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教材七上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大单元教学课件(共9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新教材七上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大单元教学课件(共9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25 21:26: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6张PPT)
七上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部编版2024年新教材
大单元教学 新课程理念
(一)单元导读
单元整体感知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然而,秦朝实行残暴统治,最终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推翻。
西汉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以恢复,社会趋于稳定。在汉武帝统治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东汉建立初期,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东汉后期,政治动荡,社会危机日趋严重。
秦汉时期,科技与文化都有突出的成就。汉朝开通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化的交往。
单元整体感知
(二)时空坐标
导入新课
时代特征
统一:是指疆域统一,整个国家由一个中央政府统辖。
多民族国家:国家内部的居民,由不同民族组成。
封建社会:以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剥削农民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历史上的第二个阶级社会。其基本对立的阶级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 209年
公元前207年
公元前202年
公元前138年
陈胜、吴广起义
秦朝灭亡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东汉建立
社会形态:
封建社会
秦统一中国
西汉建立
25年
184年
黄巾起义爆发
1.秦灭六国:
一、秦统一中国:
(1)秦朝统一的原因
根据材料,自主归纳秦统一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1:人民面对连绵不断的战争,渴望结束战争,国家统一、和平和安定的生活。
材料中的现象反映出什么现象?
人民渴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材料2:
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国力如何?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统一的条件。
材料3:嬴政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如李斯原是楚国小吏,尉缭原是魏国布衣,都得到重用。
秦王嬴政又如何?
秦王进行充分准备,重用人才,积极策划统一大计。
民心归一
综合国力
雄才大略
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秦灭六国:
一、秦统一中国:
(1)秦灭六国的过程
秦灭六国时间:
秦灭六国顺序:
前230年灭韩
前221年灭齐
前228年灭赵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燕
秦始皇像
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韩、赵、魏、楚、燕、齐







秦朝
公元前221年
咸阳
策略:远交近攻
1.秦灭六国:
一、秦统一中国:
(1)秦朝的建立
秦王嬴政(秦始皇)
秦朝
时 间:
建立者:
都 城:
历史地位:
公元前221年
秦王嬴政
咸阳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建立中央集权制:
一、秦统一中国:
统一后,为__________________,秦朝创立了以_____为中心的___________。
中央集权制度
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
皇帝
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 中央 设有____、____、________,称为“____”,分管____、军事和____。三公下设“____”。 地方 废除______,实行______,由____直接管辖。郡、县长官由____直接任免。 称“_____”,总揽全国政治、军事财政等一切大权。
皇帝
九卿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三公
行政
监察
分封制
郡县制
中央
朝廷
皇帝
丞相
御史大夫
太尉
乡、里、亭
郡(守)
县(令或长)
2.建立中央集权制:
一、秦统一中国:
(1)皇帝制度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需要加强什么权力?
需要加强什么权力?
(中央)专制主义
(地方)中央集权
(1)专制主义:指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由皇帝独裁,一切皇权至上。(2)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皇位世袭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朕为始皇帝。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01
03
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万民莫敢用之。
2.建立中央集权制:
一、秦统一中国:
(2)中央集权制
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
丞相
(行政)
中央政府
太尉
(军事)
御史大夫
(监察)
郡守
皇帝
县令/县长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地方政府
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丞相掌管行政;太尉负责军事;御史大夫主管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三公之下,设置分别掌管财政、宫廷事务的一些官员,称为“九卿”
2.建立中央集权制:
一、秦统一中国:
(3)郡县制
丞相王绾
刚刚打败各诸侯,燕、齐、荆太远,如果不设置王,就不好镇守,请求册封诸侯王。
廷尉李斯
西周分封子弟非常多,后代却彼此疏远,相互攻击,周天子也无法制止。现在四海之内获得统一,全国都应该划分为郡和县。
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
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县以下又设乡、里、亭等基层组织。
意义: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郡(守)
县(令或长)
乡、里、亭
中央集权
一、秦统一中国:
(4)中央集权制建立的意义
皇帝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廷尉
少府
卫尉
宗正
郎中令
太仆
典客
治粟内史
郡(守)
县(令或长)
乡、里、亭
最高统治者
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
郡县制
三公九卿制
皇帝制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皇帝个人独裁
地方严格服从中央
2.建立中央集权制:
国家的一切权力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对以后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地方行政制度 分封制 郡县制
划分依据 血缘 地域
地方官员产生 世袭产生 皇帝任免
与中央关系 诸侯国有较强独立性 郡县直接受中央管辖
【历史解释】相较于分封制而言,郡县制有何特点?
