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考点梳理 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考点梳理 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6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26 09:20: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考点梳理
第一步:学习目标整合
学习目标 1.学习叙事类散文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能够根据文本分析出人物形象。
2.发掘生活细节,从中体会人间至爱亲情,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学会运用生动的语句,感人的细节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
重难点 从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中,归纳人物形象,领悟蕴含的深沉情感。2.掌握“要素思路理清楚,真人真事抒真情,典型细节写具体”这三种记事方法。
第二步:思维导图回顾知识
第三步:重难知识易混易错
一、字词积累:(读音,词,成语积累)
瘫痪(tān huàn ) 暴怒(bào nù ) 沉寂(chén jì ) 侍弄(shì nònɡ )
捶打(chuí dǎ ) 憔悴(qiáo cuì ) 央求(yānɡ qiú ) 诀别(jué bié )
淡雅(dàn yǎ ) 絮絮叨叨(xù dāo ) 翻来覆去(fù )
分歧(fēn qí ) 取决( qǔ jué ) 一霎(shà ) 粼粼(lín )
各得其所(suǒ ) 煎熬(jiān áo ) 嫩芽(nèn yá ) 咕咕(ɡū )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诀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翻来覆去:来回翻身。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烦琐啰唆。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文学常识积累:
1.史铁生:双腿瘫痪,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作品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作品风格:深沉、宁静、平和,同时展现平淡质朴、意蕴深沉的特点。
2.莫怀戚: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重庆作协副主席。
作品有:《诗礼人家》《经典关系》。
作品风格:注意发掘生活中的情趣,颇富人情味。
3.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诺贝尔奖获得者
作品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
作品风格:他的诗,风格秀丽、感情醇厚、意象生动、韵律优美、文字隽永。爱、欢乐、光明是他歌唱的永恒主题。
4.冰心:原名谢婉莹。
作品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樱花赞》
作品风格:以细腻温柔而又微带忧愁的情调,轻倩灵活而又含蓄不露的笔调写童心、母爱和自然,语言清新隽丽,耐人寻味。既有白话口语的朴素流畅,又兼备文言特有的简洁凝练。
5.《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朝代)临川王刘义庆(人名)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答题模式积累:
1.动作/语言/细节/神态……等描写手法:
运用动作、语言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情节的发展)。
插叙的作用
(1)补充交代……背景/经历/事件。
(2)解释说明……
(3)使文章脉络清晰。
(4)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5)突出中心,深化主题。
(6)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
(7)让情节有波澜,结构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8)使文章结构紧凑。
(9)突出人物的性格,刻画人物形象
3.景物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地点、环境、背景等
(2)渲染气氛
(3)反应人物特点,烘托心情,抒发情感
(4)推动情节,为下文做铺垫
(5)深化主旨
4.对称句
(1)从语意表达上看,增加了思想内涵的张力,引人注意,耐人寻味;
(2)从语音美感上看,句式整齐,富有对称美,两句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5.题目的作用/题目好在哪?
