划第二根洋火,选定睡觉的地方;划了第三根洋火,把麻袋在地上铺开来。头枕着过行李的磅秤底盘,生宝和衣睡下了。他想:在这里美美睡上一夜,明日一早过渭河,到太白山下的产稻区买稻种呀!
票房外头,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天气是凉的,可生宝心中是热的……
(节选自柳青长篇小说《创业史》,有删改)
【注】互助组: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农民为解决各自劳动力、生产工具不足的困难,而建立的劳动互帮互助组织。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生宝是一位年轻、勤奋、有责任心的庄稼人,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带领互助组试办“百日黄”稻种,体现了对农业发展的高度责任感和对党的政策的坚决拥护。
B.雨中的小站对梁生宝来说既是一个暂时的困难所在,也是一个精神磨砺的场所。他宁愿在破席棚下过夜,也不愿多花一角钱,体现了他的节俭和对群众利益的关心。
C.梁生宝在火车站的坚定选择,彰显了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执着信念和坚定决心,他不畏困难,不怕吃苦,并坚信通过互助合作,最终能够带领大家走上富裕的道路。
D.梁生宝与继父梁三在农业生产和互助组问题上的矛盾,既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中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想之间的冲突,也暗示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画线句子通过描写春雨和远处的景色,为故事营造了一个朦胧而宁静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生宝即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B.此处展现了生宝眼中的自然美,体现作者对乡村景色的赞美和生宝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他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提供了背景。
C.远处的秦岭西部太白山、渭河上游的平原等自然景象,既展现了故事的地理背景,也象征着生宝心中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
D.句子中的“白茫茫的春雨”不仅指自然的雨,也象征着生宝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和迷茫,同时也预示着他在困境中将会找到出路。
8.文章最后说到“天气是凉的,可生宝心中是热的。”如何理解?
9.有学者评论认为,“梁生宝是‘历史、时代、现实和理想’的结晶.....既高唱着豪迈的语言,雄壮的调子,又显示了鲜明的色彩,成为鼓舞和教育人民的榜样。”请你结合本文,谈谈作者是如何塑造梁生宝这一人物形象的?
【答案】6.D
7.B
8.①外部环境的寒冷:句子中的“天气是凉的”指的是外部环境,即雨夜小站的天气寒冷、潮湿,给人带来不适和困难。②内心的热情与坚定:生宝心中充满了对党的指示的信仰,对为群众办事的坚定信念,以及对于改变自己和乡亲们命运的强烈愿望。③通过“天气是凉的”与“心中是热的”的对比,突出了生宝坚定的性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宝能够保持内心的热情和坚定,这正是社会主义创业精神的重要体现。他的行为不仅展现了个人的高尚品质,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信仰和追求。
9.①运用了心理描写,作者通过梁生宝的内心独白,展现了他对贫雇农的同情、对互助组任务的责任感和对未来的希望。②运用了行动描写,他宁愿在破席棚下过夜,也不愿多花一角钱,这种行动直接展现了他的节俭和牺牲精神。③环境描绘:小说以春雨中的小站为背景,描绘了梁生宝面临的现实困境——没有足够的钱住旅馆。这一环境的设置既展示了时代的艰辛,也突显了梁生宝的性格特点和选择。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指出手法,分析句子;④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含义和作用。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烘托人物心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深化作品主题;象征暗示。
(2)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首先要关注小说中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的细节。另外,还要重视小说中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结合故事情节、跟文中其他人物的对比、小说要表现的主题、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
