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
综合拔高练
五年高考练
考点1 种群的数量特征
1.(2023山东,11)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所观察的这些灰松鼠构成一个种群
B.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需用标记重捕法
C.据图可推测出该地的灰松鼠种内竞争逐年减弱
D.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
2.(2022山东,12)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若在某封闭鱼塘中捕获了1 000条鱼售卖,第2天用相同方法捕获了950条鱼。假设鱼始终保持均匀分布,则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约为( )
A.2×104条 B.4×104条
C.6×104条 D.8×104条
3.(2022全国乙,31)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回答下列问题。
(1)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时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有
(答出3点即可)。
(2)已知调查区域总面积为S,样方面积为m,样方内平均个体数为n,则该区域的种群数量为 。
(3)与标志重捕法相比,上述调查方法的优势有 (答出2点即可)。
考点2 种群的数量变化
4.(2024新课标,6)用一定量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某种细菌,活细菌数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其中Ⅰ~Ⅳ表示细菌种群增长的4个时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培养基中的细菌不能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
B.Ⅱ期细菌数量增长快,存在“J”形增长阶段
C.Ⅲ期细菌没有增殖和死亡,总数保持相对稳定
D.Ⅳ期细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有营养物质匮乏
5.(2023辽宁,10)在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年份,种内竞争加剧,导致出生率下降、个体免疫力减弱,翌年种群数量大幅度减少;在种群数量低的年份,情况完全相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布氏田鼠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内竞争强度最小
B.布氏田鼠种群数量低的年份,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变
C.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年份,天敌捕食成功的概率提高
D.布氏田鼠种群密度对种群数量变化起负反馈调节作用
6.(不定项)(2022山东,19)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的饲料,其他因素稳定。图中曲线Ⅰ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曲线Ⅱ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亲体数量约为1 000个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
B.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
C.亲体数量大于1 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种群达到稳定状态
D.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7.(不定项)(2023山东,19)某种动物的种群具有Allee效应,该动物的种群初始密度与种群增长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其中种群增长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增加的个体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初始密度介于0~a时,种群数量最终会降为0
B.初始密度介于a~c时,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
D.若自然状态下该动物种群雌雄数量相等,人为提高雄性占比会使b点左移
考点3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8.(2023广东,6)某地区蝗虫在秋季产卵后死亡,以卵越冬。某年秋季降温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次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对蝗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合理解释是 ( )
A.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B.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C.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D.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9.(2023浙江6月选考,5)东亚飞蝗是我国历史上发生大蝗灾的主要元凶,在土壤含水率<15%的情况下,85%以上的受精卵可以孵化,一旦食物(植物幼嫩的茎、叶)等条件得到满足,很容易发生大爆发。下列因素中,对东亚飞蝗的繁衍、扩散起阻碍作用的是( )
A.充沛的降水 B.肥沃的土壤
C.连片的麦田 D.仅取食种子的鸟类
三年模拟练
应用实践
