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
李卫东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一篇小说——《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叔叔于勒》,作者是法国的莫泊桑。(教师板书课题、作者)我们以前学过法国作家写的小说吗?(生答:学过都德的《最后一课》)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先把课文读一遍,已经读过一遍的请举手。(学生纷纷举起手)好,咱这节课就这样上,主要由同学们提疑问,然后我们一起讨论解决。有两种疑问,一是有疑而问(师板书:有疑而问)什么意思呢?就是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产生了非常明显的一个疑问,这个疑问是摆在表面上的,就是读不懂,这个句子、段落以至整篇文章大体意思到底是什么?传达出作者一种怎样的内心想法和情感?“有疑而问”主要解决是写了什么?(师板书:写了什么?)第二种疑问是,(生齐答:无疑而问)。(师板书:无疑而问)。怎么讲呢?在看似没有疑问的地方能发出自己的疑问,也就是说,它不是摆在表面上的一个疑问,整篇文章大体意思我读懂了,甚至每个句子的意思我也读懂了,但能不能再深入地问一问:题目为什么是这样一个题目,这篇文章的结构为什么这样安排,而不那样安排呀?这个人物为什么要说这句话,说另一句话能不能更好地传达出他的性格特点、内心感受呀?也就是说,“无疑而问”主要就是从写法上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写?换一种写法、换一种手法能不能行?(师板书:为什么这么写?)我们经常说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看同学们能不能发现好多有价值的问题。下面就四个同学一组,提出并梳理你们的问题,每组由一个同学专门作好笔记,分门别类记下整理的结果。
学生读书、讨论,教师巡视。大约6分钟后教师收集起各组的问题。
师:好,我看大家讨论得很热烈,我想,大家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讨论的过程中,有的问题已经——(生答:解决了)很多组都这样,有的同学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忍不住就说了,这是什么什么意思,应该怎么样,问题解决了,也就没再列上。下面咱讨论记录下的问题,边解决,边再发现新的问题,好吗?先看这一组的一个问题:作者写这篇文章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问题很大,但我看到好几个组都有。是啊,写这样一个故事,究竟想要表达一个怎样的思想呢?
生:他想要揭露的是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揭示底层百姓艰难的生活。
师:你能不能详细地解释一下,这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生: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叔叔态度的变化。
师:照你的理解,如果我们用一个字来概括这篇小说情节的主要特点,会是什么?
生:变。
师:对,变。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读书,理出一个大致的线索。(学生读书思考)
生:菲利普夫妇一开始是急切地盼望于勒,等到真的见了破产的于勒,又赶紧躲开他。
生:我补充一点,在盼于勒之前是恨于勒,因为在第四段后作者用插叙交代了他以前是“花花公子”、“流氓”,是“全家的恐怖”,把他打发走了。
师:你补充的很好,注意到了这部分比较重要的“插叙”。但插叙中交代“态度”的变化就这些吗?
生:还有,当菲利普夫妇听说于勒赚了钱之后,就又称他是“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师:这就比较全面了。如果用几个字来概括菲利 ( http: / / www.21cnjy.com )普夫妇对于勒前后态度的变化,就是:恨——赞——盼——躲。(教师板书)那么我想问一下同学们:“变”的背后有没有不变的东西?
生:有,菲利浦夫妇对金钱的热爱。(生笑)
师:对金钱的热爱,也就是说是一种什么样的品性在作怪?
生:贪婪。
生:惟利是图。
生:自私,爱慕虚荣。
师:你看,我们通过揣摩情节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特点,揣摩“变”的背后“不变”的东西,是不是就解决了刚才那个问题。读小说一定要通过故事情节来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通过这个人物性格传达出来的东西。
师:再来看这个小组提出的一个问题:文章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可是文章对于我的叔叔于勒的描写却很少,为什么?是呀,怎么解释这一点呢?
