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27 16:54: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
2.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眷恋与热爱,进而了解郁达夫创作
的主要特色:强烈的主观色彩;自觉的个人介人与自我参与;一泻千里的感情宣泄。
3.培养学生初步的散文鉴赏能力,体会“情”与“景”、“形”与
“神”相辅相成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结合文本思考这篇文章是如何体现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的?
2.概括故都的秋的画面和特点,赏析其写景的手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这个学期学了很多秋天的诗文,比如: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苏轼在《赤壁赋》中写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这些都是诗词中的秋天,我们今天学习的《故都的秋》是一篇散文。
在郁达夫笔下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呢?
【破题】
“故都”(北平)指明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包含着自然与人文融合的境界。
【整体感知】
散文,“散”是其外壳。
比如,《赤壁赋》中苏轼从客人的箫声的“呜呜然”,写到了曹操一代豪杰,如今不在;想到了生命的渺小与短暂,想到了世间的“变”与“不变”的道理。
再如,《书房的窗子》这篇文章,本来写北窗的光影之美,但是,作者先写南窗、冬窗、西窗的美。从窗子里看到了夕阳西下,看到了荷锄归来的农夫……
但是,无论作者的思绪飘得有多么远,他总归要围绕一条线。这就是文章的主线。《书房的窗子》引经据典、联想想象,总之,都是围绕窗子来写的。
所以,我们需要找到散文的线索,这是其一。
其次,散文的“形散”只是“表”,“神不散”才是“里”。散文看似很长,其实和诗歌的关系更亲密。
它和小说有本质的区别,不是一家人,小说是虚构性的,以叙事为主。而诗歌和散文,都是以抒情为主。无论长与短,作者背后的真情实感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们还需要找到散文的“神”,也就是抒情议论性的句。这是其二。
问题1:文章的题目为《故都的秋》,那么这篇散文哪些段落写了故都的秋?
【明确】
3-9段描写了故都的秋。
① 小院秋景图(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秋草)
② 秋槐图 ③ 秋蝉图 ④ 秋雨图 ⑤ 秋果图
按:通过梳理画面,我们可以把握这篇文章的主体部分。
问题2:试勾画出这篇文章的抒情、议论性的句子。
【明确】
①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②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觉得到底。
③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按:作者通过多次反复地强调,表达了对故都的秋的赞美。
【课文赏析】
【第一、二段】
问题1:赏析“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明确】
①结构:这句话放在开头,有提纲挈领、统领全文的作用,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手法:采用了排比的手法,用“清”、“静”、“悲凉”三个词概括了故都的秋的特点,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
问题2:标题是故都的秋,为什么要写江南的秋呢?江南的秋有什么特点?
【明确】
江南特点: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作者评价: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作用:将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对比,表达了对故都的秋的向往之情。
【第三段】小院秋景图
问题1:为什么要写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
【明确】
①他追求“清”与“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那些著名风景都是游人云集、热闹非凡的地方,那里的景色难以表现作者的这种思想。
②衬托,以美衬美。不必说这些有名的景点,即使是北平城的破屋,也别有风味。
按:一般人去一个地方旅游,往往选择那些大热景点,比如北京的故宫、长城、天坛等等,但是,也有的人选择独辟蹊径,选择北京的胡同,欣赏北京的胡同文化,别有一番风味。
问题2:赏析小院秋景图的写景特色。
【明确】
①视听结合: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②色彩词:碧绿的天空、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都属于恬淡静谧的冷色调,给人一种“清”的感觉,呼应了上文故都的秋“清”。
按:冷色调颜色包括绿、青、蓝;暖色调颜色包括红、橙、黄。
③以动衬静:驯鸽飞起的声音是很小的,但是作者仍旧可以听得到,采用了反衬的手法,以闹取静,以声衬寂。
问题3:整体感知小院秋景是什么感觉?
【明确】清静、幽静
【第四段】秋槐图
问题1:赏析秋槐图的写景特色。
【明确】
①兼用视觉和触觉角度写景。花铺满地是视觉形象,脚踏上去感到柔软属于触觉感受。写视觉,让读者赏心悦目之感,写触觉,给人逼真的感受。
②情景交融。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还觉得有点落寞。这些属于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情景交融。
问题2:用文中的词来概括秋槐图的意境特点。
【明确】
清闲、细腻、落寞
【第五段】秋蝉图
秋蝉的叫声有什么特点?
【明确】
衰弱、残声、嘶叫,渲染了北国之秋的萧瑟凄清。
补:自古以来,蝉都是古代文人咏叹之物。最典型的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第六至十段】秋雨图
问题1:“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这段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从上文对秋蝉的描写自然过渡到写秋雨;
②内容上采用对比的手法,将南方的秋雨和北方的秋雨对比;
③排比手法的运用也产生抑扬顿挫的节奏美,突出了作者对北方秋雨的赞美。
问题2:作者在刻画都市闲人时采用了什么手法?突出其什么特点?
【明确】
外貌、动作、语言、细节描写。
突出了都市闲人缓慢、悠闲、闲适的形象。
这里的都市闲人,不是文化人士,而是平民代表,他们更具有地方特色。
【第十一段】秋果图
作者为什么选枣子树呢?
【明确】
①枣树是北方人家院落中最常见的、最为普通的树,可以作为北方果树的代表。
②枣树从淡绿微黄到大红的颜色变化,也写出了秋天的变化。
【第十二段】
如何理解中国文人的“颓废色彩”?
【明确】
此处的“颓废色彩”不是指“意志消沉”,而是指“多愁善感”。
春天万物复苏,寓意新生和希望。夏天草木茂盛,蕴含活力和生长。秋天草木凋零,代表着凋零和败落。冬天万籁俱寂,提醒我们要冷静和休整。
对于人生来说,年轻时信心满满,高歌猛进,就好像春天的嫩芽;做出一点成绩,志得意满,容易洋洋得意,正是进入了人生的夏天。但是,快乐总是短暂的,成功的喜悦也是一时的。随后就会遇到坎坷和波折,这就是人生的秋天。人在失意的时候,看到了万物凋零的秋天,更激发了内心的悲凉,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因此,才有了那么多悲秋的作品。
【第十三段】
如何理解“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明确】
①黄酒之与白干,比喻南国秋味平淡,北国秋味浓烈。
②稀饭之与馍馍,比喻南国之秋味稀薄,北国之秋味厚实。
③鲈鱼之与大蟹,比喻南国之秋味柔软,北国之秋味刚强。
④黄犬之与骆驼,比喻南国之秋范围狭小,北国之秋范围广大。
这句话连用四组比喻性对比,目的是形象地说明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表达对故都的秋的热爱之情,很有气势,也很有诗意。
【第十四段】
试分析结尾段的作用?
【明确】
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赞美和眷恋。
课堂总结
郁达夫说:“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的自叙传”,不仅他的散文、日记如此,就是他的翻译作品,也让人感受到他的存在。他的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中的“我”,很多人认为就是作者自己。
人们常说,识文要先知其人,我想,读懂了郁达夫的作品,也就多了一分对郁达夫的了解,在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中,感受郁达夫复杂而细微的情感,领略郁达夫作品的真与美。
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总写(1-2段)
北国的秋(3-12)
总括(13-14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