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考点梳理 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考点梳理 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26 09:10: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考点梳理
【学习目标整合】
1.积累常用文言实词,注意其古今意义的不同;积累常见文言虚词,注意其在表达语气、关联文意等方面的作用;积累古代诗文中的名言警句。
2.体会古代诗文语言简洁、音韵和谐、意境深远的特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了解古代写景记游散文的文体特点,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寓的政治理想和思想情感。
【思维导图回顾知识】
【重难知识易混易错】
一、准确划分文言文朗读节奏
准确把握文言文朗读节奏,是学习文言文重要的一环。本文有许多重点句子,在划分节奏时要引起注意。
如“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前人之述/备矣”“至若/春和景明”等。
文言文的学习重在朗读,朗读就要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此类试题考查的频率比较高,考查方式一是选择题,要求选择朗读节奏正确或错误的选项;二是直接在原句上划分朗读节奏。
1、划分文言文朗读节奏的方法
①根据语法结构划分: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或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如: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②参照句首发语词、连接词、关联词划分:发语词如“盖”“夫”等,连接词如“至于”“至若”等,关联词如“虽”“虽然”“故”“是故然则”等,在这些词后往往要停顿。
③注意“之”字: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字后往往要稍作停顿。
④根据内部意义划分:要根据文言语句内在的意义确定节奏划分。如:其一/犬坐于前。(《狼》)
⑤注意国名、年号、地名、官职等:对文言文中的国名、年号、地名、官职等了解清楚,有助于划分朗读节奏。
例题·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答案:C
解析:正确的划分方式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二、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写景散文,作者常常通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来表达情感。本文作者通过对醉翁亭秀丽环境、自然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是把握作者的基本情感倾向,这是古诗文考查的重点。中考试题主要考查对古诗文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常见的考查方式如下:
1.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或情感?
2.文中画线的句子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解答这类题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①分析作者相关情况:
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作品风格以及写作背景等,往往提示或暗示了作者的情感。
②把握文章感情基调:
一篇写景散文往往一开头就已经定下了一个基调,为全篇铺下情感的底色。分析文章开头,能够帮助我们分析作者的情感。
③注意议论或抒情句:
议论、抒情句往往是一篇散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阅读时要细细品味,读出它们在文章中的特殊意蕴,从而把握作者的情感。
例题·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答案:鸡声嘹亮,茅店沐浴着晓月的清辉;木板桥上覆盖着早春的寒霜,足迹凌乱。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述,不能等同于翻译,应在翻译的基础上加入个人的联想和想象。
2.答案: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解析:解答本题,应在通读全诗的前提下,结合具体诗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艰难和无奈。
三、赏析古诗词名句
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大都含有备受人们喜爱并广为传诵的名句,赏析这些名句是学习的重点。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等。
赏析古诗词名句是诗歌中的高频考点之一,主要考查对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常见的题型有:
1.这句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原因是什么?
2.如何理解画线的名句?
3.你从这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4.这句诗在现在被赋予了什么新的含义。
5.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此类题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答:①运用的手法;②抒发的感情;③表达的内容;④特殊结构的作用;⑤与比较对象相比具备的优点,有时还要答出该句的语言特色。
答题格式:这句诗运用了……(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突出了……(立足于整句或整首诗的表达效果),表达了……(立足于情感表达)。
例题·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柳花即柳絮,诗歌第一句“风吹柳花满店香”,着一“香”字,初看似觉突兀,细品却又妥帖。“香”既指春风吹来的___________香,又指___________香。
2.本诗结语尤妙,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正是脱胎于此。请赏析本诗最后两句的妙处。
答案:1.花草树木;美酒
2.最后两句融情于景,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抒写离情别意,情深意长,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与朋友们的深情厚谊。
解析:1.“风吹柳花满店香”的大意是“春风吹拂柳絮,满店飘酒香”,其实,哪里仅仅是酒香呢?在这春花烂漫的日子里,随风而来的还有各种花木之香。
2.“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大意是: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江水,离情别意与它比谁短谁长?诗句将无形的离愁别绪化为了有形的流水,融情于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与朋友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单元核心素养对接中考】
1.下列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词人运用形象的描绘,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
