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25 18:12:44

文档简介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2024高二上·成都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期以来,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特征存在着不同理解。一些观点认为,中华文明属于大陆文明,中华传统文化以大陆文明为底色,与海洋关系不大。这种观点的形成原因较为多样和复杂,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是一个重要来源。黑格尔就提出东西方拥有不同文明体系的观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是大陆文化,是僵化和停滞的;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海洋文化,是进取和创新的,这种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差异。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不符合历史实际。
中华传统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文化,是多元同构的文化,海洋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质。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陆地和海洋的双重品格,海洋特质是其鲜明的文化特征之一。中国既有广袤的大陆,也有辽阔的海疆,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悠久的海洋文化,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特质孕育于远古时期,考古学家在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就发现了海蚌壳、海鱼骨等遗存。
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与利用逐渐丰富和拓展。秦始皇曾数次东巡,并派徐福率众东渡,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海上航行的明确记载。《庄子》《山海经》等大量早期古代经典文献中也都不乏对海洋的描述,特别是刳木为舟、煮海为盐等记载,都是时人利用海洋的真实写照。汉代则有了国人走向远海更为具体的文献记载,“海上丝绸之路”开始扬帆远航,贸易与交流东到日韩,南至东南亚各国。
六朝隋唐时期,对于海洋的探索与开发显著推进。三国时期,造船技术进一步提升,魏国曾在青、兖、幽、冀四州大造海船,当时东吴的造船业最为发达,船舶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分隔舱技术,即使个别船舱受损进水也不影响航行。据史料记载,孙权曾派遣船队进行了数次大规模海上远航,远至东南亚等地。唐代不仅陆上疆域广阔,对于海洋的控制和影响也实现了空前拓展。唐代的造船技术更加高超,船体设计、船帆制造以及轮桥起重技术等诸多领城都有新的发明。在与日本等国的海战中,唐朝船队多次取得胜利。唐代开始设置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交往和对外贸易,这是针对海洋经贸最早的官方常设机构。沿海港口城市也随之快速发展,广州、宁波、泉州等地都有规模很大的港口。《新唐书·地理志》等典籍对于当时海洋贸易、对外交往等的记述更为详尽,记录了从广州出发,经越南、印尼等地绕过马六甲海峡到达西亚的远洋航线及沿线各国风貌。
宋元时期,古代中国的海洋文化发展达到一个相对的高峰。宋代特别是南宋高度重视海洋贸易,明确提出了“开洋裕国”的基本国策,建立了更为完备的市舶机构,对海洋贸易采取了宽松开放的政策,对外贸易的重心从陆上转至海洋,航海技术进一步提升,海洋文化的发展进入繁荣时期。
明清两朝是海洋文化跌宕起伏、曲折发展的时期。一方面,明代前期经由海洋的对外交流达到巅峰,郑和率领规模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航路最远抵达非洲,时间跨度长达近30年,是古代航海史上规模空前的壮举。另一方面,明中叶之后,明清两朝不同程度推行过一些“海禁”政策,甚至进一步发展为闭关锁国,阻滞了海洋文化的发展。
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各历史阶段的总体性特征的研判,不难看出其鲜明的海洋特质。文化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形成的,同样也不是一个时期的停顿或波折所能截断的,历史长河在征途中激起的浪花乃至曲折的迂回,并不能改变其奔流入海的大势,明清海洋政策阶段性变化造成的影响也无法抹杀中华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海洋特性。
同时应当看到,中华传统文化是多元同构的文化,就文化内涵的诸多构成特质而言,海洋文化特质与其他特质并非相互割裂、各自孤立的存在,而是有机共生、同构融合的关系。正因如此,中华传统文化天下大同、协和万邦、开放包容、开拓进取等精神内涵不断得到增强。首先,开放包容是中华海洋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例如,妈祖信仰是海洋文化开放包容精神的一个生动例证。宋代以来,妈祖信仰不断丰富发展,如今其影响遍及世界各地。就文化特征而言,妈祖信仰蕴含的大爱精神正是海洋文化开放包容特征的重要体现。其次,开放包容也是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质。纵观西方几百年来的海洋史,可以说是一部殖民和掠夺的历史,在海洋贸易的过程中带有强烈的侵略性和扩张性。但中华海洋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传统。早在两汉时期,中华先民的海洋活动就以各国的相互交流、往来互信为主要内容,体现了开放包容的精神。再次,开拓进取是中华海洋文化的重要精神特质。大海波涛汹涌,深广难测,这一自然属性令海洋文化富于开拓冒险精神。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沿海各地区的百姓很早就有搏击风浪、逐海谋生的传统,逐步形成了充满活力、敢拼会赢的社会文化氛围。
