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考点梳理
【学习目标整合】
1.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能区分观点与材料,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学习常见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了解驳论的特点,体会议论文逻辑严密、思辨性强、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
3.培养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和大胆设想勇于创造的创新精神。
【思维导图回顾知识】
【重难知识易混易错】
一、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一-分析论证思路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先摆出对方论据与论点,然后先直接反驳对方论证,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接着,作者另立一个与对方论点对立的论点一一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间接批驳。全文层次清晰,思路谨严,说理让人信服。
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就是作者在论述观点时的思维过程。分析论证思路考查的是综合能力,对同学们的理解能力、辨析能力、概括能力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常见的考查方式有:
1.作者是如何证明论点的?
2.作者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解答此类问题,可采用以下几个步骤:
1.把握议论文的思路。一般议论文的思路是“提出问题(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需要注意论点或论题是以什么方式提出来的,作者是如何围绕论点及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证的,文章的结构方式是“总——分”(“分——总”或“总——分——总”)式、层进式还是并列式等。
2.要注意文章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段。
3.抓语言标志。如有“还有”“另外”这些词语为并列式,如有“不但”“而且”“首先”“其次”等词语为层进式。
4.常见答题模式:作者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分析(论证方法),从而证明(提出)了……观点。
例题·1.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
①母语通常是指一个人所属民族的群体语言,是一个民族最为鲜明的符号标志,它能把一些人凝聚为一个共同体。母语自信则是对母语品质和母语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母语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尊重。
②每个民族对自己的母语都有一种天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视其为最美的语言。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徽章。汉语拥有最为丰富的书面文献和自公元前841年以来不曾中断的历史记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它因其承载的文化的先进性而对世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让我们自豪,也增强了我们对汉语的自信。然而,在近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加之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冲击,我们对汉语的自信产生了动摇,这给汉语带来了危机,造成了伤害。“五四”时期,汉语严重欧化,有学者甚至主张用拼音来代替汉字;上世纪80年代,汉语的计算机输入成为难题,汉字又蒙受了“笔画复杂、输入困难”的责难;即使是现在,国人对外语的重视程度依然远远超过汉语……因此,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是每个中国人必须正视的问题。
③对母语的不自信,究其本质,是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在当今形势下,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文化是我国生存和发展的软实力,是中华民族的命脉和灵魂。而汉语既是这种文化的产物,也是这种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还是这种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和最集中的体现。因而要维护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就不能再对汉语采取那种“自贬、自侮、自戕”的态度,而应重新拾回对汉语的自信。
④事实上,从语言学角度看,汉语也的确有值得我们自信的理由。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发展水平最高的语言之一。在世界语言中,汉语具有独一无二的简洁而富有想象力的特征,精通多国语言的季羡林先生称誉汉语是世界语言里最简练的一个语种,同样表达一个意思,如果英语要60秒,汉语5秒就够了。汉语在表达的自由度和创造性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美国语言学家范诺洛萨说,汉语充满动感,不像西方语言那样被语法、词类规则套死。汉语有声调,音韵铿锵,和谐美丽,瑞典语言学家高本汉认为,在这方面,汉语比西方语言略胜一筹。
⑤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汉语在全球快速传播,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不断升温的“汉语热”不仅强化了人们对汉语的认同,旺盛的需求也为汉语“走出去”增添了信心。英国语言学家格雷多尔研究预测,到2050年,汉语将上升到国际语言分类金字塔的最高一层。因此,我们更应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做一个根基牢固的中国人。
(作者:纪秀生。有删改)
1.从全文看,作者认为应该“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的原因有哪些?请逐条概括。
2.请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3.下面两则材料分别可以用作本文哪一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
材料一 国学大师钱穆说,汉语之美在于“精”。“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仅10个字,不仅“使我心与天地大生命融凝合一……又兼及自然科学,生物学。着语不多,而会心自在深微处”。
材料二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说,语言是一个民族所必需的“呼吸”,通过一种语言,一个人类群体才得以凝聚成民族,一个民族的特性才能获得完整的映照和表达。