1.(2024陕西宝鸡二模)如图曲线表示某动物迁入草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a点表示当地气候发生了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如该动物不利于草原生产,则防治后其数量应控制在AB段
B.C点、F点种群数量相当,则年龄结构类型相同
C.a点气候变化不利于该种群生存,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被捕食,则调查值偏高
2.(2024湖南衡阳开学考试)如图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中动物甲与动物乙的种群数量变化相关曲线,其中N表示动物甲与动物乙种群的现有数量,K表示它们的环境容纳量。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t1前,动物甲的种群数量多于动物乙
B.t1~t2,动物乙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t1时,动物甲的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D.t1前后,动物甲的种群增长速率一直大于动物乙
3.(2024广西桂林开学考试)科研人员选取千岛湖地区面积适当、生境类型相似的两个岛屿(A岛和B岛)作为研究样地,对A岛(2009年10、11月以及2010年3~11月)和B岛(2009年7~11月以及2010年3~11月)的社鼠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A岛和B岛社鼠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B.受环境容纳量限制,社鼠种群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可能会保持相对稳定
C.最好不在冬季12月至翌年2月进行捕捉,这时环境温度较低,会使捕获鼠死亡率增加
D.根据题图不能确定A岛和B岛两个岛屿上社鼠种群数量的K值
4.(2024广东华南师大附属茂名滨海学校期末)某群落中生活着甲、乙两个存在竞争关系的动物种群,种群增长速率与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种群第12年时的K值与第6年时的相同
B.乙种群在第4年时数量达到最大值,在第10~12年种群数量不变
C.乙种群在第6年后数量类似于“S”形增长
D.在第6~8年间,甲、乙种群的出生率均大于死亡率
5.(多选题)(2024江西宜春月考)唐鱼是华南地区的小型濒危杂食性鱼类,入侵物种食蚊鱼会捕食唐鱼。研究人员调查比较了在不同生境中唐鱼种群的体长在食蚊鱼入侵取样点与无入侵取样点间的差异。(图中矩形代表体长集中分布区域,其内黑色横线表示平均值,垂直线段表示数值的变动范围,上下两端分别表示最大值和最小值;体长与鱼龄相关。)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入侵初期,与农田生境相比,溪流生境中食蚊鱼更容易捕食到唐鱼幼体
B.食蚊鱼入侵使唐鱼种群的平均体长上升,有利于唐鱼种群的数量增长
C.相同生境里,食蚊鱼的入侵使唐鱼的种内竞争激烈程度降低
D.食蚊鱼入侵是对唐鱼种群数量调节的外源性调节因素,但不改变其K值
6.(2024湖北武昌实验中学月考)如图是草原上某两类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动态曲线,其中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 ,若标记物容易脱落,则种群密度的估算值会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一般情况下,田鼠的寿命只有两年,几乎全年均可繁殖,且种群数量每天可增加1.47%,其属于 (填“r对策”或“K对策”)生物,这类生物很难消灭,在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最终呈“S”形曲线变化。
(2)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 (填“S”或“X”)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该数量水平被称为 。
(3)野马等珍稀濒危动物,其数量一旦低于X点,就会逐渐走向灭绝,对此可采取的保护措施是保护其栖息环境,包括提供充足的 ,控制其天敌的数量等。
(4)布氏田鼠是新迁入该草原的小型啮齿类动物,若有M只布氏田鼠进入该草原后快速繁殖,每月以λ为倍数增长,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理论上t月后种群数量的数学模型公式为 。但种群难以在较长时间内按此模型增长,是因为 。
7.(2024河南省部分重点中学期末)大黄鱼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养殖鱼类。为获得最大持续产量(MSY),在渔业捕捞时有一种简单的方式,即努力限制——当捕捞对象的种群数量减少后,通过增加收获努力以获得相同的收获量。下图表示不同努力水平对某大黄鱼种群的影响,图中实线表示大黄鱼的净补充量(出生数与死亡数的差值)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虚线表示四种不同努力水平下的收获量。回答下列问题:
(1)该大黄鱼种群呈“ ”形增长。即使没有捕捞,大黄鱼种群数量也不可能无限增长,理由是 (答两点)。
(2)要获得MSY,捕捞后大黄鱼种群密度应处于图中 。若环境条件等不变,大黄鱼被捕捞后,其K值将 。若大黄鱼种群密度低于Nm,保持MSY努力水平, (填“会”或“不会”)导致种群灭绝。
(3)渔业捕捞时的配额限制是指一定时期内控制捕捞的数量,即允许渔民在每季或每年收获一定数量的渔产。配额限制方式因收获量固定而受欢迎,但也可能导致种群灭绝,分析原因: (答一点)。
(4)为缓解“东海无鱼”之痛,我国规定了渔网允许使用的最小网目尺寸,这主要是为了避免破坏鱼种群的 进而影响来年产量。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 (答一点)措施。
迁移创新
8.(2024山东泰安期末)东亚飞蝗,别名蚂蚱,为杂食性害虫,主要危害禾本科作物的叶片和嫩茎。东亚飞蝗分为卵、若虫(跳蝻,活动能力很弱)、成虫三个发育时期。雌虫也能进行孤雌生殖,即雌性产生的卵,可以直接孵化和正常发育,且繁殖力惊人。世界范围内,蝗灾对农业、经济和环境构成重大威胁。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康乐院士团队发现,东亚飞蝗能够产生一种群聚信息素,飞蝗种群在群聚信息素影响下,由散居型转变为群聚型,形成超大型种群,从而导致蝗灾。