(摘编自林大志《浅谈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特质》)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简单地认为中华文明属于大陆文明,中华传统文化以大陆文明为底色,与海洋关系不大,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狭隘的。
B.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特质孕育于远古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中发现的海蚌壳等遗存即是其典型佐证。
C.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多元同构的特点,其海洋文化特质与其他构成特质有机共生、同构融合,精神内涵因之不断得到增强。
D.大海波涛汹涌、深广难测的自然属性,沿海百姓搏击风浪、逐海谋生的传统促进了充满活力、富于开拓冒险精神的海洋文化的产生。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与利用不断深化,刳木为舟、煮海为盐等早期古代经典文献中的记载就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利用海洋的情况。
B.唐代高超的造船技术、市舶司的设置,推动了当时海洋贸易、对外交往、港口城市的发展,《新唐书·地理志》对此有详细的记载。
C.南宋时期海洋文化进一步发展,与其“开洋裕国”的基本国策、宽松开放的海洋贸易政策、不断完善的市舶机构等因素都有很大关系。
D.明代海洋文化曲折发展,既有郑和七下西洋,也有“海禁”政策,但这种海洋政策的阶段性变化无法抹杀中华文化中固有的海洋特性。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直接支撑“中华海洋文化开放包容”观点的一项是(  )
A.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半岛上的齐国就通过海上主动与朝鲜开展各种贸易往来,开辟了“东方海上丝绸之路”。
B.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了六只独木舟的船桨,舟山群岛出土了大量舟楫陶器,表明五千年前此地就开始航海活动。
C.宋元时期世界各地的商人从海上齐聚泉州,从事海洋商贸活动,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同时共存。
D.战国时楚国利用地线优势大力开展海上贸易;铸造了金节用于外贸免税,与西亚、南亚的一些国家进行经济交流。
【答案】1.D
2.D
3.B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1.D.“大海波涛汹涌、深广难测的自然属性,沿海百姓搏击风浪、逐海谋生的传统促进了……海洋文化的产生”错误,曲解文意,由“大海波涛汹涌,深广难测,这一自然属性令海洋文化富于开拓冒险精神。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沿海各地区的百姓很早就有搏击风浪、逐海谋生的传统,逐步形成了充满活力、敢拼会赢的社会文化氛围”可知,大海波涛汹涌,深广难测使海洋文化富于开拓冒险精神;百姓很早就有搏击风浪、逐海谋生的传统形成了充满活力、敢拼会赢的社会文化氛围。
故答案为:D。
2.D.“但这种海洋政策阶段性变化无法抹杀中华文化中固有的海洋特性”错误,张冠李戴,原文是“明清海洋政策阶段性变化造成的影响也无法抹杀中华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海洋特性”,可见是“造成的影响”无法抹杀中华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海洋特性。
故答案为:D。
3.A.“主动与朝鲜开展各种贸易往来”能体现开放包容。
B.表明了浙江余姚河姆渡、舟山群岛开始航海活动的时间,不能体现开放包容。
C.“世界各地的商人从海上齐聚泉州”“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同时共存”能体现开放包容。
D.“大力开展海上贸易”“与西亚、南亚的一些国家进行经济交流”能体现开放包容。
故答案为:B。
(2024高二上·成都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唐,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曰:“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况于为之强战?”
(选自《孟子·离娄上》)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先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由A此B观之C君不行D仁政而E富F之G皆弃H于孔子I者也J况K于L为之强战?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仁由义”与“为仁由已”(《论语·颜渊》两句中的“由”含义相同。
B.“求非我徒也”与“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两句中的“徒”含义不同。
C.小子,文中用作老师对学生的称呼;现在则常用于对人轻慢或戏谑的称呼。
D.镒,与“钩”同为古代重量单位,但比“钩”小,二十两或二十四两为一镒。
6.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诸:道在迩而求诸远/投诸渤海之尾
B.亲:人人亲其亲/洛阳亲友如相问
C.居:夫子必居一于此矣/昂其直,居为奇货。
D.焉: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7.对划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上天想平稳地治理天下,当今世上,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不高兴呢?
B.如果上天想让天下太平安定,当今世上;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不做好准备呢?
C.如果上天想平稳地治理天下,当今世上,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不做好准备呢?
