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试卷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试卷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27 16:54: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试卷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竞速时代,速度浸入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也不断重塑现代人的感知经验。个体虽然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得更加自由,但越来越难以跟上社会的快节奏发展,焦虑感也愈发强烈。与此同时,速度逐渐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主题,甚至成为一种随处可见的文化景观。速度美学关注审美艺术中加速或快速的时间体验,强调审美感知的瞬间性、快节奏。捕捉新奇、紧跟时尚,成为竞速时代审美艺术的共同追求。
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慢速生活”观念,具有某种反拨意味。对“慢速生活”的提倡,并非逃避生活,而是通过远离加速生活和撤回内心来实现自我保护。“慢速生活”理念通过减速来与加速的外在生活保持距离,强调关注内心体验,表现了对主体精神和情感的当下性的关注。现代人对慢食、慢走、慢旅行和休闲阅读等生活模式的倡导,也是希望通过慢生活实现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的平衡。在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中,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进而实现对竞速生存的审美救赎。
在“慢速生活”中应运而生的“慢速美学”,是对竞速时代的反思。慢速审美的核心在于理解和挖掘“当下性”,进而建构过去、当下和未来的时间经验关系。关注“当下性”,意味着将当下的瞬间固化,将当下视为过去和未来的连接,这实际上是以一种减速的时间模式对抗加速的时间模式。慢速艺术尝试延长的时间结构,使用了犹豫、延迟和减速的策略,试图让我们暂停下来,体验“当下”短暂的存在。
在中国,对慢速审美的提倡古已有之。在日常生活美学中,太极、书法、棋艺、茶道、园林等传统文化的审美形式,都提倡在快与慢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保持适当的生活节奏和张力。无论是对文化记忆的留存和保护,还是对绿色城市的提倡,也都体现了身处竞速时代的人们对于传统生活态度、情感关系、文化精神的追忆和传承。
昆德拉反思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令人出神的速度”,发出“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的追问。朱光潜在论及人生艺术化时也感叹道:“慢慢走,欣赏啊!”可以说,慢速生活是对个体生命审美意义的重新审视和发现,是个体在竞速时代面对生存困境的审美救赎策略。在这个意义上,“慢记忆”和“慢生活”的审美隐喻意义应当被重读和重视。我们应当反思当下竞速时代的个体生存情境,寻求和建构走向慢速美学或慢速审美现代性的诗意生存路径。
(摘编自杨向荣、雷云茜《走向慢速审美现代性——竞速时代的文化镜像及其审美反思》)
材料二:
在古典时期,人类通过观察星象运行,季节变化,身体运动等自然现象感受“速度”,“速度”中科技的含量微乎其微。与此相适应的,古典时期的审美不依赖于技术的手段,体现为一种“静观”美学。通过“静观”,艺术家可以“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这是一种与自由玄想结合的审美方式。
工业革命使运输工具速度不断提升,把人类带入竞速时代。这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从前“凝神观照”的审美方式已无法对快速变化的美学现象进行解释。人们普遍追求的是速度带来的脱离束缚的自由感,一种速度和力量的“速力”之美。在运输工具的躯壳之内,人们错误地以为自己的身体忽然变得强大,快速的移动使得“出发”的下一刻就是“到达”。未来主义者称:“宏伟的世界获得了一种新的美——速度之美,从而变得丰富多姿。”他们“创作的灵感在于机械的轰鸣、电气的沸腾、现代都市的喧嚣,主张以机械美代替艺术美、自然美”。