打破了分封制的血缘政治关系,官僚制取代了官位世袭制,地方严格服从中央。
知识延伸-分封制VS郡县制
郡县制
地域
皇帝任免
郡县直接受中央管辖
材料4: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读通鉴论》
材料5:战国时,有个秦国人在国内做了一条长裙。她去齐国旅游的时候又叫齐国的裁缝做同样尺寸的裙子,取货时发现:竟然是超短裙!付款时裁缝又拒收她的圆形货币而要她付刀币。最后她不愿意要这条裙子了,打算退货,裁缝让她填一份文书。结果她突然发现自己变成‘文盲’了,因为文书上的文字她一个都不认识。
尺寸不统一
货币不统一
文字不统一
秦统一后遇上什么问题?
该如何解决呢?
3.巩固统一的措施:
一、秦统一中国:
(1)文化上—统一文字


③作用:有利于政令的推行和各地域人民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
②措施:制定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统一文字——小篆
①目的:为消除文字差异,巩固统一。
3.巩固统一的措施:
一、秦统一中国:
(2)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
圆形方孔半两钱
统一货币——秦圆形方孔“半两”铜钱
度:长度单位
秦一尺约23.1cm
量:容积单位
秦一升约202ml
衡:重量单位
秦一斤约为今250g
统一度量衡——
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3.巩固统一的措施:
一、秦统一中国:
(3)交通上-统一车轨(车同轨)
措施:大修驰道,拆除路障;
统一全国车辆两轮之间的距离(车同轨)
秦驰道
影响:有利于车辆畅行无阻,交通便利,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巩固统治。
3.巩固统一的措施:
一、秦统一中国:
(4)边疆上-南征越族、开凿灵渠,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影响:更好地抵御了匈奴,巩固了边防,有利于边疆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但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加重了百姓负担。
材料6:“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贾谊《过秦论》
在原先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北方长城的基础上修建长城。
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
临洮
辽东
A政治制度 B经济发展 C军事战争
【史料实证】请从以下主题中任选一个主题,选择材料中的文物(至少两件),说明该文物与所选主题的关系。
①兵马俑铜车马
②秦半两钱
④铜权
③石铠甲
⑤秦封泥(印有秦郡县地名等)
⑥睡虎地秦简(法律、行政文书)
⑦虎符
⑧泰山刻石(小篆刻写的法律制度等)
⑤⑥⑦⑧
②④
①③⑦
3.巩固统一的措施:
一、秦统一中国:
3.巩固统一的措施:
一、秦统一中国:
(5)统一的意义
材料7: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承者,这套制度经过了汉代的完善和巩固,又继续推行了1700年,其间只逐步地作了修正。
——《剑桥中国秦汉史》
东到东海
西到陇西
南达南海
北到长城一带
①国家版图: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此后古代中国版图的基本框架
②制度: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史记·秦始皇本纪》
大家知道这是哪一成语典故么?