生:“我的叔叔于勒”可以算是一个线索人物,他引出了菲利浦夫妇对他感情的一些变化,引出了故事情节。
师:哦,引出了故事情节。她用的这个术语很好。照你这样理解,到底谁是主要人物呀?
生:菲利普夫妇。主要是通过菲利浦夫妇态度的变化,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那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师:也就是说,这个故事的中心舞台谁在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演着呀?(生:菲利浦夫妇)表演着很拙劣的一幕,是不是呀?关于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存在着争议,不过从文章来看,作者对于勒的一些细节似乎有意忽略,而强化对菲利浦夫妇的描写,从而来凸显主题。李老师也认为,主人公还是菲利普夫妇,于勒是一个线索人物,整个故事都是因了他发生了戏剧化的发展。因此这样拟题目更为醒目,容易引起人们的深思吧。那么,我想问大家,仅仅是资本主义社会会上演这样尴尬难堪的一幕吗?
生:整个社会都有,我就从我们国家的一些新闻报道上看到类似的事情。
生: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我觉得这种现象不是太严重。
师:哦,一个是“看到”,一个是“觉 ( http: / / www.21cnjy.com )得”。我都赞成。不过,理解这篇小说咱能不能从更广阔的角度,而不从纯粹阶级论的角度出发。如果从整个人类的宏观的角度来看,实际上人都有一种“为我”的本性,但当这种私心膨胀到一定程度而“六亲不认”的时候,就让人难以忍受了,就成了一种劣根性的丑恶表现。是的,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还远没有莫泊桑笔下的19世纪的法国那么严重,但读过这篇小说,我们每个人都自觉地对照自我,警醒一下自己,对于当前我们这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是不是有深刻的意义。(学生点头赞成)
师:好,咱再念一个其它组的。第21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然段,描写“吃牡蛎”的片段有什么作用?咱先来读一下其中一段怎么样?(教师起头,学生齐读: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递给两位先生,再由他们递给两位太太。她们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拖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蛎壳扔到海里。)
师:为什么写这个段落,这个段落实际上是写吃牡蛎的方法和举止,用文章里的一个词来说,“很文雅”,这与写菲利浦夫妇有何关系?想一想,谁来回答?
生:因为下文接着就写菲利浦“被这种高贵的吃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这样写是因为他认为自己也会变成有钱人了,那种有钱人的滋味对他们来说,非常地羡慕,所以也装作高贵地请客。
师:你从哪里看出他的装作高贵?
生:“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装作很绅士,太爱慕虚荣了。
师:哦,实际上你们家里没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么多钱呀,看到人家那种文雅的吃法,也想装一装高贵,也想装一装文雅,菲利浦夫妇那种微妙的心态也就传达出来了。也就是说,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小说中对人物描写的作用,生动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以及一些细节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活生生地站立起来。同学们写作文是不是也应该这样呀?多用点描写手段。
师:这里一个问题是:第一至四段应该直接点题,为什么要先写自己一家,而没有写叔叔于勒呢?
生:第一至四段主要交代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庭状况,由家庭背景可以看出他们的家庭非常穷。因为家里穷,所以对金钱的渴望非常大。正因为这种欲望非常大,所以当他们听说于勒叔叔有钱之后,就对于勒叔叔非常地盼望。
师:很好,老师再提醒一下大家,你看第四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然段写了什么?是谁说的一句话,写这个有什么用处?(生齐读:唉!如果于勒叔叔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生:这是父亲经常说的一句话,并且是他“永不变更”的一句话。
生:这句话在文中还出现过一次,突出了他对金钱的渴望,不是对骨肉手足的渴望。
生:与他下文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
师:鲜明的对比。很好!越是一开始就极力地突出渲染这种对金钱的渴望,就越是对下文他拙劣的表现形成强烈的讽刺。
师:这一组提出的问题,我觉得挺有意思。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为什么还要给叔叔小费呀?为什么不叫叔叔呀?小孩是谁呀?(生:我)是作者吗?(生:不是)对,这是作者安排的一个故事的叙述者,和作者并不等同。为什么“我”要给叔叔小费?为什么不当场就叫“叔叔”?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哪些段落集中涉及到这个问题?(生:42、43自然段)我们一起来把42、43这两个段落读一下,好不好?(生齐读)请同学们思考思考这个问题,可以小组内交换交换意见。
生:给小费,说明“我”对于勒是同情的。
师:是的,这一点比较好理解。这个问题最有价值的还是第二问:你既然对他同情,为什么不当场叫他“叔叔”呀?