1.答案与解析:1.①我们曾经对汉语有自信,但近现代以来,这种自信产生了动摇。②为了维护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③从语言学角度看,汉语有其独特的优点。④汉语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2.首先,从人们对母语的天然情感和汉语对世界的影响两个角度,阐述我们曾对汉语有自信。然后,指出近现代我们对汉语的自信产生动摇的原因,并列举自信动摇给汉语带来的危机和伤害。最后,指出重拾汉语母语自信的必要性。
3.材料一:第④段。这则材料突出了汉话简练的特点,可以论证“汉语具有独一无二的简洁而富有想象力的特征”的观点。
材料二:第①段。这则材料强调语言对民族的重要性,可以论证母语“能把一些人凝聚为一个共同体”的观点。
解析:1.本题考查对议论文的理解与概括。在阅读议论文时要有整体阅读的观念,边阅读边思考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别是什么,作者行文的思路是怎样的等。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概括内容。从第②③④⑤段中不难找出本题的答案。作答时,注意语言要简练、准确。
2.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思路。梳理论证思路时,首先要通读语段,划分层次;然后分析每一层论证了什么以及论证的角度;最后运用一些表示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如“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表述各层之间的内在联系。
3.本题考查对论据的理解与辨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分析所给材料论述的观点,然后看文中哪一段论述的观点与其一致,最后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即可。如本题材料一适合放在第④段,因为第④段提及“汉语具有独一无二的简洁而富有想象力的特征”,而材料一强调了“汉语之美在于‘精’”。材料二适合放在第①段,因为第①段强调母语“能把一些人凝聚为一个共同体”,而材料二强调“通过一种语言,一个人类群体才得以凝聚成民族”。
二、有多少玄机隐藏其中?把握文章中心论点
本文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话,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然后提出两个分论点。分论点一: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分论点二: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样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一篇文章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把握文章论点,是议论文阅读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也是中考阅读的一个高频考点。常见的考查方式有: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论点是如何提出的?
题型一:论点提出的方式
解题思路:
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中间提出中心论点;
③从文章中归纳中心论点
④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题型二:判断论点的方法
解题思路:
①看标题,分清论点和论题;
②看结尾,找总结性的句子;
③把分论点加以整合;
④找文中关于论题、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表述句
⑤看开头,是否能统摄全文;
⑥看论据的针对性;
注意事项:1.区分论点和论题。论题是有待于证明的命题,它仅是议论的问题或对象般出现在标题或文首。
2.区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中心论点是分论点的集合。
例题·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怎样的“水土”才养人
①不久前听了一个演讲,演讲者引用了一句俗语,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演讲者自然是从正面理解这句话的,我听了之后却反复在问自己一个问题:怎样的“水土”才养人?
②中国人习惯于将“天”“地”“人”三个字并列,“天”与“地”就是人的“水土”。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没有高山、没有河流、没有原野、没有草木,我们无处获取木料、种植粮食、接来饮水,人怎么去生活?“水土”不仅给我们自然的凭靠,也给我们心灵的慰藉,比如看到天空之远,我们会放飞梦想的翅膀;看到大地之美,我们会产生愉悦之情。然而,我们也应该想到,能养人的“水土”一定是好“水土”,如果我们的高山是被从地底掏空的,如果我们的河流是被各种工业与生活废水污染了的,如果我们的原野四处撂荒,看不到庄稼,如果我们的草木动不动被连根挖掉,这样的“水土”不仅不能养人,还会害人。
③大自然的“水土”是这样,社会的“水土”也同样如此。假若一个社会人文生态和谐,我们的心灵就会被社会养得活泼开朗;假若一个社会风气不好,大家都视他人为地狱,我们的心灵必然变得狭隘偏激。
④在我看来,社会的好“水土”至少需要这样几个条件:第一,社会必须是诚信的;第二,社会必须是善良的;第三,社会必须让我们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才华。
⑤人不是一个孤岛,必须要跟其他人打交道,社会讲诚信,我们上学不担心拿到假通知,我们做生意不忧虑被敲诈,我们写作可以及时拿到稿费,那么,我们对这个世界就有了信心,社会各种矛盾会大量减少。
⑥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都不敢保证没有个别人作恶,但社会的总体必须善良。孩子摔倒了,陌生人扶一把;有人出了车祸,旁观者帮助送一下医院;学生无钱读书,有能力的人捐上一点钱,都不需要我们付出大的代价。然而,有了这样的温暖细节,得到救助的人会感受到社会的关心,日后可能向别人传递这份爱心。当社会总体的善良得到了保证,我们出门在外,才有真正的安全感,我们的言行也才会变得绅士。
⑦养人需要社会的好“水土”,但这好“水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会从地底生出来,它说到底还是要依赖两种力量,一是每个个体,二是组织化了的公权力。每个个体都有人人是别人的“水土”的意识,尽可能给这“水土”注入正能量,社会的“水土”自然会越来越好。组织化了的公权力有足够的社会责任感,能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它就会抓好社会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将绝大多数人的美好愿望变成政策、法律,让社会的列车在良性的轨道上运行。
⑧当社会具备诚信、善良、让每个人最大限度发挥个人才华的条件,社会的水土就是好“水土”,就能养人。
⑨“养人”的“水土”从来是有责任感的人创造出来的。
1.阅读全文,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④~⑧段作者的论述思路。
2.答案:1.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生态和谐的社会环境才养人。
2.举例论证。列举天空之远让人放飞梦想,大地之美让人心情愉悦,具体论证了自然的“水土”给了我们心灵的慰藉。
3.第④段先提出社会的好“水土”需具备的三个条件,接着第⑤⑥⑦段分别对这三个条件加以论述,最后第⑧段得出结论:当社会具备诚信、善良、让每个人最大限度发挥个人才华的条件,社会水土就是好“水土”,就能养人。
