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 平面镜成像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它课口
教学内容分析 《平面镜成像》来自于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 3 节。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来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它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另外本节课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这个探究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通过这个探究,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这个探究在整个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中起示范作用。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承上启下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对平面镜较为熟悉,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受生活经验的主观影响, 容易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例如:物体离平面镜越近,像就越大。
学习目标 1.通过做实验,探究并了解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2.经历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过程,能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 1.通过做实验,探究并了解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2.经历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过程,能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评价任务 1.经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2.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评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导入新课
首先出示一则谜语“有一物,真奇怪;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恼它也恼,你动它也动,你静它也静。”引出平面镜,介绍平面镜,然后通过一个“水中蜡烛”的演示实验引出课题:平面镜成像。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将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在水中燃烧。 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分析原因并尝试做出初步的解答。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还为将“平面镜改为玻璃板”便于确定虚像的位置,设下铺垫;培养观察能力,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提出与物理有关的问题,开启探究学习的大门。 环节二 :讲授新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提出问题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2.猜想与假设: 请同学们根据生活中的切身体验大胆地进行猜想,并说出猜想依据。 3.制定计划并设计实验 验证猜想 1: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 结合以下问题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最后选出小组代表说明自己的想法与计划安排。(参考:所选器材、选择原因、器材的组装方式、具体计划安排。) (1)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成像的位置,直到看上去与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2)怎样判断后面的物体与像已经完全重合? 在玻璃板的前面左右改变眼睛的位置,直到从不同位置看起来后面的蜡烛和像完全重合为止。 (3) 如何比较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 (4)实验时,选择什么样的镜面?为什么要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验证猜想2:像是“近大远小”的,还是像与物体大小相同。 如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呢? 分组讨论以下实验方案的可行性: 方案 1: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离玻璃板远近不同的位置,观察像的大小。 方案 2:把一根中等高度的蜡烛放在离玻璃板较近的位置,拿另一根较高的蜡烛移到成像的位置处,观察它们能否完全重合,从而验证“近大”是否正确;同理去验证“远小”是否正确。 方案 3: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点燃其中一支蜡烛放在离玻璃板远近不同的位置,拿另一支蜡烛移到成像的位置,比较像与后面蜡烛的大小关系。 进行实验 验证猜想 1: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 验证猜想2:像是“近大远小”的,还是像与物体大小相同。 各小组采用不同的方案进行实验 把测量结果填入下表中 5.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各小组展示实验记录和数据,派代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即: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像与物的大小? 教师做适当引导,然后师生共同整理探究结果。 延伸: (1)观察物像连线与玻璃板所在直线,这两条相交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 (2)你看到的镜中像能用白纸承接到吗? 6.交流与反思 各组之间交流在实验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提供自己的成功经验,找出实验的不足等,最后汇报 思考: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讨论并提出猜想: 1.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与物的大小 像是“近大远小”的 像与物体大小相同 说明提出猜想的理由 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最后选出小组代表说明自己的想法与计划安排。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 学生归纳自己的探究方案,口头表述探究过程、实验数据。 得出结论: 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像和物的大小相同,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无关; 观察思考,得出:像与物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平面镜所成像为虚像。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够对生活中出现的现象提出与物理有关的问题;选择合适的仪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并让同学理解“等效替代法”这种科学研究方法;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 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论证能力。环节三:巩固练习1.小明同学身高1.7 米。 (1)当他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5 米处时,他的像高 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 米。 (2)若小明朝着远离平面镜的方向运动。当他到平面镜的距离变为3米时,他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 米;平面镜中像的高度会发生变化吗? 2.一人身高 1.8 m,站在水池旁边,已知池水深 2 m,水面离岸的高度为 1.5 m,则他在水中的像高为( );他头顶的像到水面的距离为( )。 A.1.8 m B.2 m C.3.3 m D.3.5 m 如图所示是四位同学画出的物体 abc 在平面镜中的像。其中正确的是( )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解决生活问题。环节四:课堂小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说出本节课的学习在知识和学习方法上都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有哪些经验教训需要总结? 平面镜成像特点 ①像与物大小相等; ②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平面镜成的像为 (正立/倒立) 的虚像。 延伸:结合数形思想,得出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结合数学轴对称图形进行思考 设计意图培养孩子总结整理能力;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板书设计 4.3平面镜成像 成像特点 等大 物 等距 像 垂直 正立的虚像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生活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请从平面镜成像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本节课由谜语和水中不灭的“蜡烛”演示实验导入,从直观上引导学生感知平面镜的成像效果,带给我们生活的快乐和自然界的神奇,感受到了科学的力量,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会到物理的有用性和重要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反思与改进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又不拘泥于教材。本节课内容都是学生关心和比较感兴趣的,丰富了教材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动脑的习惯,提升了实践操作能力。 2.在互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碰撞的不够,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草草得出结论,学生实验设计和进行略感生涩,体现了我的教学经验、技能还很欠缺,以后要注意学习和改进,多多训练学生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及创新。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