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强化练习题--全书综合测评(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强化练习题--全书综合测评(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57.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12-26 10:17: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
全书综合测评
(课程标准选择性必修概念2)
(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白天鹅作为一种候鸟,每年3月开始从越冬地迁徙回繁殖地进行繁殖。研究人员在夏季对某白天鹅繁殖地(2 hm2)的白天鹅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了18只白天鹅,第二次捕获了25只,其中带标记的白天鹅有9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繁殖地内的全部幼年和成年白天鹅个体组成一个种群
B.调查期内,该繁殖地白天鹅的种群密度约为50只·hm-2
C.调查期内,标记物脱落会导致种群密度的调查值大于实际值
D.繁殖地白天鹅的种群密度由出生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
2.种群数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下植物所处环境的温度
B.混合培养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大草履虫数量减少是因为被捕食了
C.气温、干旱、传染病、火灾等因素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D.食物和天敌等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密度相关
3.关于下列四幅图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若种群的年龄结构如图甲所示,则该种群出生率可能大于死亡率
B.图乙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C.图丙中两种生物的数量“此消彼长”,它们之间为捕食关系
D.图丁中植物群落结构的分层现象是由动物的分层导致的
4.黄鼠喜栖于植被低矮稀疏的环境。研究人员在长期对某草原黄鼠种群数量调查时发现,每年的4月到8月是牧草的生长旺季,在此期间黄鼠种群数量迅速增加,8月底黄鼠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后迅速减少。进一步调查发现放牧草场中黄鼠种群密度较禁牧草场更大,且随着与公路距离的增加黄鼠的种群密度逐渐降低。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共同导致4~8月黄鼠种群密度增加
B.4~8月黄鼠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受食物等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较大
C.放牧导致黄鼠种群数量增加,可能是人工放牧改变了黄鼠的生存环境
D.距离公路越近黄鼠种群密度越大,可能是因为车辆活动使黄鼠天敌数量减少
5.湿生演替是指生物从湖泊或沼泽等水区向陆地群落演替的过程。外来砂土的流入以及植物残体的堆积或营养盐类的积累,使湖泊浅化,不久便出现陆地化现象,陆地化后,地下水位降低和植物的生活引起土壤形成及干燥,从而使陆地草本植物和树木及动物侵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湿生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在演替过程中,土壤形成及干燥会引起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巨大改变
C.岸边和近岸浅水区的动植物分布类群明显不一样,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由于黄河上游水土流失,下游河床增高,出现区域陆地,这是发生了湿生演替
6.某红树林中生活着五种鹭类,这些鹭类主要以小型鱼虾和昆虫为食,其中白鹭(白天觅食)、池鹭、绿鹭、牛背鹭、夜鹭(夜间觅食)分别在红树林中央筑巢、红树林边缘筑巢、红树林西南区筑巢、红树林东北区筑巢、红树林中央筑巢。研究人员调查了这五种鹭类筑巢区域的植被平均高度和鹭巢的平均高度,调查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这五种鹭类的筑巢情况,可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白鹭和夜鹭的觅食时间段不同,这与两者之间的协同进化有关
C.白鹭和夜鹭的筑巢位置完全重叠、食性相同,两者竞争较激烈
D.生态系统中鹭类能加快物质循环,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7.某森林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樟子松→松毛虫→杜鹃”,如图表示松毛虫摄入能量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樟子松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B.若研究一个月内松毛虫所处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则图中没有缺少的能量去向
C.图中B表示松毛虫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松毛虫和杜鹃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E÷A×100%
D.春天,森林中雌雄鸟上下翻飞,互相追逐,彼此通过飞翔来了解对方,这种现象说明信息传递有调节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功能
8.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示意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①②表示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可通过a的吸收,a、b、c的呼吸作用及e的燃烧,实现碳循环