信息技术革命再一次刷新竞速时代的“速度”。借用电子媒介,信息和影像在顷刻间被传送到千里之外,其快速较之机械速度不可同日而语。人们还来不及感受“速度”就已经获得信息,对“速度”的知觉变得越来越习以为常,不再执着于由机械运动创造的“速力”之美,转而欣赏由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美学。后者是以“诸如电子人、电子人空间等虚拟现实和现象”为对象的美学。虚拟美学通过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环境,让人产生沉浸其中的“临场”审美体验,而不是“静观”式的旁观品评。在传统美学中,虽然塑造的形象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审美主体却置身于现实之外;而虽然虚拟世界中的形象置身现实生活之外,审美主体却是置身于现实生活之内的。
“速度”的参与带来审美的变化。古典时期,“速度”的参与很少,审美客体是实在之物,是遥远的,外在于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缓慢悠游、超然物外的主动行为。而在“速度”占主导的工业革命时期、信息技术时期,审美客体不再是客观存在的实物,在速度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突中,审美客体变成“被给予”的,审美主体往往因无法自主选择而变成“被迫”审美。
(摘编自汤丽琪《后现代“速度”的美学凝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速度美学和慢速美学都产生于竞速时代,前者重视加速或快速的时间体验,后者关注“当下性”,将当下的瞬间固化。
B.朱光潜说的“慢慢走,欣赏啊!”与慢速生活的理念相通,要求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
C.工业革命技术的进步促进“速力之美”的诞生,而信息技术革命又促使人们由追求“速力之美”转向欣赏虚拟美学。
D.相较“速力之美”,虚拟美学逐渐淡化速度的重要性,人们对速度不再那么敏感,而将关注重点转向虚拟现实和现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的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易失去平衡,适当减缓节奏、采取减速的时间模式有助于重建平衡。
B.“慢的乐趣”失传,不仅因为技术革命带来“令人出神的速度”,也与人们对竞速时代个体生存情境反思不足有关。
C.与“慢速生活”者远离加速生活、关注内心体验不同,未来主义者大力地称赞并主动地拥抱竞速时代的“速力之美”。
D.与虚拟美学相比,古典时期的审美并不依赖于技术的手段,但对审美体验的关注更多,而审美主体的主动性也更强。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见点的是( )
A.马里内蒂在《未来主义宣言》中宣称,“我们已经生活在绝对之中,因为我们创造了永恒的、无所不在的速度”。
B.某地建成国际知名的“慢城市”,生活节奏舒缓,生态美景随处可见,传统文化气息浓厚,令游人身心愉悦。
C.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乐山大佛工程十分浩大,通过无数工匠的努力,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
D.某人辞去城里的工作,卖掉城里的房子,在山里建房、种菜,开启远离城市喧嚣、享受自然美景的山居生活。
4.两则材料对“竞速时代”的石法与态度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5.请根据材料一、二,从审美体验的角度简要分析《去你家吃饭好吗》走红的原因。
纪录片《去你家吃饭好吗》在视频网站一经上架便好评如潮。它以邀请好朋友去家里吃饭为框架,展现不同家庭正在发生的生活情景。寒江上鸟群飞过,夕阳下芦苇飘荡……一个个风格鲜明的画面,使打拼在都市的人们沉醉其中、心绪宁静。它又以慢条斯理的节奏,诗意呈现的细节,引导人们停下脚步返观内心,审视现代生活对亲情的冲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逍遥游
聂鑫森
贺先生圣臣是江南大学中文系声名赫赫的老教授。他的专长是古籍校勘与论证,最为人钦服的是《庄子》研究,写过许多振聋发聩的专著。他字“散木”,也是取自《庄子》书中,自谦为无用之材,但“不材”即可免遭斤斧之苦而尽天年。
贺先生的样子,尤其是五十岁以后,极似一棵瘦矮枯黄的杂树,一点儿也不起眼。他的个子也就一米六高,背有些弯,平头,脸色蜡黄,唇上蓄两撇八字胡,说话时露出两颗大门牙。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中文系的办公楼,立在校园东南角的一个小庭院里,是彼此相连的双层木结构小楼,飞檐翘角,古色古香。有一天黄昏,不知何故,起火了,电铃骤响,让所有的教职员迅速撤离。贺先生当时正在办公室撰写讲义,同室的年轻教师陶淘慌忙丢下手中的书,往门外奔去。陶淘是教现代文学的,自己也写小说,在文坛已有相当的知名度。
贺先生一声大喝:“你跑什么?如果我跑,是因为我死了,就不再有人能这么好地讲《庄子》了。”
陶淘连忙恭敬地侧立门边,说:“贺先生,您请!”