生:因为他受了父母的影响,不敢认叔叔。
师:他怕什么?
生:怕他父母嚷他。
师:一个很直接的理由,我要是认叔叔,父母要打我、嚷我呢,那可了不得,不敢“叫”,也不能“叫”。还有其它意见吗?
生:我认为“我”的心情很矛盾,一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虽然不满意父母的做法,但作为他们的孩子,应该尊重父母,这一点是必须做到的。另一方面又鉴于他是我的叔叔,念于亲情的关系,又非常地同情他,所以只能那样做,没有别的办法。
师:哎,你思考问题太成熟了!你想了这么好的一个理由来给他们解释。
生:我有不同的理解。因为叔叔此前说过他已经非常有钱了,如果“我”认了他,就会让他非常地难堪。所以不能当场认他。
师:你从理解他叔叔的角度。你这个“小侄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真好!(生笑)叔叔还想衣锦还乡呢,这个时候要是直接说出来,叔叔该多难堪呀!还是不说出来的为好吧。算一个合理的理解,还有其它吗?
生:首先他的父母都是爱慕虚荣的人,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小孩肯定也会受到他们的影响。如果这个时候叫“叔叔”的话,感觉自己会很没面子,自己还有这么一个亲戚,现在还在这干活,可能是受父母爱慕虚荣的影响吧。
师:受父母爱慕虚荣的影响,和刚才同学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见差不多。那位同学认为受父母的影响,“我”怕打、怕嚷;你认为是受父母爱慕虚荣的影响,“我”也有点爱慕虚荣了,不敢认了,虽然有点同情。
生:我觉得他并不是受父母的影响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给小费”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比较善良、比较富有同情心的人。如果喊了“叔叔”,于勒勉强跟着回了家,照样会看菲利浦夫妇的白眼。
师:刚才同学们的回答,老师也基本认同。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些不同角度的解释,都是合理的,可以接受的。为什么说是合理的呢?因为大家的理解都基于一点,他有一颗什么心呀?(生:同情心)这一点是最基本的。所以从目前这个选择来看,我们真的没法苛求“我”、没多大理由批评“我”。但是,老师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发问,这个时候他为什么不直接喊“叔叔”,从小说写作的角度来看,一喊出来,故事的情节会怎么样呢?
生:我觉得一喊出来,下面的故事情节都会发生变化,应该是变化比较大吧。
生:我觉得他要是一喊出来,这个小说就可能散 ( http: / / www.21cnjy.com )架了。作者主要是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叔叔的态度的变化,突出这个小说的目的,对金钱关系的一种鞭挞,如再蔓延下去,就达不到作者那个目的了。
师:考虑到了写作目的。我很赞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这个意见。也就是说这篇小说的主题主要是突出菲利普夫妇的嫌贫爱富,这个目的基本已经达到。如果这个时候直接喊出来,估计现场会定是混乱一片,故事节外生枝,整个情节就不紧凑了,甚至写作的目的、写作的重心就又游移开了,变化成了另外一个故事了。这样含而不露,就把评判的权利,把再度创造的权利留给谁?(生:读者)留给读者,你来判断一下吧,你来判断一下文章中的我吧,你来判断一下于勒叔叔吧,你来判断一下菲利普夫妇吧。所以小说不一定非得把所有的东西都告诉你,是不是?要适当留下些空白。你看这组同学提的这个问题多有价值!我建议,咱们抓住这个重点段落,再反复品味一下。李老师来范读一遍,就看42段。(师范读)我想问大家:为什么最后要连用这三种称呼?这三种称呼都是指于勒,为什么要这样重复?能不能就只在心里默念:这是我的叔叔于勒?