B.a→b过程通过生物富集作用使b体内有机物含量大于a
C.将d的含义改为“热能”后,该图表示能量流动的过程
D.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大气中CO2的含量冬季低于夏季
9.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相关的描述,错误的有几项(  )
①“数罟不入洿池”可使池塘中鱼种群的年龄结构维持在增长型
②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
③由于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种群增长到一定数量会保持稳定
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仅与食物有关
⑤稻—鱼—蛙种养结构中,鱼和蛙粪便中的能量可以供水稻利用
⑥“蜜蜂来访,枝头挂果”体现了消费者对植物的传粉具有重要作用
⑦能量金字塔能直观地反映生态系统各营养级间能量的关系
⑧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A.3项 B.4项 C.5项 D.6项
10.辛普森多样性指数描述的是从一个群落中连续两次抽样所得到的个体属于不同物种的概率,如图是在甲、乙、丙三个不同群落中的8块样地上取样的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辛普森多样性指数越高,物种丰富度越高
B.乙群落比丙群落的物种多样性高
C.选择样地时要注意多选择个体数目多的样地
D.与乙、丙群落相比,甲群落所在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更高
11.景东翅子树(一种乔木,株高可达12米)的栖息地碎片化导致现存种群个体数量极少,濒临灭绝。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样方法调查景东翅子树的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设定在1 m2为宜
B.景东翅子树的现存个体数量少,只具有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C.因栖息地碎片化,保护景东翅子树的最好措施为易地保护
D.建立景东翅子树的种子库可减缓其灭绝速度
12.生活污水的排放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人们以种植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相结合的方法对太湖富营养化水体进行修复,取得良好效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为加快太湖生态系统的修复,可大量引进适应能力强的外地物种
B.号召渔民停止捕鱼的同时还要考虑渔民的生活问题,体现了协调原理
C.定期收割过量繁殖的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可避免个体死亡后导致水体缺氧
D.以降低水体污染物和增加溶氧量的方式改善太湖生物生存环境,体现了整体原理
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3.马尾松具有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快、耐干旱贫瘠的特点,是重要的荒山造林和生态建设树种之一,有较高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下列对马尾松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群落水平上可以研究马尾松群落的空间结构、演替情况以及马尾松的年龄结构
B.研究马尾松群落要研究优势种,优势种就是群落中比较常见的物种
C.马尾松占据的生态位宽度越宽,说明马尾松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越强
D.因为马尾松适应能力强,耐干旱贫瘠,所以群落的季节性变化对马尾松几乎无影响
14.为评估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对花豹、野猪等野生动物的承载能力,研究人员对其中的森林灌草层植物进行了调查。灌草层是有蹄类动物取食的主要区域,根据林木覆盖程度可将该区域分为郁闭林和开阔地两种主要地形。植物中元素的含量及比例会影响有蹄类动物的取食偏好及营养状况。含碳(C)量高的植物常含有大量不易被消化的纤维素等多糖类分子,口感较差。含氮(N)量高的植物营养成分含量更高。灌草层中的四类植物的元素含量测定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植物种类 含N量/% 含C量/% C/N值
灌草嫩茎叶 2.41 44.36 18.41
禾莎草 2.05 44.50 21.71
杂草类 2.35 43.21 18.39
蕨类 2.43 46.80 19.26
A.花豹同化量的去向不包括其进行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
B.因对光能的利用率不同,开阔地中的灌草层植物生物积累量可能高于相同面积郁闭林中的
C.据表中数据可知,适合作为有蹄类动物的食物的植物种类是禾莎草和蕨类
D.夏季带着热浪的风吹拂鼎湖山的各种森林植被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化学信息
15.科学家在长白山地区稻田周围种植芋头,芋头种植除具有良好的收成外,硕大的芋叶对青蛙、泥鳅有很好的遮阴和驱避害虫作用,结合频振灯诱杀、自然天敌昆虫和青蛙的捕杀作用,很好地形成了“四周种芋头、空中频灯诱、禾间天敌吃、禾下养蛙鳅”的共养体系。如图为该共养体系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字母代表能量值,其中a2、b3、d1、d2表示同化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该共养体系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0%
C.该共养体系内信息沿营养结构单向传递
D.该共养体系突出体现了整体、协调等原理
16.某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的流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工程的关键是植被恢复以及植被恢复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