事后,贺先生对陶淘说:“我让你等一下,是想提醒你,什么事都不必慌乱,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陶淘说;“是,是。”
“文化大革命”来了。贺先生很快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红卫兵小将隔三差五拉着他去游街批斗。他被戴上一顶很高很尖的纸做的帽子,胸前挂着一块黑牌,上写“打倒反动学术权威贺圣臣”,手里提着一面铜锣。他没有一点沮丧之色,从容地走着,锣声响得有板有眼。
他的几个同辈人,有的受不了这种侮辱,自杀了:有的吓得旧病复发,住了院。他对他的老伴和儿女说:“我不会自杀,也不会因病而逝,我还有几本书要写,我不能让天下人有憾事。”
后来,贺先生又被遣送去了“五七干校”,以体力劳动来改造他的思想。和他同居一室的是陶淘。这一老一少的任务是喂猪,不是关着喂,而是赶着猪野牧,他们两个人共一口锅吃饭,俨然父子。
很奇怪的是贺先生对做饭炒菜十分内行,尤其是炒菜。虽说少荤腥,蔬菜由场部统一发放,也不多,但贺先生却能变通烹调之术,或凉拌,或爆炒,或清煮,做出陶淘从没有品尝过的美味。
贺先生还采了许多艾叶,晒干,做成艾条。他说他稍懂医道,有些病可以烧艾作灸,十分见效。
陶淘的情绪越来越坏。
有一天出门牧猪时,陶淘说身体不舒服,想休息半天。贺先生说:“好吧。”
贺先生把猪赶到不远处的山坡上,让猪自去嚼草。他坐在树下,想他的《庄子》大义。坐了一阵,觉得陶淘的举动有些异常,慌忙往回赶。
推开门,陶淘上吊在矮屋的梁上。
贺先生忙把被子垫在地上,搬来椅子,站上去,用镰刀砍断绳子。陶淘跌落在被子上。贺先生寻出一截儿艾条,在煤灶上引燃,然后灸陶淘的“人中”穴。
过了一会儿,陶淘醒来了。
“贺先生,您不该救我!”
贺先生说:“我已至花甲,尚不想死,何况你!我的《庄子》研究,想收个关门弟子,你愿不愿意?”
陶淘哭了。他因出身不好,又搁在这似无穷期的“五七干校”,女朋友忽然来信要和他分手……
“女朋友分手,好事!不能共患难,何谓夫妻?若你们真走到一块儿,有了孩子,再遇点厄难,那才真叫惨。”
陶淘说:“我愿受教于先生。”
此后,贺先生开始系统地向陶淘讲述《庄子》。没有书,没有讲义,那书和讲义全装在贺先生的肚子里。《汉书》记载《庄子》一书为五十三篇,实存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贺先生先背出原文,再逐字逐句细细讲评,滔滔不绝,神完气足。《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伴随着日历,一篇一篇讲过去。
贺先生讲课时,喜欢闭着眼睛,讲到他自认为得意的地方,便睁开眼问:“陶淘兄,你认为如何?”陶淘慌忙站起来,毕恭毕敬地说:“学生心悦诚服,确为高见!”