指鹿为马
1.秦的暴政:
二、秦末农民起义:
秦朝时民谣
我家有三子:
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
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
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
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
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
【史料实证】阅读史料,归纳秦朝暴政的表现。
材料1:秦法律规定,男子17岁就需要到官府登记户籍,从此开始服徭役,直到60岁才能免除。据估计,秦始皇大兴土木,宫殿就有700余座,阿房宫,骊山陵,长城等大工程,当时全国人口有2000万,每年征调服役不下300万人。
材料2: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赋(土地税)、口赋(人口税),口赋每人1千钱,除此之外,还要缴纳牲畜、桑麻、等杂税,这些赋税占农民收入的三分之二。
表现:①徭役繁重
表现:②赋税沉重
1/3
养家糊口
2/3上缴国家
1.秦的暴政:
二、秦末农民起义:
材料3:秦朝时,走在街上你会看到有的人脸上刺有字,有的人没有鼻子,有的人只有一只脚……在市场上,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死刑:坑杀,腰斩,车裂等十几种肉刑:膑、刖、墨等秦法:族诛、连坐
材料5:秦二世下令将秦始皇无子嫔妃全部陪葬;把修骊山陵墓的工匠全部活埋;诛杀兄弟,姊妹22人;杀蒙恬等大臣不计其数;不断增加赋税和徭役。
材料4: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诗书弃市......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史记·秦始皇本纪》
表现:③法律严苛、刑罚残酷
表现:④焚书坑儒
表现:⑤秦二世统治更加残暴
1.秦的暴政:
二、秦末农民起义:
(1)秦 的暴政
赋税沉重
徭役、兵役繁重
法律严苛
刑罚残酷
焚书坑儒
秦二世更加残暴
天下
苦秦久矣
农民起义爆发
2.陈胜、吴广起义:
二、秦末农民起义:
材料6:二世元年七月(公元前209年),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材料7:陈胜曰:“天下苦秦(秦的残暴统治)久矣……”
——《史记·陈涉世家》
直接原因:遇雨误期,按律当斩
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时间:
地点:
领导人:
建立政权:
公元前209年
大泽乡
陈胜、吴广
张楚政权
二、秦末农民起义:
【时空观念】
找到渔阳的位置和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说一说陈胜、吴广起义的经过和结果。
大泽乡起义→攻占陈县,建张楚政权→联络各地反秦势力,天下响应→向西进攻,直逼咸阳→秦二世反击→起义失败
陈胜、吴广起义能得到各地势力起兵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
秦朝暴政失去民心。
2.陈胜、吴广起义:
二、秦末农民起义:
材料8:陈涉(陈胜)虽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竞亡秦,由陈涉(陈胜)首事也。 ——司马迁
材料9:从陈胜吴广开始,历史不断地发生农民反抗地主压迫的大小起义。 ——范文澜《中国通史》
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显示出革命首创精神和敢于反抗追求平等的精神
启示:得民心者得天,失民心者失天下;要以民为本,实行仁政;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不能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
2.陈胜、吴广起义:
3.秦朝的灭亡:
二、秦末农民起义:
【时空观念】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反秦浪潮并未平息,其中谁的队伍逐渐壮大?他们又是如何使秦朝走向灭亡的呢?
破釜沉舟
以少胜多
项羽
刘邦
项羽—巨鹿之战—歼灭秦军主力
刘邦—直逼咸阳—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
破釜沉舟
时间:
公元前207年
地点:
巨鹿
结果:
项羽以少胜多,击败秦军主力
典故:
交战双方:
项羽军VS秦军
3.秦朝的灭亡:
二、秦末农民起义:
刘邦抓住时机,直抵秦都咸阳。
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婴出城投降,秦朝灭亡。
二、秦末农民起义:
秦朝大事年表
时间 重大事件
公元前221年 秦灭六国,秦朝建立
公元前209年 大泽乡起义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 秦朝灭亡
公元前206年 楚汉争霸
公元前202年 楚汉争霸结束,西汉建立
前221年
前210年
前207年
秦统一中国
秦二世继位
秦亡
思考:秦朝为何如此短命?
失民心者失天下;实行暴政;赋役繁重,法律严苛;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
族(灭)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杜牧《阿房宫赋》
3.秦朝的灭亡:
课堂小结
BC209年
BC207年
BC206年
BC202年
秦的暴政
赋税沉重
徭役兵役繁重
刑法严苛
秦二世更残暴
秦末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
刘邦项羽灭秦
巨鹿之战:以少胜多
秦朝灭亡:前207年
时间:前209年
地点:大泽乡
意义:第一次大规模的
农民起义,具首创精神。
秦朝的灭亡
陈胜 吴广起义
巨鹿之战
秦朝灭亡
BC221年
秦朝建立
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 ,封刘邦为 。双方为 展开争战,史称“ ”。
项羽
刘邦
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曾经并肩作战的友军在秦灭的这一刻起发生了变化,两个人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这个胜利的果实该由谁来享受?
不是,从战争目的看,楚汉之争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
西楚霸王
汉王
争夺国家统治权
楚汉之争
思考:楚汉之战还是农民起义性质的战争么?