B.适合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措施是开发农田,增加农民粮食收入
C.建立饲养场等综合开发治理可能会带来良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D.使用养殖场家畜粪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利于当地植被的生长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7.(10分)世界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增长过快,人们形容这种急剧增长的状况为“人口爆炸”,回答下列问题。
(1)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时称为“J”形增长。该增长适用条件是                       (至少2点)。
(2)若种群的各个世代彼此不重叠,“J”形增长是不连续的、分步的,称为离散增长。“人口爆炸”属于离散增长吗        ,为什么         。
(3)自然界某段时间内,也会出现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的情况。如图是20世纪30年代,环颈雉被引入某岛屿最初几年的种群增长曲线,请分析每年间种群增长曲线均呈“Z”形的原因                      。
(4)“J”形增长与“S”形增长的区别是                 (写出一点即可)。
18.(10分)白冠长尾雉是我国特有的森林鸟类,曾经在大别山区分布较多,但由于栖息地丧失或碎片化等,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科研人员采用样线法调查白冠长尾雉的种群密度,调查时以一定的速度沿样线前进,借助望远镜记录样线两侧各50米内看到的白冠长尾雉的数量,在调查区域的不同地点多次重复,最后对调查数据取平均值。回答下列问题。
(1)若调查人员在大别山区随机选取了三条样线,长度都为2千米,记录数据分别为6只、8只、13只,那么该区域白冠长尾雉的种群密度约为   只/km2。
(2)为了确保调查结果的可靠性,用样线法调查白冠长尾雉的种群密度需要满足的条件有
     (填序号)。
①调查过程不干扰白冠长尾雉的活动
②样线区白冠长尾雉能及时被发现
③白冠长尾雉个体到样线的距离能被准确测定
④幼年白冠长尾雉的数量不需要记录
⑤迎面而来的需要记录,身后飞来的不需记录
⑥样线调查时应选择视野开阔区域
(3)不同季节,用样线法调查白冠长尾雉的种群密度会有一定的差异,影响白冠长尾雉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     (至少答出两点)等,且这些因素的影响往往是     性的。
(4)栖息地碎片化易导致白冠长尾雉的遗传多样性下降,主要原因是     。
19.(12分)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入海口,是重要的水鸟越冬区,每年有数万只水鸟于10月至次年2月在崇明东滩越冬。某研究团队以4种占优势的水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它们的种群数量、不同觅食生境出现率、主要的食物种类等,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物种 观察 数量/只 觅食生境出现率/% 鸟胃中主要的食物种类/%
贝壳沙砾
绿翅鸭 2 120 67.0 0 33.0 52.8 16.7 0 12.0 13.0 0 5.5
绿头鸭 1 513 98.0 1.0 1.0 78.3 0.8 0 7.1 5.6 1.1 7.1
鹤鹬 1 678 64.0 0 36.0 0 0 50.0 25.0 25.0 0 0
青脚鹬 1 517 29.0 28.0 43.0 0 0 33.3 33.3 0 33.3 0.1
注:生境1为低潮盐沼—光滩带,宽度为2 000 m左右;生境2为海三棱藨草带,宽度为400 m左右;生境3为海堤内鱼塘—芦苇区,芦苇在植物群落中占优势。
(1)区别以上三个生境的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
(2)每年10月至次年2月绿头鸭的种群密度主要由        直接决定。
(3)绿翅鸭和绿头鸭的种间关系是     ,判断依据是                     。
(4)绿翅鸭和鹤鹬的觅食生境一样,生态位   (填“是”或“不是”)完全一样,理由是                             。
(5)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           ,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       的结果。
20.(14分)海水立体养殖中,表层养殖海带等大型藻类,海带下面挂笼养殖滤食小型浮游植物的牡蛎,底层养殖以底栖微藻、生物遗体残骸等为食的海参。如图为某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M、N表示营养级。
(1)估算海参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原因是      。
(2)图中M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    kJ/(m2·a)。由M到N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保留一位小数),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    (填“能”或“不能”)在M和遗体残骸间循环流动。
(3)养殖的海带数量过多,造成牡蛎减产。从生物群落的角度分析,原因是                          。
(4)海水立体养殖模式运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依据这一原理进行海水立体养殖的优点是               。在构建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时,需考虑所养殖生物的环境容纳量、种间关系等因素,从而确定每种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这样做的目的是                     。