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结合标点符号来理解中心论点的能力。要联系上下句和全文的内容来分析判断其用法。
【单元核心素养对接中考】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且他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B.本文论证思路清晰:开头提出观点,接着逐一批判五种错误的认识,然后指出不创造的危害,最后发出呼吁。
C.本文主要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来反驳五种人们常说的不能创造的借口,极具说服力。
D.本文逻辑严谨、气势充盈,同时又具有演讲词激情洋溢、富有鼓动性的特点。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以创新驱动中国品牌全球化增长,钛动科技获评羊城晚报年度“绣花 匠心智造机构”。
B.摆脱线材束缚,将手机与充电板轻轻贴合,即可随放随充——手机无线充电在生活中已随处可见。
C.国家智慧教育读书平台依托数字技术,汇聚优质资源,营造互动场景,展示阅读成果,为广大学生和社会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读书空间。
D.“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连接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天然纽带。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个好的作文标题能让老师眼前一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B.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要增强信心,不要自暴自弃,要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C.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但交通不便,几乎与世隔绝,村民的生活山穷水尽。
D.即使在走投无路时,也不要放弃生的希望,因为太阳总会升起。
4.下列同学们来稿的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那些杰出的劳动者虽然岗位不同,但都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令人敬佩的奉献精神。
B.心理学家认为,给孩子讲故事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水平。
C.从最后一刻仍顽强拼搏的中国女足姑娘身上,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永不服输的精神。
D.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勇攀科学高峰,展现了中国航天人的风采。
5.下列句子中加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旧观念,在文化不发达的山区仍然根深蒂固。
B.他的故事我们早有耳闻,所以自我介绍时不用多说,大家就自然不言而喻了。
C.几十年认认真真、持之以恒地做好一件事情,是“全国劳动模范”周家荣取得累累硕果的法宝。
D.面对美国的芯片断供政策,走自主研发之路是我国芯片摆脱封锁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6.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日落炊烟袅袅,顽童三三两两……这样纯朴天然的古镇,让人顿生怀古伤今之感。
B.无数革命先烈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前仆后继,奋斗牺牲,他们的精神万古长青。
C.道听途说的消息是不足为据的,我们一定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面对信息爆炸的时代。
D.他并无过人的智力,只是不自欺欺人;他勤奋踏实,想做一个用知识改变自己命运的人。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创造宣言
陶行知
①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②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
③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失败,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败。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那么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使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塑像。在刀法之交响中,投入一丝一毫的杂声,都是中伤整个的和谐。
④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
⑤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⑥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彝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单调又无过于开肉包铺子,而竟在这里面,产生了平凡而伟大的平老静。
⑦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词。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乎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⑧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当你把莫扎尔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加尔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⑨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⑩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
东山的樵夫把东山的茅草割光了,上泰山割茅草,泰山给他的第一个印象是:茅草没有东山多。泰山上的“经石峪”“无字碑”“六贤祠”“玉皇顶”……大自然雕刻的奇峰、怪石、瀑布,豢养的飞禽、走兽、小虫和几千年来农人为后代种植的大树,于他无用,都等于没有看见。至于那种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境界,也因急于割茅草而看不出来。……茅草是平凡之草,而泰山所可给他的又只有这平凡之草,而且没有东山多,所以他断定泰山是一座平凡之山,而且从割草的观点看,比东山还平凡,便说了一声:“泰山没有东山好。”茅草中有一棵好像是先知先觉的树苗,听他说“泰山没有东山好”,想到自己老是站在寸土之中,终年被茅草包围着,陡然觉得平凡、单调、烦闷、动摇,幻想换换环境。一根树苗如此想,两根树苗如此想,三根树苗如此想,久而久之成趋向,便接二连三地,一天一天地,听到有树苗对樵夫说:“老人家,你愿意带我到东山去玩一玩吗?”樵夫总是随手一拔,把它们一根一根地和茅草捆在一起,挑到东山给他的老太婆烧锅去了。我们只能在樵夫的茅草房的烟囱,偶尔看见冒出几缕黑烟,谁能分得出哪一缕是树苗的,哪一缕是茅草的化身?