三、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时空观念】结合成语典故,说一说楚汉之争的经过及结果
刘邦入咸阳-约法三章
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鸿沟议和-楚河汉界
乌江自刎-霸王别姬
垓下之战-十面埋伏、四面楚歌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刘邦取得胜利
(1)楚汉之争
三、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唯物史观】根据材料说一说刘邦为什么能够打败项羽取得楚汉之争的胜利?
与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张良、萧何、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项羽贵族出身,楚国名将项燕之孙,拥军40万
刘邦布衣出身,当过泗水亭长,拥军不足10万
失民心
刚愎自用
善用人才
得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
(1)楚汉之争
三、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2)西汉建立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公元前202年
刘邦(汉高祖)
长安(今陕西西安)
汉高祖刘邦
(前256—前195)
▲西汉长安城出土“汉并天下”瓦当
“汉并天下”瓦当直径17.5厘米, 西汉的建筑材料,用于屋顶每行瓦的最末端,出土于陕西西安汉长安城遗址。西汉初年,制作和使用“汉并天下”瓦当,目的在于为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
三、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2.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1)社会背景
材料10: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汉书·食货志》
材料11: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史记》
1.说出西汉之初是种怎样的社会景象?
百姓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田地荒芜,国家贫困,社会动荡。
2.为什么汉初的时候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①秦朝的残暴统治;②秦末的战乱。
3.面对如此情况,汉初的统治者首要任务是什么?
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政权、稳定社会局势。
三、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2.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2)休养生息政策
A.含义
休养:休息保养。生息:人口繁殖。
休养生息政策:是国家在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实施的减轻人民负担,保养民力,增值人口,以达到恢复社会经济、稳定政治统治的政策。
西汉初年,经济十分萧条。汉高祖及其继任的统治者吸收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即指大动荡、或长期战乱之后,统治者实行宽松的统治政策,保养民力,增殖人口,以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
B.为了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汉高祖吸取_______的教训,采取_________政策。
休养生息
巩固政权
稳定社会局势
秦朝速亡
三、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2.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2)休养生息政策
C.措施:
①“兵皆罢归家”士兵返乡务农;
②释放奴婢为平民;
③鼓励农业生产;
④减轻农民赋税(十五税一),减免徭役及兵役;
⑤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鼓励农桑
轻徭薄赋
解甲归田
释奴为民
和亲政策
以史为鉴 因时而变 顺势而为
影响:经过多年的治理,汉初的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巩固了新王朝。
三、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当时西汉还面临什么问题?西汉是如何应对的?有何影响?
材料13: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杀掠人口,动以万计。
——《史记·匈奴列传》
匈奴不断袭扰边郡
采取
和亲政策
综合国力
为经济恢复和发展营造了和平的环境。
西汉政府为什么要采取和亲的政策?
2.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2)休养生息政策
三、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3.“文景之治”:
汉文帝刘恒(前202年—前157年),汉高祖刘邦第四子,西汉第五位皇帝。前196年,汉高祖封刘恒为代王。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前180年,吕后一死,大臣迎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汉文帝刘恒第五子,西汉第六位皇帝。刘启在位16年,他继承和发展其父汉文帝的事业,继续奉行“与民休息”政策,并削弱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 。
汉高祖死后,继任者谁继续实行休养生息
(1)背景
三、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3.“文景之治”:
材料14:夫农,天下之本也。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
——《汉书·文帝纪第四》
材料15: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景帝纪第五》
(2)措施
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②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三十税一)。
材料16: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成为汉朝定制。文帝时,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百二十钱减为四一钱。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三、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3.“文景之治”:
(2)措施
③积极赈济灾民。
材料17:夏,四月,大旱,蝗。令诸侯无入贡;弛山泽,减诸服御,损郎吏员;发仓庾以振民;民得卖爵。 ——《资治通鉴》
④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材料18: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 ——《史记·孝文帝本纪》
材料19: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史记·孝文帝本纪》
三、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3.“文景之治”:
行业 具体表现
手工业
商业
纺织、漆器等有较大发展。(纺织技术水平高超,丝织品种类繁多;漆器造型美观。)
一些商人依靠经营煮盐、冶铁等成为富商大贾;
汉景帝时开通边境贸易,各族往来更加频繁。
长安城已初具规模,布局规整;
阅读教材,概括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社会经济有何变化?