21.(14分)近年来,受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影响,水污染、土壤退化、土壤和水源重金属超标、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回答下列问题:
(1)水华发生过程中,需氧型微生物大量繁殖,水中溶解氧含量       ,导致水中鱼类以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进一步恶化,此过程属于     (填“正反馈”或“负反馈”)调节。经研究,适量投放铜锈环棱螺对引起水华的藻类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因此可采用“以螺控藻”方案对水华进行生物防治,该防治方法的优点是       。
(2)轮船活动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导致长江受到重金属污染。重金属污染物的含量在长江江豚体内比在低营养级生物体内更多的原因是                        ,这也是造成江豚死亡的原因之一。长江十年禁渔计划是长江保护行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计划的保护措施属于    保护,可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
(3)某地区利用海洋资源发展的“藻—贝”共生养殖模式,在为实现“碳中和”方面作出的积极探索如图1、图2所示。
  
①通过检测养殖区与非养殖区海水的相关指标,结合图1和图2分析,养殖区表层海水CO2相对含量较低的原因主要是           。此外,贝类食性广泛,通过滤食浮游生物和海带碎屑促进了有机物沿     传递,增加了有机碳的储存;同时由图1可知,贝类还可通过                        来减少海水中的CO2。
②“藻—贝”共生养殖模式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助力实现“碳中和”,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
答案与解析
全书综合测评
1.C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是一个种群,该繁殖地内全部幼年和成年的白天鹅中没有包含老年白天鹅,因此不能构成一个种群,A错误。白天鹅的种群密度=18×25÷9÷2(面积)=25(只·hm-2),B错误。标记物脱落会导致重捕中带标记个体数偏小,从而导致种群密度的调查值偏大,C正确。繁殖地白天鹅的种群密度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D错误。
2.D 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光照,A错误;混合培养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大草履虫数量减少是因为其在种间竞争中占劣势,B错误;传染病属于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相关,种群密度越大,对食物的竞争越激烈,同时天敌越容易捕获该生物,D正确。
3.A 图甲所示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该种群出生率可能大于死亡率,A正确。图乙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种群的密度越来越大,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B错误。图丙中两种生物的数量“此消彼长”,它们之间为种间竞争关系,C错误。图丁中植物群落结构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光照条件导致的,动物群落垂直结构是由植物群落垂直结构决定的,D错误。
4.B 4~8月气温升高、降水增加、光照强度增强,黄鼠进入繁殖期,此时植物进入生长期,黄鼠食物(密度制约因素)供应充足,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共同导致黄鼠种群密度增加,A正确,B错误。草场上放牧时,牧畜啃食植物,导致植被低矮稀疏,而黄鼠喜栖于植被低矮稀疏的环境(题干信息),故黄鼠种群数量增加,C正确。根据题干信息“随着与公路距离的增加黄鼠的种群密度逐渐降低”可知,距离公路越近黄鼠种群密度越大,可能是因为车辆活动使黄鼠天敌数量减少,黄鼠被捕食的概率降低,D正确。
5.C 湿生演替的起点是湖泊或沼泽等,为次生演替过程,A正确。在演替过程中,土壤形成及干燥导致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会引起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巨大改变,B正确。岸边和近岸浅水区的动植物分布类群明显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根据湿生演替的概念可知,黄河上游水土流失导致下游河床增高,出现区域陆地,这是发生了湿生演替,D正确。
6.C 题述鹭类的筑巢区域不同,可反映群落的水平结构,白鹭和夜鹭的筑巢区域相同,但高度不同,可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A正确。白鹭和夜鹭的筑巢区域相同(但筑巢高度不同)、食性相同,存在种间竞争关系,但它们的觅食时间段不同,这样能降低它们之间对食物的竞争,这与协同进化有关,B正确,C错误。在生态系统中,鹭类属于消费者,能加快物质循环,但能量传递效率是不能提高的,D正确。
7.C 题述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不只有樟子松一种,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A错误。若研究一个月内松毛虫所处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则图中缺少未被利用的能量,B错误。A表示松毛虫同化的能量,B表示松毛虫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E表示杜鹃同化的能量,松毛虫和杜鹃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E÷A×100%,C正确。森林中雌雄鸟上下翻飞,互相追逐,彼此通过飞翔来了解对方以进行求偶,这种现象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D错误。