(1)简约/神秘/有吸引力……
(2)点明写作对象和主要内容;贯穿全文的线索;揭示情感;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留给读者以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作答时注意联系文章内容)
文言文翻译积累:
1.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到一起;
2.儿女:儿女,泛指小辈(古今异义);
3.讲论:讲解、讨论;
4.文义:文章的义理;
5.俄而:不就,一会儿;
6.欣然:高兴地样子;
7.何所似:像什么(倒装);
8.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9.未若:不如;
10.因风:乘风(古今异义);
11.即:就是;
12.期:约定;
13.日中:正午;
14.至:到;
15.舍:丢下;
16.去:离开(古今异义);
17.乃:才;
18.尊君:尊称别人的父亲;
19.“尊君在不”中的“不”通“否”(通假字);
20.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21.委:舍弃;
22.则:就;
23.信:信用,诚信;
24.引:拉(古今异义);
25.顾:回头看(古今异义);
26.之:本文中用作代词,代指元方;
1.下列句子中加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湛蓝的海,洁白的云,时尔有几只海鸥掠过船舷,眼前的一切真是栩栩如生。
B.它们的叶子和花都不一样,各有各的鲜为人知的秘密,可惜我知道的太迟了。
C.多年来,老校长为了这群孩子成长,起早贪黑,处心积虑,他的功劳不能忘记。
D.到新学校后,班集体相敬如宾的和谐氛围让张晓亮很快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
答案:B
解析:A.“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此处形容景物,对象不符;C.“处心积虑”指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用在此处感彩不符;D.“相敬如宾”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此处形容同学关系,对象不符。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色花》的作者泰戈尔是泰国作家、诗人。他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B.《秋天的怀念》的作者史铁生是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散文《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
C.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之别。“愚见”“鄙人”“寒舍”属于谦辞,“惠顾”“赐教”“久仰”属于敬辞。
D.《世说新语》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答案:A
解析:泰戈尔是印度作家、诗人。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开在心灵深处的荞麦花
①盛夏的阳光,火一样炙烤着大地。荒芜的山坡上,因春旱而大片缺苗,原来的良田竟然变成了荒地。我汗流浃背地在前面刨地开垄,母亲在后面撒播荞麦种补苗。
②七月的天空像个大火炉,把我十七岁的青春曝晒成村夫般的沧桑,我的心情就像这暴热的天气一样暴怒无常。请原谅一个刚刚得知以三分之差名落孙山的少年,在沉重的打击下,没有人安慰和鼓励,却要像个农夫一样在农田里拼命劳作。
③我心情烦乱地嚷道:“这都什么时候了,还来补种荞麦,不是白遭这个罪吗?你看这满地的草,将来荞麦还不荒死!”
④母亲直起腰擦一把额头上的汗水,望着荒芜的田地说:“浪费了这片地多可惜,只要下半年雨水调和,荞麦会很快长起来,等冬天给你做饸饹面吃哈。”
⑤在那个贫穷的时代,能吃上一顿面食,多么令人向往啊!我似乎闻到了荞麦面的香味,也看到满地莽麦花开,在微风中荡漾。我又有了力气,继续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地劳作。
⑥傍晚时分,荒芜的山坡都种完了,我和母亲已累得筋疲力尽,但我却看到母亲欣慰地笑了。下山的路上,母亲看着狼狈的我,心疼地说:“你看种地的活又苦又累,一辈子也别指望有出息了,你还是去复读吧,你学习一直那么好,放弃可惜了,我和你爹再累也能供你上完学。”
⑦我心灰意冷,摇摇头说:“不上了,我还是在家帮你们种地吧,不能再拖累你们了。”母亲絮絮叨叨地说了农村的苦和盼望我能有出息的决心。但我没有听母亲的劝,决意留在家中务农。
⑧一个多月后,到了秋季开学的日子,我的心里也长了草。失魂落魄的我整天跟着父母亲在农田里辛苦劳作,我企图用劳累驱逐心灵的空虚,但是没有用,我的心里仍然杂草丛生。
⑨一天傍晚,回家后发现母亲没回来。趁着月色,我在荞麦地里找到了母亲。月光下,荞麦花一片雪白,晚风轻拂,淡淡的花香在空气中氤氲。我微醉于如此静好的月夜,此时我忽然想起一句诗——“月明荞麦花如雪”,真的好美啊!
⑩月光下,母亲弯腰弓背,在地里拔草。看着辛苦的母亲,刚才欣赏美景的兴致荡然无存了,心酸得几乎要落泪。母亲为了这点荞麦的收成,为了给我吃一顿美味的饴铬面,竟然在月下坚持劳作!
母亲发现了我,直起腰兴奋地对我说:“你不是说怕种晚了荞麦熟不了吗?你看现在已经开满了花,有的已经结籽,我们就等着收荞麦了!”
母亲的自信,让我感动,她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仍然能够坚定信念,充满希望地生活,在这片面临绝收的土地上,播种了希望,让荞麦花开遍了田野。而我年纪轻轻,怎么就轻言放弃了呢?
