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五年级下册速记·巧练系列(教科版)第四单元 热
一、温度与水的变化
1.物质通常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态存在,形态变化取决于温度等。
2.热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热量变化导致了物体的温度变化。
3.水加热后温度上升,一般情况下,达到100℃(沸点)时水沸腾,同时产生大量的水蒸气,并产生大量气泡。水沸腾的过程中温度不再变化。
4.水的沸点与当地气压有关,不同地区气压存在差异,所以实验中水沸腾时的温度不一定是100℃。
5.水散热后温度下降,降至0℃(凝固点)时水凝固变成冰。
观察水加热时的变化现象:
现象:水100℃开始沸腾,沸腾时水的温度一直保持在100℃,温度并没有继续上升;待水沸腾时,撤掉热源,水的温度可以在短时间内保持100C,但是此时水不再沸腾。
结论:只有不断给水提供热量,水才会沸腾。
二、水的蒸发和凝结
1.水在吸收(或放出)一定热量后会发生形态变化。
2.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作蒸发,水蒸发是一种吸热现象。
3.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作凝结,水凝结是一种放热现象。
4.水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水凝结一般发生在潮湿的空气与温度低的物体接触时。
5.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
(1)水温越高,蒸发越快。
(2)水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3)水面空气流速越快,蒸发越快。
6.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温度越低,越容易发生凝结现象。
7.在冰水中加入食盐可以制造更低的温度。
8.自然界中的云、雾、雨、露的形成都与水蒸气的凝结有关。
1.探究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
现象:室温组水量减少不明显,蒸发现象不明显,说明水蒸发的速度慢;酒精灯加热组水量减少非常明显,说明水在这种情况下容易蒸发。
结论:水温的高低会影响水蒸发的速度。水温越高,蒸发越快;水温越低,蒸发越慢。
2.观察水蒸气的凝结现象。
现象:从向玻璃杯内加入冰块开始,玻璃杯的外壁就开始有小水珠形成,但是形成的速度较慢,当我们向玻璃杯内加入食盐后,小水珠形成的速度加快了。
结论: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温度越低,越容易发生凝结现象。
三、温度不同 的物体相互接触
1.把装有凉水的试管放入热水中。
(1)凉水在获得热量时,温度会不断上升,此时的热水因不断失去热量而导致温度不断下降。
(2)热水与凉水的温度相同后,不再向凉水传递热量,但是由于所有水的温度还是高于外界空气的温度,会向外界传递热量,温度会下降,一直到与外界空气的温度相同,不再进行热量的传递,温度就不再变化了。
(3)热通常从温度较高的物体传向温度较低的物体,并趋向于热平衡。
2.在实验中,我们测量物体的温度通常使用温度计,生活中还有很多可以感知温度的方法,比如使用感温纸带、感温粉末……感温粉末是一些对温度特别敏感的粉末,在不同温度下会实现颜色的转变。
3.感温纸带是利用对某些特定温度敏感而显色的材料制成的纸带。根据需要,它可以贴在水杯上测量水的温度,也可以贴在额头测量我们的额温。
将温度不同的水相互接触。
现象:开始时,试管中凉水的温度逐渐上升,烧杯中热水的温度开始下降。然后凉水与热水的温度相同,保持片刻后,凉水与热水的温度同时开始下降,最终下降到与周围室温相同为止。
结论:热量可以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两个系统在发生传热的条件下趋向于热平衡。
四、热在金属中的传递
1.传热是指由温度差引起的能量转移,又称热传递。
2.热传递具有一定的方向性,通常热从温度较高的物体传向温度较低的物体。
3.热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
4.热传递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方式。
(1)热传导是固体中热传递的主要方式。
(2)热对流是液体或气体中较热部分和较冷部分之间通过循环流动使温度趋于热平衡的过程。
(3)物体因自身的温度而向外发射能量,热以电磁波的形式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的过程叫热辐射。
观察热在金属圆片中的传递。
现象:(1)用火加热涂有蜡(或感温油墨)的金属圆片边缘的一个点,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金属圆片边缘上的蜡从受热点开始熔化(感温油墨开始变色) ,并且以受热点为圆心,逐渐向金属圆片受热点的周围延伸变化。
(2)用火加热涂有蜡(或感温油墨)的金属圆片的中心点,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金属圆片中心点上的蜡从受热点开始熔化(感温油墨开始变色) ,并且以受热点为圆心,逐渐向金属圆片受热点的周围延伸变化。