B.“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C.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D.“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名为演绎人事,实则阐释物理。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
2.下列句子中“一”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上下一白 B.余拏一小舟
C.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D.湖心亭一点
3.下列加粗字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大雪三日 B.与余舟一芥 C.客此 D.更有痴似相公者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B.崇祯五年,属帝王年号纪年法。《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也属帝王年号纪年法。
C.更定,晚上八时左右。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三个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D.“莫说相公痴”中的“相公”是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5.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B.余拏/一小舟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一童子/烧酒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路难(其一)》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作品。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后人誉为“诗圣”。
B.《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作者是刘禹锡,这首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还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C.《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作者是苏轼,词作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D.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最能体现作者心怀天下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范仲淹。
B.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
C.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用来表示降职的常用词语有:谪、左迁、贬等。如《岳阳楼记》中“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守”。
D.“千里共婵娟”里的“婵娟”指月亮。月亮的别称还有“玉桂”“素娥”等。
8.学校将举行诗文朗诵会,请补写开场白中的语句。
风景是诗意的,人生也是诗意的,你用什么心态行走于尘世,尘世就会馈赠你一个什么样的人生。
范仲淹以“记”赠友,《岳阳楼记》中“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重申自己的悲喜观,又有对老友的规劝;欧阳修被贬滁州,《醉翁亭记》中“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醉态,尽显太守与民同乐的酣畅与满足;张岱游西湖,《湖心亭看雪》中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的景象;李白遭遇谗毁,《行路难(其一)》中“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满含他对理想的执着,失意中仍心存希望;刘禹锡改革失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他通晓新旧交替的规律,展望未来的乐观;苏轼弟兄分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仍借月抒怀,表达美好祝愿。
不管何时何地,用一颗清明的心行走于尘世,那么你的人生,也会月朗风清。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嗟(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时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范文正公微①时,尝诣灵祠求祷,曰:“他时得位相②乎?”不许,复祷之曰:“不然,愿为良医。”亦不许。既而叹曰:“夫不能利③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
他日,有人谓公曰:“大丈夫之志于相,理则当然,良医之技,君何愿焉?无乃④失于卑耶?”公曰:“嗟乎,岂为是(B)!古人有云:‘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能及⑤小大生民者,固惟相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⑥之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C),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年。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
(选自吴曾《能改斋漫录》。根据命题需要,原文有删节)
注释:①〔微〕贫贱。②〔位相〕做宰相。③〔利〕谋求利益。④〔无乃〕莫非,恐怕,表揣测。⑤〔及〕(恩惠)到。⑥〔物〕人,众人。
9.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夫不能利泽生民 查阅词典(①沼泽,湖泽。②雨露。③加恩惠于人。)
(2)尝诣灵祠求祷 课内迁移(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3)无乃失于卑耶 课内迁移(先帝不以臣卑鄙)
(4)下以救贫民之厄 语境推断(联系上下句)
10.请将“也”“夫”“哉”分别还原到文中括号处。
A.( ) B.( ) C.( )
11.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
12.请翻译乙文中画框的句子。
大丈夫之志于相,理则当然。
13.甲文中说“进亦忧,退亦忧”,这里的“进”与“退”分别指什么?乙文中也谈到了范仲淹的“进”“退”选择,又分别指什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4.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15.诗中哪些典型的动作细节,揭示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内心情感?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D.有误,应为: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故选D。
2.答案:A