D.如果上天想让天下太平安定,当今世上,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不高兴呢?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桀和纣失天下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要想得天下必须得民心,而得民心的方法便是满足百姓的愿望,不做百姓所厌恶的事。
B.孟子主张远离自暴自弃的人;在他看来,只有仁、义才是人的精神住宅和正确道路,那些抛弃精神住宅和正确道路的人都是可悲的。
C.孟子离开齐国,充虞觉察他神色有异,于是拿孟子当初教导他的话表示质疑,孟子说按理已到了王者兴起之时,自己就是这个王者。
D.当初在齐国,齐王赠金孟子不接受;后来宋国和薛国赠金,孟子却接受了。这令陈臻感到困惑,认为孟子的做法必定有一种是错的。
【答案】4.CGJ
5.A
6.A
7.D
8.C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⑵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⑶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用法和意义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平时的学习中应对重要的文言实词多加积累,做题时结合句子进行判断即可。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⑸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附参考译文】
孟子说:“桀和纣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百姓;失去了百姓,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方法,得到了百姓,就得到天下了;获得百姓有方法,赢得了民心,就得到百姓了;赢得民心也有方法,他们所希望的替他们聚积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加在他们头上,如此而已。”
孟子说:“自己损害自己的人,是不能和他谈出什么来的;自己放弃自己的人,是不能和他于出什么来的。言谈破坏礼义叫作自己损害自己;自以为不能依据仁、遵循义来行事,叫作自己放弃自己。仁,是人们安适的精神住宅;义,是人们行为最正确的道路。空着安适的住宅不去居住,舍弃正确的道路不去行走,可悲啊!”
孟子说:“真理在近处却到远处寻找,事情本容易办成却往难处着手。只要人人都亲近自己的父母,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就太平了。”
孟子说:“冉求当了季康子的家臣,不能改变他的德行,田赋反而两倍于从前。孔子说:冉求不再是我的学生,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攻击他。”从这事看来,君主不实行仁政却去帮助他搜刮别人的财富的人,都是孔子所唾弃的,何况为那不仁之君努力作战的人呢?”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夫子好像有点不快乐的样子。以前我从夫子这里听说过:‘君子不怨恨上天,不责备他人。’”
孟子说:“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五百年一定会有推行王道的圣明君主出现,这中间一定会出现闻名于世的人(来辅佐圣明君主)。从周朝到现在,已经有七百多年了。按照年数来说,已超过了五百年;按照时势来看,应该可以出现圣人了。上天还没有想要使天下太平安定罢了,如果要使天下太平安定,在当今社会,除了我还能有谁呢?我为什么会不快乐呢?”
陈臻问道:“前些日子在齐国,齐王送您上等成色的金一百镒,您没有接受;后来在宋国,宋王送您七十镒,您却接受了;又到了薛国,薛君送您五十镒,您也接受了。如果过去不接受是正确的,那么现在接受就错了;如果现在接受是正确的,那么过去不接受就错了。在这件事情上,夫子您一定犯了其中一个错误。”
孟子回答说:“都是正确的。在宋国时,我准备远行。(按照习俗)对远游者必须赠送路费,宋王送别时说是‘赠送路费’,我为什么不接受呢?在薛国的时候(听说路上有危险),我有防备不虞的想法。薛君辞别时说:‘听说您需要防备危险,送点钱给您买武器吧。’我为什么不接受呢?而在齐国,就没有接受钱财的理由。没有什么理由却要送我钱财,这等于是贿赂收买我。哪里有君子可以拿钱收买的呢?”
4.句意:从这事看来,君主不实行仁政却去帮助他搜刮财富的人,都是孔子所唾弃的,何况为那不仁之君努力作战的人呢?
“由此”作“观”的状语,“之”作“观”的宾语,“由此观之”结构完整,“之”后断开,即C处;
“而”是连词,连接“君不行仁政”和“富之”,故“君不行仁政”和“富之”不能断开,在“富之”后断开,即G处;
“也”句末语气助词,其后断开,即J处。
故答案为:CGJ。
5.A.错误。依据,遵循/凭,靠。含义不同。句意:自以为不能依据仁、遵循义来行事。/实行仁德,完全靠自己。
B.正确。学生/一类人。句意:冉求不再是我的学生。/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C.正确。
D.正确。
故答案为:A。
6.A.都是兼词,之于。句意:真理在近处却到远处寻找它。/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
B.亲爱,敬爱/亲人。句意:只要人人都亲爱自己的父母。/洛阳亲人朋友若是问起我来。
C.占/储存。句意:老师必占其一。/抬高它的价钱,储存起来,当作稀奇的货物。
D.哪里/从哪里。句意:哪里有君子可以拿钱收买的呢?/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故答案为:A。
7.治:社会太平。豫:高兴。句意:如果上天想让天下太平安定,当今世上,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不高兴呢?