结论:热传递是一个从热源中心向各个方向逐渐扩散的过程。
五、热在水中的传递
1.热在水中是以热对流的方式传递的。
2.热可以在物体间和物体内传递,也可以从温度高的一端传向温度低的一端。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递热。
3.水被加热后会向上流动,同时冷水会向下流动。
4.热空气会向上流动,同时冷空气会向下流动。
5.冬天,当我们打开取暖器制热时,一定是取暖器周围的空气先热起来。接着,这部分较热的空气会上升,周围比较冷的空气会下降,也就是房间里上部分空气的温度会比下部分空气的温度高一些。由于较热的空气上升,较冷的空气下降,造成室内空气的小循环,慢慢地,房间里的空气会逐步达到全部变热的结果。
6.实验过程中不要触摸试管等实验设备,以免被烫伤;试管口不可以朝向人,以免因为水沸腾体积增大而溢出,发生危险。
7.液体和气体受热后会发生流动,靠流动传递热的方式叫热对流。
1.加热试管中的水。
现象:开始加热后,受热点的水最先变颜色,变了颜色的水开始向上流动,造成水的内部流动和循环。
结论:热可以在物体内部传递;热在水中是以热对流的方式传递的。
2.加热烧杯中的水。
现象:给烧杯中的水加热,能看到水中滴入的红墨水先是慢慢向上
流动。过一段时间后,烧杯里的红墨水从受热点上方的旁边开始下
降,导致烧杯中的水慢慢被染色,随着水的向上流动、向下流动,
造成水的内部流动和循环,整杯水的颜色逐渐变成淡红色。
结论:热在水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
六、哪个传热快
1.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2.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3.不同的材料传热的快慢不同,金属材料传热比较快,塑料、木头等材料传热比较慢。
4.导热性能好的物体,往往吸热快,散热也快。如果要制作食物低温保鲜盒,那么应选择导热性能差的材料。
5.不同导热性能的材料,在生活中都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电饭煲内胆、炒菜用的锅等需要有很强的导热性能,因此大多用金属材料制造,而锅铲、汤勺、铝锅等把手部分则大多用塑料、木头等热的不良导体制造,以免烫手。
1.观察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
现象:随着浸泡在热水中的时间的增加,金属勺勺柄的蜡(或感温油墨)开始变化,并且沿着勺柄向勺把末端逐渐变化;然后是塑料勺也有类似的变化;最后是木勺,勺柄的蜡(或感温油墨)开始变化,并且沿着勺柄向勺把末端逐渐变化。
结论: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不同。金属勺传热最快,塑料勺传热次之,木勺传热最慢。
2.观察比较铜、铝、铁等金属材料的导热性能。
现象:我们发现蜡(或感温油墨)最先发生变化的是铜丝,然后是铝丝上的蜡(或感温油墨)开始发生变化,最后是铁丝上的蜡(或感温油墨)发生变化。
结论:铜传热最快,铝次之,铁传热最慢。
七、做个保温杯
1.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2.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
3.热的良导体传热快,散热也快,能加快热量的传递。
4.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能减慢热量的传递。
5.保温杯只能起到尽量阻隔热量传递的作用,但事实上还是会发生热量的传递。
6.设计保温杯的主要目的是保温效果要好,因此要尽量选择热的不良导体为主要材料,以减慢热量的散失。
7.保温瓶内胆保温原理。
1.观察不同材料杯子的保温效果。
现象:倒入热水后,用手摸杯壁,不锈钢杯杯壁很烫,塑料杯杯壁不怎么烫,陶瓷杯杯壁基本不热。过几分钟后,不锈钢杯里的水凉得最快。这是因为不锈钢是热的良导体,传热速度快,可以把水的热量较快地向外传递到温度更低的地方,塑料、陶瓷是热的不良导体,传热慢,热水的温度下降得也就慢。
结论:热的良导体传热快,散热也快,水温下降得快;热的不良导体传热慢,散热也慢,水温下降得慢。
2.测试、比较各种方法的保温效果。
实验记录:
杯子状况 开始温度 10分钟后温度 降温多少
无盖的杯子 68℃ 50℃ 18℃
加盖的杯子 68℃ 55℃ 18℃
外包毛巾的杯子 68℃ 53℃ 18℃
加盖、外包毛巾的杯子 68℃ 57℃ 11℃
嵌入泡沫塑料中并加盖的杯子 68℃ 59℃ 9℃
现象:在这些保温方法中,无盖的杯子保温效果最差,而使用热的不良导体材料进行保温的效果最好。
结论:杯子嵌入泡沫塑料中并加盖的方法保温效果最好。
3.制作一个保温杯。
制作建议:自制保温杯可采用双层结构。内胆和外壳可以采用玻璃、陶瓷等热的不良导体。填充材料可采用泡沫塑料、棉织物、羽绒等保温材料。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因热传导导致的热量散失。最外层还可以包裹一层反光材料;防止外面的热能辐射到杯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8张PPT)
速记·巧练系列