几天后,我终于下定决心重返校园。临走前,母亲竟然激动而自豪地说:“我就说我儿子不会窝在这个山沟里,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那一刻,我也一样激动万分,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发奋读书。第二年,我终于榜上有名,既满足了母亲的心愿,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从此,每当生命中再遇到挫折和痛苦时,我都会想起那个“月明荞麦花如雪”的夜晚,那一片开在心灵深处的荞麦花,和在荞麦地里辛苦劳作的母亲。
3.请结合全文内容,补全“我”的情感变化过程。
答案:①暴怒无常;②心情烦乱,心灰意冷;③失魂落魄,心灵空虚;④心酸,感动
解析:根据题中已有信息的提示,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如第②段中的“我的心情就像这暴热的天气一样暴怒无常”、第③段中的“我心情烦乱地嚷道”、第⑦段中的“我心灰意冷,摇摇头说”、第⑧段中的“失魂落魄的我整天跟着父母亲在农田里辛苦劳作,我企图用劳累驱逐心灵的空虚”、第⑩段中的“看着辛苦的母亲……心酸得几乎要落泪”、第 段中的“母亲的自信,让我感动”,提取概括即可。
4.标题“开在心灵深处的荞麦花”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各有什么作用?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
答案:内容上,“开在心灵深处的莽麦花”象征着母亲乐观、坚强、自信的精神品质,也象征着母亲对儿子的爱,同时含蓄地点明了对母亲感激、赞美的文章主旨;意境优美,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结构上,“荞麦花”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解析:根据题中要求,分别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标题的作用。内容上,结合第 段“她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让荞麦花开遍了田野”等分析,标题“开在心灵深处的荞麦花”具有象征意义,并揭示了文章主旨。结构上,“莽麦花”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而“我”看到母亲在开满荞麦花的夜晚劳作,才重新树立了信心,复读并考上了大学,因此“荞麦花”又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5.天下的母亲都是相似的。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分析两位母亲的相同点,并谈谈两位作者是如何表现母亲形象的。
链接材料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选自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答案:两位母亲的相同点:她们都深爱孩子,都表现出母爱的伟大、无私;她们的生活都很艰难,但她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帮助孩子走出了人生的困境。两位作者都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方法,并且通过心情感受,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并用,生动地表现了伟大、无私的母亲形象。
解析:抓住两文中的主要情节,结合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两位母亲的共同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①之食②。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③早,令人求④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⑤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⑥其能服三军欤⑦!欲服⑧三军,非信不可也。
(宋濂《吴起守信》)
[注]①止:使……停止,使……留下。②食:吃,文中指留朋友吃饭。③明日:第二天。④求:寻找。⑤俟(sì):等待。⑥宜:应当。⑦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⑧服:使……信服。
6.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去后乃至 乃:________________
(2)下车引之 引:________________
(3)方与之食 与:________________
(4)欲服三军 三军: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才;(2)拉;(3)同,跟,和;(4)军队
7.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答案:(1)跟人家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2)(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着他。