故答案为:D。
8.C.“自己就是这个王者”错误,孟子认为自己是辅佐王者平治天下的人,亦即前文所说的“名世者”。
故答案为:C。
9.(2024高二上·成都开学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   ,可谓好学也已。
(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欲修其身者,   。欲正其心者,   。
(4)   ,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   。
(5)   ,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6)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   ?
(7)人生得意须尽欢,   。   ,千金散尽还复来。
(8)纵使相逢应不识,   。   。
【答案】(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2)其恕乎
(3)先正其心;先诚其意
(4)知人者智;自胜者强
(5)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6)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7)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8)尘满面;鬓如霜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慎、焉、恕、畔、扁、樽、材、鬓。
故答案为: (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2)其恕乎;(3)先正其心;先诚其意;(4)知人者智;自胜者强;(5)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6)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7)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8)尘满面;鬓如霜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10.(2024高二上·成都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儒家倡导“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追求入世,鼓励人们勇于进取,敢于担当,这可以概括为“拿得起”;道家倡导“臣之所好者道也”,追求“不妄为”的人生智慧,鼓励人们如庖丁解牛,顺应规律,依道而行,这可以概括为“想得开”。
“拿得起”、“放得下”,儒道两家各有所长又互为补充,为人们提供了精神营养。
以上材料对我们思考人生、社会有很多启示。请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既有“拿得起”的担当,又有“放得下”的智慧
儒家催人奋进,“拿得起”;道家劝人依道,“放得下”,儒家与道家犹如两颗交相辉映的明星,各有所长又互为补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而深邃的精神营养。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既需要有“拿得起”的奋斗姿态;又需要有“放得下”的智慧,如此方能勇立潮头,破浪乘风。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当有“拿得起”的社会责任感和个人使命感。
“拿得起”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心忧百姓;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忘我;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追求;是“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赤诚;是“我的家乡我来守护”的担当。古往今来,无数的仁人志士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拿得起”的责任担当。今日之中国,百象勃兴,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乡村振兴如火如荼,科研创新占领高地,戍边守土寸土不让……更离不开每一个中国人积极投身到时代浪潮中去发光发热,生逢盛世,责任在肩,我们需要拿起对家庭、国家、社会的责任,积极进取,奋发有为,担当无悔。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当有“放得下” 功名利禄、尘世纷争的智慧。
道家的 “放得下” 并非是消极避世,而是一种超脱豁达的人生境界。当人们在尘世中疲惫不堪,被名利所累时,道家的思想就像一泓清泉,让人们能够放下心中的执念,回归到自然纯真的状态。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种不争的思想,就是倡导人们放下争名逐利的心。庄子更是以超脱的姿态看待世间万物,他宁愿曳尾于涂中,也不愿接受楚国相位的诱惑。正如竹林七贤之放浪形骸的洒脱,苏子也无风雨也无晴之豁达,邓清明“功成不必在我”的泰然。“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看待外在的名与利,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摈弃世俗的繁杂,助力我们更好地行稳致远。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们既需要有“行到水穷处”的孜孜以求,有需要有“坐看云起时”的淡然,“拿得起”的儒家精神可以激励我们奋发图强,勇攀高峰;而在遭遇困境或挫折时,“放得下”的道家智慧则能帮助我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让我们携儒道智慧同行,走向更为充实、豁达的人生。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呈现关于儒家和道家的认识,儒家“拿得起”强调要积极入世,勇于担当,敢作敢为,是一种积极的处世态度,是社会国家能良性运转的基础,具有儒家思想的人就会不断努力积极进取。道家“想得开”强调顺应自然,依道而行,当身陷逆境的时候,道家会告诉你:不要陷入到精神痛苦之中不能自拔,要想得开,要看得远,要明白“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要掌握安时处顺的生存技巧,因而具有劝慰的功能。