(3)效果
西汉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府库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夏曾佑
四、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1.削弱地方势力
【时空观念】根据所学知识,说一说西周、秦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分别采取了什么制度?到了西汉时期,又实行了什么制度呢?
郡国并行制
分封制
郡县制
四、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1.削弱地方势力
(1)背景
西汉初期中央与封国力量对比图
问题一:诸侯王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
问题二:地方豪强兼并土地,欺压百姓,有的还依附王公贵族。
根据课本结合材料归纳西汉初期政治形式?
材料1:而籓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
——《汉书》
材料2: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史记·平准书》
后果:这两股势力成为统一国家内部的离心力量。
四、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1.削弱地方势力
(2)措施
问题 措施 影响
诸侯势大
豪强横行 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
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
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豪强势力也被削弱,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
建立刺史制度
实施“推恩令”: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主父偃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史记 平津侯主父列传》
四、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1.削弱地方势力
(2)措施
诸侯王
诸侯王
诸侯王







推恩前
推恩后
不费一兵一卒,通过扩大既得利益集团减少政策推行的阻力,巧妙削弱诸侯王势力。
材料3:古之贵者不乘牛车,汉武帝推恩之末,诸侯寡弱,贫者至乘牛车。
——《晋书·舆服志》
四、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2.加强经济管控
行业 措施
农业
手工业
注重发展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六辅渠、白渠),提高粮食产量。发明新型播种工具耧车,加快播种速度。
纺织、冶炼、制陶、酿造等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1)农业、手工业发展
汉代双耳陶罐
汉代酱釉弦纹铺首陶壶
汉朝耧车
汉代长信宫灯
四、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2.加强经济管控
(2)经济存在的问题
①私人铸币还没有完全禁绝。
②盐铁经营权也大都掌握在豪强手中。
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
富商大贾控制经济命脉
怎样才能“有钱”?
桑弘羊
臣有良策…
材料5:而富商大贾或蹛[zhì]财役贫,转毂[ɡū]百数......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史记·平准书》
材料4:吴以诸侯即山铸钱,富埒(liè)天子,后卒叛逆。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
——《汉书 食货志》
四、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问题 措施 影响
私人铸币
盐铁私营 富商大贾唯利是图 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大大加强,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为其他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
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对商人征收车船税。
(3)解决措施
2.加强经济管控
四、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3.尊崇儒术
材料6: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诸子百家思想活跃,不利于统治。
【史料实证】材料反映西汉建立之初面临什么问题?
董仲舒
材料7: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熄,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问题 措施 影响
思想活跃 威胁统治
①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②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作为教材,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
③儒士也进人各级政权机构。
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途径
太学
儒家经典
太学
儒学人才
儒家经典
——秦始皇——
——汉武帝——
汉代讲经图
秦坑儒谷
打击(暴力)→激化了社会矛盾
尊崇(柔和)→巩固了大一统
共同目的:统一思想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知识延伸-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学的不同态度
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所宣扬的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主张为强化皇权提供了理论依据,迎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四、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4.北击匈奴
(1)背景
秦末汉初,游牧于漠北草原的匈奴,在首领冒顿(Mòdú)单于的率领下,统一了漠北草原,并不断南下袭扰。
西汉建国之初,国力衰弱实行“和亲”,将宗室女子嫁给匈奴首领单于,每年还要送给匈奴大量粮食和布匹。
我必须打击匈奴,解决此烦恼
国力强盛
四、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4.北击匈奴
(2)概况
著名将领  
著名战役  
影响  
公元前119年,漠北战役
卫青、霍去病
1.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2.西汉控制了阴山以南、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并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知识延伸-比较西汉与秦朝的疆域
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课堂小结
军事
政治
思想
经济
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漠北战役)
①实施推恩令(主父偃)
②借口削爵夺地除国
③郡国豪强迁往京师
④建立刺史制度
①统一铸造五铢钱
②盐铁酒官营、专卖
③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征收车船税。
①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董仲舒)
②兴办太学、教授儒家经典、培养儒学人才。
归纳总结:秦始皇、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人 物 措 施 主要贡献
政治 经济 思想 文化 军事 秦始皇
汉武帝
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推恩令”
刺史制度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
统一度量衡
铸造五铢钱;盐铁酒官营、专卖;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焚书坑儒
尊崇儒术
蒙恬北击匈奴;修长城
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漠北战役)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巩固了大一统,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统一文字为小篆
兴办太学
武帝病逝后,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或为幼主,或为昏君,导致外戚势力坐大,西汉朝政越来越腐败。地主兼并大量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或沦为奴婢,或流亡他乡。各种社会矛盾尖锐。
公元9年,发生了什么?