(陶淘觉得生活有意思了,眼前常出现幻觉:贺先生就像那自由自在的鲲鹏,扶摇直上,“其翼若垂天之云”,自由自在,不以环境险恶为念,堪为自己人生的楷模。)
世道终于清明了。陶淘当了贺先生的研究生和助手。在他的协助下,贺先生完成了几部关于《庄子》研究的重要著作。
贺先生说:“陶淘,我也该走了,我的肝癌居然拖过了这么多年,实为奇迹。庄子说,生为附赘悬疣,死为决疣溃痈。我现在把该做的事做完了,写完了书,还有了你这个传人,此生无憾。”
几天后,贺先生安详地去了,享年七十有二。
(节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贺圣臣教授自谦为“无用之材”,对《庄子》谙熟于心,颇有研究心得,为人也颇有庄子之风。
B.贺教授积极乐观,虽然身患肝癌,但不以为意,一心扑在自己的学术研究上,最终完成心愿。
C.贺先生虽然在生活中对陶淘很刻薄,训斥他遇事慌乱;但在学术研究上赏识尊重他,选他做了关门弟子。
D.贺先生在文革中遭到批斗时,一点沮丧之色都没有,从容镇定,体现了他的坚韧不屈。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多处提及庄子《逍遥游》的内容,既增添了文化意蕴,也有助于塑造贺先生的人物形象。
B.小说综合运用外貌、动作、语言、心理、侧面描写等方法,细腻传神地刻画贺先生,人物形象丰富鲜明,
C.小说伏笔巧妙,如前文写贺先生“稍懂医道”“有些病可以烧艾作灸”,后文他用艾灸救醒陶淘的情节就顺理成章,不显突兀。
D.小说在情节设置上别具匠心,把主人公置于各种危机困境中进行刻画,以突出其性格特点并揭示小说的主题。
8.陶淘这一人物形象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9.小说以“逍遥游”为题,独具匠心,请结合全文探究其意蕴。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难乎夫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
(节选自《荀子·致士》)
材料二:
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爵腐于酒,肉腐于俎,得无害于霸乎?”管仲对曰:“此极非其贵者耳: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何如而害霸?”管仲对曰:“不知贤害霸;知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不信,害霸;信而复使小人参之,害霸。
桓公:“善。”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注]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注]范中行氏:春秋时晋国掌权的六大家族之一。
(节选自《说范·尊贤》)
材料三:
马周,博州茌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累除中书舍人。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十八年,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籍此人共康时政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口行A相反B而欲贤C者D之至E不肖者F之退G也H不亦I难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务在明其火”,中的“明”与《大学之道》中“在明明德”的第二个“明”含义不同。
B.“任而不信”的“而”与《<论语>十二章》中的“人而不仁”的“而”用法含义相同。
C.“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的“家”与《兼爱》中“大夫各爱其家”的“家”含义不同。
D.“帝大悦”中的“悦”和《五石之瓠》中的“客得之,以说吴王”的“说”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使用“耀蝉”打比方,形象地阐明了“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的道理。
B.针对桓公的疑问,管仲认为故意让酒肉腐坏,这样做不好,但并不妨害君主成就霸业。
C.孔子认为假如中行氏没有看轻不肖人,他们就不会产生仇恨,中行氏也就不会灭亡。
D.太宗让百官上书谈论得失,常何上奏了马周给他讲述二十多件事情,都合太宗心意。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
(2)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五石之瓠》)
14.材料二中,管仲对重视贤人有明确的态度。你认为材料三中唐太宗的做法体现了管仲的哪些态度?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呈汉阳使君
王以宁①
大别我知友,突兀起西州。十年重见,依旧秀色照清眸。常记鲒碕狂客②,邀我登楼雪霁,杖策拥羊裘。山吐月千仞,残夜水明楼。
黄粱梦,未觉枕,几经秋。与君邂逅,相逐飞步碧山头。举酒一觞今古,叹息英雄骨冷,清泪不能收。鹦鹉更谁赋③,遗恨满芳州。
【注】①王以宁:两宋之际的爱国词人。他与汉阳使君在大别山重逢,创作了这首词。②鲒碕狂客:代指汉阳使君。③鹦鹉更谁赋:东汉末年祢衡不为曹操所容,后来为黄祖所杀。祢衡曾写《鹦鹉赋》。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突兀”来形容大别山,写出了大别山的巍然耸立,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震撼。
B.本是眼中的大别山依然秀丽,作者却道是大别山清秀的景色照映眼眸,写法新奇。
C.唐朝诗人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作者称朋友为“狂客”,暗用典故,寓赞美之情。
D.阔别十年又和老友重逢,眼前的情景令作者恍如置身于黄粱梦境,不敢相信是真的。
16.作者在词中写了两次和朋友游览大别山的情景,但心境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复兴中学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有效阻断了流感病毒传播链条,实现了“零感染”,真正做到《老子四章》中所说的“,”。
(2)古人常在诗词中借黑发变白的现象,表达对时光易逝、人世沧桑的感慨,如李白《将进酒》中的“,”。
(3)鱼雁传书,寄托了古人对跨越时空遥寄相思的浪漫,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就用“,”表达了即使鱼雁也无法传递音讯的愁苦。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月31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虎年春晚。舞者以绚烂之身,勾勒出如诗如幻的无垠山河,将中国古典式传奇娓娓道来。许多网友刷屏直呼:“美哭了!太震撼!”