材料指出,“儒道两家各有所长又互为补充,为人们提供了精神营养”,即儒道的精神思想于我们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二者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取二者的长处,弥补二者的短处,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状态。启示我们,无论是青年的个人成长,还是国家社会的向前发展,都要“拿得起”“放得下”。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从“拿得起”“放得下”的内涵、二者的辩证关系、各自的重要性去阐释,引出观点,如:二家合一,破人生桎梏。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青年当学习儒家的“拿得起”,疾风骤雨勇迈步,积极进取,做人生的强者。二、看得开,顺势为,不妄动。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道家奥义。三、融二家之所长,进有为,退有乐,方得人生之妙境。
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青年既应拿得起,积极奋斗,担当责任,又要有“放得下”的智慧。也可以引用老子“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的名言,论证对待“拿得起”“放得下”的正确态度。
立意:
1.人生,既要拿得起,又放得下。
2.有“拿得起”的担当和“放得下”的智慧。
3.融儒道之智,驭时代之浪。
【点评】本题考查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 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1 / 1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2024高二上·成都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期以来,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特征存在着不同理解。一些观点认为,中华文明属于大陆文明,中华传统文化以大陆文明为底色,与海洋关系不大。这种观点的形成原因较为多样和复杂,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是一个重要来源。黑格尔就提出东西方拥有不同文明体系的观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是大陆文化,是僵化和停滞的;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海洋文化,是进取和创新的,这种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差异。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不符合历史实际。
中华传统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文化,是多元同构的文化,海洋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质。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陆地和海洋的双重品格,海洋特质是其鲜明的文化特征之一。中国既有广袤的大陆,也有辽阔的海疆,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悠久的海洋文化,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特质孕育于远古时期,考古学家在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就发现了海蚌壳、海鱼骨等遗存。
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与利用逐渐丰富和拓展。秦始皇曾数次东巡,并派徐福率众东渡,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海上航行的明确记载。《庄子》《山海经》等大量早期古代经典文献中也都不乏对海洋的描述,特别是刳木为舟、煮海为盐等记载,都是时人利用海洋的真实写照。汉代则有了国人走向远海更为具体的文献记载,“海上丝绸之路”开始扬帆远航,贸易与交流东到日韩,南至东南亚各国。
六朝隋唐时期,对于海洋的探索与开发显著推进。三国时期,造船技术进一步提升,魏国曾在青、兖、幽、冀四州大造海船,当时东吴的造船业最为发达,船舶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分隔舱技术,即使个别船舱受损进水也不影响航行。据史料记载,孙权曾派遣船队进行了数次大规模海上远航,远至东南亚等地。唐代不仅陆上疆域广阔,对于海洋的控制和影响也实现了空前拓展。唐代的造船技术更加高超,船体设计、船帆制造以及轮桥起重技术等诸多领城都有新的发明。在与日本等国的海战中,唐朝船队多次取得胜利。唐代开始设置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交往和对外贸易,这是针对海洋经贸最早的官方常设机构。沿海港口城市也随之快速发展,广州、宁波、泉州等地都有规模很大的港口。《新唐书·地理志》等典籍对于当时海洋贸易、对外交往等的记述更为详尽,记录了从广州出发,经越南、印尼等地绕过马六甲海峡到达西亚的远洋航线及沿线各国风貌。
宋元时期,古代中国的海洋文化发展达到一个相对的高峰。宋代特别是南宋高度重视海洋贸易,明确提出了“开洋裕国”的基本国策,建立了更为完备的市舶机构,对海洋贸易采取了宽松开放的政策,对外贸易的重心从陆上转至海洋,航海技术进一步提升,海洋文化的发展进入繁荣时期。
明清两朝是海洋文化跌宕起伏、曲折发展的时期。一方面,明代前期经由海洋的对外交流达到巅峰,郑和率领规模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航路最远抵达非洲,时间跨度长达近30年,是古代航海史上规模空前的壮举。另一方面,明中叶之后,明清两朝不同程度推行过一些“海禁”政策,甚至进一步发展为闭关锁国,阻滞了海洋文化的发展。
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各历史阶段的总体性特征的研判,不难看出其鲜明的海洋特质。文化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形成的,同样也不是一个时期的停顿或波折所能截断的,历史长河在征途中激起的浪花乃至曲折的迂回,并不能改变其奔流入海的大势,明清海洋政策阶段性变化造成的影响也无法抹杀中华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海洋特性。
同时应当看到,中华传统文化是多元同构的文化,就文化内涵的诸多构成特质而言,海洋文化特质与其他特质并非相互割裂、各自孤立的存在,而是有机共生、同构融合的关系。正因如此,中华传统文化天下大同、协和万邦、开放包容、开拓进取等精神内涵不断得到增强。首先,开放包容是中华海洋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例如,妈祖信仰是海洋文化开放包容精神的一个生动例证。宋代以来,妈祖信仰不断丰富发展,如今其影响遍及世界各地。就文化特征而言,妈祖信仰蕴含的大爱精神正是海洋文化开放包容特征的重要体现。其次,开放包容也是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质。纵观西方几百年来的海洋史,可以说是一部殖民和掠夺的历史,在海洋贸易的过程中带有强烈的侵略性和扩张性。但中华海洋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传统。早在两汉时期,中华先民的海洋活动就以各国的相互交流、往来互信为主要内容,体现了开放包容的精神。再次,开拓进取是中华海洋文化的重要精神特质。大海波涛汹涌,深广难测,这一自然属性令海洋文化富于开拓冒险精神。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沿海各地区的百姓很早就有搏击风浪、逐海谋生的传统,逐步形成了充满活力、敢拼会赢的社会文化氛围。