解析: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需要将重点词语落实到位,如“期”(约定)、“委”(丢下)、“去”(离开)、“故人”(老朋友)、“至”(到)、“食”(吃饭)等。
8.请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答案: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解析:根据句子的意思断句即可。
9.请结合[甲][乙]两段文字,简要概括你对“守信”重要性的认识。
答案:守信可以让友情更加真挚;守信可以让军队信服;守信可以赢得别人的敬重。
解析:[甲]文中,友人与陈太丘约定同行,却在约定的时间未到,友人爽约、失信;[乙]文中,吴起遇到老朋友,约定一起吃饭,一直等到第二天早上老朋友来了才一起进餐。同样面对约定,陈太丘的友人言而无信,吴起信守承诺,可见在交往中守信可以让友情更加真挚。根据[乙]文“其为信若此……非信不可也”可知,吴起守信,能够使军队信服。另外,守信也可以赢得别人的敬重。
[参考译文]
[乙]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他让老朋友留下来吃饭。老朋友说:“好啊,等我回来就(到你家)吃饭。”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吴起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应该是他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想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第四步:单元核心素养对接中考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字音字形、了解汉字演变历程,积累主要词语含义,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思维发展与提升: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借鉴他人的经验调整自己的表达,能根据需要,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的表达。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和思考,力求有创意。
文化传承与理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美德薪火相传。“信”文化意蕴丰厚,深入人心。请你参与“走进传统文化,传承“信’之美德”主题实践活动。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信,诚也。从人,从言。”由此推测,“信”字的本义是:______________。
(2)成语是浓缩的文化。它言简意赅,深刻隽永,今天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一个含“信”字的成语。
2.七年级某班以“细说母爱”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活动中,班级进行主题宣传活动,请你使用比喻或对偶的修辞手法,拟写一则宣传语。
(2)活动中,丹丹同学拟写了一篇短文,以表达对母爱的感恩之情。下面是短文的部分内容,请你按照要求帮她修改。
从现在开始,【A】我们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自己亲身的实际行动感谢母亲。当妈妈下班回来,帮她倒一杯热茶;当妈妈累了一天终于可以坐下来了,帮她捶捶背,揉揉肩;当妈妈要睡觉了,帮她打一盆热水,暖暖脚;【B】当我们考试后,给妈妈奉上一份沾沾自喜的答卷。
①【A】处画线句中有不合逻辑的问题,应将“____________”一词删除。
②【B】处画线句中有搭配不当的语病,应将“____________”一词改为“____________”。
(3)当母亲生日到来时,你准备对母亲说些什么话?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关心、爱护、孝敬老人,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应有的美德。在又一个重阳节来临之际,班级开展“孝亲敬老,从我做起”活动,请你参与。
(1)为使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请你仿照示例为本次活动再设计两种活动形式。
示例:举办孝亲敬老座谈会
①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2)班级准备依据下面的漫画创作一幕情景剧,请你完成后面的对话。
小皮球得知奶奶病了,急忙赶到医院。
爸爸:妈,快站好,一会儿就轮到你了!
奶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皮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位同学为“孝亲敬老专题板报”摘录了一段文字,请你结合语境仿照画框线的句子补全句子,使之构成语言连贯的排比句。