王莽(前45年—23年)
外戚:指皇帝的母族、妻族。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汉武帝之后的西汉王朝……
五、东汉的兴衰:
1.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25年
刘秀(光武帝)
洛阳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1)东汉建立
刘秀档案:
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公元57),汉高祖刘邦九世孙,汉景帝后裔。新朝王莽末年,起兵反对王莽,后统一天下,定都洛阳,重新恢复汉室政权,为汉朝中兴之主。在位三十三年,谥号光武。
“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
五、东汉的兴衰:
1.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2)巩固措施
材料3:光武帝下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另外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
材料4:东汉政府把羌人内迁,把南匈奴内迁,把乌桓内迁,把鲜卑内迁。
材料1:刘秀连续下达了六道释放奴婢的命令,解决了战乱之后土地荒芜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材料2: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省减刑罚,还多次宣布释放刑徒,即“见徒免为庶民”。
①:下令释放奴婢
②: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
③: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惩处贪污
④:允许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五、东汉的兴衰:
1.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材料5:是岁,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rěn],百姓殷富,粟斛[hú]三十,牛羊被野。
——《后汉书》
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
东汉集市画像砖
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3)光武中兴
五、东汉的兴衰:
1.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3)发展表现
行业 措施
农业
手工业
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王景治理黄河
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青瓷烧制技术成熟。
青釉水波纹双耳瓷扁壶
牛耕画像石拓片
水排
五、东汉的兴衰:
2.东汉中后期的动荡局面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东汉后期皇帝
即位时平均年龄是9.5岁,平均寿命是24岁
皇帝早逝
幼主即位
母后主政
外戚专权君权旁落
皇帝长大
依赖宦官
诛杀外戚夺回君权
宦官得宠把持朝政
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根本原因: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皇位世袭制。(刘秀出身豪强地主)
直接原因:东汉中后期,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由其母亲太后主持。
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五、东汉的兴衰:
2.东汉中后期的动荡局面
(2)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在光武帝的开国功臣“云台二十八将”中,以豪强地主居多,光武帝曾承诺:称帝后,要维护他们的利益。
①背景:
②表现:
材料6: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诸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 ——《后汉书》
表现:
他们极力兼并土地,占有很大的国庄,拥有巨额财富,役使大量农民;
还拥有私人武装,操控地方政权,为害一方。
有的豪强长期担任朝廷中的要职,世代为官。
五、东汉的兴衰:
2.东汉中后期的动荡局面
在这个城堡院落里,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透露出东汉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情形。汉代庄园中常见的望楼,高坐的顶楼上悬挂大鼓,并有武士巡视了望,一有敌情,实行防御。从这件望楼模型可以了解当时豪强地主称霸一方、拥兵自保的情景。
东汉庄园城堡模型
东汉车骂出行壁画(局部)
壁画中有车辆、骑马随从、步行仪仗等,前呼后拥。生动再现了东汉豪强出行的景象。
东汉绿釉陶水亭
亭上层四角有张弩控弦的武士守卫,中间有人扬袖起舞,旁有一人抚琴及三人拍手伴歌。这一陶水亭是豪强地主娱乐生活及拥有私人武装的写照。
(2)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五、东汉的兴衰:
3.黄巾起义
童谣: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东汉王朝
黄巾起义军
材料7:东汉末年,朝中大臣上书提出张角所以能够兴兵作乱,万人所以乐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宦官)多放父兄、子弟、婚亲、宾客典据州郡,辜榷【gu que】(搜刮)财利,侵掠百姓。
元嘉元年(151年)京师旱。任城、梁国饥,民相食。
永兴二年(154年)蝗灾为害,五谷不登,人无宿储。
政治
腐败
自然灾
害频发
民不
聊生
官逼民反
农民起义
(1)背景
五、东汉的兴衰:
2.东汉中后期的动荡局面
原因:
时间:
领导者:
组织
特点
结果
影响
东汉后期政治腐败;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184年
张角
太平道
有组织、有准备
失败
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2)概况
2.东汉中后期的动荡局面
(3)影响
州牧割据(知识拓展)
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地方州郡乱作一团。
东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牧,派重臣出任州牧,统领地方上的军政事务,地位在郡守之上。
州牧割据的局面,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
五、东汉的兴衰:
对比秦朝与西汉的疆域,你发现了什么不同呢?