6.D项“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中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想之间的冲突”理解错误。将梁生宝与继父梁三之间的矛盾理解为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想的冲突,这种理解在文本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实际上,他们之间的矛盾主要源于对互助组的不同看法和对家庭未来道路的不同规划,而非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
故答案为:D。
7.B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赏析错误,因为景色描写并未直接体现生宝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的是为了展现他当前所处的环境和即将面临的挑战。
故答案为:B。
8.本题要求理解文末句子,可以从下面三个角度展开:
①外部环境的寒冷:句子中的“天气是凉的”指的是外部环境,即雨夜小站的天气寒冷、潮湿,给人带来不适和困难。这种环境不仅体现了生宝所面临的客观挑战,也烘托出他坚持原则的艰难。
②内心的热情与坚定:尽管外部环境是冷的,但生宝“心中是热的”。这里的“热”指的是他内心的热情、坚定和对目标的执着。生宝心中充满了对党的指示的信仰,对为群众办事的坚定信念,以及对于改变自己和乡亲们命运的强烈愿望。这种内心的热情使他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坚持原则,不为外界所动摇。
③对比与突出:通过“天气是凉的”与“心中是热的”的对比,突出了生宝坚定的性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也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宝这个人物形象和他的内心世界。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宝能够保持内心的热情和坚定,这正是社会主义创业精神的重要体现。他的行为不仅展现了个人的高尚品质,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信仰和追求。
故答案为:
①外部环境的寒冷:句子中的“天气是凉的”指的是外部环境,即雨夜小站的天气寒冷、潮湿,给人带来不适和困难。
②内心的热情与坚定:生宝心中充满了对党的指示的信仰,对为群众办事的坚定信念,以及对于改变自己和乡亲们命运的强烈愿望。
③通过“天气是凉的”与“心中是热的”的对比,突出了生宝坚定的性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宝能够保持内心的热情和坚定,这正是社会主义创业精神的重要体现。他的行为不仅展现了个人的高尚品质,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信仰和追求。
9.本题要求赏析主人公形象,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展开:
①正面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腻描写:由“钱对于那里的贫雇农,是多么困难啊!”“想到能改变继父的想法,生宝满脸堆起笑容……”“踏着土街上的泥泞,生宝从饭铺跑到车站票房……他想:在这里美美睡上一夜,明日一早过渭河,到太白山下的产稻区买稻种呀!”可知,作者通过梁生宝的内心独白,展现了他对贫雇农的同情、对互助组任务的责任感和对未来的希望。他内心的挣扎和最终的决定,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和牺牲精神。
②行动描写:由“生宝心里明白:他带来了多少钱,要买多少稻种,还有运费和来回的车票。他怎能贪图睡得舒服,多花一角钱呢?”“踏着土街上的泥泞,生宝从饭铺跑到车站票房……把麻袋在地上铺开来。头枕着过行李的磅秤底盘,生宝和衣睡下了”可知,梁生宝的行动体现了他坚定的信念和决心。他宁愿在破席棚下过夜,也不愿多花一角钱,这种行动直接展现了他的节俭和牺牲精神。
③侧面描写:时代背景和环境描绘:由“来这里买稻种的生宝,碰到一个难题。小伙子问过几家旅馆,连睡大炕也要两角钱。他从家乡起身时,根本没预备住客店的钱”可知,小说以春雨中的小站为背景,描绘了梁生宝面临的现实困境——没有足够的钱住旅馆。这一环境的设置既展示了时代的艰辛,也突显了梁生宝的性格特点和选择。
故答案为:
①运用了心理描写,作者通过梁生宝的内心独白,展现了他对贫雇农的同情、对互助组任务的责任感和对未来的希望。
②运用了行动描写,他宁愿在破席棚下过夜,也不愿多花一角钱,这种行动直接展现了他的节俭和牺牲精神。
③环境描绘:小说以春雨中的小站为背景,描绘了梁生宝面临的现实困境——没有足够的钱住旅馆。这一环境的设置既展示了时代的艰辛,也突显了梁生宝的性格特点和选择。
(2024高三上·广东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勳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偪,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从媵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故书曰:“晋人执虞公。”罪虞公,言易也。