《只此青绿》编导周莉亚介绍,创作灵感来源于《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画家王希孟在18岁时用半年时间画成的传世名画,从整体画面来看,画家采用了大青绿敷色,画面清新,湖山清旷,有春天葱荣之意却无春天的嚣噪,大有清风徐来, ① 之意。远观画面静止不动,凝固了千年前的一瞬间,近看却 ② ,细节生动。主创团队从《千里江山图》中的矿物质颜料(石青、石绿)即使历经千年在幽暗的环境中依然泛着宝石的光芒这一细节处提炼出“青绿”的意象。
春晚里的片段是将《千里江山图》中的青绿设色抽离出来,抽象成一位女性人物形象,这一段群舞是在表达群山层峦叠嶂的概念。舞者的头饰像是《千里江山图》中的山石;女主开篇第一个造型双袖下垂,是山的纹理,也似是山间瀑布;舞者们集体慢慢转身时,仿佛一座山峰迎面而来:当她们缓缓出脚重心下移,仿佛山峦在动……。选段为观众呈上视觉盛宴的同时,也让观众了解《千里江山图》,展现出作品追寻中华文明根脉的意义。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复活》的内核,是描绘“善”的觉醒。这种觉醒,必须发自内心,毫无保留地抛弃“恶”后,方可结果。
小说中的“复活”,有两个层次。首先, (1) 。玛丝洛娃的沉沦令聂赫留朵夫自我觉醒,聂赫留朵夫心中善良觉醒之后拯救了玛丝洛娃,结果,两人相互成全,相互尊重,善良,开始在两人之间循环。而后,是社会意识的复活。出身贵族、未曾体会民众困苦的聂赫留朵夫,在目睹玛丝洛娃因他沉沦、被错判流放之后,开始思考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在求人解难的过程中,聂赫留朵夫开始注意形形色色的小人物,看到了这些在他们看来如蝼蚁一般的人的生活,困苦、挣扎、狡黠、无所畏惧……他们之所以变成这样,根源并不在于他们, (2) 。是沙皇统治下那些所谓的贵族、老爷、法官以及那个腐朽的政体才让这个社会如此混乱不堪。当聂赫留朵夫意识到这点之后,深深的罪恶感随之而来,最终,他开始不顾一切,冲破种种质疑,把土地分给农民。自此,聂赫留朵夫的个人意识得到升华,上升为社会意识,个人的善良觉醒也上升为社会理想的觉醒。
①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人性觉醒,②超出了一般个体意义上的觉醒。③托尔新泰把他们与时代联系在一起,④试图指示一种社会前进的方式。⑤通过对社会不同阶层的描写,⑥使《复活》暗示出一种社会整体意识的复活,即,腐朽的封建制度必然走向灭亡,而 (3)。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董仲舒说:“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
复兴中学拟举行以“义利之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结合上述材料,以该校学生的身份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D 3.B 4.①材料一,认为竞速时代的弊端需要用慢速生活和慢速美学来救赎,态度以批评为主。
②材料二,认为竞速时代技术的发展催生“速力之美”与“虚拟美学”,态度客观中立。 5.①这部片子倡导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以慢条斯理的叙事节奏引导人们关注内心,关注当下;