(1)调查跳蝻种群密度常用 法,但该方法不适合调查蝗虫成虫,原因是 。有人提议采用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蝗虫成虫的种群密度,与标记重捕法相比,该技术的优点是
(答出2点即可)。
(2)科研人员通过性引诱剂诱杀雄性蝗虫,破坏了种群正常的 ,但发现不能有效地控制蝗虫的数量,原因是 。
(3)为确定飞蝗分泌的挥发性物质中,哪一种为群聚信息素,科研人员分别向A、B区通入不同的物质,记录飞蝗在不同区域的停留时间,结果如下表。
组别 A区 B区
通入 物质 停留时间 (s) 通入挥发 性物质 停留时间 (s)
第1组 溶剂 430 苯乙腈(PAN) 170
第2组 溶剂 190 4-乙烯基苯 甲醚(4VA) 410
第3组 溶剂 285 苯乙醇(PhA) 315
研究人员据此初步确定4VA是群聚信息素,PAN和PhA都不是,依据是 。
(4)为进一步确定4VA的作用,科研人员利用4VA及溶剂进行图1(黑色表示添加了4VA的样方区域)所示的室外草地诱捕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
①采用图1所示的方法进行室外草地诱捕实验时,需要设置样方,并将诱捕器置于样方内。图1中设置样方时需考虑的因素有 (答出2点)。
②据图2结果得出的结论是4VA能在自然环境中吸引和聚集飞蝗,其依据是 。
(5)研究表明,蝗虫的触角上存在感知4VA的嗅觉受体。据此提出防治蝗灾的设想: 。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综合拔高练
五年高考练
1.D
标记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一种估算法,若要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可采用逐个计数法,B错误。分析题图可知:随着灰松鼠年龄的增大,其存活率逐渐下降,但当地灰松鼠的种群数量未知,不能推断其种内竞争的情况,C错误;据图可知,0~1年(幼体)死亡个体较多,成年后死亡较少,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D正确。
2.A 由题干信息“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可知,假设该种群总数为x,则有1 000/x=950/(x-1 000),计算得出x=2×104,即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约为2×104条,A正确。
3.答案 (1)随机选取样方,样方大小一致,样方数量适宜 (2)S·n/m (3)对动物的干扰小,简便快捷
解析 (1)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种群数量的方法的实质是样方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选取样方需注意以下几点:
内容 分析
随机取样 使调查结果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样方的 大小一致 样方大小应视调查对象的大小和分布情况而定
样方的数 量应适宜 样方数量过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较大;样方数量过多,花费的时间、精力较多
(2)假设调查区域内种群数量为x,根据比例相同原则,x/S=n/m,故x=S·n/m。
4.C 根据活细菌数变化曲线分析,Ⅰ~Ⅱ期种群数量增加,Ⅲ期种群数量稳定,Ⅳ期种群数量下降。细菌是原核细胞,而有丝分裂是真核细胞的一种分裂方式,A正确;Ⅱ期细菌数量增长快,其中某阶段可能由于细菌数量少,食物、空间充足,而存在“J”形增长,B正确;Ⅲ期细菌总数保持相对稳定,出生率≈死亡率,并非没有增殖和死亡,C错误;Ⅳ期细菌种群数量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液体培养基总量一定,培养后期营养物质逐渐匮乏,D正确。
5.A 布氏田鼠所生活的区域资源是一定的,布氏田鼠数量越少,种内竞争越小,反之数量越多,竞争越激烈,A错误。环境容纳量大小与环境资源等有关,与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无直接关系,B正确。布氏田鼠种群爆发年份,种群数量大,天敌捕食成功的概率就会很高,C正确。布氏田鼠种群密度较大时,种内竞争激烈,会抑制种群数量增加,布氏田鼠种群密度对种群数量变化起负反馈调节作用,D正确。
6.B 根据题干分析题图:
一般来说,食物(饲料)和天敌等为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相关),D错误。
7.AC 据图分析:
初始密度 图示信息 选项分析
0~a 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种群数量会不断下降) 经过一定时间后,种群数量最终会降为0,A正确
a~b 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 出生率<死亡率,B错误
c 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种群保持在此时的种群数量,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C正确
b 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出生率=死亡率) 人为提高雄性个体的占比,会影响性别比例,降低增长速率,达到种群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的初始密度值会增大,b点右移,D错误
8.C 秋季降温提前,温度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降温使蝗虫在产卵前死亡,大大降低了次年的出生率,使种群密度下降,C正确。
9.A 题干信息“在土壤含水率<15%的情况下,85%以上的受精卵可以孵化”→干旱时蝗虫数量大量增加。充沛的降水会使受精卵孵化率降低,不利于种群增长,A符合题意。肥沃的土壤可以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环境,使蝗虫的食物充足,连片的麦田也为蝗虫提供了食物,有利于蝗虫的繁衍和扩散,B、C不符合题意。仅取食种子的鸟类对蝗虫的繁衍、扩散无明显影响,起不到阻碍作用,D不符合题意。
三年模拟练