(节选自《左传·僖公五年》,有删改)
材料二:
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也。三谏而不用则去,不去则身亡;身亡者,仁人之所不为也。是故谏有五:一曰正谏,二曰降谏,三曰忠谏,四曰戆谏,五曰讽谏。夫不谏则危君,固谏则危身;与其危君、宁危身;危身而终不用,则谏亦无功矣。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国而国不危,在身而身不殆。
(节选自《说苑·正谏》,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得分。
将在德矣A若晋取B虞C而明D德E以荐F馨香G神H其I吐之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道”指的是借路,春秋时,凡大国帮助小国,小国向大国请求借路用兵,常用“假道”一词。
B.“昭”指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宗庙中神主的次序,始祖居中,以下父子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
C.“谏有五”中“谏”指古代向君主进谏的五种官职,是臣子向君主提出意见、建议或批评的职位。
D.“去”意为离开,指臣子向君主多次进谏而君主不采纳时,臣子选择离开以明志和保持自身尊严。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宫之奇劝谏虞公不要借道给晋国去攻打虢国,他认为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一旦灭亡,虞国也将难保。这一观点基于他对国家安危的深刻理解和战略眼光。
B.虞公对宫之奇的谏言置若罔闻,他认为晋国与虞国同宗同源,不可能加害自己。宫之奇则反驳说,晋国对王室有功的虢国尚且不顾,何况对虞国这样的小国。
C.宫之奇认为,鬼神并非偏袒谁,而是依附于有德之人。他引用《周书》中的话,强调德治的重要性,并指出如果晋国占领虞国后施行德政,神灵不会接受祭祀。
D.材料二强调臣子谏诤君主的重要性,认为臣子应该勇于指出君主的过错,即使面临危险也不退缩。同时提出了五种谏诤方式,体现了古代政治文化中的智慧。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②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
14.请你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宫之奇“蹇蹇”的原因。
【答案】10.ACG
11.C
12.C
13.①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离开了虞国,说:“虞国不会再举行年终的腊祭了。此行之后,晋国将不再发动战争了。”
②如果君主有过失,那就是国家危亡的苗头;看见君主的过失而不去规劝,就是轻视君主的危亡。
14.①尽管面临如同行走艰难般的困境;②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不愿看到君主因过失而导致国家的危亡;③因此不断向虞公进谏。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本题同时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这类题一般需要认真积累、分类整理相关古代文化常识,并注意一些易混点、易错点,同时培养解题时的语境意识,结合相关词语的具体语境来判断文化常识说法正确与否。
(3)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5)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答案。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大概说的就是虞国和虢国。”虞公说:“晋国,与我国同宗,难道会加害我们吗?”宫之奇回答说:“太伯、虞仲是大王的长子和次子,太伯没有跟随在太王身边,因此没有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第二代,是文王的执掌国政的大臣,在王室中有功劳,因功受封的典策还在主持盟会之官的手中。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桓、庄这两个家族有什么罪过?可晋献公把他们杀害了,还不是因为近亲对自己有威胁,才这样做的吗?近亲的势力威胁到自己,尚且要加害于他,更何况对一个国家呢?”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清洁,神必然保佑我。”宫之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里说:‘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又说:‘黍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又说:‘人们拿来祭祀的东西都是相同的,但是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品。’如此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神灵也就不享用了。神灵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消灭虞国,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难道神明会不享用(祭祀的食物)吗?”虞公不听从宫之奇的劝阻,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他说:“虞国的灭亡,不要等到岁终祭祀的时候了。晋国只需这一次行动,不必再出兵了。”
