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芦花荡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与情节,简单复述课文内容。
2、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3、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体会“老头子”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4、体验孙犁小说的风格。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讲解,辅导完成课堂练习。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富于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教学难点
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及典型意义。
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但在这个世界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战争却时有发生。于是,热爱和平的人民积极投身战斗,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乐章。电视剧《小兵张嘎》就是一例。在嘎子的故乡——白洋淀,这样的人物更是层出不穷,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神奇的老英雄。
二、认识作者
孙犁——现、当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 ( http: / / www.21cnjy.com )平人。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著名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从40年代起,孙犁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等,此外还出版了中篇小说、长篇小说、叙事诗集、通讯报告集、散文集、论文集、还出版了《孙犁小说选》、《孙犁诗选》、《孙犁散文选》、《孙犁文论集》以及《孙犁文集》等。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有许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其风格,不久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这个流派被评论界称为“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划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三、文体知识:
1、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虚构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3、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4、小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5、小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烘托人物心情,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深化主题。)
四、背景: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河北宛 ( http: / / www.21cnjy.com )平卢沟桥制造事端。中国守军奋起抵抗的作战。亦称“七七”抗战、“七七”事变。“七七”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群情激愤,声讨日本侵略军。“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揭开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全面抗日民族战争……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1945年8月)。
五、初读课文,扫清字词
1、注音
提防dī 竹篙gāo 苇塘wěi 疟子yào 寒噤jìn
吆喝yāo he 一梭机枪suō 蹿cuān 仄歪zè
趴pā 扒bā 飒sà 转弯抹角mò
2、释词
诗情画意:富有诗和画的意境。
自如: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
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
胆寒:害怕。
阴森:阴沉,害怕。
提防:小心防备。
尖利:尖锐;锐利。
能耐:技能,本领。
悠闲:闲适自得。
央告:央求。
阴惨:阴沉暗淡。
水淋淋:形容物体上水往下滴的样子。
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抱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
歇凉:乘凉。 (16)吆喝:大声喊叫。
遮掩:遮蔽,遮盖。
现眼:方言,出丑丢脸的意思。
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六、默读课文,合作探究
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并划分结构层次。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 ( http: / / www.21cnjy.com ),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
第一部分(1—8):故事的开端:介绍老头子多次驾船穿过日寇的封锁线,出色完成运输任务。
第二部分(9—54):故事的发展:写老头子运送两个女孩子回苇塘,穿过封锁线时被鬼子发现,大菱负伤。
第三部分(55—62):故事的高潮:写老头子智惩鬼子,为大菱报仇。
第四部分(63):故事的结局:写二菱藏身于芦花苇叶之下,目睹老头子英雄壮举。
2、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
主要人物是——老头子。“老头子”的身份是——交通员
次要人物是——大菱和二菱。她们的身份是——投奔抗日前线的青年
刻画手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神态。举例见课文。
3、本文具体写了哪几件事?
①头一天夜里,送大菱和二菱进苇塘失利;
②第二天中午,凭着水上的功夫杀敌复仇
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1)过于自信和自尊
①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②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③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 ( http: / / www.21cnjy.com )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
④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⑤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 ( http: / / www.21cnjy.com )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股掌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 ( http: / / www.21cnjy.com )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过于”有“非常”之意,老头子确实有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套了不起的“水上的能耐”,这使他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有过头的意思。大菱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有一定关系。所以,本句话既有非常自尊自信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
(2)爱憎分明
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且付诸实际行动。
(3)有高涨的爱国热情
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
(4)智勇双全
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5)老当益壮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 ( http: / / www.21cnjy.com )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4、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七、总结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用了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封锁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不带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自信,业绩突出。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是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这种写法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可应用。
八、布置作业:
1、识记字词。
2、思考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品味赏析景物描写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1、环境描写:
1、第1段
2、第2段“月明风清的夜晚,……奔着东南去了”
3、第9段“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4、第38段“月亮落了,……有些飒飒的风响”
5、第59段“水镜子一样的平……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6、第62段“鲜嫩的芦花……正在迎风飘撒”
2、作用:
渲染故事的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给作品增添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
三、重点研读文章的1——54段,思考
1、“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
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
2、“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请你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句话的意思是,面对凶暴的敌人,白洋淀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人民威武不屈,努力长高的苇子正好为淀里的抗日军民提供掩护,苇子俨然成了抗日利器。“狠狠”一词形象的表达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
3、请你说说炮楼里的敌人监视着芦花荡,有什么罪恶用意?
敌人企图用这种卑劣手段困死荡中的军民。
4、请你指出第四段中从“老头子……特别明亮”一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肖像描写。刻画了一个精明强干、敏锐、机智、特别有精神的、英勇果敢的老交通员的形象。
5、透过“每到夜晚,苇塘里的歌 ( http: / / www.21cnjy.com )声还是那么响亮,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这句话,你看到了怎样的事实?反映了什么问题?
写敌人为封锁毒计的失败而哀愁,反映了我抗日军民的顽强和智慧。
6、 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并细细体味。
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 这老脸呀!
强烈的自尊心使他感到无地自容。
7、“老头子”执行任务从不带枪,为大女孩复仇仍不带枪,你认为他这是不是鲁莽?请结合文段内容说明你的理由。
不是鲁莽。因他心中有着对人民的爱和对敌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的恨,靠着高超的水上技艺,拥有独特的对敌斗争的利器——船桨和鱼钩使他在对敌斗争中游刃有余,是处于高度的自信。
8、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 ( http: / / www.21cnjy.com )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四、中心思想
小说描写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白洋淀人民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大女孩受伤,第二天严惩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通篇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现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表现了中国人民是英雄机智、不可征服的)
五、作业布置
1、课外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比较两篇文章有何异同。
2、预习第三课,熟读课文,掌握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