1.B 如该动物不利于草原生产,则应尽量减少其数量,A正确。C点种群数量正在增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年龄结构是增长型;F点种群数量正在减少,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年龄结构是衰退型,B错误。a点时,当地气候发生变化,引起种群数量下降后趋于较低的稳定水平,说明a点气候变化不利于该种群生存,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下降,C正确。
种群数量(N)=
若标记个体更易被捕食,则第二次捕获中带标记的个体数(m)减小,故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高,D正确。
2.B K为环境容纳量,N为现有数量:
题中没有给出甲、乙动物的K、N的具体数值,所以无法判断甲、乙种群数量的多少,也无法判断甲、乙种群的增长速率大小,A、D错误。动物甲、乙的种群数量在t1时达到K值,t1~t2超过K值(动物甲的种群数量在t1时未达到最大值),t1~t2动物乙的种群数量仍在增加,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正确,C错误。
3.A A岛和B岛为两个岛屿,与陆地不连接,社鼠无法迁入或迁出,影响岛上社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A不合理。在岛屿上的自然环境中,社鼠种群增长应呈“S”形,达到K值后数量保持相对稳定,B合理。冬季12月至翌年2月环境温度较低,捕获鼠若在鼠笼内时间过长,食物不足、低温和产热过多等会导致部分个体死亡(死亡率增加),C合理。K值是长时间内(在不破坏环境的情况下),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两岛社鼠种群均是上半年数量处于高峰,而下半年数量较低,超过环境承载力可能是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故根据题图不能确定A岛和B岛两个岛屿上社鼠种群数量的K值,D合理。
4.B 如果环境不改变,种群的K值应不变,种群数量围绕K值上下波动,据此分析:
根据题图分析乙种群数量变化:
时间 种群数量变化
0~4年 增长速率>0(先增大后减小),种群数量一直增加,呈“S”形增长
4~10年 增长速率<0,种群数量一直减少,出生率<死亡率,D错误
10~12年 增长速率=0,种群数量不变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乙种群在第4年时数量达到最大值,在第10~12年种群数量不变,B正确。乙种群在第6年后数量先减少后稳定不变,不符合“S”形增长,C错误。
5.ABD 分析题图如下:
食蚊鱼入侵,使唐鱼种群数量下降,唐鱼的种内竞争激烈程度降低,C正确。食蚊鱼是唐鱼的天敌,是影响环境容纳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会改变唐鱼种群的K值,D错误。
6.答案 (1)标记重捕法 偏大 r对策 (2)S 环境容纳量(或K值) (3)食物和空间 (4)M·λt 空间和资源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从而导致种群增长变缓
解析 (1)由题干“一般情况下,田鼠的寿命只有两年,几乎全年均可繁殖,且种群数量每天可增加1.47%”可知,田鼠的寿命短,生殖力强,故属于r对策生物。(2)K对策生物种群数量可呈“S”形曲线增长,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该种群数量为环境容纳量,即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归纳总结
生物的两种繁殖策略模式——r对策和K对策
(1)K对策生物的动态曲线有两个关键点,即稳定平衡点S和灭绝点X。当种群数量高于X点时,种群数量可以升高到S点,且种群数量通常能稳定在S点水平上,该数量水平被称为K值;但当种群数量低于X点,种群就可能走向灭绝。
(2)r对策生物的曲线特点是只有一个稳定平衡点S,而没有灭绝点,种群数量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最终形成“S”形增长曲线。
7.答案 (1)S 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存在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2)Nm 不变 不会 (3)若种群受到干扰使Nm降低,但收获量仍保持固定,则因捕捞而减少的个体数量可能超过种群的净补充量,导致种群灭绝 (4)年龄结构 制定休渔期;合理控制捕捞强度等
解析 (1)(2)分析题图:
要获得MSY,捕捞后种群数量应维持在K/2。K值与环境条件有关,与捕捞数量无关。(3)当配额保持在Nm对应的净补充量时,种群的补充量正好被收获平衡,从而使种群稳定在密度Nm并获得MSY。若种群受到干扰使Nm降低,但收获量不变,则收获的个体数量超过种群的净补充量时,可能会导致种群灭绝;或收获超过MSY,也可能导致收获的个体数量超过种群的更新能力而导致种群灭绝。
8.答案 (1)样方 成虫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 操作简便;调查周期短;对野生动物的不良影响小 (2)性别比例 雌虫能进行孤雌生殖 (3)第2组飞蝗在B区停留时间明显长于A区,而第1组飞蝗在B区停留时间明显短于A区,第3组飞蝗在A、B区停留时间差异不大 (4)①各样方距中心点等距且相邻样方间等距;实验组与对照组要交替排列;实验组与对照组样方的大小要相同且适宜等 ②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了4VA的样方区域内蝗虫的数量明显增多 (5)根据4VA的结构设计拮抗剂,阻断4VA与蝗虫4VA嗅觉受体的结合,从而阻止蝗虫聚集引发蝗灾
解析 (1)跳蝻活动能力很弱,故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而蝗虫成虫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
(3)分析实验:
目的 确定飞蝗分泌的挥发性物质中哪一种为群聚信息素
自变量 A、B区,通入物质的种类
因变量 飞蝗停留时间
结果 第1组飞蝗在B区停留时间明显短于A区
第2组飞蝗在B区停留时间明显长于A区
第3组飞蝗在A、B两区域停留时间差异不大
结论 通入4-乙烯基苯甲醚(4VA)后飞蝗停留时间比通入PAN、PhA的长,初步确定4VA是群聚信息素
(5)信息分子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蝗虫的触角上有感知4VA的嗅觉受体,所以可根据“群聚信息素”的结构设计拮抗剂(或使用干扰“群聚信息素”接收的化学物质),从而阻止蝗虫的聚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