解析:A.句意为:上上下下全是白茫茫一片。一:全,都;B.句意为:我撑着一叶小舟。一:数词,一艘 ,一叶(扁舟);C.句意为: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一:数词,一个;D.句意为:一点湖心亭的轮廓。一:数词;故选A。
3.答案:D
解析:A.句意为:大雪接连下了多天。雪: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下雪。B.句意为:和我的一叶小舟。芥:本义指小草。这里是名词作状语,像一根小草般微小。C.句意为:客居在这里。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D.句意为: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迷的人啊!痴:动词,痴迷。故选D。
4.答案:C
解析:C.有误,每更约两个小时;故选C。
5.答案:B
解析:B.划分有误。此项应为:余/拏一小舟。故选B。
6.答案:A
解析:A项,李白被后人称为“诗仙”。“诗圣”指的是杜甫。故选A。
7.答案:A
解析:A项,范仲淹不属于唐宋八大家,此处应该是曾巩。故选A。
8.答案: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③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⑤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解析:
9.答案:(1)加恩惠于人;(2)曾经;(3)地位低微;(4)困厄
解析:(1)根据查阅词典法确定选③。“夫不能利泽生民”译为:不能为百姓谋利造福。泽:加恩惠于人。(2)用课内迁移法解释;“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译为: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尝:曾经。据此推测“尝诣灵祠求祷”的“尝”理解为“曾经”,“尝诣灵祠求祷”译为:曾经去神祠求签祈祷。(3)用课内迁移法解释:“先帝不以臣卑鄙”译为: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社会地位低微。据此推测“无乃失于卑耶”中“卑”理解为地位低微,“无乃失于卑耶”译为:这是不是有一点太卑微了。(4)根据语境推断法解释:联系上下句“上以疗君亲之疾”“中以保身长年”的意思“上可以治疗君亲的疾病”“中能够保身长年”推测,“下以救贫民之厄”中的“厄”的意思是“困厄”。“下以救贫民之厄”译为:下可以救助贫民的困厄。
10.答案:①.A.夫;②.B.哉;③.C.也
解析: A.联系上文可知,这里是范仲淹描述了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两种表现后发出慨叹,“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的,是什么呢?而“嗟夫”常放在句首,表示慨叹。所以“夫”应放在A处。B.联系上文可知,有人认为不当宰相当良医“无乃失于卑耶”,范仲淹回答“唉,怎么会如此呢”这里表示反诘语气。而“哉”是语气助词,常用来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或“呢”。“岂为是哉”意思是:怎么会呢?所以“哉”应放在B处。C.联系下文“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年”,可知,范仲淹认为如果真成为技艺高超的好医生,上可以治疗君亲的疾病,下可以救助贫民的困厄,中能够保身长年。这是肯定的。而“也”放在句末常用于加强语气或表达确定的语气。“果能为良医也”意思是:如果真成为技艺高超的好医生。所以“也”应放在C处。
11.答案: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意思是:现在签词说我当不了宰相,要实现利泽万民的心愿,莫过于当良医。“矣”是文言助词,用于句末;“夫”文言发语词,用于句首,“……者”表判断;据此断句为: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
12.答案:大丈夫立志当宰相,是理所当然的。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大丈夫:有志向、有抱负的男子;志:志向;相:当宰相;理则当然:道理当然是这样的,合乎情理的,不容怀疑。
13.答案:甲文中的“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乙文中的“进”指当宰相,“退”指当良医。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甲文中说“进亦忧,退亦忧”,联系上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知,这里的“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表达了范仲淹忧国忧民之心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由乙文中“能及小大生民者,固惟相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年”可知,这里范仲淹的“进”指当宰相以利泽万民,“退”指当良医,以疗君亲之疾,贫民之厄,保自身长年。表现了范仲淹一生只想辅佐明君治理国家,为百姓谋利造福的利泽苍生之心。
参考译文:
[甲]文: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做官就为老百姓忧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为君主担忧。这样他们在朝为官也担忧,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也担忧。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文:范仲淹还未显达时,曾经去神祠求签祈祷,说:“将来我能当丞相吗?”(然后抽签)结果表明不可以。然后又(再次求签)祈祷,说:“不行的话,那我就当个良医。”结果表明还是不可以。过了一会儿,他长叹说:“不能为百姓谋利造福,不是大丈夫一生的志向。”
某一天,有人问他:“大丈夫立志当宰相,是理所当然的,您为什么又祈愿当良医呢?恐怕有一点太卑微了吧?”范仲淹回答说:“唉,怎么会如此呢?古人说:‘常常善于挽救他人,因而才没有被遗弃的人;常常善于拯救万物,因而也没有被废弃的物’,能够普济万民的,当然只有宰相能做到。既然(求签结果表明)我当不了宰相,要实现救人利泽万物的心愿,莫过于当良医。如果真成为技艺高超的好医生,上可以治疗君亲的疾病,下可以救助贫民的困厄,中能够保身长年。身在民间而依旧能利泽苍生的,除了良医,再也没有别的了。”
14.答案:两句诗中“冰塞川”“雪满山”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解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意思是: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想登太行山,莽莽风雪早已封山。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他,将其变相撵出了长安,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
15.答案:“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揭示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解析:这首诗歌中典型的动作细节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句意: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展现了作者抑郁不得志、满腔愤懑的状态。“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作者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