8.A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a、b、c、d表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结合题图进行分析:d代表大气中的CO2库,a代表生产者,b代表消费者,c代表分解者,e为化石燃料。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往返运动,可通过a的吸收,a、b、c的呼吸作用及e的燃烧实现碳循环,A正确。a→b过程通过生物富集作用使b体内不易降解的物质含量大于a,有机物的含量一般随营养级的增加而减少,B错误。能量只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植物不能利用热能,所以将d的含义改为热能,题图不可表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C错误。由于夏季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强于冬季等,大气中的CO2含量夏季低于冬季,D错误。
9.A “数罟不入洿池”是使鱼塘中的幼年鱼能够保留,保证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①正确;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而后通过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进行统计,②正确;由于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种群增长到一定数量会保持稳定,③正确;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和栖息地等都有关,④错误;能量不能循环利用,但粪便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后,无机物可以被水稻吸收利用,⑤错误;“蜜蜂来访,枝头挂果”体现了蜜蜂的传粉功能,即蜜蜂传粉有利于果实的形成,⑥正确;能量金字塔能直观地反映生态系统各营养级间能量的关系,⑦正确;生态系统中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与初级消费者的个体数量关系不大,⑧错误。
10.A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辛普森多样性指数越高,连续两次抽样所得到的个体属于不同物种的概率越高,即辛普森多样性指数越高,物种丰富度越高,A正确。与乙、丙群落相比,甲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更高,甲所在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更高,恢复力稳定性更低,D错误。与丙群落相比,乙群落的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小,物种多样性低,B错误。为减小实验误差,选择样地时应保证随机取样,C错误。
11.D 景东翅子树是一种乔木且种群数量极少,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通常较大,A错误。尽管景东翅子树的现存个体数量少,但仍具有间接价值、潜在价值和直接价值,B错误。保护景东翅子树的最好措施为就地保护,如建立自然保护区,C错误。保护濒危物种的基因资源,可以建立种子库、基因库等,建立景东翅子树的种子库可减缓其灭绝速度,D正确。
12.C 为加快太湖生态系统的修复,可适量引进适应能力强的当地物种,大量引入外地物种可能导致外来物种入侵,A错误。号召渔民停止捕鱼的同时还要考虑渔民的生活问题,体现了整体原理,B错误。定期收割过量繁殖的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可防止大量植物死亡后分解者数量大量增加导致的水体缺氧,C正确。以降低水体污染物和增加溶氧量的方式改善太湖生物生存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体现了自生原理,D错误。
13.ABD 在群落水平上可以研究马尾松群落的空间结构、演替情况等,马尾松的年龄结构属于马尾松种群水平的研究,A错误。优势种应该是在群落中占据优势,且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大的物种;有一些物种虽然在群落中比较常见但对其他物种的影响不大,不是优势种,B错误。季节变化会影响阳光、温度、水分等,进而对马尾松产生影响,D错误。
14.ACD 花豹的同化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A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植物中元素的含量及比例会影响有蹄类动物的取食偏好及营养状况,含碳(C)量高的植物口感较差,含氮(N)量高的植物营养成分含量更高,则表中适合作为有蹄类动物的食物的植物种类是灌草嫩茎叶和杂草类,C错误。夏季带着热浪的风吹拂鼎湖山的各种森林植被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D错误。
15.BD 该共养体系是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食物链、食物网,A错误。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a2+d1,第三营养级从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b3,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0%,B正确。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生物群落内部,也可以发生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且信息传递的方向往往是双向的,C错误。该体系形成了“四周种芋头、空中频灯诱、禾间天敌吃、禾下养蛙鳅”的共养体系,突出了协调(考虑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整体(各组分有适当的比例,将生态与社会、经济结合起来)等生态学原理,D正确。
16.ACD 矿区废弃地的土壤和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工程的关键是植被恢复以及植被恢复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A正确。为加速恢复矿区生态环境,人们采用的措施包括人工制造表土、多层覆盖、特殊隔离、土壤侵蚀控制等,而非开发农田,B错误。种植的牧草可为动物提供食物,动物的粪便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利于当地植被的生长,养殖的动物还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因此建立饲养场等综合开发治理可能会带来良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C、D正确。