百善孝为先。孝心、孝道、孝敬、孝顺……一个“孝”字,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孝亲敬长,就是多一些努力,全力实现长辈的期待;就是多一些感恩,真诚回馈长辈的恩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宇的妈妈和奶奶因生活观念、生活习惯的差异时常闹别扭,二人都将意见藏在心里,于是积怨越来越深。小宇冥思苦想,让妈妈和奶奶观看了2020年央视春晚上贾玲、张小斐参演的小品《婆婆妈妈》之后,还想让二人坐下来谈谈心,从而缓和婆媳关系。假如你是小宇,你会对妈妈和奶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母亲来京
刘向晨
今年暑假里,和很多在京工作的人一样,我也匆匆赶往火车站。不是启程,而是接人。
那是早就订好的计划。趁我在京挂职,让母亲、妻子和儿子来北京,全家一起住几天。母亲原本不愿来,说自己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但我知道,母亲是不舍得来回将近400块的车票钱。我说,票都提前订好了,退票要花很多手续费的。母亲便不再言语。
母亲目不识丁,儿子尚年幼。在汹涌的地铁人潮里,我照顾母亲,妻子照看儿子。拽着母亲的手,我一刻也不敢撒;妻子怀抱儿子,安抚着他的“挣扎”。母亲说:“这地铁里咋跟过去赶庙会一样挤?赶庙会把你挤丢过一次,差点没把我急哭……”
我跟同事合租的房子,所以,母亲、妻儿挤在我的房间,我自己则睡客厅沙发。母亲想跟我“抢”,但被我两句话“怼”了回去。过去,老家的床铺少,每次回去,父母只能打地铺,我也吵着睡地铺,但母亲两个巴掌打在我的屁股上,我乖乖跟着爷爷奶奶去了东屋大铺。现在,早已成家立业,在外闯荡多年的我,于年迈的母亲而言,我的每句话如同“圣旨”,她总是静静地听,默默照做,虽偶有“反驳”、时有“絮叨”,但往往因我的一句话便戛然而止。
对于在京几天的安排,我原本计划了多条路线,但第一天母亲就说有点累,她想在住处休息休息。想到年迈的母亲和我们一起往人堆里扎,心里确也有些发紧,便同意了母亲的建议。傍晚,等我和妻儿回到住处,才知母亲忙碌了一天:客厅、卫生间、厨房、阳台收拾得干干净净,就连同事的房间都打扫得一尘不染。“闲着没事,就帮你们打扫打扫。”难得来趟北京,母亲时刻想着的,还是自己能为儿子分担些什么……
曾经,母亲来过北京一次,只去了天安门。这次,对于故宫、八达岭、十三陵,母亲都不愿意去,总说天太热、人太多、路太远……无奈,我决定带母亲到住处附近的公园逛逛。
公园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但最吸引眼球的还是散落在各个角落里的众多老年健身团体。那些老人个个精神抖擞,花样翻新,忘我表演,引来游人驻足和掌声。我对母亲说,你看北京的老人,多潇洒,多滋润,多会生活。母亲眼里透着新奇,头却摇着,嘴里说,没时间,没工夫,学不来,也学不会……
是啊,许多年,母亲被牢牢地拴住了,不曾有过清闲的时候:过去,起早贪黑操持一家老小的生活;近几年,又南渡或北上,照顾我和弟弟的家庭,抚育孙辈儿。我有早起写稿的习惯,不论周末还是假期。在济南工作的时候,母亲晚上睡前都会倒上一保温杯开水,放在我的电脑旁。这样每天早起写稿时,热水已成温水,正适合饮用。
母亲来京的第二天,早上五点,我在电脑旁又发现了那个蓝色的保温杯。水不冷不热正好。记起母亲常嘱咐的一句话:多喝水、少抽烟,别熬坏了身体。我心里暖暖的。
住的地方挨着一条美食街,有多家北京人流连忘返的老字号。在京工作期间,每逢周末我常到这里吃点东西,慢慢也品出了几分老北京的韵味。想着这些有几百年底蕴的京城美食,一定要带母亲和妻儿一起品尝。老字号,人就多,得排队。母亲说,我在这儿排着,你们仨再去逛会儿。在母亲的心里,排队这样耗时无趣的事情,理该她做;孩子们宝贵的时间,可以做更有用的事情。
但排半天队买来的美食,母亲吃得却不多。一来口味一时不太能接受,二来她还要“伺候”一旁调皮捣蛋的孙儿。
每顿饭下来,母亲总会问花了多少钱。我和妻子心照不宣把价格打个五折再告诉母亲,母亲欣欣然说“不贵”,脚步也轻快起来。母亲常说,嘴馋了,心就浮了,哪还有心思干活?所以她从不讲究吃喝。
一周后,我送母亲和妻儿去火车站,返乡。路上,母亲反复叮嘱我,在北京好好干,家里的事你放心。我点头称是,心里却另有一番滋味:我在外挣钱养家,被视为家里的顶梁柱,但对于我们的家,母亲和妻子又何尝不是顶梁柱?!我做了甩手掌柜,而她们,则维系着整个家庭的温暖与希望。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让母亲、妻子和儿子暑假来北京,是想让他们趁着“我”在京挂职,来游玩几天。
B.文章第4段运用对比手法,把过去“我”争不过母亲,与现在母亲听从“我”安排进行对比。
C.母亲这次来北京,因为有公园可去,而不愿意去故宫、八达岭、十三陵等北京有名的景点。
D.“我”和妻子不直接说出美食的真实价格,免得母亲心疼,这个细节表现了他们的孝顺。
5.文章叙写了母亲来京后的种种表现,请梳理文章内容,填写在横线上。
想跟我“抢”睡客厅沙发→________________→逛公园时不羡慕北京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复叮嘱“我”在北京好好干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让你联想到了莫怀戚《散步》中的哪句话?请品味这两句话中情感的共同之处。
在汹涌的地铁人潮里,我照顾母亲,妻子照看儿子。
7.说说你从文中母亲说的话中得到的生活启示。
①多喝水,少抽烟,别熬坏了身体。
②嘴馋了,心就浮了,哪还有心思干活?
