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诗四首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意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文笔优美,情真意切。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法学法
诵读教法、点拨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归园田居(其三)
一、导入
在上这节课前,我想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如果摆在你们面前有两条路:A 做官,名利双收 B 做农民,平平淡淡。你们会怎样选择?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做同一件事:舍与得。舍和得之间充满的人的一生,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这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这一选择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出名的农民之一。《归园田居》写于做农民后的第一年后写的。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走进作者: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41岁,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三首,这是一首五言诗。
三、初读课文,扫清字词,划分朗读节奏
1、注音
秽huì 荷hè 长zhǎng
2、划分朗读节奏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四、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五、解读诗歌
1、诗中有一处引用了典故,请把它找出来。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汉书·杨恽传》:“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倾豆,落而为箕。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2、从这一句诗我们能够获得哪些信息?
地点:南山
去豆田的目的:锄草
锄草的原因:草盛豆稀
季节:春末夏初
3、因为“草盛豆苗稀”,非锄草不可呀。于是说干就干——“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一大早就来到田里清楚杂草了,那什么时候才回去呢?
“带月荷锄归”等到月亮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
从这一句诗可以看出作者锄草干了多久?
一整天
“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4、现实生活如此清贫的陶渊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居然没有丝毫抱怨,也没有对官场的留恋,反而在诗歌中隐去了现实生活的艰难和困顿,将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写的如此美好,这是为什么呢?
种种原因归结为一句话,“但使愿无违”
5、“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上“为五斗米折腰”强。
六、体味其中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从中流流露出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田园的自豪、愉悦之情。
七、课堂小结
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
其实天很蓝,阴云终要散。其实海不宽,此岸连彼岸。其实梦很浅,万物皆自然。其实泪也甜,当你心如愿。
其实,舍与得,都在于你们自己心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同学们,生活中的你会如何面对“舍”呢?你想得到的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做到陶渊明的境界吗?最后,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再来背诵陶渊明的诗歌,体验诗人超脱的境界吧。
八、布置作业
用散文的手法改写《归园田居》(其三)
第二课时
使至塞上
一、导入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二、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洁,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 ( http: / / www.21cnjy.com )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并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其诗、画成就都很高,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三、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四、初读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五、理解诗的内容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狼烟,横卧如带的黄河上,正低悬着一团火红、浑圆落日。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六、解读诗歌
1、本诗中哪个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问边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孤寂、激愤、抑郁
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而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自己过了居延这个地方,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天空。诗人以“蓬”、“雁”自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
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想到自己被排挤出朝庭之外时——激愤抑郁
看到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国时——赞叹敬幕
尾联:诗了到达目的地以后,从兵士那里得知都护正在边防前线准备战事,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边关将士的敬慕之情。
七、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 ( http: / / www.21cnjy.com )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和“圆”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吗?
“直”和“圆”两字用得逼真、传神。准确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描写了沙漠广阔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孤寂的感受。大漠无边,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青烟直上云霄,“直”字荒凉孤独中透出挺拔雄伟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长河”之上,是一轮圆圆的落日,“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八、小结
这首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也侧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九、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诗歌
第三课时
渡荆门送别
一、导入
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二、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诗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称“诗仙”。少有逸才,志气宏放,好剑术。其诗多惊世之语,想象奇特,风格雄奇豪放,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
作为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义诗人。李白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三、创作背景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四、初读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五、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游览。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六、赏析全诗
1、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3、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4、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拟人。不是,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 ( http: / / www.21cnjy.com ),“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七、小结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八、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诗歌
第四课时
登岳阳楼(其一)
一、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李白的送别诗,现在我们看到最后一首《登岳阳楼(其一)》,这是陈与义的一首七言律诗。
二、岳阳楼简介
岳阳楼在湖南岳阳,与滕王阁、 ( http: / / www.21cnjy.com )黄鹤楼并称我国南方三大名楼。因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传四方。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岳阳楼始建于唐代,主楼三层,高19.72米。
三、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著有《简斋集》。
四、写作背景: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 ( http: / / www.21cnjy.com )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五、初读诗歌,扫清字词,划分朗读节奏
1、注音
旌jīng 徙倚xǐyǐ
2、朗读节奏
登岳阳楼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六、译读全诗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 ( http: / / www.21cnjy.com )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七、诗歌赏析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2、“洞庭之东江水西”这句诗写什么?怎么写的?
写岳阳楼之所在。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
3、“帘旌不动夕阳迟”这句诗写什么?有什么特点?
写举目所见。“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 ( http: / / www.21cnjy.com )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
4、颔联的风格有什么变化?
“登临吴蜀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
5、“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颈联通过叙事抒发了什么感情?
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的艺术效果。
6、“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怎样理解尾联中加线的词语?
“白头”:诗人已届不惑之年,故言。“ ( http: / / www.21cnjy.com )吊古”:不说“伤今”,含蓄蕴藉,意味深长。“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老木沧波”:是包裹诗人形象的外衣,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中。
7、诗的四联各主要写了什么?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
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
八、小结
1、由近景到远景,先介绍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后转入景物描写的句子是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2、运用对偶句,写出厚重的历史感和诗人的怅惘之情的句子是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3、运用对偶句,由空间转入时间写出亡国之臣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4、语义双关,写出诗人顾影自怜的悲恨之情的句子是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九、作业布置
研讨与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