生:“父亲的弟弟”,强调“我”的父亲和叔叔是亲骨肉,然而父亲却并不帮助他,这更加突出了菲利普夫妇是拜金主义者。
师:哦,拜金主义者。也就是说在心里反复默念这三种不同的称呼,传达出了“我”的一种什么情绪?
生:既有对父亲的那种厌恶,又有对于勒叔叔现状的一种同情。
师:很好!这位同学的思维比较缜密、哦,还有同学想补充。
生:如果这句话换成“这是我的叔叔于勒”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个表达就比较直白,没有将自己内心的感情传达出来。而“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对叔叔的同情、对菲利普夫妇的厌恶之情,就得到了一种升华。
师:一种升华,也就是说,用了一种反复渲 ( http: / / www.21cnjy.com )染的手法。好,同学们看本文的题目,我看有一个小组的同学就提出了这个问题:“我的叔叔于勒”,为什么以它为题。老师再顺着发问:为什么不命为“叔叔于勒”?或“于勒叔叔”?
生:不行!一个“我的”实际上就透露出对于勒叔叔的同情和对父母的不满。师:好,我建议大家带着感情反复朗读这一段,一会儿找个同学来朗读一下。
师:谁来朗读一下?哦,有好多同学。看来不少同学热爱朗读啊!
生朗读。这位同学朗读得非常动情。读完后,同学们为她鼓掌。
师:很好。尤其是最后一句“我的亲叔叔”这个“亲”字你加得重音非常到位。下面全班同学再一起读一遍这个段落。(生读)
师:问题的集中讨论就到这儿,有没有小组的同学有意见,也就是说你还有一定要同学和老师在课堂上讨论的问题吗?
生:老师,刚才讨论第21自然段“吃牡蛎”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细节时,你说表现了菲利普夫妇的爱慕虚荣,但是我的意见和你的有点不太一样。因为第23自然段说“母亲有点迟疑不决,他怕花钱”,而你为什么要说这里表现了她爱慕虚荣呢?
师:很好!向李老师挑战呢!我最喜欢了。老师先不发表意见,同学们可谈谈看法。
生:我觉得作者之所以写这两位阔太太高雅的吃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为了衬托出这位老年水手的纯朴,让他的穿着,这里用的是“衣衫烂褛”,和那个富贵漂亮的太太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师:哦,形成对比,富与穷之间一个无意间的对比。
生:第21自然段主要写了父亲爱慕虚荣 ( http: / / www.21cnjy.com ),因为是他煞有介事地提出“吃牡蛎”。第23自然段写母亲迟疑后的赞同,的确也表现了母亲爱慕虚荣,但母亲又怕花钱,还把想吃牡蛎的“我“打发了。她很狡猾。(生笑)
师:对。这位母亲的性格比父亲的性格复杂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了。他父亲想当回“高贵”,想到就去做了;而母亲根子里也汲汲于富贵,但是没有直接表露出来,她还比较善于算计,自私中又透着精明,在这里犹豫不决的是她,后来先催促着大家躲避于勒的也是她。夫妇两个的性格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刚才我们分析的确实有点简单化了。谢谢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
师:刚才都是同学们提的问题,我最后想再提一个问题,我们刚才已经说到,这篇小说的叙事者是“我”,那这个“我”和莫泊桑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莫泊桑塑造的“我”。(生笑)
生:我觉得是作者以文章中的“我”这个角度,发表了作者对这个社会的感慨。
师:非常好。咱们平常学习小说往往侧重于看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个故事本身怎么样,写的内容怎么怎么怎么曲折,而西方一些国家的语文课可能更注重思考故事是由谁来叙述的,怎么叙述的。你看这篇小说,显然大家都知道一个常识,小说中的我并不等同于作者本人,就像刚才有同学说“我”是莫泊桑塑造的。对,的确是这样。关键是这个叙述者和作者是什么关系?也有同学说了,他们两个的立场基本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莫泊桑选了一个可靠的叙述者,这个叙述者基本上就代表了莫泊桑的态度和观点。第二个问题,当然这不是一个新问题,是由此引申出来的一个小问题,为什么选择一个孩子来作为他的叙述者,而不是由于勒什么的?