(摘编自林大志《浅谈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特质》)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简单地认为中华文明属于大陆文明,中华传统文化以大陆文明为底色,与海洋关系不大,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狭隘的。
B.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特质孕育于远古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中发现的海蚌壳等遗存即是其典型佐证。
C.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多元同构的特点,其海洋文化特质与其他构成特质有机共生、同构融合,精神内涵因之不断得到增强。
D.大海波涛汹涌、深广难测的自然属性,沿海百姓搏击风浪、逐海谋生的传统促进了充满活力、富于开拓冒险精神的海洋文化的产生。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与利用不断深化,刳木为舟、煮海为盐等早期古代经典文献中的记载就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利用海洋的情况。
B.唐代高超的造船技术、市舶司的设置,推动了当时海洋贸易、对外交往、港口城市的发展,《新唐书·地理志》对此有详细的记载。
C.南宋时期海洋文化进一步发展,与其“开洋裕国”的基本国策、宽松开放的海洋贸易政策、不断完善的市舶机构等因素都有很大关系。
D.明代海洋文化曲折发展,既有郑和七下西洋,也有“海禁”政策,但这种海洋政策的阶段性变化无法抹杀中华文化中固有的海洋特性。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直接支撑“中华海洋文化开放包容”观点的一项是(  )
A.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半岛上的齐国就通过海上主动与朝鲜开展各种贸易往来,开辟了“东方海上丝绸之路”。
B.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了六只独木舟的船桨,舟山群岛出土了大量舟楫陶器,表明五千年前此地就开始航海活动。
C.宋元时期世界各地的商人从海上齐聚泉州,从事海洋商贸活动,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同时共存。
D.战国时楚国利用地线优势大力开展海上贸易;铸造了金节用于外贸免税,与西亚、南亚的一些国家进行经济交流。
(2024高二上·成都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唐,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曰:“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况于为之强战?”
(选自《孟子·离娄上》)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先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由A此B观之C君不行D仁政而E富F之G皆弃H于孔子I者也J况K于L为之强战?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仁由义”与“为仁由已”(《论语·颜渊》两句中的“由”含义相同。
B.“求非我徒也”与“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两句中的“徒”含义不同。
C.小子,文中用作老师对学生的称呼;现在则常用于对人轻慢或戏谑的称呼。
D.镒,与“钩”同为古代重量单位,但比“钩”小,二十两或二十四两为一镒。
6.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诸:道在迩而求诸远/投诸渤海之尾
B.亲:人人亲其亲/洛阳亲友如相问
C.居:夫子必居一于此矣/昂其直,居为奇货。
D.焉: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7.对划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上天想平稳地治理天下,当今世上,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不高兴呢?
B.如果上天想让天下太平安定,当今世上;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不做好准备呢?
C.如果上天想平稳地治理天下,当今世上,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不做好准备呢?
D.如果上天想让天下太平安定,当今世上,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不高兴呢?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桀和纣失天下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要想得天下必须得民心,而得民心的方法便是满足百姓的愿望,不做百姓所厌恶的事。
B.孟子主张远离自暴自弃的人;在他看来,只有仁、义才是人的精神住宅和正确道路,那些抛弃精神住宅和正确道路的人都是可悲的。
C.孟子离开齐国,充虞觉察他神色有异,于是拿孟子当初教导他的话表示质疑,孟子说按理已到了王者兴起之时,自己就是这个王者。
D.当初在齐国,齐王赠金孟子不接受;后来宋国和薛国赠金,孟子却接受了。这令陈臻感到困惑,认为孟子的做法必定有一种是错的。
9.(2024高二上·成都开学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   ,可谓好学也已。
(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欲修其身者,   。欲正其心者,   。
(4)   ,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   。
(5)   ,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6)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   ?