17.答案 (每空2分)(1)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2)不属于 人类种群世代彼此重叠,且人口增长受多种因素影响 (3)种群数量增长受食物、空间等环境条件的限制 (4)“J”形增长是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模型,“S”形增长是现实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模型(合理即可)
解析 (2)根据离散增长的定义可知,“人口爆炸”不属于离散增长,因为人类种群世代彼此重叠,且人口增长受多种因素如资源、环境、社会等的影响。(3)环颈雉被引入某岛屿最初几年的种群增长曲线均呈“Z”形,主要是由于种群数量的增长受食物(受季节的影响)、空间等环境条件的限制。
18.答案 (每空2分)(1)45 (2)①②③⑤(少选得1分,错选不得分) (3)阳光、温度、水 综合 (4)阻碍了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
解析 (1)该区域白冠长尾雉在三条样线内所记录的鸟类数量平均值为(6+8+13)÷3=9(只)。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所测区域如下所示:
则所测面积为2×0.1=0.2(km2),因此该区域白冠长尾雉的种群密度约为9÷0.2=45(只/km2)。(2)计数时无论老幼都要计数,④错误。计数时迎面而来的能看到是从计数区域外飞来的要计数,而从背后飞来的可能是记过数的飞走了,如果再计数就可能重复计数了,结果会偏大,造成误差,⑤正确。样线法类似于样方法,取样要做到随机,⑥错误。(4)栖息地碎片化可能会造成种群之间出现隔离,阻碍了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导致白冠长尾雉的遗传多样性下降。
19.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1分)(1)物种组成 (2)迁入率和迁出率(2分) (3)种间竞争 二者在觅食生境1的出现率都较大,且都主要以小坚果等为食(2分) (4)不是 二者食物种类有较大差异,与其他物种的关系也不一样(2分) (5)充分利用环境资源(2分) 协同进化
解析 (2)分析题意,每年有数万只水鸟于10月至次年2月在崇明东滩越冬,故每年10月至次年2月绿头鸭的种群密度主要由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4)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绿翅鸭和鹤鹬食物种类有较大差异,与其他物种的关系也不一样,故两者的生态位不是完全一样。
20.答案 (每空2分)(1)海参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 (2)2 488 6.3 不能 (3)由于海带的竞争,浮游植物数量下降,牡蛎的食物减少,产量降低 (4)能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持养殖产品的持续高产(或: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 (2)M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的能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3 281+2 826-3 619=2 488[kJ/(m2·a)];由M到N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86÷(3 281+2 826)×100%≈6.3%。(4)海水立体养殖模式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能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由于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在构建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时,需考虑所养殖生物的环境容纳量、种间关系等因素,从而确定每种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持养殖产品的持续高产,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21.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2分)(1)下降(1分) 正反馈(1分) 不污染环境,可使藻类数量长时间处于较低水平 (2)重金属污染物可通过生物富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顶端 就地(1分) (3)①与非养殖区相比,养殖区浮游植物和海带等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CO2 食物链(食物网)(1分) 利用表层海水CO2形成的碳酸盐构成贝壳 ②整体
解析 (1)水华是水体中N、P等矿质元素含量过高,导致水体中需氧型微生物大量繁殖的现象。水华发生过程中,水中溶解氧被消耗过多而含量下降,引起水体中鱼类以及其他需氧型生物大量死亡,水质进一步恶化,这种使水体偏离稳态且偏离程度越来越大的调节方式为正反馈调节。(2)重金属进入生物群落后不易被分解排出,随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而发生生物富集,长江江豚所处的营养级较高,其体内的重金属污染物浓度较高。(3)①与非养殖区相比,养殖区浮游植物和海带等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CO2,所以养殖区表层海水CO2相对含量较低。由图1可知,贝类还可通过利用海水表层CO2形成的碳酸盐构成贝壳来减少海水中的CO2。②“藻—贝”共生养殖模式在为人类的生活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同时,获得了经济效益,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