冬天十二月初一那天,晋灭掉虢国,虢公丑逃到东周的都城。晋军回师途中安营驻扎在虞国,乘机突然发动进攻,灭掉了虞国,捉住了虞公和他的大夫井伯,把井伯作为秦穆姬的陪嫁随从。然而仍继续祭祀虞国的祖先,并且把虞国的贡物仍归于周天子。所以《春秋》中记载说“晋国人捉住了虞公。”这是归罪于虞公,并且说事情进行得很容易。
材料二
《周易》上说:“王室的臣子刚正忠直,不是为了自身的缘故。”臣子之所以要刚正忠直冒着危难去劝谏他的君主,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想要匡正君主的过错,矫正君主的失误。君主有过失,是危国亡身的萌芽;看见君主有过失而不劝谏,这是忽视君主的危亡。轻视君主危亡的行为,是忠臣不忍心做的。三次进谏而不被君主采用就可以离开,如果不离开就可能遭杀身之祸。由于进速而丧身的事,仁人不会去做的。因此进谏的方式有五种:一叫正谏,二叫降谏,三叫忠谏,四叫戆谏,五叫讽谏。(君主有过失)不进谏就会危及君主,(君主不纳谏)坚持进谏就会危及自身;与其危及君主,不如危及自身。危及自身但最终还不被采用,那进谏也就没有什么作用了。明智的人测度君主的心理,权衡时势,掌握事情的缓急,处置适宜。上不危及君主,下不危及自身。这样进谏对国家来说可使国家无危难,对自己来说也不会造成生命危险。
10.本题断句注意结合句子语法结构特点进行:首先看“神所冯依,将在德矣”,“矣”是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的结束,此处应断开,即A处。
再看“若晋取虞”是一个假设条件句的开始,表示“如果晋国攻取了虞国”。这个假设引出了后续可能的行为和结果,且“虞”作“取”的宾语,C处断开。
最后注意“神其吐之乎”作为一个独立的疑问句,其主语是“神”,其前断开,即G处。
句意:(神灵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消灭虞国,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难道神明会不享用祭祀的食物吗?
故答案为:ACG。
11.C项“指古代向君主进谏的五种官职”解说错误。“谏”并非指古代向君主进谏的五种官职,而是指臣子向君主进谏的五种方式或策略,即正谏、降谏、忠谏、戆谏和讽谏。这些方式体现了臣子向君主提出意见或批评的不同形式,而非官职。
故答案为:C。
12.C项“神灵不会接受祭祀”概述错误。原文中宫之奇指出,如果晋国占领虞国后施行德政,神灵也会接受其祭祀。
故答案为:C。
13.本题注意关键字词和特殊句式的准确理解和翻译:①“以”表示带领;“腊”,指古代年终举行的祭祀活动;“举”,发动战争。
②“……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萌”,苗头、开始;“谏”,规劝;“轻”,轻视。
故答案为:
①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离开了虞国,说:“虞国不会再举行年终的腊祭了。此行之后,晋国将不再发动战争了。”
②如果君主有过失,那就是国家危亡的苗头;看见君主的过失而不去规劝,就是轻视君主的危亡。
14.①材料二中提到,“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蹇蹇”在古文中常用来形容行走艰难,但在这里,我们可以将其引申为宫之奇在进谏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如同行走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一般。
②“为难”一词,在这里则指宫之奇在进谏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和难题。他不仅要面对虞公的固执和不听劝告,还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指责。
③宫之奇并没有因此而退缩或放弃,正是因为他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所在,即为了国家和君主的利益而不断进谏。
故答案为:
①尽管面临如同行走艰难般的困境;
②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不愿看到君主因过失而导致国家的危亡;
③因此不断向虞公进谏。
(2024高三上·广东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
登大伾山诗①
王守仁②
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
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
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
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