(7)人生得意须尽欢,   。   ,千金散尽还复来。
(8)纵使相逢应不识,   。   。
10.(2024高二上·成都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儒家倡导“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追求入世,鼓励人们勇于进取,敢于担当,这可以概括为“拿得起”;道家倡导“臣之所好者道也”,追求“不妄为”的人生智慧,鼓励人们如庖丁解牛,顺应规律,依道而行,这可以概括为“想得开”。
“拿得起”、“放得下”,儒道两家各有所长又互为补充,为人们提供了精神营养。
以上材料对我们思考人生、社会有很多启示。请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D
3.B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1.D.“大海波涛汹涌、深广难测的自然属性,沿海百姓搏击风浪、逐海谋生的传统促进了……海洋文化的产生”错误,曲解文意,由“大海波涛汹涌,深广难测,这一自然属性令海洋文化富于开拓冒险精神。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沿海各地区的百姓很早就有搏击风浪、逐海谋生的传统,逐步形成了充满活力、敢拼会赢的社会文化氛围”可知,大海波涛汹涌,深广难测使海洋文化富于开拓冒险精神;百姓很早就有搏击风浪、逐海谋生的传统形成了充满活力、敢拼会赢的社会文化氛围。
故答案为:D。
2.D.“但这种海洋政策阶段性变化无法抹杀中华文化中固有的海洋特性”错误,张冠李戴,原文是“明清海洋政策阶段性变化造成的影响也无法抹杀中华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海洋特性”,可见是“造成的影响”无法抹杀中华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海洋特性。
故答案为:D。
3.A.“主动与朝鲜开展各种贸易往来”能体现开放包容。
B.表明了浙江余姚河姆渡、舟山群岛开始航海活动的时间,不能体现开放包容。
C.“世界各地的商人从海上齐聚泉州”“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同时共存”能体现开放包容。
D.“大力开展海上贸易”“与西亚、南亚的一些国家进行经济交流”能体现开放包容。
故答案为:B。
【答案】4.CGJ
5.A
6.A
7.D
8.C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⑵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⑶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用法和意义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平时的学习中应对重要的文言实词多加积累,做题时结合句子进行判断即可。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⑸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附参考译文】
孟子说:“桀和纣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百姓;失去了百姓,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方法,得到了百姓,就得到天下了;获得百姓有方法,赢得了民心,就得到百姓了;赢得民心也有方法,他们所希望的替他们聚积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加在他们头上,如此而已。”
孟子说:“自己损害自己的人,是不能和他谈出什么来的;自己放弃自己的人,是不能和他于出什么来的。言谈破坏礼义叫作自己损害自己;自以为不能依据仁、遵循义来行事,叫作自己放弃自己。仁,是人们安适的精神住宅;义,是人们行为最正确的道路。空着安适的住宅不去居住,舍弃正确的道路不去行走,可悲啊!”
孟子说:“真理在近处却到远处寻找,事情本容易办成却往难处着手。只要人人都亲近自己的父母,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就太平了。”
孟子说:“冉求当了季康子的家臣,不能改变他的德行,田赋反而两倍于从前。孔子说:冉求不再是我的学生,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攻击他。”从这事看来,君主不实行仁政却去帮助他搜刮别人的财富的人,都是孔子所唾弃的,何况为那不仁之君努力作战的人呢?”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夫子好像有点不快乐的样子。以前我从夫子这里听说过:‘君子不怨恨上天,不责备他人。’”
孟子说:“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五百年一定会有推行王道的圣明君主出现,这中间一定会出现闻名于世的人(来辅佐圣明君主)。从周朝到现在,已经有七百多年了。按照年数来说,已超过了五百年;按照时势来看,应该可以出现圣人了。上天还没有想要使天下太平安定罢了,如果要使天下太平安定,在当今社会,除了我还能有谁呢?我为什么会不快乐呢?”
陈臻问道:“前些日子在齐国,齐王送您上等成色的金一百镒,您没有接受;后来在宋国,宋王送您七十镒,您却接受了;又到了薛国,薛君送您五十镒,您也接受了。如果过去不接受是正确的,那么现在接受就错了;如果现在接受是正确的,那么过去不接受就错了。在这件事情上,夫子您一定犯了其中一个错误。”
孟子回答说:“都是正确的。在宋国时,我准备远行。(按照习俗)对远游者必须赠送路费,宋王送别时说是‘赠送路费’,我为什么不接受呢?在薛国的时候(听说路上有危险),我有防备不虞的想法。薛君辞别时说:‘听说您需要防备危险,送点钱给您买武器吧。’我为什么不接受呢?而在齐国,就没有接受钱财的理由。没有什么理由却要送我钱财,这等于是贿赂收买我。哪里有君子可以拿钱收买的呢?”
4.句意:从这事看来,君主不实行仁政却去帮助他搜刮财富的人,都是孔子所唾弃的,何况为那不仁之君努力作战的人呢?
“由此”作“观”的状语,“之”作“观”的宾语,“由此观之”结构完整,“之”后断开,即C处;
“而”是连词,连接“君不行仁政”和“富之”,故“君不行仁政”和“富之”不能断开,在“富之”后断开,即G处;
“也”句末语气助词,其后断开,即J处。
故答案为:CGJ。
5.A.错误。依据,遵循/凭,靠。含义不同。句意:自以为不能依据仁、遵循义来行事。/实行仁德,完全靠自己。
B.正确。学生/一类人。句意:冉求不再是我的学生。/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C.正确。
D.正确。
故答案为:A。
6.A.都是兼词,之于。句意:真理在近处却到远处寻找它。/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
B.亲爱,敬爱/亲人。句意:只要人人都亲爱自己的父母。/洛阳亲人朋友若是问起我来。
C.占/储存。句意:老师必占其一。/抬高它的价钱,储存起来,当作稀奇的货物。
D.哪里/从哪里。句意:哪里有君子可以拿钱收买的呢?/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故答案为:A。
7.治:社会太平。豫:高兴。句意:如果上天想让天下太平安定,当今世上,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不高兴呢?