割草的也可以一变而成为种树的老农,如果他肯迎接创造之神住在他的心里。我承认就是东山樵夫也有些微的创造作用——为泰山剃头理发,只是我们希望不要把我们的鼻子或眉毛剃掉。
创造之神!你回来呀!你所栽培的树苗是有了幻想,樵夫拿着雪亮的镰刀天天来,甚至常常来到树苗的美梦里。你不能放弃你的责任。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当你看见满山的树苗在你监护之下,得到我们的汗、血、心、生命的灌溉,一根一根地都长成参天的大树,你不高兴吗?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有你回来,才能保证参天大树之长成。
罗丹说:“恶是枯干。”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7.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8.第 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9.学习本文后,结合自身实际,说说你从文章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
1.答案: C
解析: C项,“主要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分析有误,应该是“主要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
2.答案: D
解析: D项,“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为独立引用,引号外的句号应移到引号内。
3.答案: C
解析: A项,使用正确,“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B项,使用正确,“自暴自弃”指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C项,望文生义,“山穷水尽”指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前面再没有路可走了,比喻陷入绝境。D项,使用正确,“走投无路”指无路可走,无处投奔,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
4.答案: B
解析: B项,搭配不当,可将“和语言表达水平”删去。
5.答案: B
解析: B项,不合语境,“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A项,使用正确,“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C项,使用正确,“持之以恒”指长久地坚持下去。D项,使用正确,“行之有效”的意思是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故选B。
6.答案: A
解析: A项,不合语境,“怀古伤今”指怀念古代,哀叹现在,表示对现状不满的怀旧思绪。B项,使用正确,“前仆后继”指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C项,使用正确,“不足为据”指不能作为依据。D项,使用正确,“自欺欺人”指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故选A。
7.答案: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解析: 通读这篇驳论文可知,作者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展开了有力的批驳,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丝热情,一滴血汗,都应该创造,都能够创造的创造宣言。再结合本文第 段“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可知,标题《创造宣言》中作者的宣言是: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8.答案: 比喻论证。作者用“东山樵夫”喻指没有创造之心的教师,以树苗、茅草喻指学生,生动形象地指出没有创造之心的教师,既不能发现学生的价值,也不能给予他们更好的指导,最后只会毁灭他们。从反面论证了没有创造力的可悲,从而得出要让创造之神常驻心中的观点。
解析: 结合第 段“东山的樵夫把东山的茅草割光了,上泰山割茅草,泰山给他的第一个印象是:茅草没有东山多。泰山上的‘经石峪’‘无字碑’‘六贤祠’‘玉皇顶’……大自然雕刻的奇峰、怪石、瀑布,豢养的飞禽、走兽、小虫和几千年来农人为后代种植的大树,于他无用,都等于没有看见”“樵夫总是随手一拔,把它们一根一根地和茅草捆在一起,挑到东山给他的老太婆烧锅去了。我们只能在樵夫的茅草房的烟囱,偶尔看见冒出几缕黑烟,谁能分得出哪一缕是树苗的,哪一缕是茅草的化身”可知,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将“东山樵夫”喻指没有创造之心的教师,以树苗、茅草喻指学生,生动形象地指出没有创造之心的教师,既不能发现学生的价值,也不能给予他们更好的指导,最后只会毁灭他们。这里语言诙谐幽默,调侃樵夫不知变通,不会随条件的变化而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从而从反面论证了没有创造力的可悲,从而得出要让创造之神常驻心中的观点。
9.答案: 示例:我们要敢于创造,学习创造,积极创造。创造不是少数人的专利,人人都可以创造。但是创造也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我们拥有一定知识基础,积极思考实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身边小事着手,比如设计黑板报时别出心裁,写作文时发现新的角度等。
解析: 在文章中作者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展开了有力的批驳,提出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丝热情,一滴血汗,都应该创造,都能够创造的创造宣言。由此启示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应培养自身的创造性思维,现实生活中往往遇到很多复杂的情况和问题,如果按部就班地去做是行不通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