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春新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7.1.1两条直线相交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春新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7.1.1两条直线相交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12-26 19:38: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数学学科
7.1.1 两条直线相交 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七年级下册(以下统称“教材”)第七章“相交线与平行线”7.1.1两条直线相交,内容包括: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探索并掌握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
2.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的一种位置关系——相交,研究相交线所形成的邻补角、对顶角的位置和数量关系,为后续更深入的几何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及性质是解决几何问题的常用工具,在后续学习三角形、四边形、相似形、圆等几何知识时,经常会用到这些基础概念和定理来进行推理和计算.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探索并掌握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借助实际物体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初步发展抽象能力.
(2)经历度量,几何画板验证,演绎证明等过程探索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感悟具有传递性的数学逻辑, 形成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
(3)运用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解决中考题,进一步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 
2.目标解析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需要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几何模型,并将生活中的现象用数学知识来解释,以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和建模思想.
学生需要在观察、度量、猜想、验证和推理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几何直观和逻辑推理能力,为今后学习几何证明打下基础.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初次学习几何证明面临以下问题:
1.学生难以把握证明的思路和方向,一方面不知道从哪些已知条件入手,另一方面不清楚如何根据条件推出结论.
2.几何证明过程需要运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表达,部分学生在描述证明过程时容易出现表达不准确或不完整的情况.
3.几何证明通常是基于图形进行的,部分学生不能快速准确地从复杂图形中提取出有效信息.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对顶角的性质的演绎证明及其应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问题1 观察下列图片,你能否看到相交线?
问题2 你能再举出一些相交线的实例吗?
问题3 取两根木条a、b,将它们钉在一起,并把它们想象成两条直线,就得到一个相交线的模型. 在转动木条的过程中,它们所成的角也在变化,你能发现这些角之间不变的关系吗?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例学习数学知识,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
(二)合作探究1
探究1 任意画两条相交的直线,形成四个角,∠1和∠2有怎样的位置关系?∠1和∠3呢?
答:∠1和∠2有一条公共边OC,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1和∠3有一个公共顶点O,并且∠1的两边分别是∠3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追问:图中还有没有其他邻补角与对顶角?
(三)巩固练习1
1. 在下列各图中,∠1和∠2是不是邻补角?
(1) (2) (3)
答:(1)不是;(2)不是;(3)是.
2. 在下列各图中,∠1和∠2是不是对顶角?
(1) (2) (3) (4)
答:(1)不是;(2)不是;(3)不是;(4)是.
(四)合作探究2
探究2 分别量一下各个角的度数,∠1和∠2的度数有什么关系?∠1和∠3呢?
答:∠1和∠2互补. ∠1和∠3相等.
追问:改变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大小,上述关系还保持吗,为什么?
猜想:改变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大小,上述关系还保持.
验证:利用几何画板软件进行验证.
探究3 你能用数学的语言说明∠1=∠3吗?
证明:因为 ∠1与∠2互补,∠3与∠2互补,
所以 ∠1=∠3(同角的补角相等).
结论: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设计意图:在猜想和证明之间加入几何画板验证,一是增强几何直观,化抽象为形象;二是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思维过程,体验逻辑的严密性; 三是通过动态演示变化过程,帮助学生感受变化过程中的不变规律,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典例分析
例1 如图,直线a,b相交,∠1=40 ,求∠2,∠3,∠4的度数.
解:由∠1和∠2互为邻补角得:∠2=180 -∠1=180 -40 =140 .
由对顶角相等,得:∠3=∠1=40 ,∠4=∠2=140 .
变式1 若∠1+∠3= 80 ,求各个角的度数.
解:由对顶角相等,得:∠1=∠3,
因为∠1+∠3= 80 ,所以∠1=∠3=40 .
由∠1和∠2互为邻补角,得:∠2=180°-∠1=180°-40°=140°.
由对顶角相等,得:∠4=∠2=140°.
变式2 若∠2是∠1的 3倍,求各个角的度数.
解:由∠1和∠2互为邻补角,得:∠1+∠2= 180 ,
所以∠1+3∠1= 180 ,
所以∠1=45 ,∠2=135 .
由对顶角相等,得:∠3=∠1=45 ,∠4=∠2=135 .
变式3 若1 : 2 = 3 : 7 ,求各个角的度数.
解:由∠1和∠2互为邻补角,得:∠1+∠2= 180 ,
所以∠1= 180 ×=54 ,∠2= 180 ×=126 ,
由对顶角相等,得:∠3=∠1=54 ,∠4=∠2=126 .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变式训练,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得到锻炼,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巩固练习
1.图中是对顶角量角器,你能说出用它测量角的度数的原理吗?
答:对顶角相等.
2. 如图,在相交线的模型中,如果两根木条a,b所成的角中有一个角∠α=35 ,其他三个角分别等于多少度?如果∠α等于90 ,115 ,m 呢?请思考以上问题,并填写下表.
3. 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AOC :∠BOC=2 : 7,则∠BOC= 140 ,∠AOD= 40 .
设计意图:学完新知识后及时进行课堂巩固练习,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新知的记忆,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还可以及时反馈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归纳总结
感受中考
1. (2024广西)已知∠1与∠2为对顶角,∠1=35 ,则∠2= 35 .
2. (2023青海)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AOD=140 ,则∠AOC的度数是( )  
A.40 B.50 C.60 D.70
3. (2024日照)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若∠1=40 ,∠2=120 ,则∠COM的度数为( )  
A.70 B.80 C.90 D.100
4. (2021益阳)如图,AB与CD相交于点O,OE是∠AOC的平分线,且OC恰好平分∠EOB,则∠AOD
= 60 度.
第2题图 第3题图 第4题图
设计意图:在学习完知识后加入中考真题练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考试方向,熟悉考试题型,检验学习成果,提升应考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九)小结梳理
(十)布置作业
1.必做题:习题7.1 第1题,第5题.
2.选做题:观察下列各图,寻找对顶角(不含平角)
(1)如图a,图中共有 对对顶角;
(2)如图b,图中共有 对对顶角;
(3)如图c,图中共有 对对顶角;
(4)研究(1)~(3)小题中直线条数与对顶角的对数之
间的关系,猜测:若有n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则可形成 对对顶角;
(5)若有10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则可形成 对对顶角.
图a 图b 图c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