【注释】①1498年(明弘治十一年),浚县名宦王越死于甘州军中。皇上辍朝一日以示哀悼。次年,新科进士王守仁奉旨送王越灵柩回浚县安葬。在此期间,王守仁曾慕大石佛之名到大伾山来拜谒。②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军事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诗人点明了出发时间,描写了一幅云雾缭绕、钟声稀疏、万木萧瑟的早晨山景图,烘托出山寺的幽静。
B.颔联中“河流成沃野”写河流滋润出肥沃的原野;而“沙势自风湍”则表现出对风势猛烈、沙石飞扬的忧虑。
C.颈联运用比喻手法,以“龙鳞”比喻水流穿石的形态;以“日绕峰头”写出山峰的高大,暗示诗人登山之高。
D.尾联中“宫阙五云”暗指明朝皇宫,诗人借遥望国都,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流露出登高望远的豪情。
16.有人评论此诗“其言也壮,其志也豪”,请你分析。
【答案】15.B
16.①“其言也壮”可以从诗人笔下之景看出,从山下到山顶,都为远望所见,视野开阔,境界阔大。
②“其言也壮”可以从“万”“千古”“天北极”“高”“九霄”,这些体现宏大气象的词语看出。
③“其志也豪”意味着在感情的抒发上,有对历史沧桑的深沉的感叹,有自己正值气盛志满之时,对人生未来充满昂扬的斗志与饱满的政治激情。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15.B项“而‘沙势自风湍’则表现出对风势猛烈、沙石飞扬的忧虑”赏析错误。颔联“几年沙势自风湍”是写几年来沙石被风卷动,形成湍急的水势,这里只是写景,并没有表达出对风势猛烈、沙石飞扬的忧虑。
故答案为:B。
16.本题作答首先注意结合诗歌,从意象和语言两个角度分析“其言也壮”;从情感的角度分析“其志也豪”。
①“晓披烟雾入青峦”,以烟雾缭绕的青峦为背景,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壮美的意境。随着视线的推进,“山寺疏钟万木寒”至“高秋更上九霄看”,从山脚到山顶,再到云霄之巅,展现出一幅幅壮丽的山水画卷,体现了“其言也壮”的特点。诗中运用了“万木”“千古”“天北极”“九霄”等词语,这些词语本身就具有宏大的内涵,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得整首诗气势磅礴,体现了语言的壮丽之美。
②“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诗人通过对自然变迁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深刻感慨,同时也透露出对人生短暂的认识。这种感慨并非消极,而是激励诗人更加珍惜时光,追求更高的人生理想。
③“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这两句以自然之力象征人的意志与力量,展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高秋更上九霄看”则更是表达了诗人追求高远、超越自我的理想抱负,体现了“其志也豪”的特质。
故答案为:
①“其言也壮”可以从诗人笔下之景看出,从山下到山顶,都为远望所见,视野开阔,境界阔大。②“其言也壮”可以从“万”“千古”“天北极”“高”“九霄”,这些体现宏大气象的词语看出。
③“其志也豪”意味着在感情的抒发上,有对历史沧桑的深沉的感叹,有自己正值气盛志满之时,对人生未来充满昂扬的斗志与饱满的政治激情。
17.(2024高三上·广东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在阐述自己对于变法改革的坚定立场时,指出“ ”,即当今皇上有意改变这种不思进取的局面。然而他也清楚地意识到,目前自己所做的事情可能还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因此他也坦诚地向司马谏议表示“ ”,即自己未能帮助皇上实现更大的作为。
(2)李白怀才不遇,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登高宴饮,借酒抒情,一泄其寂寞的愁怀,写下《将进酒》。诗中所云“ , ”,表达了怀才不遇的郁愤,传达出舍我其谁的自信。
(3)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梦”常常作为情感与思绪的载体,寄托着诗人深深的情感与哲思。
如苏轼的“ ”,与挚爱的妻子重逢,那份深情与眷恋令人动容;又如李商隐“ ”,描绘了一个迷离而美丽的梦境,表达了对人生虚幻与真实的思考。
【答案】(1)上乃欲变此;未能助上大有为
(2)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3)夜来幽梦忽还乡;庄生晓梦迷蝴蝶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惟”“幽”“迷”“蝶” 。
故答案为:(1) 上乃欲变此 未能助上大有为 (2)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3)夜来幽梦忽还乡 庄生晓梦迷蝴蝶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