第四单元 热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
一、温度与水的变化
1.物质通常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态存在,形态变化取决于温度等。
2.热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热量变化导致了物体的温度变化。
3.水加热后温度上升,一般情况下,达到100℃(沸点)时水沸腾,同时产生大量的水蒸气,并产生大量气泡。水沸腾的过程中温度不再变化。
4.水的沸点与当地气压有关,不同地区气压存在差异,所以实验中水沸腾时的温度不一定是100℃。
5.水散热后温度下降,降至0℃(凝固点)时水凝固变成冰。
观察水加热时的变化现象:
现象:水100℃开始沸腾,沸腾时水的温度一直保持在100℃,温度并没有继续上升;待水沸腾时,撤掉热源,水的温度可以在短时间内保持100C,但是此时水不再沸腾。
结论:只有不断给水提供热量,水才会沸腾。
二、水的蒸发和凝结
1.水在吸收(或放出)一定热量后会发生形态变化。
2.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作蒸发,水蒸发是一种吸热现象。
3.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作凝结,水凝结是一种放热现象。
4.水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水凝结一般发生在潮湿的空气与温度低的物体接触时。
5.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
(1)水温越高,蒸发越快。
(2)水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3)水面空气流速越快,蒸发越快。
6.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温度越低,越容易发生凝结现象。
7.在冰水中加入食盐可以制造更低的温度。
8.自然界中的云、雾、雨、露的形成都与水蒸气的凝结有关。
1.探究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
现象:室温组水量减少不明显,蒸发现象不明显,说明水蒸发的速度慢;酒精灯加热组水量减少非常明显,说明水在这种情况下容易蒸发。
结论:水温的高低会影响水蒸发的速度。水温越高,蒸发越快;水温越低,蒸发越慢。
2.观察水蒸气的凝结现象。
现象:从向玻璃杯内加入冰块开始,玻璃杯的外壁就开始有小水珠形成,但是形成的速度较慢,当我们向玻璃杯内加入食盐后,小水珠形成的速度加快了。
结论: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温度越低,越容易发生凝结现象。
三、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
1.把装有凉水的试管放入热水中。
(1)凉水在获得热量时,温度会不断上升,此时的热水因不断失去热量而导致温度不断下降。
(2)热水与凉水的温度相同后,不再向凉水传递热量,但是由于所有水的温度还是高于外界空气的温度,会向外界传递热量,温度会下降,一直到与外界空气的温度相同,不再进行热量的传递,温度就不再变化了。
(3)热通常从温度较高的物体传向温度较低的物体,并趋向于热平衡。
2.在实验中,我们测量物体的温度通常使用温度计,生活中还有很多可以感知温度的方法,比如使用感温纸带、感温粉末……感温粉末是一些对温度特别敏感的粉末,在不同温度下会实现颜色的转变。
3.感温纸带是利用对某些特定温度敏感而显色的材料制成的纸带。根据需要,它可以贴在水杯上测量水的温度,也可以贴在额头测量我们的额温。
将温度不同的水相互接触。
现象:开始时,试管中凉水的温度逐渐上升,烧杯中热水的温度开始下降。然后凉水与热水的温度相同,保持片刻后,凉水与热水的温度同时开始下降,最终下降到与周围室温相同为止。
结论:热量可以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两个系统在发生传热的条件下趋向于热平衡。
四、热在金属中的传递
1.传热是指由温度差引起的能量转移,又称热传递。
2.热传递具有一定的方向性,通常热从温度较高的物体传向温度较低的物体。
3.热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
4.热传递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方式。
(1)热传导是固体中热传递的主要方式。
(2)热对流是液体或气体中较热部分和较冷部分之间通过循环流动使温度趋于热平衡的过程。
(3)物体因自身的温度而向外发射能量,热以电磁波的形式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的过程叫热辐射。
观察热在金属圆片中的传递。
现象:(1)用火加热涂有蜡(或感温油墨)的金属圆片边缘的一个点,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金属圆片边缘上的蜡从受热点开始熔化(感温油墨开始变色) ,并且以受热点为圆心,逐渐向金属圆片受热点的周围延伸变化。