生: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孩子是最纯 ( http: / / www.21cnjy.com )真、最真诚的,孩子一般不会故意地去掩饰什么。作者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更好地批判了这个社会,这个资本主义社会除了钱,什么都不重要了。(生鼓掌)
师:好,请坐。这个同学说的挺好的。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就是说,孩子的眼睛是纯真的,用孩子的眼睛来展现他父母那拙劣的一幕幕,这种讽刺意味就非常明显了。另外,我想补充一点,在孩子身上是否也寄托着莫泊桑对这个社会、对人类的一种希望?孩子的童心还没有被这个社会所完全沾染,虽然已经有那么一点点。你看,他选择这个叙述者多有意思呀。同学们马上回想一下,咱学过的同是法国作家的都德写的《最后一课》,叙述者是谁呀?(生:也是一个“我”,也是一个小孩。)为什么选择他来叙述呀?能不能让韩麦尔先生来叙述这个故事?
生:因为“我”经常逃学,厌恶学法语,而“最后一课”他那么热爱法语,就能更好地表现爱国的主题。
师:对。祖国的感情这时候占据了一切,使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发生了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选择一个孩子,选择这样一个小人物,凸显这个小人物的翻天覆地的心理变化,更能凸现出爱国的主题。韩麦尔先生呢,他前后的变化也有,但没那么强烈。与莫泊桑同时期的许多法国作家,都善于通过写小人物来表现大主题,耐人思考。莫泊桑和都德都选择了“孩子”作为叙述者,而且都是“可靠的叙述者”,另一些小说叙述的策略就有所不同,同学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吗?(生:没有)那么,老师建议大家课下找来读一读,那篇小说的叙述者也是一个“孩子”,但意味却和刚才说到的两篇小说不同,从叙事者选择的策略上比较着读一读,会很有意思。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教学反思
学生对《我的叔叔于勒》内容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解没有多大问题,倒是对一些写法的细微处容易忽略,比如文中多次提到的“信”,那句“永不变更”的话语,两次景物的描写,三次人称称呼的重复渲染,以至叙述者与叙述角度的选择等等。因此,这次我再教《我的叔叔于勒》,索性来了个大的变化,没有像以前那样把重心放在情节结构的梳理和对人物描写一般性的分析上,而是放在那些容易被人忽略的有意味的“形式”和“细节”上。主要的策略方法就是激发学生“无疑而问”,以学生的问题作为出发点,做些有价值的讨论。这节课开始,学生梳理的问题还是很多的,涉及到内容和形式的方方面面。我在课堂巡视时,对同学们的问题有了一个总体上的了解。课堂讨论时,我做了有目的的筛选,并且大体上按由内容把握到形式揣摩,问题由浅入深顺次展开的。而且这些问题环环相连,又生发出了不少的“亚问题”“新问题”。尤其是学生提出的“他为什么还要给叔叔小费呀?为什么不叫叔叔呀?”,是我未曾料到的,它引发了问题讨论的纵深发展。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我主要在补充、肯定、启发和挑起“事端”。对于“叙述者与叙述角度的选择”,学生比较陌生,但这些叙事学方面的“知识”对于学生又确实有用,因此花了比较多的时间来讨论。在观看着光盘整理这份实录时,我又明显感觉到了自己教学中经常犯的一个毛病,教学语言失之于琐碎重复,提供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些急促,今后还要去努力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