(2024高三上·广东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闪电是怎么形成的?①我们可以把大气分割成无数个想象空气团。②因为地表的组成复杂多样,③有植被、土壤、建筑、水体……等,④所以地表反射光波的能力不等,⑤这使得空气团的温度不尽相同。⑥空气团好比一个热泡。由于不同温度的热泡浮力不同,上升速度便有快有慢,快速上升的热泡会挤压其上方和周边上升速度慢的热泡,使它们在剪切力的作用下产生向其后方运动的下沉拖曳流,对流(热泡之间的相对运动)就产生了。
对流导致相邻热泡中的粒子之间产生了碰撞与摩擦,摩擦起电使粒子带上电荷。对流越强,持续时间越长,( )。电荷有正有负,当携带同一电荷的热泡群中总电荷累积到一定量,又与地面或附近带相反电荷的另一个热泡群之间产生高压,此时电流在导电气道中因碰撞会产生火花,就形成了闪电。
如果热泡群中水汽含量较多,上升降温过程中就会生成云,所以人们经常看到乌云滚滚、电闪雷鸣的场景。但是,( ),水汽含量较少,上升过程中就无法形成云,难得一见的“晴天霹雳”就出现了。
“红色精灵”是“晴天霹雳”的一种衍生品。闪电的温度可高达17000℃以上,使周围的物质离子化,继而形成了高速上升的气流,有时气流呈现喷射状。在类似“红色精灵”出现的天气条件下,若空气团的电荷累积量没有达到放电条件,就不会出现“晴天霹雳”。虽然人们对环境的变化____,但是大气中的强对流已悄然形成。如果“晴天霹雳”发生在白天,阳光可能掩藏“红色精灵”,也就隐藏了强对流的警示。这种不可见的强对流比强对流云更具危险性,难以防范。
如果飞机遭遇这样的强对流区,飞行员很难快速做出正确的应对,很可能导致机毁人亡;如果高大的轮船驶入强对流区,也有倾覆的风险;山区的高架桥,如果正处于强对流中,也是____。
所以,当我们享受大自然赠予的快乐时,不要忽略它的警告,美景背后可能隐藏着致命的危险。
18.请结合文本,给闪电下一个定义,不超过30字。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最后一段加点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贸易谈判中,葛经理诚恳地说:“宁可我们吃点亏,也不能让你们受累。
B.冯团长站在新兵队伍前,说:“我们为什么要来当兵?就是要保家卫国!
C.《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D.全区教师表彰大会上,欧阳老师说:“我们都是教师,要用良心来教书。
【答案】18.闪电是热泡群间高压下电流在导电气道中碰撞产生的极高温火花。
19.浑然不觉(毫无察觉);危机四伏(险象环生/岌岌可危)
20.①处将“我们可以把大气分割成无数个想象空气团”修改为“我们可以想象把大气分割成无数个空气团”。③处删去“……”或“等”。
21.第一个空:“粒子所带的电荷就越多”;第二个空:“如果热泡群比较干燥”
22.C
【知识点】压缩语段;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语言文字运用中下定义的能力。下定义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是×××的×××(属概念)”,定义既是对相关内容的高度概括,又符合格式要求,在内容上要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形式上,定义的概念应该放在一个大概念中,加上描述其本质特征的限制,即定义的概念描述其本质特征。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分析成语的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切忌望文生义;第二,体会成语的感彩;第三,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搭配对象;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与之相关联的信息。总之,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与搭配情况。
(3)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见语病辨析及修改能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4)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5)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注意这个“含义”一词可理解为“表面义、基本义”和“深层语义”两种之综合,而“深层语义”中应包括“涵义”或“内涵”这一点,那么,对词语作用的分析恰正是“内涵”“涵义”。事实上在解答这类题时,最重要的答案不是别的,正是这个“作用”的“内涵”之处。
18.本题作答首先注意下定义的句式:被定义概念=种差+属概念,句式采用“……是……”的形式。
①由“此时电流在导电气道中因碰撞会产生火花,就形成了闪电”“闪电的温度可高达17000℃以上”可知其属概念是“极高温火花”,同时可以将这句话当作定义的主干句,即“闪电是极高温火花”。
②由“电荷有正有负,当携带同一电荷的热泡群中总电荷累积到一定量,又与地面或附近带相反电荷的另一个热泡群之间产生高压,此时电流在导电气道中因碰撞会产生火花,就形成了闪电”可知,“热泡群间高压下”指出了闪电形成的物理环境,即热泡群之间的电荷累积达到一定程度后形成的高压状态。其次,“电流在导电气道中碰撞”描述了闪电产生时电流在特定通道中的运动状态,这是形成闪电的必要条件。
最后将其作为定语加入主干句即可。
故答案为:
闪电是热泡群间高压下电流在导电气道中碰撞产生的极高温火花。