(2)用火加热涂有蜡(或感温油墨)的金属圆片的中心点,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金属圆片中心点上的蜡从受热点开始熔化(感温油墨开始变色) ,并且以受热点为圆心,逐渐向金属圆片受热点的周围延伸变化。
结论:热传递是一个从热源中心向各个方向逐渐扩散的过程。
五、热在水中的传递
1.热在水中是以热对流的方式传递的。
2.热可以在物体间和物体内传递,也可以从温度高的一端传向温度低的一端。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递热。
3.水被加热后会向上流动,同时冷水会向下流动。
4.热空气会向上流动,同时冷空气会向下流动。
5.冬天,当我们打开取暖器制热时,一定是取暖器周围的空气先热起来。接着,这部分较热的空气会上升,周围比较冷的空气会下降,也就是房间里上部分空气的温度会比下部分空气的温度高一些。由于较热的空气上升,较冷的空气下降,造成室内空气的小循环,慢慢地,房间里的空气会逐步达到全部变热的结果。
6.实验过程中不要触摸试管等实验设备,以免被烫伤;试管口不可以朝向人,以免因为水沸腾体积增大而溢出,发生危险。
7.液体和气体受热后会发生流动,靠流动传递热的方式叫热对流。
1.加热试管中的水。
现象:开始加热后,受热点的水最先变颜色,变了颜色的水开始向上流动,造成水的内部流动和循环。
结论:热可以在物体内部传递;热在水中是以热对流的方式传递的。
2.加热烧杯中的水。
现象:给烧杯中的水加热,能看到水中滴入的红墨水先是慢慢向上流动。过一段时间后,烧杯里的红墨水从受热点上方的旁边开始下降,导致烧杯中的水慢慢被染色,随着水的向上流动、向下流动,造成水的内部流动和循环,整杯水的颜色逐渐变成淡红色。
结论:热在水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
六、哪个传热快
1.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2.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3.不同的材料传热的快慢不同,金属材料传热比较快,塑料、木头等材料传热比较慢。
4.导热性能好的物体,往往吸热快,散热也快。如果要制作食物低温保鲜盒,那么应选择导热性能差的材料。
5.不同导热性能的材料,在生活中都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电饭煲内胆、炒菜用的锅等需要有很强的导热性能,因此大多用金属材料制造,而锅铲、汤勺、铝锅等把手部分则大多用塑料、木头等热的不良导体制造,以免烫手。
1.观察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
现象:随着浸泡在热水中的时间的增加,金属勺勺柄的蜡(或感温油墨)开始变化,并且沿着勺柄向勺把末端逐渐变化;然后是塑料勺也有类似的变化;最后是木勺,勺柄的蜡(或感温油墨)开始变化,并且沿着勺柄向勺把末端逐渐变化。
结论: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不同。金属勺传热最快,塑料勺传热次之,木勺传热最慢。
2.观察比较铜、铝、铁等金属材料的导热性能。
现象:我们发现蜡(或感温油墨)最先发生变化的是铜丝,然后是铝丝上的蜡(或感温油墨)开始发生变化,最后是铁丝上的蜡(或感温油墨)发生变化。
结论:铜传热最快,铝次之,铁传热最慢。
七、做个保温杯
1.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2.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
3.热的良导体传热快,散热也快,能加快热量的传递。
4.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能减慢热量的传递。
5.保温杯只能起到尽量阻隔热量传递的作用,但事实上还是会发生热量的传递。
6.设计保温杯的主要目的是保温效果要好,因此要尽量选择热的不良导体为主要材料,以减慢热量的散失。
7.保温瓶内胆保温原理。
1.观察不同材料杯子的保温效果。
现象:倒入热水后,用手摸杯壁,不锈钢杯杯壁很烫,塑料杯杯壁不怎么烫,陶瓷杯杯壁基本不热。过几分钟后,不锈钢杯里的水凉得最快。这是因为不锈钢是热的良导体,传热速度快,可以把水的热量较快地向外传递到温度更低的地方,塑料、陶瓷是热的不良导体,传热慢,热水的温度下降得也就慢。
结论:热的良导体传热快,散热也快,水温下降得快;热的不良导体传热慢,散热也慢,水温下降得慢。
2.测试、比较各种方法的保温效果。
实验记录:
杯子状况 开始温度 10分钟后温度 降温多少
无盖的杯子 68℃ 50℃ 18℃
加盖的杯子 68℃ 55℃ 18℃
外包毛巾的杯子 68℃ 53℃ 18℃
加盖、外包毛巾的杯子 68℃ 57℃ 11℃
嵌入泡沫塑料中并加盖的杯子 68℃ 59℃ 9℃
现象:在这些保温方法中,无盖的杯子保温效果最差,而使用热的不良导体材料进行保温的效果最好。
结论:杯子嵌入泡沫塑料中并加盖的方法保温效果最好。
3.制作一个保温杯。
制作建议:自制保温杯可采用双层结构。内胆和外壳可以采用玻璃、陶瓷等热的不良导体。填充材料可采用泡沫塑料、棉织物、羽绒等保温材料。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因热传导导致的热量散失。最外层还可以包裹一层反光材料;防止外面的热能辐射到杯内。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