故答案为:D。
8.C.“自己就是这个王者”错误,孟子认为自己是辅佐王者平治天下的人,亦即前文所说的“名世者”。
故答案为:C。
9.【答案】(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2)其恕乎
(3)先正其心;先诚其意
(4)知人者智;自胜者强
(5)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6)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7)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8)尘满面;鬓如霜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慎、焉、恕、畔、扁、樽、材、鬓。
故答案为: (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2)其恕乎;(3)先正其心;先诚其意;(4)知人者智;自胜者强;(5)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6)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7)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8)尘满面;鬓如霜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10.【答案】例文:
既有“拿得起”的担当,又有“放得下”的智慧
儒家催人奋进,“拿得起”;道家劝人依道,“放得下”,儒家与道家犹如两颗交相辉映的明星,各有所长又互为补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而深邃的精神营养。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既需要有“拿得起”的奋斗姿态;又需要有“放得下”的智慧,如此方能勇立潮头,破浪乘风。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当有“拿得起”的社会责任感和个人使命感。
“拿得起”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心忧百姓;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忘我;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追求;是“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赤诚;是“我的家乡我来守护”的担当。古往今来,无数的仁人志士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拿得起”的责任担当。今日之中国,百象勃兴,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乡村振兴如火如荼,科研创新占领高地,戍边守土寸土不让……更离不开每一个中国人积极投身到时代浪潮中去发光发热,生逢盛世,责任在肩,我们需要拿起对家庭、国家、社会的责任,积极进取,奋发有为,担当无悔。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当有“放得下” 功名利禄、尘世纷争的智慧。
道家的 “放得下” 并非是消极避世,而是一种超脱豁达的人生境界。当人们在尘世中疲惫不堪,被名利所累时,道家的思想就像一泓清泉,让人们能够放下心中的执念,回归到自然纯真的状态。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种不争的思想,就是倡导人们放下争名逐利的心。庄子更是以超脱的姿态看待世间万物,他宁愿曳尾于涂中,也不愿接受楚国相位的诱惑。正如竹林七贤之放浪形骸的洒脱,苏子也无风雨也无晴之豁达,邓清明“功成不必在我”的泰然。“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看待外在的名与利,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摈弃世俗的繁杂,助力我们更好地行稳致远。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们既需要有“行到水穷处”的孜孜以求,有需要有“坐看云起时”的淡然,“拿得起”的儒家精神可以激励我们奋发图强,勇攀高峰;而在遭遇困境或挫折时,“放得下”的道家智慧则能帮助我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让我们携儒道智慧同行,走向更为充实、豁达的人生。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呈现关于儒家和道家的认识,儒家“拿得起”强调要积极入世,勇于担当,敢作敢为,是一种积极的处世态度,是社会国家能良性运转的基础,具有儒家思想的人就会不断努力积极进取。道家“想得开”强调顺应自然,依道而行,当身陷逆境的时候,道家会告诉你:不要陷入到精神痛苦之中不能自拔,要想得开,要看得远,要明白“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要掌握安时处顺的生存技巧,因而具有劝慰的功能。
材料指出,“儒道两家各有所长又互为补充,为人们提供了精神营养”,即儒道的精神思想于我们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二者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取二者的长处,弥补二者的短处,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状态。启示我们,无论是青年的个人成长,还是国家社会的向前发展,都要“拿得起”“放得下”。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从“拿得起”“放得下”的内涵、二者的辩证关系、各自的重要性去阐释,引出观点,如:二家合一,破人生桎梏。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青年当学习儒家的“拿得起”,疾风骤雨勇迈步,积极进取,做人生的强者。二、看得开,顺势为,不妄动。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道家奥义。三、融二家之所长,进有为,退有乐,方得人生之妙境。
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青年既应拿得起,积极奋斗,担当责任,又要有“放得下”的智慧。也可以引用老子“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的名言,论证对待“拿得起”“放得下”的正确态度。
立意:
1.人生,既要拿得起,又放得下。
2.有“拿得起”的担当和“放得下”的智慧。
3.融儒道之智,驭时代之浪。
【点评】本题考查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 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