②这部片子又具有虚拟美学的特征,用风格鲜明的画面让人产生沉浸其中的“临场”审美体验。
6.C 7.B 8.①衬托丰富贺先生人物形象。
陶淘在火警中慌张的举动反衬出贺先生的从容不迫,文革中轻生的举动反衬贺先生不惧险恶,乐观坚韧;
陶淘“眼前常出现幻觉:贺先生就像那自由自在的鲲鹏,扶摇直上”,丰富贺先生形象。
②推动情节发展。陶淘在“五七干校”与贺先生同居一室引出贺先生会炒菜稍懂医道等内容,其轻生的情节引出后面贺先生收其为关门弟子等情节,推动情节自然发展。 9.①“逍遥游”,指贺先生对《庄子》了然于胸,讲解《庄子》时娴熟自如、研究中颇多得意之处的高蹈境界。
②暗指贺先生在危机困境中不慌乱,不怯懦,如鲲鹏一样自由自在、自得一片天地的形象。
③指一种人生态度,即在人生困境中不以外物为念,从容不迫、乐观坚韧、坚定人生追求的生活态度。
10.BEH 11.B 12.C 13.①贤能的人知道他不能重用自己而埋怨 他,不贤之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
②宋国有个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人 (或有个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宋国人),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职业。 14.①太宗知道马周有才能,于是授予他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等官职,这体现了“知而用之”。
②对马周推荐的人才,太宗都很满意,表示要依靠他来共同把政事办好,这体现出“任而信之”。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君主的弊病,不在于不谈论任用贤人,而在于不能真心实意地去任用贤人。谈论任用贤人的,是口头上的;屏退贤人的,是行动上的。说的和做的相互违背,却想要贤能的人前来,不贤的人退去,不也是很难的吗?用灯火照蝉的人,只要务求使他的火光明亮,摇动树身罢了;如果灯火不明亮,即使摇动树身,也没有好处。现在君主中如果有人能使自己的德行贤明,那么天下的人就会归服他,就像蝉归向明亮的火光一样。
材料二:
齐桓公问管仲说:“我想让酒杯里的酒放得时间长了变味,祭器里的肉放得时间长了腐烂,这样做该不会妨害成就霸业吧?”管仲回答说:“这当然不是值得崇尚的行为,不过这样做也不妨害成就霸业。”齐桓公说:“怎样做才妨害成就霸业呢?”管仲回答说:“不知道贤能之人妨害成就霸业;知道却不任用贤能之人,妨害成就霸业;任用却不信任贤能之人,妨害成就霸业;信任却又让小人参杂其中,妨害成就霸业。”
齐桓公说:“好。”子路问孔子说:“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在于尊重贤人而轻视不贤之人。”子路说:“范中行氏尊重贤人而轻视不贤之人,他却灭亡了,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范中行氏尊重贤人却不能任用他们,轻视不贤之人却不能摒弃他们;贤能的人知道他不能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之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贤能的人埋怨他,不贤之人仇恨他;埋怨和仇恨一同摆在面前,范中行氏即使不想灭亡,能够做到吗?”