8.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中两个加粗词语“顶梁柱”含义的理解。
阅读理解
王蓝田①性急。尝食鸡子②,以筯③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④口中,啮⑤破即吐之。
谢无奕性粗强,以事不相得,自往数王蓝田,肆言极骂。王正色面壁不敢动。半日谢去,转头问左右小吏曰:“去未 ”答曰:“已去。”然后复坐。时人叹其性急而能有所容。
王述转尚书令,事行便拜⑥。文度曰:“故应让杜、许⑦。”蓝田云:“你谓我堪⑧此否?”文度曰:“何为不堪!但克让自是美事,恐不可阙。”蓝田慨然曰:“既云堪,何为复让?人言汝胜我,定⑨不如我。”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王蓝田:名述,袭爵蓝田侯。后文的“文度”为其子。②鸡子:鸡蛋。③筋(zhù):筷子。④内:同“纳”。⑤啮(niè):咬。⑥事行便拜:授官的诏书一下达就立即接受。⑦杜、许:应为当时有名望的两人。⑧堪:能够胜任。⑨定:到底。
9.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复于地取内/口中 B.啮破/即吐之 C.谢无奕/性粗强 D.事行/便拜
10.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1)瞋甚________
(2)自往数王蓝田________
(3)恐不可阙________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之,又不得。
(2)既云堪,何为复让?人言汝胜我,定不如我。
12.结合短文内容,说说王蓝田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及解析
1.答案:(1)言语真实,诚实
(2)背信弃义
解析:(1)本题考查推测汉字本义的能力。“信,诚也。从人,从言”,故信之本义作“诚”解,即言语真实,诚实。
(2)本题考查积累成语的能力。只要平时有积累,本题不难回答。如:背信弃义、言而无信、讲信修睦、信口雌黄、将信将疑、半信半疑等都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2.(1)答案:示例一:山,没有母亲的爱高;海,没有母亲的爱深。
示例二:母爱像春天的暖风,吹拂着我们的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宣传标语要语言简洁、具有宣传性和鼓动性。简洁:句式简短、字数较少、表达准确。作答要围绕“主题”拟写。可以使用名人名言,最好使用对偶句的形式。
(2)答案:①亲身
②沾沾自喜;称心如意(满意)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①句是“自己”和“亲身”重复,②句是词语的误用,沾沾自喜——形容自以为很好而得意洋洋的样子。与语境不符。
(3)答案:亲爱的妈妈,岁月的磨砺让你的青春老去,风雨的洗涤让你的红颜褪色,但是在我的心中,你就是那朵最美丽的牡丹花——富贵又吉祥。妈妈,今天是您的生日,祝福您生日快乐!
解析:语言表达题,首先要有称谓;其次要注意说话的对象,语言表达要符合说话人的身份,最后语气要委婉。做到说话有礼貌,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答案不唯一。
3.答案:(1)①举办孝亲敬老演讲大赛
②举办孝亲敬老故事会
(2)奶奶:儿啊,娘气力跟不上,让我坐坐吧。
小皮球:爸爸,快让奶奶坐。你这样对奶奶,是在教我怎样对待父母吗?
(3)(示例1)就是多一些理解,耐心倾听长辈的唠叨
(示例2)就是多一些尊重,虚心接受长辈的意见
(4)妈妈,奶奶,一家人嘛,意见不一致不怕,只要心在一起,把话说开,我们就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话是开山虎’,大家开诚布公、平心静气地谈一谈,好吗?