19.①处,这里的“悄然形成”意味着强对流是在人们没有察觉或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形成的,需要一个成语来描述人们没有察觉到这种变化的情况。可以用“浑然不觉”或“毫无察觉”。浑然不觉:毫无察觉的样子。毫无察觉:某种行为或情况与另一种完全相同,以至于观察者无法察觉到任何差异或变化。
②处,文段描述了山区高架桥在强对流中的情况,并暗示其有危险,需要一个成语来表达高架桥在这种情况下的危险性或脆弱性,可以用“危机四伏”“险象环生”“岌岌可危”。危机四伏:四面都有埋伏,比喻到处隐藏着危险的祸根。险象环生:指危险的局面不断产生。岌岌可危:形容非常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
故答案为: 浑然不觉(毫无察觉);危机四伏(险象环生/岌岌可危)
20.①句“我们可以把大气分割成无数个想象空气团”语序不当。“想象空气团”不是专业术语,“想象”应作“我们”的谓语,所以正确的表达应该是“我们可以想象把大气分割成无数个空气团”。
③句成分赘余。在列举的“植被、土壤、建筑、水体”等项之后,使用了“……等”,这在中文表达中是不规范的。“等”字已经包含了列举未尽的意思,所以不需要再使用省略号。因此,应当删去“……等”中的省略号,或者直接删去“等”字,保留一个即可。
故答案为:
①处将“我们可以把大气分割成无数个想象空气团”修改为“我们可以想象把大气分割成无数个空气团”。③处删去“……”或“等”。
21.第一空,前文提到“对流越强,持续时间越长”,这里描述的是对流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增加。接着需要一个结果来承接这个变化,后文提到“电荷有正有负,当携带同一电荷的热泡群中总电荷累积到一定量”,这里的“累积到一定量”暗示了电荷量的增加。因此,结合前后文,第一个空应该填写的是与电荷量增加相关的表述,即“粒子所带的电荷就越多”。
第二空,前文提到“如果热泡群中水汽含量较多,上升降温过程中就会生成云”,这里描述了水汽含量多时会形成云的情况。后文提到“难得一见的‘晴天霹雳’就出现了”,这里的“晴天霹雳”暗示了在没有云的情况下出现的雷电现象。因此,结合前后文,第二个空应该填写的是与水汽含量少、无法形成云的情况相关的表述,即“如果热泡群比较干燥”。
故答案为:
第一个空:“粒子所带的电荷就越多”;
第二个空:“如果热泡群比较干燥”。
22.A项“我们”指的是葛经理代表的团队或公司,是一个具体的、小范围的群体,与原文中泛指享受大自然的群体不一致。
B项“我们”指的是冯团长和新兵队伍,即具体的、特定的群体,与原文的泛指群体也不一致。
C项“我们”指的是社会上的每一个人,是一个泛指群体,与文中加点的“我们”在用法上相同,都是泛指某一群体或所有人。
D项“我们”一词指的是在场的所有教师,这是一个具体的、特定的群体,即正在参加全区教师表彰大会的教师们。
故答案为: C。
23.(2024高三上·广东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理解都可能因其视角的不同而迥异,如何以多维视角去看待和理解这个世界,成为了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你怎么看?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参考例文:
破除思维之壁,拥抱多元世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的这句诗词,描绘了庐山雄奇多变的景色,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世间万物纷繁复杂,每个人都像是戴着有色眼镜的观察者,透过自身的认知框架去解读世界。学会以多维视角看待和理解这个世界,是突破认知局限、走向成熟和智慧的必经之路。
多维视角,意味着跳出单一思维模式的束缚,尝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如同盲人摸象,每个人受限于自身经验,只能触碰到事物的一部分。而多维视角,则是汇集所有人的感知,拼凑出事物完整的样貌。对于“996”工作制,有人视其为奋斗和成功的象征,有人则认为是对个人时间和生活的剥夺。只有跳出自身立场,从企业发展、员工权益、社会效益等多个维度去思考,才能更全面地认识这一现象,并寻求更合理的解决方案。
多维视角,也意味着打破思维定式,发现更多可能性。固守单一视角,容易陷入思维惯性,而多维视角则是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正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颠覆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正是因为他跳出了传统物理学的框架,从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角度去思考,才打开了通往现代物理学的大门。同样,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海量的信息,我们更需要培养多维思考的能力,学会去伪存真,从不同角度解读信息,才能避免被单一观点所左右。