材料三:
马周是博州茌平人。贞观五年,他到了京城,住在中郎将常何家里。当时唐太宗要求百官上书谈论朝政得失,马周为常何陈述了二十多件对国家有利的事,让常何上奏朝廷,所奏之事都符合太宗心意。太宗对常何的能力感到奇怪,问常何,常何回答说:“这些不是我想出来的,是我家的门客马周啊。”太宗当天就召见马周。在马周还没到的时候,太宗就派使者四次前去催促。等到马周拜见太宗,太宗与他交谈后,太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在门下省值班。第二年,任命他为监察御史,马周接受使命,很称职,多次升迁后担任中书舍人。马周机敏善辩,长于陈奏,对事物了解得很深刻,所以他的行动没有不合适的。太宗曾经说:“我对马周,一时不见,就很想念他。”贞观十八年,马周连续升迁做了中书令,兼任太子左庶子,马周既在中书省和东宫两处任职,处理事情公平允当,很受当时人的赞誉。又凭中书令的身份代理吏部尚书。太宗曾经对身边的侍臣说:“马周看问题敏捷迅速,性情很是谨慎周到。至于评论衡量人物,能秉公直言,我近来任用他所推荐的人,大多能符合我的心意。马周既表达了忠诚,又亲近依附于我,我实在是依靠这个人共同来使时政安康啊。”
15.D 16.第一次:豪迈狂放,壮志满怀。千仞群山,巍峨耸立,一轮明月似乎被群山吐出一般,气势万千;夜已深,但月光照着清澈的水面,明亮澄澈。雄伟开阔的景物描写中寓含着作者豪迈的心境。
第二次:悲凉无奈,壮志未酬。古今英雄,壮志难酬,作者为他们洒下清泪;祢衡怀才不遇,留下满腔遗恨,祢衡之恨也是诗人之恨。
17.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18.①水波不兴
②生机盎然 19.《千里江山图》中的矿物质颜料(石青、石绿)历经千年,即使在幽暗的环境中依然泛着宝石的光芒,主创团队正是从这一细节处提炼出“青绿”的意象。 20.
运用多个比喻,将舞者头饰比作山石,双袖下垂比作山的纹理、山间瀑布,转身、出脚等比作山峰、山峦的动态,形象生动地展现出舞蹈动作与《千里江山图》中山景的巧妙关联,使舞蹈更具画面感,让观众更易感受舞蹈之美及蕴含的文化韵味。
21.(1)是个人意识的复活
(2)而在于沙皇的腐朽统治
(3)新生的自由制度必然会诞生 22.④将“指示”改为“揭示”。
⑥删掉“通过”或“使”。
23.例文:
尚利贵义,做新时代的君子
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尚利贵义,做新时代的君子》。
《史记》曾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益,并非与贬义天然等同,其实,利益的追求对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如果只讲平均分配,不讲多劳多得,其结果就会是“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严重阻碍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也曾有过失误,走过弯路。
其实,对利益名正言顺地主张,让人人得享发展成果,这样的“利益觉醒”,可以说是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成就之一。马克思早有断言:“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如果“喻于利”就冠之以小人,不免陈腐迂阔。
那么同学们,再请大家想一想,考量利益,就一定意味着“利”与“义”的对立吗?要利就要摒弃义吗?一旦利益的巨浪吞噬了理想情怀,我们的身边便会充斥利己主义的铁杆拥趸,责任能够淡忘,道德可以离席,灵魂容许出丑。
由此可见,“只为利来,只为利往”是不行的。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告诉我们,对个人、社会、国家,只讲“利”,绝对要不得。
义利之辩是个古老而严肃的问题。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董仲舒认为“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则强调两者是不可或缺的,对人生大有裨益。这些观点既突出以义为先,又注重义利平衡。可以说,重义轻利,先义后利,取利有道,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一以贯之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的正确义利观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那么当代中国的义与利的统一是如何表现的呢?我认为,要讲究尚利贵义。它集中表现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对个人而言,在兼顾国家、社会、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创造社会财富,追逐个人财富,就是符合“义”的,就可以“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
同学们,我们作为祖国的新生力量,构筑精神的高地,留存理想的底色,才会有灵魂的原野郁郁葱葱,文明的河流碧波荡漾。愿我们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尚利贵义,稳健地走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做新时代的君子,为我们的中国献一份力,发一分光!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同课章节目录