1.张骞通西域
六、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1)西域地理位置
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
玉门关
阳关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1.张骞通西域
六、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2)张骞出使西域目的
材料1:汉初西域有36国,后来匈奴征服乌孙、楼兰等小国,“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 ——《后汉书》
材料2:与匈奴和亲,并厚予馈赠,但匈奴仍然不断侵犯边境,抢走人畜,毁坏庄稼。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3: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远去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
——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三
西域的小国受到匈奴的奴役和控制
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进攻
大月氏对匈奴的怨愤由来已久
大月氏
西汉
匈奴
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1.张骞通西域
六、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第一次出使西域 第二次出使西域
时间
目的
结果
公元前138年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虽没有达到目的,但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情况
公元前119年
加强与西域各国联系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BC121年,霍去病率军与匈奴河西之战后,夺取河西走廊,汉与西域之间的道路由此畅通无阻。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没能达成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出发目标,他的出使是不是毫无价值了呢?
材料8:《汉书 张骞传》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
(3)张骞出使西域经过
1.张骞通西域
六、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合作探究
张骞两次被匈奴抓住,被扣留了10余年,但他仍然坚持完成使命。他这种精神对我们来说有什么启示?
前138年,率领100余人,从长安出发
被匈奴扣10余年,威逼利诱却未曾放弃
继续西行
历尽艰险
安居乐业,无心夹击
再次被匈奴扣押
前126年,仅张骞和一随者回到长安
持汉节不失!
不怕困难,百折不挠,
勇于探险,为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
1.张骞通西域
六、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材料9: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皇朝和西域各国的联系逐渐密切起来,汉武帝每年派往西域的使者,多则十几次少则五六次,每次多达百余人甚至数百人。 ——《大国崛起:把握中国四大王朝的历史脉象》
材料10:没有张骞出使西域,也就不会有丝绸之路的开辟。没有丝绸之路的开辟,也就不会有了汉朝和西域以及和欧洲文化的交流,所以,通西域的意义十分重大。 ——张岂之(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从民族关系的角度来看:
促进了汉与西域各民族的友好往来,密切了汉与西域的联系。
从对外关系的角度来看:
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4)张骞出使西域影响
2.丝绸之路
六、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长安 →河西走廊 →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北非
(1)丝绸之路的由来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
“陆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
六、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2)丝绸之路上的物品交换
西域
葡萄
苜蓿
石榴
良种马
香料
核桃
玻璃
宝石
乐器
歌舞
宗教
中国
漆器
茶叶
凿井技术
丝绸
铸铁技术
开渠技术
造纸术
瓷器
指南针
2.丝绸之路
六、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西
文化交融
经济商贸
物种传播
科技交流
(3)丝绸之路的影响
2.丝绸之路
六、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4)海上丝绸之路
A.向北:
B.向南:
山东沿岸→黄海→朝鲜、日本
东南沿海→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和锡兰→【转运】
欧洲地区
山东沿岸
黄海
朝鲜
日本
东南沿海
中南半岛
马来半岛
马六甲海峡
孟加拉湾
印度半岛
锡兰
欧洲
2.丝绸之路
六、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传承之旅】——历史与现实的呼应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和10月先后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5月14-15日在北京召开。
结合所学内容谈一谈:古代丝绸之路为我们今天倡导的战略留下了哪些文化内涵,提供哪些有益的经验?
文化内涵:开放、进取、合作、包容
有益经验: ①要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②要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
3.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六、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
时间
管辖范围
职责
意义
公元前60年(汉宣帝)
①颁行号令
②调遣军队
③征发粮草
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一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六、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西域各国与汉朝重新建立联系。
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继续行使管理西域的职权。
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班勇再次出使西域
123年,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
(2)东汉对西域的管理
1.造纸术的发明
七、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时空观念】造纸术发明前古人的书写材料有哪些?这些材质有哪些缺点?