解析:(1)活动形式要紧扣主题,具有可操作性。
(2)在漫画中,爸爸注意关心小狗,却忽略了自己的老母亲,而孩子天性淳朴、童真,是看不过去的,所以他会把自己的疑问直接提出来,令爸爸警醒,且引人思考。注意:小皮球的话一定要有称呼。
(3)仿照画框线的句子的句式、语气,陈述“孝亲敬老”的表现,与前面的两个句子构成排比即可。
(4)注意劝说要有称呼,语气委婉,且有理有据。
4.答案:C
解析:根据“这次,对于故宫、八达岭、十三陵,母亲都不愿意去,总说天太热、人太多、路太远……无奈,我决定带母亲到住处附近的公园逛逛”分析,母亲不愿去故宫、八达岭、十三陵等景点,是因为“天太热、人太多、路太远……”,而不是“因为有公园可去”。
5.答案:忙碌一天打扫房间;在电脑旁放一保温杯开水排队;品尝北京美食并问价格
解析:先根据题中的提示,确定答题范围,再抓住关键句(如“才知母亲忙碌了一天:客厅、卫生间、厨房、阳台收拾得干干净净”“在济南工作的时候,母亲晚上睡前都会倒上一保温杯开水”“老字号,人就多,得排队。母亲说,我在这儿排着,你们仨再去逛会儿”等)提取概括即可。
6.答案:“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都表达了尊老和爱幼的情感。“我照顾母亲”和“背起了我的母亲”是尊老,“妻子照看儿子”和“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是爱幼。
解析:文中的“我照顾母亲,妻子照看儿子”与《散步》中的“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写的都是对母亲和儿子的照顾,结合“尊老爱幼”的情感分析即可。
7.答案:①身体是本钱,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②不要一味追求享受,要俭以养德。
解析:①句可从生活习惯方面阐述,②句可从修养品德方面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8.答案:第一个“顶梁柱”说的是“我”被家人看作是在外挣钱养家的支柱;第二个“顶梁柱”说的是母亲和妻子是维系整个家庭的温暖与希望的精神支柱。
解析:“顶梁柱”比喻起主要作用的骨干力量。答题时,需要紧扣语境,理解其语境义。由“我在外挣钱养家”可知,“我”的主要作用是挣钱养家;由“我做了甩手掌柜,而她们,则维系着整个家庭的温暖与希望”可知,她们的主要作用是维系着整个家庭的温暖与希望。
9.答案:1.A
解析:正确划分为:复于地/取内口中。
10.(1)同“嗔”,发怒(2)诘责,数落(3)同“缺”,缺少
11.(1)鸡蛋在地上旋转不停,他接着从席上下来用鞋齿踩,又没有成功。
(2)既然说能胜任,为什么又要谦让呢?人家说你胜过我,据我看终究不如我。
12.王蓝田性格急躁,但懂得忍让,为人坦率、谦让。
[参考译文]
蓝田侯王述性子很急。有一次吃鸡蛋,他用筷子扎鸡蛋,没有扎着,便十分生气,把鸡蛋扔到地上。鸡蛋在地上旋转不停,他接着从席上下来用鞋齿踩,又没有成功。他愤怒至极,又从地上拾取放入口中,把蛋咬破了就吐掉。
谢无奕性情粗暴固执,因为一件事与王述彼此不合,亲自前去数落王述,肆意对他攻击谩骂。王述表情严肃地转身对着墙,不敢动。过了半天,谢无奕已经离开了,他才回过头问身旁的小官吏说:“走了没有 ”小官吏回答说:“已经走了。”然后才转过身又坐回原处。当时的人赞赏他虽然性情急躁,可是能宽容别人。
王述升任尚书令时,诏命下达了就去受职。他儿子王文度说:“或许应该让给杜、许。”王述说:“你认为我能否胜任这个职务 ”文度说:“怎么不胜任!不过能谦让一下总是好事,礼节上恐怕不可缺少。”王述感慨地说:“既然说能胜任,为什么又要谦让呢?人家说你胜过我,据我看终究不如我。”
例题解析
对接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