更重要的是,多维视角培养我们包容和理解他人的能力。每个人成长的环境、经历各不相同,看待事物的角度自然也不尽相同。多维视角让我们明白,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不同的立场和观点。莫言说过:“文学的意义,就是让大家看到光明和黑暗,看到善良和残暴,看到卑鄙和高尚,看到一切人性中的东西,让人性更丰富,让人性更复杂。” 当我们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时,就会更加理解和包容不同的声音,减少误解和冲突,构建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当然,拥有多维视角并不意味着要放弃自己的立场和原则,而是在充分了解不同观点的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同时,也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成长,拓宽自己的视野,让自己的“认知万花筒”更加丰富多彩。
身处多元化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打破思维之壁,拥抱多元世界。让我们像苏轼那样,从不同角度去欣赏庐山,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世界,在不断探索和思考中,走向更加成熟和智慧的未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材料以苏轼《题西林壁》中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为引子,引出对“多维视角”的思考,强调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个体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会因视角不同而产生差异,由此引出“多维视角”的重要性;引导考生思考如何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运用多维视角去观察、理解和分析问题,避免思维局限,形成更加全面、客观的认知。
材料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比喻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会有所差异,强调“视角”的重要性;“纷繁复杂的世界”,点明时代背景,暗示着看待问题需要更全面、更辩证的思维方式;“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暗示着单一视角的局限性,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才能获得更完整的认识。就材料而言,文章可以从自己的经历和观察出发,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阐述多维视角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同时,考生也可以从哲学的角度思考多维视角的深层含义,探讨其对人类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具体写作时,开篇可以引用苏轼《题西林壁》中的名句,巧妙地引入“多维视角”的概念,强调从不同角度审视事物的必要性,为全文奠定思辨基调。在论述过程中,首先论述“多维视角之全面认知”,可以采用对比论证,展示单一视角的局限性与多维视角的全面性,通过具体案例(如历史人物评价的变化,从英雄到争议人物的多重视角解读)说明多角度看问题能带来更深刻的理解。接着论述“多维视角之创新启迪”,可以运用因果论证,阐释多维视角如何激发创新思维,以苹果公司乔布斯将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创新案例,展现跳出常规思维框架的成果。进一步论述“多维视角之促进理解”,可以采用举例论证,结合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如“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文化艺术节,说明多维视角在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人群间的理解和尊重方面的作用。文章结尾部分,回顾全文,强调多维视角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提出个人承诺,表达对未来持开放心态、拥抱多元文化的期许,呼吁读者一同努力,以更加包容和多元的视角去探索世界,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未来。
参考立意:
①打破思维定式,拥抱多元世界。
②多维思考,全面认知,理性行动。
③培养多维视角,成就更完美的自己。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①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②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③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④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主次关系、取舍关系和条件关系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