甲骨文
竹简
帛书
陶器
青铜器
笨重
昂贵
书写不便
不易携带
1.造纸术的发明
七、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1)纸的发明
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纸地图
材料11:汉兴,有纸代简。
—张怀瓘[guàn]《书断》
发明
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现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其原料为大麻,纸面平整、结构紧密,但又软又薄,表面有细纤维渣,可见造纸技术比较原始。
质地粗糙,柔韧度不足,使用不便。
改进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1.造纸术的发明
七、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2)造纸术的改进
蔡伦
蔡伦,15岁入宫做宦官,节节上升,曾经身居列侯,位尊九卿。蔡伦曾主管宫内御用器物和手工作坊,在此期间,他总结西汉以来造纸经验,制造出低廉优质的纸张,受到汉和帝称赞。
阅读材料,说出“蔡侯纸”具备哪些优点?
原料容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蔡伦用什么原料造纸?
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
东汉造纸工艺流程图
1.造纸术的发明
七、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材料一 “蔡侯纸”平滑光洁,适宜书写,而且原料廉价,降低了造纸的成本,适合大规模推广造纸的技术。3至4世纪,纸已经基本取代简牍绢帛,成为中国唯一的书写材料。
材料二 (东晋)当时不但用纸抄写经史子集书及公私文件,佛教、道教的兴起也耗去大量纸张。
材料三 :
纸的使用日益普遍,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
纸的使用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2.医学、数学与农学的成就
七、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人物 张仲景 华佗
时代
成就
地位
东汉末年
①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
②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③提出辩证分析病情并对症治疗;
④提出“治未病”思想,提倡预防疾病。
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
东汉末年
①擅长针灸、汤药、外科手术
②发明“麻沸散”
③创编“五禽戏”
被后人称为“神医”
七、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2.医学、数学与农学的成就
数学 秦朝
东汉
农学 西汉
乘法口诀已推广和应用
《九章算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
《氾胜之书》
七、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3.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1、10岁开始读古书,遇到疑难问题总要反复思考,直至明白。
2、20岁那年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实地考察风土人情,收集历史资料。
3、38岁那年,司马迁做了太史令,大量阅读朝廷史官记载。
4、48岁那年,因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而受“腐刑”,忍辱发愤著书,全力完成了《史记》。
探究精神
求真求实
持之以恒
仗义、
不畏强权、坚忍不拔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司马迁
七、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年代
作者
西汉(汉武帝)
黄帝到汉武帝时期
司马迁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体裁
范围
(2)《史记》
12本纪
30世家
70列传
10表
8书
黄帝
汉武帝
夏朝
商朝
周朝
秦朝
3000多年
史学价值:公正记事,秉笔直书,记录保存了大量史料和史事,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文学价值: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地位。
3.司马迁与《史记》
七、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道教 宗教 佛教
兴起时间
创始人
发源地
教义
代表场所
传播
影响
公元前6世纪
古代印度
乔达摩·悉达多
(释迦牟尼)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东汉末年
张角创立太平道
张陵创立五斗米道
为下层民众所信奉
中国
四川成都青城山
河南洛阳白马寺
尊奉黄老、修身养性、得道成仙。
众生平等、忍耐顺从
治病传道、广泛传播
4.道教与佛教
七、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湖北武当山
安徽齐云山
江西龙虎山
四川青城山
道教圣地
4.道教与佛教
七、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安徽九华山
四川峨眉山
山西五台山
浙江普陀山
佛教圣地
4.道教与佛教
七、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4.道教与佛教
【历史解释】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道教产生、佛教广泛传播的原因是什么?
①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人民生活苦难,需要寻求精神的寄托。
②佛教、道教宣扬的忍耐顺从,不问世事的思想符合统治者的需求。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东汉 王粲《七哀诗》
张角
张陵
太上老君
释迦牟尼
七、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唯物史观】推动秦汉科技发展和文化繁荣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可从政治、经济、民族、中外关系、历史、个人因素等方面思考)
政治
经济
中外关系
历史
个人
劳动人民努力探索的精神。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封建经济繁荣。
民族交流、中外交往频繁。
对前代科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单元知识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